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 我国企业内部员工满意度调查表控制审计的起源和发展 相关的资料?有的帮忙一下好吗,满意的直接转钱到你支付宝……

您当前的位置: >
mba财务管理论文标签:
内部控制理论在A企业的应用引言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内为资本市场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的财务造假案件一次次地唾击着投资者们的投资神经。而我们发掘这些造假案件的背后,一个严俊的共性跃然纸上,那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
  随着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2004年美国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之后,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的制度。2008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又相继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作为实施《基本规范》的具体指南。2011年,在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的大力推行下,200多家公司全方位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成为资本市场各类主体建立内部控制的先导。随着资本市场的先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始加入了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队伍中来。
  但是,由于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起步较晚,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建立和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依旧是目前国内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A公司是电信行业中一家典型的民营企业,主营业务为移动通讯业的充值业务。由于其业务性质的特殊性,该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依赖于现金流的快速运转。
  而众所周知,现金流是所有控制项目中,风险性最高的一项。因此,针对这样一个企业,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运用内部控制理论的知识,针对A公司的业务特点,构建出适合于A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
  1.1.2研究意义
  谈到内部控制,人们往往耳熟能详。那么,内部控制要控制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控制呢?让我们先从动因开始说起,企业进行内控的目的一般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保障战略执行;第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第三,规范企业治理,规避企业风险。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公司所有的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战略的执行。
  而企业的高效率一般认为是有正面意义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大的,例如当企业的决策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的时候,效率越高,这个公司的风险越大。当排除了上述第一、二种内控的动因之后,我们把目光聚集于第三点。通常意义上来讲,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而当一套机制如果可以恰当的做到规避风险时也就达到了公司治理的目的。由此,我们得出,内部控制,无论是其动因还是目的都是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完整的说法是: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拆开来讲即不仅要控制内部风险,还要规避外部风险,不仅关注运营风险,而且防范战略风险。
  而内部控制的实现则需要依赖于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我们一方面通过流程来控制风险,另一方面又通过风险程度来优化流程,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风险控制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处于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企业来讲尤为重要。
  1.2内部控制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之后,直到世纪三十年代正式运营内部控制这一专有名词。迄今为止,其概念已经被不断的赋予新的涵义。理论界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等五个阶段⑴。
  (一)第一阶段: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一般认为,上一世纪四十年代之前为内部牵制阶段,查错防弊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是其主要手段,钱、账、物为其主要得防控对象。实践证明,内控牵制制度在减少错误和舞弊方面确实发挥了极大作用,也因此,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依旧将内部牵制作为主要手段,成为了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规划以及职务分离的控制基础。
  (二)第二阶段:内部控制制度
  上世纪的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内控制度概念。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一九四九年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涉及的总体规划及所用的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这个概念使内部控制突破了仅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带有局限性的控制,促使企业内部的所有领域都被包括到了内部控制领域。
  一九五八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旗下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定义为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内部控制。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在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使得企业在执行内控对其所涉及的范围和所利用的方式有更多的选择。
  (三)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结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者们认为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区分开来研究对审计来讲非常重要,这两者的关系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因此,逐步将控制环境纳入了内部控制的范畴。在这个时期,研究者们将的研究的重点从一般意义逐步过度到了具体内容的深化。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一九八八年四月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首次将&内部控制&用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进行代替取,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等三项内容。该公告的两个大的基本特征为:第一,取消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区分;第二,在内部控制范畴中正式加入了内部控制环境的概念。该两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阶段中理论研究者们所进行的研究与实务的新动向。
  (四)第四阶段:企业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
  投资者们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一系列的财务欺诈和金融机构破产等事件所打击,损失巨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于一九八五年成立,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管理会计师协会、和财务经理人协会以及美国会计协会等机构联合成立的。一九八七年,,COSO委员会成立。COSO在一九九二年九月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之后,于一九九四年进行了增补。最终确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内容。在该框架,内部控制有了新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现的过程,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提供合理保证。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对内部控制相互关联的要素进行了划分,将这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每一个要素均有三个目标即:合规性目标、经营性目标和财务报告目标。
  (五)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相关要求COSO委员会于二零零三年七月,颁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讨论稿,并于二零零四年九月正式颁布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彻于企业之中,目的在于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1.2.2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美国COSO最新研究成果
  美国COSO于2004年9月正式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COSO委员会最新研究成果的标志。《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7]融合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精髓。
  《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体系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
  2.英国Tumbull committee 的研究
  英国Tumbull coinmittee(1999)界定的内部控制与COSO基本相同。该机构认为内部控制涉及政策、过程、任务和行为及其他方面,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促进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内部和外部报告的质量、确定法律和条例的遵守。内部控制应该融于公司的经营过程之中,并且形成其文化的一部分。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过程、监视内部控制效果的过程这三项内容形成了控制系统。有效的财务控制确定公司避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公司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帮助管理者正确控制而不是消除企业的风险。
  3.加拿大CICA的研究
  加拿大CICA (1995)提出一个包括四个要素的内部控制架构,这四个过程分别为:聚焦过程、承诺过程、能力过程和学习过程。
  聚焦过程包括:评估目标、评估风险。
  承诺过程包括:建立价值观,提供责任和授权,建立激励体系,获得必要的技能。
  能力过程包括:信息,实物设备,人员,资金。
  学校过程包括:监视结果,监视环境,系统思考,自我评估。
  所以,从本质上讲,与COSO报告也是一致的,将内部控制作为一个风险管理过程。
  1.2.3我国内控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要依赖于政府机关、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行业监管部门等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对其进行推动。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可分为三个层次:
  (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于1996年颁布)、《会计法》(于2000年修订)、财政部在二零零四暌院舐叫洳嫉南喙毓娣缎晕募ā赌诓炕峒瓶刂乒娣&&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以及2007年发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想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构成了我国内控理论的第一个层次。
  (2)上市公司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则。如《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一条至第八条和第十八条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报销公司和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招股说明书正文或年报中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同时规定,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并作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亦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2003年又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进行了修订。
  (3)各行业监管机构对本行业颁布的内部控制文件,如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根据1996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完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根据年由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价。其目标包括:保证经营的合法合规及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公司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可靠、完整、及时;提{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
  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确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服装。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1)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理念。
  (2)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3)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4)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佳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
  (5)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改配套指引联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日起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执行。
  1.2.4我国内控理论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均有一定的进步。并且较多的吸收了美国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特别是,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指引发布后更加快了国内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进程。
  2001年2月,阎达五教授和杨有红在其合著的论文《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里指出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部控制目标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呈现多元化趋势。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中,应取双管齐下和分步走的战略。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应抓住的关键问题是:健全管理机构,厘清管理权责;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科学定位;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2]。
  2006年7月,郑石桥所著《内部控制实证研究》一书,在理论上囊括了 &纯粹&的内部控制领域较为重要的主题,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文献综述,在具体内容上,涵盖了研究假设、变量设计、模型设计、样本选择等多种研究方法。为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2]。
  2007年9月,贺欣在其著作《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研究》中,从经济学及审计的基本理论出发,从理论上分析和论证了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之间的关系。在变量计量方面,首次从问卷研究的角度,构建了财务可靠性的计量理论及模式,解决了会计信息失真实证研究中,会计信息失真难以有效计量的问题。
  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定义为: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确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日,五大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指引连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2013年1月,赵亮在《风险控制是企业生产发展之本&&内部控制实务》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结合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内部控制以信息系统作为载体而落地的途径,并且详细的给出了内部控制项目的实施方法论,解决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难以落地的难题[3]。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在政府的极力推行下,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研究方面将越走越远。
  1.3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概述如下:论文共5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
  第二部分:理论阐述部分,主要对后文分析中所涉及的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展开论述。
  第三部分:分析问题部分。这部分主要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16〕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分析了企业现行内部控制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部分。依据本文第二章所提供的理论结合A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结果,构建出适合A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前面所有分析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资料搜集阶段、寻找并确定案例阶段、资料整理阶段、写作成文阶段。在该过程中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及定量法、建立模型法及实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具体思路及研究方法详见图1-1。
  1.5本章小结
  该部分内容是全文的引言部分,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等做了一个简要的交代,并且交代了 &内部控制体系&这一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后文的展分析与论证,提供了理论性基础与研究方向。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
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返回上级栏目:[免费]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
频道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
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
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675-1587 8 QQ:
以下内容为本资料所有的内容 点此
---------------------------------------------------------------
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
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摘要: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现代内部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即受托责任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方式变革及内部职能分解,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受托经济责任又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内部审计逐渐脱离会计导向,进入管理导向时代。传统的内部审计在审计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跟上形势的发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内部审计必须进行变革,向管理控制审计发展。管理控制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而进行的审计,通过审查对经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而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测试经营管理制度,找出控制弱点,达到加强经营管理的目的。本文阐述了内部审计向管理控制审计发展的必然性和我国开展管理控制审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计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内部审计 受托责任 企业经营管理 管理控制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内部审计将如何发展也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托经济责任也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管理控制审计已成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内部审计发展回顾 纵观整个历史,内部审计可追溯到古老的奴隶社会。它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中世纪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几个阶段。无论中外,内部审计的历史与政府审计一样源远流长。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伴随着国家审计的起源,维护少数特权阶层——奴隶主利益的内部审计开始萌芽。例如,古罗马贵族的代理人为了向主人报告其财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报告自己履行责任的情况,登记一种“主人账户”,主人委托亲信去视察的话,就是内部审计最初的动因。到中世纪,为了维护寺院长老、庄园主等阶层的经济利益,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有了更坚实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垄断企业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工商企业和其他各种组织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的到来,致使对控制和经营效率的管理更加困难,管理人员再也不能亲自观察责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甚至不再有充分的机会去接触直接或间接向他们报告的人。于是,管理部门便将责任进一步推向内部审计人员,让他们去检查和报告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调查。但当时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查错防弊,内容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尤其是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不仅管理层次的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而且,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更加迫切。内部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延伸,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事后的财务会计领域进行审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帮助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和改善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在周代开始萌芽。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内部审计起起落落,发展颇不平衡。直到20世纪初,封建制度在中国逐渐解体,商品经济与国际往来有了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家纷纷到中国来投资,民族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使投资人与管理人发生分离。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少工矿企业和金融企业设置了通常称为“稽核”的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审计工作全面停顿。直到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后,在其组织、推动和指导下,许多部门、单位根据国家的要求,相继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从中外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所有权的分离,即受托责任经济的形成。只有当经济发展到少数人拥有大量私人财产,无法自己亲自管理,需要由总管、管家等代为管理的情况下,为了证实受托管理人是否履行其职责,是否对财产所有人尽心尽责,才需要委托独立身份的“内部审计师”行使监督检查的职责。满足企业管理部门和外部各种机构的需要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方式变革及内部职能分解,为了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发展,这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二、管理控制审计的源起 内部审计从产生到发展,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它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受托经济责任又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内部审计逐渐脱离会计导向,进入管理导向时代。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2年全国内部审计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要将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改变以前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增加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的审计,要把眼光放在提高企业决策和风险评估方面。”内部审计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保护资产,更重要的是针对经营管理领域中存在的控制缺陷,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符合成本效益要求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以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与传统管理审计比较,现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代管理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标准、审计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现代企业运行环境瞬息万变,结果反馈控制已无法有效管理控制企业,必须引入过程的实时控制,“过程实时控制方式”取代“结果反馈控制方式”。财务指标的历史性和时滞性决定了它无法有效反映实时信息和前瞻信息。而企业战略决策、重要管理控制活动却与前瞻性、实时性信息密切相关。管理审计范围不再局限于业务层面的审计,已经向管理控制层面延伸。管理控制审计就从中衍生出来。 管理控制审计主要审查为确保遵守那些对经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而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以及保护资产的方法,并核实资产是否真实存在。通过对经营管理制度测试,找出控制的弱点,达到加强经营管理的目的。管理控制审计评价重点是中层管理者所关心的计划执行情况和管理效益问题。管理控制审计的目标是提高企业运作的协调性和效率性,帮助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审查企业的业务活动是否与管理当局的总目标一致。管理控制审计注重对企业计划与预算的有效运行进行评价。管理控制主要是依托资金流、物流和人流实施管理控制的。因此,管理控制审计着重对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运作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计划预算、组织人事、绩效评价、物流生产、客户关系、营销管理等。管理控制审计是一种战术性审计,注重对企业中期和局部性(如人事、财务或物流)因素评估。它不是直接管理活动而是一种间接控制活动,不能代替管理部门的工作。 三、开展管理控制审计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管理控制审计适应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特点,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受托责任发展的必然 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所有权的分离导致委托关系的建立,由此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使审计应运而生。委托关系建立之后,作为受托人就要以最大的善意,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最严格的按照当事人的意志来完成委托人所委托的任务,这种责任叫受托责任。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在委托人不仅要求受托人尽一个最大善良管理人的责任,诚实经营,保护受托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要求其行动符合法律的、道德的、技术的和社会的要求;还要求受托人不仅合法经营而且有效经营、公平经营,也就是说,受托人要按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甚至公平性和环保性来使用和管理受托资源。受托责任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在受托财务责任的基础上衍生出受托管理责任。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也由会计导向阶段过渡至管理导向阶段。内部管理审计,正是以管理控制为中心的审计。所以,内部管理控制审计是受托责任发展的产物,是财务审计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更为高级的审计形式。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竞争的加剧,经营地点分散和经营业务的复杂,为了建立更为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企业由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责权下放。也就是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亲自观察和控制所有的经营活动,只有实行分权管理和多级控制来维持企业的运营。由于改变了管理模式,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要求内部审计从整体利益出发,检查各层次职能部门是否履行了受托管理责任,如各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如何、经营目标能否实现等。有的管理学家也指出,管理必须依靠审计,特别是管理控制审计,没有审计对管理系统的检查和评价,就不会有良好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所以说,内部管理控制审计是内部受托管理责任层次化的需要。 (二)企业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部审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断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分析、评价,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主要工作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人到管理和经营领域。这种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所固有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误会越来越少,企业内部审计也必须实现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富有建设性的管理控制审计上来,加强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时发现现有和潜在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增加组织的价值。因此,积极开展管理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残酷的竞争中如何保持竞争优势,不被市场淘汰,是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企业经济活动业绩的好坏,内控制度的有效与否,其根本原因取决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管理水平的高低。为此,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所以在企业实施管理控制审计,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控制水平,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初建时期,通过在企业内部实施管理控制审计中可以做到: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督促企业各级管理者按和制度办事;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防范与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各层次管理者的沟通,了解经营中的实际情况,可以起到一个上下层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控制系统的管理效果;协调内部组织特别是权利、监督、决策、执行四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其能在最佳位置上取得一致;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增进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为管理层在决策上提供智力支持等。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市场机制的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行政代理走向经济性代理成为必然。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和监控,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如企业越来越集团化、股份制、证券化,以及资产并购过程中引入的外国资本等多种经济形式,更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客观、公正、行之有效的内部监控系统,这就对我国内部审计向管理控制审计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供给制经营体制,粗放行的经营方式,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使企业习惯于按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和经营,不重视经营管理,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轨道,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及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也迫切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各级职能部门之间的控制协调,需要依靠地位相对超脱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监督和评价,这样一来开展内部管理控制审计工作成为很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六)加入WTO的需要 开展管理控制审计,也是加入WTO后我国审计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加人WTO后,我国的经济逐步走向世界,审计领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增加,这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内审工作经验的极好机遇。在发达国家,无论是企业内部实行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还是政府部门实行的经济、效率、效益审计,其范围都超出了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差错纠弊,而注重对经营管理业绩和经济效益的审查。 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纷纷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改制,市场化脚步不断加快,其内部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复杂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状况,影响企业前进的步伐。只有通过实施内部管理控制审计来改进企业管理,才能从管理体制上克服这些不利状况。因此,在企业内部大力开展管理控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四、我国开展管理控制审计的具体要求 (一)建立健全管理控制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到目前为止,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极不健全,关于内部管理控制审计的法规更是一片空白。目前开展管理控制审计工作仅仅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与其他审计相比,其法律级次明显偏低且无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抓紧制订内部管理控制审计的法规和条例,进一步明确内部管理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内部管理控制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业、部门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内部管理控制审计准则和规范等尚未制定。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控制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但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而且管理控制审计不像财务审计那样有相对固定的强制性标准,只有总的原则,而在具体运用时又是灵活、富有弹性而缺乏强制性的、制订一套通用的标准很难,能否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以行业为单位,按照精确与模糊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具体与抽象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围绕组织效果、总体业绩和部门业绩三项主要内容,采用图表和文字说明的方式,既反映管理控制审计实施后财务数据的变化,也反映各级管理者管理能力(包括方法和效果)的变化,以此来制订的行业管理控制审计计量标准,力求真实、全面和简明的计量和评判。 (二)创新管理控制审计方式、方法 进入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益发达,尤其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针对这些情况,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审计程序,开发新的审计软件,改进计算机审计系统等手段以应对这种变化。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远远的走在了审计工作的前面。而计算机犯罪亦呈上升趋势,传统审计技术主要适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很多问题不易发现。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管理控制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下,准确率较差,严重影响了管理控制审计作用的发挥。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审计手段,利用计算机进行内部管理控制审计。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对企业资金、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改变目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审计方式,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通过全过程的审查、监督与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帮助企业建章立,完善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虽然评价经营管理水平的优劣及其合理性必须建立在财务成果真实、财务收支正确的基础上,但是随着内部审计从财务领域向管理领域扩展,旧的审计方法已无法满足要求,创新审计方法是迫在眉睫的工作。首先,审计部门要选好审计项目,结合本单位特点,有针对性选择管理控制审计项目。开始时,要选择那些规模小,易于操作的项目,然后再选择一两个跨部门的项目做试点,为开展管理控制审计工作摸索方法、积累经验。在一般情况,下按照调查、测试和评价的方法,可以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及原因,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也可以采用对比法、系统分析法,对企业、经营目标、组织、方法、程序、业务流程及营销效果等进行综合检查,寻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提出审计建议和完善管理。 管理控制审计除了在审计工具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外,还要不断地改进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比如,参与式审计在西方比较流行,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对象维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参谋和助手。例如,美国百事可乐公司采取的解决问题导向型审计方式,鼓励被审部门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提出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可改进的机会,不简单地予以暴露;只向被审部门提供其需要的有用信息;针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提出不同的审计报告。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改善了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提高了公司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因而备受公司管理当局的赞赏。 (三)建立完善的审计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传统审计简单易行且审计结果直观,成果易见。管理控制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管理控制审计花费力气大,直接成果相对不大,但间接成果被采纳的审计建议带来的效益却可能非常大。管理控制审计的成果不好量化,不很直接,且短期内不易显现,审计人员业绩不明显。由于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成效的考核指标偏重于审计结果,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人为地将管理控制审计与传统审计混淆起来,一方面讲管理控制审计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讲企业经营不规范,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先搞好传统审计,再向管理控制审计延伸,使管理控制审计停留在口头上。针对这种情况,要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做文章,在对审计人员考核时,应加大对管理控制审计的倾斜,引导审计人员在这方面下工夫,为搞好管理控制审计提供保障。 (四)明确责任,理顺关系 内部管理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审查企业的业务活动是否与管理当局的总目标以及分解后的各个较为具体的管理目标相一致。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内部管理控制审计的目标只是帮助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它既不能替代管理也不能减轻企业经营者对决策和控制的责任,本质上是属于建议性的,而不是管理性的。管理决策的制定是经营者的事,内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企业经营者基于自身立场实施技术和管理创新,制定战略、计划与策略,以及实施管理与控制而导致失误时,不能将其责任推给管理控制审计人员。同样,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降低审计风险,内审人员也不能参与组织的管理决策,即不能成为受审部门管理队伍中的一员,而必须独立于受审部门之外,否则就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因此,在进行内部管理控制审计时,内审人员只提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 为了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企业还应当建立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原始记录制度,并确保贯彻执行。承担管理控制审计工作的机构应当妥善保管有关的文档资料,以便日后同行查阅和检查。 (五)形成经常性的管理控制审计制度 管理控制审计是的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开展内部管理控制审计时,不应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所以有学者认为审计工作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而且应当将审计工作分散在平时分期分批的进行,形成经常性的审计制度,以便避免审计工作过分集中。管理控制审计应当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在审计周期内采取均匀分布方式来进行,这样也便于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管理水平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六)强化风险意识,防范审计风险 管理控制审计是受托经济责任从受托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财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产物,其工作范围的扩大,同时意味着审计风险也相应的扩大。管理控制审计的风险在于审计人员能不能对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正确的意见和全面的信息,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实际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审计人员未能查出或误查,以致无法及时防范和有效解决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必须比以往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良好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机制有助于审计人员圆满地完成审计任务。强化风险意识,努力防范审计风险,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微观运行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审计的出发点。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合制度,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改进内部审计方法,在管理控制审计方法中结合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其次在目前虚假会计信息和经营管理资料大量存在的情况下,还必须把管理控制审计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结合起来。保证管理控制审计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对资源的管理状况和管理程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七)加强管理控制审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企业要卓有成效地开展管理控制审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队伍。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多是由财会工作岗位转过来的,虽然具有较高的财务、审计方面的技能和理论水平,但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整体素质还不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会严重制约我国内部管理控制审计的发展。 随着管理控制审计的开展,审计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审计技术和方法更趋复杂化,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如,责任中心的设置、各种预算的编制、转移价格的选择、长短期激励计划,甚至于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适时制等管理控制技术。然后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管理控制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发展情况。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知识及其它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其业务素质。通过提高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使之能够适应高层次管理控制审计工作的需要,能处理不同类型业务及复杂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其次,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不能随意安排一些人员在审计岗位上。但从长期来看,可以发挥各地内部审计行业组织——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建立管理控制审计师考核、考试或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制定标准,定期组织考试,形成专门从事管理控制审计的审计师队伍。同时搞好管理控制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岗位继续教育的工作。 (八)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西方企业通常根据管理体制和业务内容,确定其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及其与领导层的隶属关系。一般说来,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本单位的最高管理当局,或直属于董事会,或直属于监事会,或从属于总经理领导,或从属于副总经理领导。有的企业还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则在“主计长”(Controller)的领导下工作,并向审计委员会负责,遇有重大事项和问题,可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委员会一般由不参加董事会的外部董事组成,少数企业也有包括本单位一些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或外聘专家参加,该委员会的组成须经董事会批准并成为其常设性机构。它从属于董事会领导并能直接向其报告工作,在组织中居于较高地位不受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干涉,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责。由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关系密切,并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其对支持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显然,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于最高管理层领导之下,自然增强了其独立性,提高了其组织地位。 在内部审计的领域扩大到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之后,势必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管理控制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我国现阶段的内部审计机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构的设置有多种模式,有的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并在行政系统设置审计机构,保持双重关系;有的设在监事会下;有的隶属于总会计师或总经理;有的隶属于纪检部门。相对而言,第一种模式较好,但都存在一些弊端。所以,有学者提出: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在行政上向经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内部管理控制审计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内部管理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其不十分了解,为此,我们必须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加大内部管理审计理论的研究和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推什么是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管理控制审计广,以此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从而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影响管理控制审计的各种不利因素将逐步消失,管理控制审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频道资料免费浏览 如需原文件请点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下载最新资料
下载最热资料
文库最热资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部审计的起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