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鲁滨逊荒岛求生在离开荒岛28年后没有重游故地而是派侄子去继续垦荒对吗

您现在的位置: >
2016年房山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09:41http://www.yinghuajiuzhou.org
北京市房山区2016年初三一模考试试卷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一、文言文阅读(共21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①;汉武得鼎,以名其年②;叔孙胜狄,以名其子③。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④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⑦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据《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周成王的叔父唐叔得到异株而共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他给与周公,周公得禾后,作了《嘉禾》,宣扬天子之命。②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汾阴一个名叫锦的巫者得到宝鼎(古代常以鼎为传国的重器),奏闻朝廷,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并把年号改为元鼎。③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这年冬,狄人攻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如,为了庆祝这次战功,叔孙得臣便把自己的儿子宜伯取名为侨如。④天上像下雨似的落下麦子,当是附会的传闻。一说是播种麦子。⑤喜乐。⑥谓连年灾歉。⑦句首语气词。
&&&&&&&&&&&&&&&&&&&&&&&&&&&&&&&&&&&&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
1. 理解文言词义,可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词义;可根据词语所在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可借助语法分析推断词义。请根据语境,借助推断文言词词义的方法,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 ⑴ 以为休息之所&&&&&&&&&&&&&&&&&&&&&& 以为: &&&&&&&&
⑵ 弥月不雨&&&&&&&&&&&&&&&&&&&&&&&&& &雨:&&&&&&&&
⑶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属:&&&&&&&&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 ⑴ 官吏相与庆于庭&&&&&&&&&&&&&&&&&&&& 翻译:&&&&&&&&
⑵ 繄谁之力&&&&&&&&&&&&&&&&&&&&&&&&&& 翻译:&&&&&&&&
3. 以亭台楼阁为题的散文,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具体描写亭台楼阁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例如《岳阳楼记》中有& ①& ,《醉翁亭记》中有群山环抱、泉水淙淙。此文则不然,它不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 ②& ,抒写&& ③& (限2字)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3分)
4. 请根据选文的内容或形式,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3分)
&& 答:&&&&&&&&
5. 从《喜雨亭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请根据&家国情怀&的含义,完成下面⑴~⑵题。(7分)
&& ⑴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其家国情怀的词句是&&& 。(3分)
⑵ 参照下面画线部分的内容与形式,在①②处进行补写。(4分)
&&&&&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①& ;&& ②&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冀着祖国强大,憧憬着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传,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6.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完成⑴~⑵题。(3分)
⑴ 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 B.字形欹(qī)正参错,或大或小。
C. 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 D.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 ⑵ 任选作品中一个双音节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1分)&
&&&&&& 答:&&&&&&&&&&&&
二、名著阅读(共11分)
7. 阅读《论语》四则,完成 ⑴~⑵题。(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④。&&&&&&&&&&&&&&&&&&&&&&&&&&&&&&&&&&&&&&&&&& 《论语&为政》
【注】①弟,同&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②忠,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信,诚也。③正,匡正,端正。④不器,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为政的人应该无所不通。
&&&&&&&&&&&&&&&&&&&&&&&&&&&&&&&
⑴ 下列对《论语》四则主要表达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一则:做学问的态度、修养。
B.第二则:&孝弟&对做人的影响。
C.第三则:君子&好学&的标准。
D.第四则:为政者的才能标准。
⑵ 上面几则中都提到&君子&一词。请结合上面文字,简述你对君子的认识。(3分)
&&&&&& 答:&&&&&&
8. 依据《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相关内容,完成 ⑴~⑵题。(6分)
⑴ 下列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鲁滨逊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在一次前往非洲贩卖黑奴的途中,船遇风暴触礁,唯有他幸存下来,只身漂流到无人孤岛。
B.鲁滨逊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克服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C.为了计算日期,鲁滨逊把柱子做成一个大十字架,在这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个凹口,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凹口,每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凹口。
D.鲁滨逊离开自己生活了28年的孤岛后,就再也没有旧地重游,而是派自己的侄子去那里继续垦荒。
⑵ 任选下面一幅图片,按要求答题。(4分)
图一&&&&&&&&&&&&&&&&&&&&&&&&&&&&&&&&&&&&&&&&&&&&&&&&&&&&&&&&&&&&&&&&&&&&&&&&&&&&&&&
&&&&&&&&&&&&&&&&&&&&&&&&
&&&&& 选图一:用第一人称为此图配上简要文字,述清起因、经过和结果。(不超过50字)
&&&&& 选图二:用第三人称,夸赞右面人物。(不超过50字)
&&&&&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㈠&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9~13题。(15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 ① )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 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 ②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古代把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初候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二候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也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些碎冰片,就好像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过后,气温回升,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备耕春耕。北方地区顶凌耙地、送粪积肥、兴修水利,开始做好春耕准备。在温润的南方多地,人们紧抓&冷尾暖头&及时下种。
立春在各朝代都很受重视。周朝时,便有专门迎接立春的仪式。据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当天,会带上各诸侯大夫,共赴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样的迎春之礼一直延续至清朝。
旧时民间,立春的迎春活动同样重要和丰富。大人小孩们都会换上新衣服,妇女们涂点胭脂,头上插上红绒花或是装饰有彩色绫罗制成的发簪,大家在院里门前贴上对联、红福字、红纸剪刻成的雄鸡图案,营造出红彤彤的喜庆氛围。
&&&&&&&&&&&&&&&&&&&&&&&&&&&&&&&&&& &&&&&&&&&&&&&&&&&&&(根据网络资料编改)
&&&&&&&&&&&&&&&&&&&&&&&&&&&&&&&&&&&&&&&&&&&&&&&&&
9.& 对材料中加点字的注音、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氛围 (f&n)&&& 水:竖钩、横撇(横钩)、撇、捺&
B.氛围 (fēn)&&& 水:横撇(横钩)、撇、捺、竖钩&&&& &
C.氛围 (fēn)&&& 水:竖钩、横撇(横钩)、撇、捺 &&&&
D.氛围 (f&n)&&& 水:横撇(横钩)、撇、捺、竖钩&& &
10.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材料一】的①②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①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的高度
B. ①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C. ①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的高度
D. ①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②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11.&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完成答题。(⑴题必做,⑵⑶选做一题)(6分)
&&&& ⑴ 下列诗句与节气不对应的一项是(2分)
&&&&&& &A. 仲春遘(g&u)时雨,始雷发东隅 &&雨水&&&&
&B.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
C.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大雪&
D.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
⑵ 下面是一首节气诗。请你在横线①②处各补写一句。(4分)
地球绕着太阳转,& ①&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 ②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⑶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歌。请在下面①②处补写出相应的节气。(4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 暑相连,&&& ②& 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2. 有资料说&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取出支撑这句话的依据。(2分)
答:&&&&&&&&&&
13. 阅读【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文字部分,就&节气&与自然、人类活动的关系说出你的认识。(3分)
答:&&& &&&&&&&&&&&&&&&&&
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13分)
①A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②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杏,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叫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③麦天,真的要到了。
④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麦天,是农人的【甲】,却也是【乙】。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⑤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走亲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着篮子,拎着袋子,提着盒子;装的无非是些鲜果吃食之类。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说思念,叙家常,夸丈夫,聊孩子;自然也少不了说些打工挣钱的难处,孩子上学的忧心,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⑥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忙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镰刀扫把,筛子簸箕,应有尽有。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B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那种人头攒动,此呼彼应,熙熙攘攘,煞是热闹,构成关中麦天一景。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⑦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得上&硬料&。先是锅盔、然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犁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了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看那碗里,汪汪地飘着葱花辣油,面前放一头园子里新拔出的嫩蒜,紫紫的皮包着白胖胖的身子,再有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你就吃吧!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⑧&算黄算割&鸟还在彻夜地叫。老人们说,那鸟是人变的。说是从前,有个农人总以为麦子全黄了熟了再割,结果,一场暴雨,麦子全拍在田里了,颗粒无收。气死了的农人,变成了鸟,一到麦天,就白天彻夜地叫,提醒农人麦子一边黄,就得一边割。虽说,这道理农人都懂,不用提醒,鸟儿们仍要坚持着叫到忙罢,直到嗓子滴出血。到那时,你听吧,叫声又改成&布谷&&布谷&了。收完麦子,该是种苞谷的时候了。
⑨一场龙口夺食的麦天总算过去了。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⑩孩子们坐在门廓里,看着雨水从房檐一条线地流下来,口里唱着:&忙罢了,雨下了,棉花疙瘩长大了。&
11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然,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12&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来娘看女了。
13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
14. 将下面①②两个短语按一定次序填入【甲】【乙】处,并简述这样安排次序的依据。(4分)
&&& &① 大节日&&&&&&&&&&& ②苦日子
答:&&&&&&&
15. 批注,可以品析语言、点评人物、剖析写法、批判文本和质疑问难等。请选取A或B处画曲线的文字,作出批注。(3分)
&&& 答:&&&&&&
16. 阅读第11段中的画线部分,请将直接引语改成转述话语。(2分)
&&& 答:&&&&&&
17. 有人说此文&最能打动人的除了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的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乡下人独特的浓浓的情意&。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依据,对&乡下人的情意&加以评析。(4分)
&&& 答:&&&&&&&&&
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10分)&&&
①有位画家用4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迁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 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终南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做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 &&&&&&&&&&&&&&&&&&&&&&
&&&&&&&&&&&&&&&&&&&&&&&&&&&&&&&&&&&&&&&&&&&&&&&&
18. 请从下面选择一个题目作为选文的标题,并简要解释你选择的因由。(4分)
A.非凡皆自&愚处&起& &&&&&&&&&&B.愚拙与巧力
答:&&&&&&& &&&&&&&
19. 作者为什么要写第⑤段的内容?请说出你的看法。(3分)
20. 作者在第⑥段说&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 那么几分&拙气&&,请简述你自己在这方面的某一生活体验。(3分)
& &&答:&&&&
四、作文(共50分)
㈠&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光华中学读书俱乐部在学校举办&我喜爱的经典作品&网络投票活动。下面是5部候选作品,你打算为哪部作品投票?你为什么会喜爱这部作品?请将你喜爱这部作品的具体感受写出来。
&&&&&&&&&& 【候选作品】
&&&&&&&& &&①& 《三国演义》&&&&&&&&& ②& 《红岩》&&&&&&&&&&&&& ③& 《骆驼祥子》
④& 《海底两万里》&&&&&&& ⑤&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题目二:树人学校广播站,准备开辟&博物馆(纪念馆)寻踪&宣传栏目,现面向全体同学征集广播稿。请你根据自己对某博物馆(纪念馆)有关展览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以&请到这里看一看&为宣传话题,写一段话。
&&&&&&& 要求:⑴ 内容真实具体,语言准确得体。
⑵ 字数在150~200之间。
⑶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㈡ &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22.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角色&一词本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后来用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请你结合自己对&角色&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以&角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连环画,请你发挥想象,以&愚公移山&为题目或自拟题目,将其扩写成一个故事。
要求:⑴ 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⑵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⑶ 字数在600~800之间。
⑷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房山区2016年初三一模考试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
一、本大题共21分
1 ⑴把&&当做&&& ⑵下雨& ⑶同&嘱&,交付。这里意为劝酒。
评分:本题3分。每词1分。
2. ⑴ 官员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 &&&⑵ 这是谁的力量
&& 评分:本题2分。每句1分。
3. ①示例:浩大湖水、早晚千变万化景色。&& ②喜雨亭的命名&&&&& ③喜雨
评分:本题3分。每空儿1分。
4. 示例:朴实中明事理,自然中蕴深情。
评分:本题3分。
5. 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评分:本题3分。每空1分,写错字该空儿不得分。
⑵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对家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
&& 评分:本题4分。每空2分(诗句1分,评析1分)。
6. ⑴C&& ⑵略&
评分:本题3分。⑴题2分;⑵题1分。
二、本大题共11分
⑵ 示例:君子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他不是某种器具,只有单一的作用,
君子应以学习和交友为乐,不刻意追求别人的赏识,讲仁孝,注重现实人生中的作人处世。
评分:本题5分。⑴题2分;⑵题3分。
⑵图一例:为了以后的生活并节省火药,我决心捉一些活羊驯养。我在山羊常出没的地方挖了陷阱,一次捉了三只小羊回来。
&&&& 图二例:星期五是个诚实、聪明而能干的人,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跟我学会了说英语,学会了种大麦、烤面包和挤牛奶。
&&&& 评分:本题6分。⑴题2分;⑵题4分。
三、本大题共38分
㈠ 本题共15分
9.& C&&&&&&&&&&&&& 评分:本题2分。
10. D&&&&&&&&&&&&& 评分:本题2分
⑵ ①绕完一圈是一年;②立秋处暑八月间& ⑶ 夏满芒夏;秋处露秋
评分:本题6分。⑴题2分;⑵⑶题任选4分,每空儿2分。
12.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的依据是太阳运行到黄经315&;&立春是一个时间段&的依据是&古代把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 评分:本题2分。每点1分。
13. 要点:①二十四节气归纳了一年四季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②指导人们安排农事活动;③与节日习俗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评分:本题3分。 每个要点1分。&
㈡ 本题共13分
14. 【甲】②【乙】① &&&&&&
示例一:第③段引用白居易的悯农诗,强调的是农人劳作的艰辛,第④段则写端午节临近&女看娘&,强调的是亲人团聚之乐。所以语序排列与这两段行文内容先后顺序一致。
示例二:就主体部分看,③④两段内容是先强调的是农人劳作的艰辛,后写女看娘;⑦至12段是由男人劳作的忙碌与辛苦写到麦收后惬意、&追节&,是按照由苦到喜的顺序安排的。
评分:本题4分。次序2分;理由2分。
15. A示例:由&绿油油的麦苗&到&扬花&到&杏黄色&,描述除了麦子生长、成熟的变化过程。
B示例:对比写出新农村建设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或:对麦收景象,选取了麦天富有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进行描写,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
评分:本题3分。批注点明确1分;合文意2分。
16. 示例:说自己的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让他去割二斤肉回来。
&&& 评分:本题2分。要点全1分,转述性话语1分。
17. 示例一:麦收时节虽到,可女儿总不忘在端午节临近时回家看看养育自己的亲娘,陪老人聊天,帮助做家务,以尽孝道。而麦收过后,老母亲要&放下架子&来看女儿,可谓母女情深。/从中感受到乡下纯朴的民风、特有的民俗。
示例二:麦收时节,男人辛苦劳作,女人没有甜言蜜语,而是用一双灵巧的手,把自己的爱化作丈夫口中美味的饭菜,化作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不断变化的饭菜花样中可,/可感受到的乡下女人那朴素而美好的心灵,感受到家庭的和睦。
&&&&& 评分:本题4分。依据2分;评析2分。
㈢ 本题共10分
18. 选择A。
理由示例:作者开头引用画家用4年时间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的例子和&入门先站三年桩&的习武名言,都揭示了从愚处做起的重要性。/而后面所举的曾国藩学习、于敏院士埋头研究氢弹28年以及屠呦呦整理药房和筛选样本的例子也都在说明古往今来各个领域名家大师是靠守愚尚拙成功的。/这些主要内容与&非凡皆自&愚处&起&是一致的。
&&& 评分: 本题4分。选择2分;因由2分。(选择B给1分,因由1分。)
19. 由提倡从&愚处&做起,谈到如何使用&巧力&,是进行辩证审视,这样使文章不致偏激,有亲和力,能令人信服。
&&& 评分:本题3分。明确辩证思考2分;效果1分。
20. 略。&&&& 评分:本题3分。要点:有对观点句的基本理解与认同,1分;有自己的相关体验2分。
四、本大题共50分
㈠ 本题10分
&&&& 以7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内容7分(符合题意2分,中心明确2分,条理清楚2分,结构完整1分;语言3分;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
㈡ 本题40分
&& 评阅标准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滨逊把荒岛命名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