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之剑五大元素企业五大内涵

第10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中国·国际
落实五大理念 提升教育质量
东丽区注重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发展均衡优质教育
通讯员 吴世民
  东丽区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6年关于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全领域,深入开展“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年”活动。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教育发展动力;加大协调统筹力度,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绿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加快教育开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落实创新发展理念  激发教育要素活力    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进一步落实扩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研究制定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实施细则,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举办学校和幼儿园;全面落实《东丽区学前教育提升计划》,提高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  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东丽区教师发展中心,探索“科研、教研、电教、培训”四位一体现代化的运作模式;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用”管理模式,健全区域内在编制总量控制下的动态调控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内涵发展为核心,开展学校文化和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让“一校一特”成为东丽教育的亮点;建立并完善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探索选课、走班教学新模式,让多彩校园文化体系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生活、成长氛围。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快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东丽区学前教育提升计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在区域内部实现开放和共享;完善中小学发展共同体建设,探索“城乡结对”、“优质校托管帮扶校”等机制,开展“双优送教”和“邻校共研”活动。  处理好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加强教育规范管理,明确管理目标、过程和措施,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体制,保障学校在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在管理中注入人文关怀,建立有“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协商机制。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纳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行动、学生榜样示范行动、德育科研引领行动、家校合力育人行动等,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效果;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拓展课外活动计划”,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深入推进艺术科技教育工作,继续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快教育内涵发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主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卓越工程”、“提升工程”、“曙光工程”,健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制度;加强教育科研,坚持区域互动、研训齐动和目标驱动,构建研训一体化新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以“常态课飞行检查”、“我的模式我的课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落实开放发展理念  提升资源汲取整合能力    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向家长开放,聘请学有所长的家长到学校开设选修课程;向专业协会开放,聘请各类技术人员到学校组建工作室,逐步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研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的鼓励性政策,探索“政府投资建设、社会融资运营、群众普惠受益”的“公建民办”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北大附中东丽湖学校高中校区,加大落实北师大与东丽区15所学校签订的《2015年—2018年内在质量提升项目》的实验力度,并取得突破性成果。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加强与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民航大学工程技术培训中心战略合作,试点中高职“3+2”分段培养。  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对国际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东丽区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英国、美国等地学校建立的一对一良好合作与交流关系,继续探索办学的多样化和国际化。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优化教育布局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2016年“沃土计划”教育专项计划,启动好美嘉园中学等7所中小学和惠山道幼儿园等6所幼儿园建设;完成2015年结转的3所中学、1所小学和6所幼儿园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义务教育随班就读资源室建设,巩固“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启动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坚持“改薄”和“培优”相同步,找准学校“最近发展区”,缩小区域、校际差距,培育“新优质学校”,实现整体发展。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特性,推行“走班制”、“学分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关注特殊群体,切实促进教育公平。把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财政保障体系和学区招生计划;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送教上门”项目建设,对实名登记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一人一案”安置;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对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扶贫”“根本扶贫”。  通讯员&吴世民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天津网为唯一数字化出口,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津报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天津网)商谈。与本网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请注明“来源—天津网—X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本网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文化昆明的五大内涵 - 春城文明网
当前位置:&>&
&文化昆明的五大内涵
  文化昆明究竟是什么样?如何建设文化昆明?昨天的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详尽阐述了文化昆明建设的深刻内涵,让大家全方位重新审视昆明的城市文化底蕴,也把一个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宝库、国际文化枢纽、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共享家园呈现在大家眼前。
  一座与时俱进的历史文化名城
  基础:昆明具有124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是中原文化与西南边疆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典范。
  思路:建设文化昆明,必须理清昆明的文化脉络,保存好、传承好、利用好城市的“文化基因”。
  举措:保护和发展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在保护文物古迹等有形的文化景观的同时,更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社会心理、习惯模式等无形的人文因素。提升人造景观的历史文化品位。以独具昆明特色的风情胜迹、历史名人为题材,修建有意境、有神韵的城市雕塑,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推进古今文化资源和名城文化资源的融合。通过制定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政策措施,让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名胜故居、旅游景区、主体公园形成网络,覆盖整个城市,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
  一座和谐共融的民族文化宝库
  基础:昆明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的大走廊,来自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民族在昆明交汇,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信仰,同时又相互影响,形成了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多民族文化特征。以汉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复合性特色的昆明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形态多姿多彩,地域特色浓郁,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无穷的开发潜力。
  思路:建设文化昆明,必须保护好昆明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多样、古朴、丰厚、奇异、相融的深邃内涵,使其成为世代传承的瑰宝和最具比较优势的文化要素。
  举措:推进文化融合,促进不同文化积淀、文化元素、文化取向和文化形态的交叉融合、优存劣汰、互相推进,使各民族文化都得到动态的发展。挖掘民族文化的潜能,协调内部各因素,注重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合理配置,走切实可行、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实施民族文化的品牌化经营战略、人才培养战略和数字化提升战略,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民族文化产业优势转化。
  一座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枢纽
  基础:昆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地带,文化交流频繁,具有多元文化汇聚共生的特点。
  思路:建设文化昆明,必须站在世界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昆明的文化动向,从昆明的角度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资源。
  举措:“引进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纳、融合、张扬其他文化的优良成果,为我所用、助我发展。“走出去”,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运用中国西部文博会等平台,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拓展交流空间,争取举办中国—东盟运动会、昆曼汽车拉力赛等国际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城市间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合作,不断提高昆明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一座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基地
  基础:昆明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文化产业基础较好。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0.61亿元,占GDP的8.14%,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和企业。
  思路:建设文化昆明,必须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文化产业品牌,加强资源要素集聚,构建主导产业集群,使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
  举措:培育知名品牌。不断丰富文化产业的个性化内容,精心打造古滇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六大品牌。引导推动产业集聚。构建大昆明文化产业圈,培育创意产业群、传播产业群、文化服务产业群,内聚外连,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和增值链上下连通。
  一座以人为本的文化共享家园
  基础:昆明群众性文化基础深厚,721万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庞大消费群体,1300多支群众性文艺团体是文化活动的踊跃参与者。昆明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越,市民温和善良、热情好客、谦和有礼,到处洋溢着春天般的暖暖温情。
  思路:建设文化昆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利用好昆明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气候春城”与“文化春城”相融合。
  举措:充实城市文化内涵。通过人本化规划、人文化建设、人性化管理,使群众既成为城市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又成为城市精神文化的受益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和谐环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方便人、服务人、发展人、塑造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外来居民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树立微笑待人、热情好客、文明开放的城市形象。 (记者 吴晓松)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内涵式成长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
》 》王小刚: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内涵式成长解决方案
(课程编号:)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内涵式成长解决方案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继续像之前那样高增长,可以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盛宴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内涵式的增长!因此,中国企业如果想以过去的模式来获得未来市场上的成功,很难。一个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它才能掌握未来的成长方式,企业成长的停滞就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模式需要调整。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正是帮助中国企业成功实现未来成长转型的最强有力工具。
课程特色:超实战训练:课前深入调查学员公司绩效管理的难点、疑点,授课中选择学员关注的1~2个岗位,全程进行沙盘式的实操演练。分享公司成功案例!课程特色:超实战训练:课前深入调查学员公司绩效管理的难点、疑点,授课中选择学员关注的1~2个岗位,全程进行沙盘式的实操演练。分享公司成功案例!&课程对象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中高层管理干部等。课程大纲第一讲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误区一 当前企业经营者的困惑二 当前绩效管理的误区Q&A(问题与解答)第二讲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一 什么是绩效管理?二 绩效管理运作流程三 绩效管理与PDCA循环圈四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区别五 员工绩效考核模式Q&A(问题与解答)第三讲 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一 如何设计企业级KPI?案例:如何设计公司级KPI?案例:公司级KPI如何分解到部门?部门级KPI如何分解到岗位?(讲解、模版演示)案例:跨部门之间如何设计KPI?二 KPI体系建立方法之一:三 KPI体系建立方法之二:案例:如何给销售人员设计KPI?1)哪些岗位适合用KPI考核? 案例:如何给行政人员设计GS?四 GS(Goal Setting)工作目标设定1)GS是什么? 2)哪些岗位适合用GS评估? 3)如何提炼GS?Q&A(问题与解答)第四讲 考核指标定义与考核表设计一 定义KPI需要明确的因素案例:如何设计公开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表?二 如何设计KPI考核表?(讲解、模板演示)三 如何设计KPI的权重?四 如何设计KPI的目标值?五 如何设计KPI的评分标准?案例:如何从月工作计划中提炼GS?六 如何设计GS评估表?(讲解、模板演示)Q&A(问题与解答)第五讲 如何设计绩效奖励制度一 员工绩效结果如何分等级?(讲解、模板演示)案例:如何针对员工强制性排名进行二次纠正?二 绩效结果如何应用于薪酬管理?(讲解、模板演示)案例:如何发放员工绩效工资?三 绩效结果如何应用于员工职业发展?(讲解、模板演示)案例:某集团公司员工曹德敏的晋升考核Q&A(问题与解答)第六讲 如何实施绩效面谈与绩效辅导一 什么是绩效面谈案例:秦经理在绩效面谈环节犯了哪些错误?二 绩效面谈的技巧案例:张主管在绩效反馈中犯了哪些错误?三 绩效结果反馈案例:刘洋总监为何在绩效改善计划中狼狈不堪?如何制定绩效改善计划?四 绩效改善计划Q&A(问题与解答)
培训师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学习者和践行者、战略绩效专家。曾有幸服务于:华 宇集团、银河集团、远东集团、金龙汽车等公司。他的专业见解来源于实践,是从实践中归纳的成果。王先生深刻理解当前中国企业管理变革之需求。
王先生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跟西方管理学相结合,在帮助企业构建管理体系的同时,帮助企业推行中华传统文化,打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企业氛围。他的专业见解来源于实践,是从实践中归纳的成果。王先生深刻理解当前中国企业管理变革之需求。
个人专著包括:
1)《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实战案例解析》;
2)《企业薪酬管理最佳实践》;
3)《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
4)《大学生求职实战指导》。
5)、《薪酬管理》高校教材
6)、《绩效管理》。高校教材
、、、、、、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立、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内涵式成长解决方案》公开课需求表
您的真实姓名:&
& * (请一定使用真实姓名)
性&&&&别:&
公司名称:&
E-mail地址:&
电话/手机:&
(电话请带上区号,谢谢)
上课时间:&
&(时间格式:)
上课地点:&
费用预算:&
& * 元人民币。(请填写数字,不需要填写单位。)
其它咨询:&
验证数字:&
培训师:所在地:武汉高级管理咨询顾问培训师:所在地:天津 &&讲师:本课程通过房地产行业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与预测、竞争环境分析,以及优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帮助企业战略决策者掌握房地产企...&&讲师:刘海霞此套课程旨在帮助企业走出误区,从建立一套完善的选拔机制,到班组长上岗前的全面培训,再到全方位的实战训练,最终培养出合格的基层管理者走上工作岗位。培训师:所在地:广州 培训师:所在地:深圳变革创新领导力创始人&&讲师:★ 让有关客户服务的卓越理念能真正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 学会构建合适的客户服务管理体系,为企业设计科学的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提升整体服务质...&&讲师:袁琪强化服务观念的转变,激发您的主动服务和承担个人责任的积极心态,使您不仅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还深深理解和认同为什么要这样做。将鼓励您在课堂上不断尝...培训师:所在地:金华 培训师:所在地:深圳变革创新领导力创始人&&讲师:1. 明确绩效及绩效管理的实质;2. 掌握绩效管理操作过程及内容;3. 掌握绩效管理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4. 掌握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持续提升员工,部门和公...&&讲师:韩非子曾经说过,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
企业关注最新文章
博锐登陆:用户名
[收藏本站]
博锐在线客服 
博锐微信号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6版:教育时空
&& 往期回顾 & && &
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
王庆石 刘 伟
&&&&2010年教育部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其后,教育部又陆续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其他专业的卓越人才计划包括卓越商科人才等的培养计划也在逐步设计和启动之中。从国内来看,在教育部提出“卓越计划”之前,面向社会应用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一直受到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关注。笔者认为“卓越人才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需要一种全方位、系统性视角去进行设计。从国外来看,商科大学人才的培养宗旨就是以社会应用需要为导向的,在教材、案例、实习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很好的为大学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同时,国外的行业人才能力标准也是十分完善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为大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提供参照,而我国的行业人才能力标准相对缺乏,使得大学的人才培养缺乏行业标准依据。因此,设计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水平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一&&&&根据教育部有关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可观测的特征。(1)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具有明确的生活准则和工作目标,工作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善于和他人协同工作,勤奋踏实。责任感的形成和提升,除受意识形态、家庭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来完成,包括自我教育。(2)创新性,卓越人才要能够适应高度竞争和不断变化的企业和国内外商务环境,对所面临的问题要能够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并能够付诸实现,取得预期的结果。(3)应用性,卓越人才要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较快适应工作环境,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好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校与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起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4)国际化,卓越人才要具有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基本能力,也即国际化的能力。&&&&二&&&&在明确了卓越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素质特征之后,下一个重点是具体素质标准的构建,涉及以下方面的问题。&&&&卓越人才培养层次。按照教育部卓越人才的政策框架,卓越人才应分为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显然,不同层次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标准。&&&&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类别和层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标准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除了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外,还应包括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体现各学校办学优势的特色标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服务面向和行业特点制定。从三个标准所占比重来看,本科层次中,通用标准占主要部分,行业标准次之,学校标准最少;硕士层次中,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比重应明显增大,也就是说专业教育和学术能力培养在硕士阶段占主要部分,虽然其通用标准部分比例不是很大,但是也应该涵盖本科阶段的通用标准,所以硕士层次的通用标准从绝对层次和水平上说,是应该多于和高于本科层次通用标准的;博士层次中,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占主要部分,也就是说,在博士教育阶段,应该以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为主,大学的学科研究优势和专业教育优势主要在此阶段反映出来。尽管此阶段的通用标准比重较小,但从绝对水平上说,通用标准是要多于和高于硕士层次的通用标准。&&&&卓越人才培养的素质标准及其分解。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化是对卓越金融人才的四个分解特征,但它们还是很模糊,在具体的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把上述四个素质特征再进行分解,分解到人才培养可定义、可观测、可评估的人才素质标准或能力标准上。比如参照美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对注册金融分析师职业竞争力的研究标准,我们将卓越金融人才的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四个素质特征进一步分解为“基础素质与技能标准”、“专业知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三个具体的人才素质标准,使其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也即通过三个标准来反映四个特征,它们之间是等同的关系。其它的专业人才标准也可照此逻辑来展开。&&&&卓越人才的四大基本素质标准是分别通过卓越人才的基础素质与技能标准、专业知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的构建来实现的。其中“基础素质与技能”是基础,对应卓越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专业知识”是卓越人才从业的前提;“职业技能”是卓越人才展示其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化能力的关键所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对应卓越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基于此可以构建具有多个素质观测点和能力观测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建立教学体系或培养体系,进而构建整体各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李丹青:五大发展理念的四个逻辑内涵_治国理政_人民论坛网
李丹青:五大发展理念的四个逻辑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思想内涵,是新时期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先导和科学指南,也是对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道路、发展形式和发展目标的集中体现。
一、五大发展理念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为思想核心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以准确把握执政规律为基础带领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凸显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
理论创新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无数困境和考验面前仍然屹立不倒,一往无前,其关键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在思想理论上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95年的发展建设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每一次胜利都是伴随着党的思想理论的巨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基础上,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把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规律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以及保证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源泉。
执政兴国规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五大发展理念恰好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把握执政兴国规律的最新体现。规律是思想理论,规律也是实践道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过程中,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在追求科学、民主、法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
以人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决定的,人心向背是决定我们党生死存亡的核心要义。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有新论断新思考,更要求我们党牢牢抓住和把握以人为本、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个根本执政规律,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理念在全民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体现。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发展、扩大开放、人民共享,都是&从群众中来&:以集民意、聚民心、合民力为支撑;最终&到群众中去&:将发展成果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二、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新成果为哲学依据
作为新时期引领我国发展的科学指南,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哲学依据,并进行了创造性运用。
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规律性思维为哲学依据。五大发展理念根植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实践中,是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哲学思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新创造。思考社会发展问题的前提是充分认识与把握规律。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思想为核心,将我国现阶段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的自觉活动辩证地统一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念。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以我国现阶段国情为&实事&, 进而&求&其中的规律性,即以创新为动力、协调为方式、绿色为底线、开放为补充、共享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观。
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系统性思维为哲学依据。当今世界是开放互联包容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个整体永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完善的系统,五大发展理念首先从国内发展系统性的角度出发,以协调发展为手段,统筹国内地区发展、城乡发展和各行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发展质量与速度,匹配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看作由多个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提出开放共赢的新理念,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结合点进一步拓宽,开辟国内国际联动发展新路径。
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目的性思维为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任务指向,以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享成果为目标要求,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共享发展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出发点,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目的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将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这本身就是发展的目的,十三五时期更应坚定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的目的性,坚定更新发展理念和变革发展方式引领未来的导向性,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方法真正落实到为人民谋利益的发展目的中去。
三、五大发展理念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为现实基础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剖析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结构不合理以及发展成果不均的现实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发展动力不足的特征。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位置,这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以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我国总体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导的低层次产业结构和以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也已经不能给我国经济带来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在新常态下保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引领发展的源动力就是创新。只有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推动创新作为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的首要因素,最大限度地释放我国社会创新潜力,才能确保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特征。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所针对的正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及方式不合理、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以及经济发展在地区、城乡、产业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从处理好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的关系,以全面系统的发展为目标,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注重平衡发展结构,努力解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异,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进步,在不断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水平。绿色发展旨在改变我经济国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结构及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量过大、能源面临枯竭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从低效率高消耗的发展结构转向高效绿色安全的发展结构,既要创造&金山银山&,又要保证&绿水青山&。开放发展只有&进行时&,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与之相比,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开放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只有进一步将对外开放推向更高更宽层面,才能准确把握全球发展大势和国际国内形势,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发展成果不均的特征。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出的科学发展理念,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等民生工程,从根源处解决发展成果不均的阶段性问题,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型发展。
四、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遵循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遵循人民主体地位,共同凝聚深化改革的恒久合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发展依靠人民,凝聚改革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的最新概括与提炼。&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的发展理念即是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方式方法的根本导向。创新需要&人人动员,万众创新&,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架构、塑造新的发展体系都要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为基础。协调不仅要求政府管控和市场调节,更要求全社会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主动形成良性互动体制机制,立足于地区发展实际差异,真正统筹解决以人民利益为主题的矛盾问题。绿色发展是转型要求,也是转型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真正途径是改变人民群众的整体思想观念,打破&逐利&发展的传统思维,使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充分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利益与环境的内在关系。与此同时,开放发展是深化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形成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格局要给予民营企业等民间主体力量以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凝聚&走出去&的社会合力,推动深化改革进程内外互通。
发展为了人民,共享改革红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共享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起始点和归宿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四种发展理念的目标指向,也是遵循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最终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通过促进就业公平、教育公平,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实施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将改革红利更加公平更加广泛的分布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把发展的理念、方法和目的统一到人民群众这个主体中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不竭的力量源泉!(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一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大发展理念基本内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