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实习会实习生做什么工作好 知乎

本人大三学生,学校创业期间主负责的是产品这块,在校期间可能多少有点坐井观天,随着自己的定位的明确,一直希望毕业前有机会去BAT能实习一下,借助实习招聘跳到一个更大的平台上获得见识磨炼。tx说好的笔试通知从头到尾就没收到,上周的南京场其实有点虚,加上个人以为ali的笔试一定会过就没去霸面,谁知道阿里业务型产品经理笔试居然挂了(有找过一个学弟的前女友的同学的驴友学姐帮忙内推,估计她比较忙关系也不熟就没帮我内推,实在找不到人了-_-!,bat里个人最中意的就是阿里,和朋友们去玩了几次,现代化的城市,又有山有水充满灵气,除了房价高了点,空气质量差了点都很赞),今年居然连霸面的机会都不给,好不爽,笔试挂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吧?这跟中考高考还有什么区别?tx月底上海场必须要去霸了 好了,前因大概就这些,我就想知道今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阿里霸面吗?不甘心,谢谢
据说都是预约面试,不知道可不可霸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蘑菇街,网易,阿里校招offer选择?(问题已解决)
&u&Offer情况&/u&:&br&1. 蘑菇街的数据平台offer&br&内容:构建数据平台给其他部门数据支持&br&薪资:没谈&br&2. 网易的数据挖掘offer&br&内容:挖掘数据价值,进行广告推送或者其他部门数据支持&br&薪资:没谈&br&3. 阿里的数据研发offer&br&内容:实时数据处理&br&薪资:10K,你们都知道了&br&&br&地点全部是在杭州&br&&br&&u&个人现状:&/u&&br&本科应数,研一研究机器学习,研二至今研究大数据,目前能力:&br&1. 对基本机器学习算法了解:选修了数据挖掘的课程,看了Andrew Ng的课程,看了2本辅助教材,完成了一个与预测相关的小项目,基本model用python实现过一遍。&br&2. 对大数据生态系统了解:&br&(1)数据的输入:Kafka&br&(2)数据处理:批处理 Spark,Hadoop MR;流处理 Storm,Spark Streaming&br&(3)数据存储:HBase,Cassandra,Hazelcast,Hadoop HDFS&br&均看了论文,Tutorial,O'Reilly 或者 Manning的书籍辅助学习;Spark,Hazelcast进行了源码级的探索。各个工具均在项目中用过(正式的 + toy project)。&br&3. 理解LA架构&br&4. 掌握Java/Scala,Python&br&5. 其他隐藏属性&br&&br&&u&职业规划(未来3~5年):&/u&&br&数据科学家,个人现状可以看出我对大数据&b&狠狠狠感兴趣&/b&,具备数学/机器学习/大数据背景,想一直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我对平台架构和工具的开发很喜欢,我对应用算法挖掘数据的价值很喜欢,我希望能成为两个方面都能有所发展的人,我并不是要在学术上去做算法,工业界的算法使用更多是工程和业务理解以及选择问题。我想成为一名能够&b&用或者二次开发&/b&算法去挖掘数据价值的,在遇到挖掘过程中现有工具不够用的时候能够自己开发工具的数据科学家,还没毕业,没任何工作经验,可能想法不成熟,大概就是这样。&br&&br&&u&求助点:&/u&&br&&b&三家我都非常喜欢,面试过程中,无论是面试官,还是HR,都极其nice,任意一个放弃都觉得可惜! &/b&我自觉是个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人,心里也有了大致的选择,但是!始终很困扰,故前来求助:&br&&br&一、普适的问题&br&1. 毕业生,选择大平台还是最合适的?&br&这似乎对每个人来说不一样,但是,如果有足够多工作过5年以上的知友,结合周边朋友的经历进行回答的话,会给我们很多启发的。&br&2. 2016年,这三家公司,哪家适合『追求自我急速成长』的少年?&br&3. 很多同学关注工作内容和自我能力及职业规划的匹配,以及工作氛围,薪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br&&br&二、本人相关问题&br&1. 希望对这三个offer中的公司和岗位有所了解的前辈告知一二,哪一个更符合我的职业规划?&br&2. 抛开职业规划这个主观的东西,按照现有能力,潜力,我去哪家能最快为公司创造价值?能够最好的发展?&br&&br&&u&PS:&/u&&br&1. 此问题得产生源于我实在搜索不到相关岗位的评价,信息的不足和对首份工作的谨慎形成了这个问题。&br&2. 无论我去哪都会过得很开心,因为我有能力且热爱『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勿忘初心,与16届毕业的校招人共勉。&br&3. 先谢。&br&&br&--------------------------这个周末去了杭州蘑菇街,网易,阿里的分割线-------------------------------&br&问题补充无法超过3000字,我写的有点多,移步我写的答案吧&a href=&/people/liu-yang-27-10& class=&internal&&羊咩&/a&。
Offer情况:1. 蘑菇街的数据平台offer内容:构建数据平台给其他部门数据支持薪资:没谈2. 网易的数据挖掘offer内容:挖掘数据价值,进行广告推送或者其他部门数据支持薪资:没谈3. 阿里的数据研发offer内容:实时数据处理薪资:10K,你们都知道了地点全部是在杭州个人现状:本科应数,研一研究机器学习,研二至今研究大数据,目前能力:1. 对基本机器学习算法了解:选修了数据挖掘的课程,看了Andrew Ng的课程,看了2本辅助教材,完成了一个与预测相关的小项目,基本model用python实现过一遍。2. 对大数据生态系统了解:(1)数据的输入:Kafka(2)数据处理:批处理 Spark,Hadoop MR;流处理 Storm,Spark Streaming(3)数据存储:HBase,Cassandra,Hazelcast,Hadoop HDFS…
按投票排序
这周末去杭州的蘑菇街,网易,阿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和一些想法^^.一、周末行程本周末从合肥到杭州东,首先去了古墩路蘑菇街,然后去了滨江网易,最后去了阿里西溪,其中跟蘑菇街,网易相关部门的技术负责人面聊了以下问题:1.部门技术现状以及支撑的业务。2.部门技术发展方向。3.我来了具体会做什么?4.离毕业还有约一年,我该做哪些准备,以便我入职能快速入手,甚至能够充满创造性地优雅地胜任工作?(因为我毕业前无法来实习)二、关于我的选择1.选择结果蘑菇街-数据平台2.选择理由(1)部门技术发展方向包含加强数据平台的稳定性,易用性,统一性,以及想要与开源社区有交流;对于目前学习欲望强烈的我来说很喜欢。(2)HR带我把公司各层都看了看,工作的气氛,扁平的风格我喜欢。(3)数据平台负责人的风格我喜欢。(4)离西溪湿地,西湖近。3.深层次考虑(1)对比:网易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是相当相当nice,我一直觉得我很幸运,也许能够到他们的那个位置的前提就是良好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吧,没什么好说的,工作的内容也是很有挑战性有意思,待遇也好;阿里和网易的园区环境也是很赞,没的说;只是个人品质决定了到哪里我都会成长得很好,而让我更兴奋的是更大的空间和可能,对系统的培训和大公司的光环提不起兴趣,于是选蘑菇街。(2)定位:走这么一趟,我觉得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对要走的路更加清晰了,我是一个数学转计算机的人,单纯得对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感到兴奋,无论是之前的ACM,数学建模,到现在系统的构建,这个过程锻炼出了较好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上乘的自律和沟通能力,属于不是凤毛麟角的顶尖实力选手,但是是一个对计算充满热爱,具有一定天赋的潜力派选手,需要蘑菇街这种快速成长的公司给我巨大的推力,一起成长;我对大数据的追寻,内心告诉我更多的是工程性方面,所以我会往工程性方面发展,而蘑菇街现阶段的发展显然对工程性的依赖会比科学性多,精妙的算法,漂亮的数学是我让我愉悦的兴趣,也不会丢,基于此,我选蘑菇街。三、关于目前答案和自己的一些想法。1.为何要这么早决定,为何不多找几家?(1)不多找的原因:国内只想去深圳或者杭州工作,这是我的自由吧;腾讯没太适合的,杭州就这三家,其他的简历就都没投了;国外就想去Google,Wiki,Amazon,但是时机不成熟,放弃。(2)早决定的原因:一直都不喜欢找工作,早点确定了就能早点回归高效编码,读论文读书读源码的熟悉状态,这样才会让我心安,比我牛逼的人太多,不想浪费时间在找工作上;而且我请假就到这个月底。2.第一份工作是选择大平台还是最合适的自己的?
现在我有自己的答案了,我选择是最合适自己的;我在认真『考察』每家公司之后选择了一个最合适我自己的,这样我以后不会有任何怨言,我会全身心得投入去完美得完成我的工作;很多猎头说第一份工作是大平台的话会有利于下一份工作,我完全赞同,只是我的视角会不同,先不说我也许会在蘑菇街呆很久,假设若干年后我真的要换工作,如果我是一个具有多年大数据平台构建经验,上等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规划管理能力,具有相关领域影响力,等等的人,下一个公司的雇主会不要我嘛?我自信在现有基础上若干年之后能成长成为这样一个人;没有大公司的光环简历会被刷?科大的校友这么团结,若小弟以后要换工作,找个内推,应该不会很难吧--!。
做出选择需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对自己的定位,对未来自己的规划来。大公司很大概率是很好的,有个答主说的很好,他们的关系有点像清北,985,211的关系;周边的人平均实力会有不同,大公司很大概率会更快成长成一个牛逼的人;我也不知道,我的选择会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我知道的是,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一直都是;希望大家都能做出『最好』的选择。3.积累和分享(1)我很少玩知乎,第一次提问,很多答案给了我很多建议,我之所以会去实地考察公司的相关部门,就是因为 的建议,我之所以会进一步对自己定位,是因为的建议,还有很多其他建议,在此真心谢谢你们;我之前一直是一个不怎么玩社交网络的人,全身心得投入各种知识的吸收中,现在觉得把自己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执行能力与多种多样的意见结合起来,会思考得更加全面,自己的维度会更高,分享真的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情。(2) 与
的出现让我真正得思考『积累与分享』的事情;我并不知道知乎上面有哪些『有名』的人,但是这两个肯定是,他们的关注者很多,答题很多;答题是一种输出,他们能够有这么多的输出,必定是有很大的积累,他们通过自己的积累帮助了很多人解答问题,进而收获了许多许多关注,这些关注也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答题的欲望,也会更有动力去涉猎和积累,我觉得这种『积累----&分享-----&产生影响力----&促进分享的激情-------&驱使进一步积累和广泛涉猎』的循环是我缺少的,我目前还停留在积累上面,我希望像他们学习,能够做出更多的分享,产生影响力,让自己融入到互联网中,但是高质量的分享真的需要大量的积累,我得继续加油啦,因此我很佩服知乎上面的『名人』,他们真的很厉害,也会很快乐。(3).我已经迈出第一步了,有些同学私信我问题比如如何学习数据挖掘以及大数据平台(Hadoop生态系统);找工作过程中的问题; 我似乎给了他们一些很有帮助的回答,这是分享的第一步,任重而道远。我在这里的回答,是不是也是分享的一种形式?--------------------------------------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学习经历-----------------------------------------因为很多人私信这方面的事情,所以放在这里会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主要分享两方面的学习经历,一个是分布式处理平台,一个是机器学习。【1】分布式处理平台学习经历一.基础由于数据平台都是分布式的,而且Hadoop生态系统基本都是基于Java的,所以你得具有操作系统基础,Java多线程,Java网络编程基础,有一些设计模式的基础更好,基本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就不用说了。二.我的学习过程1.学习内容:因为整个大数据的处理,抽象出来无非是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服务;我因为对各个环节的很感兴趣,所以就都进行了学习。(1)输入:Kafka/Flume(2)处理:Hadoop MapReduce/Spark/Spark Streaming/Storm(3)存储:Hbase/Cassandra/Hazelcast/Mysql2.学习过程(1)官网上面的Tutorial以及各种介绍会先看一遍,主要是看这个工具是做什么的,怎么用,与同类产品相比,特点是什么?(2)实际使用,自己要做的项目,或者自己的玩具项目里面用这些工具,掌握熟练基本用法。(3)对做什么,怎么用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就关注其特点,比如Kafka的Consumer group的概念,Spark的内存计算的概念,这时候就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于是就需要读这些系统的论文,了解他们的设计原理,最后读源码,看看设计与源码有哪些出入,为什么会有这种trade-off,这对以后自己设计和实现都有指导意义。(google search: &system name& + " " + filetype:pdf可搜索到相应论文。)(4)上面的过程走过了之后,就用一本最好的相关系统的书籍(Amazon Books 分类底下搜索system name ,选择最新评价最高,当然也要看简介是否适合你)来系统化梳理自己获得的知识,与作者产生共鸣,着重其系统优化部分,因为你懂原理看了源码,对优化的原因就会很清楚。
上面(1)~(4)基本就是我学习一个系统的过程,当然最痛苦的过程没有展示给你,那就是需要不断的深度优先学习,比如我看Spark的时候,当我看完论文之后我想看源码,但是源码是Scala写的,我就必须去学习Scala,底层的通信是用Akka实现的,我又得去学习Akka,遇到不会的就立马去学,如果不喜欢,不专注的话是相当有恐惧心理和厌烦的,如果你想学好,请克服这一点;由于最新的资料都是英文,如果想学好,请一定培养自己娴熟的英文阅读能力。PS:如果对底层感兴趣的话,想学习分布式计算的话,我自己是按这个road map 走的:【2】机器学习经历一、基础基本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因为我以前就是数学专业,没什么好说的,把自己学过的教材花时间复习一遍就好。二、我的学习过程1.课堂学习研一的时候我修了数据挖掘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数据挖掘导论》,就是认真跟着老师把每一个算法学号,课程实验认真做。2.课外学习一本《数据挖掘导论》显然不够满足我的胃口,课下的时间我主要辅以《统计学习方法》+《机器学习实战》来学习,当然也啃掉了Andrew Ng那20集机器学习视频,不过我看的似乎是很老版本的,有机会我会再去看一遍新版视频。3.自己搜集的链接(未来依据的资料)[机器学习如何入门][机器学习学习路线][数据挖掘系统教程][数据挖掘好的教程][如何成为一名数据科学家]资料很多,根据自己的情况好好梳理一下,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上面大概就是我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实践我就不展开赘述了,我很幸运都有或大或小的项目驱动,如果没有的话,就去找相关方向的实习或参加相关的比赛(kaggle + 阿里比赛)。加油!
选Offer还是个蛮重要的事情,我见过很多一次Offer没有选好,后面连续陷入大坑的案例。此文非常长,慎入慎入!!!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可能不是猎头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Kevin Zhang(本文加华咨询CC-Wise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ksc0013,获得授权,否则必究)你该怎么选Offer写在前面这几年的互联网从业经历中,我和我的团队接触了数千个招聘案例,从入行不久的互联网新鲜人,到年薪超过几百万的资深从业者,在Offer满天飞的轰炸下,都难免有些纠结。从这期开始,我将就如何选Offer这个话题,展开3期的连载探讨,希望通过实际的案例和典型场景的设置来解读背后的原因和应对的手段。如果有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是此文中没有覆盖到的,也欢迎在专栏中和我们互动,或发送问题至邮箱。恭喜大家身处于如此红火的互联网行业。纵观30年,没有哪个年代,哪个行业可以让你有如此之多的选择。如今的互联网业,如果你手头不拿着5,6个Offer,你都不好意思跟朋友说你在看机会。这无疑是幸运的,但可能也是不幸的。无数候选人倒在了选择Offer的路上,要么是左右为难纠结死,要么是悔不当初遗憾死,要么是冲动抉择被虐死。这篇文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典型场景的分析,来找到一些能够使选择变得更加有效的方法,顺便理一理思路,看看选择的背后都是什么。如果大家能够从这当中品出一些职业路径规划的味道,那就更好了。场景一:大公司,还是小公司?1、年过30,之前从没有过大公司经历,但好不容易碰上了大公司的青睐,想去贴个光环的,就别去了。你想啊,要在履历中贴上名企的标签,你怎么着都得在当中混个2年吧,出来至少32,33了,在互联网中算是高龄了,后面留给你的变现时间和机会太少了。没有大企业经历是很多人的心结,就像没有名校背景一样,很多人都想圆梦。但问题是30岁是干事的黄金时段,你如果只是解决个标签的问题,那太得不偿失了。而且只是顶个大公司的光环,你后面的路未必就一定好走。2、如果本科毕业出来2年内收到大公司的邀请,多数情况下我会劝你进去历练一下。毕竟能人多,平台大,视野广,流程和方法严谨,你能学到的和看到的还是会很多的。这种严格的训练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很有价值。别着急一出校门就想着创业,想着挣大钱,那条路并不好走,成功概率很低。在该长本事的时候长本事,在该变现的时候变现,阶段和目标的错位只会打乱你正常的职场节奏。3、如果你革命意志不是很高昂,一心想着稳定,又不是风险偏好型选手,那么有大公司的Offer就去吧。创业公司的浑水不太好淌。4、想着混圈子、结人脉的可以多考虑大公司,平台大,周围牛人多,资源吸附效应较好。5、纯现金部分现在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不是很大了。大公司能开出的Offer,小公司通常也可以,有时甚至还会多一些。区别在于期权部分,大公司的期权变现相对稳妥,但增值不大,不会对你的生活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小公司的期权风险较高,但万一你人品好,拿个大几百万也是常事。个中利弊,自己权衡。6、几年前,从大公司出来往小公司跳的人总担心万一创业失败,回大公司的路也就被堵死了。但这几年,创业已成常态,大公司为了保持自己体系的创新活力,也会比较欢迎那些有过创业经历的候选人。所以现在的人才流动是双向的,没人会因为一段或几段小公司的经历而低看你,关键还是你自己的能力如何。7、大公司做事萧规曹随的多,按部就班的多。如果你壮志未酬,想做点有着自己印记的东西,那建议还是去小公司。毕竟成熟业务和成熟体系下,你的成就感不会太强。场景二:小公司的Offer怎么选?1、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用以形容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市场再贴切不过了。不光你难选,投资人也难选。部分看眼力,部分靠人品。人品我们没法教大家,所以就练练眼力吧。因上努力,果上随缘。2、怎么选团队我们把团队放在了第一位。因为事情都要靠人做出来,有人,才能磨出好的方向和模式,有人,才能拿到像样的投资。如果人不行,那么即使再有钱,模式再好,做败也是迟早的事情。就像当初的打车市场,上海的大黄蜂和北京的摇摇招车,都曾是这个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但因为团队的问题,很快就成明日黄花。团队选择首先要看创始人,我们说C轮之前的公司,创始人对于公司的重要性超过8成丝毫不为过,算是荣辱成败系于一身了。选择要点如下:l
传统行业出身的创始人通常不选。互联网的玩法和传统行业差别太大,你等创始人自己转过身来,公司早就黄了;l
就想趁着创业浪潮起把哄的创始人不选。我们看过一个市调,采访了超过500个创始人,结果触目惊心。当能够拿到20-30万的稳定年薪,有19.2%的创业者选择放弃创业,回去上班。当这个数字上升到30-50万时,又有36%的人选择打工;真正到百万年薪还不改初衷的,只有0.2%。这个0.2%大致吻合了创业公司的成功概率。因为拿不到50万年薪而跑出来创业的,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的Loser,你如果跟着这样的创始人,结果不言自明;l
投资人兼创始人的通常不选。他外面的事情太多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没有全情投入,事情基本不成;l
有过连续创业经历的加分,即使之前的创业并不成功。一则他有着过人的勇气和定力,二则之前的失败会让他少走弯路,你跟着他,自己的试错成本会小。如果是之前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创始人,那就更好了;l
有过大公司背景的创始人可以谨慎加分。他之前的人脉、资源和训练都是创业的重要条件,当然眼高手低的也有。但总的来讲利大于弊;l
有情怀的创始人加分。互联网创业,还是需要一点情怀的,需要有一点改变世界的勇气。只为名和利而创业,通常坚持不下去。当然情怀这东西不能当饭吃,有情怀,还要有实现情怀的脚踏实地。判断情怀这个东西其实也不难,你就看一下创始人在关键利益点上的选择就知道了。你不知道什么是关键利益点?好吧,了解一下公司的期权池,了解一下公司的股权结构,了解一下老板自己实际拿多少工资,在B轮之前有没有套现,老板自己有没有往里面投了像样的钱,等等。还不知道?算了,你只能找我们来咨询了;l
当然,团队中除了创始人,还可以看看有没有大牛。有大牛在,也能从侧面说明老板的魅力和实力;不知道谁是大牛?那就看看他的背景,和圈子里的朋友打听打听,再不成就上知乎问问哈。3、怎么选资本l
一线VC投的优先,红杉啦,经纬啦,IDG啦,软银啦,等等。大的VC钱多,资源多,旗下投资的公司多,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补和互通,存活和成事的概率相对大些;如果不了解这个,你需要补补课;l
有大粗腿可抱的优先,B啦,A啦,T啦;l
估值高的优先,在细分领域做到第一的优先;l
投后管理做的好的优先;l
煤老板或传统土豪投的互联网项目一定要谨慎,他们的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相距太远。可谓步步掣肘,时时牵制;(某传统大佬投的电商,做了好几年了,也没起来,据说一项决策董事会要审一个月,大家都把功夫用在PPT上了,历任CEO听说都是PPT高手,这就是传统和互联网的差别吧。)l
独角兽可根据情况而定,不少独角兽已经和大公司没有区别了,如美团、小米、滴滴,所以我们一般不再把它们归类为创业公司;l
融到钱多的优先,这个好理解。不过现在投资圈忽悠的太多,人民币数额说成美元的有,虚吹2,3倍的有,几次融资说成一次的有。总之,自己擦亮眼睛吧;4、怎么选阶段,A轮,B轮,还是C轮?不同的投资轮次代表了企业的发展阶段。通常来说,轮次越靠后,意味着模式越成熟,风险越小,离上市也越近。当然,你加入的晚,期权收益也会下降。一般我们不太会建议候选人加入天使轮的公司,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一切都不明朗,变数太多,不过如果是合伙创业,另当别论。对于互联网模式来说,A、B、C轮的核心任务不同,估值侧重点也不太一样。A轮一般是要跑通产品闭环,建立基本模式的逻辑;B轮则要在闭环建立的基础上,快速增加用户数、订单数、交易额、下载量、日活量、UGC量等核心指标;C轮通常就要建立商业模式,进行商业变现的实践了。所以大致的概括就是:A轮打基础,B轮跑规模,C轮见真章。重模式需要的投资多,周期长,因此投资轮次也多,参照京东、滴滴等。轻模式对资本的需求相对低,过了C轮还看不清前景的就要谨慎了,警惕变成僵尸企业。候选人选择不同轮次的企业加入,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如生活压力大,供房供车,现金流不能断,那意味着风险承受程度不高,一般不建议去创业早期的公司;又比如你是玩大数据和分布式的,A轮公司恐怕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你是玩商业产品的,B轮末或C轮以后的公司会更适合你,等等。5、怎么选商业模式?相比上面的因素,这个是最难选,也最难讲清楚的,毕竟模式太多,变量也太多。我们只能给出一些大致的标准,如果有具体的问题,大家可以直接和我们沟通。l
模式必须实际解决痛点。比如滴滴,痛点切的很直接,就是大中城市出行难的问题;又比如团购,C端痛点切的还可以,就是价格和便利,但B端痛点就很难说了,牺牲利润的方式得来的大部分是价格敏感的顾客,一旦价格优势不再,立刻鸟兽散,形不成有效回头客流,不啻于饮鸩止渴。除非做成全产业链平台,否则团购业务单独规模盈利的可能性很渺茫;l
巨头深度介入的领域就算了,你懂的;l
被实践屡次证明不可行的模式也就不要蹚浑水了。比如职业化社交,这么多年起起伏伏,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出来,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我就极度不看好;l
传统公司办的互联网分支就算了,鸡是没法同鸭讲的;l
模式太大太空,动不动就说要建平台的慎选。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除非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否则平台型的模式很难做起来了。即使有这种机会,也是从一个细分领域慢慢摸索出来。一上来就说要建入口级、平台级模式的,要么是忽悠,要么是梦游,你可以给他鼓鼓掌,然后拍屁股离开;l
一段时间无数公司、无数投资人蜂拥而上的模式要慎选。比如当年的团购,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大家扎堆,洗牌是迟早的事,即使模式跑的通,那么多公司,你怎么能保证你选的那家能存活下来。当年选了高朋、窝窝、拉手、24券的同学请举手...............场景三:鹅厂,还是狼厂?360,还是京东?大公司的Offer之间怎么PK1、核心业务优先大公司好,但不是什么都好。每个巨头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专属领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比如阿里的电商基因,腾讯的社交基因,百度的搜索和数据基因。这些都是大公司的看家本事,是他们市值的主要来源,都会死死看住,并投入最主要的资源。如果你手头两个大公司Offer,一个是核心业务,另一个是非核心业务,那通常要选择去核心业务部门。因为这意味着钱多、资源多、内部话语权强、上升通道通畅等等。非核心业务部门就比较不好说了。君不见腾讯的微博和搜搜、百度的百伯和爱乐活,阿里的阿里云和来往,如今都在哪里?一定要搞清大公司的业务逻辑和战略走向,什么是吃饭的家伙,什么是阻击性业务,什么是尝试性业务。我们说大公司资源多,钱也多,当方向看不清的时候,他可能同时孵化几个,十几个方向的业务,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和天使投项目没什么区别,万一哪个成功了呢。通常这样的项目,老板给你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果数据不错,接着投,如果不行,立刻裁撤。而且在这样的项目中,因为不是大公司的核心业务,他们的人员储备也不多,所以很多职位会通过社招解决,你如果觉得这是馅饼砸中了你,那就是一厢情愿了。他们的稳定性甚至还不如小公司呢。阻击性业务也是一个不小的坑。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腾讯微博和搜狐微博,因为新浪微博那时比较火,Twitter又刚上市,大家都觉得不能让新浪微博一家独大,于是纷纷上马,希望通过牵制和用户分流来起到阻击作用。再比如阿里的来往,阻击微信的目的就更明显了。但结果,因为不是自己的基因,也不是自己挣钱的主要来源,就像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小股部队一样,被牺牲几乎是必然的。你如果拿到这样的Offer,一定要谨慎,看看巨头背后的目的再做决定不迟。2、核心职能优先和业务有基因一样,大公司职能也是有基因的。我们说互联网三大职能:技术、产品和运营,其中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这些口口相传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主营业务的一种必然需求。搜索要求技术牛,电商要求运营强,社交要求产品体验好,这些不是谁拍脑袋就能定的,而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磨合出来的基本倾向。但一旦这种格局形成,对于组织文化就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它决定了在内部运作中,话语权和资源的分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导向、技术导向、还是运营导向。如果你拿到了几个大公司的Offer,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能领域来做一个比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部门是公司的主导部门。3、傍着熟人好吃饭,朝中有人好当官大公司的岗位职级设置是基本的螺丝钉状态,芸芸众生,牛人多多,你想出头还真是不太容易。一个P5到P6,一个T6到T7,无数人挣破脑袋,也未必如愿。我们说,在大公司发展,办公室政治会比小公司凸显一点。除非你是天才,那么领导的赏识,团队的合作还是非常重要的。绩效评定,升值加薪,靠的是实打实的业绩,你的领导虽然不能罔顾KPI体系,空口无凭地把你平地擢升,但因为信任,因为熟悉,他可以给你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屏蔽一些不利的噪音,只要你自己不掉链子,那有人替你撑腰,有人帮你扛事,你还是可以更快地脱颖而出的。熟人的重要性就是这么体现的。当然,你的熟人不能是路人甲路人乙,还得是有一定话语权的直线领导,否则作用近乎于零。于是,当一个Offer是熟人公司,一个是纯陌生环境,那有熟人的会有不少的优势,也是选择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4、剩下的就不太好说了,方向自己是否感兴趣,和领导聊的投不投机,妹子或帅哥多不多,Offer上有没有超过明显的薪资差别,职级高低,距离远近,等等。如果都差不多?那扔个骰子试试?场景四:如何看待钱的问题千里求职只为财。也许碍于面子,也许不想让人觉得你唯利是图,很多人并不把钱说成是选择Offer的第一因素。但这大可不必,毕竟大家都要生活,都要用钱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要就大大方方地要,只要是合理的,大家都能理解。最烦那些顾左右而言他的候选人,叽叽歪歪,你给他加个几K试试,立马什么都不说了。但钱的问题又不能仅仅通过一个固定的数字来理解。因为收入是一个人所有工作结果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当中还包含了他对于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的概念。比如一个机会是一周工作40小时挣20万年薪,另一个机会是一周工作80小时挣30万年薪。未必第二种机会就更受人青睐,除非他有迫不得已的生活压力。收入问题之所以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是因为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候选人为何对收入不满。比较常见的有几种情况,一,候选人有切实的生活压力,比如买房、养车、养老、照顾父母和孩子等等,而现实收入无法有效缓解这种压力,如他必须挣到2万,才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而公司能提供的薪资只有15K,而他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也无法看到能挣到2万的可能,那么他就会有比较强烈的换职动机了;二,候选人觉得自己在收入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单位没有做到同工同酬,他觉得跟他能力水平差不多的人都挣的比他多,又比如他和市场上的同等职位和经验人横向比较,发现自己的收入水平偏低,俗话说,不患寡,只患不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三,收入的攀比心理,看到自己以前的同事朋友同学都挣的比自己多了,产生了不平衡;四、候选人认为自己的贡献和收入不匹配,最明显的就是销售人员,认为自己的业绩很好,但公司的提成政策不合理,或者承诺的提成没有兑现,都会引发对于收入的不满。钱的问题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来看看在选择Offer时如何看待钱:1、收入的稳定性。比较Offer不能仅仅看到一个静态的数字,有了满意的数字,还要看看这份收入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如果是一家发展前景和融资前景极不明朗的公司,那么即使有一个比较高的初始薪资,但仅仅只能拿几个月,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不会选择的。当然,那些为了获得下一步跳槽更高的基准薪酬,或者是为了拿Counter Offer的,(用一家的Offer作为和另一家谈判的筹码)另当别论;2、收入上升的可预期性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收入。在一个模式清晰,市场预期明确,资本也看好的公司中,即使初始薪资不高,但因为发展的速度快,薪资上升的空间自然就有可能更大。而在一个没落的企业或行业中,尽管进入时收入挺高,但一、两年纹丝不动的情况也不少见。姑且不论薪资稳步上升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和成就感,即使只看一段时间区间里总收入的数额,起始的那一点差距也很容易就被后期的增长所覆盖;3、跳槽薪资的正常涨幅跳槽涨薪几乎已经是天经地义了。在如今的互联网业,各种涨幅五花八门,有30%的,有50%的,翻倍的也有,我们见过最极端的案例中,候选人一次跳槽薪资涨幅达到原有的3.2倍。但一般情况下,如果你的薪资目前不低于15K,那么常见的薪资增长是在15%-30%之间。(薪资低于15K的不在此列,比如从6K涨到9K,虽然涨幅达到50%,但额度只增加了3K,算不得是很大的增长。)在我们的统计中,超过6成的候选人是在这个区间里的。候选人在Offer谈判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提出这样的薪资涨幅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有几种情况你可以尝试突破这个区间,一个是你之前的薪资被大幅低估,和市场行情有较大的差距,那么你完全可以在跳槽时要求一步到位;另一种是你的某种能力或经验在市场中比较稀缺,而又是目标公司所急需的,那么也可以提出较高的涨幅要求。我们前两年就有一个候选人,原先在国内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从事社会化运营的工作,客户那时正好筹建类似部门,各种求之不得,她适逢其会,薪资从12K直升28K,接近2.5倍了;4、薪资增长的心理感受和实际感受比如一个月薪30K的候选人,以12个月计,一家发Offer35K,一家38K,3K的差距,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差10%。那么如何看待这3K?我相信,心理感受上会觉得这是个事。但对于一个月入3万的人来说,每月多挣3000会对他的生活水平有实质性的帮助吗?顶多就是每个月多吃几顿好的,出去玩的时候酒店能升一个星级。实际感受并不会因为这3000有太大的区别,而且这还是税前,税后也就差个2000多。那么在选择Offer的时候,除了薪资上的差别,可能还要更多地关注一下有关发展、成长、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因素,别被这3K一叶障目。当然,如果其他方面都差不多,钱多怎么都是一个利好,哪怕只多1K呢。5、过高涨幅的负作用谁都希望涨幅越高越好,但不合常规的薪资增长可能会带来以下两个负作用。这种不合常规可以理解为大幅超出目标公司的薪资承受范围或其既有薪资体系,但其为了吸引你加盟,捏着鼻子认了,可以视为一种例外或临时性举措;或者远远背离市场行情和候选人自身能力。其一,因为目标公司是不得不的举措,其一定对你有过高的期望,你的各种所作所为会被放到显微镜下,一旦和预期有些许出入,必然大失所望,动辄获咎,你在公司的日子不会好过;其二,突如其来的过高增长也会造成你自己的膨胀和心理失衡。我们曾经跟踪调研过当年那批翻倍甚至三倍薪资加盟团购公司的候选人,发现在团购行业垮掉之后,大批人因为突然的过高薪资心态完全失衡,在其后的二、三年当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错失了职业发展的黄金期,你说他们是赚了,还是赔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说到这里,想起了我当年一个研究生同学,一毕业,以26岁的年龄担任某家上市公司的常务副总裁,主持操作和某家国外企业的并购案,一时意气风发,在我们同学中算是起来的最早的。一年半后,并购完成,他离开这家公司,N年没有音讯。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又再遇到他,发现形容憔悴,长吁短叹。因为都是很好的哥们儿,就问他这些年混的怎样。他说不好,当年完成并购后,正是他人生的巅峰,其后也有很多的机会,但因为起点太高,一一都看不上眼,都是这家半年,离开,那家几个月,再走,近几年就是靠给一些公司做做资本掮客打发日子,完全没有了当年的神采。我们说,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走平甚至走低固然不好,但如果一步跨的过大,也会干扰到正常的节奏。作为一个普通人正常人,稳步上升,扎扎实实,恐怕还是幸福感更可靠的来源。6、如何看待绩效工资这个就要看看是正常的绩效工资,还是为了压低员工薪酬而设的一个局。正常的绩效体系无可厚非,奖勤罚懒,奖优惩劣,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手段。其特征也比较明显,就是有比较明确的KPI指标,额度设立比较合理,通常的原则是跳着脚能摸到。常见的有5-3-2分布,也有7-2-1分布,也就是大部分人只要努力工作,不调皮捣蛋,能拿到中间值,10-20%的可以拿到高限,另有10-20%的人拿不到。我们要甄别的是有一类公司,薪资看似给的挺高,但细究之下,基本薪资其实很低,通常达不到市场的50%分位,但为了使自己在人才争夺中不落下风,又不想多花钱,于是把薪资的超过30%设为绩效(业务岗位除外,那本就是靠提成的),又设定离谱的高指标,或者是根本没有指标,全凭老板一张嘴,其结果就是你根本拿不到。7、钱的问题的引申孤立来看Offer的高低,它就是一个表象。但表象背后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我们大致可以认为:钱多,意味着公司有一定的实力和前景,也愿意认可人才的价值,这也是公司对于你这个人或者这个岗位认可程度的一种体现。于是抛开数字的大小高低,我倒更愿意去品味这钱背后的那些因素对你职业发展的意义。这不就像现在大家都愿意说的嘛:你爱我,起码得愿意给我花钱吧。场景五:期权该怎么玩1、期权的通俗理解网上随便一搜,大家都可以找出对于期权的定义,但很多都比较拗口,不易理解。简单来讲,对于未上市公司,期权就是公司给你一个鸡蛋,大家一起努力把鸡蛋孵成小鸡,然后上市一卖,有鸡蛋的人就可以赚取小鸡和鸡蛋的差价;对于已上市公司,期权是公司授予你的一只小鸡,大家也是同心协力把这只小鸡养成大鸡,然后挣小鸡和大鸡的差价。2、期权的变现途径对于期权的被授予者来说,期权的价值就在于变现,如果无法变现,就是一堆废纸。互联网行业常见的变现路径有3种:一种就是上市,大家都知道的,一旦上市,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可以自由买卖,在解禁期后,你就可以兑现鸡蛋和鸡的差价了;另一种是被收购,通常你的期权也可以变现;当然这里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被现金收购,差不多是可以直接变现的,被上市公司通过换股收购,你的期权变成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期权,基本也可以套现,如果是被未上市公司换股收购,那么就还有点曲折,你得等到那家公司的股票可以变现或自由买卖的时候才能变成钱了。期权的最后一种变现路径不太常见,所以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公司在进行某一轮融资的时候,和投资人商量,投资人愿意支付一部分现金来收购公司现有的期权。通常投资人愿意这么做,一种可能是公司发展的很不错,为了对早期团队进行激励,回购部分期权;另一种可能是股权结构上的安排,某个投资人希望增大对于公司的持股比例,也会回购。但总之,被回购期权的持有人是套现了。上述套现即使发生,通常也是在公司的至少C轮以后的融资行为中,一般套现的比例比较小,因此不是期权变现的主要途径。3、期权变现的可能与风险我们说期权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变现,那么变现的可能性就成为大家在选择Offer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了。上市公司的期权变现的可能性大,但增值空间相对较小,属于风险较小,但收益相对确定的一种投资;发展相对成熟,投资轮次也靠后的公司因为理论上更接近上市,变现可能性要比早期公司高不少,但如果你加入的晚,增值空间一般大过已上市公司,但不如早期公司。如国内的一些大型独角兽。当然也有那些融资已到H轮的公司,上市仍遥遥无期,大家慎选。一句话,加入越早,风险越高,收益也越大,加入越晚,风险越小,但收益也越小。如何选择,大家斟酌自家情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加盟创业公司,为了提高期权的可变现性,我们说主要看人、看钱、看模式。在前面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参照场景二)4、期权的授予这是候选人最容易被忽悠的地方。有多少是口头授予或授予协议只有一张纸的同学请举手。期权授予是一个严肃的法律流程,需要有严格的法律文本。如果说A轮之前的公司因为规模尚小和制度不完善,一张纸的代持协议还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B轮及之后的公司还是如此,多少就有忽悠的嫌疑了,要仔细探究一下老板的诚意。至于只有口头承诺的,则多属儿戏。VIE结构下的期权协议应该是全英文的,厚厚的一沓,其中包括授予条件、行权价、限制条件、行权条件、退出机制等关键内容,负责一点的公司还会请律师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分别签署,但以英文的为主,通常不用盖章,创始人签字即可生效。5、期权的退出机制这里提到的退出机制不是指行权套现,而是指你在可以行使行权权力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公司,你被授予的期权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期权是要通过4年的供职才能全部拿满的,其中有均匀成熟和非均匀成熟,均匀成熟就是每年得到四分之一,非均匀成熟有可能是前期多,后期少,也可以是反之。通常是三种退出机制,一种你中途离开,已经成熟的部分你可以行权价购买,从期权变成股权,全部带走,等待未来变现,这种是比较仗义的;第二种是部分带走,具体比例可以事先约定,也可以到时和公司商量,也还算是可以接受的;最后一种是只要你中途退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所有期权立刻作废,这种可能是创业公司当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不靠谱的一种。有关期权的退出机制大家关注的不多,因为对于加盟创业公司来说,期权变现的可能性较低,时间周期较长,很多人并没太把这个当回事。但我们还是建议候选人在选择Offer的时候,如果有期权,要问清楚,一方面你可以通过这点来判断公司的诚意和靠谱程度,另一方面,万一哪天真能套现呢?你可能会损失了一大笔收入,到时可就悔之晚矣了。这里分享一个故事,认识一个当年狼厂的小姑娘,当初就是一个打杂的,那时有几个月狼厂的现金流非常窘迫,发工资都成问题,于是公司用期权替代一部分工资,当然你可以选钱,也可以选期权,那个妹子啥都不懂,自己当时手头还过得去,出于和公司共渡难关的责任感,选了不少的期权。结果一上市,收获颇丰。算是好心有好报哈。所以期权还是有价值的,万一你人品好呢。6、国内上市,还是海外上市的期权区别新三板最近很火,无数公司都在酝酿或开始操作回归。国内股市和国外股市,当中的区别很多,这里只讲一点可能和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VIE结构下的期权不用花钱,它就是一种权利,不是股权;国内股市还没有健全的期权规则,通常在授予的时候你是要以行权价来购买的,严格来讲,这就不是期权,而是股权了。当然如果授予的额度较大,你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不少公司还会安排贷款来帮助你解决。场景六:提出离职,遭到挽留,该怎么办?不少候选人在出去谈机会的时候,可能想离开的意愿并不明确,也就是受到朋友的推荐,随便看看,但一谈不错,对方就下了Offer,回去提离职,又受到挽留,这时可就纠结了。两相比较,收入啦,团队啦,发展啦,空间啦,距离啦,这些我们都不谈,我只想换一个角度,从老板或直属上级的角度来推演一下你提离职,他们挽留,后续可能的演进过程。1、只是口头挽留,没有任何有关收入、职位、工作方向的变化,这可能就是客气客气吧,基本可以忽略;2、中国的文化对于忠诚还是挺看重的,你提出离职,即使最终被挽留下来,老板对你的信任通常要打个折扣,如果是公司的重点部门,老板的第一反应是立刻要为这个职位作备份,因为谁都不知道你哪天就又不爽了,老板在此可承受不起反复的折腾。一旦备份到位,你的位置就很尴尬了。因此,有不少的升职、加薪的挽留是临时性挽留,纯粹属于公司目前没有可用之人,一旦老板缓过手来,再收拾你不迟。你可以想啊,为什么之前不给升职加薪,难道公司不知道你的价值吗?你一说要走,就忙不迭地给这给那,老板肯定不是那么心甘情愿,有点被逼宫的味道,心理落差难免,迟早是要扳回这个局面的。我有个产品朋友,在一家O2O公司任职产品总监,外面拿到高过现有30%-50%的Offer数个,和公司提离职,老板立刻给涨薪,然后各种手段挽留,各种承诺,画下了天大的饼,光是大酒,就喝了不下三顿,每次都是推心置腹,甚至泪眼迷离,相约不离不弃,一定要共同奋斗到革命胜利。友被其真诚打动,遂推掉所有机会,潜心修炼公司产品。然三个月后,公司新产品总监到位,朋友被开。我们有个小统计,那些提出过离职,又被留下的候选人,最终在此事之后在公司生存超过1年的,不超过四分之一。场景七:不同年龄段该怎么选Offer1、日前一枚32岁技术男,现有年薪35万,手里拿到大公司Offer一个,创业公司Offer若干,期权不等,现金部分都在40万上下,问我该如何抉择。我说32岁正是互联网从业黄金期,是该把能力和经验变现的大好时间,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尚可,不妨把风险值拉高一点,去成长型公司闯一闯。按照2年一个尝试周期,(通常2年怎么都看出一个公司是否有套现前景了)你还至少有3次左右赌的机会,当中任何一次赌成,你的生活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如果按部就班地走,恐怕几年内你的提升不会太大。退一步讲,即使中间赌败了,固定收入部分也不会有损失,而且以现今的互联网就业形势和你的背景,再找到下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当然,如果你不是风险偏好型选手,比较追求心理的充分安全感,那么就还是去大公司吧。2、鉴于目前互联网行业,超过40岁还坚持奋战在一线的同学不是很多了,被边缘化的也不在少数,其实真正的从业黄金期也就是从22岁到40岁的这18年。(姑且以统本毕业的22岁为正常职业起点)粗略地来看,这18年可以大致分为入门期(22-26岁),成长期(27-30岁),成熟期(30岁以后)。当然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不同,少年发达的有之,30蹉跎的也大有人在,互联网的最大好处在我看来就是人才发育速度的非线性。但从我们近万个统计样本来看,上述分拆大致成立。既然有了这样的分期,那么在不同的分期里,各自的职业诉求也会大相径庭。3、处于入门阶段,通常懵懵懂懂,还看不清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学习正规的专业技能为首要任务。于是如果有大公司的Offer,我们通常会建议考虑进入。当然,能在校招中就拿到知名企业Offer的毕竟是少数,那些拿不到的怎么办呢?不太建议去很初期的创业公司,这样的公司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的都是即插即用型人才,没人有时间精力来慢慢教你,会让你本来的迷茫更加迷茫。即使成熟大公司没机会,也还是要优先考虑上点规模的企业,学习的环境会好些。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入门级选手来说,有时选择好的直属老板要重过选择平台,当然这是在平台没有实质差距的情况下。好的老板有能力,并且有意愿带你,这是实质性利好,远比把你扔到一个空旷的大平台上蒙眼裸奔要好的多。4、如果说入门期的关键词是扎实,那么成长期的关键词就是速度。互联网留给每个人的成长时间都是相对短暂的,你在成长期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跑起来,去触摸你可能到达的高度。对于这个阶段的同学,如果是在大公司,可以尝试超越一些常规,去加入发展速度快的新兴业务群组。也可以考虑加盟那些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公司。个人的成长速度一定是和企业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的,速度快,空间就大,你能接触到的新鲜技术、模式、方法的机会就多,个人的发展天花板才能不断提升。试想如果是在一个每年各项经营数据增长不超过10%的环境中,你再怎么扑腾,也扑腾不出这十个百分点的大圈子。在飞机上走路,相对地面速度可以超过800公里每小时;你在大巴上即使能以博尔特的速度奔跑,相对速度也超不过时速200公里。这就是载体的重要。5、经过成长期的快速积累,你就该进入经验、知识、技能、体力的组合高峰期了。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变现:成就感和金钱的双重变现。成就感变现可能包括:你会开始渴望带一支像样规模和水平的团队,做一款有自己印记的产品,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种模式或体系,在业界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同,看到公司的业绩在自己的努力下节节攀高,自己在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等等。用N年前我的一个长辈告诉我的话说:真正地拿一些大主意。今天想来,这可能是成就感变现最直接的解释了。金钱变现就更好理解了,不过我在这里可不是指薪酬的按部就班地逐次上升,互联网年代,为无数有志青年提供了一飞冲天的财富可能,如果可以,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那么在成就感和财富双重变现压力的职场成熟期,我们该怎么选择Offer呢?首先我建议在基本生活状态可以维持的情况下,不妨适当调高一点风险指数,毕竟富贵险中求嘛。于是无论A轮、B轮、还是C轮公司,大家可以自主选择。当然如果你在大公司中也能脱颖而出,那你就是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完全不用顾虑什么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径直去练如来神掌就可以了。其次,一定要选择和你理念相投的老板和公司。职业早期,你的可塑性还比较强,可以调整自己来适应环境,但成熟期后,各个方面相对成形,你做出重大改变的意愿下降,机会成本上升,一旦不合,你的拳拳之心就会面临流产,苦不堪言。所以高阶职业经理人选择机会,软性契合要重过硬性契合。最后,变现黄金期留给你的时间并不多,要想有所斩获,选择机会眼光要毒,进入之后操作动作既要有条不紊,但也不能拖泥带水,毕竟这样的时间,一天就是一天,每一天都是钱啊。因此还要保持开放的职场心态,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保留机会选择的容错性,拥抱各种可能的变化。场景八:职业转型的Offer选择1、互联网的职业转型场景很多,比如UE、UI转产品,前端转后端,B端转C端,产品转运营,PC转移动,电商转O2O,门户转互联网金融等等。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转型可以凭兴趣,可以图发展,但也会有些小小的规律需要把握。2、最好新的领域和之前的经验有衔接,别强行转,那样机会成本太高,你也不想从头来过对不。像上面所说的产品转运营,运营转产品,还是有不少东西可以承袭的,但如果是研发转BD,跨度就有点大,恐怕会比较累。3、从没落或成熟的向新兴的转,也许会有一片新天地。可以留意市场的趋势,互联网的新业态和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从旧往新的转型虽然要冒点风险,但还是比固守一隅要好。4、向上升空间更高的领域转型。就像我们会看到不少从UI转向产品的,但从产品转向UE、UI的却比较少见。简单从薪资上看,纯UI很少有突破60万的,产品的发展空间无疑大不少,而且在团队中的话语权也重。5、从非核心职能向核心职能转型。比如HR,培训和员工关系算是非核心模块,如果有机会向薪酬绩效和组织发展转,是比较靠谱的。6、转型要趁早。互联网发展太快,一般来说,过了30再做大的转型就有点晚,新人全上来了,容易被拍死在沙滩上。场景九:规避换职时的心理噪音1、心理噪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某种看似重要,但实际偏离中长期诉求的心理困扰。比如一个候选人公司离家较远,每天上下班单程超过2个小时,刚开始可以忍受,但久而久之,各种矛盾凸显,陪伴家人时间减少,夫妻开始吵架,路上时间太长,自己休息时间不够,精力下降,造成工作失误,受到老板质疑,几次加薪都没有赶上,收入不满,无法参加公司各种活动,和同事关系疏远,等等等等,各种内外交困,终于有一天爆发——老子要换个离家近的工作,单程超过半个小时的都不考虑。2、在这个案例中,候选人就受到心理噪音的干扰,形成了一段时间久久萦回不去的心理主旋律,他把职场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公司离家太远,自己时间受限,无法摆平各方需求,于是在Offer选择中,把距离看成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诉求,超过发展、平台、收入、兴趣等通常的职业选择要素。但这无疑是个头疼医头的误区。我们试想一下,照此选择的话,距离倒是解决了,但一旦这个矛盾消失,其他问题必然又会显现,正所谓按倒了葫芦起了瓢。想起一个笑话,你出门购物,途中内急,各种求之不得,团团乱转,当时你脑袋中唯一的念头一定就是洗手间、卫生间、厕所、马桶等弹幕关键字,购物的事情肯定是想不起来的,一旦成功解决内急,你长吁一口气,这时才会想起此行的目的。在这里,内急就是个典型的心理噪音,你出来不是就为了上个厕所的,购物才是你的真正目的。3、心理噪音是一种感性,既然产生,我们不可能不回应。常见的职场心理噪音包括距离,让你不爽的Leader,猪队友,不舒适的办公环境,刻板的考勤制度,就餐不便,停车麻烦,等等。我们见过的极端案例中有因为空气干燥,公司不给配加湿器而离职的。但进行重大职业选择时,我们还是需要厘清哪些是短期矛盾,哪些才是中长期的真正需求,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一段时间,平复心理噪音,那样的选择,无疑会更符合你的根本利益。Offer选择的对策——信息对称化很多时候Offer难选,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充分,你很难客观评价A和B的好坏,总怕自己选错了。那我们就来看看大雾里开车,雾灯是怎么打开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到信息的对称。1、面试前做好信息搜集工作。现在资讯很发达,各种媒体都是信息的来源,你可以事先了解该公司的模式、融资、创始人、产品、团队等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如果是朋友或猎头推荐的,通过他们也可以获取不少有价值的信息。重点说说猎头渠道,猎头资质良莠不齐,糊弄事的小猎很多,他们不但不能给你提供有效信息,还经常误导。资深猎头会靠谱一些,他们会了解很多有关职位和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且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和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会让你的信息对称化事半功倍。3、面试时不要只是被动地应答,而要主动地去了解职位的需求和全方位的背景。了解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岗位设立的背景,工作内容,要达成的目标,公司融资情况,团队构成和状态,薪酬结构,公司核心竞争力,产品模式,竞争态势等等。提问的时机和沟通的方式会决定沟通的效果,既不能面瓜一个,但也不能咄咄逼人,掌握好平衡点。4、去面谈时仔细观察公司的氛围和员工的状态,这是你对一家公司的直观印象,通常无法作假,从中可以体会出企业的风格。面试安排的严谨合理大致可以体现出公司对于人才的态度,那些候选人过去了都无人接待,空等若干时间,流程各种杂乱无章的公司,通常不值得考虑。5、如果有可能,投资人会对行业和公司有深入的了解,从他们嘴中得到的真实信息会很有价值。不认识投资人?好吧,可以尝试联系我们。6、发动自己的朋友圈,通过人脉资源找到目标公司的人,你可以得到很多内部信息。7、从任何一点得到的信息都可能只是一个片段,你需要找到更多的拼图,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职业选择是个大事,在事前多花点时间总比事后拍大腿要好。结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圈像是患上了焦虑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家都怕自己的车道不够快,于是频繁变线,就产生了选择的纠结。我们必须承认,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中不但有利弊得失的权衡,还有心情的起起伏伏。我们所分析的九种场景和一个对策,算是理性范畴的框架吧。但在真正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我们更发现,无论你做了怎么理性的分析,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内心深处的某种声音,而很多时候,这种声音可能是情感的共鸣,潜意识的呼唤,也可能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延续,这些,好像是应该归入感性的范畴。这可能才是“Offer选择”这个话题最难的地方。所以,当各种分析已经穷尽,你还是无所适从,那就听从内心的声音吧——这是我们对于Offer选择给出的最终答案。
搞算法还是应该去百度。阿里的数据研发=sql语句工程师。
阿里的数据挖掘=sql规则工程师阿里入职满一年才能晋升,也就是应届生两年才能升,坑的一b另外选offer主要是看团队,最好选很成熟或者比较了解的团队。
看着下面好多人说阿里10K不去的,我就放个地图炮吧:挑工作单纯考虑薪资,环境,以及HR是不是让你爽的,这样的人这辈子可能因为技术而得到口饭吃,但也永远都只是个工匠而已。这三家公司,我直接接触过的有阿里和蘑菇街,网易只是接触过员工,根据我的感受说点总结:阿里:单说大数据这个方向,在技术和平台上有巨大的优势,你们再黑阿里这也是事实。说实话这三家公司的人经常来回跳,但网易和蘑菇街挖阿里的人经常开高薪,而阿里相对就吝啬不少。但就是这种情况,也有很多人从前两家公司跳到阿里。你们是觉得网易和蘑菇街的老板是傻瓜还是跳到阿里的人都是傻瓜?薪水本来就是工作的一个方面,隐性的技术训练,口碑,机会,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尤其在大数据这个方向,蘑菇街和网易和阿里的技术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但阿里除了薪资,有它自己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公司太过庞大以至于分工特别细化,除非你真是个人才被重点培养,否则很多时候都是个干活儿的螺丝钉,有可能会出现机会很多但到你头上的没几个。蘑菇街:发展很快,但这意味着机遇与风险并存。你们现在表现得很熟悉蘑菇街的样子,但一年前我向别的程序员说起这个公司还有好多人根本没听说过(大概是因为没有女朋友所以也不海淘网购吧)。这种公司搞得好就好,搞不好钱烧光了也不过就是另外一个当当/美团,还见得少么?不过由于其主营业务的原因,蘑菇街的数据这块儿确实做得不错,公司人数不那么多如果有好的前辈带机会应该还是不少。而且以互联网的跳槽速度,估计你们也等不到蘑菇街衰落就应该都跳干净了。同时确实阿里每年会挖蘑菇街里好的人,但你得保证你是那几个被挑上的。网易:其实是这三家中论企业文化我最喜欢的。但最简单的:如果是大数据,我不会选择网易。最后结论:既然题主对大数据那么感兴趣,那么还是忍痛割舍网易吧。剩下的:如果你是天才:去阿里。如果你是人才:去蘑菇街。如果你是庸才:去阿里。天才:人才:庸才=1:19:80其实最难的是客观评价自己。(我倒是觉得那些喊着10K不去的人最该进阿里,想法这么简单,完全不考虑自己未来职业规划和现有技术领域的行业环境,这样的人还是找艘大点的船比较稳妥。)至于薪资,你只赚这一年的钱么?
回答的可能比较乱,我不建议,就说一些情况。我是蘑菇街的员工,技术。1. 前面一段时间蘑菇街校招内推,有一条是,拿到bat的offer的同学可以直接进入CEO面(或者记错了是终面),我没有关注这些,看到同事发在网上,应该是真事。不管是宣传也好,实际招聘操作也好,你想下bat会有“拥有蘑菇街offer的同学直接终面”这样的事情吗?2.不少有bat offer的同学被mogujie干掉了。这也说明,不是说你进得了bat就一定进得了mogujie的。倒不是说mogujie要求、逼格真的高(不然也就不会有上一条了),进得了mogujie很有可能被bat干掉。3.对网易的风评一般是这样:网易除了游戏部门,xxxxx。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4.在工作中学习?其实,作为技术,无论阿里还是蘑菇街,你最终都会忙成狗。不是说不能学,而是看你要学什么了。哎,我支付宝的同学还在睡觉,大概,为什么下午还在睡觉呢,你猜?蘑菇街么,你猜忙不忙呢?不能再说了,再说价值观的帽子来了。其实我完全理解,员工和公司也无非利来利往。奥,你说网易的啊,对不起,认识的网易的都离职了。一个说太闲了,受不了,一个说忙成狗了,主管傻逼,所以我脑裂了。5. 追求自我急速成长?恐怕没加公司都这么想。但是身为蘑菇街的员工,我觉得它最希望的是你进来就牛逼死了,帮助公司解决这些问题,其他的都好说嘛。我支付宝的两个室友,他们和我说,你想太多了,我们都没时间想那么多。蘑菇街现在已经太大,进去恐怕和阿里一样了,就是可能会更加乱点。6.蘑菇街这次的工资应该会比10k高的。蘑菇街数据平台?just so so吧,你会的那些东西,差不多都用到了,基本上没有超出的。我是前端,这个具体技术不算太了解,这个不多说。
我很想回答这个问题,题主,我详细看了你的问题、情况、和疑问,以及答案
工作需要,三家都是我的客户,招聘方面
对于你的技术和方向,三家相差不大,我也不多说了
首先看你是不是有什么情节,如果你最喜欢哪家,就是想去,那就别关注那么多了,就去吧,即使阿里最终会赶人,你也别怕,其他公司照样offer你,蘑菇街现在都蹲点去要阿里的人了
第二:如果你考虑未来空间 、职位、薪水的话,理性判断的话,我就跟你啰嗦一下三家公司的情况
网易:丁三石现在是彻头彻尾的生意人了,没有更远大的目标了,网易股价和市值 什么滴都基本就是这样了, 游戏还是一往无前的牛逼,但是你应该不喜欢这块;网易薪酬,业内算好的,文化算好的,就是看重学校好的硕士生,各个部门充斥着各种清华硕士,我认识不少,进去是20k*18,当然,未来3年基本保证就是每年加1k,他许诺的清华硕士年薪36万嘛,实现了,但是未来2-3年不怎么会给涨的。一般是游戏部门 有项目奖金也还是可观,文化还是理科技术男受公司尊重的,老板也是厚道,环境也好,老板不会亏待,无息贷款买房等都ok。 职业发展:网易扁平化,想升职,想前景,不会太大哈,特别提醒你,互联网兄弟们 都喜欢几年后创业,网易老板不仅仅是不喜欢你创业,而且他会打压你哦,就到这吧,他也是我客户呀
阿里巴巴:平台大,战略好,技术也可以,你去没问题的;公司各种崇尚正能量,其实也是对的,如果去这家,你就别多想了,除非你牛逼到狂拽炫酷吊炸天,不然升职,升级别都需要时间了。。。。
P7 估计你是要好几年的了,阿里上市前P7有股票,估计现在是没有了,而且你离P7还需要几年, 文化上,会不如网易舒服,以后阿里的hrg等都还是有点让你不舒服的时候。 个人还是很崇拜马云,但是对于你来讲,阿里好像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了
蘑菇街:是我近1年多的客户,看着他们发展到现在,并且也在布局金融支付,海淘 买手平台-淘世界,
下面是重点:一,这是家很有追求的公司了,体现在老板不亏待老员工,今年5月份所有老员工最低涨薪50%,有部分double,并且都配了股权,于是导致业内很多人都看他们机会,要价也很高,但是进去的人不算多,薪水多,要求高,控制人员质量肯定是要的。第二:你要是觉得需要牛逼的领导带你技术,蘑菇街够了,我敢说你进去的部门领导也是BAT挖来的,所有对你的技术来说,去这几家差不多 就到这了,知道我是做什么的了吧 第三:蘑菇街现在700人,人均产值相当高,精英战略;E轮3亿美金融资,已经开始准备上市,这种公司基本就是99.9%上市的公司了,而且是业内两家之一,且口碑比美丽说好,最近5个月,蘑菇街只有42个人挂简历看机会,而美丽说有裁员丑闻,且最近5个月有600人挂简历看机会。。。。 上周我去见蘑菇街hr,他们也在忙着去阿里那招聘实习生,因为阿里实习生事件吧,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一批的。他们并没有空接待我。好吧!略伤感。我相信他们的薪酬应该是会给你高于阿里的价格,而且比如蘑菇街现在在准备上市,应该2年后一定可以上了,那时候你的级别看是否可以一直在提高,A1,A2,A3,目前是社招A3会配1万股期权,上市后我猜测几百万是可以值的 ,其他家你就别太想股票的事了第四哈:升职机会,公司扩展新的事业部,你肯定机会是最多的相比其他两家,文化:起码你会是舒适的,环境:蘑菇街那栋藏青色大楼挺符合我的口味的,理性分析这件事情 ,我看你提问的方式也是很全面很理性的,看好你的!
最后啰嗦一句,也别太纠结了,即使你去哪一家 ,结果都不会差的了,只是选一家更好的
怎么不面我度
学技术哪家强?!
我也来说下我的情况吧。我只面试了阿里,然后拿着阿里的offer拿了蘑菇街的。也就是说我只面试了这2家公司,因为我只打算去杭州,至于为什么不面网易,有些认识我的,应该知道我是二本本科,我就不去网易那送人头了。首先我是在阿里没降薪前,就是8.31就考虑蘑菇街的。原因如下1.本身喜欢蘑菇街的氛围。2.薪资待遇好3.想自己融入去’写’,而不是’看’。犹豫的原因(注:在阿里降薪前犹豫)1.蘑菇街没有阿里的技术好。2.高考因为一些原因失去名校光环,这次又要错过bat光环。最后9.1阿里降薪当天决定去蘑菇街1.我本身是中间件部门,蘑菇街CTO华黎就是前共享事业部中间件负责人,所以中间件这方面目前应该没技术瓶颈,虽然我不可能直接接触他。但是至少遇到问题不会无法解决。最后,他面试我的时候,我就觉得他非常牛b,看了他写的书,更加坚信了。2.阿里降薪,待遇又低了一等,这已经是跟蘑菇街差3个级别了!!!!最后来蘑菇街实习一周,更加坚定选择了。1.我的组长人非常nice,技术厉害,容易相处。2.这里氛围确实不错,还有我这里最喜欢的零食。最后你们可能关心,我不关心的,蘑菇街入职配全新高配mac pro 2015,入职2年归你所有。蘑菇街确实是965,自愿加班,我们部门有几个天天6点走,早上还迟到。(我是自愿加班狂魔,跟我没啥关系)突然感觉自己是蘑菇街公关,天天给蘑菇街背书。一_一|
如果你觉得你能力足够强,就去中小规模的公司,比如蘑菇街,毕竟重要的就是干活吗,快速的融入团队,快速的输出产品,这样的环境中晋升也会比较快,收益也比较大(重点是,你能力真的要足够强)。如果你想接触更多的大牛,应对更复杂的场景,就选阿里,毕竟阿里的体量在这,数据量在这,你能做的事和需要的东西远比其他公司要多。再者,阿里毕竟牛人如云。对你的成长,也不失为一种促进。
去网易或者蘑菇街,做你喜欢的事情。不过有些人有名校名企情节,没去就跟高考只考上二本一样,考研也非得洗白一下,纯粹瞎折腾。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什么事都没劲 知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