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地图王石凹矿上上班的名叫张继鹏的吗

-- 华商报 --
辉煌过后的痛苦蜕变
王石凹煤矿欲成“铜川后花园”
“大美铜川”精彩故事 铜川市委外宣办 铜川市政府新闻办 华商报铜川记者站
在铜川的煤炭发展史上,王石凹煤矿有着开拓者的位置。作为一个极具代表的矿区,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了数千万吨煤炭。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型的需要,王石凹煤矿变得落寞,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一去不返,曾经挥洒青春与汗水的矿工们,即将面临分流或被动“失业”。今后的王石凹煤矿该何去何从?  
据了解,铜川矿业公司计划依托铜川全域旅游的概念,把未来的王石凹煤矿打造成“铜川的后花园”。  
矿工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找到工作了吗?  
9月,铜川的山区已经有了丝丝冷意。按照往年的情况,此时的王石凹煤矿应该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为冬季用煤做着准备。然而,记者看到的景象却是,凄凄冷冷的矿区和偶尔经过的居民,没有轰鸣的机器声音也没有随处可见的拉煤车。截至目前,弥漫在王石凹煤矿的这股“冷清”已经有10个月了。一位矿工不无伤感地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碰面,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找到工作了吗?  
王石凹煤矿位于铜川市老城区东部的鳌背山下,1957年开工建设,当年就开始投产,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按照煤矿上的安排,今年10月,井下回收任务全部完成,这座存在了58年的老矿将正式关停。  
9月14日上午,恰逢一次人员分流动员会。不少人正等在煤矿机关大楼下,等待着矿上的最后安排。据介绍,矿工们将被分流到铜川矿务局下属的其他尚在生产的煤矿,甚至面临背井离乡去陕北工作。据了解,从去年年底起,像这样的场面在王石凹煤矿曾多次出现。  
“谁愿意背井离乡,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王石凹煤矿宣传部部长郑养平说,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随着煤矿建成投产,上千矿工和他们的家属的到来,让这个沉寂的山沟热闹了起来。  
今年50岁的郭玉喜是王石凹煤矿纪委书记,他1984年起接父亲的班来到矿上工作,从小在这里长大,他更是经历了矿区的变化。“破旧的煤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郭玉喜说,他所居住的房子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筒子楼到单元楼,再到现在宽大的房子,无不证明着这里曾经辉煌过。“以前鼎盛时期,每天的拉煤车就要排几百米的长队。”郭玉喜说,那时候工人们可以说是收入颇丰,平均每人每年的工资都在8万元左右,甚至每个月都有一份不菲的奖金,但现在的困境他实在不愿提及。  
人员鼎盛时期矿区就像是一个小城市  
站在离煤矿不远的一处山坡上,眼下的王石凹煤矿矿区展现无遗。各式各样的楼房、平房混杂,在各样建筑的包围下,印台区王石凹街道办就设在此,矿区与当地早已融为一体。  
走在并不算宽阔、漂亮的街道上,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的城市,学校、医院、食堂、商店,一应俱全。晚上,夜市摊点人来人往,这其中多半都是刚刚下夜班的矿工。据介绍,最鼎盛的时期,这里仅矿工就有7000多人,矿工家属更是多达数万人。矿工及他们的家属,用辛勤的劳动和对生活的热情,共同维系着这个小社会的正常运转。  
辉煌过后,没落悄然而至。1957年投产以来,王石凹矿共为国家生产原煤4930万吨。随着机械化开采的逐步发展,全矿现有在册职工从6500多人压缩到2400多人。而随着资源枯竭,这样的数据还在加速锐减中,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得不离开煤矿另谋出路。  
今年33岁的康斌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煤三代”。从康斌的爷爷那辈人起,就一直生活在王石凹煤矿,父亲接过了爷爷的衣钵,娶了同是煤矿子弟的母亲,尔后便有了他。“我从小就在矿上长大,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都在这里。”康斌说,从小他就是在煤矿的煤堆中长大的,王石凹煤矿对于他和家人来说就是养育他们的土地,有太多值得记忆的地方,尽管这种记忆难以言表。看着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一个个离开,康斌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他不愿意走。“爷爷、奶奶、父母都在这里,我又能走到哪里去?”康斌说,煤矿是一个充满了危险的地方,工作的艰苦难以想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艰苦,让同事之间多了一份关怀和帮助,那份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亲情和友情是割舍不了的,“我想大多数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也不愿离开,不愿看着生我养我的地方变得一片荒芜。”  
“王石凹的记忆”或将以遗址的形式呈现  
从2012年开始,煤炭价格不断下滑,王石凹煤矿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生产的煤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了,也是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王石凹煤矿矿长解耀明这样说。煤炭市场的低迷,加之资源枯竭,产业转型成为王石凹矿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转型意味着停产,关井也成为迟早的事,工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事实——分流,也接踵而来。今年年初,王石凹矿即将关井的消息传开后,工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自己将要何去何从。从去年起,矿上的生产工作已经停滞,但矿领导仍要求各单位坚持每日班前学习、岗位描述等,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确保井下回收工作善始善终。只有这样,才能稳妥地开展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并保证分流到别的煤矿的工人能继续从容地应对工作。  
人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流的办法来解决,那么关井后的王石凹煤矿将何去何从?是荒废,还是重新利用?“人都没了,矿能活吗?”采访中,矿上的一位老矿工无奈地说。但记者也听到不同的声音:“王石凹是铜川煤炭的一个标志,不能说没就没了!”而更多的声音则是对这个50多年历史的煤矿的憧憬和梦想。  
与民间的各种议论相仿,王石凹煤矿及煤炭管理部门,也在为它的去留争辩。华商报记者了解,在几经讨论后,关于王石凹煤矿的生与死、去与留已有一个大概的方案。王石凹煤矿将自寻出路,铜川矿业公司计划将旅游业作为王石凹矿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铜川全域旅游的概念,把未来的王石凹煤矿打造成“铜川的后花园”。  
由黑煤块子堆积,变身“后花园”,咋变?开惯了机器的手,要搞旅游开发,咋搞?解耀明说,铜川与别的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座煤城,煤城就需要有承载和记忆煤炭历史的载体。铜川煤业需要一个遗址或者博物馆来纪念这里,因此打造一个煤矿遗址公园是最好的选择,在完成转型的同时,也得以让王石凹矿的工人们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这里。  
据了解,王石凹煤矿建设初期的建筑都是苏式建筑,并且现在保护的还很好,矿上计划在打造成一个煤炭工业遗址公园的同时,在生活区打造一个俄罗斯风情小镇,周边还要打造万亩牡丹园和樱花园,工人们今后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新的出路。解耀明说,这个项目提出后也得到了省国资委、省旅游局以及铜川市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铜川市政府还将其列为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  
“我们都期待着王石凹矿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现在我们筹划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保存这份记忆,让曾在这里洒下热血的人依然体面地生活在这里。”解耀明说。  
华商报记者杨皓
《华商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王石凹煤矿欲成“铜川后花园”|煤炭|解耀明_凤凰资讯
王石凹煤矿欲成“铜川后花园”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铜川的煤炭发展史上,王石凹煤矿有着开拓者的位置。作为一个极具代表的矿区,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了数千万吨煤炭。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型的需要,王石凹煤矿变得落寞,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一去不返,曾经挥洒青春与汗水的矿工们,即将面临分流或被动“失业”。今后的王石凹煤矿该何去何从?
原标题:王石凹煤矿欲成“铜川后花园”
在铜川的煤炭发展史上,王石凹煤矿有着开拓者的位置。作为一个极具代表的矿区,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了数千万吨煤炭。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型的需要,王石凹煤矿变得落寞,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一去不返,曾经挥洒青春与汗水的矿工们,即将面临分流或被动“失业”。今后的王石凹煤矿该何去何从?据了解,铜川矿业公司计划依托铜川全域的概念,把未来的王石凹煤矿打造成“铜川的后花园”。矿工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找到工作了吗?9月,铜川的山区已经有了丝丝冷意。按照往年的情况,此时的王石凹煤矿应该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为冬季用煤做着准备。然而,记者看到的景象却是,凄凄冷冷的矿区和偶尔经过的居民,没有轰鸣的机器声音也没有随处可见的拉煤车。截至目前,弥漫在王石凹煤矿的这股“冷清”已经有10个月了。一位矿工不无伤感地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碰面,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找到工作了吗?王石凹煤矿位于铜川市老城区东部的鳌背山下,1957年开工建设,当年就开始投产,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按照煤矿上的安排,今年10月,井下回收任务全部完成,这座存在了58年的老矿将正式关停。9月14日上午,恰逢一次人员分流动员会。不少人正等在煤矿机关大楼下,等待着矿上的最后安排。据介绍,矿工们将被分流到铜川矿务局下属的其他尚在生产的煤矿,甚至面临背井离乡去陕北工作。据了解,从去年年底起,像这样的场面在王石凹煤矿曾多次出现。“谁愿意背井离乡,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王石凹煤矿宣传部部长郑养平说,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随着煤矿建成投产,上千矿工和他们的家属的到来,让这个沉寂的山沟热闹了起来。今年50岁的郭玉喜是王石凹煤矿纪委书记,他1984年起接父亲的班来到矿上工作,从小在这里长大,他更是经历了矿区的变化。“破旧的煤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郭玉喜说,他所居住的房子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筒子楼到单元楼,再到现在宽大的房子,无不证明着这里曾经辉煌过。“以前鼎盛时期,每天的拉煤车就要排几百米的长队。”郭玉喜说,那时候工人们可以说是收入颇丰,平均每人每年的工资都在8万元左右,甚至每个月都有一份不菲的奖金,但现在的困境他实在不愿提及。人员鼎盛时期矿区就像是一个小城市站在离煤矿不远的一处山坡上,眼下的王石凹煤矿矿区展现无遗。各式各样的楼房、平房混杂,在各样建筑的包围下,印台区王石凹街道办就设在此,矿区与当地早已融为一体。走在并不算宽阔、漂亮的街道上,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的城市,学校、医院、食堂、商店,一应俱全。晚上,夜市摊点人来人往,这其中多半都是刚刚下夜班的矿工。据介绍,最鼎盛的时期,这里仅矿工就有7000多人,矿工家属更是多达数万人。矿工及他们的家属,用辛勤的劳动和对生活的热情,共同维系着这个小社会的正常运转。辉煌过后,没落悄然而至。1957年投产以来,王石凹矿共为国家生产原煤4930万吨。随着机械化开采的逐步发展,全矿现有在册职工从6500多人压缩到2400多人。而随着资源枯竭,这样的数据还在加速锐减中,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得不离开煤矿另谋出路。今年33岁的康斌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煤三代”。从康斌的爷爷那辈人起,就一直生活在王石凹煤矿,父亲接过了爷爷的衣钵,娶了同是煤矿子弟的母亲,尔后便有了他。“我从小就在矿上长大,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都在这里。”康斌说,从小他就是在煤矿的煤堆中长大的,王石凹煤矿对于他和家人来说就是养育他们的土地,有太多值得记忆的地方,尽管这种记忆难以言表。看着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一个个离开,康斌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他不愿意走。“爷爷、奶奶、父母都在这里,我又能走到哪里去?”康斌说,煤矿是一个充满了危险的地方,工作的艰苦难以想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艰苦,让同事之间多了一份关怀和帮助,那份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亲情和友情是割舍不了的,“我想大多数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也不愿离开,不愿看着生我养我的地方变得一片荒芜。”“王石凹的记忆”或将以遗址的形式呈现从2012年开始,煤炭价格不断下滑,王石凹煤矿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生产的煤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了,也是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王石凹煤矿矿长解耀明这样说。煤炭市场的低迷,加之资源枯竭,产业转型成为王石凹矿越来越紧迫的问题。转型意味着停产,关井也成为迟早的事,工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事实——分流,也接踵而来。今年年初,王石凹矿即将关井的消息传开后,工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自己将要何去何从。从去年起,矿上的生产工作已经停滞,但矿领导仍要求各单位坚持每日班前学习、岗位描述等,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确保井下回收工作善始善终。只有这样,才能稳妥地开展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并保证分流到别的煤矿的工人能继续从容地应对工作。人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流的办法来解决,那么关井后的王石凹煤矿将何去何从?是荒废,还是重新利用?“人都没了,矿能活吗?”采访中,矿上的一位老矿工无奈地说。但记者也听到不同的声音:“王石凹是铜川煤炭的一个标志,不能说没就没了!”而更多的声音则是对这个50多年历史的煤矿的憧憬和梦想。与民间的各种议论相仿,王石凹煤矿及煤炭管理部门,也在为它的去留争辩。华商报记者了解,在几经讨论后,关于王石凹煤矿的生与死、去与留已有一个大概的方案。王石凹煤矿将自寻出路,铜川矿业公司计划将旅游业作为王石凹矿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铜川全域旅游的概念,把未来的王石凹煤矿打造成“铜川的后花园”。由黑煤块子堆积,变身“后花园”,咋变?开惯了机器的手,要搞旅游开发,咋搞?解耀明说,铜川与别的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座煤城,煤城就需要有承载和记忆煤炭历史的载体。铜川煤业需要一个遗址或者博物馆来纪念这里,因此打造一个煤矿遗址公园是最好的选择,在完成转型的同时,也得以让王石凹矿的工人们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这里。据了解,王石凹煤矿建设初期的建筑都是苏式建筑,并且现在保护的还很好,矿上计划在打造成一个煤炭工业遗址公园的同时,在生活区打造一个俄罗斯风情小镇,周边还要打造万亩牡丹园和樱花园,工人们今后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新的出路。解耀明说,这个项目提出后也得到了省国资委、省旅游局以及铜川市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铜川市政府还将其列为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我们都期待着王石凹矿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现在我们筹划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保存这份记忆,让曾在这里洒下热血的人依然体面地生活在这里。”解耀明说。华商报记者杨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756130
播放数:2670822
播放数:133011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王石凹煤矿欲成“铜川后花园”-专题新闻_华商报电子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辉煌过后的痛苦蜕变
王石凹煤矿欲成“铜川后花园”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在铜川的煤炭发展史上,王石凹煤矿有着开拓者的位置。作为一个极具代表的矿区,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了数千万吨煤炭。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型的需要,王石凹煤矿变得落寞,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一去不返,曾经挥洒青春与汗水的矿工们,即将面临分流或被动“失业”。今后的王石凹煤矿该何去何从? 据了解,铜川矿业公司计划依托铜川全域旅游的概念,把未来的王石凹煤矿打造成“铜川的后花园”。 矿工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找到工作了吗? 9月,铜川的山区已经有了丝丝冷意。按照往年的情况,此时的王石凹煤矿应该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为冬季用煤做着准备。然而,记者看到的景象却是,凄凄冷冷的矿区和偶尔经过的居民,没有轰鸣的机器声音也没有随处可见的拉煤车。截至目前,弥漫在王石凹煤矿的这股“冷清”已经有10个月了。一位矿工不无伤感地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碰面,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找到工作了吗? 王石凹煤矿位于铜川市老城区东部的鳌背山下,1957年开工建设,当年就开始投产,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按照煤矿上的安排,今年10月,井下回收任务全部完成,这座存在了58年的老矿将正式关停。 9月14日上午,恰逢一次人员分流动员会。不少人正等在煤矿机关大楼下,等待着矿上的最后安排。据介绍,矿工们将被分流到铜川矿务局下属的其他尚在生产的煤矿,甚至面临背井离乡去陕北工作。据了解,从去年年底起,像这样的场面在王石凹煤矿曾多次出现。 “谁愿意背井离乡,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王石凹煤矿宣传部部长郑养平说,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随着煤矿建成投产,上千矿工和他们的家属的到来,让这个沉寂的山沟热闹了起来。 今年50岁的郭玉喜是王石凹煤矿纪委书记,他1984年起接父亲的班来到矿上工作,从小在这里长大,他更是经历了矿区的变化。“破旧的煤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郭玉喜说,他所居住的房子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筒子楼到单元楼,再到现在宽大的房子,无不证明着这里曾经辉煌过。“以前鼎盛时期,每天的拉煤车就要排几百米的长队。”郭玉喜说,那时候工人们可以说是收入颇丰,平均每人每年的工资都在8万元左右,甚至每个月都有一份不菲的奖金,但现在的困境他实在不愿提及。 人员鼎盛时期矿区就像是一个小城市 站在离煤矿不远的一处山坡上,眼下的王石凹煤矿矿区展现无遗。各式各样的楼房、平房混杂,在各样建筑的包围下,印台区王石凹街道办就设在此,矿区与当地早已融为一体。 走在并不算宽阔、漂亮的街道上,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的城市,学校、医院、食堂、商店,一应俱全。晚上,夜市摊点人来人往,这其中多半都是刚刚下夜班的矿工。据介绍,最鼎盛的时期,这里仅矿工就有7000多人,矿工家属更是多达数万人。矿工及他们的家属,用辛勤的劳动和对生活的热情,共同维系着这个小社会的正常运转。 辉煌过后,没落悄然而至。1957年投产以来,王石凹矿共为国家生产原煤4930万吨。随着机械化开采的逐步发展,全矿现有在册职工从6500多人压缩到2400多人。而随着资源枯竭,这样的数据还在加速锐减中,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得不离开煤矿另谋出路。 今年33岁的康斌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煤三代”。从康斌的爷爷那辈人起,就一直生活在王石凹煤矿,父亲接过了爷爷的衣钵,娶了同是煤矿子弟的母亲,尔后便有了他。“我从小就在矿上长大,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都在这里。”康斌说,从小他就是在煤矿的煤堆中长大的,王石凹煤矿对于他和家人来说就是养育他们的土地,有太多值得记忆的地方,尽管这种记忆难以言表。看着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一个个离开,康斌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他不愿意走。“爷爷、奶奶、父母都在这里,我又能走到哪里去?”康斌说,煤矿是一个充满了危险的地方,工作的艰苦难以想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艰苦,让同事之间多了一份关怀和帮助,那份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亲情和友情是割舍不了的,“我想大多数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也不愿离开,不愿看着生我养我的地方变得一片荒芜。” “王石凹的记忆”或将以遗址的形式呈现 从2012年开始,煤炭价格不断下滑,王石凹煤矿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生产的煤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了,也是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王石凹煤矿矿长解耀明这样说。煤炭市场的低迷,加之资源枯竭,产业转型成为王石凹矿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转型意味着停产,关井也成为迟早的事,工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事实——分流,也接踵而来。今年年初,王石凹矿即将关井的消息传开后,工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自己将要何去何从。从去年起,矿上的生产工作已经停滞,但矿领导仍要求各单位坚持每日班前学习、岗位描述等,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确保井下回收工作善始善终。只有这样,才能稳妥地开展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并保证分流到别的煤矿的工人能继续从容地应对工作。 人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流的办法来解决,那么关井后的王石凹煤矿将何去何从?是荒废,还是重新利用?“人都没了,矿能活吗?”采访中,矿上的一位老矿工无奈地说。但记者也听到不同的声音:“王石凹是铜川煤炭的一个标志,不能说没就没了!”而更多的声音则是对这个50多年历史的煤矿的憧憬和梦想。 与民间的各种议论相仿,王石凹煤矿及煤炭管理部门,也在为它的去留争辩。华商报记者了解,在几经讨论后,关于王石凹煤矿的生与死、去与留已有一个大概的方案。王石凹煤矿将自寻出路,铜川矿业公司计划将旅游业作为王石凹矿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铜川全域旅游的概念,把未来的王石凹煤矿打造成“铜川的后花园”。 由黑煤块子堆积,变身“后花园”,咋变?开惯了机器的手,要搞旅游开发,咋搞?解耀明说,铜川与别的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座煤城,煤城就需要有承载和记忆煤炭历史的载体。铜川煤业需要一个遗址或者博物馆来纪念这里,因此打造一个煤矿遗址公园是最好的选择,在完成转型的同时,也得以让王石凹矿的工人们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这里。 据了解,王石凹煤矿建设初期的建筑都是苏式建筑,并且现在保护的还很好,矿上计划在打造成一个煤炭工业遗址公园的同时,在生活区打造一个俄罗斯风情小镇,周边还要打造万亩牡丹园和樱花园,工人们今后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新的出路。解耀明说,这个项目提出后也得到了省国资委、省旅游局以及铜川市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铜川市政府还将其列为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 “我们都期待着王石凹矿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现在我们筹划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保存这份记忆,让曾在这里洒下热血的人依然体面地生活在这里。”解耀明说。 华商报记者杨皓
(本文来源:华商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华商网 )
新闻热线:029-
铜川特快:
咸阳特快:029-
汉中特快:
安康特快:
延安特快:
榆林特快:
渭南特快:
商洛特快: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报社地址 西安市含光北路156号
新闻热线、内容纠错电话 029-
发行投递、投诉 029-96128(市话收费)
广告部电话 029-
copyright 西安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sp服务代码 陕卫网审[2010]第006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编号:陕网文许字[7号
新出网证(陕)字006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陕西赢弘律师事务所 王正兴 律师|||||||||||
>>>>>>正文
学习与思考
【中国煤炭报】不会逝去的“风景” ——陕煤化集团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矿关井转型调查
  作者:丁艺涵 张兆增 孙枫凯 白军战  来源:中国煤炭报
&&(点击: )
王石凹矿隶属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铜川矿业公司,坐落在陕西省铜川市东郊12.5公里处的鳌背山下,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在创作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之前,曾有3个月在这里体验生活。
王石凹矿于日开工建设,日建成投产,已经走过了54年的风风雨雨。
有着辉煌历史的王石凹矿,正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因井下煤炭资源枯竭,将在今年10月底正式关井,部分干部职工将分批次分流安置。今年以来,已有640名职工相继离开,分别前往陕西东鑫垣化工、铜川矿业公司柴家沟煤矿等单位工作。
闪耀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中的一颗明珠即将陨落。可这一定就是它的归宿吗?享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王石凹矿是否为了自己的明天在想出路寻对策呢?矿区的人们一切还好吗?
为此,记者特地赶往王石凹矿,深入了解这座老矿的发展轨迹和现实选择。
1 关井进入倒计时
在陕煤化集团加快推进改革措施中,提到了铜川矿业公司3个关闭矿井,王石凹矿是其中之一。
在铜川,提起王石凹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座承载了两代甚至三代煤矿工人梦想的煤矿,早已成为大家心中难以割舍的存在。
“按照规定,今年10月井下回收任务全部完成后,就正式关井了。”一位井下工人平静地说。
目前,王石凹矿所有采掘面和650东部大巷系统的回收工作已全部完成,只剩下650西部大巷及735大巷系统的扫尾工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从表面上看,王石凹矿与其他煤矿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垃圾回收站里每天增加的破旧矿工服和越堆越高的旧设备材料在提示着大伙儿,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今年1月,王石凹矿正式开始井下回收工作,关井进入倒计时,同时对部分职工进行分批次分流安置。
“1月开始井下回收工作,6月初安排职工往有用工需求的兄弟单位分流,一次性安置几百人不现实,所以现阶段只能分期分批进行。”该矿分管生产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资源枯竭,成本与价格倒挂,继续开采已不经济,这是王石凹矿关井的两大主因。
王石凹矿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是国家“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曾有过辉煌的岁月。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王石凹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埋怨四不叫,埋头苦干往上搞”的优良作风,仅用了不到4年,就完成了从建矿到投产的火速“成长”。在自己还未真正“成年”之时,就开始为嗷嗷待哺的电厂源源不断地送去工业食粮。1973年,王石凹矿年产煤首次突破120万吨设计大关。
改革开放初期,王石凹矿在全国率先推广高档普采工艺,曾连续3年夺得全国高档普采冠军。之后,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井下全部炮采和高档普采工艺的淘汰和系统改造,在西北老矿中率先实现了综采综掘现代化。
投产54年以来,王石凹矿共为国家生产原煤4930万吨,先后涌现了55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张金聚曾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然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煤炭总有采完的一天。本部资源枯竭,外部无接续井田,各类负担沉重,关井势在必行。而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市场严寒,更使这个老矿遭遇重创。
“去年,我们矿煤炭的平均售价还在每吨200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平均售价跌到了每吨174元,5月份甚至跌到了每吨128元。现在多出煤,就多亏损。”王石凹矿经营负责人说。
去年10月,为了应对煤市严冬,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出台了加快推进十项改革工作的措施。铜川矿业公司也作出了“收缩东区、扩大北区、盘活资产、做强非煤、战略重心向陕北转移”的战略部署。王石凹矿自此进入关井倒计时。
2 矿工的出路与选择
矿井即将关闭,今年46岁的综采一队工人黄胜利的日子不好过。
黄胜利的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在铜川市上学,自己84岁的老母亲还住在矿上,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大家干得好好的,说关就关了。我们这样的人,只会挖煤,干别的行业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但是没办法,我今年46岁了,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又没有别的技术,只好接受分流安置。”黄胜利无奈地说。
黄胜利告诉记者,前几年煤炭形势好的时候,职工手里还有点钱,很多人都购置了矿上新盖的楼房。“现在每月我有2000元的房贷要还,工资不按时发只能先到处借钱。还有一大家子的吃喝问题也要解决,钱恨不得掰成两半儿花。”黄胜利说,“以前菜市场的肉不到一上午就卖光了,现在好几天都卖不动,我们家现在一个月只能吃一两次肉。”
像黄胜利这样的矿工并不在少数。目前,王石凹矿职工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据企业内部统计,目前全矿30岁以下的职工有235人,40岁至50岁的有1178人,51岁至54岁的有390人,55岁以上的有132人。在学历方面,大学本科以上职工50人,大专以上职工130人,中专及以下职工2100人。
“一开始分流职工时,是自愿报名,其他有用工需求的单位来选人。后来我们一看,优胜劣汰太明显,不利于以后分流,所以选择采掘队伍成建制转移。”该矿负责人说。
事实上,即便是年轻人,对于分流安置也有很多顾虑和不甘心。王石凹矿生产科科长赵科委就是个例子。
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赵科委今年刚满30岁。妻子也是毕业于西安统计学院的高材生,在王石凹矿规划科工作。
刚毕业时的赵科委,怀着满腔的热血应聘到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却被分到了地处偏远的王石凹矿。一开始,他心理落差非常大,“连续3年连除夕都没有放假”,让他觉得在煤矿干太辛苦了。后来,他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一干就是7年。
“这7年里,矿区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对矿区渐渐产生了感情,矿井却要关闭了。”赵科委说,“分流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在这里,我实现了很多梦想,本来想继续施展抱负,却没有机会了。真的很不甘心。”
不过,他也认为:“咱矿亏损这么严重,关闭矿井和分流安置人员多少能为企业减轻些负担。”
截至目前,王石凹矿的职工已经相继被分流了四批,总计640余人。“大家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现在填了张单子,听了挂鞭炮响,背着个包就离开了这里,朝夕相处的兄弟也可能被分到不同的煤矿,大家今后想见一面就难了。”黄胜利说。
但接受分流安置是矿工唯一的选择吗?孙汉民可不这么想。
今年50岁的孙汉民是王石凹矿煤质科的一名职工。10多年前,他曾学过按摩,几年前在铜川市区开了一家20平方米的按摩店。
以前,孙汉民晚上从来不接活儿,自从去年矿上效益下滑后,只要有人打电话,他就会去店里,周末也守着门店,为了多挣点钱。
孙汉民的手艺好,生意一直很不错,按摩的收入甚至比煤矿发的工资多一些。
“矿井要关了,趁着身体还行,为什么不靠自己的本事多挣点钱?毕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孙汉民说。
通维区的康斌最近一直在矿上的生活区张贴广告,打算把父亲原来给自己买的婚房租出去或者卖了。
“房子去年打算卖6万元的,今年形势不好,4万元就卖,空调、冰箱、床、衣柜都顺带送了。我打算到铜川或者西安寻找一些工作机会,或者拿着这笔钱投资个门面房,给自己找个出路。”康斌说。
3 老人·老矿·老城
目前,王石凹矿因没有新的资源可以接续,矿井关闭后,留在矿上的工人不会再有收入来源,只能依靠一些兄弟企业给予极少的“返补”过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煤矿的发展变迁,企业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各种办社会职能尚未剥离,包袱愈来愈重。
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该矿在职职工2400多人,退休人员却高达3800多人,退休人员中仅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00多人。且由于历史原因,工伤和患职业病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此外,在矿区生活的职工家属多达3.6万余人。
连接王石凹矿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的“纽带”是两对四节的缆车,据说这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煤矿缆车。多少年来,它昼夜不停地爬行在斜坡上“迎来送往”,见证了这座老矿的兴盛与衰败。
记者坐着缆车到了山上的生活区,没走几步就看到了年过半百的李凤琴和她久病缠身的婆婆冲我们打招呼。
2004年,李凤琴的丈夫在井下事故中去世。没过两个月,公公因伤心过度也去世了。她和婆婆身体都不太好,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就是儿子朱磊。
朱磊在王石凹矿通维区工作,家和井下“两点一线”就是他每天的生活轨迹。可他并不觉得生活单调,“每天能陪伴在母亲和奶奶身边就好”。
“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我懂,但是如果朱磊被分到别的矿,还是会继续在井下工作,我和他奶奶还要过着每天提心吊胆的日子。我们家再也受不了任何打击了。我只要他留在王石凹矿,哪怕日子过得苦一点,哪怕只靠国家给我的退休金过日子都没关系,只要一家人还在一起。”李凤琴的眼睛湿润了。
今年26岁的机电区工人黄伟告诉记者,家里只有他和奶奶两个人。今年6月,矿上有一批人员要被安置到陕西省府谷县的东鑫垣化工,他报了名。在新单位上班后,奶奶的身体突然很不好,于是,他决定放弃新工作,回到王石凹矿。
“从小到大都是奶奶一个人抚养我,毕业后我本来可以到青岛工作,如果不是因为挂念奶奶,我不会回到王石凹矿。”黄伟哽咽着说,“对于当初的选择,我不后悔,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我对这里有感情。”如果去其他单位工作,奶奶由谁照顾,黄伟很犯愁。
“企业能做的只是救急,对于矿上困难职工的救助只是杯水车薪。但不管企业当前有多困难,也不管企业以后怎么发展,我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妥善安置好每一名职工,让职工有尊严地活着!”该矿负责人说。
煤炭市场不景气,不仅煤矿工人的日子不好过,整个王石凹矿区的经济链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记者走到位于生活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门口时,经理史小铜正在烈日炎炎下给客户推销近期的优惠活动。
前几年,这家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量很大,矿上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工资都由邮政储蓄银行代发,平均每月代发1300万元,光在职职工就700万元。自从工人被陆续分流了之后,在职职工的工资代发减少到了200万元,尤其是存款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客户流失量非常大。
“大家的手头都紧了。前年,咱们矿上70平方米的楼房可以卖到11万元左右,今年卖5万元都没人要。我们也只能通过开展金融知识有奖竞答、上门走访老客户等促销活动,维持银行的经营。”史小铜说。
对于今后的打算,史小铜说,在为矿上剩余基础客户服务的同时,他计划把业务往周边农村延伸。他说:“矿井关了,但矿区还在。有人就有希望。”
4 转型希望:
建工业遗址公园
职工分流后,剩下的人怎么办,王石凹矿转型的希望在哪里?
最初,矿领导设想,企业今后可以成立劳务输出公司,让矿上的剩余人员到别的矿井去打工,或者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但最终因缺少相关资质,加之整体市场低迷,进展很不顺利。
后来,该矿先后到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晋煤集团丹朱岭工业旅游景区等地进行考察调研。去年下半年,铜川矿业公司决定将旅游业作为王石凹矿转型发展的方向,拟建工业遗址公园项目,打造“铜川后花园”。
对于转型发展旅游业,王石凹矿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一,王石凹矿是国家“一五”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全国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是当时西部地区21个建设项目中唯一的煤炭工业项目。目前,井下巷道、选煤楼、办公楼乃至职工宿舍楼等依然保存完好。去年是中俄建交65周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外交部前副部长、驻俄罗斯前任大使刘古昌等一行在去年6月来王石凹矿调研,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情况非常重视。
其二,作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铜川,这些年来,铜川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照金—香山风景名胜区,名气大涨。王石凹矿的地理位置正处于铜川市环形旅游圈的一个点上,完全有实力加入这个旅游产业链。
“我们可以让游客深入420米井下,感受最真实的井下作业过程,还可以打造‘俄罗斯风情小镇’。周边旅游景点,如光伏电厂、万亩牡丹园、千亩中草药基地等也在筹备之中。”王石凹矿宣传部部长说。
项目提出之后,铜川市旅游局,铜川市委、市政府,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国资委的领导先后来王石凹矿实地调研,对拟建工业遗址公园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表示对该项目大力支持,同意开展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
建设工业遗址公园的消息对于职工和家属们来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在无助的人们心头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
“咱们王石凹矿风景秀丽,冬暖夏凉,发展旅游业绝对有优势,如果建成,我们这些没被分流走的职工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在机电区工作的蔡玉华说。
修造厂的老职工沈国川也感慨道:“曾经的矿区真是脏乱差,职工住的都是瓦房、土窑洞,连自来水都没有。现在职工文化广场上连个烟头都没有,整个矿区就是个大花园。工业遗址公园的前景一定很好。”
为了尽快促进项目的落实,王石凹矿已经在陕西省内寻找了3家有资质的设计院,经过综合评定,最后决定由陕西远见旅游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但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使立项进入了“瓶颈期”。
该矿领导告诉记者,井下回收工作已经进入后期,由于立项的不确定性,井下巷道和设备是部分留下还是全部回收,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在,井下一线工程还是按照“多保留,少改造”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方案进行预留,确保矿井回收工作和旅游矿井建设“两手抓”。
此外,王石凹矿目前正寻找愿意合作的公司共同开发这个项目。同时,他们也希望各级政府可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毕竟在煤炭市场形势持续低迷的当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转型发展是异常艰难的。
有职工说:“有了矿山遗址公园,可以为曾经工作、生活在王石凹矿的人们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无论他们今后身在何方,回头看看,王石凹矿还在那里,靠山还在那里,家还在那里。”
友情链接:
 --山东能源集团权属企业网址--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能源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能源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能源集团内蒙古盛鲁能化有限公司
山东能源集团贵州矿业有限公司
山东能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山东能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政府机构网址--------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常用链接网址--------
中国网络电视台
中国广播网
本网站所刊登各类新闻、信息、图片和各种专题资料,均为新矿集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省铜川市政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