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小餐馆日常帐目管理生活费用理财软件

中国人的理财生活
中国人的理财生活
■ 曲 兰
《中外期刊文萃》2006年第1期  文摘类期刊-大稿
  她提前5年退了休
  所有人都没想到杨杨会提前退休。因为她是公司质检部门的骨干,一直挺受领导重视。而且她年龄并不大,离退休年龄还有5年。她这一退,每月的收入最少要减少两千多元,这让很多人不解。
  她的“头儿”很无奈地对我说:“你想让他走的吧,他绝不走,就在单位赖着;像杨杨这样真干活的吧,技术又好,到哪儿都是宝,想留也留不住。唉!”
  杨杨说:“我在这里干了30年了,要说感情上,也真是舍不得!可是我是真腻味铁饭碗、也真腻味这种体制了!”
  “为什么?你在单位不是挺受重视的吗?你们单位效益还不错,工资也不低,到别的地方未见得比这里好呢?”我也有些不解。
  “我没想到别的地方,我这岁数已经不再想给别人打工的事儿了,就想自己干。”杨杨说。
  “自己干?做生意?你这个岁数?我觉得在你这个年龄转移战场,可能比较吃力,因为你毕竟把自己积累了30多年的资源和基础扔掉了。”都50岁的人了,竟然还有另起炉灶的勇气。
  “很多人不理解我,因为我再找一份工作的话,即使加上退休金,也不见得会比现在多。我现在除了工资奖金,出差还有很高的补助,收入还可以。我既没想再找工作,也没想做生意,我不是那块料。我就是想换一种生活方式。”
  “提前退休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吗?”我问。
  “当然了!我和老公这一辈子都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像机器人一样,工资是越来越高了,存折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了,可我们还是穷人,还是这个社会中的穷人!看看我们单位那些小轻年的,博士生、硕士生,人家谁不是住着100多平米的大房子,哪个没车啊!我们呢,还是住在这7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也舍不得买车。我不能再这样活着了,首先是改变这种赚钱的方式,我要理财了,什么叫理财呀?就是先改变赚钱的方式,再改变消费的方式,再改变生活的方式,这就叫理财!我都活了50年被别人安排的日子了,现在我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活一回了。我有一个朋友,先用所有积蓄在郊区买了个小商铺,后来又把城里福利分房时分的那套房子卖掉了,得了六七十万,加了点儿钱,就在郊区又买了个别墅。别看退休金不多,还有商铺的租金补贴着呢!过着有房有车有别墅的日子,活得可自在呢!”
  “你也想买商铺?开小店?”
  “我不买商铺!我做不了生意。我也没钱买别墅。我说的那个朋友,人家老公是教授,出去讲千次课就好几千,据说有一次讲课人家还送了他老公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得多少钱!我们比不了人家,我们没有活钱儿,就那点死工资。可我和我老公到这个岁数以后,就特别想亲近土地和绿色,老想自己种点东西。这些年,就只能在阳台上种点花儿,太没点施展的余地了!我老公退了好几年了,这几年他啥也没干,净在郊区转悠了。我们天天就琢磨着在哪儿买一处农家院,然后在那儿开一个民俗游。农村人办民俗游其实没我们城里人有优势,我们城里人最了解自己的口味。我这辈子除了工作上那点技术,别无所长,就是会做饭,侍候老公和孩子几十年练出来的。就帕这北京女人,到了50多岁还不会做饭的,少!差不多都有点儿绝活儿,我就卖我这点儿绝活儿!我们都琢磨好几年了,要真买这小院,得在路边,还不能离城镇太近,得有山有水,现在城里人不愿意往那郊区的公园走,专爱找野地儿玩儿,不受限制,开着车,走走停停,自由。这几年农家院也涨价了,对我们来说,地方很重要,价格又不能太贵。这不,前些日子我老头儿终于找到了一处,7万多元,价格我们能接受,有七八间房子,还有个半亩多的小院。将来我把小院收拾得漂漂亮亮的,让那些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城里的房子怎么办?”
  “租哇!什么时候我们想回城了,就把房子收回来。”杨杨笑了。
  “住农家院冬天怎么办啊?还得自己生炉子?”我从未住过平房,在我眼里,生炉子是一件挺可怕的事,不仅麻烦,而且还容易中煤气。
  “哎哟!我是最不怕生炉子了,以前我们家一直住平房,生炉子是我的长项!我想啊,我们两口子在郊区有个窝儿,儿子以后也有了度假的地方,省得一到黄金周,就不知道上哪儿去。放假的时候,哪儿都跟人粥似的;让人玩b都没有了,累得不行。可在家待着又闷,到自个郊区的家来散散心,又经济又实惠,而且,儿子一家人来了,包括带着朋友同学来,都有地儿住。”
  杨杨(请原谅,杨杨不是她的真名,如果用真名,她就不会泄露家底了)跟我数起了她的理财经:“这些年,我们攒了30多万,还算可以吧!其实我们俩收入在我们这一代人里,不算少;但前些年儿子上大学花不少钱,所以没攒下太多的钱。现在儿子工作了,不用我们的钱了,我们才攒下俩钱儿。我们这点钱,如果在城里,还真有点不敢买车,油钱那么贵,而且到处都要停车费,养都养不起。其实,要说也养得起,就是犯不着!为了一辆车,又不是必需的,每月就得一千多,说实在的,寻千多算是少的,剐了蹭了,违规了,都要钱。就是车不开出去,在小区里每个月也要150元的停车费。买个车得十万吧?好,我们那30万的积蓄变成20万了,你想,我们俩退休金加起来是4000,养了车,还剩3000,吃饭1000多,还有2000,其实真要养个车,剩不下2000来,要钱的名堂可多了。我们俩合计好久了,总下不了决心买这车。我们老头儿老说,买车还不如打车呢,像我们这退休的,一个月再打得多,也打不了1000元,还不操心。就这么着,我们俩犹犹豫豫的,到现在也没买车。可是,没车也不自在,不自由。没车,你敢打车上郊区去转吗?退了休,天天就在自个那套小单元房里窝着呀?而且我们两个人都没事干,天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两张老脸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得吵架?到了郊区呢,首先是城里的这套房子就能给我们每个月带来两千的进项,房租就够我们吃喝和养车了,而且在郊区,养车的费用也大大减少了,不用每个月交停车费不说,也不用担心剐蹭了。我们再搞个民俗游,挣多挣少都无所谓,反正钱是够用了,我们俩还有个事儿干,我也能发挥发挥自己的特长。”
  “那你就可以攒下更多的钱了?”
  “瞧你说的,到咱们这个岁数,多少钱都不算多了,不定哪天我们俩谁得了大病,那就是无底洞!我看了你写的《老年悲歌》了,说得太对了。咱们老百姓,病不起!要不怎么得理财呢?理出钱来,是为了保障自己。别看咱买不起别墅,可也算有房有车,有越来越多的存款,心里踏实。”
  “你们单位里有多少人是你这种想法儿?”在采访中,我总是对数字、对比例特别感兴趣。
  “嗨!没人这么想,都整天琢磨怎么能弄个高一点儿的职称,每个月多拿个几十块钱。要不都不愿意退呢,非得赖到60岁生日的那天才肯办手续。我们这样的国营公司,还是过去的体制,一到关键时刻,分房啊(不过现在没分房这档事了,我是说几年前最后那次福利分房),评职称啊,提干啊,你就瞧吧,人们恨不能使出
浑身解数,为自己捞啊!平时要好的同事,能掐得跟热窑似的!我也在里面掺和,为自己受的不公平待遇痛苦得不得了。现在脱身出来,再看这些,就觉得特别可笑,瞧瞧我们付出那么多痛苦和精力,甚至失去友情和亲情,得到的是什么,不过每月多了那几十块钱!值吗?把那点儿心思用在理财上,不比那几十块钱实惠?也不受那刺激!要说我们单位这些人,就爱挤在这个体制的小圈子里勾心斗角,稍微有点出人头地就觉得实现自我价值了,没意思极了!我再也不想过那种日子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人家就愿意那样,为涨几十块钱奋斗一辈子。我管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你们领导挺重视你的,不愿意让你退。”
  “不就是因为我老实,能干活呗,当头儿的省心啊。他想让退的那些人,人家就不退,不仅不干活儿,还什么都捞到了,头儿也没辙。可我们老实人也不能老当垫背的呀!一到评职称了,我们就给人家当分母,评上的不是业务强的,尽是些能钻营的,你说我心里能平衡吗?我想,我这人,一辈子都学不会那些钻营的本事,惹不起总躲得起吧?恕咱哥们不奉陪、不当分母了!”
  我想,越是落后、越是不平等的地方,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才能和努力的关系越小,而依赖于机遇或者与权力人物的特殊关系。而营建这种与权力的特殊关系,常常需要一些杨杨她们所不耻的、不那么光明的手段,在那种特殊的体制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社会毕竟进步了,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改变命运、获得财富的机会,所以杨杨她们今天有了选择的自由。
  “既然说理财,你想过没有,你现在退下来,经济上所受的损失与那些到年龄再退下来的同事们会差多少?”我问。
  “这么说吧,我退下来现在每月收入大概少两千,5年是多少呢,12万,到退休的时候,我们可能差几百元,一年就是几千,十年呢,就是几万,人退了,还有几个十年啊?就是几十年下来,不过就是二三十万的差别。可我因为退了,才能住到郊区去,城里这套房出租就是每年2万多,我就是不算我准备搞的那个民俗游,也比在旧轨道里生存挣得多,这是经济成本。但我们没算生命成本啊?到郊区后,空气比城里好了,我的身体肯定比他们好,光在医疗这一项上我可能就比他们少花很多钱。而且我过的是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心情愉快,即使没有经济上的收益,我也知足。”
  因为知道我在写理财的文章,杨杨还热情地为我介绍她老公的一个朋友老希:“也是你们同行,当记者的,他呀,我就不介绍了,你自己和他联系吧.!这是他的电话。”她把老希的电话抄给我的同时,还跟我卖个关子。
  老希开了两个饭馆,一个度假村
  到底是同行,老希很爽快地答应了,电话里约好在我家楼下茶馆见面,临了,他突然问了一句:你家那儿有洗车的地方吗?
  “还真巧,我家下面茶馆的对面就有个洗车店。”
  “好嘞!”听声音,这老希就是个爽快人。
  到了约定的时间,我早早就站在茶馆门前。我的同行?想必开的是夏利或者捷达之类的车吧?我紧盯着对面的洗车店,眼睛正不够用的时候;一辆宝马停在我身边,车窗摇了下来:“请问您是曲兰吗?”
  “你是?”当记者的?开这车?
  他见我一脸狐疑,笑着说:“我是老希。车挺脏,洗了一下。”
  茶馆坐定,老希悠闲地拿出一支烟:“不介意吧?”
  “没关系,干咱们这行的,和各种人打交道,还在乎人家抽烟吗?”我笑着说。
  先是那车让我小小地吃了一惊,此刻,他点起烟来的那种气定神闲的样子,也让我多少有点迷惑:干我们这行的,时间长了都有一种风风火火的劲头――老觉得时间不够用。可看他那劲头,十足的大闲人――是记者吗?
  因为是同行,我先同他开了个玩笑:“请问希老板在哪里公干?”
  “行了,别转词儿了。我在x x报副刊。”
  “你们那里工作清闲吗?”
  “还行!反正熟悉了,干了20多年了。”
  “我听杨杨说,你在理财方面很有想法……”我开门见山。
  他打断我的话:“什么想法,不就是我干的兼职吗?别用我真名啊!要不我就不敢说实话了。我除了工作上这点事儿,还开了两个饭馆,一个度假村。我不靠工资生活,上那个班就是为了好玩,为了退休金。我这么说吧,我给我的厨师长开的工资每月就是1万。”
  关于他的那辆宝马,我心里算是有了答案――原来他还真是老板,有钱人,不能算工薪阶层。但我实在难以想像――两个饭馆、一个度假村?算上他的本职工作,他一共是干了四份工作!怎么还能这么悠闲呢?悠闲是一种气质,从姿势、动作、语言上都能看出来,这是装不出来的。而且,现在人们都爱装得很忙,似乎只有这样才说明自己的价值。而他那种闲适,是有钱人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自信。
  “我看人们现在活得都挺累的,你一个人干了四个人的工作,不累吗?”我心存疑惑。
  “报社那块‘小菜地’,不必太用心思,顺手耙两下就有收成,干了一辈子了。那两个饭馆,我是聘了经理人干,操心受累的也不是我,就是度假村还没搞起来,有时要操点儿心。我基本上就是有时间就琢磨点投资的事宜,没干什么具体事,过得比较闲。我觉得啊,真正的理财,就是出最小的力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果我自己盯着那两个饭馆,非得累死!可能自己干,能多收点,但做好一个饭馆就够我累的,我聘别人干,我就可以开两个甚至三个饭馆,收益也不少。”
  “过去人们总说书生意气,中国的文人都有点爱感情用事,不那么适合经商,你觉得你呢?”我问。
  “没错儿,好多人觉得奇怪:这孙子是经商的料儿吗?我的同事们整天琢磨的还是怎么提高上稿率,多拿点奖金什么的,或者就是写点儿外稿,挣点儿稿费,那点钱挣得是真辛苦!花好几年写一本书,光税得交四分之一,我原先也是这路子,也写过两本书。后来我不写了,写东西,那是熬自己身上的油!写不了几年就把自己身上的油熬干了,犯不着!以前,辛辛苦苦的,也没有什么积蓄。后来,有俩闲钱儿,我老婆就开始犯嘀咕了,闹着要旅游,说存在银行反正也没什么利息。我不这么看,我总觉得我们岁数都不小了;这年龄就怕生病,没有安全感,琢磨着总要让钱生钱才好,起码生病时不怕没钱治。后来我刚好有这么一个机会,一个朋友撺掇我开饭馆,于是我就转型了。”
  “别人想像你这样也做不到,一般人的那点儿积蓄开不了饭馆。”我琢磨着,要是这么容易就开饭馆,我也早开了。
  “我一开始也没多少钱,有点钱也就存银行了,我告诉你啊,存钱就是傻冒儿!给银行打工,积累多少年也富裕不起来。何况现在还是负利率,你那点儿钱存进去,就是让别人拿你的钱去赚钱!所以我认为,别管钱多少,要让它流动起来,而且变成能升值的资产,才有可能富裕。我和朋友合伙开饭馆时,也没几万,我就全.投进去了。”
  “那是有风险的呀!你全投进去的时候有过这种顾
虑吗?何况你当时并不懂经营啊。”
  “哪能没顾虑呀?当时挣那点儿钱也不容易!不过当时一咬牙一闭眼也就干了。那会儿我是真不懂经营,不过,这几年开饭馆是好时候。现在人们有钱以后,生活习惯也变了,不愿意在厨房里烟熏火燎的,到饭馆吃省事,不用刷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所以现在开餐馆开一个火一个。到现在我可能也不能算懂经营,因为这一直是别人在给我干着。但我懂理财,我懂得让懂经营的人替我干;而且、除了开饭馆,我还投资了福地和酒店别墅。”
  “福地?”我第一次听说这词儿。
  “就是墓地;投资不大,亏了也没什么。我在乎谷还投资了酒店别墅,交8万就行,小房儿,才50平米,但却有个小院,而且装修好了,连家具和常用电器也配了,甚至被褥都有。平时房子由酒店给你经营,你―年还可以到那里住25天。每月划到你账上200,20年后,房子就归你了。我算了一下,8万元存到银行里,连这一半的利息都拿不到。投资这种小别墅,周末可以开车到那里玩玩儿,特别是平谷桃子熟的时候在那儿住两天,不仅能好好享受一下郊区的好景致,而且能足吃桃子。现在我不存钱,有钱就想办法投资点儿什么,不过我不玩股票,股市上黑幕太多,咱不趟那浑水。我不指望一夜暴富,理财也就凭自己;的眼光,所以不适合炒股。”
  “我感觉你好像有十八般武艺似的,居然涉猎了那么多行业!”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吧!现在这社会,靠省着过,再省也省不出多少来。但现代社会给人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理财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了,只要你能别出心裁,能想出理财的高点子来,就能得到财富。”
  老希认为:钱,就好像一个蛋;吃了就没了;而投资,像他的这些个饭馆呀、度假村呀、福地呀,就如同养了一只母鸡,能不断地生蛋;“要说这理财,其他的好处不说,起码咱生了病;心里不害怕!”老希最后说。
  租房 租车
  据经济学家的分类,我国老百姓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房租、稿费、各种奖金,以及保险、证券、基金收益等,这些非工薪的收入越来越多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据统计,北京城市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1999年只有91.91元,而到了2004年,就达到了146.4元,年均增长10%。
  工薪收入一直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方式,所以很多人这辈子的理想,就是能拿到越来越高的薪水。我们干吗都要上大学,挤那高考的独木桥哇?就是因为那张文凭是我们获得高薪的敲门砖。
  如果说近年来中国人经济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可能就要算人们收入方式的变化了:人们有机会、也有条件琢磨其他的赚钱方式了。像老希这样从计划经济时就参加工作的“老工薪”,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竟然远远超过他的工薪收入!
  我的一位当公务员的朋友常先生,既无老希的经营理念,也不可能有那份闲情搞投资,但人家也有点儿小活钱儿:前些年,他一直住一套单位早些年分的小三室一厅的房子,总觉得小了点。于是两年前在离单位稍微远一点的地段,贷款买了一套同样是三居,但却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然后把那个小三居租了出去。据他说,因为他分的那套房子离CBD挺近,地段好,不愁租,房租除了付新房银行的按揭款,还能剩下点儿。这样,虽然他上班远了一点儿,但老婆上班近了,而且住得宽敞了,收入也增加了。
  在我的朋友中,像常先生这样以房养房或以房生财的人,不在少数。据统计,2004年,仅外地农民工交给北京市民的房租就达到了2亿元,这还不包括长年游荡在京的“北漂”和租民居居住的外企高管们付给北京人的房租。
  不仅是闲房能租出去挣钱,不少人还把车也租出去赚钱。在“车天下”网站的论坛里,我就看到这样一个帖子:“由于现在养车费用较高,本人出租5月初自买的家用型汽车。可提供:长期、临时用车,商务用车、婚礼用车、会议、旅游等服务。”
  在采访中,有位石先生告诉我:“去年我把车租出去很多次,一天100元,现在已经有万把元进账了。有时你的车也不用,闲着也是闲着,租给比较可靠的人,等于别人和你一起养车。”
  半年赚了400万
  我们平常人,到银行去无非是存钱或取钱,可有一位老兄却在进出银行的当儿,学会了赚钱。不久前,《申江服务导报》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个理财故事,看了以后让我大吃一惊――居然可以这样挣钱!而且,这家伙就干这一档子,居然一辈子都不愁吃穿了,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么没砸到我头上啊?所以我原文抄录下来,也让诸位长长见识:
  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客户陈先生推荐他们的外汇期权业务,想帮他把外汇从单一的存.款中拿出一部分投资。陈先生虽然已不年轻,但却十分好学。他没有一下拒绝银行人士的提议,而是虚心请教何谓“期权”。当他弄明白“期权”并不是:期货?,它只是在付出一定期权费的基础上就可以享有今后比较丰厚?的期权收益,风险却仅仅可能就是失去几百元期权费的时候,他参与了。
  但他真正的收获却是在他把“期权概念”用在商铺上。 2003年12月的一天,当他得知一个即将交房的成熟小区将要以3万元/平方米价格拍卖小区商铺时,一街之隔的一个老商铺却正在以2万元/平方米不到的价格出售。陈先生知道机会来了,面对商铺720万的总价;他没有退缩,而是跟老板谈起了期权概念。他说;他愿意买这个商铺,但付款要”到2004年8月。不过现在他愿意以20万的价格买下这个商铺的期权,如果届时他不能按时;付款,老板可以没收他这20万。
’老板想想也没什么不好,自己反正没风险,当初自己可是400万买的,就同意了。当拿到这个商铺韵“期权”后,陈先生开始“招’商”。一个月不到,就已经有人愿意加80万买下。可他没有出手,毕竟离交款还有一段时间。随着对面新小区住户的人住,商铺也越来越走俏。今年7月,陈先生终于找到了满意的下家:对方愿意出11007Y买下商铺。
  于是提前1个月,他给上家交了剩下的700X,自己差不多赚400万。
  雪茄屋的梦想
  有一位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关小姐,原来也是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于是从银川考到了北京上大学,找一份儿好工作,能够挣越来越高的薪金,是所有像她这样的女孩的理想。
  大学毕业后,她到一家四星级酒店给一位法国大厨当助手。这个叫维克多的大厨,有个嗜好,酷爱抽雪茄。在一次闲谈中,维克多告诉她,在欧美国家,雪茄几乎无处不在。每个酒店里都有颇具规模的雪茄专卖店;出入商务会所,朋友会请你到雪茄室抽一支;去酒吧喝酒,侍应生会给你递来雪茄单,毕恭毕敬地向你推荐“大卫杜夫”“卡西亚维加”等名烟。可是在北京,想买优质的雪茄却很困难。
  维克多的“抱怨”,让这位关小姐顿开茅塞:既然
买优质雪茄这么困难,若是开一家雪茄专卖店,只要品种齐全,一定会大受欢迎。要知道,北京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少说也有十几万外国人哪!维克多看这小丫头胆子太大了,就善意地提醒她:雪茄可是一种奢侈品!产自牙买加的“麦克纽杜”一支250元,多米尼加的“大卫杜夫”一支是400元,有的甚至上千元一支!由此可见,投资一家专卖店,前期所需要的资金会多大!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几乎是天文数字。偏偏这小丫头就认死理儿,没被这天文数字吓倒:优质雪茄的价格如此昂贵,难怪它会受到政要、富豪们的钟爱!这样看来,抽雪茄,其实还是一种身份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这里面可就有商机了!
  可是,到哪里去弄一笔启动资金呢?当关小姐愁眉不展时,又是这个维克多助了她一臂之力:”“关,我虽然讨厌做生意,但对你开雪茄专卖店的想法很感兴趣。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以人股的方式投资一部分钱。”这让划、姐又惊又喜。
  她辞去酒店的工作,在秀水街物色到一个门面,同几个懂行的朋友一起动手装修,忙活了两个多月。很快,一家风格独特的优质雪茄专卖店就红红火火地开张了。她的店位于北京使馆区,招牌上没有中文,只有一行字母――Montecfisto(蒙特),这是古巴雪茄中的一个著名晶牌。内行一看就知道里面经营什么。
  第一个月,划、姐就赚了近3万元钱,应该说已经很不错了,可是,除去昂贵的房租和多项日常开支,几乎没什么利润;第二个月仍在这个数字上徘徊。这可急坏了关小姐,这样下去,岂不得关张了?
  做买卖陷入困境是常有的事,而真正让关小姐的生意“柳暗花明”的,是特别的广告的方式。
  她平时爱读报,为此还订了《经济日报》《北京晚报》,她发现报纸内总夹有各种彩印的小广告,什么“抽奖”“优惠大行动”等等。于是她也试了一把。
  她印了5000份介绍雪茄屋的广告,10天之内就发送一空。也许是由于这个广告很新鲜的原因,一连数天,电话响个不停。然而,让她失望的是,问的人多,买的人少。虽然不少人想了解雪茄文化,但这种昂贵的消,费品毕竟不是中国人承受得起的。
  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买得起高档雪茄的人,知道“蒙特”的存在呢?还是维克多给她出了―个主意:通过领事馆发函,同时,在一些主流英文媒体上做广告。这一下,买得起高档雪茄的人终于知道了“蒙特”,使馆区的老外们都知道“蒙特”经营着品种极为丰富的高档雪茄。从此每天都有许多穿着讲究、讲不同语言的洋人在店里进进出出。有人开玩笑说,这里简直成了各国外交官的天下!
  后来她根据顾客要求,又增加了酒水服务这个项目。因为不少外国人都喜欢边抽雪茄边喝威土忌、白兰地、人头马之类的洋酒。有的人,还喜欢把雪茄放在威士忌酒里蘸一下,然后再拿出来点燃。他们围坐在舒适的休闲椅上,在柔和灯光下,晶着陈年美酒,听抒情的爵土乐……老外喜欢什么,咱就上什么,这一招儿,让关小姐很,决就赢利了,每月纯利润好几万元!
  不久,二家俄罗斯的公司举办5周年庆典,计划采购一批礼品赠送给高端用户,要求这份礼物要高档、体面,这可难坏了采购人。当他到“蒙特”抽雪茄解闷,无意中说起这件事时,关小姐听了怦然心动:既然优质雪茄有实用和收藏双重价值,不少公司老总和高管人员都酷爱这尤物,为什么不能把它作为高档礼品送人呢?她同这位采购人一说,对方的眼睛一下亮了,拍着脑门说:“是啊,我怎么就忘了送名贵的古巴雪茄?这多有档次!”很快,他不仅在这里采购了一批古巴雪茄,就连配套的专用工具雪茄剪、保温盒、加温器、专用打火机,甚至仅有的1叶雪茄公文箱(内置保温盒)都买走了。仅一个雪茄专用打火机就是2000元。雪茄公文箱更是在万元以上!
  尝到甜头后,关小姐又在网上与一些外国公司公关部联系,向他们推荐自己的“雪茄系列”高档礼品。没想到第三天就有一家德国公司找上门来,一下在这里买走了40多万元的货!不久,印度一家软件公司也要求订货。
  这样,关小姐很快同数十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成了他们的“高档礼品供货商”。现在,她手下已经有7名员工,个人资产早就超过百万。现在她又琢磨着在外商云集的上海开一家分店,下一个目标是深圳、青岛……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开100家“蒙特”分店。
  瞧这小丫头多有心!一次闲聊就能让她抓住商机,把生意做大。关小姐认为:做生意要善于捕捉市场空白点,因为“冷门”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前景,而且容易被人忽略,竞争相对来说不那么激烈。
  多年以来,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要不,要那张文凭干吗呀?但这些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方式正发生变化,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并没用那张文凭,而把它揣起来,索性自主创业了。据我所知,在淘宝网上当小店主的大学生就不在少数。我就想,以后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之后,还会有多少人上大学,去挤那个独木桥呢?
  别不在意小钱儿
  我们大多数人将钱存到银行以后,很少有人精确地计算过利息收入:利息那么低,那点小钱儿还值得费脑子吗?谁还指着利息发财?我也一直就这么想的,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1万美元存得巧多拿利息4000元。
  ――多拿400021这可不是小数了!
  这是《钱江晚报》上的一篇文章,它以杭州为例。这位记者分别跑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交行、中信实业、浦发、招行、华夏兴业、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对比后发现,两年期美元存款至少有六个挂牌利率:3.5%、1.25%、1.225%、1:065%、1.075%、1%。其中,浙商银行两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最高,达到了3.5%。
  瞧这位记者多有心[利息1%与3.5%意味着什么?如果将1万美元存到银行,在利息最低的银行存两年,税前年收益为100美元,而在建行、农行、招行、广发等大多数银行能获得税前年收益约125美元。浙商银行调整后,税前年利息收益达到350美元,与利息最低的银行差额达到了25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息差约有2000元人民币,存满两年,息差约4000元人民币。
.除了利率的差别以外,我们还有各种外汇理财产品可选择,而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据我所知最高已达到4%,而且是不收利息税的。
  瞧瞧,这是小钱儿吗?假如你有两万美元或者十万美元呢?
  在今天,我们老百姓能够认可,又比较安全的投资渠道几乎没有,所以很多人还是把余钱存到银行。如果你不愿意尝试别的投资渠道,就愿意在银行存钱的话,稍微留意一下利息的差别,留意一下各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之间的差异,可能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钱挣多少才算够呢
  我其实完全不必去医院看他――他既不是我的采访对象,也不是我的亲戚或朋友。可当我听说他是肝癌晚期,已经不久于
人世了,便还是去看他。见到我,他蜡黄的脸上浮出一丝笑容:“曲老师,没想到你会来。”他老这么叫我。
  这张还挺年轻的脸,早已没有血色,透着灰黄。而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刚20岁,从老家出来没多久,脸色红红的,透着农村知识青年的健康与精明。他是给我的邻居装修的,不时还帮着老板揽活儿。我有时出门会碰到他,他总是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他对所有人都很殷勤,主动同小区住户打招呼,见了人不是叫老师就是叫老板。
  我快分房子了,顺便也问了他一句:“等我房子下来了,能不能给我便宜点儿?要是价格合适,我就不找别的公司了。”
  他一副笑模样:“曲老师,您放心,肯定给您最低价!”
  房子下来了,我看房子虽旧但还不是太糟糕,就没想大装修,只想刷一下墙漆,也就只花个千把块钱。找了几家公司,都不愿接我的这种小活儿,还真就只能找他了。他满口应承。他给我的印象是嘴特甜,活儿虽干得不能算太漂亮,但无论是讨价还价,还是挑了毛病让他重做的时候,他都不会生气,说出的话总让你觉得特舒服。
  房子装修完,忙于工作没再与他来往,只是几年后听说他有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心里想:难怪,就凭他那张嘴,肯定能揽到活儿,不发财才怪!
  十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我正从一家超市出来,一辆挺高级的轿车停在我身边,车窗摇了下来:曲老师!
  我吃惊地看着他,一时竟没认出来:这个西服革履的胖子,看上去怎么这么眼熟啊?
  曲老师,不认识我了?”那副笑模样让我一下子认出他来。――我真有点吃惊:他怎么变成一个……十足的小油胖子了!个头不高的他,那张脸由于营养过剩,显得油光光的,连口音都没了,一口挺标准的普通话。
  “曲老师,有时间到公司坐坐,我的公司就在前面。”
  “当老板了?”
  “嗨,什么老板不老板的!”聊起来,才知道这几年的工夫,他已经把老婆和两个孩子都带到北京来了,而且在北京买了房。不用问,光看他的坐骑,就知道他的公司规模有多大了。
  尽管是一面之交,与他并无来往,但想想人家到北京不过十几年的工夫,就积累起财富,而自己干了一辈子也不过是个工薪阶层的小编辑,心里不免有点儿酸:论房子,人家是200多平米的商品房,而自己还住在单位分的老房子里;论出行,人家开上了高档车,咱上班得挤公共汽车……要说人家外地人,就是比咱们能吃苦,比咱们能钻营,要不富起来的都是他们呢!
  本来与我并无什么交往的人,先是这般暴富让我吃了一惊;几年后,听说他得了晚期肝癌,又让我吃了一惊。人的命运如此反复无常,我想如果这世界上真有上帝的话,这上帝一定跟孩子一般:一下子把什么都给你,一下子又把什么都收了去!
  所以,惜时如金的我,还是决定到医院去看看他。见我进来,他似乎并未感到吃惊:“曲老师,您能来看我,真是太感谢了!”
  ――嘴还是那么甜!
  他告诉我,有一段时间了,老觉得不舒服,就是不肯拿出时间来上医院(时间就是钱哪,到了他这份儿上,钱已经挣得容易了,但穷怕了的心理,让他就是停不下来)。终于扛不住了,到医院一检查,就已经到了没几天的份儿了。他说:“忙啊,总是忙不完的事,挣不完的钱,没时间想想我这辈子究竟要活成什么样儿。现在好了,什么都有了,就是命没了。我还不到40岁,真的是不甘心,我就想,我这辈子图的什么呀?”―
  最后那句话,他几乎是喊出来的,那绝望的表情,我很长时间都忘不了。
  我想起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我们用命换钱,年老的时候,我们用钱买命。用命换钱的时候,虽然要花大力气,但也许能做到;而真到了用钱买命的时候,往往是多少钱也买不来了。对财富的追逐,让多少人丧失理智。
  我知道他有两个孩子,便问道:“家里怎么样?”
  “别提了!想起这件事,我死了都闭不上眼。我老婆是三无人员:没文化,没户口,没工作。把他们从农村弄出来的时候,一直没想过给她上户口,光顾了挣钱了。我这一走,儿子刚上小学,女儿……唉!她怎么整啊!”我早就听他老乡说,他女儿上中学,是个很懂事,很用功的孩子。他这一走,那个勤奋的女孩子不知能不能继续上学了?
  钱挣多少才算够呢?财富与生命之间,孰轻孰重?依我看,即使你能挣再多的钱,损害了健康,那就不叫理财,那叫敛财!理财理的是什么?就是孰轻孰重;就是顺序!第一是生命,是健康,第二才是挣钱,才是事业!
  准备好,“家庭四金”
  人到中年,理财的要义就是两点,首先是健康:工作的脚步放慢下来,凡事别太求完美,须知“有所得便有所失”的道理。?对财富的追求,适可而止,该收手时就收手。对自己,多一点宽容,该玩就玩,该歇就歇,毕竟年龄不饶人,别自个儿用鞭子天天赶着自己往前跑。
  其次,上有老,下有小之人,要安排好所谓的家庭“四金”,也就是一个家庭中最大的几笔资金。
  第一是购房准备金。对很多家庭来说,房产是最大的一笔资产,买房总是列在家庭理财大计的第一位。一个舒适的家,对身体的休整与恢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房子给我们心理上带来安全感。
  第二是孩子教育金;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据说,有人以目前的消费水平粗略计算了一下,最少要26.4万元。实际生活中,孩子的消费与教育所需的费用会相差很大,但这也不是一笔小钱。我们本来就只有一个独苗儿,又都望子成龙心切,这笔钱,就是再咬牙恐怕也省不掉的。”
  第三是夫妻养老金。“英年”之人,正是负担最重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老的常闹病,今天住院,明天做手术;小的学习又操心,自己身体又大不如前……样样要花钱。因此,养老金的筹备要早打算,早谋划。真到退休那一天,退休金能省下几个钱来?也就保障温饱罢了。一旦生病,就连温饱都成问题了。所以,最好在收入的高峰期,通过理财,有点积累,从而获得一些“工薪”以外的收入――房产、寿险、国债、基金,以及其他能带来长期收入的投资方式。
  第四是风险保障金。对灾难的预知与防范,是保障家庭幸福的关键。在考虑家庭预防风险计划的时候,我们首先会遇到轻重缓急的问题:家里先为谁买保险?先买什么保险?买多少钱的保险?一般来说,在安排有限的保障投入时,应该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多半是男人,先买保险,一旦遭遇不幸,有保险的“护航”,可以使家庭财政不至于出现严重恶化;把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同样的道理,“重大疾病险”最好放在寿险前面。从风险的角度看,如果得了大病不能工作,不仅工资收入大幅缩水,同时要支出巨额的医疗费用,就有可能陷入危机。先把这一项风险给保掉,还有余钱,再买寿险。有些保费才一二百元的意外险,投入少保障大,反正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也可顺手收入囊中。
  (摘自《北京文学》2005年第1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经理的日常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