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签名设计张宗灵怎么签

0&&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value)页&&1&&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value)楼&&
回复:18 &查看:5814 &
张道宇(张灵甫之子)答国防大学徐焰先生问
财产: 29687 爱卡币
张道宇(张灵甫之子)答国防大学徐焰先生问
一、 问:国民党当局抹杀共产党抗战业绩?
答:我非国民党党员,自不宜越俎代庖,不过就我所见,何应钦将军所著「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当中,对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共同抗战一事并无避
讳,近期台湾发行抗战纪念月历,亦将黄埔一期左权将军纳入,纪念抗战,儿女责无旁贷,对真正有贡献者,应无分党派,共同缅怀。
  另在台北国史馆寻访先父档案过程当中,我也发现该馆业已公开的档案当中,有很多关于八路军初期参与抗战史料,都提供了解,我仅抄录几则目录索引,供徐焰先生研究,如果徐焰先生不弃个人并非专业学者,我也很愿意尽我所能,取得内容供其了解参阅:
 中国红军电告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对外共御日寇,朱德毛泽东等电蒋中正力驳八路军游而不击之说陈述共军抗日战况并号召共同抗日。(1937年)
 朱德彭德怀电林森蒋中正等红军已遵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即就职现已东进杀敌。(日)
 朱德彭德怀电蒋中正中央社中央日报第八路军办事处等综合第八路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激战经过并缴获军用品等捷报。(日)
 朱德彭德怀电军事委员会中央社第八路军办事处截击沾尚广阳及工云平鲁间日军经过并消灭日军与缴获军用品等捷报。(日)
 朱德彭德怀电蒋中正第八路军挺进队攻克满城与平汉线于家庄车站情形及刘伯承师袭占赞皇城经过。(日)
 朱德彭德怀电蒋中正拟请迅集结预调入山西部队于灵石平遥及由第八路军截断正大同蒲并以汤恩伯部抵抗正面日军将华北战局仍能可为。(日)
二、 问: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地位?
答:先父毕业于黄埔四期,抗战爆发前,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学生任军长比例为10%(7名)、任师长比例为11%(20名)。先父当时已为团长,而非营长。
军人既投笔从戎,自以服从命令、达成任务为唯一目标,其他个人职位等事,在战时生死交关之际,皆为过眼浮云,无由选择安排,当时军人更无为自己争取曝光度等可能,或与今日环境有所不同。
至于对于国家贡献,是否必然与阶级职务有关?抗战初期首先击落日本军机之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领孤军一营力守四行仓库之先父同期同学谢晋元,与舰同殉之海军中山军舰舰长萨师俊等,皆未指挥过任何会战,但其赤忱忠荩,当已与日月不朽,民族同寿。
三、 问:张灵甫与立德、立言、立功?
答:徐焰先生以三不朽标准「立德、立功、立言」检视先父生平,鹄的高远,其中吴先太夫人之事,诚属悲剧,其中真实状况究竟为何,身为后辈,不敢妄加揣测。
孙子兵法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个人粗浅认为,先父以奇兵攻张古山,此其智;读军人不宜出国养兵公告,立刻束装回国,此其信;为官兵
改善伙食,爱护年幼官兵,此其仁;于战场上身在前线,亲临指挥,此其勇;长年所在第七十四军官兵军纪良好,守必固,攻必克,此其严。
先父毕生,以军人武德为标竿自诩,人非圣贤,不能尽善尽美,但其努力过程,应仍有斑斑事迹可供徐先生深入了解。
四、 问:张灵甫与汪精卫?
答:汪精卫早年追随国父革命,在被捕入狱时,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语,为人所熟知敬重。
但如果谈到对日抗战,徐焰先生将先父汪精卫混为一气,个人认为引喻极其失当,抗战八年,先父与所有前线官兵,从未放弃军人气节,始终奋斗牺牲;汪兆
铭身任党国要职,`颜投敌,中国国民党中央决议开除其党籍并撤除一切职务,国民政府明令通缉汪兆铭,海内外各地纷纷声讨严惩,与先父的精神如何应该相提并
五、 问:谈汤恩伯、杜月笙、刘文彩有无贡献?
答:一位大陆历史教授曾经跟我说过他对人物评价的标准:
全面考察历史人物的全部实践活动,看其对当时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起了推动促进作用,还是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前者即予肯定,后者即予否定。如果两者兼而有之,则分别情况,视其大小,予以恰如其分的判定。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方法论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徐焰先生特别指出汤恩伯、杜月笙、刘文彩几位,我仅就汤恩伯及杜月笙两位,提出个人所知。
汤恩伯将军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抗战初起,汤将军于日军进占北平后,于南口沿线率部抵抗日军,迟滞日军达十八天,完成上级交付任务,又于台儿庄夹击日军,造成大捷,日本方面史料与研究人员,至今仍肯定汤将军为中央军主力之一,是日军的顽强对手。
汤将军所部,在抗战期间先后扩充,最后反攻之前,编为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期间,该部曾经参与历次战役,包括南口战役、漳河战斗、子洪口战斗、鲁南
战役、鲁南苏北会战、鄂南会战(保卫武汉)、鄂北会战、冬季攻势(第二次鄂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中原会战、桂黔边区战役、湘西会战、黔桂反攻
等,抗战后由第三方面军副参谋长苟吉堂将军编为「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一书。
汤将军于中原会战失利之际,曾对自身痛加检讨,但河南遍地灾荒之际,该部也曾筹赈放粮,改吃黑馍以慰问灾民,上述情况都有第一手的原始史料,其中孰是孰非,显然还有待于我们研究。
杜月笙先生在抗战期间,曾经协助淞沪抗战、敌后工作、避免敌伪政府成立等,确实有其贡献,试列举现存电报一二,以了解抗战期间杜月笙先生所作所为:
 王晓籁、杜月笙等电蒋中正:遵当继续尽力劝募催缴沪商认购之救国公债。(日)
 蒋中正电张治中,嘱杜月笙统制上海便衣队并委其为司令部总参议。(日)
 杜月笙、王晓籁、钱永铭电蒋中正:查军粮、车辆等军需品极待补充,惟国人募捐缓不济急,及恳请迅赐中央银行等先行垫一百万元再俟由救国捐募集成数归还军用。(日)
 杜月笙电蒋中正:上海特务工作已与防军联系,分配破坏敌人前线机关、缉捕汉奸等任务。并已请张文白、戴笠转呈成效,另已将日前领到军器分发应用,当益努力工作。(日)
 杜月笙电军事委员会转周至柔,钦仰梁(鸿云)队长为国捐躯并请代伸慰劳空军奋勇抗战之忱。(日)
 杜月笙电蒋中正:遵与张发奎协商构筑国防工事并已备办器材征集人工。(日)
 杜月笙电蒋中正:谨辞上海行动委员会委员,俾上海应付各方问题,惟仍以分区担任,并将已召集人员交戴笠点编差遣,及先行照旧自行筹划经费。(日)
 杜月笙、钱永铭电蒋中正:淞沪后方竭力集合上海社会力量报效,惟沪南不守、全沪被围,乃不得以结束后援会赴港待命。(日)
 杜月笙电蒋中正:概陈华中临时政府组织成员,有唐绍仪等,及请对为日方所弃诸汉奸予以惩处,以儆校尤。(日)
 杜月笙电蒋中正:概陈拟设法将许崇智、章士钊等人带离上海南下,及华中伪政府未如期成立原因。(日)
 杜月笙电蒋中正:吴佩孚表示在平虽应付极感困难然决不失人格。(日)
 杜月笙电蒋中正:周佛海、高宗武经职与戴笠相劝后均表明决心拥戴领袖并将劝告汪兆铭请予两位自新机会。(日)
 蒋中正电杜月笙:酌量接济许崇智并询代发接济费数目以便归还。(日)
 杜月笙电蒋中正:函告各方同志,严加防范汪兆铭等逆发函虞洽卿各公团等强将列名默认该伪政权之举。(日)
 蒋中正电请杜月笙代为招待杨庶堪。(日)
 王正廷、杜月笙、刘鸿生电罗卓英:拟增派医队前来(远征军)服务确定后电告。(日)
 戴笠呈蒋中正:呈核与杜月笙商洽上海抢购物资情形。(日)
六、 问:「项庄舞剑」与两岸共同纪念抗战
答:伦敦奥运纪念会的开幕式上,英国以罂粟花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阵亡将士,这样的传统,经历百年,英国人从未忘记。
  我与徐焰先生同属中华儿女,说着一样语言,分享共同文化,尝着同样食物,我们之间并无任何深仇大怨,实在不解何有项庄舞剑之说,纪念抗战,传承抗战,发扬抗战,我有一份责任,徐先生也有一份责任。
  抗战胜利已经七十个年头,我所遗憾的,抗战史料仍分散于两岸、海外,许多乏人研究,年轻一代说起抗战,不是以讹传讹,便是漠不关心。
我所忧虑的,是日本市面上,很难找到一本记述他们在中国战场所作所为的书籍,相对于此,去年最为卖座的小说与电影,是思想极为偏激的右翼作家百田尚树作品「永远的零」,片中以神风特攻队飞行员为主角,票房达到87亿日圆,在年轻观众当中影响深远。
徒然指责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不足以使其国民了解问题,我们应该自问,对这段历史了解了吗?如果今天有位日本朋友造访我们,我们是否能够清晰扼要地使他了解,当年日本军阀的侵略野心,对两国人民造成的严重伤害?
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台民身受其害,不甘屈服者,或者先后起义反抗,或者设法回到祖国参加抗战,我个人所知道的,便有邹洪(保定八期 /
台湾新竹)、陈岚峰(日本陆军士官第十七期 / 台湾宜兰)、黄国书(日本陆军士官第十九期 / 台湾新竹)、王民宁(日本陆军士官第十九期 /
台湾台北)、苏绍文(日本陆军士官第二十期 / 台湾新竹)、陈汉平(日本陆军士官第二十期 /
台湾高雄),近二十年因部分政治人物别有用心,刻意淡化抗战史实,甚至将日本投降,台湾光复以日本用语「终战」称之,以徐先生的远大抱负,我想了解实情之
后,一定会想要多做些工作,使两岸民众都能够深刻了解抗战的壮烈史实与深刻影响。
我们中国人民在黑暗和绝望的时代,都秉持我们民族一贯的忠勇仁爱,伟大坚忍的传统精神,深知一切为正义和人道而奋斗的牺牲,必能得到应得的报偿。全世界因战争而联合起来的民族,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尊重与信念,这就是此次战争给我们的最大报偿。
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时,聆听这段胜利宣言,思念父亲走过的抗战岁月,个人心中感慨无限,我愿与徐焰先生共勉,为研究抗战、传承抗战、宣传抗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以吊慰所有殉国抗战官兵在天之灵。
[每日热点]:
财产: 10924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台湾高中教科书对抗战的描写
  一、 关于该书
  书名:《高中(革新版)》。
  该教材依据台湾教育部民国八十四年十月(按:1995年)修正发布之高级中学课程标准编写,该标准是目前台湾地区高级中学最新课程标准。该教材内容分为中国,分上、下两册,供高中一年级使用。关于抗战部分的描写收录于下册。
  编著者:许雪姬、刘妮玲。
  许雪姬,台湾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系兼任教授。
  刘妮玲,师范大学硕士,现任台北市立景美女中教师。
  著作财产权人、发行所、印刷所: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一刷 中华民国八十九年二月(按:2000年)
  修订二版一刷 中华民国九十年二月
  革新三版一刷 中华民国九十年十一月
  修正革新三版三刷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二月
  编号:S 610230
  行政院新闻局登记局版台业字第O二OO号
  ISBN 957-14-2937-6
  二、抗战部分
  高中下册由第十一章至第十九章,起自清初,终于晚近。其中涉及关抗战部分的在第十五章和第十七章:
  十五章、民国初年的政治演变与内忧外患
  第三节 内忧与外患
  十七章、抗日战争与***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抗日战争
  第二节 国共势力的消长
  前后加在一起,连把描写新四军与国民党内耗的也全都算进去,数了一下,涉及抗战的部分不到8张纸。详细与否各位可以继续参见本文,正好也可以把本人前段时间所写的大陆教科书对国民党抗战描写那帖子加以对比,看看哪个版本更为详细。
  以下是该教科书原文:
  十五章、民国初年的政治演变与内忧外患
  第三节 内忧与外患
  三、济南五三惨案
  1.护侨为名出兵山东
  北伐战争期间,日本曾先后两次以中国内战危及日本侨民生命财产为由,出兵山东。第一次民国十六年六月,至八月底,国民革命军因清党与分共,内部发生纷争,暂停北伐,日本遂撤兵。民国十七年一月,北伐军事重新展开,五月一日,国民革命军进入山东省城济南。日本再度以护侨为名,于四月下旬派兵登陆青岛,五月二日进入济南。
  2.国民革命军的退让
  五月三日,日军开始向济南城内的中国军、民开火攻击,并违反国际法则,将中国驻山东的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及交涉署人员杀害。日本希望经由挑衅行为,激起中国军队的抵抗,以借机扩大军事行动,造成武力占领中国的目的。
  当时国民革命军蒋中正总司令深知日军的目的,命令军队退出济南,绕道继续北伐。日本扩大争端的阴谋虽然未能得逞,但趁机攻占了济南城,造成中国军民死伤六千人以上。
  四、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
  1.强占东北
  日本一向视满蒙为“生命线”,处心积虑想要占领。民国十七年六月关东军在皇姑屯车站附近炸死张作霖,希冀造成不安局势,日军可乘机出兵,一举攻占东北。结果因东北当局处置得当,日本的侵略机会暂时落空。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中原战争期间,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成为华北的军政领袖,坐镇北平。一年之后的九月十八日晚上,日本关东军派兵将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南满铁路炸毁,随后以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为借口,派兵进攻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城。
  2.不抵抗政策
  东北军以为日本不过是寻衅,为了避免扩大冲突,决定退避不抵抗,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对日军的意图判断错误,也决定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北大营及沈阳城一夕之间为日军所占领。日军的目标是整个东北三省,因此军事行动并未停止。国民政府希望国际联盟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实际上国际联盟仅能口头谴责日本。四个多月之后,东北为日本关东军全面占领。
  3.上海寻衅
  日本陆军在东北的侵略轻易得手,日本海军也跃跃欲试。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以日人在上海遭殴打,为保护侨民为由,派兵进攻闸北。驻防当地的十九路军立即奋起反抗。日军大出意料之外,多次增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派出精锐的第五军支援作战。三月初双方停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日军也付出相当代价。这一战日本的侵略野心为能得逞,中国军队勇于护卫国土的决心也第一次展现。
  五、长城战争与塘沽协定
  1.长城抗日
  民国二十一年三月,日本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将满清的末代皇帝溥仪接到东北,在关东军的控制之下,成立了“满洲国”。为了巩固满洲国,民国二十二年以后,日军进一步向华北推逼。先于一月攻占山海关,三月攻占热河,并向长城推进。华北各省的驻军以及南京调派的中央军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共集结三十万大军北上,中日双方沿着长城一带,在三月到五月之间,发生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装备、训练、给养都不如日军,但浴血奋战,绝不退缩,国内外视听为之一变。
  2.塘沽停战协定
  到了五月,国军因伤亡惨重,且日军有攻占平、津的可能,遂与日方商议停战,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中国退守长城以南,东北三省以及热河成为日本傀儡“满洲国”的领土。
  塘沽协定之后,政府等于默认东北三省已非中国领土。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以及行政院院长汪兆铭(精卫)。他们一致主张“先安内,后攘外”政策。一方面先解决政府内部的纷争与共党盘踞苏区的问题,另一方面全力加紧从事建设,厚植国力,等待时机从事抗日收复失土的工作。
十七章、抗日战争与中共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抗日战争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启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民国三十六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英、美等国结盟,但一直到民国三十四年以前,中国都是独立对日作战。在存亡关头的这一场战争中,中国取得了胜利,但在人力、物力方面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一、安内攘外
  1.日本的持续侵略
  塘沽军事协定签订后,日本侵华的军事行动暂时终止,改采外交手段,也就是以“分离华北”为目标。民国二十一年三月,日本先在东北制造了“满洲国”,以溥仪为“执政”,两年后改称皇帝,实际上是受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权。而后,日本希望以外交手段胁迫东北各省独立,一直未能成功,继之又试探性的该采军事手段,在河北省制造冲突,借机扩大为武力占领,卢沟桥事变就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2.对日备战
  在塘沽协定之后,七七抗战爆发之前的四年中,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方面对于日本在华北的种种威胁挑衅,尽可能采取忍让,另一方面则倾全力从事安内的工作,包括以极优势的军事与政治手段从事第五次剿共战争,迫使共军原有的“苏区”瓦解。民国二十四年前后开始从事国防建设,积极对日作战,包括:
  (1)提倡新生活运动,希望彻底改造国民的气质,加强精神教育,以民族精神作武装,补充对日作战时中国物质与军事力量的不足。
  (2)在追剿共军的过程中,南京中央得以控制云南、贵州、四川三个偏远省份,并积极加以建设,成为日后对日作战时的根据地。
  (3)设立资源委员会,直辖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针对抗战需要,负责国防工业资源之开发与建设,并从事经济动员的准备,以适应战时统制及调整的需要。
  (4)整军备战之直接措施,包括:以南京为中心,向国境线推进,构筑国防工事(阵地);巩固长江下游之江防及要塞,并渐次向闽、粤、苏、鲁海岸推展;在德国军事顾问协助下整编国军,统一编制,增加部队战力;推行征兵制度及壮丁训练,从民国二十五年起,先在苏、浙、皖、赣、豫、鄂六省试行。
  中国的积极备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趋势日渐明朗。为了阻挠与破坏中国的统一与建设,日军早在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开始向华北增兵,并伺机在平、津一带制造事端与军事冲突。驻守平、津的二十九军对日军的挑衅,尽可能的退让,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决定奋起抵抗,一次局部的冲突终于演化为中日第二次全面战争。
  二、卢沟桥事变
  1.卢沟桥的星火
  辛丑和约允许各国在北京、天津、山海关之间的交通要地驻兵,日本因此在天津设立“华北驻屯军”总部。民国以后,日方一再以保护侨民为由,增兵华北,扩大驻兵区域,并不时举行军事演习。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卢沟桥北面演习,至夜晚十一时左右,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欲过桥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为中国驻军所拒。日军即向宛平进攻,驻守卢沟桥附近的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坚决抵抗,一天之内,击退日军三次猛攻。
  2.中日全面开战
  卢沟桥的战火点燃之后,日方进行增兵,随时准备占领华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委员张立即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七月下旬日军大举向二十九军各部队进攻,主政华北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知道中日大战已无可避免,通令各部队奋起抵抗。八月一日,蒋委员长明白宣示:中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准备全国应战。八月十三日,凇沪会战开始,历时三月,中国精锐部队牺牲惨重,上海失守,但已打破日军“三月亡华”的口号。十一月中旬,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十二月中旬,日军进南京城,展开血腥屠杀,中国军民死亡三十万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
  三、抗战的政略与战略
  政略(国策)与战略(军事政策)之交互运用,是中国以劣势之军事与国力,而能坚持抗战八年之久,终获最后胜利的主要因素。抗战期间,主要的政略与战略运用,至少包括四方面:
  1.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军改编,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对日作战;全国各界则推派代表组织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的准民意机构,对于团结全国支持政府抗战到底的政策,有积极贡献。
  2.坚持抗战到底
  战争初期,中国军民牺牲惨烈,政府内部部分领导人有主和之说,汪兆铭(精卫)等人于民国二十九年即受日人诱惑,在南京建立傀儡政府,不过国民政府仍基于国家存亡与民族人格之维护,绝不妥协,坚持抗战到底。
  3.苦撑待变
  抗战初期,俄国首先提供部分军事援助。民国二十八年九月,欧战爆发,一年后日本与德、意结盟组成轴心国,英、美开始大量提供借款给中国,用以购买军事物资。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于十二月九日正式对日宣战。此后中国与同盟国并肩作战,在战争期间废除百余年来的不平等条约,并获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均为前此苦撑坚持之代价。
  4.持久战与消耗战
  中日战争初起,日本想以优势军力,以速战速决方式迫使中国屈服;中国国力不足、军事落伍,但土广人众,资源分散,有长期作战的条件。战争发生后,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再迁重庆,以西南各省为大后方,以广大的空间换取抗战的时间,在战略上则以持久战、消耗战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终于使日军陷入中国广大的战场泥沼之中。
  四、同盟国的最后胜利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中国虽与英、美等国结盟,但由于同盟国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中国战区在民国三十四年三月以前,仍由中国独力对日作战。
  民国三十四年初,国军美械装备部队逐渐整建完成,四、五月间湘西会战,重创日军。此后国军开始由守势转为攻势,在局部地区展开反攻。日本因穷途末路,加上美国对广岛、长崎的两次原子弹轰炸,遂于八月十四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为近代中国史上为抵御外辱,投入最多人力物力,耗时最长,牺牲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国民政府领导全民抗战,以不屈的民族精神战胜强敌,可说是中华民族上最光辉的一页。领导全民抗战的主要领袖蒋中正,一时成为民族英雄。但紧接而来的国共关系发展,却使中国的命运面临前所未有的转折。
[ 本帖最后由 奔3的愤青 于
07:41 编辑 ]
[每日热点]:
请叫我大湿
爱车:暂无
财产: 36875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这个时候把他扯出来又准备搞点啥子事情嘛?
签名取消了
[每日热点]:
财产: 10924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第二节 国共势力的消长
  中共借抗战期间发展势力,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在社会、经济方面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国民政府逐渐丧失民心;中共开始与国民党互争胜利果实,继而爆发国共内战,中共节节胜利,终于取得大陆政权。
  一、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开始会谈如何合作问题,国民政府收编共党的目的是为了“根绝赤祸”,而共党愿意接受国民政府领导,目的是借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寻求发展壮大的机会。
  1.共军改编与扩充
  七七事变之后,中共宣示服从政府领导,共同抗日。陕北的共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不过习惯上仍称八路军),约四万余人;此外,历经五次剿共之后残留在南方各省的共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约一万人。
  国共既然合作抗日,国民政府认为无论政治、军事,共党均应服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实际上中共采取既联合(抗日)又(对国民党)斗争的策略。因此,中共在政治上维持“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独特建制,并随着军事发展,建立“敌后根据地”;军事上,借由收编游击武力,不断非法扩充军力。抗战中期,八路军由原来不到五万人,扩充达五十余万,新四军则由一万人扩充到十一万人。
  2.国、共军事摩擦
  当时国军一方面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会战,另一方面也发展敌后游击区,与日军及伪军争夺控制区。共军系统的军队主要均在敌后“根据地”发展,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也与国军游击队发生摩擦与冲突。根据军事委员会的统计,抗战期间,共军袭击国军或消灭民团之举动,规模较大者至少有三十六次,其中以新四军事件为著。
  新四军驻守之地原在江苏西南及安徽南部,但为了开拓根据地,不久即自行派遣支队向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北境发展。民国二十九年秋,新四军在苏北与国军韩德勤部冲突,韩部万余人被歼灭。年底,军事委员会要求新四军全数由江南调往黄河以北作战,新四军不愿放弃其根据地,国军遂以不听调遣为由,于民国三十九年元月初,向驻守皖南的新四军发动攻击,扣押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潜逃(不久被杀),国民政府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不过中共中央随即宣布重建立新四军于苏北,仍有九万之众。
  3.共党势力的发展
  民国三十三年年中,国军面临湘桂正面战场的严重溃败,而共军在敌后游击区则不断扩占地盘,加上抗战经年持久,后方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苦,政府官吏贪污腐化之风日甚,知识界要求国民党停止一党专政,主张民主宪政的风潮又起,共党趁机提出与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共组联合政府的要求。不过,由于蒋委员长反对,加上美国倾向支持国民政府对共军采取监视、围堵政策,因此临近抗战结束,国共关系愈形紧张。
  总之,经过八年抗战,在日本投降前后,中共已扩张到拥有一二O万党员、九十一万正规军、二二O万民兵、九千五百万人口和九十五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党。较诸抗战前夕局促陕北一隅之窘状,实有天壤之别。
  三、对该教科书印象
  该教科书为下册,一共九章,其中四章是关于台湾各方面,关于大陆不过一半。而抗战内容加起来仅不到两个小节,其描写程度详细与否相信各位都已经看到,篇幅几乎与描写中共篇幅差不多。
  在该书中有个特点,即对于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各种对日妥协一律称为是伟大蒋公的远见,是蒋公识破日本妄图扩大战事的险恶用心。而对于国军还击的举动则马上改口说是英勇抗击,一字不提这时蒋公是否识破日本妄图扩大战事的用心。反正正着反着都是蒋公英明。
  在书中对于国民政府领导的抗战详细程度,对比现在大陆的教科书反而更少。
  煮酒各位国民党粉丝大为赞赏的22次会战,我仔仔细细的看了又看,在“抗日战争”这节中发现了“凇沪会战”、“湘西会战”,在“国共势力消长”这节中发现带到了豫湘桂战役,都是点到为止。除次以外,好象书中再未提到其他会战。对于中国远征军也没提到。
  对于国民党将领,除了伟大光荣正确的蒋公外,只有提到宋哲元,其他将领再无提到。
  在描写抗战最主要的一节“抗日战争”中找不到一个字描写过共产党军队抗战。只有在“国共势力消长”这节中有过一句:
  “共军系统的军队主要均在敌后‘根据地’发展,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也与国军游击队发生摩擦与冲突。”
  仔细揣摩这句中的“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看来是在表述共产党军队抗战的事实,毕竟与日伪军抢底盘总是抗日吧,如果这也不是抗日,那干脆都去做良民来的更好。
  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教科书是想求证上面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
  真是怪事。
  伟大的国军抗战,怎么提的这样少,当今台湾政府居心何在?
  我若是对兴趣一般的台湾高中生,那我读了这书以后,估计过了若干年必定也会抱怨:“可怜我被党欺骗了N年!”
  因为在这书上只字不提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佟麟阁、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戴安澜,谢晋元。只字不提有远征军入缅作战。只字不提长沙会战、武汉会战。
  至于在敌后根据地的老百姓和八路军新四军面临的是什么情形那就更不知道了,“扫荡”二字和是何解?读了这教科书这辈子也不会懂。
  不要总说大陆教科书如何如何隐瞒,至少隐瞒了半天那上面还看的到上面列的这些会战和将军事迹。你说大陆是做假惺惺表面工夫也罢是真心诚意也罢,至少白纸黑字在书上写着,可这版本的台湾书呢?别说对共产党不厚道,好象对国民党也厚道不到哪去。这可是目前台湾地区最新版的高中教科书。
  不知道各位国民党FANS看了这书作何感想。(按:该书系国民党执政时期编写出版)
[每日热点]:
财产: 10924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大陆及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抗战的描写(转载)
大陆高中教科书对抗战的描写
  该教材基本情况(供有疑问者查询,证实真伪):
  该版本由上海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主编沈起炜,常务副主编林丙义。关于抗战部分的
  是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本。
  该书由上海新华书店发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11月第3版,2001年11月第10次印刷。
  书号:ISBN 7-/G?5100
  书中关于抗战部分的记载是“第十章 抗日战争”。共分七节。分别是: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第四节 正面战场初期的抗战
  第五节 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第七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下主要节选书中对国民党抗战的一些评价和描述,。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1 关于“一?二八”事变
  “……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指挥下,接连几次打退日军的进攻。
  2月中旬,张治中率第五军到达上海,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取得了着名的庙行大捷。日军伤亡惨重,先后换了四个主帅,并且一再请求国内增派援兵。……”
  “……日军一部突破我军防线,情况危急,张治中亲率教导总队驰援。十九路军一部也向敌军侧后出击。从早晨一直血战到晚上8点半,歼敌3000多人,使阵地失而复得。这就是庙行大捷。……”
  “……5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凇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只能留驻在昆山、苏州一带,而日军却可驻扎在上海。……”
  2 关于长城之战与《塘沽协定》
  “……接着又侵占热和,并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受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孤立无援,长城各口失陷。5月,日军逼近北平和天津,华北危急。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塘沽协定》,划冀东为“非武装区”,致使整个华北门户洞开。……”
  “……1933年3月初至5月中旬,中国军队在长城各口同日军展开鏖战。驻守喜峰口、罗文谷的第二十九军,面对日军飞机、装甲车和大炮的猛烈轰击,凭借着手榴弹和大刀,沉着应战,拼死肉搏。第十七军在古北口与敌军拼杀三昼夜,接着又在南天门与日军血战两天,‘直至高地化为焦土’。第三十二军和第五十九军也分别在冷口、怀柔等地浴血奋战。”
  “……1933年5月,冯玉祥和共产党人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发展到10多万人,收复多伦等地。后来,同盟军在日蒋的夹攻下,弹尽粮绝,最后失败。……”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3 关于“七七”卢沟桥事变
  “……然而,国民政府举棋不定,一面向华北调动军队,并向日本提出抗议;一面又幻想以和平方法解决事变,与日本谈判。……”
  “……7月17日,蒋介石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发表庐山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同时他又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
  对于佟麟阁将军的牺牲,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在军部所在地南苑召开军事会议,慷慨陈词:‘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7月27日,军长宋哲元令军部迁入北平。佟麟阁不愿独自离开,决心与官兵一同死守南苑。28日,佟麟阁在南苑大红门指挥部队与日军苦战,壮烈牺牲”
  4 关于“八?一三凇沪抗战”
  “……在凇沪抗战中,广大爱国官兵前赴后继,涌现出许多英勇事迹。营长姚子青率全营官兵死守宝山县城数昼夜,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旅长蔡丙炎率领5000将士血战罗店,带头冲锋,不幸被日军枪弹击中,为国捐躯。团附谢晋元率450多人,孤军坚守四行仓库4昼夜,掩护主力部队顺利转移。……”
  “……第二天,敌军来犯,谢晋元指挥官兵以手榴弹、步枪和机枪痛击日寇,毙敌80多名。28日,敌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守军一战士将手榴弹捆在腰间,从六楼窗口纵身跳入敌群,轰隆一声,与敌数十人同归于尽。四行孤军苦战4昼夜,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到10月31日夜间,完成战斗任务,奉命撤出四行仓库。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全国人民中间广为传颂。……”
  “……中国军队在上海浴血奋战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节 正面战场初期的抗战
  5 关于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保卫战中,扼守淳化镇的第五十一师与敌军血战三日,阵地屡失屡得。其中第五营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据守东北郊杨坊上阵地的某部三营官兵,与敌军反复混战,除营长重伤获救,其余均以身殉国。防守雨花台、中华门的第八十八师与日军在大街小巷进行激烈的白刃格斗。……”
  6 关于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将敌军一路阻止在临析,使另一路敌军孤军深入。日军猛攻台儿庄,庄内守军凭借断墙惨壁英勇抵抗,拖住日军。4月初,中国军队发动全线反攻,日军伤亡惨重,向北溃逃。台儿庄战役歼敌1.2万人,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938年3月下旬,日军第十师团矶谷廉介部的赖谷启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中国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迎头痛击。日军猛攻3天,才冲入庄内。守军利用宅院墙基同敌人展开巷战,反复拉锯。全庄大部分被日军攻占,中国守军池峰师伤亡惨重,但坚守南关一带,至死不退。……”
  “……《新华日报》战地记者当时报道:‘31日起,台儿庄战争进入了最危急最激烈的阶段,敌人占领了庄内的五分之四。敌机20余架,每天轮流轰炸,一天中投弹120枚以上,重炮40门不息的攻击,每天发弹千余枚,差不多把整个台儿庄要炸平了。’但中国将士坚持抵抗,为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接着,中国军队里应
  7 关于武汉会战
  “……国民政府为了迟滞敌人的前进,下令开挖了郑州以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黄河水向南泛滥,虽然起了暂时阻止敌人西进的作用,但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1938年下夏,侵华日军调集35万兵力,兵分五路合击武汉。国民政府调集百万大军,凭借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重创来犯的日军。10月下旬,武汉沦陷。武汉会战历时4个月,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它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关于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诱降国民党的同时,对正面战场华中、华南地区接连发动局部的军事进攻。而国民党一面同日本秘密谈判,准备妥协;一面消极抵抗,保存实力。……”
  8 关于枣宜会战
  “……1940年5月,日本大举进攻湖北的枣阳、宜昌地区。中国第五战区调集主力部队对敌军实施反包围,经过激战,日军向南撤退。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队截击敌军,不幸中弹,以身殉国。……”
  “……日,日军进攻枣阳,直逼襄樊,形势十分危急。张自忠亲率司令部直属营和两个团连夜渡过襄河,向枣阳进发。他们边走边打,15日在南瓜店以少击多,将正在向南撤退的日军截为两段。第二天,日军为了摆脱被动局面,集中1万多兵力,从三面猛攻南瓜店,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到9时左右,弹药快用完了,张自忠下了一道紧急命令:‘现在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时间,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敌人逼近了,张自忠举枪向敌人冲去,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腹部。他卧在地上继续督战,身中7弹,终于为国家民族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9 关于长沙会战
  “……1941年9月,日军12万人进攻长沙,国民政府集中40个师的兵力组织会战。中国军队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以主力包围日军,并切断其交通线。日军被迫突围北撤,中国军队追击获胜。……”
  10 关于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美、英三国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统帅,美军中将史迪威任参谋长。中国派远征军10万人开赴缅甸,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重创日军。远征军师长戴安澜为国捐躯。……”
  “……1942年3月,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在同古(也译称东瓜)战役中,他率全师官兵与数倍于己的敌军血战12天,歼敌5000多人,并掩护了部分英军的撤退。5月16日,第200师在朗科地区遭敌重兵伏击,突围时戴安澜胸、腹部为流弹所伤。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第七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 关于豫湘桂战役
  “……为了打通从东北到华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对河南、湖南、广西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中国称这次战役为‘豫湘桂战役’。中国军队在衡阳、桂林等地进行阻击,由于国民党当局腐朽无能而失败。大片国土丧失,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如果仔细看了以上内容,可以发现该版本教科书上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书中在认为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的同时,对于广大国民党将士的英勇抗战给予充分肯定。
  从所着笔墨来看,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描述也决非一笔带过。按照时间顺序,的确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当然作为初中阶段的教科书,毕竟是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
  对于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描写。书中不仅提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如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佟麟阁、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戴安澜,还提到了中级和中下级军官姚子青、蔡丙炎、谢晋元。其中对于佟麟阁将军、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的为国捐躯都有特别的详细描写。而对于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牺牲却只有一句带过:“在反‘扫荡’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的英雄,也牺牲了不少优秀将士,如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等。”
  我这次只找到了这个版本的大陆教科书,台湾地区版本的没能收集到,大陆地区70、80年代的书也正在收集中。对于有些前辈声称的他们所读的书中从没记载国民党抗战,由于我没亲眼见到他们读的书,我在此也表示尊重。不过和我同辈的人要是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十分怀疑其课的听讲水平。
  对于过去大陆的教科书对国民党抗战记载的情况我现在还缺乏足够证据来下定论,但至少90年代的上海地区教科书上对国民党将士当年的英勇抗战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态度。
  这就是现在的大陆教科书,
  没有污蔑当年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将士。
  没有将正面抗战的功绩记在共产党头上。
  没有将国民党将士的英勇行为一笔带过。
  在此向当年所有参加抗战的中国人表达敬意。
[每日热点]:
财产: 10924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这个段子是好多人喜闻乐见的。。。。& &
政治是无情的,甚至是残酷的。喉舌是机械的,甚至是麻木的,有时毫无公允和客观可言。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同盟国二次大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是蒋介石。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内战中“恶贯满盈”的“中美合作所”在抗战中是盟军重要的情报机关。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影视作品塑造成恶魔的张灵甫是抗战名将,曾经在抗战中丢了一条腿。
(在然后的“解放”战争宣传中,这条丢掉的一条腿又自己长出来了。)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唯一全歼日本师团的战役-万家岭大捷。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歼敌13余万人的三次长沙会战。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而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没有国民党第二战区的配合,哪来的所谓“大捷”。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被日本人认为仅有的两次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的桂林保卫战(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央军第5军击败)。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随枣会战中士兵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之勇敢与牺牲之壮烈,笔难尽述。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期间战线最长的会战-武汉会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曾经上演了一场规模仅次于英德伦敦空战的武汉空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宋美玲女士为鼓舞官兵士气五次赶赴武汉前线差点被日本人炸死。七十年过去了,大家只知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却不知道在他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其中就包括蒋介石(31年)和蒋百里(36年),毛只是借鉴后加以改进(38年)。
七十年过去了,也许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想过为什么作为中流砥柱的领袖在抗战期间除了一篇论持久战和几次讲话外几乎没有其他作为。他从来没有上过一次抗战前线,从来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指挥过一场对日作战?(说的漂亮不等于做的漂亮)
七十年过去了,在大陆的主流媒体和教科书上没有把抗日战争的所有战役完整的介绍过一次,甚至连起码的大事记也没有。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看过日本的投降书?难道就是因为上面写着大日本皇军向国民政府投降向蒋委员长投降之类的字眼?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8月15日对这个百年来饱受屈辱的国家意味着什么?七十年过去了,也许我们自己对那场战争都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在一次纪念抗战六十周年的访谈节目中中央台邀请到了几位飞虎队,那几位老飞机员显然有点 “不识时务”,大谈特谈当时怎么与国民政府和国军合作抗日的,说的是口若悬河,激情澎湃,丝毫不顾忌中国执政党的脸面。也许是谈的太多了,于是主持人插话,问他们当时有没有听说“延安”“*”和“毛泽东”,那些傻了巴几的美国老兵一个劲的摇头,场面有些尴尬。这个节目在中央九套播出过,看过的朋友应该都清楚。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白严松在台湾访问连战时的情景,当连战谈到抗日的时候紧张的气氛再次出现,我们的小白拼命将连主席的话头打住,场面甚是好笑。我想问一句:难道抗战的历史真相就真的那么可怕?真会威胁到政局的稳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我们过去的宣传真的是有“问题”了。七十年后的今天,大多中国人只知道平型关、百团大战,卢沟桥、台儿庄、再加上南京大屠杀,要知道这几场的作战都是中日战争中的次要作战,甚至连会战都谈不上。假如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懂抗日战争的历史的主流与重心,日本人当然也就乐得敷衍混过了。假如中国只靠「麻雀战争」、「地道战」、「地雷战」来对抗日本的大军,中国哪里会有出席开罗会议、发表波茨坦宣言、成为联合国创始四强、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与资格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去年诺曼底纪念仪式上佩戴着勋章,意气风发的二战老兵.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一次次把阶级矛盾凌驾于民族矛盾之上。难道所谓的“意思形态”真的能把中国人的心理扭曲到如此地步.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这份记忆属于他们,也属于这个国家,属于这个民族,属于子孙后代。但我们错过了,错过了最后弥补遗憾的机会。也许是出于某种压力或心理,对那场战争我们正在遗忘,而且是有“组织”的,有“选择性”的集体遗忘。
七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
七十年过去了 还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胜者王侯败者寇……
被课本骗了几十年了.
[每日热点]:
财产: 2241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遂宁市
[每日热点]:
财产: 10924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哎,名将这个称号其实还是TG自己给他戴上去的,能在一部电影里面担当反面男一号,那肯定是有几把刷子才能胜任的。
当然了,日本人不一定这样认为。。。
以下为转帖:
抗战八年,牺牲的、幸存的国军抗日名将,数不胜数。这两年某类人高喊要重写抗战史,要宣传国军的抗日名将。
宣传抗日名将,本是应有之事,但为啥这类人 提得最多的就是张灵甫、邱清泉呢?
张灵甫在抗战期间,只是第74军的一份子,他的功劳,离不开第74军,当然也就离不开74军的军长和形象代表王耀武。邱清泉在抗战期间,主要是第5军的一份子,他的功劳,离不开5军,当然也就离不开第5军的军长和形象代表杜聿明。
如果要提74军和5军的功劳,似乎更应多提王耀武和杜聿明吧。当然,这类人可能会说,第74军和第5军又不是就王杜两人,还有其他人,可为啥不提血战常德的余程万呢,为啥不提牺牲在域外的戴安澜呢?第74军除了张灵甫,还有李天霞吧,别说老李8年里一直在打酱油吧(虽说李天霞人品不咋地,孟良崮战役时给张灵甫下过绊子,但是李天霞也是抗过日的)。第5军除了邱清泉,还有郑洞国吧,郑洞国对第5军的贡献不比邱清泉少吧。
比较一下张邱二人和其他未被这类人重视的其他国军抗日名将,可以看出张邱两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死于解放战争中,而王杜二人,都是被解放军抓了俘虏,王耀武还因改造良好,被提前特赦,所以不能说。
张自忠,一说到抗日将领,第一个被提出来的就是他,居然在大陆有条路以他为名,TG如此看中了,网上肯定是不能再提了。
戴安澜,牺牲在异域,当时在延安大陆官方还因此开了追悼大会,太祖做《五律 檀靼怖浇罚和馕晷枞擞巢赊薄JΤ苹祷露峄㈩纪T⊙鲜兀撂募椤I吵【归婷持疽参尬ァE淼禄程獯剩航怨诰牛湛芗富卦庵卮矗挥⒒觐棵寰常宋薮Σ话肌V芏骼刺獯剩夯破抑 民族之雄! 所以戴安澜将军不能拿来证明大陆官方没良心,所以不能提。 
王铭章,川军,在台儿庄打小日本死的,该死的TG居然电影里面把他拍成了气壮山河、壮烈殉国的大英雄,不能提。
郝梦龄,西北军,在忻口打小日本死的,不能提。
余程万,在昆明的***名单上有他,不忠于校长啊,居然签字了,也上了TG的电影,还是男一号,不能提
郑洞国,国共大战东北难解难分之时,郑洞国玩失踪,党国好心,给他定了个忠烈,开完追悼会,才发现郑洞国吃着解放军的猪肉炖粉条反省呢 ,不能提。
佟麟阁,赵登禹,是29军的,都是冯玉祥的,并且还被大陆官方追认为革命烈士,有了以名字命名的道路,提了就等于抽自己的嘴巴,不能提。
傅作义,收复多伦有什么用,蒋公在华北给他那么多地盘,给他那么大权力,北平没放一枪就交给了解放军,还成了“#请文明用语#”政权的首都,还当了什么水利部长,不能提。
卫立煌,长期与大陆官方交情非浅,见了朱德就叫玉阶兄,战犯帽子还没摘掉,就和大陆官方眉来眼去,后来更主动回国成了大官,别看在沂口挺威风,不能提。
李宗仁,作为桂系代表,长期和委员长闹别扭,还要抢班夺权当总统,最后也回到了大陆,打了台儿庄怎么了,更不能提。
那提谁呢?只能提提张灵甫、邱清泉了,而且只能提好事,象兰封之战,邱清泉的表现被校长骂了个狗血喷头,这事也不能提。还好,张灵甫没有,所以要 大提特提。
这两位不但要提,而且要无限拔高。
第74军是有些功劳,那都是张团副的,王军座当时可能、也许、大概身体不好吧,无视。第5军的功劳就归邱清泉吧,杜 司令长官只是名义上的领导,其实不会打仗,也无视。
功劳要天天说,大会说,小会说,报纸说,杂志说,电影说,电视说,
反正大陆官方只要一天不提张邱两位名将,就是否认,就必须改写。提王耀武、张自忠了?没用,他们不算数的,代表不了国军的抗日名将。
或许有人会问,那啥样的标准才算符合国军抗日名将呢?从某类人的呼声来看,必须有两条:
  一、必须打过日本人,还不能死;
  二、必须打过解放军,还必须死了。
只有这样,才能拿出来证明抗战史必须重写,才能证明大陆官方的抗战史不客观真实。
有些人就是选择性失明,我并不讨厌张灵甫,张灵甫抗战负伤导致腿上难愈,以致残疾,也是做过贡献的。
只是讨厌有些人借张灵甫之名来发泄对ZF的不满,每当看到这种为达个人目的而颠倒黑白,无限放大张灵甫功劳的人,我感觉就像不小心吞了一只绿头苍蝇一样恶心 。还吹捧成抗日第一名将,我想就是张灵甫地下有知也会脸红啊!
抗战八年中,作为74军军长,的确有资格配得上“日军最怕的中国军人”这个称号,但偏偏这个人不是张灵甫!
  第一任军长俞济时,指挥74军奋战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尤其是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令74军一战成名。
  第二任军长王耀武,1939年接任,指挥74军连续打赢了三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尤其是上高会战是抗战期间少见的大捷。
  第三任军长施中诚,1943年接任,一上任就迎来了艰苦的常德会战,虽然常德保卫战失利,但也留下了“喋血孤城”的绝唱。1945年的雪峰山大捷,更是74军的得意之作。
  至于张灵甫,1946年的战后才接任74军军长(施中诚不愿打内战,退居二线)。但是在一些吹捧者的笔下,淞沪、南京、万家岭、长沙、常德、雪峰山的英雄事迹,全变成张灵甫一个人的了。
  俞济时是谁?王耀武是谁?更不用提施中诚了,雪峰山大捷的功劳,居然被“还原历史真相”、“客观评价74军抗战功绩”的人给忘了,从来没有一个字提过。1945年2月到6月,还在大后方的陆军大学进修的张灵甫,反被宣扬为4月至6月发生的雪峰山战役的“天才指挥者”。
  百度可以为证,“雪峰山”+“张灵甫”,会出现好几万“张灵甫扬威雪峰山”这种虚构故事。而“雪峰山”+“施中诚”,只有几篇客观叙述史实的资料而已,专门介绍“施中诚扬威雪峰山”的故事为零。
  这是哪门子客观啊?篡改历史,抹杀国军抗战功绩,还有比这样更过分的吗?
  74军在抗战中牺牲的五万名烈士,永垂不朽!
[每日热点]:
财产: 10924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同样曾经是敌人,后来拍电影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又变成了正面人物,而张将军却是反面男一号呢?
张灵甫是一些人眼中的帅哥,头上顶着很多光环,什么陆军上将,什么青天白日勋章,什么美国自由勋章,可惜这些都是无中生有,只是极端崇拜而心生的幻像,与事实相去甚远。抗战时期的张灵甫,累有战功,在第74军抗Q日好汉中名列第7位,位居李天霞之后,恕不再复述。
  张灵甫,原名张宗灵,字钟麟,日出生于陕西长安。因杀妻而臭名远播,故改名,以示洗面革心,重新做人。
  张灵甫一生结过4次婚:
  第1次结婚,张灵甫中学还没有毕业,妻子叫邢凤英,是童养媳。张灵甫在外打仗,邢凤英留在老家,照顾公婆,常年孤守。直到张灵甫的第二位妻子被杀后,邢凤英为张灵甫生下个儿子,叫张居礼。张居礼以教书为业,曾任陕西省政协常委。邢凤英于1977年去世。
  第2次结婚是在1933年冬,妻子叫吴海兰,四川广元人。是年,张灵甫30岁,吴海兰16岁。次年,女儿张清芳出生。1935年底,张灵甫怀疑妻子有外遇,枪杀吴海兰,获刑10年。女儿由邢凤英抚养成人,改名为张芳云。
  第3次结婚是在1937年,妻子叫高艳玉,大家闺秀。有一女,叫张慧B。抗战结束后,张灵甫再次结婚,高艳玉被休掉。第4次结婚是在1945年秋,妻子叫王玉龄,湖南长沙人。是年,张灵甫42岁,王玉龄17岁。次年,儿子张道宇出生。结婚两年后,张灵甫被击毙于孟良崮。
  张灵甫,弃妻,杀妻,休妻,全都有了,从中不难看出其真实的为人。有粉张灵甫的人,认为这个人是血性男人,是个纯粹军人,其纯粹性近代只有沈从文一人可比。有不粉张灵甫的人,认为这个人有严重的人格缺陷,性格多疑,脾气暴戾,心胸狭窄。
  一个人的外表,是很能迷惑人的,好色之心人皆有之。看看现在网络上的标准张灵甫照片,眼白多白呀。尽管一再指出,这是经过PS的照片,与真人有差距,可粉丝们宁愿
  相信真人就是这样的,并以照片为依据将其奉为民国帅哥。可是,没见到有粉丝拿着那张原始照片呼帅哥的,因为没有经过PS的照片不那么上眼,尽管是同一个 人。
  张灵甫粉丝所津津乐道的,有三个字眼:
  一曰“杀妻”,说血性男儿,势当如此;
  二曰“张古山”,说没有张灵甫,就没有万家岭大捷;
  三曰“孟良崮”,说勇作钓饵,杀身成仁。
  作为张粉,我也掺乎掺乎。先说“杀妻”。
  这事本来很清楚:张灵甫在老家把妻子吴海兰开枪打死,若无其事地潜回部队。吴家告状,“团长古城杀妻案”上了报,到了宋美龄那里,到了蒋介石那里,才开始抓人。经法庭审理,判刑10年,张灵甫入狱服刑。
  至于杀妻的原因,军内同僚认为是怀疑妻子有外遇所致,张灵甫本人推说是感情不和,一时性起。
  近年翻案风起,说是吴海兰偷拿了张灵甫的文件,推演出她是共谍,且与上线上床。如此,这张灵甫简直就是大义灭亲呀,何罪之有?可能这些人忘记了,那事儿发生在1935年底,正是蒋介石大力铲除共Q匪的时候,围追堵截长征中的共军,把他们一路赶到了陕北。杀共谍,是英雄之举,哪里会有罪呢?可事实是,蒋介石都不相信这共谍一说,照样判刑入狱。现在还拿出来哆嗦什么呢?
  这共谍的说法,查了一下,竟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张灵甫的第4任妻子王玉龄。张灵甫当时跟王玉龄这样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对年仅17岁的未婚妻/新婚妻你能说什么呢?说是怀疑前妻有外遇就开枪,或说是感情不和就开枪,那不就成了赤裸裸的威胁了吗?一个二百五都不会这样傻,更何况张灵甫是个42岁的成熟男人呢?
 另一位更靠谱的张将军事迹:
  37年抗战开始,两位张将军都迎来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张宣武部作为川军出川的最先头部队,步行一个多月,穿着短裤与10月19日来到了已经开始下雪的太原附近,25日晚首先在娘子关附近与日寇接战,揭开了川军抗战的第一幕,当时川军装备很差,作为川军的杂牌军的22集团军装备更差(详见小弟文章[]川军22集团军出川抗战时的编制和武器装备初探),而作为22集团军中的杂牌王志远旅装备是差中的极品之差,其步枪基本均为土造,打不了几枪就卡壳,没有刺刀,全旅只有轻机枪两挺,没有一门火炮,根本不能压制鬼子的火力,又兼是仓促赶到,根本无时间修筑工事,故在敌人飞机大炮轰击时,只能俯首挨打,只能利用敌人步兵进攻到附近时候用西北军独特的大刀与敌人一拼高下(当时川军只有该旅装备大刀)。在日军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精打退了几次日军的进攻打死打伤百余名鬼子,但日军很快发现其弱点,用持续的炮火使其伤亡惨重。激战竟日该团伤亡800余人,撤出阵地,由其他部队接替,该团以后又与日军周旋十几日,又伤亡三四百人,至此该部损失过半(该团有2000余人),失去战斗能力。
  与此同时,张灵甫被放出监狱戴罪立功,改名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并加入其老上司王耀武的51师,先为51师上校附员,在淞沪会战后期任新编成的一五三旅三O五团团长,因为该团是淞沪会战后期才从陕西调来的保安团改编,应该和淞沪会战中的血战罗店没有什么关系(该团加入51师时,罗店战斗已经结束),真正血战罗店的是邱维达的306团,但邱将军的功劳现在被果粉抢去送给张灵甫了。在向南京撤退时候,由于这个团比较完整,故担任后卫,在南京外围的淳化镇在师的编成里与日军激战二日,最后阵地被突破,张灵甫受伤,以后就未参加南京守城战。
  从这看来,张宣武部打响川军抗日第一枪,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守住了阵地,用冷兵器与敌人血拼,部队伤亡过半,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已经不愧于抗日英雄的称号了。张灵甫将军参与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虽然在淞沪会战没出什么彩,但在南京会战的外围战中率军与日寇激战二天,并且身负重伤,也无愧于抗日英雄的称号。因此,在抗战初的37年,张宣武与张灵甫的抗战功劳难分伯仲。
  (二)铁血滕县
  太原失守后22集团军由于伤亡过大,进行整编,364旅将全旅部队编进727团(其余一个团回后方接新兵),并补充了部分武器,张宣武仍任团长。该部随即调到山东归第五战区指挥,38年3月15日日军包围滕县,122师师长王铭章命令临时调入城中的张宣武为滕县城防司令,统一指挥杂凑来的11个步兵连,1个迫击炮连和3个手枪连以及滕县的几百警察和保安队,共约3000人。
  张宣武连夜调整部署,修筑工事,在16日一天抵抗住日军几十门大炮,数千日军及十几架冲击,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并消灭了少数冲进城内的敌人,战至晚8时,双方休战,滕县城安然无恙。据《第一二二师滕县战役战斗详报》记载,该日战况“16日早6时,有以重炮8门步骑混合之敌约四五千人,逼近滕县东郊。其炮兵阵地在滕县迤东约5公里之高地,猛向东关发射。我三六六旅之严翊营首当其冲。城内部队为我;张团之司营,及军直属之刘营(缺一连),据城抗战。9时许,敌机侵入我滕县城郊上空,将我东郊工事炸毁数处。敌步兵藉坦克之掩护,乘机向我城垣及阵地猛冲。严营官兵与敌肉搏数次,伤亡奇重。张团长即令第九连连长张进如率队增援。到达后,与敌死拼,前仆后继,卒将该敌击退。移时,敌又向其猛攻。张团长即派张继先连长率敢死队百余,以大刀手榴弹短促突击之。混战至晚,敌又增援,东南寨墙数度被攻,我东关受挫部队,拚命反攻,双方夹击,顽敌终未得逞。”
  当天晚上,727团其余部队进城,124师370旅740团,739团1营,124师372旅743团,744团1。2两营(共5个连),也相继进城,17日6时许敌再次攻城,下午3时许,370旅旅长吕康受重伤,敌攻占南城墙,下午5时许敌攻占西门和西门以南城墙,王铭章撤出滕县城,但在西关电灯厂附近被西门城楼敌人发现,被机枪击中殉国。张宣武与王志远留在城里继续指挥残部与敌人巷战,黄昏时分,张宣武左腿和双足被炮弹炸伤,364旅旅长王志远左臂受伤,东门失守,城内部队无人指挥,入夜,敌人停止进攻,守军陆续撤出滕县城(张宣武也被部下抬着出城),少数零散未撤出的部队抵抗到18日早上。
  该战斗历时2天,小小的滕县城落弹(炮弹,炸弹)3万余枚,川军损失过半,是整个川军抗战最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一役,作为城防司令的张宣武因为其出色的表现成为全国著名的抗日英雄,战后张宣武被提升为364旅少将旅长,并获得宝鼎勋章和干城勋章各一枚。
  而同年张灵甫也升为旅长并立下了其抗战时期最大的战功,在万家岭战斗中,率敢死队突袭张古山,为合围日军106师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两相比较,张灵甫所在的战役是十几万人围攻敌人1万余人,最后被敌人破围而出,具体到张灵甫所攻下的山头,只是敌人退却的一个通道。而网上所谓的仅在张古山敌人遗尸3000余具,更是瞎吹,鬼子106师团与国军十几万人打了近一个月总共伤亡只有6000余人,如果在这个小山头(国军只有张灵甫部的一部分千余人)2天之内就死了3000多人,那其他部队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并且《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一书记载,鬼子反攻张古山仅用了数百人,打了不到两天就停止了,就是全死了也没有3000具尸体啊。故应该功绩不如张宣武,这在战后的勋章方面就可以表明了,张灵甫获得宝鼎勋章要到1945年。
张灵甫的抗日战绩
  近年,网上多次出现为被我军击毙的张灵甫翻案的文章,其中历数张的种种抗日光辉事迹,并称张是日本人心目中最害怕的中国将军,张是军事奇才之类的。由于真正的官方战史记录往往不会特别描写某人的个人表现,所以这就给某些果粉充分的发挥空间,编造出来大量张的光辉战绩,这也就给证伪带来一个问题,没法直接从原始记录中找到打脸的材料,而如果拿其他国军将领的回忆录,果粉又要借口什么两人有私人恩怨之类,至于大陆方面的说法更是直接被说成了故意丑化,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看张灵甫到底在抗战时期表现如何
  第一 看国民政府的授勋,最高级的抗战胜利勋章:授予98人,连共军的朱德彭德怀叶剑英都各得一枚,张灵甫没有;差一点的青天白日勋章:授予210人,张灵甫还是没有,这些勋章每一个的去向都有明确记录,连一些士兵尉官都拿到了,被某些人说成功劳天大的张灵甫一个也没捞到,只捞到一个宝鼎勋章,还是三等的,作为一个从军多年的高级军官,又位列多次重要会战的战斗序列中,就是天天打酱油也能混到一个了。
  第二,看对手的重视程度,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汇聚了日本二战期间的190万件原始军队公文档案,可以全文检索(需要用繁体中文搜索),在这里面,可以找到大量李宗仁、张自忠、卫立煌、王耀武等国军将领的信息,能找到大量朱德、彭德怀、林彪等共军将领的信息,连实际手下人数不过数百的杨靖宇、赵尚志等都能在日军公文里找到多条记录,偏偏找不到近年来被吹为抗日名将的张灵甫,找不到这位近年被吹嘘为日本人最害怕的将领,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要么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没把这个人当回事。
  第三,看孟良崮和常德保卫战的对比,同是74军的队伍,面对不同的对手日本人和共军,都是防守战,这两场仗都是74军跟对方的兵力相差五倍,而且平心而论,由于装备和训练的问题,同等数量的日军的战斗力是要超过共军的,不同的是常德保卫战的余万程武器装备还不如日军,而张灵甫的装备还远超共军,还有飞机轰炸掩护,结果呢,余万程坚守16天,歼敌近万,赢得了包括对手日军的尊敬,而张灵甫呢,被全歼,还是不到3天内,74军是抗日铁军没错,但不等于说这个军的每一支队伍都是铁军,据说74军内部有“51打冲锋,57挨死打,58捡便宜”的说法,而58师正是张大英雄的队伍,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当年在劣势装备下在真正的名将带领下能够面对攻击力更强的日军坚守16天的74军,最终在绝对优势装备的”名将“张灵甫带领下仅仅三天就被全歼恰好说明了这个问题,甚至我们拿几乎同时进行的羊山战役来看,共军围歼同样是整编的还不是王牌部队的第66师,苦战16天才全歼,比起张灵甫只挺了三天还是表现好得太多了。
  最后,再来看看老蒋又是如何评价张灵甫的指挥能力的呢?显然老蒋对张的评价也不高,而且此时张灵甫已死,否则大概还会更不客气些。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九日,对军官训练团第二期讲《对于匪军战术的研究与军队作战的要领》
  讲到这里,我要提出最近一次的教训告诉大家,这就是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斗的经过,七十四师这次在鲁中攻击匪军根据地坦埠,攻击了两天没有攻下,发现敌人的主力已向他包围,于是全师撤退到距蒙阴三十里的一个山地――孟良崮,当时全师有六团兵力,如果师旅团长平时有高深的战术修养,能够选择适当的地形,配置兵力,构成周密的火网,则不论敌人兵力如何雄厚,决不能在一天之内解决我们。但当时该师不守山口只守山头,而山头又是石山,又没有饮水,因此敌人的抱火威力倍增,而我军的伤亡更大!以致整个失败,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一九四七年六月六日,对军官训练团第三期讲《仁和墟与孟良崮两次战役之讲评及其教训》
  其次,我要指出最近孟良崮战役的教训。
  (前面三条略,主要指责整个战役的指挥官)
  第四、第七十四师此次为准备进攻坦埠,特从垛庄到唐家峪子修筑三十里公路,以便重武器通过,这真是莫大的错误。现在我们军队的一举一动,往往为匪军所侦知,何况我们修筑这样长的一条道路?他当然可以判断我们会进攻坦埠。所以匪军第六纵队不顾一切,冒险窜出,目的即在南北夹击第七十四师。我们受了这次教训之后,对于封锁消息,隐蔽企图,保守秘密,一定要特别注意!
  第五、第七十四师此次还有一个错误,就是不侦察地形。孟良崮是石山,既没有水源,而且敌人的抱火易增威力,怎麽可以选作阵地呢?但是第七十四师各级官长事先疏忽大意,对此不侦察,不研究,所以后来要牺牲在这个阵地上。
[每日热点]:
财产: 898 爱卡币
来自: 四川省|自贡市
[每日热点]:
回复成功,收到1个大米!
10&&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_down').value)页楼
100 爱卡币
249 元569.00
49 元123.00
已有 506 人申请
经销商推荐
综合经销商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新崇路白
地&址:全国五星级经销商;南三环三段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大道南延线武
地&址:成都市北星大道二段711号广
地&址:成都市金堂县赵镇迎宾大道二段
地&址:成都市北星大道二段711号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羊西线蜀西
地&址:成都市双流县西航港机场路土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文签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