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住房统一修建1200平方米有多大元l平米是合理吗我朋友那儿才800元|平米为什么一个市都不统一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萍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年)
查看: 594|回复: 4
主题帖子积分
吹牛皮, 积分 2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2 积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彭高镇(大星村、东山下村、高丰村、连洪村、彭高村、杂下村和彭家源村
有彭家源村吗?
我在彭高住了十几年都不知道有这个
post_newreply
顶一下,帮Ta上首页!
主题帖子积分
3603 是萍乡人身份证号的前四位数, 是萍城网的网址,这么记就对了!
: V5 n( }% _7 Q3 ]( U# b5 k
第一章 区域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条件 1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0
第一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0( Y3 o&&G* T: n! l) t
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 13
第三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第四节&&土地利用的潜力分析 18) L$ R3 n. V: Y8 ~
第三章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21+ h&&m6 o0 Y- n
第一节&&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21; u! C" g! s1 |
第二节&&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23
第三节&&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第四节&&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26+ R5 |5 J% H9 j# c- R! [
第五节&&对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启示 287 V& k$ |& h' ~; C) d2 ?
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 29
第一节&&人口变化预测 29' x5 J% T' f) F
第二节&&经济指标变化预测 30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31
第四节&&土地利用战略选择 34
第五章 关于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36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分解 366 u- I% n) A3 l5 t& S
第二节&&规划方案的采用 370 |! c, G( h. P/ B0 P% E&&t
第三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0
第四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划分 432 L4 U&&j" T$ R
第五节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47/ d! C2 t8 w&&U5 m% Q: M7 _&&e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5
第七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8
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58
第二节&&评价总则 60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61
第八章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66
第一节 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667 q% R, G8 }9 \: q
第二节 规划修编的过程 67- b- {6 y( T2 ?8 L5 d4 s
第三节 规划修编的成果 71
第四节&&规划基数的采用 72/ p$ H6 ~- Z2 }1 T2 U
第五节&&规划图件的说明 758 ?&&H1 Y* r" q. T&&B* l
第六节&&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77, `+ D" }1 s3 {/ c& A' H
第一章 区域概况第一节 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 [6 g4 G. u. H0 p) C) k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0′之间。东与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株洲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萍乡市是江西和华东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衡”、“吴楚咽喉”之称。萍乡处于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核心区域,同时接受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闽东南经济区的辐射。境内沪昆铁路横穿市内腹地与京广、京九两大动脉相连,将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319和320国道呈十字型在市区交汇通过,沪昆高速、萍洪高速贯穿全境。市中心城区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仅120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
&&二、行政区划8 o* {+ f) h' @: {6 c
1970年3月,萍乡市升格为地级市;1976年2月,设立萍乡市城关、湘东、上栗、芦溪4区。1992年6月,吉安地区的莲花县划归萍乡市;1993年5月,萍乡市城关区更名为安源区;1997年11月,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撤销萍乡市芦溪区,设立芦溪县。
现辖芦溪、上栗、莲花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有28个镇、18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636个村委会和120个居委会。* n% y! G&&Z" @- g
江西萍乡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享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权限,正县级建制。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萍乡开发区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园区。地处萍乡市北部320与319国道交汇处,南靠市中心城区,北至上栗县彭高镇,东临安源区白源镇,西接安源区青山镇,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享有昌九工业走廊开发区管理权限。开发区管委会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在开发范围内全面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创建于2000年底,位于安源区、上栗县的结合部,萍乡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面、沪瑞高速公路以南,浙赣线以北、320、319国道两冀。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管委会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园区起步阶段采取市、县(区)联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利益共享的方式开发运作。2003年5月,将开发区和高新园合并。调整后的开发区和高新园形成 “一区三园”(即:东区工业园、西区工业园、北区工业园)和14个行政管理处的格局,辖区面积达52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余人。" b* x1 x: j. B( G8 u
&&三、地质地貌
萍乡市位于江南丘陵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并向东西两侧倾斜。从全市地势起伏状况来看,山地、丘陵、盆地错综分布,地貌较为复杂,俗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萍乡市东南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坡陡谷深,系中、低山区,东北部杨岐山突起横卧,形成低山区,东、西部及中原腹地形成一凹陷地带,期间丘陵起伏,河流穿插,沟谷纵横,属丘陵区,河谷小平原及河岸阶地贯穿其间。境内成土母质(岩)种类繁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海、陆相沉积岩系交错分布,河流冲击物与四纪红粘土并存。从形态上萍乡市大体可划为四个地貌类型区:东南部中低山区、东北低山区、萍西北及萍乡切陷带丘陵区和河谷平原及河岸阶地区。( g, @$ q- ]/ I% y0 T; y6 `
四、气候条件
萍乡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霜期较短、作物生长期长。春夏两季雨量集中,夏秋季之间易发生伏旱、秋旱。萍乡市气候温和,年均无霜期为282天,多年平均气温17.3℃。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mm。最多降水量为2174.0mm(1997年),最少的只有1086.4 mm(1971年),两者相差约1087.6 mm。萍乡市光照充足,历年年均日照时数达1454.3小时,年日照率为34%;最多年份达1680.1小时(1971年),日照百分率为39%;最少的年份为1197.2小时(1997年),日照百分率为27.8%。萍乡市地处丘陵地区,边境多山,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偏小,一年四季风速变化不大,历年平均风速约1.5米/秒。
五、水文资源! ]( T+ o8 x$ x% g5 Q6 l
萍乡市有袁、渌、草、栗四条河流,袁河属赣江水系,向东流入宜春归于赣江;渌、草、栗水均属湘江水系,向西流入湖南,归于湘江。全市地下水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红岩风化网状裂隙水及裂隙溶洞水。全市地下水资源为6.16亿立方米,一般水垢系数小于125-250,适宜锅炉用水,均符合纺织、造纸、化工、铜铁等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化学成份含量、水温、矿化度、酸碱度均符合农灌水质标准,适宜于作物生长。全市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8万千瓦,人均拥有量为0.07千瓦,年发电量为4720万度,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电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土壤资源
按土壤四级分类,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0个土类,16个亚类,55个土属,150 个土种。水稻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70%,是全市最主要的耕作土壤,土壤肥力好,农作物产量高,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8%。红壤是全市分布广泛、面积最大、土壤种类最多的一类地带性土壤,是全市发展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重要土壤资源。
七、矿产资源2 O, r! _! Z/ d* J- P- D. i0 _+ \
萍乡市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矿种达3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种。有煤、铁、锰、铜、钼、钨、钴、锌、锑、汞、金、银、石灰石、粉石英、高岭土(瓷土)、耐火粘土、镁质粘土、膨性粘土、透闪石、釉泥、大理石、花岗石、黄铁矿、萤石、滑石、海沟石、菊花石、石膏、硅石、方解石、白云石、砷、硫磺、矿泉水等。
八、生物资源( v0 t1 r1 D! c1 a3 R6 W+ S3 K5 S, A
萍乡市境内草木繁茂,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全市植物已查明的种类有84种,200属,367种。主要植被种类有:山茶科、杉科、松科、禾本科、壳汁科、樟科、大戟科、悬铃科、梧桐科、杜鹃科、蕨类等14科。主要植被类型有:丘陵经济林、丘陵地山针叶林、竹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山地草甸等。
& & 九、旅游资源; O&&~- P# d3 W+ A/ K( P5 B0 Z
萍乡旅游资源丰富,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宗教与民俗风情为一体,呈全方位立体之势,旅游开发前景非常广阔.萍乡市所属的安源区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萍乡芦溪县境内的武功山,是江西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为江西境内第一高峰武功山山体雄伟,奇峰罗列,瑰崎幽谷、悬崖峭壁、涌泉飞流,开成了“峰、洞、水、石、云、松、寺”齐备的山水风光,连绵十万亩的高山草甸更是堪称一绝;萍乡上栗县境内的杨岐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野趣横生。登巅远眺,北里风光,尽收眼底。山南阴水洞,状如漏斗,溪水四聚,终年不满;奇特的子午泉,每逢子时和午时,巨泉喷涌,逾时则细流潺潺。坐落此山的杨歧普通禅寺,现已列为江西省24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萍乡城内有建于清代的孔庙,是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市郊有始建于唐代的宝积寺,金碧辉煌;有始建于宋代的横龙寺,这里的古建筑群,布局统一,精美壮观。环境幽静奇绝。其十八拱长廊与后殿顶拱的建筑艺术属国内罕见。寺内有久旱不涸的涌泉,泉水清冽如露,颇为奇特。还有清新、优雅的玉壶山、群峰竞秀的大屏山和万顷碧波的明月湖等。萍乡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特的指掌画、多管书法、农民铜管乐、采茶戏、傩艺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傩文化以“傩庙、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而蜚声海内外。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一、人口状况9 L$ K3 K( T# j' B( n" [: H&&`
2005年全市总人口182.15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476人/平方公里。全市的农业人口128.77万人,非农人口53.38万人,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比为2.4:1,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0.73%。全市总人口增长,机械变动和其他变动影响较小,主要是自然变动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
建国以来,萍乡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不但充分利用萍乡市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了煤炭工业,而且以煤炭为中心,发展了钢铁、电力、瓷业、建材、机械、化工等工业。2005 年萍乡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811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值256900万元,第二产业值1317100万元,第三产业值70710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1.3:57.7:31.0。人均生产总值12523元,财政收入实现237931万元。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提高。交通、邮电、教育、科技、文化及其他城市建设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 E& U- _7 [0 {. d! H&&Y1 S! i
& & 三、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在巩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总产量52.27万吨,同比增长3.7%。全市生猪存栏59.76万头,同比增长3.0%,生猪出栏102.95万头,增长6.8%。羊出栏20.25万只,家禽出笼769.62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7%和3.8%。, i4 M2 F3 Q% s. d&&I; Q6 B/ z
四、工业发展0 m4 w9 f5 {* G1 _! Q&&C
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的开办为标志,属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境内煤炭资源分布广泛,近40%的土地面积有煤炭资源的蕴藏。自清末汉冶萍公司设立,开始对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在萍乡不断加大煤矿建设投资力度,1950年以安源煤矿为主组建了萍乡矿务局(统配),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先后在萍乡兴建了高坑、青山、巨源、白源、王坑、王家源、上官岭等大中型煤矿。萍乡因煤立市,因煤兴市,由一个农业地区发展成为江西的工业重镇,围绕煤炭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煤炭采选、矿山机械、冶金、建材、陶瓷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工业支撑力量增强。全市坚持兴工强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年工业生产承接了高位平稳增长的好势头。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72亿元,同比增长30.8%,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一是轻重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57亿元,同比增长30.7%,重工业完成112.15亿元,同比增长30.7%。二是各种所有制工业都有较快增长。其中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53.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8.68亿元,同比增长36.0%。三是支柱产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煤炭采选及深加工、医药食品制造、建材、冶金、机械五大支柱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6.88亿元,同比增长32.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8.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2.1%。
&&五、环境保护
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了环保专项治理行动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组织召开成员单位工作例会,部署全市环保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及时通报、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并且全面清理排查,实行挂牌责任督办。由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对辖区内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同时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全面正确掌握全市企业违法排污现状。县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要对排查出来的环境违法案件进行认真全面梳理,选择污染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进行挂牌责任督办,明确挂牌督办案件的目标责任、解决时限、责任单位、督办部门、督办程序及奖惩措施,并就查处过程及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实施案件移送,部门联动,确保整治到位。, V+ {* F7 K: z1 y
第二章 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一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 一、土地资源构成
萍乡市土地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据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表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公顷,其中农用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08%,建设用地27760.99公顷,占7.26 %,其他土地10185.37公顷,占2.66%。农用地中: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6.87%,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8.73%,主要分布在上栗县、莲花县和芦溪县;园地占土地面积1.25%,主要分布在莲花县;林地占土地面积的66.26%,主要分布在莲花县、芦溪县、湘东区和上栗县,其中莲花县林地面积最多,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30.99%。建设用地中城乡用地面积为24824.6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9.42%,交通水利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78%,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尤其是城镇建设、工业园区等建设用地指标增加明显。其他土地面积以荒草地为主,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70.83%,主要分布于芦溪县、上栗县和湘东区。
萍乡市总面积3824平方公里,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积的66.4%、27.3%、6.3%。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构成比重分析,可简单概括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全市林地面积比重最大,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林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衣食之源的耕地面积较小,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缺乏。未利用土地面积相当匮乏,农业开发空间较小。交通用地面积较小,运输路况仍需改善。牧草地微乎其微,人工草场需要一个大的发展。
& & 二、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 v# F. D0 X: f# o0 [4 w" z: J
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萍乡市土地利用类型差别较大。耕地主要集中在萍乡市南部的莲花县和东面的芦溪县,林地则在西北部低山高丘地带和中部低丘地带分布最广,中部地区丘陵盆地相间,土地构成要素呈复合型,土地资源的分布连续性差,地域变化大,比较松散,地类由水面向水田、旱地到园地,园地、林地相间到林地,呈水平阶梯式分布。沿山丘分布的,则由低到高。水田—旱地—园地—林地过渡,呈环状阶梯式分布。其他各类用地则散居于以上各区域之中。其中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安源区和湘东区所在的市区范围。% a4 B# q) n9 Q( X* w
从垂直高度上看,一般海拔高度800米以上以林地为主,其中1500米至1800米,林草相间,1800米以上则以荒草为主。海拔300米至500米高度间,一般呈组合状态,耕地、林地、园地及其他土地类型相间共存。海拔300米以下,耕地和水面面积较大。建设用地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 ^7 S. f, ~3 ?) s4 C3 b
从土地利用方式和生产经营的区域性差异来看,西北部低丘平原农、牧、县区企业土地利用区,包括上栗县的桐木、金山、上栗长平,湘东区的排上、下埠、腊市等乡镇,地貌以低丘、平原为主,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适合发展农业、牧业。东北部高丘低山农、林、果、油茶土地利用区,包括上栗县鸡冠山、杨岐山、东源、赤山、彭高等乡镇。地貌以高丘。低山为主,林业用地面积大,适宜发展用材林和油茶林,水稻田分散在高丘、山垅、峡谷地带,光热条件较差,渍水面积较大,水土温度低,双季稻田产地与全市平均水平。中部低丘平原城市、煤炭工业、旅游、副食品土地利用区,位于萍乡市中部,包括上栗县福田、安源区青山、高坑,湘东区湘东、泉田、麻山等乡镇,是萍乡市政府所在地,作为萍乡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发达,人文荟萃。该区人多田少,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稍差,但由于水利设施较好,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和水稻单产均较高,是萍乡市的水稻高产区。中东部低丘平原农、果、乡镇企业土地利用区,位于萍乡市中东部,地貌主要为低丘、平原,地处袁河下游,土地比较肥沃,气温适中,光照条件均可满足双季水稻和农作物生产需要。中南部山地林、牧、茶叶土地利用区,位于萍乡市中南部,地貌以山地为主,丘陵广布,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有部分草资源,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无霜期较短,适宜林牧业发展。南部丘陵粮、油茶、果、经济作物土地利用区,位于萍乡市南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其次为岗地、低山、平地,区内气候较温暖,适宜发展水稻、旱作、经济作物、油茶、果品生产。+ S- P/ j# b% Y
& & 三、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分析( w9 M* t9 B9 \$ J1 S6 m3 a+ O
2005年萍乡市人均土地量0.210公顷,人均耕地量0.035公顷,人均林地量0.13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量0.015公顷,人均资源量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率逐年提高,土地利用已趋饱和,据调查数据分析,全市土地利用率为97.34%,萍乡市土地垦殖指数为18.12%,2005年萍乡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6142公顷,复种指数196%,单位农用地面积产值为11891.42元/公顷,单位耕地面积产值为2668.44元/公顷,单位林地面积产值为1289.03元/公顷,单位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为6512.09公斤/公顷,单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为4301公斤/公顷,表明了萍乡市农业相对发达。萍乡市人均用地和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分别从1996年的0.219公顷/人、369.99平方米/人下降到2005年的0.210公顷/人、316.73平方米/人。而人均建设用地由1996年的146.09平方米/人上升到2005年的152.41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从149.95平方米/人下降到135.51平方米/人。表明萍乡市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强度均有所提高。9 ]: S8 g! o" |' ^* X9 ?* Q$ P# p! [
主题帖子积分
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 & 一、土地结构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率高
萍乡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是我西南主要的竹木生产基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全市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形成了以林地、耕地为主的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通过调查,全市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全面。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类型,表明了萍乡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泛性,也为全市多层次、多部门、多门类的经济发展创造和提供了缺之不可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以农用地为主,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强。其中林业用地总面积比重最大,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高出比重最小的牧草地66.2个百分点;土地利用率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土地面积比重最小,耕地后备资源缺乏。&&^4 L4 O/ i' n! V; B8 H
& & 二、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反差较大,林地比重高
从各类土地所占比重可以看出,面积比重最大的林地与面积比重最小的牧草地之间相差了66.20个百分点;林地与耕地面积之和约占了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而其他农用地面积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较大。园地、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等五类土地的面积则相当小,加起来亦仅占萍乡市土地面积的4.68%。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存在的这种反差,一方面反映了萍乡土地资源在一定土地类型上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如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称其为优势资源,是具有良好、可靠的基础作为保障的。林地面积构成比重中,有林地占84.33%,其次是未成林造林地,占9.26%,这表明萍乡市林业资源丰富,林业后备资源潜力也较大。耕地面积构成比重中,水田面积占90.56%,其中有水资源保证和固定灌溉设施,单位产量相对较高的灌溉水田面积所占比重达到79.16%,这不仅说明萍乡市种植业的发达程度,也为全市农业发挥耕地优势创造了条件;地表水面占土地总面积的5.30%,这一面积的构成反映出水面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水上运输业提供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并为耕地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证。
& & 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C! @: A7 l5 \% i. O
萍乡市是江西省四小市之一,位于江西省西部,在地理区位上处于吴头楚尾、湘东赣西的位置,紧邻湖南省长株潭地区,距离长沙仅1个小时车程,距离省会南昌需3个小时车程。从大区域角度来看,萍乡市位于华中地区,紧邻长沙、武汉、南昌所构成的华中金三角地带。
# x/ e) y1 H7 P2 k$ l
境内有319和320国道贯穿东西和南北,浙赣铁路穿区而过,沪瑞高速穿境而过,距长沙黄花机场仅105公里。其中浙赣铁路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城镇带和东引西进的主要通道,320国道、319国道的贯通使南昌、韶山、井冈山与萍乡市联系更加紧密。如此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为萍乡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为萍乡市的腾飞乃至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这也要求萍乡市在未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坚持集约节约化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又好又快地发展。% H# P( P2 H! K, v: ~
& & 四、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总体效益较高
2005年,萍乡市土地利用率为97.34%,超过江西省平均水平(95%);土地建设利用率为7.25%,超过江西省平均水平(5.37%);人均建设用地152.41平方米/人,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207.93平方米/人);地均GDP为5.96万元/公顷、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5.82万元/公顷、地均工业产值为47.44万元/公顷均超过江西省平均水平。可见,萍乡市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在全省范围内相对较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
第三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不够理想 # }) p2 e8 l5 ?' R6 v3 {4 U9 u
萍乡市曾被列为全国重点治理污染城市之一,年排放废气267.347亿标准立方米,年排放废水总量3146.5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679.56万吨。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使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森林资源屡遭破坏,土地环境受到一定挑战。
& & 二、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城乡工矿、交通、水利等各项基本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大量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从1996年的人均0.59亩下降至2005年的人均0.51亩。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地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r# D$ a2 |: w: o' i( \
& & 三、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土地开发难度越来越高 4 [4 F6 Q% g&&[9 V
2005年,萍乡市其他土地面积为10185.37公顷,占萍乡市土地总面积的2.66%,其中适合土地开发的荒草地面积仅为6646.93公顷,仅占萍乡市土地总面积的1.74%,且荒草地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芦溪县,有3895.37公顷,而市区所在地的安源区仅有76.04公顷。这就使得耕地占一补一不能全部在县(区)范围内落实。而且现有荒草地较多分布在坡度较高的山区丘陵地带,且水资源匮乏,造成土地开发难度大,成本高。&&B4 C% \' T1 o3 K# s
& & 四、农业用地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 i* |, e$ C, u3 ^
全市耕地土壤肥力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土壤氮磷钾营养不平衡。大部分的耕种土壤富氮,磷、钾中偏低,缺钾土壤较普遍;二是有效微量元素分布不均;三是耕作层浅薄,障碍因素较多;四是低洼易涝面积和受旱面积较大。果园管理相对粗放,科技推广率不高。茶园良种面积小,高中档茶叶比重小,片、末茶量大,经济效益不高。桑园面积小,零星分散,不便于管理,而且易遭受农药等侵害,使桑树受污染。林种、树种和龄组结构由于长期对森林过量采伐、掠夺性经营,使遭破坏的林分得不到复生的条件而持续退化,疏林面积和残次面积不断增加。“远看青山在,近看无用材”。一些林分仅能提供等外材,稍好的林分,皆伐作业每公顷平均原木实材也只有93立方米左右。用地养地失调等原因造成的林地退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在森林资源的林种构成中,用材林(包括竹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72.96%,而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占有林地的比例分别只有7.07%、12.37%、7.29%和0.31%。防护林过小的比例显然与生态环境建设、水源涵养和控制严重的水土流失的要求相差较大。% X& p) k5 s0 t+ Z
第四节&&土地利用的潜力分析& & 一、耕地整理潜力
将萍乡市分为两级耕地整理潜力区。新增耕地系数大于等于3.5%为一级耕地整理潜力区,分布在芦溪县和莲花县;新增耕地系数在3.0%-3.5%之间的为二级耕地整理潜力区,分布在湘东、上栗和安源。
主题帖子积分
二、城市化率采用《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数据、趋势预测法和GM(1,1)模型等方法综合确定2010年、2020年萍乡市城市化率分别达到53.10%和63.10%。7 A8 |; l5 g: _2 S, y/ n
& & 三、城镇与乡村人口根据预测的总人口和城市化率进行相乘得出2010年和2020年的城镇人口数。即2010年和2020年萍乡市城镇人口分别达到101.85万人和130.68万人。$ J: ^% n2 `1 F: e% _! K
按照总人口和城镇人口预测的规模,推算出农村人口的规模,得到人口预测的结果。可见,到2010年农村人口为97.45万人(其中两栖和机械迁移人口7.5万人),到2020年为94.42万人(其中两栖和机械迁移人口18万人)。* h! F$ N4 M; ?
第二节& &经济指标变化预测& & 一、国内生产总值根据萍乡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萍乡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起步阶段,GDP增长属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萍乡市GDP增长率为19.47%,预计随着经济的发展期变化经济增长率将平稳增长。
结合年萍乡市GDP的增长情况,采用趋势预测法、平均增长率法和GM(1,1)灰色模型对萍乡市年的GDP进行了预测。最终确定2010年和2020年萍乡市GDP值分别为480亿元和1350亿元。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4.04%,年年均增长率为11%。4 [: ^9 R; p' U# `4 e0 i, v
& & 二、固定资产投资根据萍乡市年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曲线的变化规律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年平均递增率,按照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年均30%左右的增长态势测算,2010年萍乡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400亿元,2020年达到800亿元。6 F" |) g+ d6 e! `' D$ p
& & 三、财政收入根据萍乡市年历年财政收入曲线的变化规律结合“十一五”规划,年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5%,年萍乡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2020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控制在9%的合理位置上。
按照此方案,2010年萍乡市财政收入将达到47.85亿元,2020年达到155.18亿元。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规划期内,一方面,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下,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综合效应的迅速提升,全市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将更大;另一方面,全市正面临资源枯竭型产业的转型,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要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全市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和各种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
& & 一、面临的挑战(一)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长,建设用地供给压力不断增大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207.10万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达到63.10%,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将直接带动城镇用地、工业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的需求增长,全市交通建设用地需求也很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6 u0 |9 i2 b" R' |7 h
(二)补充耕地难度加大,耕地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
萍乡市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期间,各项建设用地还将不可避免地占用一定数量的农用地和耕地,尤其中心城区北边福田镇、彭高镇都是优质耕地;灾毁、农业结构调整等也将减少部分耕地。而耕地后备资源,特别是质量好、易开发的优质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加剧了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补充耕地难度不断加大、成本提高。同时,补充耕地的质量与占用耕地的质量相比,要做到质量有提高,难度越来越大。+ d6 @4 ~$ W( t
(三)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显,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1 w) j$ E4 N! y( [9 K# f' ~) f' G* ]
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要带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供应紧张和废弃物排放的增加。因此,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萍乡市的生态环境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J, @* R( A8 |) N# ]
& & 二、面临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给萍乡市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抓项目促发展、扩大内需等为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法依规用地和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途管制用地的程序和氛围基本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正逐步形成。“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的实施将增加有效耕地的供给,有利于耕地占补平衡的落实。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和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d! ?- {&&y9 c
规划期内,必须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以对人民、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统筹全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统筹耕地保护与保障发展用地,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利用,积极探索土地利用的新模式,以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土地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节&&土地利用战略选择规划期间,全市土地利用应在“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指导下,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和严格耕地保护的政策导向。. M6 p+ S1 W9 J% d
& & 一、主要用地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国家土地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划期内,要以萍乡市所在的经济区域为背景,按照供给引导需求的原则,合理调控土地利用规模与布局,重点发展中心城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园区进行扩张,同时不断提高工业用地效益;统筹城乡用地发展,提高农村用地效益;进一步严格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加强农用地保护,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特别是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和效益,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加强土地利用的内部挖潜;按照保护优先,适地适用的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发展的发展导向,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确保生态安全;不断完善和制度创新,加强土地的实施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
& & 二、土地利用的战略方针(一)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切实转变方式,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盘活土地存量,积极探索内部挖潜的方向和措施,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工矿用地复垦,限制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逐步试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建立有利于向集约式、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城镇向中心城区集中,集约发展;工业集中布局,规模发展;统筹城乡用地”的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城镇及工业园区的用地管理;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7 q' e5 v9 E$ y5 k
(二)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战略,创建健康、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对生态中度以上敏感区、矿山治理恢复区、采煤沉陷区等重点地区加强生态恢复性治理,积极推进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综合整治。
(三)进一步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2 y&&z, [# y1 c- W: T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做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村庄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建设特色农业及其基地,促进农民收益的提高、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农村现代化社区的建设。4 _) p/ t" n0 I&&i% A
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和萍乡市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切实解决补充耕地质量,确保补充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高。2 U, Z/ M" r7 Q* q0 u' S* ?5 e
加大耕地整理力度。搞好以灌排和水土保持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集约利用和综合生产能力。4 ]) ]& c4 B% ^4 q: R4 G
第五章 关于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分解& & 一、耕地保有量耕地保有量分解到县区的指标主要采用基期年耕地面积+规划期新增耕地面积-规划期耕地减少面积来得出。规划期新增耕地面积指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面积;规划期耕地减少面积包括生态退耕、灾毁、建设占用耕地面积。& &; c+ B+ ^' b7 {/ t
& &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县区指标分解主要采用规模指标分解法,选取各县区现状人口比例、现状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宜耕后备资源、历年建设占用耕地等指标,采用权重法进行分解。
& & 三、建设用地规模县区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主要根据各县区新增量来确定。
& & 四、园地、林地、牧草地规模分解到各县区的指标主要根据各县区的大农业发展态势和上级规划下达规模确定。
& & 五、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分解到各县区时,首先根据相关部门规划对各县区已规划的交通、水利项目、特殊用地项目进行了安排,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了剩余安排到各县区的交通、水利、特殊用地,在此基础上,再分解新增城镇、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采用因素法,选用规划期新增人口、“十一五”规划新增GDP、近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济强镇及开发区个数、现状人均建设用地、现状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执行情况、二三产业地均GDP等八个因子,进行分解。& &
& & 六、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目标在以上分解到各县区时,采用了因素法,工作路线为:选取因子→赋予每个因子权重→计算各县区每个因子占全市的比重→将各因子加权求和得到各县区占全市的总比重→根据各县区的总比重确定其整治补充耕地指标。选取的因子主要有:土地整治潜力(专项规划)和历年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在县区补充耕地规模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整治三个分项指标的分解。
对于在规划期完不成义务量的,要交纳耕地开垦费,进行异地补充。
第二节&&规划方案的采用& & 一、备选方案
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需求量、供给量、上级规划指标为依据,分别以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限制建设用地增量、保障地方实际需求,兼顾建设需求和上级规划要求为重点编制了制约型、需求型和兼顾型三个规划备选方案。三个备选方案具体规划指标见下表:$ `2 H- O6 f7 g6 A! N
表5-1& & 规划备选方案对比表
单位:公顷
项& &目+ E&&o( \5 B9 [5 m
制约型+ ^$ n& p5 ~# c3 A3 z# K
方案Ⅰ' U9 u5 b/ W3 Z* g4 R
需求型7 O7 J0 V' K6 \5 Q& @0 ^4 @9 S
方案Ⅲ. \1 [% w&&v3 \
2020年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保有量+ L( s( v* |$ W0 a& b3 p&&_
53993.33 " g2 |# O, t+ T; t9 w
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
34500.00 8 O3 f, c2 U&&a1 S& q* \
34973.33 , a' F; s: l6 ?! s&&A- z0 A
其中. t) f* [# W$ g# P) r
城乡用地) ]6 ~- D4 L5 V# U
26900.00 * ]&&U5 M( O' f7 y. y
27553.33 * t1 [8 x" H* v3 y# Y2 r
城镇工矿用地6 |/ ^2 n. b* s3 m* E3 Z
10900.00 9 J/ x: j# o- Z$ P, o" O
11753.33 , i) V9 x% S6 }
农村居民点用地
15800.00 ! N! r, z2 Y+ M0 i7 X&&Z( n% v
年新增建设用地, y' U, I2 u! }: q$ K& l3 @
7900.00 ) F# g) w&&E* x+ P1 ^2 ?( O
8266.67 * o* m% L' e1 f$ {$ N9 [
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
7920.00 + ]# o& c* o5 W( g& J
年建设占用耕地& N9 a. F! h* G& ?2 n. l
土地整治总规模' v, }) O: G# I4 R9 s
5500.00 ' R/ R/ Z. y# c# L8 b& ]
4880.00 ( T" |4 N. _2 i# D# l( S
2000.00 ) G4 U1 v" W% T7 c7 l5 V4 k1 p
2000.00 7 B% M( k3 k4 q0 O3 c$ L" S% l
居民点整理、工矿复垦
600.00 * l& Z6 x, x' _: z. y
600.00 ) F- |' K: X: j
土地开发" y( C, E$ L: T, n- s( E8 I&&}
2300.00 + Y$ X&&{. u% q8 ^
2280.00 3 W9 X* T7 }, i- h4 h2 L
& & 二、备选方案比较: G/ A; |4 J; }' M4 y+ O
方案一(制约型):根据江西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指标,重点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城镇规模增加量、建设用地总量及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注重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的约束,特别是强调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量不减少和严格控制城镇规模增加,对人均建设用地严格限制,加大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
该方案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政策,农居点整理力度较大,对于中心城区用地规模的约束较大,对目前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规划实施中与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会比较突出。1 N/ P. ^" |) F. _/ `/ q4 a
方案二(需求型):以保障建设用地为重点,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对于萍乡中心城区的约束不大,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各行各业以及经济增长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用地需求。) D. I% x, i' `9 b
该方案突出了对建设发展的用地保障,有利于萍乡抢抓机遇,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农村居民点减少过多,工作有难度;同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增加速度过快,超出上级规划要求。0 r6 o2 Z: ~1 V, A
方案三(兼顾型):兼顾本地发展与上级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与空间布局,基本满足了城镇、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用地需求,在不突破上级规划控制指标的范围内积极利用有利政策为建设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为保障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的建设发展,适当设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积极开展土地整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该方案既考虑了粮食安全问题即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又考虑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同时也充分实现了与上级规划要求的衔接,具有可操作性,是本次规划的推荐方案。6 e&&]3 M5 h6 n% {3 w
第三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一、调整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条件。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遵循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统一,坚持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必须从实际出发,在调整结构方法和设计深度上,都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从解决当前和长远土地利用问题的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千篇一律。
& &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统筹兼顾各业用地需求的原则。在保护耕地,确保粮、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用地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的实际和各部门预测的用地需求,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符合当地实际。在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交通、新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
——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耕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 * f4 H8 z&&g- L, o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发挥土地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严格用地审核,坚持行业用地标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f' e) s# ]- M% l1 l, o
& & 二、调整方案
根据萍乡市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对全市各类土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全市各行业发展用地需求和土地供给总量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预测;然后在对土地供需预测多方案进行比较和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期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5 U8 V) z) P5 m) P" u&&x
(一)农用地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园地、林地的结构调整,引导其他农用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
对部分县区耕地保有量进行合理调整。安源区耕地保有量调减较快,湘东区、上栗县的耕地保有量适量调减,芦溪县和莲花县耕地保有量调减较少。调整后,保障了中心城区和重点城区发展预留空间;同时为满足大型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需要,对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到的县区根据拟占用耕地情况,适量少安排其耕地保有量。对建设项目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丰富的乡镇,为确保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适量多安排其耕地保有量。( l9 G% k&&|$ L- E! f$ w# I
农用地调整后,增加了园地、林地比重,进一步保障了园林建设需要,对于全市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耕地总量较2005年有所减少,但仍可以满足上级规划下达给萍乡市耕地保有量的要求。在规划近期,已经实施的生态退耕面积达到526.67公顷,规划方案中也仅安排了526.67公顷的耕地;规划期内,全市仍将大力推进精品果园、茶园的建设,园地面积增加700.67公顷,因此,耕地流转为园地、林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C9 k, R# H; h. {+ k4 y
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后,调减基本农田面积1984.49公顷,其中上栗县基本农田调入调出变化大;从布局和质量来看,总体质量较调整前有所提高,地块的破碎度越来越小,逐步引导形成规模化布局。
(二)建设用地
科学配置各类建设用地,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依托交通线,布局中小城镇发展用地,构建空间有机联系、经济社会互补的城镇发展群体;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引导农村居民点的适度集中建设。
建设用地调整后,各类建设用地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交通运输用地增幅较大,体现了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战略构想,对于全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意义。在重点保障交通运输用地的同时,也合理安排了城乡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若能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适当的挖潜,基本能够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用地需求。% U5 P" ]6 s+ M6 `' W# w4 U. m&&R
第四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划分& & 一、分区的目的# ~. z9 _' Y9 M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从而把具有较明确、相似的主导用途的地块可以划分在同一分区之内,从而确定本区内的土地利用方向,并对不同区之间实行有差别的政策和管制措施,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分区指导,体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8 X6 o' k8 g4 \4 d/ g" R
& & 二、分区的原则与依据1 s3 [0 ]; P% e- F&&x9 Y
& &(一)分区的原则/ {3 I, N' V+ k- q6 z3 z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s, n! _: P4 k6 }
耕地保护体现的是以公益性目标为主的社会效益,土地用途分区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应突出对耕地资源,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护,从而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纠正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在划区过程中,把质量最好的高效农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予以特别保护。
2、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s% D6 M$ B2 V( k# j- l' w# Y& M
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分区必须充分体现保护生态的思想。为避免或缓解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灾害的发生,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敏感的地段,进行专门划区,给予特别保护。
3、因地制宜原则+ p2 i1 z- E& B$ g
分区充分考虑萍乡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的特征, 充分考虑各地的具体情况,制订符合当地土地资源实际情况的土地分区方案,增强分区的实际应用效果,在分区类型、指标、方法、用途管制规则等方面体现地方特点。
4、突出主导用途原则
萍乡市地域面积虽不大,且地形复杂,各种用途的土地交错分布,所以土地用途分区不宜很细。用途分区与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在耕地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突出地区土地主导用途,区内允许有非主导用途的少量用地继续存在,但不要对主要用途用地的持续利用造成危害。&&e- d( U9 ~% s* ?/ W& l' C' O
(二)分区的依据7 F* P8 G7 k1 N
1、萍乡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U! Z; W% e" P6 w
2、萍乡市各县区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L! ~! z1 d8 ]" K6 Y4 s0 ]
3、萍乡市城市、交通、水利、旅游等发展总体规划;&&h0 N: i5 P8 l
4、萍乡土壤普查资料;- n: I, ]2 R" O
5、萍乡各县区发展计划、各部门发展战略及各类用地需求量。
& & 三、分区的方法
在借鉴各种分区和区划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土地利用开发综合分区的基本方法采用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参照多要素综合评价理论,将研究技术路线划分成四个层次,由下到上分被为要素层,关系层,逻辑层和应用层,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为:6 y2 c0 f' M+ ^' l
图5-1 萍乡市土地利用分区技术路线- c! g7 |&&I! o& B6 f8 |
要素层:选择分区的基本空间单元和初始评价要素。初始要素分为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两大类。自然生态要素主要评价生态环境容量,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选择能反映评价单元空间差异的特征指标。考虑到要素指标的获得性,萍乡市的评价指标主要取年末人均常用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以及是否存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等需要重点保护地区等三个要素。经济开发价值反映特定空间地块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强度,也就是经济发展的潜力。同样考虑到要素指标的获得性,这里选取的主要要素指标包括各评价单元的人均GDP、人均二三产业产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反映基础设施状况的排水管道覆盖率。% C' Y2 G: P0 u% `8 @
关系层: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要素的权重。权重结合考虑因子分析法和专家评估法来确定。即首先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两个系统(生态环境容量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内的多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结合专家评估法来修正最终指标权重。/ [6 U) o. E, h" z3 V; Y
逻辑层:区划的分析一般有专家集成法、矩阵聚类和逐步归并的模型定量、最终分类评价矩阵(Final Classification Matrix)等。本次分区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专家集成法。首先利用SPSS软件结合关系层中的指标权重进行聚类分析,所选用的类与类之间的空间距离采用欧氏距离法定义。然后将此结果会同专家意见进行判断,所得的确认结果即作为最终的分区。: }2 |; K4 q# k$ M% M$ R. C- |
应用层:根据各评价单元所处的区域分类位置,可以判定其开发强度,进行开发适宜性分类,制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引导规则。
& & 四、分区的结果
根据各分区单元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应用统计分类法,将萍乡市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功能区一级区,分别是生态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含林业发展区二级区)、城镇村发展区和独立工矿区。/ i! r5 U( I3 P, O8 o
表5-2&&萍乡市土地功能区面积表&&j; Q7 Y# l* w
单位:公顷
一级区" M4 v3 p) c3 D1 S7 x( C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2263.52$ s" y5 m&&O4 a" W: I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7 a+ o- I&&s- o) [# y" a
基本农田集中区( Q" S) n& ^' n4 ?1 \
一般农业发展区) O4 D/ G7 [" [1 ^* q8 F' c
' X' J3 y( ?- t5 X1 C/ o
林业发展区
* s9 G3 f0 T6 w1 ^
城镇村发展区# ]& r3 p+ E7 o! o3 l' n
独立工矿区
4023.6& _' N1 w# R, J' E0 }
主题帖子积分
% l! b9 \6 Q3 w* ~
& |# a" x+ J# F) C1 M! M; F. T4 [3 H% W
第五节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 一、中心城区现状
(一)发展情况& Q) c/ W&&I7 M: r# L
萍乡市中心城区位处萍乡市域中部、萍水河中游。2005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43.65万人,中心城区生产总值144.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80.43亿元,全社会商品零售额达42.67亿元。市区交通便捷,沪昆铁路、320国道、319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越境内。“十五”期间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2005年中心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903公顷。0 H8 S" ^# N# [4 {2 H/ m7 q
(二)用地范围( o/ t6 y- i) ?( T3 S
&&`" s, |* k6 A
中心城区用地范围包括:
市区(八一、凤凰、后埠、东大街办),白源街办(白源村、长溪村、东壁村、横板村和源壁村),丹江街办(丹江村和联星村),城郊管委会(北桥村、长兴馆村、登岸村、东星村、鹅湖村、光丰村、后埠村、井冲村、里善村、流万村、略下村、青坪村、山下村、汪公潭村和鹅湖农场),安源镇(安源村、十里村、石板村、新生村、跃进村、张家湾村和镇林场),青山镇(葡萄村、青山村、上柳源村和乌石村),五陂镇(册雷村、长潭村和五陂下村),高坑镇(茶亭村、大陂村、浒泉村和云泉村);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万新村和周江村),福田镇(光冲村、连陂村、山田村、硖石村和园艺场)和彭高镇(大星村、东山下村、高丰村、连洪村、彭高村、杂下村和彭家源村)的相关区域。中心城区北与上栗县福田镇(双源村、福田村、长安村)、彭高镇(沽塘村、华源村、韶坡村)、赤山镇(赤山村、院背村、幕冲村)相邻,西与湘东区、安源区青山镇(下柳源村、大城村)接壤,东与安源区高坑镇(丰园村、富田村、高坑村、王家源村)相邻,南与芦溪县、安源区五陂镇(大田村、红旗分场、林业分场)相接。4 _+ f: z& T&&r; Y
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八一、凤凰、后埠、东大、丹江、白源六个街道办事处,萍乡经济开发区,安源镇、青山镇、五陂镇的镇区部分。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福田镇、赤山镇的部分地区。* b2 N: R, ?1 _7 f" p" q
* _+ R' w# E- ^7 }) }
表5-3&&中心城区涉及区域
48小时热帖排行
爆料身份:
总帖子数 148720
今日新帖 42
ICP备案号:赣ICP备号 & 赣公网安备:5 & 法律顾问:
版权所有:萍乡市萍城网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00亩等于多少平方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