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金娃娃6000万能险保险6000元每年,连续交10年的那份万能险,急用钱时可以从中提款吗,最多可以从中提多少

第12期:中秋特辑好声音学员集结开唱 那英追忆姚贝娜眼中泛泪
扫描二维码
内容轻松带走
移动设备观看
客户端下载
大家还在看
Copyright 200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7197&&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111号&&邮政编码:310005&&客服电话:4商业保险,消费型和储蓄型该如何选择?
以重大疾病保险为例吧这两类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呢?不同的年龄段该如何选择呢?感觉近几年的储蓄型重疾产品比较多,是保险公司重点推销这类产品还是消费者倾向与这类产品?
按投票排序
感谢邀请。  我理解您所说的商业保险是指人身保险吧?下面按此理解。  所谓储蓄型保险,应指两全型保险或终身型保险的俗称,通常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都可以归入此类。  所谓消费型保险,应指纯保障型保险的俗称,即有事理赔,无事消费型,通常以定期保障险较多。  消费型保险,储蓄型保险的名字本身就很有问题。  因为这种俗称都是建立在“假如我数十年不发生风险的前提下,保费会不会返还”的假设性基础上,这是很唯心的前提,不够科学。  保险学理论告诉我们:按照概率论,风险在个体层面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即某一个体可能发生风险,也可能不发生风险(多数人都愿意接受自己不会发生风险的假设,而将发生风险的假设为其他人,呵呵)。按照大数法则,风险在整体层面表现的主要特征是确定性,即风险一定会发生,通常会有一定的比例。  险种如何选择,按经纪人的观点,其实并非保险规划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成为保险规划的一部分,按照流程化模式自然得出的结论,应该建立在严谨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客户的基本信息,收入支出,负债状况,以及对于保险产品的接受程度来确定。  从医学方面借个词:对症下药,此之谓也。  未经严谨的统计,从我和周围朋友圈的经历来看,理性客户相对接受低保费高保障的纯保障型保险较多;而感性客户通常选择两全型产品为多。  通常,纯保障型保险的保费比两全型保险的保费低出许多。近期有朋友买200万寿险100万重疾,保费大约在不到6000元每年。  上传近期规划方案的一部分吧。  下次再有代理人来跟您讲什么消费型,储蓄型,请你让他做个需求分析,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考虑,假如做不了,管他有多大名气,多牛身份, 图一耳根清静
,端茶送客可也。
首先我觉得,储蓄型和消费型,对于不同的人,即使同同一年龄也有可能选择完全不同。因为,保险本来就是每个人个人选择的结果。主观性很强。就我自己来说,我个人觉得:1.储蓄型产品的优势:有病保病,没病还能把钱收回来。因为大部分人,不能接受如果最终无病无灾,钱就没有了。很多人在买大病险的初衷,就想着没事就当强制储蓄了。储蓄型可以投保人、被保险人 轻症、大病、身故三重豁免,从风险转移的角度,储蓄型更好。劣势:产品价格比较贵2. 消费型产品的优势:花很少的钱,有很大的杠杆。便宜。最明显的代表,就是医保,企业补充医疗等。缺点:如果一直没有生病,可能也有不少人觉得亏,因为钱就白白扔水里了。(比如有人抱怨医保没用等)还有,一般来说,消费型的保险采用自然费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现在30岁的年轻人买中端医疗一般只有1000多块/年,可是50多岁的人再买,就要好几千了。消费型的保险,是否可以强制续保?强制续保几年?这些也是大家需要看清楚的地方。如果没有强制续保,又可能一旦比如某一年出险了大病,下一年保险公司不让续保了。这种情况下,无论任何储蓄类产品、消费型产品都不能买了。就完全没有保障了3.总的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判断产品好不好,也不能只简单的看价格就好。要综合各方面综合判断。我个人觉得:储蓄型适合,以前从来没买过商业保险的人。喜欢储蓄的人。消费型适合,保险已经买的很全了,又想要一个很高的杠杆,达到高额的医疗报销/赔付。或者老年人年纪很大了,买储蓄型保险已经不划算了。(前提是一般要体检,体检能过)或者经济实力比较差,但又想要一定的保障,前期可以选择消费型。但总的来说,选择消费型保险的人,都要能接受,也许一直交了好多年,这笔钱完全用不上,并一直交下去。我个人觉得比较全面的保障应该是:足额的储蓄型保险+足额的意外险+高额的消费型医疗险。其他防癌险、糖尿病保险、海外医疗、高端医疗、老年防癌险等等就因人而异了。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意思可以理解为【储蓄型保险,储蓄,保险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分4个阶段讲,举个简单的例子,这里以万能险为例,因为万能险最好理解。(一),什么是储蓄。以银行为例,假设你现在手上有一笔闲钱,假设是100万,你把这100万全部给银行,每年给你利息,年利2%(假设为单利),每年可得2万利息。(二),什么是保险(消费型保险)。以终身寿险为例(期缴,年缴,平准保费),你每年将1万交给保险公司,未来如果身故,那么将得到一笔丰厚的保险金(假设为100万)。(三),什么是储蓄型保险嗯,就是将以上二者结合,既储蓄也保障。例如某万能险,还是按照刚才的例子,我将100万交给保险公司,假设保险公司把钱存银行,银行每年给保险公司2万利息。保险公司把其中一万给你用来买(二)中的保险,剩下一万利息给你。那么就出现了以下产品。 本产品兼顾保障和储蓄,一次性缴费100万,每年稳定收益1%,退保时可以获得回报率所约定的全部收益外加本金。例如X先生,一次性购买本万能险,一次性缴清100万保费,基本保额100万,X先生在第10个缴费年度后退保,获得全部现金价值110万,在第20个缴费年度退保,获得现金价值120万,而如果X先生在第十年不幸身故,则可以获得保险金外加现金价值共计210万。是您在兼顾保障的稳定理财收益的不二之选~嗯,这就是万能险。好了,回答题主问题。(四),消费型保险和储蓄型保险该如何选择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和(二)您更偏好哪个就可以。储蓄(这里指广义的储蓄,即能够每年给予稳定收益的产品。包括信托基金,国债等等,不光指银行存款)更加注重收益性。保险(这里指消费型保险,即所有保费用于保障保险事故)更加注重保障性。1,偏好(一)则不买保险,去买银行理财,信托基金,或者存款。2,偏好(二)则买消费型保险。3,如果偏好在(一)(二)之间,则既有对未来风险的预防准备,也有一定的收益需求,那么就购买储蓄型保险。(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储蓄型保险和消费型保险的关系,还能得出以下结论1,储蓄型保险的保费要远高于消费型保险,收益也远高于消费型保险(不但获得保障,同时获得一定收益以及取回本金)2,如果将储蓄型保险的保费全部用于投资风险等级相同(风险程度,投资时间长度)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信托基金等],获得的回报率会高于储蓄型保险的回报率)综上,消费型保险和储蓄型保险没有优劣之分。如何选择主要在于投保人的投资偏好,是偏好保障还是偏好收益。结论:和投保人的保障需求有关。1,偏好收益则不要买保险,去买其他理财产品。2,偏好保障则购买消费型保险。3,偏好二者之间则购买储蓄型保险。以上。======================================================================关于题主的另一个问题【感觉近几年的储蓄型重疾产品比较多,是保险公司重点推销这类产品还是消费者倾向与这类产品?】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是香港卖给内地人的保险给你带来了这种感觉,内地不是这样的。香港能对内地承保的的保险种类较少,以医疗险意外险为主,因此重疾险为主很正常,内地是一般是买不了香港的定期寿险和养老保险的。关于您的另一个问题【不同年龄段如何选择保险】请另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让我回答的话大概是上面这个答案的两倍长度。这里不适合作为附属问题存在,请谅解。======================================================================另本人开通了值乎 还请关注
我就以重疾为例说说消费型和储蓄型的分别吧:消费型的重疾可以用较低较便宜的保费获取高额的保障,其在前期的杠杠效果是储蓄型重疾无法比拟的。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消费型重疾,一种是逐年缴费续保的,保费压力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一般是每5年调整一次,年纪较大者每年续保所缴保费亦不菲。另外一种是在指定年限如10年或20年缴费的,可保定期至60、65岁或终身等,保费按当时投保年龄厘定,即10年或20年内每年均缴交固定的保费。两种只有当患上条款内指定重疾才给付保险金额,满期或退保不获返还本金,属于纯保障类型。在满期或退保可归还本金连利息的基础上,即衍生储蓄分红险。因为兼有保障与储蓄的成分,其部分保费用作承担保障成本,或可视为将这部分保费作购买消费型重疾之用;另一部分相当于存款至银行累存生息,利率高低因公司、地区各异。内地产品满期通常退还所缴保费的120%不等,即使后期退保其现金价值也并不可观,若考虑通胀的话,这笔钱的购买力缩水更甚。反之法律健全、金融市场发展成熟的香港,因不受限于保监会投资渠道的管制,其投资回报或者说储蓄型保单现金价值相对内地会高很多。据个人了解,内地这两类型险种中的保额通常是固定的,即投保额多少罹患上重疾或身故即赔付多少,一旦理赔发生在较后期,所赔付的金额该是50万就是50万、100万就100万,不增也不减。至于香港的,重疾基本上以储蓄型的为主,保额则逐年递增,部分计划亦设有递增保额权益的选择,即每年多花一点保费来获得某个百分比的递增保额,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抵御通胀的影响。至于该选择消费型还是分红型,这点也颇具争议。有这么一说,主推消费型的均是良心之荐,个人认为还是因人而异、因需求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擅长投资理财的,可考虑纯保障的消费型保险,余下资金可以利用其他理财方式进行增值,当然亦有人透过保险增值保本的,所以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概念说选择哪个比较好。相反并不擅长或无精力去进行投资理财的,就考虑储蓄型保险,收益固然称不上可观,但风险起码算得上不高。想额外增加保障额度的,消费型+分红型的混合投保也是可以算是不错的选择。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储蓄分红型保险的资金流动性较不灵活,切记量力而行,不可将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否则一旦财务紧缺时,中途退保将会令自己利益受损。
作者:Michael WONG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个人更喜欢两者搭配起来使用,怎么说呢,凡事有一个度,All things depend on.我不太建议将消费险作为重心去处理,更多的时候,我会建议消费险拿来做储蓄险种的补充,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储蓄险并不是人寿储蓄分红险,而是储蓄重疾险,当然也不是国内那些保额不变的重疾险,而是香港会有一定分红,能够抗衡通胀的重疾险,这里我先總結一下我對消費險的看法。消費險的優點如下:費率便宜,杠杆高,短期內,沉沒資本比較少(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可以用多餘的錢去投資其他的理財產品,在經濟週期好的時候,可以獲得6-7%的回報率,但是投資風險,投保人自己承擔。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但這並不意味者消費險是最優越的險種,相反,隨著保險行業的發展,消費險的角色也在慢慢的轉變。保險行業從一開始的互助社發展到今天,行業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們需求的轉變,越來越要求保險產品的多元性,這裡的多元性更多的是指不同種類產品的搭配合作,靈活的提高產品的保額與保障。而且從長期來看,儲蓄型重疾險的優勢是明顯的。我們在考慮消費險合適與否的時候,第一要看疾病的保障種類及定義(儲蓄型往往多餘消費性,尤其是早期疾病的預防及身故的同等額度,有些消費重疾并不保身故,如宏康人壽健康人生C),第二個看保障的時間(储蓄型是終身,消費型,大部分續保到65歲,在現有通脹環境中,費率一直攀升),第三個,我們在保障的基礎上,考慮一下投入產出,我們需要測算一下保費,如下:第一種情況是肖先生28歲,25年繳費,保額是4萬美金的儲蓄重疾險(頭10年是)+4萬美金的消費重疾險(大陸人不可以單買香港的消費重疾險),這樣頭10年是10萬保額,只可以理賠一次重疾,理賠過後,肖先生再也無法購買保險。保險公司推出的多重危疾主要是針對容易復發的重疾,尤其是現代人常得的重疾(癌症,復發的概率比較高,有所謂的5年間隔期),如果是6000預算的話,我暫時搭配這樣的一個保額。目前消費險的費率是一直提升的,大部分保險公司只保障到65歲,我這裡也截圖了,重點看消費險費率的攀升(這裡分別取了28歲,40歲,60歲的費率來做一個平均,實際數字遠高於此),我們看一下預算(不考慮未來消費險由於通脹原因而導致的費率提升)保障到60歲所需的預算=865*25+[(144+483+3139)/3]*32=61795美金=40萬人民幣(不考慮未來通脹導致的費率提升),如果投保人60歲退保,此時保單的現金價值為40024美金(不考慮通脹),考慮到3.5%的通脹,實際購買力為13311美金,保費倒掛了。如果投保人75歲退保,現金價值為100316美金,考慮到通脹3.5%,實際購買力約為19914美金,此時的總投入遠遠大於該數值,保費仍然倒掛。
(年龄是28岁的时候,4万美金的消费重疾险是144美金)
(年龄是40岁的时候,4万美金的消费重疾险是483美金)
(年龄是40岁的时候,4万美金的消费重疾险是483美金)
(年龄是60岁的时候,4万美金的消费重疾险是3139美金)
(年龄是60岁的时候,4万美金的消费重疾险是3139美金)第二種情況是肖先生28歲到40歲之間,在大陸買6000預算的定期重疾(可以考虑宏康C或者阳光E,50万人民币的保额,定期差不多5000左右,再附加一些其它的附加险),40歲再開始買儲蓄型重疾,這種情況,仍然只可以理賠一次重疾,理賠過後,肖先生再也無法購買保險。我們看一下預算(不考慮未來儲蓄險費率由於通脹原因而提升)保費的總預算=1000*12(每年預算6000圓,如果還有其他的附加,暫時假設1000美金吧)+88美金=46萬人民幣(不考慮未來通脹導致的費率提升),在60歲,投保人退保可以取得的現金價值為70384美金(不考慮通脹),按照3.5%通脹,20年購買力折半,實際購買力約35372美金,此時的投入保費總額是59688美金+12000美金=71688美金,此時如果退保,會出現保費倒掛的現象。為了保證投保人的利益不虧損,需要持有保單至至少90歲,此時的帳戶現金價值為495280美金,考慮通脹(3.5%),50年後,實際購買力約88681美金。
[年龄是40岁的时候,8万美金的储蓄重疾险是3316美金(不考虑未来通胀)]第三種情況就是現在購買儲蓄重疾險,28歲就購買重疾險,為了公平比較,我們這裡就不附加任何險種,單純比較費率,還是選擇最普通的單次重疾險,我们看一下加裕倍安保8万美金的预算是多少。保費的總預算=28美金=25萬人民幣,到投保人60歲的時候,如果退保,可以取出的現金是93900美金(不考慮通脹),按照3.5%通脹,20年購買力折半,實際購買力約31230美金,稍微少於投入總額。如果客戶放置保單至75歲再退保,作為退休金,此時的現金價值為235920美金,考慮3.5%通脹,實際購買力為50408美金,實際購買力已經超過當時的總投入。 而且這個保單是保險公司來決定投資方向及承擔投資風險的,也是我們所說的保底。
[年龄是28岁的时候,8万美金的储蓄重疾险是2146美金(保费不变)]最後,我要做一個總結,參考全世界低利息的發達國家(比如說香港,日本),人們購買及持有長期壽險的意願是非常強烈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最終選擇加入保險行業的原因之一,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口素質的提升,未來的中國社會一定是一個低息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將錢放入銀行,存款利息實際上是跑輸通脹的,其他的投資理財,如果沒有專業的知識,投資風險也是很高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香港人會人均5張保單以上了,而且日本的保險市場,現在也是儲蓄型重疾險+消費險組合的產品為主。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可以幫大家更好的去規劃一下保險預算。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個度的,在一定情況下,消費險確實好,這也是我為什麼一般會給我的客戶搭配醫療險(年輕時候便宜,杠杆高,保證續保),但是一定情況下,我不建議客戶以消費險為主,尤其是消費重疾險(費率逐年增長,并不保證續保,年齡越大,費率越貴且沒有強制儲蓄的功能)。當然隨著中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越拉越多的人會認為互聯網保險為代表的消費險,會取代傳統保險,但是我個人認為互聯網的存在,即拉近了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的距離(去中介化),也提升了保險公司及客戶的風險,也就是王和先生所說的“互联网离客户最近,离风险最远”,这里的風險,我认为王博士更多的从保险公司来说,互聯網的存在,讓保險公司遠離了很多風險(包括運營風險,拓展客源的風險),但是我这里是这么认为的。互联网带来的风险,不单单是保险公司的风险,同样也是投保人的風險,具體如下:互聯網保險公司的存活期+資金池的償付比如何,抗衡風險的能力如何?沒有代理人解讀條款的情況下,客戶直接通過互聯網購買保險的時候,是否會對個別條款及疾病的定義產生誤解?導致理賠時產生糾紛?沒有面對面的驗證,如何確保客戶是誠信投保,在未來的理賠過程中,是否能夠做到及時的理賠?好的,今天的总结如上,希望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一 为什么我们要购买商业保险?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游戏,你也不想好不容易积累了财富,突然一下子清零的感觉。如果在游戏中,你花了少量的钱买了一张避免清零卡,即使你小概率事件遇到了需要你清零财富,你亮出那张避免清零卡就帮助你逃脱了噩运,继续前行,追求自由和尊严。在人生这场游戏中,需要清零的状态可能是得了重大疾病,需要几十万甚至更高医药费,这时候工作多年储蓄、投资的金钱就砸在了医院。国家提供的医保为我们提高的是最基础的保障,但要想治疗重疾还远远不够。重大疾病甚至死亡都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如果我们采用避免清零卡,平时花少量的钱买一份保险。如果出现重疾、死亡时,由保险公司替我们出钱,这可以极大缓解一个家庭在低潮时期饿危机。每年花一点钱就能保证在发生小概率不幸事件时,赔付几十万的保额,这就是保险的真正意义。早些年很多人被保险公司骗了钱,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保险,真正发生不幸时发现这不能赔,那不能付,就得出结论商业保险坑爹。真正让商业保险发挥保障的作用,避免被忽悠,我们就需要多多了解商业保险的相关知识。二
购买商业保险时,我们通常先要关注哪几种类型保障健康的险种?1
意外险。很多人在买飞机票时网页界面会提示是否需要购买意外险,如果飞机失事造成人员死亡时,意外险就起到保障作用了。意外险有很多,费用低廉,通常有意外伤害、意外伤残、意外医疗等,有些公司推出综合意外险,还有专门旅游的意外险,根据你出行使用交通工具、频率可以配置。意外险是购买商业保险的第一步,也是最佳首选。2
寿险。寿险是造成死亡进行赔付的一种险种。寿险一般分为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定期寿险就是你可以选择保障时限,10年,20年,最高是60岁到70岁,各家保险公司不等。如果过了70岁后发生死亡,就不在赔付范围内。终身寿险是你每年交保费,连续交几十年,可以保终身的,没有时限。正因为保障时限长,所以保费也比定期寿险的保费高。3
重疾险。发生规定的重大疾病时进行赔付。比如恶性肿瘤、瘫痪、心脏瓣膜手术等至少几十种重疾都赔付范围内。4
特殊补充险种:比如现在有专为女性疾病设计的险种,还有为癌症设计的防癌险等。三 在购买商业保险时,我们要重点关注什么?我记得刚开始了解商业保险时,发现保险合同好长,我一个字一个字去看,看完后完全抓不到重点。其实保险合同大同小异,多看几份,抓住几个重点,就知道这款保险的性价比高不高了。1
保额。这决定你购买保险后,触发赔付时最高能赔付多少。有的保额是20万,有的保额是50万、100万,在资金充足情况下,建议可以适当增加保额。有的保险公司设定的条款比较滑头,重疾保额是50万,但是发生赔付时,只赔付保额的60%等,所以关注保额时一定要联系赔付比率看,这样会更全面。2
犹豫期。有的保险合同你匆忙买下了,尤其像寿险这种的,一付款就要付很多年,那么在保险合同生效后的十天内,你都有反悔的权利。如果反悔你只要出一个十几元的工本费,相比发现这款保险是坑还要填坑付很多钱,犹豫期很重要。有的保险合同没有犹豫期,买的时候更要考虑清楚。3
等待期。一般常出现在重疾险中,就是保险公司害怕你有骗保的可能,会有一段时间考察期,有90天,180天,还有良心公司会有60天的。在等待期你发生重疾,保险公司是不赔付的。但是如果你续保,下一年还买,等待期就不需要了。通常合理的等待期是90天,比90天还要短的等待期对你而言这款保险是个加分项。4
保障范围。买任何险种都要仔细研究哪些情形是赔付,哪些是不赔付的,这是重点考察对象。尤其对于购买重疾险,每家保险公司为了吸引顾客,会在国家规定的25种重症上,再加入更多的重疾,有的是30种,有的是40多种,要多研究。有的重疾险对于轻症也会有一定赔付比率,它的保障范围就广一些。5
消费型、储蓄型、分红型的区别。消费型通常说你买的保险只有保障功能,通常一年一保,不发生赔付时保费是不会再退还给你的。储蓄型就是你投入的保费最终会还给你,带有储蓄性质,只是利息很低很低,通常是10年往上的年限,保费比消费型贵。分红型是购买的保险除了保障功能,还带有投资理财功能。通常意外险是消费型保险,一年一保,价格通常在几百元内。重疾险有消费型的,价格比储蓄型至少便宜三分之一,实现的保障功能是一样的。有一些差别是,如果购买消费型重疾险,最高能保到70岁就。如果购买终身型储蓄重疾险,是可以保终身的。寿险一般都是储蓄型的。6
购买渠道。电销。往往是银行或者保险公司会打电话给你向你推荐一款保险,会用每天划到几块钱就能保终身的险种,这种渠道的推荐一定要谨慎购买。因为客服小姐轻声细语中,我们往往听见吸引人注意力的内容就冲动去买了,但其实未掌握到全面的保险信息。几分钟时间就下一个决定购买电销保险尤其不适合对保险不了解的小白。保险公司线下销售人员。遇见好的销售人员会耐心告诉你的疑惑,全程跟踪你的情况,定制适合你的保险,会让你省时省心。如果遇见不好的销售人员,要谨防被骗。但是多和销售人员沟通保险事宜不是坏事,选好保险公司,选好保险,还要有可靠、诚信的销售人员。网销。网销的最大优势是比线下销售要省30%-60%的钱,省去的就是线下销售人员的辛苦钱。比较知名的网销保险平台是:700度、中民网和惠择网等。我最近的一份重疾险就是通过网销渠道购买的。购买网销保险就是你需要自己全程处理你的保险事宜,包括后期的理赔也需要自己去跑。网销购买对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要高,一定要认真对比,做好购买功课。四
购买商业保险有哪些好的建议?1
家庭配置商业保险时,关于保费的最简单原则:为总收入的5% 左右,不超过10%。如果你全家收入是10万元,最简单你一年购买保险的金额为5000元左右,最多不超过10000元。这样不会花太多的钱放在保险上,也能有一个基础的保障。毕竟商业保险只是生活的很小一部分。2
对于家庭主要劳动力配置的保险越全面越好,有条件的意外险、重疾险和寿险都可以配置下。对于父母等长辈过了50岁后再买保险的意义不大,因为高昂的保费不如给父母存起来,做为养老金以备不时之需。对于父母一个综合意外险就够了,毕竟人人发生意外的概率的都是相同的,无论年长或年轻。3
年轻人还处在经济积累阶段,手头没有足够的钱,可以先行购买消费型保险,毕竟有保险总比没保险好。有条件的能一步到位买终身储蓄型重疾险或寿险的那是最好的,毕竟越年轻买,保费越低。我算过,25岁和30岁买同样一款终身储蓄型重疾险,可能30岁时买要多交30000元。4
配置保险的顺序:当资金有限时,先配置意外险。对于重疾险还是寿险先配置,要看你自己的决定了,我看过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年轻人应先配置寿险,因为年轻得重疾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死亡会给父母带来养老上的经济负担,所以应先配置寿险。也有人认为,以后医学会逐渐发达,很多疾病不会致死,医学能延长我们的生命,这样有了重疾险,对于治疗期间会有充裕的钱,不会成为家庭负累,所以优先购买重疾险。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我根据自己资金和实际情况,给自己优先配置了重疾险。5
对于一投就几十年的储蓄型重疾险或寿险,因为投入成本大,一定、务必以及必须做好事先功课再下手买,否则就算退保也会损失不少银子,不能将就。6
每个保险公司都有自己性价比高的几款产品,如果你被“无忧一生”、“健康平安”、“安康幸福”等保险名称绕晕时,最省力的方式是找到保险公司几款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这是时间和众人筛选的结果,非常可信。然后对比这几家的保险条款,选择一款适合你的。7
excel表格能帮助你快速筛选。列出关注重点项,保费、保额、等待期、保障范围等,清晰明了,按照这个方法我就选出了一款网销针对性强、性价比高的重疾+意外险(都是消费型),价格还控制在千元以内,我自己也满意。这款保险好不好,后期还有待继续观察。关注微信公众号“灵馨”,持续更新原创文,期待成为朋友
消费型保险与储蓄型保险的区别:消费型保险是一种消费型的保险,即客户(投保人)跟保险公司(保险人)签定合同,在约定时间内如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按原先约定的额度进行补偿或给付;如果在约定时间内未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返还所交保费。储蓄型保险是保险公司设计的一种把保险功能和储蓄功能相结合,如目前常见的两全寿险、养老金、教育金保险,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还有储蓄功能,如果在保险期内不出事,在约定时间,保险公司会返还一笔钱给保险收益人,就好像逐年零存保费,到期后进行整取,与银行的零存整取相类似。  消费型保险包括平准型费率(在缴费期内每期保费相等)和自然费率(随年龄的增加保费每年调整)。价格一般不高,各类产品从一年几十元至数百元保费不等,用以应对各类突发风险。即使在缴纳过程中经济收入暂时中断,此保障在期内依然有效,不必像储蓄型保险一样担心续期缴费压力,更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活品质。
其实很简单,储蓄型的就是你交的保费,在若干年之后可以返还给你,代表有重疾险还有人寿险;而消费险就是你交的保费,不会返还给你,代表就是医疗险,而在香港,买医疗险的人很多都是中产或有钱人,他们想住比较昂贵的病房,又不想从流动资金帐户里支账,所以他们就会买一个很大额的储蓄险,利用储蓄险的分红,支付住院险的支出~~
选择消费型还是储蓄型保险?针对重大疾病说说我查到的一些数据消费型保险:1.保费便宜,但随年龄每年增长,交一年保一年,保费无退保价值一说2.目前所接触到的产品,年保费增加幅度:平均在 1.06到1.09之间,早期便宜后期贵,分水岭在40岁左右,如果过了40岁还想保到70岁 80岁,保费性价比就低了3.这类产品价格和可保最高年龄有关,目前市场保到50岁比较常见也最便宜 保到70岁及以上费用会高,提到这个是有一个风险点,如果选择到50岁的产品,51岁要购买保障更上限年龄高的产品较高概率由于身体健康情况,保险公司拒保储蓄型保险:1.保终身,早期保费比消费型高,但随年纪增长 保费不变2.供满比如10,20年,后面不用交保费 保障继续3.保障额度,早期这类产品保额终身不变,现在有部分产品保额随时间增长, 目前这一点香港保险优于国内非常多4.有退保现金价值,但其实不重要 退保保障也终止了总结讲,如果钱不多又想要大保额的35-40岁以前选择消费型保险,还有个好处投入少,换产品成本低;如果有一定支付能力,不防提前为未来储备,考虑储蓄型终身保障(保额可以随时间增长的)产品;如果你40岁了就建议选择储蓄型,a.有一定经济能力,b.疾病风险越来越高,可保障更重要,c.身体原因被拒保的概率加大;最后,两个产品不冲突可根据情况,同时配,即有大保额,又有未来储备保障
消费型保险VS储蓄型保险怎么选?  “相同的保额,消费型每年只需要几百元,储蓄型重疾险每年则需要几千元,消费型重疾险是否会更加划算?”  人人保险以两个不同年龄层次市民的案例咨询专家发现,事实恰恰相反:若不计算通胀等其他因素,若想获得长期保障,无论哪个年龄层次,消费型重疾险全程缴纳的保费比储蓄型要贵一倍以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保险6000万能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