人靠衣装马靠鞍 英文包涵了什么经济学原理吗

0560《公共经济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0560《公共经济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导读:A.信息不充分B.垄断C.外部效应D.宏观经济失衡,其中所包涵的经济学原理是:(),9.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10.下列属于最为典型公共物品的是(),A.公共汽车B.高等教育C.国防设施D.收费公路,程度低效作用的经济现象被称为(),13.关于公共选择问题说法正确的包括:(),A.公共选择主要说明以政府为代表的部门如何进行公有资源配置问题,B.公共选择主要依靠民主程
D.都坚持市场化、对等、付费原则
6. 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分配是一种(
A.二次分配
B.公平分配
C.初次分配
D.低层次分配
7. 下列现象中,属于市场失灵表现的有(
A.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
D.宏观经济失衡
8. 常言道:人靠衣装,其中所包涵的经济学原理是:(
A 信息披露
B 搭便车问题
C 道德陷阱
D 逆向选择
9.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
A.水平相加
B.垂直相加
C.算术平均数
D.加权平均数。
10. 下列属于最为典型公共物品的是 (
A.公共汽车
B.高等教育
C.国防设施
D.收费公路
11. 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的角色不包括:(
12.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部门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长会产生一定
程度低效作用的经济现象被称为(
A.挤出效应
B.庇古效应
C.利息率效应 D.凯恩斯效应
13. 关于公共选择问题说法正确的包括:(
A.公共选择主要说明以政府为代表的部门如何进行公有资源配置问题
B.公共选择主要依靠民主程序,尤其是通过投票的形式进行决策
C.公共选择需要以价格为基础进行公有资源配置
D.公共选择因为是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通过不考虑效率问题
14. 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方面(
A.税收制度 B.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D.工业品价格维持制度
15. 财政政策应该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A.对市场失灵进行调节
B.反危机政策
C.提高财政盈余水平 D.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参考答案:
6-10 ( c )
(abcd ) (
11-15 (d )
(二)、判断题
1. 外部性是公共部门存在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2. 政府、NGO等都是典型的公共部门。(
3. 保险市场出现逆向选择行为往往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包括信息隐藏等所导致的后果。
4. 将国有企业民营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它的委托-代理问题。(
5. 所有的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影响都可以称作为外部效应。(
6. 中间投票者定理告诉人们,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化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
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7. 政府应退出农业支出领域,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
8. 公共选择反映每一个公众偏好。一致同意规则决策效率高而受到众人喜欢。(
9. 金融危机之后往往孕育着新兴产业的发生,因此当前中国政府正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培
10. 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 参考答案:
)( √ )(√ )
(三)材料题
(要求:分别结合公共部门经济学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看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数据与模型,有自己见解,条理清楚,逻辑清晰,论述透彻,字迹工整。共1题,计30分。)
“治沙英雄”石光银 24年染绿黄沙20万亩
陕北汉子石光银为拔掉穷根,锁住黄沙,他几乎卖光了所有家当。但他仍坚守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信念,带领乡亲在人迹罕至的荒沙滩里植树种草――今年春季,石光银的治沙公司已经植树造林671亩,种植各类林木71356株。石光银“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今年57岁的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8岁时,他和一个5岁的小伙伴在屋外玩耍,突来的沙尘暴瞬间就把他俩刮得不见了踪影,几天后他的父亲才从距家三四十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他,可小伙伴至今杳无音信。
在石光银的记忆里,不到三四年,黄沙就要埋没一次房屋,他跟随父亲共搬了9次家。沙害让石光银从小就有了与沙漠抗衡的想法。20岁那年,石光银担任了生产队长,为锁住黄沙.拔掉穷根,几年里,他带领群众累计治理荒沙14万亩.治理盐碱滩5.5万亩,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出了长63公里宽、6公里的绿洲。
1984年,石光银联系了7户农民,成立了“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个体承包治沙第一人。当年就承包了3000亩荒地,种上了树苗,让黄沙披上了绿装。次年,省上召开的林业会议对他进行了表彰,石光银兴奋不已,回来后在条件最为恶劣的“狼窝沙”再次承包了5.7万亩荒沙。治沙需要资金,石光银卖掉了家里的骡子.猪和几十只羊,东拼西凑买了十几万株树苗,住进了“狼窝沙”。20多年来,石光银的治沙公司先后承包治理了“狼窝沙”“十里沙”等无人问津的荒沙地22.8万亩,荒沙被完全绿化固定。治沙公司在治沙的同时大办沙产业,先后办起了生态林场.秀美林场.养殖场.机砖厂.绿色野菜食品厂,纯净水厂和育苗基地等实体,公司现在除林木外的固定资产达数千万元,林木价值过亿元。
石光银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十杰.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还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介绍治沙经验。
2000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优秀林农奖”,2002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林农杰出奖”。2000年,石光银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并作了典型发言,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石光银曾10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诸多的荣誉更加激励了石光银的治沙情,石光银为自己许下了诺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解答要点:
1.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含义。
2.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3.提供公共产品的方法,解决外部性的措施。
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2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高中教育、农林牧渔、旅游景点、教学研究、计划方案以及0560《公共经济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一夫一妻制?
按投票排序
感谢 邀请。今天趁助教课悠闲,从问题箱中翻出来扯扯。It’s really a great question!!!对一夫一妻制度(Monogamy)的研究,是很多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Science direct搜索显示标题包括monogamy的文献也有3000多篇。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不仅人类具有一夫一妻行为,比如, 2015)、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因此我想几乎很难有人可以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个非常综合的文献综述。如果能有更多人从更多学科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会有很多丰富的科普。这个问题重要、庞大,我对这个问题了解有限,随便说几句。但是一直以来,女权、女性地位都是宏观经济增长中至关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人力资本、社会稳定、男性竞争、总福利分析等多方面促进)。(两点说明:其一,本文讨论的polygamy只包含一夫多妻的情况,并不讨论一妻多夫的情况。然而事实上,对于一夫一妻的反例,应当同时包含两种情况;其二,由于我回答知乎都是想到哪说到哪,所以存在缺少文献标注和逻辑绕弯的地方,还请见谅)TZ问的是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如何解释一夫一妻制?在我个人看来,在经济学角度,需要首先根据Monogamy的定义分成两个问题:其一,事实上的一夫一妻选择;其二,法律上的一夫一妻制度。第一个问题很容易理解,比如包二奶现象,这与历史中的一夫多妻并没多太多区别。第二个问题是在法律上为什么会达成一夫一妻制度的共识。两个问题中,第一个更接近于传统主流的经济学范式,第二个更接近于一些新兴的经济学范畴。一、先谈第一个问题:事实上的一夫一妻选择经济学生的思维奇怪的一点就是在于,遇见什么问题,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经济逻辑导致的结果,而不愿意将社会行为本质归结为一个人的良知道德等空中楼阁之上。因而在经济学上讨论事实上的一夫一妻选择,其实问题就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夫一妻选择成为了各自效用最大化下的选择”。谈及Monogamy,没有人不会首先想到AER 2008年的经典论文“The Mystery of Monogamy”( Eric D.
Gould, Omer Moav, and Avi Simhon,2008),当然在发表前这篇论文就以会议论文形式引起了高度关注()。尽管这篇论文的结论听起来具有“物化女性”的直观感,但是细想下去,将其中“物化功能”部分抛去,还真是挺有道理的呢。这篇论文的主题是:通过构建一个婚姻市场模型,发现男性不平等加剧增加了一夫多妻现象,而女性不平等的加剧减少了一夫多妻现象。WTF?有人可能会想问,这TM还用研究?然而论文的主题并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这一点。而是进一步将引起不平等的原因,从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经验、能力)与非人力资本(土地、资源、出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发现:男性不平等主要由非人力资本引起的社会,相比由人力资本引起男性不平等的社会,具有更高的一夫多妻现象。换句话说,古代男性之间的差异由于是非人力资本引起,所以反应在老婆的数量上。而现代男性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人力资本引起,反映在老婆的质量上。对这种结论进行进一步解释。在婚姻市场中,隐性假定了一个男人能娶多少个老婆,取决于他需要为取这么多老婆而付出的成本。在一个非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等的社会中,由于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的欠缺,男性女性都不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差异,男性并不可能通过与较高人力资本的女性结婚从而哺育出较高质量的后代,因此男性会选择后代的数量来实现质量的保证,而对男性后代的传承偏爱加剧了这一对后代数量的追求。说白了,古代达官显贵生上十几个孩子,总有一个儿子能成气候。而与此同时,女性由于生育能力都差不多,因此无法从数量上体现出较高的个体差异,而由于人力资本在社会中整体欠缺,所以无法从人力资本上体现出个体差异,最后导致女性在婚恋市场上的同质性较强,而溢价能力弱。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供给市场中,对于需求方是具有好处的,换句话说,此时掌握更多资源的男性要多娶几个老婆是更加便宜的,也是往往能够支付的。而与此相比,在一个较为发达的社会,男性不平等来自于人力资本,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男性完全可以通过结合人力资本较高的女性来实现后代的质量保证,就会降低对后代数量的要求而提升对质量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差异,个体差异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异质化的供给市场使得需求方的议价能力下降,而供给方的个体溢价能力上升,换句话说就是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要娶多个老婆会面临经济能力等约束,支付不起。这个解释看起来具有“物化”的特征,但并没有性别不平等的隐性假定。其一是因为男性在这个市场中也同时被“物化”,其二是因为它的直接结论对于事实的解释能力远远超出针对繁衍这一功能的单一事实。事实上,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更加容易理解。我们谈论一夫一妻制度的时候,谈论的是婚姻,而不仅仅是恋爱关系。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人在考虑婚姻的时候,都会同时考虑到婚后的生活与后代的生活。女性的个体异质性在人力资本上包括学识、谈吐、身材、阅历、修养、外貌等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化增大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溢价与议价能力提升。在旧社会,女人能依靠的可能主要是外貌和出身带来的阅历,而缺少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人力资本的机会。女性议价能力上升,拥有更高溢价的女性当然要找个好的男性结婚了。尽管我们并不能假定女性天生就具有单偶倾向(尽管文化历史背景或许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具有同样较高溢价的男性会与较高溢价的女性一起,在不断的议价中最终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均衡结果。换句话说,较高溢价的女性也很难找到同等溢价能力的多个男性而实现一妻多夫制,较高溢价的男性也无法找到同等溢价能力的多个女性实现一夫多妻制,最后就只好各自选择了最优保留匹配,即一夫一妻制。但是如果考虑到文化道德的因素,以及文明的进步,这一议价过程将变得更加快速,以至于如此迅速而不易被察觉。所以女性不平等(或者说不等价更为准确)的加剧减少了一夫多妻的现象。事实上,经济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人们希望建立一夫一妻制度并不是近代才有的事,早在两三千年前,就能找到关于建设一夫一妻制度的描述,但是并没有实现。知乎上曾经有一篇回答还是帖子,专门介绍了洗衣机的发明对于解放女性改善女性地位的重要意义。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从上面的论文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男性人力资本不平等,以及给予女性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不同人力资本机会的重要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是人们对爱情等精神需求增长的基本保障,陈道明主演的刘邦在娶第二个老婆的时候,那女人只提了两个要求:饭要吃得饱,衣服穿得暖。原文的贡献还不仅在于此,因为对男性不平等的来源进行了区分,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经济增长与文化教育并没有显著改善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在依赖于非人力资本引起男性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不平等的减小并不能像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等的社会中那样显著的减少一夫多妻制度,这对于解释历史中经济不断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却并不能改善婚姻市场中的女性地位有一定意义,包括在当今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人均收入非常富裕的国家女性地位仍然不高,并且保持了常态的一夫多妻制度,而在生存条件较差且并不存在较高非人力资本差异的原始部落中,反而常常具有更普遍的一夫一妻现象。在对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研究中,即便是文化教育或者说推崇孩子上学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没有显著的女性地位改善或一夫多妻现象的减少。我想也许这篇论文提示的非人力资本引起的不平等问题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即便是由于即便是推崇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在古代也并没有显著鼓励女性儿童接受教育,无法使得女性可以有效地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在婚姻市场中的议价能力。所以,即便在现今,事实上的一夫多妻现象仍然存在。拥有非常高溢价能力的男性,依然具有为同时拥有多个高溢价能力配偶所需要的支付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二奶等现象事实上广泛存在。二奶数量的增长,必须立足于三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客观上有足够多拥有高溢价能力的男性能够支付得起同时拥有多个配偶,并且使得成为二奶的女性选择一夫多妻的效用要远远超过一个降低标准寻求一夫一妻的效用,这需要依赖于经济增长与同时收入不平等带来的男性不平等(同时包括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引起的),尽管我们前面提到了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等的社会相比非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的社会会减少一夫多妻现象,但是论文中的立足点主要是基于后代质量的考虑,现实中的配偶寻求是一个多目标函数,当人力资本引起的不平等为部分人带来足够优势时,仍然会有一部分人选择非一夫多妻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女性拥有足够的不平等,或者说差异特质的扩大,使得部分女性能够拥有更高的溢价能力,而促使男性有意愿开展追求竞争;最后一方面,也正是女性在采取某一种选择时的心理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果,与她曾经所面对过选择机会的数量与品质等经历是相关的,而这与女性的外貌能力学识阅历谈吐修养等个体特征有关。其实上面这么多,就扯了一句话:越厉害的男人总想挑选越能领自己满意的足够多的女人,越厉害的女人也总想越令自己满意的足够多的男人,但是由于男人之间与女人之间都具有较大差异,不是任何一方想找就能随便找到的,最后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了一夫一妻的共识,成为一个类似向上匹配的金字塔构造(这个问题可以扩展更广,Looking upward也是产生自我认知偏差与社会认知偏差的重要来源,这对于理解我们对宏观经济预期以及自我预期如何偏差地影响了宏观经济运行与自我发展具有显著意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已可以扩展得非常丰富,第一个问题就说这么多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沿着Eric D. Gould, Omer Moav, and Avi Simhon(2008)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与扩展。二、再谈第二个问题:法律上的一夫一妻制度我想大部分人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一夫一妻制度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法律。这个问题我没有特别的看过文献,但是我猜想存在多方面的因素。1、
文化。不用多说。文化和道德的发展是女性地位改变以及婚姻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文明的进步、现代文明教育的普及、宗教的影响等等都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文明教育不仅改善了人们对于平等尊重的观念,更重要的使得人们拥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这种差异性使得对于独特的配偶的渴求上升,并且也使得对爱情的追求上升。这些因素都使得更广泛的人群选择支持一夫一妻制度。2、
政治竞争。通俗一点讲,假如男性女性中都存在一部分人反对一夫一妻制度,甚至这部分人往往拥有较高的溢价能力,那么剩下的人就会团结起来反对这种主张。在政治权利平等的年代,男性也会为了争取支持一夫一妻制的更为广泛的女性支持而站在这一正确的立场上,从而将那些不正确的男性竞争下去。反过来,女性群体中也一样。至于一夫一妻为什么是政治正确的,除了文化与经济因素外,更因为支持这种制度的,或者说婚姻市场中拥有较低议价与溢价能力的人占据了绝大部分。绝大多数人代表的就是政治真理。3、
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无论是计划生育制度,还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改变,以及卫生健康条件带来的幼儿存活率,家庭平均抚育意愿都在现代相比历史上大幅下降。这可能使得女性的地位较过去有一定改变,尤其是在父母具有重要影响的婚姻市场中。直白说,就是现在由于许多家庭孩子数量变少,甚至只有女孩,使得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重视程度与关注程度(同时包括有形的爱比如财产分配教育投资以及无形的爱)得到更加平均的提升,在父母对婚姻具有重要影响的亚洲国家中,这会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进而使得女性地位在社会中整体提升。当然这个逻辑线只是可能,只是我的一个猜想,事实上在古代也有很多只拥有女儿或拥有小数量后代的家庭,却并不会选择给予不同性别的后代同等的关注与爱。4、其它原因。不一一列举了。当然,事实上,正如开头所说,促使人们选择一夫一妻制度由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博弈在数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我们的基因中也存在着部分一夫一妻制度的基因,谁知道呢。我并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希望提供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看待这种问题的逻辑参考,供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个问题进一步讨论下去。事实上,在我个人看来,研究女性地位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是极其显著的,也是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鼓励和支持女孩入学)。就说这么多吧。欢迎讨论。另外,各种文献内容我记不太清楚了,如果有错误还请各位多指正多包涵! -------
这就是个产权问题。很多人都想太偏了,真正以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婚恋方式其实还不足一百年,在几千年里,人类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父系长辈决定的,个人的偏好并无多少考量价值。也就是说,古代婚姻的本质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合约,双方通过婚姻来进行经济和社会关系上的合作,更高层的就是政治上的合作,那么稳固这种合作的基础就是婚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生育。出于人类对于血缘血统的执着,相比起一纸契约和口头承诺而言,一个带有双方血缘的孩子无疑是更稳固的保证,而这些婚内生育的孩子可以得到法律与道德上的保护,确保他们拥有合法继承男方财产的资格。在父权制的古代,男性占据绝对的经济与政治资源,他们本身更倾向于娶更多的女子,生育更多的后代来提高自己血统的传承,但这种做法无疑伤害了与之婚嫁的其他家族利益,如果男方无节制地生下非女方血缘后代,那么每一次生育便是对女方权益的摊薄,很显然这是女方不能接受的。所以,一夫一妻制由此而生,它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婚姻双方的家庭不会因为男方的多娶而摊薄权益,同时还伴生出取消私生子继承权的法律与传统,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婚姻双方家族权益而产生的。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百分之五十都是因为继承权纠纷引起的,产权不明晰是最大的诱因,一夫一妻制有益于降低此类纠纷。
认为家庭=FTAFTA的范围越大、互惠条件越多,越规模经济,才会使得整体蛋糕膨胀得更快,每个人分的越多。如果FTA规定的产权是明晰公平的,那么极端条件下,天下一家。但是现实条件下,双方并不能完全合作,而是仍然保持着一定竞争性。优势一方会要求更多的利益,来保持自己的优势,也就是决策权。接下来分这样几种情况:1.优势一方远远强于任何一个弱势方,以至于需要多个弱势方共同参与FTA:一主多辅2.双方不存在明显优势,合作倾向大于竞争:二者平等-相互帮助3.双方不存在明显优势,竞争倾向大于合作,但是竞争成本使得他们选择合作:二者平等-化干戈为玉帛综上,平等的婚姻关系并不是所有人的理性选择,而是仅适用于比较优势有限的个体的结合。法律在这个问题上的倾向,说是偏向了大多数其实也不妥,个人认为法律在这里保护了传统道德观念和爱情观。而去掉刻板印象,法律应该保护的是:相亲相爱,愿意在一起生活一辈子的人,无论性别、数量。p.s.产权也很重要,但个人认为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法律对产权的保护是结果不是原因。产权明晰不明晰,都没有耽误有资源的人过着事实上一主多辅的生活。一夫一妻/双同,并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结果,还会变得更加多样的。
非专业人士,瞎说两句。不足为证。个人认为一夫一妻制度比较切合的解释是交易成本理论。婚姻制度对双方来讲,都是一笔交易,为了完成这笔交易,附加了许多的交易条件,浪费了双方巨大的交易时间,最后还要面对巨大的不可控风险。婚姻从本质上来讲,存满了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此婚姻制度在设计时,一定会趋向于采用那种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的设计模式。这是制度设计的天然理性需求。于是。一夫一妻制度相对于一夫多妻制度的巨大优点,就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成员身份认证体系,以及财产继承制度,以及养老制度。事实证明这个制度是交易成本最低,执行起来成本最低的一项制度安排。从本质上来讲,一夫一妻制度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必需品,一旦社会等级制度不存在了,一夫一妻制度也就随之崩溃掉了。
暂时只想到 → 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方便夫妻之间划分明确可以做些什么,会得到什么收益,要承担什么义务…举个例子大概就是 抚养照顾等一系列义务,财产归属等一系列划分…之类的吧至少避免了一夫多妻造成的某些妻子不被照顾以及一妻多夫造成的孩子不知道是谁的怎么养…的情况…
很有趣的问题以前妇女没有什么权利的。一战后,欧洲的男丁死了一大批,大量的社会工作由女性担任,欧洲特别讲民主,然后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参与社会工作渐渐的地位提高有了些话语权。然后基于男女平等的理论就有了一夫一妻制。然后好多国家学了去。一夫一妻制就是女性地位提升而争取到的权利。但原先一夫多妻制是生产力决定的,从这点看,一夫多妻制才有益于人类社会啊!当然就目前我国一夫一妻制是法律确定的,连性生活也规定只有夫妻才是合法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遵纪守法,老婆只能找一个,虽然可以岗位轮换。(瞎编的)
一夫一妻之外的可能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多夫多妻,一夫一妻成本低、子女产权明确
上次看某综艺节目,有一个嘉宾用了 边际效应递减原理 解释一夫一妻,有点意思
一夫一妻制是对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制度的压制。
效用问题,好比第一个汉堡效用最高,第二个汉堡效用就不如第一个。而一夫一妻制社会整体效用最高(假定男女比例1:1)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一夫一妻制?
按时间排序
很有趣的问题以前妇女没有什么权利的。一战后,欧洲的男丁死了一大批,大量的社会工作由女性担任,欧洲特别讲民主,然后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参与社会工作渐渐的地位提高有了些话语权。然后基于男女平等的理论就有了一夫一妻制。然后好多国家学了去。一夫一妻制就是女性地位提升而争取到的权利。但原先一夫多妻制是生产力决定的,从这点看,一夫多妻制才有益于人类社会啊!当然就目前我国一夫一妻制是法律确定的,连性生活也规定只有夫妻才是合法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遵纪守法,老婆只能找一个,虽然可以岗位轮换。(瞎编的)
认为家庭=FTAFTA的范围越大、互惠条件越多,越规模经济,才会使得整体蛋糕膨胀得更快,每个人分的越多。如果FTA规定的产权是明晰公平的,那么极端条件下,天下一家。但是现实条件下,双方并不能完全合作,而是仍然保持着一定竞争性。优势一方会要求更多的利益,来保持自己的优势,也就是决策权。接下来分这样几种情况:1.优势一方远远强于任何一个弱势方,以至于需要多个弱势方共同参与FTA:一主多辅2.双方不存在明显优势,合作倾向大于竞争:二者平等-相互帮助3.双方不存在明显优势,竞争倾向大于合作,但是竞争成本使得他们选择合作:二者平等-化干戈为玉帛综上,平等的婚姻关系并不是所有人的理性选择,而是仅适用于比较优势有限的个体的结合。法律在这个问题上的倾向,说是偏向了大多数其实也不妥,个人认为法律在这里保护了传统道德观念和爱情观。而去掉刻板印象,法律应该保护的是:相亲相爱,愿意在一起生活一辈子的人,无论性别、数量。p.s.产权也很重要,但个人认为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法律对产权的保护是结果不是原因。产权明晰不明晰,都没有耽误有资源的人过着事实上一主多辅的生活。一夫一妻/双同,并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结果,还会变得更加多样的。
一夫一妻之外的可能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多夫多妻,一夫一妻成本低、子女产权明确
非专业人士,瞎说两句。不足为证。个人认为一夫一妻制度比较切合的解释是交易成本理论。婚姻制度对双方来讲,都是一笔交易,为了完成这笔交易,附加了许多的交易条件,浪费了双方巨大的交易时间,最后还要面对巨大的不可控风险。婚姻从本质上来讲,存满了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此婚姻制度在设计时,一定会趋向于采用那种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的设计模式。这是制度设计的天然理性需求。于是。一夫一妻制度相对于一夫多妻制度的巨大优点,就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成员身份认证体系,以及财产继承制度,以及养老制度。事实证明这个制度是交易成本最低,执行起来成本最低的一项制度安排。从本质上来讲,一夫一妻制度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必需品,一旦社会等级制度不存在了,一夫一妻制度也就随之崩溃掉了。
上次看某综艺节目,有一个嘉宾用了 边际效应递减原理 解释一夫一妻,有点意思
这就是个产权问题。很多人都想太偏了,真正以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婚恋方式其实还不足一百年,在几千年里,人类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父系长辈决定的,个人的偏好并无多少考量价值。也就是说,古代婚姻的本质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合约,双方通过婚姻来进行经济和社会关系上的合作,更高层的就是政治上的合作,那么稳固这种合作的基础就是婚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生育。出于人类对于血缘血统的执着,相比起一纸契约和口头承诺而言,一个带有双方血缘的孩子无疑是更稳固的保证,而这些婚内生育的孩子可以得到法律与道德上的保护,确保他们拥有合法继承男方财产的资格。在父权制的古代,男性占据绝对的经济与政治资源,他们本身更倾向于娶更多的女子,生育更多的后代来提高自己血统的传承,但这种做法无疑伤害了与之婚嫁的其他家族利益,如果男方无节制地生下非女方血缘后代,那么每一次生育便是对女方权益的摊薄,很显然这是女方不能接受的。所以,一夫一妻制由此而生,它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婚姻双方的家庭不会因为男方的多娶而摊薄权益,同时还伴生出取消私生子继承权的法律与传统,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婚姻双方家族权益而产生的。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百分之五十都是因为继承权纠纷引起的,产权不明晰是最大的诱因,一夫一妻制有益于降低此类纠纷。
一夫一妻制是对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制度的压制。
效用问题,好比第一个汉堡效用最高,第二个汉堡效用就不如第一个。而一夫一妻制社会整体效用最高(假定男女比例1:1)
感谢 邀请。今天趁助教课悠闲,从问题箱中翻出来扯扯。It’s really a great question!!!对一夫一妻制度(Monogamy)的研究,是很多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Science direct搜索显示标题包括monogamy的文献也有3000多篇。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不仅人类具有一夫一妻行为,比如, 2015)、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因此我想几乎很难有人可以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个非常综合的文献综述。如果能有更多人从更多学科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会有很多丰富的科普。这个问题重要、庞大,我对这个问题了解有限,随便说几句。但是一直以来,女权、女性地位都是宏观经济增长中至关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人力资本、社会稳定、男性竞争、总福利分析等多方面促进)。(两点说明:其一,本文讨论的polygamy只包含一夫多妻的情况,并不讨论一妻多夫的情况。然而事实上,对于一夫一妻的反例,应当同时包含两种情况;其二,由于我回答知乎都是想到哪说到哪,所以存在缺少文献标注和逻辑绕弯的地方,还请见谅)TZ问的是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如何解释一夫一妻制?在我个人看来,在经济学角度,需要首先根据Monogamy的定义分成两个问题:其一,事实上的一夫一妻选择;其二,法律上的一夫一妻制度。第一个问题很容易理解,比如包二奶现象,这与历史中的一夫多妻并没多太多区别。第二个问题是在法律上为什么会达成一夫一妻制度的共识。两个问题中,第一个更接近于传统主流的经济学范式,第二个更接近于一些新兴的经济学范畴。一、先谈第一个问题:事实上的一夫一妻选择经济学生的思维奇怪的一点就是在于,遇见什么问题,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经济逻辑导致的结果,而不愿意将社会行为本质归结为一个人的良知道德等空中楼阁之上。因而在经济学上讨论事实上的一夫一妻选择,其实问题就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夫一妻选择成为了各自效用最大化下的选择”。谈及Monogamy,没有人不会首先想到AER 2008年的经典论文“The Mystery of Monogamy”( Eric D.
Gould, Omer Moav, and Avi Simhon,2008),当然在发表前这篇论文就以会议论文形式引起了高度关注()。尽管这篇论文的结论听起来具有“物化女性”的直观感,但是细想下去,将其中“物化功能”部分抛去,还真是挺有道理的呢。这篇论文的主题是:通过构建一个婚姻市场模型,发现男性不平等加剧增加了一夫多妻现象,而女性不平等的加剧减少了一夫多妻现象。WTF?有人可能会想问,这TM还用研究?然而论文的主题并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这一点。而是进一步将引起不平等的原因,从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经验、能力)与非人力资本(土地、资源、出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发现:男性不平等主要由非人力资本引起的社会,相比由人力资本引起男性不平等的社会,具有更高的一夫多妻现象。换句话说,古代男性之间的差异由于是非人力资本引起,所以反应在老婆的数量上。而现代男性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人力资本引起,反映在老婆的质量上。对这种结论进行进一步解释。在婚姻市场中,隐性假定了一个男人能娶多少个老婆,取决于他需要为取这么多老婆而付出的成本。在一个非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等的社会中,由于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的欠缺,男性女性都不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差异,男性并不可能通过与较高人力资本的女性结婚从而哺育出较高质量的后代,因此男性会选择后代的数量来实现质量的保证,而对男性后代的传承偏爱加剧了这一对后代数量的追求。说白了,古代达官显贵生上十几个孩子,总有一个儿子能成气候。而与此同时,女性由于生育能力都差不多,因此无法从数量上体现出较高的个体差异,而由于人力资本在社会中整体欠缺,所以无法从人力资本上体现出个体差异,最后导致女性在婚恋市场上的同质性较强,而溢价能力弱。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供给市场中,对于需求方是具有好处的,换句话说,此时掌握更多资源的男性要多娶几个老婆是更加便宜的,也是往往能够支付的。而与此相比,在一个较为发达的社会,男性不平等来自于人力资本,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男性完全可以通过结合人力资本较高的女性来实现后代的质量保证,就会降低对后代数量的要求而提升对质量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差异,个体差异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异质化的供给市场使得需求方的议价能力下降,而供给方的个体溢价能力上升,换句话说就是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要娶多个老婆会面临经济能力等约束,支付不起。这个解释看起来具有“物化”的特征,但并没有性别不平等的隐性假定。其一是因为男性在这个市场中也同时被“物化”,其二是因为它的直接结论对于事实的解释能力远远超出针对繁衍这一功能的单一事实。事实上,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更加容易理解。我们谈论一夫一妻制度的时候,谈论的是婚姻,而不仅仅是恋爱关系。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人在考虑婚姻的时候,都会同时考虑到婚后的生活与后代的生活。女性的个体异质性在人力资本上包括学识、谈吐、身材、阅历、修养、外貌等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化增大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溢价与议价能力提升。在旧社会,女人能依靠的可能主要是外貌和出身带来的阅历,而缺少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人力资本的机会。女性议价能力上升,拥有更高溢价的女性当然要找个好的男性结婚了。尽管我们并不能假定女性天生就具有单偶倾向(尽管文化历史背景或许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具有同样较高溢价的男性会与较高溢价的女性一起,在不断的议价中最终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均衡结果。换句话说,较高溢价的女性也很难找到同等溢价能力的多个男性而实现一妻多夫制,较高溢价的男性也无法找到同等溢价能力的多个女性实现一夫多妻制,最后就只好各自选择了最优保留匹配,即一夫一妻制。但是如果考虑到文化道德的因素,以及文明的进步,这一议价过程将变得更加快速,以至于如此迅速而不易被察觉。所以女性不平等(或者说不等价更为准确)的加剧减少了一夫多妻的现象。事实上,经济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人们希望建立一夫一妻制度并不是近代才有的事,早在两三千年前,就能找到关于建设一夫一妻制度的描述,但是并没有实现。知乎上曾经有一篇回答还是帖子,专门介绍了洗衣机的发明对于解放女性改善女性地位的重要意义。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从上面的论文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男性人力资本不平等,以及给予女性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不同人力资本机会的重要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是人们对爱情等精神需求增长的基本保障,陈道明主演的刘邦在娶第二个老婆的时候,那女人只提了两个要求:饭要吃得饱,衣服穿得暖。原文的贡献还不仅在于此,因为对男性不平等的来源进行了区分,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经济增长与文化教育并没有显著改善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在依赖于非人力资本引起男性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不平等的减小并不能像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等的社会中那样显著的减少一夫多妻制度,这对于解释历史中经济不断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却并不能改善婚姻市场中的女性地位有一定意义,包括在当今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人均收入非常富裕的国家女性地位仍然不高,并且保持了常态的一夫多妻制度,而在生存条件较差且并不存在较高非人力资本差异的原始部落中,反而常常具有更普遍的一夫一妻现象。在对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研究中,即便是文化教育或者说推崇孩子上学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没有显著的女性地位改善或一夫多妻现象的减少。我想也许这篇论文提示的非人力资本引起的不平等问题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即便是由于即便是推崇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在古代也并没有显著鼓励女性儿童接受教育,无法使得女性可以有效地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在婚姻市场中的议价能力。所以,即便在现今,事实上的一夫多妻现象仍然存在。拥有非常高溢价能力的男性,依然具有为同时拥有多个高溢价能力配偶所需要的支付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二奶等现象事实上广泛存在。二奶数量的增长,必须立足于三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客观上有足够多拥有高溢价能力的男性能够支付得起同时拥有多个配偶,并且使得成为二奶的女性选择一夫多妻的效用要远远超过一个降低标准寻求一夫一妻的效用,这需要依赖于经济增长与同时收入不平等带来的男性不平等(同时包括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引起的),尽管我们前面提到了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等的社会相比非人力资本引起不平的社会会减少一夫多妻现象,但是论文中的立足点主要是基于后代质量的考虑,现实中的配偶寻求是一个多目标函数,当人力资本引起的不平等为部分人带来足够优势时,仍然会有一部分人选择非一夫多妻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女性拥有足够的不平等,或者说差异特质的扩大,使得部分女性能够拥有更高的溢价能力,而促使男性有意愿开展追求竞争;最后一方面,也正是女性在采取某一种选择时的心理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果,与她曾经所面对过选择机会的数量与品质等经历是相关的,而这与女性的外貌能力学识阅历谈吐修养等个体特征有关。其实上面这么多,就扯了一句话:越厉害的男人总想挑选越能领自己满意的足够多的女人,越厉害的女人也总想越令自己满意的足够多的男人,但是由于男人之间与女人之间都具有较大差异,不是任何一方想找就能随便找到的,最后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了一夫一妻的共识,成为一个类似向上匹配的金字塔构造(这个问题可以扩展更广,Looking upward也是产生自我认知偏差与社会认知偏差的重要来源,这对于理解我们对宏观经济预期以及自我预期如何偏差地影响了宏观经济运行与自我发展具有显著意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已可以扩展得非常丰富,第一个问题就说这么多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沿着Eric D. Gould, Omer Moav, and Avi Simhon(2008)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与扩展。二、再谈第二个问题:法律上的一夫一妻制度我想大部分人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一夫一妻制度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法律。这个问题我没有特别的看过文献,但是我猜想存在多方面的因素。1、
文化。不用多说。文化和道德的发展是女性地位改变以及婚姻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文明的进步、现代文明教育的普及、宗教的影响等等都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文明教育不仅改善了人们对于平等尊重的观念,更重要的使得人们拥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这种差异性使得对于独特的配偶的渴求上升,并且也使得对爱情的追求上升。这些因素都使得更广泛的人群选择支持一夫一妻制度。2、
政治竞争。通俗一点讲,假如男性女性中都存在一部分人反对一夫一妻制度,甚至这部分人往往拥有较高的溢价能力,那么剩下的人就会团结起来反对这种主张。在政治权利平等的年代,男性也会为了争取支持一夫一妻制的更为广泛的女性支持而站在这一正确的立场上,从而将那些不正确的男性竞争下去。反过来,女性群体中也一样。至于一夫一妻为什么是政治正确的,除了文化与经济因素外,更因为支持这种制度的,或者说婚姻市场中拥有较低议价与溢价能力的人占据了绝大部分。绝大多数人代表的就是政治真理。3、
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无论是计划生育制度,还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改变,以及卫生健康条件带来的幼儿存活率,家庭平均抚育意愿都在现代相比历史上大幅下降。这可能使得女性的地位较过去有一定改变,尤其是在父母具有重要影响的婚姻市场中。直白说,就是现在由于许多家庭孩子数量变少,甚至只有女孩,使得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重视程度与关注程度(同时包括有形的爱比如财产分配教育投资以及无形的爱)得到更加平均的提升,在父母对婚姻具有重要影响的亚洲国家中,这会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进而使得女性地位在社会中整体提升。当然这个逻辑线只是可能,只是我的一个猜想,事实上在古代也有很多只拥有女儿或拥有小数量后代的家庭,却并不会选择给予不同性别的后代同等的关注与爱。4、其它原因。不一一列举了。当然,事实上,正如开头所说,促使人们选择一夫一妻制度由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博弈在数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我们的基因中也存在着部分一夫一妻制度的基因,谁知道呢。我并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希望提供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看待这种问题的逻辑参考,供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个问题进一步讨论下去。事实上,在我个人看来,研究女性地位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是极其显著的,也是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鼓励和支持女孩入学)。就说这么多吧。欢迎讨论。另外,各种文献内容我记不太清楚了,如果有错误还请各位多指正多包涵! -------
暂时只想到 → 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方便夫妻之间划分明确可以做些什么,会得到什么收益,要承担什么义务…举个例子大概就是 抚养照顾等一系列义务,财产归属等一系列划分…之类的吧至少避免了一夫多妻造成的某些妻子不被照顾以及一妻多夫造成的孩子不知道是谁的怎么养…的情况…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靠衣装马靠鞍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