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了个金融网络销售,不知道好干不,我是个26的女孩子做销售

平面设计实在太难找工作了!我找了29天了!朋友推荐我去干网络销售,唉!_百度知道
平面设计实在太难找工作了!我找了29天了!朋友推荐我去干网络销售,唉!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的行业去发展,是需要积累经验的。学习。另外如果网络销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积累是最主要的,建议首先积累然后才可能发展,自己喜欢,也可以去,总之工作其实不难找主要是高不成低不就。建议先到
其实广告公司,影楼,淘宝等等都要平面设计。工作不难找,但是待遇都比较低!
平面设计工作好找的都在南方 南方设计行业比北方好 不管是学习 工作还是资源
原来如此,谢谢你了
设计行业如果想闯出名堂 一定要去南方 哪怕是最底层的实习 做得多学得也多 大神最初也都是菜鸟
表示很多的工作啊,今天看了,都是找平面的,我没用经验,想做平面设计
很多工作?你来西安试一试
太远不想去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想在网上开个微店销售蔬菜不知道怎样做谁能告诉我_百度知道
我想在网上开个微店销售蔬菜不知道怎样做谁能告诉我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设置支付配置等;上传商品;注册后进入微店后台设置开微店的步骤、ecshop等;保存发布即可完成微店的开通了;直接注册使用的;如;一般的微店系统都是即开即用的商城网店系统、mcmore微店系统:选择一个成熟的微店系统
下载个手机萌店,很简单
手机萌店意思?销售流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是别墅销售,前两天和客户加了微信,是个退休阿姨,平时发个朋友圈啥的,现在这个客户就是处于不太着_百度知道
我是别墅销售,前两天和客户加了微信,是个退休阿姨,平时发个朋友圈啥的,现在这个客户就是处于不太着
想找便宜的阶段,简历更好感呢&#128522,基本项目已经锁定我们楼盘,怎么搭讪拉近关系
我有更好的答案
顾客商谈或会晤时,如果你对答模糊不清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容易引出误会或麻烦来,使顾客对你的信心产生怀疑,这种情况当然十分糟糕。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你要学会选用适当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说话措辞要小心,切勿使用过分严厉的语言。人与人的交往是很微妙的,只是一两句不当的话便可能破坏顾客与你之间的感情,待客态度方面最要紧的是,用恭敬有礼的说话方式与顾客交谈,不要使对方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自己想讲的话,用有礼貌的言辞清楚利落地说出来。
学习说话的技巧,无论是政治家、喜剧演员,还是普通人,都不能缺少这方面的练习。你的工作任务之一是接待顾客,如果你说话漫不经心,会令顾客很不愉快,而你自己还不知怎么得罪了顾客,当然也不会在说话方面有所改进。如果能够掌...
你按住那个发照片的那个键,待会儿就会弹出输入纯文字的界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个互联网金融老兵对行业被“污名化”的冷思考--百度百家
一个互联网金融老兵对行业被“污名化”的冷思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一个互联网金融老兵对行业被“污名化”的冷思考
(蔡锋/文)&&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去年的时候,还是可喜的成就,是异军突起。今年则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媒体的眼里,我们这个行业都是骗子。跟别人谈合作,甚至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我都不敢跟别人介绍我是某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压力山大。冰火两重天。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天是怎么突然就变天了。
今年多个部委联合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名副其实是“监管年”。我一直认为,监管和整治是必须的,现在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龙蛇混杂泥沙俱下,的确有骗子,为数还不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骗子,最近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说了一句公道话,要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也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习 大大也说,e租宝和中晋系,是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实质干的是非法集资的勾当。
我感到郁闷的是,整个社会正在将互联网金融“污名化”。很多人可能忘记了,如果没有互联网金融没有P2P,普通老百姓是根本没有资格进入较高利息的理财市场。以前银行发理财产品,利率在8%以上都要求50万的门槛,理财过去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但现在,普通老百姓可以拿出几百块钱几千块钱去理财,去获得一个较高的利息。一切都是因为互联网让金融变得更平等,体验更好。互联网金融逼迫银行代表的垄断金融进行改革。
媒体根本就没有告诉人们怎么才能分辨骗子?只是强调P2P就是骗子,利息高一点就是骗子,民间金融大多都是骗子。这是不对的。我想以一个从业者的视角来做一些阐述,来讲讲互联网金融领域到底发生了什么?怎样识别骗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模式?哪一种模式相对来说骗子不愿意参与的?怎样监管是比较妥当的?为什么有一些监管意见是纸上谈兵很难接地气?为什么过度监管有可能不是防止金融风险,而是扩大金融风险。过度监管不是排雷,而是引爆,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尽管我是以一个从业者的角度,但尽量以客观的心态来描述我的思考,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事先声明,我不讨论像阿里巴巴系的蚂蚁金服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它是一个范本,也是一个异数。它有流量,有消费场景,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和消费行为刻画,它现在估值600亿美金。它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它是一个移动支付、金融数据加Fintech的公司。它太唯一,没有足够的普遍性、代表性。
我觉得,把握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本质要素是什么?有人说,是交易的线上化,必须要有上网,因为这更节省交易成本,也更容易导入数据。陆金所就把自己称之为“网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我不同意,我认为,互联网金融肯定会有网,网上交易是必备的,不是本质要素。最核心的要素是,你的资金端怎么来?你的资产端怎么来?&
所谓资金端,就是你怎么把钱弄过来的!所谓资产端,就是你怎么将钱投出去!
我以拍拍贷为例。这是一家基本复制美国lending club模式的P2P平台。lending club是最经典的P2P,就是纯信息撮合匹配平台。简单地说,就是有人发布借款需求,比如有人要借3万块,半年,愿意给8%的年利息,这变成了一个标,然后有人愿意出借3万块,半年拿回4个点的利息。lending club这样的平台就负责撮合。让愿意借出钱的人看这个要借款的人的资料,平台不管最终能不能还上钱,不对还本给息负责,不增信,不担保,没有风险。
这个模式看上去非常干净简洁,但坦率地说,也有问题。在中国根本做不大也很难做好。美国还可以,因为比中国实施的条件好一些。美国的金融生态很丰富,大部分美国人的需求在互联网金融之外就得到了满足,美国人的信用评价体系完整,P2P平台上的出借人很方便了解借款人的情况。最重要的是,美国人没有通胀焦虑,对手上的钱没有很高的保值需求,美国人几乎没什么储蓄,基本上借债透支信用卡,lending club这样的平台其实是个非常小的角落,就是覆盖一些爱存点钱的奇葩美国人,让他们有机会放贷给一些着急用钱很难搞到钱的另外一些奇葩美国人。P2P在美国纯属是一个小众市场。
可见,P2P的经典属性,就是所谓的“恰好”。有人要借3万块,半年,愿意给8%的年利息。恰好有另外一个人,手头上数额够得上3万块,也愿意借出半年。这让人想起了货币银行教科书上的例子,有3把斧子的人想换一头绵羊,当且仅当,一头绵羊的人也需要斧子。如果有一头绵羊的人需要的是6个鸡蛋,而6个鸡蛋的人愿意换3把斧子,那么,通过多次交易,3把斧子的人终于能换到一头绵羊。如果没有这个“恰好”,交易就完成不了,交易要靠凑巧才能成,这交易做的能有多窝囊多小。所以,教科书上接着说,一般等价物就出现了。
中国的P2P(互联网金融),不愿意“恰好”。他们是怎么玩的呢?比如宜信,宜信创始人唐宁发明了一种“个人债权转让模式”,唐宁先以个人名义放款给众多借款人(个人或者机构)获得未来的资产收益(资产端),然后将个人债权分解成小标的,放在网上,让众多的投资人去买(资金端)。这个过程有没有资金池?有没有期限错配?当然有。因为资产端肯定不是整齐划一的,有的是机构资产,期限和金额可能不一样。有的是个人借款,期限和金额也可能不一样。唐宁将个人债权拿到网上“分割+包装”成网上投资者愿意去购买的标的,尽量降低这些购买者的门槛,钱少的就买少一点,钱多的就买多一点。唐宁自己曾经说,没有资金池没有期限错配,这肯定是不可能的,除非他能在技术上“恰好”切割得非常对应,这绝对是小概率事件。
陆金所是怎么做的呢?它叫综合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它不用担心资产端能力问题。它的资产一开始肯定是来自母公司平安集团的体系,当然它也想拿到第三方的资产(平安体系以外的),因为它想做成一个平台。但问题在于,陆金所的母公司平安集团又有保险又有银行,资金端的成本很低的,银行的储蓄和保险的保单,都是最廉价的资本成本。现在陆金所要用较高的P2P资金端成本来吸收资金(陆金所必须给出的利息较高),如果用平安体系里面的资产去匹配,其实是表外部分,也是成本较高的。所以,陆金所一直规避真正的利益焦点,那个洋CEO计葵生过去整天说“去担保化”,“收益浮动化”、打破刚性兑付。但这根本不是问题核心,没人会担心陆金所没有担保,也不担心陆金所会出现偿付能力的问题。平安集团在后面呢。陆金所真正的问题是,它的资金端成本高了,其实干扰了平安体系的利益。那么,平安为什么容忍它呢?是希望陆金所的交易规模做起来,然后单独上市,上市赚到的钱远远高于体系内出让给陆金所资金端的利益。所以,平安一方面要给资产给陆金所,当然也希望陆金所能拿到外面的资产,做大规模。但是计葵生似乎没有在体外资产的推动上让平安满意,陆金所人那么多,交易金额却一直很缓慢地增长,估值就很难上去,令马明哲失望,所以这个老外日子也不好过。
这两个例子证明,如果你用经典的P2P来做,没有主动性,只靠“恰好”,成长规模有限。宜信和平安为什么都有小贷(普惠)公司,都是主动发掘线下的资产,主动去找愿意借钱的人,然后将他们拿到网上去,标出一个吸引人的利息,让网上的资金端去匹配。P2P在吸引资金端方面,成本是相对低的(当然现在网络推广花钱也不少)。在通胀让人焦虑的年代,标出6%以上的利息,对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个“刚需”,高利息是一个刚需。只要平台推广起来,高利息就自然是一个吸引。当然,这也要主动推广。所以,中国的P2P,一旦不靠lending club的“恰好”,有了“主动”的冲动,那么,不可避免,它就有了一些原罪,就会多多少少就有类似于银行的资金池和期限错配。监管部门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强调P2P一定要回归经典,那么,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将急剧萎缩,萎缩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什么样的模式是危险的?
我个人认为,应当重新思考中国P2P的“主动”,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行监管。它的核心有3个,资产端是靠谱的、资金端是托管的、然后——流动性和偿付能力是清晰的,刚性兑付是可耻的,兜底是充满道德风险的。
判断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是否靠谱或者有那么一点靠谱。第一就是看它的资产端能力,它能否有发现和创造靠谱资产端的能力,这个能力在中国经济下行周期里面是合拍的。
以几个犯罪案例而论,e租宝有资产端吗?压根就没有。e租宝根本就不是P2P,它是一个线下的财富管理模式,做了一个线上登记的举动。e租宝有庞大的线下资金端队伍。请注意,是线下资金端。为什么会是线下资金端,而且由大量的美女销售员组成。原因很简单,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打开一个P2P网页,看到利息超过15%,很动心,这时候他会投多少钱呢?他仅仅凭着广告印象,面对一台冷冰冰的电脑或者手机,会投多少钱呢?一个调查显示,平均多块之间。我发现,如果真正是靠线上的资金端来骗钱的,真正的那些P2P跑路的老板,最多几个亿,大约坑了几千个投资者。这些人很少写着“还我血汗钱去拉横幅”的,因为,也就几千块钱,自认倒霉。
e租宝骗了500亿,都快跟宜信的P2P业务一样大了。被骗的人平均投资额度都在30万左右。这绝对不是打开一个网页就愿意投这么多的。这是一个线下资金端的骗局。我想提醒的是,庞大的线下资金端是非常可怕的,财富资产管理公司才有这个能量,他们通过示范、跟踪、“杀熟”、劝导、诱惑等等现实手段,来骗客户的钱。同时注意,e租宝几乎没有什么资产端。线上没有找、线下也没有找,他们既不创造资产——比如有个小贷公司,也不发现资产——比如找银行或者房地产公司要资产。他们用广告轰炸、媒体宣传、赞助各种会议论坛,甚至借来政府部门的背书从社会大众骗来了从事所谓的“东南亚银行”投资。他们用新钱来还旧钱以及旧钱(承诺)高利息,非常标准的庞氏骗局,无比典型的庞氏骗局。
另外一个“中晋系”更是奇葩。他们骗了700亿,他们甚至都不屑称自己是P2P,用所谓“基金合伙人”的方式打造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分别投向“现代服务业”和“实业投资”,都是一些虚构公司或者皮包公司,请注意,他们也是发展了庞大的线下资金端队伍,也是雇佣了美女销售员,用来找钱。找到钱之后,用新钱来还旧钱以及旧钱(承诺)高利息。一个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
快鹿集团比“中晋系”或e租宝稍微好那么一点点,最主要原因是,它不仅仅是弄线下资金端,还做了“一些资产端的工作”。快鹿的玩法是这样的,它决定将资金端的钱投电影《叶问3》,制造电影《叶问3》巨火的票房假象,拉升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从而在二级市场获利。投资电影是场赌博,《叶问3》实际票房很差,造假太明显,被人揭露了。快鹿的下场,是一个资产端没玩转,拖累资金端的故事,然后资金端发生大量挤兑。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资产端如果很不靠谱,是有毒资产,问题也很大。快鹿集团有国资成分,也有上市公司,这也没给旗下P2P带来什么保证。所以不要太迷信股东背景,自己玩不转,该完蛋一样完蛋。
小结一下:
A,大力发展线下资金端,庞大的线下队伍,没有资产端,这是最危险的。基本可以认定是庞氏骗局。比如e租宝或者中晋。
B,大力发展线下资金端,庞大的线下队伍,有资产端,但相当不靠谱,这非常危险。比如快鹿。
C,有线上资金端,线下资产端主要依赖第三方资产,是大单资产,比如房地产。在经济下行周期,大单资产更不安全,一笔坏账往往是以亿来计,这个模式很危险,比如红岭创投、PPmoney。
D,有线下资金端,庞大的线下资金端队伍,但有比较出色在线下发现资产端的能力,在经济下行周期,很可能吞入很多有毒的第三方机构资产。有一定程度的危险。例如诺亚。
E,有线下资金端,也有线上资金端(比如宜信的宜人贷),有线下资产端的发现和创造能力(宜信财富、宜信普惠),虽然有各种错配,但是基本上还息的压力跟资产端给出的回报+新资金流入的速度相比,还能玩得转,比如宜信。也有一定程度的危险。顺便说一句,积木盒子此前也和各地小贷公司合作,自己并没有小贷公司,自己没有线下小贷资产端,但它被坑得也很厉害。
所以,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来源、线上为主还是线下为主、大额还是小额、资金和资产怎么匹配?这几个维度都是衡量互联网金融公司安全的重要变量。抓住这些重要的变量,才能完整理解平台的风险性。
什么是好的监管?
根据我的变量模型,我认为。P2P回到经典模式当然好,但在中国不现实,几乎99%的P2P都不是这样做的,改起来不是不可以,但整个行业会急剧萎缩,聊胜于无。在现实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这样监管:
1,强化P2P平台的信息披露。
2,加强行业自律。
3,P2P要做资金托管。但这一点特别有意思。银行是不可能同意为P2P每一个客户开设一个账户的,成本太高,P2P也支付不起。P2P一般和某家银行签订风险备用金托管协议,但迟迟不把钱打入。银行后来一看,P2P风险太大,自己也不想管,就算P2P打了钱也不接。
我倒有个想法,P2P需要第三方支付,甚至开通很多家第三方支付,尤其他们愿意开通微信或者支付宝的第三方通道,这样客户购买P2P产品的时候,很方便付钱。监管部门能否让腾讯和阿里承担为整个P2P行业交易和资金托管的责任?让A(阿里)T(腾讯)专门负责,他们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让第三方支付从AT来走,允许P2P直接进入信用评价数据库,这样方便他们来判断用户风险。作为交换,P2P将自己的客户逾期和违约信息发给腾讯和阿里,有助于腾讯和阿里完成征信数据。让腾讯和阿里也有动力。
4,在监管的业务模式上,大额的钱要匹配大额的投资,小额的钱要匹配小额的投资。期限短的要匹配期限短的。先划定同类项,然后再匹配对应。不能玩大腾挪。比如说P2P,不一定像经典模式那样,绝对一一对应,但至少要做到相对的一一对应。线上资金端基本上是由很多小额资金流入,那么对应的线下资产端就应该是小贷业务。小笔对小笔。大量的人力要用在线下的小额资产端找寻上面。平安小贷、宜信小贷、小牛普惠都有上万人的线下资产端队伍,匹配线上的资金端,这是对的。体系里面有资产端的发现和创造能力,这是对的。相反,e租宝、中晋这样的公司都是大量人力放在线下的资金端,用大量人力来找客户的钱,而不是找愿意付利息的客户。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现在中国处于经济下行周期,一般而言,下行周期的机构资产风险要高于个人信用欺诈的风险。道理很简单,你借给我3万块,我年收入30万,我不会跑,因为犯不着。你借给我3000万,我可能会跑路。找到优质的大额机构资产,当然很省事,但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大额机构资产往往都是那些垃圾资产有毒资产,融不到钱,所以就到处推销。借给这些机构,一笔收不回,就很麻烦。所以业界非常担忧红岭创投,也是这个道理。红岭创投动不动爆出坏账都是几千万上亿。相比较而言,个人信用欺诈是稳定的,概率不会突然就上升很多,坏账肯定会有,但不会一笔收不回就有流动性危险。
5,这一轮暴露出来的触目惊心案例,主要属于财富和资产管理机构。这一块才是真正的高风险发作区。谁线下资金端的人力庞大,单个客户投的钱多,做的广告最离谱,谁就最危险,谁最接近于非法集资。非法集资不是一个太宽泛的“帽子”,见谁扣谁,而是要根据业务的特点、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匹配特点、推销的重点,来综合判断。
6,现在很多媒体一看到民间金融给出8%、10%、12%的利息就大骂骗子,意思是怎么能给这么高的利息,你们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做到这么高?
民间创新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银行保险牌照,不能低成本吸收资金,所以银行是在低利率风险区,而民间金融是在高利率风险区。一概认为低利率风险区就比高利率风险区的风险整体上要低,这也是一种偏见。如果这样的话,为啥银行坏账上升这么快,都要做债转股了?
所以一切都要看业务的特点。道理很简单,如果投资金额很小,就3万块,期限很短,也就半年,12%的利息也就几千块。这样的借款人危险吗?当如果金额很大,期限又长,利息还特别高,这才危险。比如中晋推销的期限2年门槛100万以上的合伙人基金,给出的收益20%以上。这样的借款人才危险。另外我多说一句,如果金额很大,期限又长,利息还低,这样的借款人就不危险吗?银行的房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业主借1000万买房子,20年还,支付出的利息就是5个点左右,不高,但这个房贷就不危险吗?每个月都要支付6.5万。吓不吓人?这就是很多一线城市楼市的现实。很吓人的现实。所以看待民间金融的高利息,也要看这个利息的来源是什么?是金额小,期限短,利息高,还是金额大,期限长,利息高?穷人也可以偶尔住一晚5星级宾馆,不会造成重大的财务冲击。但如果有钱人天天住4星级宾馆,住了20年,这也是一笔令人不堪重负的财务负担,更容易破产。
7,对民间创新金融的监管,不能一刀切,因为类型实在不太一样了。有时候监管风暴一来,往往第一层摧毁的是那些最好的P2P,因为它们的模型是建立在小额和快速周转业务上的,它们没有大额的欺诈风险,但流动性是最脆弱的。老百姓不理解,一看监管风暴,就一个劲的挤兑。良币经常在劣币之前被淘汰。
监管风暴和舆论攻势,不仅让行业自卑,把很多人吓坏了,同时还造成了很多敲诈和收保护费。大量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发生了员工离职索取封口费的习惯,不给的话就要在自媒体上告发。平台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在监管风暴的大气候下,只得息事宁人,花钱打发那些刁钻的员工。其他的员工一看,好欺负啊,都来效仿。
我强烈支持应该对这个行业实施监管。这个行业的确需要一场整治,但如何整治?如何监管?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技术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0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这是一场旧金山伯爵复仇记。
电影人程青松
八卦掌门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孩子学金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