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在网银贷做投资的话,资金流向怎么能看到删掉的说说吗?

银行深陷放贷尴尬 逐利资金流向股市
来源:中证网-中国证券报
  临近年底,银行等金融机构已不再单纯“缺钱”,反而纷纷吐槽放贷的“尴尬”:资质好的企业被过度授信,钱多得“烫手”,追着放人家也不要;非优质企业又被极度避险,追着要利率多高也不给,申请银行贷款难于上青天。
  宽裕的资金往何处去?资深银行人士透露,在楼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市、基建不再景气的情况下,受三季度以来赚钱效应的刺激,逐利的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向股市,例如贸易融资、曲线配资等。
  银行界人士的上述说法得到了私募的印证。呈瑞投资的投资总监介绍,近半年来,私募不断上演发行“神话”,私募基金发行频现一日售罄。而且,目前投资者的融资渠道不仅限于券商融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从银行流出的信贷资金。资金流向股市的迹象已经相当明显。
  年底“不缺钱” 银行“惧”风险
  11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3个月以上期限的品种仍全部下行,延续此前走低的趋势。
  “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很宽裕。之前的信用风险在暴露,银行对非优质企业避之唯恐不及,贷款不好放啊。”某城商行的支行行长卢新(化名)叹了口气,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看着吧,到年底,利率会进一步降低。”
  今年年初,银行的贷款额度相当紧张,贷款利率也随之飙升。“但现在是放也放不出去。”卢新说。
  据人民银行11月14日发布的数据,10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85.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0.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
  金融研究中心最新报告称,10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以及企业短期贷款都出现同比少增的现象。特别是当月企业短期贷款仅新增179亿元,同比少增1969亿元,形成余额同比增速仅8.5%,反映企业经营活力不足。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也处于增长放缓态势之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总体平稳是信贷投放中的积极因素,显示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重点项目投资总体较为稳定。不过,需要注意到的是,银行信贷期限结构再次进入久期延长周期,中长期贷款与短期增速已出现逆转。
  从10月社会融资情况看,银行委托贷款、承兑汇票是表内人民币贷款的重要补充,二者明显收缩,一方面是银行主动控制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实体经济资金需求较弱。
  除了实体经济不振让银行放贷左右为难,风险的暴露也让银行对非优质客户极度“惧怕”。卢行长介绍,大家都说社会融资成本高,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优质的企业,被过度授信,银行追着他们放贷,只收基本利率。其余稍微有点风险的企业,又是不论利率多高也不敢放。造成这种极端情况的原因是银行、整个社会都缺乏对风险定价的方法。
  “这也是最近P2P很火的原因。但银行都没把握的风险定价,其他机构是不是就做得好,还很难说,风险定价也只能在这些竞争中完成。”卢行长说。
  据浦东新区法院提供的数据,2011年-2013年度,该院共受理银行金融借款案件3,771件,受案总标的额达人民币230亿元。其中,2011年上半年受理银行金融借款案件248件,下半年受理285件;2012年上半年受理328件,下半年受理556件,全年较2011年增长65.85%;2013年上半年受理901件,下半年受理1,453件,全年较2012年增长166.29%。
  浦东新区法院独家提供给中国证券报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0月,该院受理金融借款案件3,043件,收案标的额累计达219亿元。其中涉钢贸金融案件仍然占比较大,达2,759件,占金融借款案件收案数的91%。案件在数量长期居高的形势下,除了延续被告众多、标的额大、保全率高等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新的趋势:钢贸上下游产业渐受波及,被告从钢贸销售商扩大到钢铁生产商,从钢贸商个体转向钢贸市场类公司整体,联保联贷引发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逐渐增加;各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原告从以股份制银行为主,逐渐扩大到国有大型银行;企业宣告破产多,牵涉的纠纷类型从借款等金融案件扩大到各债权人向破产企业主张债权的一般商事案件;大部分能够联络到的被告已在过往案件中配合调解,目前案件中的被告多数下落不明或故意设置诉讼障碍,导致案件快速审理难度加大。
  各显神通 逐利资金流向股市
  逐利的资金必然要流向收益高的地方。
  “房地产的投资机会在减少,无风险利率在下行,资金总得有一个池子来装,因此,资金入市的逻辑在加强。”资深业内人士称。卢行长透露,今年9月份以来,资金向股市流动的趋势就比较明显了,通过各种途径。他们已经感觉出有些客户的资金在往股市流。
  “最简单的途径是贸易融资。有些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采购货物。这些货物销售出去之后,贸易商并不急着还银行钱,而是到股市投资,这是最常见的。”卢行长介绍,“其实客户在做什么银行还是大体知道的。”
  除了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至股市的“灰色渠道”外,银行资金也在堂而皇之地进入股市。
  “股票市场涨势再现,融资融券标的不够?资金太少赚得不多?XX银行为您的牛市之旅添砖加瓦!利率更低,杠杆更高,标的更广,选择更多,股票融资就来XX银行!详询电话&&”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常常收到这样的短信。
  记者致电客户经理后了解到,客户最低出资额为300万元,之后银行会“配资”进来,可以选1:1、1:2、1:3。也就是投资者如果出300万元,银行最多配资900万元进来。期限分为半年和一年,利率从7.9%到8.6%不等。上述业务和券商的融资业务基本一样了,但利率比券商更低。
  据公开信息,上述银行为客户配资炒股的产品,需要借用信托子账户。一个信托母账户一般可拆分为十几个子账户。母账户真实存在,但并不实际操作,主要的操作由子账户完成,每个子账户可以由不同人操作,从结构上看类似“伞”形。这就是多年前就在券商营业部大量发售的“伞型信托”,那时的银行配资主要来自银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
  此外,目前不少券商营业部也推出结构化融资业务,其资金来源也主要是商业银行。券商找来银行理财资金和信托公司,搭建类似上述的“伞型”融资结构,证券公司收取10%左右费用,除了支付银行理财资金和信托公司费用外,证券公司将剩余资金作为顾问费用。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认为,受市场利率总体下行、政策鼓励等多重因素影响,10月资本市场融资延续较旺盛态势,当月新增融资额2696亿元,环比尤其是同比多增明显,特别是企业债务融资活跃。
  认购踊跃 资金借道私募布局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嗅觉最灵敏的投资机构,私募基金也已感到资金的丰沛,并开始布局。
  创势翔11月17日发行的一只新品,开始10分钟就卖出2.4亿元。此前德传医疗基金开放申赎,一天净流入资金超过2亿元。一家今年3月成立的私募机构目前产品规模已经超过10亿元。据介绍,近期在银行和券商发行的私募产品一天销售上亿并不鲜见。此外,券商等机构产品发行也开始火爆,兴证资管旗下两款集合理财产品近7亿元的规模五天售完。
  上海呈瑞投资相关人士介绍,从今年9月份开始,他们公司阳光私募产品主动性申购的规模就开始扩大。呈瑞投资一度凭借私募投资收益排行冠军的产品呈瑞1期而被外界熟知。去年6月份,呈瑞投资经历股权变更和投研团队重建,今年4月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目前正在运作7只阳光私募产品。
  呈瑞投资分析,牛市需要有两个大的因素来推动:人气和资金。人气来自宏观经济、估值和公司业绩,资金包括存量和增量资金。目前牛市需要的低估值、增量资金等条件已具备,如果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见底回升,将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尤其是增量资金方面,首先是券商融资规模已经从年初的3000多亿大幅增长到目前的7000多亿元。其次,从居民资产配置角度而言,楼市的吸引力已经大幅下降。股市的投资价值则随之显现。从投资者的情绪也能看出股市对资金的吸引力在增加。
  呈瑞投资的投资经理杨类禹介绍,呈瑞会把新产品的发展重点放在新三板上。据介绍,呈瑞投资目前已发行新三板投资基金试点产品,募集金额3000万元左右,并已完成对项目公司的投资。接下来,将正式募集新三板1期,现已在产品设计阶段,规模预计在6000万元到1亿元。“资金认购非常踊跃。”杨类禹介绍说。
  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10月份新发行的私募基金产品达293只,其中有228只是结构化融资产品。而这类结构化产品的优先级资金很多都是来自银行的理财资金或者是财富管理中心高净值客户的资金。
  中国投保基金最新数据显示,11月10日至14日一周内,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银证转账增加额为2804亿元,减少额为2490亿元,净变动额314亿元,较前一周净流入再度增加。自今年10月份以来,除了因打新资金流出的一周外,证券市场保证金周变动全部呈现净流入。
  中国结算1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10日至14日,沪深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为24.3万户,较前一周上升3.27%,连续三周环比上升,这一数据也创下近两年半以来的新高。这表明,目前场外资金入场意愿呈现出较好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对A股市场而言有着积极意义。
  实际上,近期A股的表现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下半年以来,沪市成交额已经增长到日均2000亿元,而上半年日均成交不到1000亿元,并在11月11日创出3313亿元单日成交天量,这与新增资金的持续支持有着密切联系。
  券商营业部反应,从新增资金类别看,近期涌入的保证金来源呈现多样化特征:房地产、打新资金沉淀、银行理财等,都成为A股资金重要的流入渠道。
  国泰君安最新发布的2015年投资策略称,A股投资正在摆脱存量资金博弈,进入增量资金驱动下“立体博弈”时代。点击进入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UF030)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旅途看的不只是风景……[]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发表于: [ 20:31:03]
楼主: [] [] [] []
等级:...&&积分:...
银监会发通知严禁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日 08:14
上海证券报
  部分商业银行已开始部署自查工作
  股市行情的一路上扬,使者获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监管机构对于潜在风险的进一步担忧。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于2006年的最后一天悄然下发至各金融机构。近日,部分商业银行已根据该份文件开始部署贷款违规挪用的自查工作。
  据知情人士透露,已有多种迹象表明,目前股市中的部分资金确实来源于银行。这些资金通过委托贷款、不明目的消费贷款等等方式流入了股市。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目前不仅仅是个人贷款有流入股市的现象,部分企业贷款也存在类似问题。
  为此,通知明确要求,“严格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买卖股票。若发现挪用贷款买卖股票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立即收回贷款。”对于违规的企业或个人,其违规记录将被载入征信管理系统。
  此外,对于某些个人利用消费信贷灵活、简便的特点,变相使用消费贷款炒股的现象,银监会给予了特别关注。
  据知情人士透露,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借款人动因、贷款用途、还款来源等情况的审核,对不能提供合理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等情况的审核,对不能提供合理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的客户不得发放个人消费贷款。要加强对大额个人消费贷款的资金跟踪检查,确保贷款资金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要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建立有效的后评价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改进。”目的就是加强个人消费信贷管理,防止消费贷款变相流入股市。
  对于企业信贷,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借款人账户的监控,防止企业通过转账混用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特别是对于既有信贷资金又参与股票买卖的企业,要实施重点监测,尤其要加强贷后检查,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
  知情人士透露,除严控银行贷款流向股市外,通知还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对证券公司融资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加大资产保全力度,有效建立银行与证券之间的“防火墙”,严格防范跨市场、跨行业风险转移。并明确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严禁向证券公司和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发放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为担保的贷款。”
  据了解,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入排查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对已经出现的各类风险,要加大清收力度,采取有效法律手段,依法维护银行债权和利益,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和损失。
  记者了解到,通知发出后,中信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已印发了行内文件,要求各分行、支行等相关部门严格贷款审批,严控贷款资金流向,谨防贷款资金用于炒股等投机用途。
  但真正能够做到完全有效的监控银行资金流向,也并非一件易事。“贷款资金的流向不可能全都在贷款行的掌控之中。”一位国有商业银行负责风险管理的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表示,“尽管各家银行都有自己较为完备的贷后管理体系,专门监控企业或者个人贷款后的资金使用情况,但是总体来看,薄弱环节还比较多。特别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个人贷款贷后管理薄弱一直是一个问题。”
  有业内专家指出,严控贷款资金入市的手段除了银行自己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控之外,最有效的手段其实应该是加快扩容大盘。该位专家认为,造成贷款资金流入股市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民币流动性过剩。资金多而资产少,就必然造成大量的资金去追逐稀少的资产。
  而目前市场上的部分投资者严重缺乏基本常识和风险意识,使股市中潜藏的风险更加膨胀。由此也成为监管层的一块“心病”。
  近日,银监会和证监会的高层均一再警示股市过热的风险,并强调说“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亟待加强”。一位证券分析师也提示说,“广大投资者应该看到,收益与风险永远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尤其是股票市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参与其中。”(本报记者 苗燕)
将本文分享至:||||||
-5-4-3-2-1&0&1&2&3&4&5
1楼: 发表于:[ 20:44:22]
[] [] [] []
银监会检查违规资金入市
  日 10:25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兆琼 张勇 上海报道
  1月26日,中国股市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天。
  沪深两市在经历了蹦极跳式的下跌后,最终失地尽收且略有上涨。
  然而,中弥漫着浓重的紧缩气息,加息传言不绝于耳。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在合同上标示资金不能股市的警示语,一项持续20多天的检查还在加码,目的只有一个:堵住银行资金流向股市的通道。
  一切似乎都指向了可能的资产泡沫,虽然监管部门从未有过公开的警示。
  一纸文件
  股市的痛苦还在延续。
  1月26日,不到一个上午,两市总市值即蒸发4000多亿元。一天前的大跌犹在眼前。25日,就在国家统计局发布2006年中国经济全线飘红的年报的时候,股市也挣扎在最近半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中。
  短短两天,中国股市总市值蒸发近一万亿元。潮水般涌入股市的资金似乎开始止步。有人开始怀疑,市场的繁荣是否短期到此为止了。
  当时钟摆到10时58分的时候,市场突然找到了动力。收市时,市场失地尽收,成指上涨2.62%,上证也上涨了0.88%。
  真正的博弈正在市场外展开,一切也趋于白热化。
  “新年过后,我们就开始查大量进入股市的企业贷款资金。”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说,“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能检查各种材料是否周全,无法从根本上控制资金的流向。”
  1月初,银监会向各家商业银行下发文件,要求银行自查违规资金入市的情况,包括严格禁止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炒股;防止消费贷款变相流入股市。
  由于年初各家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十分集中,集团贷款和流动性贷款大多在此时集中发放,因此,经常会出现企业资金过剩的情况。
  “上面要求我们跟踪贷后管理,把企业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的账户分开,以监控贷款流向。”上述信贷部人士说,“现在我们都要求企业提供独立账户,备案资金用途,随时都能监控。”
  一些银行开始在贷款合同上标注资金不能投资股市的警示性语言和附加条款,一旦发现贷款人有将资金用于股市的嫌疑,银行马上终止贷款合同,同时要求贷款人立即归还贷款,甚至冻结贷款人资金。
  消费抵押贷款目前也已经放缓。这项贷款是以个人房产做抵押,商业银行给借款人一个贷款的额度,由借款人提供个人账户。“实际上,从一推出这就是变向地将资金从房市挪向股市的方法。上海市监管局也给予了警示。”上海银监局内部人士说。
  目前,检查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封堵违规资金入市的政策正在见效。
  针对海外资金通过银行结售汇渠道进入国内和股市,也是这次银监会检查的要点。大摩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国际流入亚洲地区的,除日本以外的2/3都流向了中国。
  杭州某电器企业的人士说,现在有不少外国客户跟我们谈合作,让我们把产品的报价做高卖给他们,实际上多出来的那部分他们会留在中国,而且这一过程产生的税费都是由他们负责。据这位人士介绍,外商如果想把资金转移进国内,更多的是通过其在中国的子公司操作,这样更方便些。
  目前,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热钱的流入一般都是事后审核,银行一般也采取被动的配合态度,“只要外管局方面通过,我们一般不做过多的干涉。不过这次的检查也要求我们审核对外贸易、原材料购买环节的外资流入。”中国银行内部人士说。
  行政性短路
  从资金供应上来控制股市的上涨速度,是监管层的“杀手锏”。
  2006年年中,央行和银监会就曾要求彻查违规资金入市,特别是利用票据贴现流入股市的资金,这导致股市大幅震荡。“这一轮股市上涨是资金推动型的,只要从资金供应上切断资金入市,对市场的调控就能够立竿见影。”上海证监局一位内部人士说。
  此次,银监会再次把目标锁定在违规资金入市上。与此相呼应,中国证监会已经停发新的股票型,以防止过多资金流入股市。1月15日,央行也提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以收紧流动性。
  1月18日下午,央行上海分行召集了交通银行、国泰君安证券和申银万国证券等13家债市一级交易商代表举行例会。据称,央行相关人士在会上对居民储蓄过多分流到股市表示担忧。原因是,居民储蓄过快过多流出可能会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对一级市场也有一定的冲击。
  然而,市场上资金仍然充裕。“监管层的政策都只是暂时的,包括加息。只要看看每天有多少老百姓在排队买基金,就能感觉出每天都有巨量资金流入市场。”海通证券的邱志承说。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认为,目前股市资金的构成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居民储蓄,这部分可能占全部股市资金来源的50%;其次是企业资金,例如宝钢集团等企业在股市上的投资;最后是社保等资金。
  富国投资基金年度策略报告称,由于2006年的效应非常强烈,新的投资者会不断进入市场。新年伊始,各大商业银行会加大信贷资金的投放,企业的运营资金将会特别充裕,所以,一季度的资金供应非常充裕,从而给市场增添额外的风险。
  调控叠加效应
  国家统计局1月25日上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其中12月份上涨2.8%。在此之前,业界普遍预计,12月CPI数据将维持11月1.9%的水平。
  当日下午,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发布的研究报告就表示,从长期看,相对于GDP增速和企业资本回报率,中国的利率水平过低;从短期看,近期CPI抬头也提高了通胀预期。他判断,未来两个月内可能再度加息。
  1月25日的市场已经明显反映了对加息传言的担忧。“加息将是最为严厉的措施,也会是最有效的。但是效果最终是通过前期政策叠加的效应显现出来。”上述上海证监局人士认为。
  事实上,针对股市的资产泡沫,此前高层政策已经使用了多种调控。这些政策甚至可以追溯到2006年上半年。过去一年,央行曾两度加息,并且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市场分析人士称,市场的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现在几乎是全民炒股,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市场良性发展的信号。
  目前管理层对待股市当前快速上涨的态度也是有分歧的:一方面审核违规资金入市,另一方面在大力鼓励各种资金进入股市。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监管会议上就指出要鼓励合规资金长期入市,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资金的入市比例也从5%提高到10%。
  桂浩明说:“不同位置的人所持的态度当然会不一样,不过高层对市场的看法总体上还是向上的,只是希望不要过快,在股市上涨的步伐上进行一定的控制。”
  有意思的是,近期债券基金得以获批继续发行,这跟2004年债券市场火爆而股市冷清时控制债券基金的做法正好相反。
  不过,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下,资金的充裕、流动性泛滥将是长期趋势。如果央行使用加息这一硬性武器,将可能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而且加息是盯住消费物价指数(CPI),还是盯住资产价格指数,也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不管怎么说,那都会是悬在市场上空的“另一只靴子”。
2楼: 发表于:[ 20:45:38]
[] [] [] []
银行资金入市另类通道 同名转按揭放大效应
日 10:06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周涛 报道
  2006年下半年,股市一路高歌猛进。深圳居民梁勇怡为难了。上半年他在股票上的收益超过了60%,现在他想加仓,却发现手里已经没有余钱了。帮助他解决问题的是银行。去年10月,他在一家银行成功贷款50余万元,并且投入了股市。
  梁勇怡获得贷款的方式很简单。他有一套140平方米的住宅,2000年买的时候,每平方米7000元,现在增值近一倍。通过银行开办的一种新业务,他可以以手头房产的现在估值从银行贷款。
  没有人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以这种方式获得资金并且投入股市。一位地产行业人士说,由于去年股市一路上扬,投资股市的收益让很多缺乏资金的人眼热心跳,在2006年办理这种叫做同名转按揭或加按揭业务的人,绝大部分是通过房产转按套取资金投资于股市。
  2000年梁勇怡购买住宅时总价为98万元,当时他在A银行贷款八成,按揭贷款78万元,此后6年,他先后付了近30万元按揭款,其中偿付本金18万元。去年10月,他那套住宅每平方米估价为12000元,住宅总价升至168万元。在B银行办理转按揭后,梁可以按照估价后的贷款,重新获得七成贷款约117万元。由于梁仍有约60万元本金未还,由此梁获得57万元贷款。这笔资金量在按揭期内可任意贷出,并按同期按揭利率付息。
  梁的想法是,只要股市的收益高出同期按揭贷款利率就是胜利。去年10月,他贷款50万元投资于股市,获得约25%的收益,扣除贷款利息,投资净收益约10万元。
  深圳盛泽按揭代理有限公司业务总监何建中说,转按揭加快了资产的流转,让业主享受到了增值收益带来的资金。梁勇怡的房地产增值了约70万元,如果没有同名转按揭,由于其房产仍处于按揭之中,梁只能享受纸面收益,而同名转按揭则让梁顺利可以获得57万资金的使用权。这等于为梁创造了57万元的流动资金。
  上述地产行业人士表示,这部分通过同名转按揭方式获取资金炒股与贷款炒股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转按揭贷出的资金按照按揭贷款利率计算,比一般贷款利率要低。
  何建中表示,2006年深圳按揭贷款总计约300亿元,约有30%属于类似的转按揭业务。也就是说有约90亿元资金用于此类贷款。仅以梁通过转按揭获得的流动资金与其总的按揭贷款额度的比例约49%(57/117)来计算,2006年深圳通过这种方式至少可以创造约45亿元的资金投资于股市。事实上,深圳很多房产在年就上涨超过100%。这意味着很多人能够贷出的资金比例会高于梁勇怡。
  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推出了类似性质的贷款服务,只不过名称有些不同,有些叫同名转贷款,也有叫加贷款。由于各银行转按揭贷款业务都成为个人银行服务的重点业务之一,尽管转按揭涉及担保、赎楼、评估等多个环节,但是,办理一宗转按揭业务,客户只需要付约1000元相关费用,30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办妥。
  对于这种转按揭贷款贷出的资金用途是否有所限制,何建中表示,在此类转按揭服务中,借贷者可以将资金用于个人流动资金、可以购车、购房、装修等资金用量较大的方面。对于是否限制炒股,何建中表示,银行没有明示不允许炒股,只有个别银行与借贷者在相关合同中有所约定,但资金的实际用途,银行亦无法监控。
  事实上,如果不办理同名转按揭,在同一个银行,如果房产增值了申请重新评估,消费者亦可获得增值部分的资金用于流通。对于拥有房产完全产权的客户,也可以在抵押资金范围内随借随还。比如房产评估价格为100万元,那么消费者可以在70万元以下灵活贷款。
  对于同名转按揭等金融服务的资金风险问题,何建中表示,这也属于住房按揭贷款,其坏账率仍然是银行贷款中坏账最低的品种之一,除非发生房价大面积整体大幅下跌。
3楼: 发表于:[ 13:36:17]
[] [] [] []
信贷资金暗入股市 银监会“红牌”警示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日 07:01
  银监会通知要求,各银行严格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不得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买卖股票。对于挪用贷款买卖股票的行为,银行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立即收回
  信贷资金转道流入股市的状况正引起监管层的关注。某股份制银行总行的个人信贷部负责人昨日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近日银监会下发相关通知就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进行了风险警示。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向本报证实,银监会于去年最后一天向各商业银行总行下发相关通知。上海银监局已于本月中旬将通知转发给上海银行、上海农商行及各商业银行在沪分行。
  上述某股份制银行总行个人信贷部负责人表示,银监会通知要求各银行严格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不得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买卖股票。对于挪用贷款买卖股票的行为,银行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立即收回。
  据了解,在持续的“赚钱效应”刺激下,近期确有部分来自银行信贷的资金陆续转道进入A股。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这些信贷资金有个人和企业两种。个人主要通过各种名目的房产抵押贷款获得资金,然后转道进入股市,或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或买,有的干脆直接进入二级市场;而一些企业主要通过流动资金贷款获得资金,然后转道进入股市。
  事实上,对于信贷资金入市,多数银行一直严格执行着相关规定。
  交通银行(3328.HK)个人金融风险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昨日向本报强调,该行一直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严禁信贷资金于股市、债市等违反国家信贷政策的领域。对于个人消费贷款,不仅要有指定用途的说明,还要有消费证据。以买车为例,贷款者除通常的证明文件外,还得提供购车发票、车牌等消费凭证。
  不过,对于信贷资金的最终去向,银行表示确实难以监管。
  上述知情人士称,很多贷款者通常都在一家银行贷款,然后存入另一家银行,再通过银证通等途径进入股市。银行很难对转道后的信贷资金进行把握。此外,少数银行由于近期个人房贷业务萎靡不振,又很难找到新的贷款增长点,确实也想通过个人消费贷款来拉动个人贷款业务。因此,只要贷前审核符合标准,银行通常会按相关规定给出相应成数的贷款。对于银行来说,通过房产抵押,贷款风险已基本上被覆盖。至于企业信贷,很多企业也有自有资金,很难对信贷资金和自有资金作出严格区分。
  一位业内人士昨日对本报表示,很难估算有多少信贷资金转道进入股市,或许量不会太大,但银监会下发通知至少表明监管层对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态度是决不含糊的。
  上海银监局新闻发言人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对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监管部门任何时候都未开过任何口子。他同时对“有房产抵押风险不大”的说法进行了驳斥。他表示,若借款人的抵押品是其唯一居住用房,一旦无法归还借款,根据相关规定,将产生极高的处置成本。即使借款人拥有2套以上房产,若借款人在不同银行间以不同房产先后抵押,那么银行很可能无法对借款人在他行的借款行为进行监控,同样有风险。
  这位发言人表示,任何市场都会产生波动,一旦股市发生变化或房产价格下跌,跨市场的风险就可能传染至银行。
4楼: 发表于:[ 14:03:28]
[] [] [] []
  贷款炒股被亮“红牌”
  据悉,近日银监会下发相关通知就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进行风险警示。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证实,银监会于去年最后一天向各商业银行总行下发相关通知。对于挪用贷款买卖股票的行为,银行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立即收回。
  据了解,银行信贷资金入市有个人和企业两种。个人主要通过各种名目的房产抵押贷款获得资金,然后转道进入股市,或在一级申购新股,或买,有的干脆直接进入二级市场;而一些企业主要通过流动资金贷款获得资金,然后转道进入股市。
  上海银监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若借款人的抵押品是其唯一居住用房,一旦无法归还借款,将产生极高的处置成本。即使借款人拥有2套以上房产,若在不同银行间以不同房产先后抵押,那么银行很可能无法对借款人在他行的借款行为进行监控,同样有风险。
5楼: 发表于:[ 14:49:52]
[] [] [] []
信贷资金挪用入市春节后全面开查
住房按揭贷款将成检查焦点
  本报记者 俞靓 北京报道
  银监会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银监会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春节后将全面开始检查工作,住房按揭贷款将成检查重点。
  专家介绍,近期不少者见股市上涨,便向银行申请住房贷款。在填写贷款用途时,他们往往用再购房、装修、添置大件家具等加以搪塞,从而获得银行贷款用作炒股。
  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最近股市走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量出现了大幅攀升。部分银行的贷款量比平时增长数倍。
  一定程度上防止股市泡沫累积
  文件规定,“严格禁止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方式违规流入股市”、“严格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买卖股票。若发现挪用贷款买卖股票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立即收回贷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这项法规的出台顺理成章,同时也旨在防止将来资本泡沫越来越大。”
  左小蕾表示,从银行角度来说,企业贷款在申请时必须声明资金投向,如果企业在申请之后将这笔资金转向投入股市,不仅违反了规定,而且有可能影响到贷款回收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将增加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对资本市场而言,大量银行贷款资金进入后,会造成资本市场的无序,让资本市场累积更多风险。
  效果尚需拭目以待
  银监会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春节后银监会各级机构都将派出检查队伍,对各级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中的违规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等行为进行现场检查。该人士透露,住房按揭贷款将成为检查重点。
  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借款人大多以个人抵押贷款用于消费的名义从银行贷取资金,只要提供说得过去的贷款用途,银行不会拒绝放贷。况且对于个人抵押贷款,银行手里握有借款人的房产或别的抵押物,对银行来说几乎不存在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文件明确规定,“在风险处置和资产清收过程中,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风险发生负有责任的人员,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依法落实问责制。”银监会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层的态度是“将执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与检查,并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但也有商业银行人士提出了质疑,借款人通过房贷理财产品获得贷款后,如果贷款直接转到借款人的炒股账号中,银行可以跟踪。但若直接提取现金,银行则很难跟踪这笔贷款资金的去向。此外,过去也有不少防范风险类的文件,但由于执行不力,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这个文件下发后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效果,还需拭目以待。
6楼: 发表于:[ 11:27:43]
[] [] [] []
央行严防违规挪用贷款进入股市 监管有无良策?
[] 来源:中国证券网
央行上海总部指出:严防违规挪用贷款进入股市
证券时报记者 高 璐
  日前,央行上海总部召开2006年度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会议提出,要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做好2007年上海市货币信贷工作的总体要求。
  央行上海总部指出,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金融的发展将对货币信贷运行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上海市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的适度均衡增长。要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货币信贷政策,保持信贷的平稳增长。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继续支持世博会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要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匹配。要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问题,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增加短期贷款投放,采取措施增加长期资金来源,保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匹配。
  三是要稳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努力防范信贷风险。要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创新,推动自身产品创新。要创新小额信贷方式,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消费信贷创新力度,支持扩大内需。同时,要高度重视防范信贷风险,重点防范基建贷款、贷款等长期贷款的风险,关注住房信贷产品创新及其对房地产信贷质量的影响,防止不良贷款反弹。要加强贷款审批和贷款用途审查,防止企业和个人违规挪用贷款进入股市。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加快经营机制转变,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努力适应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形成中外资银行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会上,央行上海总部还通报了2006年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2006年,上海贷款总量增长适度。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8603.9亿元,增长10.6%,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7%,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各项贷款共增加1857.7亿元,同比多增71.8亿元,其中企业贷款增加2004亿元,同比约多增370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减少146亿元,同比多减298亿元。
信贷资金陆续进入股市 银行监管苦无良策
财经时报记者 袁京力
  银行信贷资金陆续进入股市,曾是日本股市泡沫破灭的导火索,中国会否重蹈覆辙
  “现在有什么比炒股更赚钱?”一家国有企业的证券部分析师碰见《财经时报》记者,兴奋地问出这样的问题。
  据他透露,他所在的公司投入到股市的资金已超过上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银行拆借而来。
  这只是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冰山一角。
  2006年下半年,在一路攀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悄然进入股市。银行的消费信贷客户和企业客户、甚至银行内部都成为了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
  为此,中国银监会在2006年末曾下达通知,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但《财经时报》调查获悉,要想阻击信贷资金炒股,操作难度非常大。
  入市通道
  据银行(11.51,-0.78,-6.35%)一位不愿具名的信贷员透露,去年下半年以来,找他办理“同名转按揭”贷款和“循环贷”业务的客户不断增多。
  前者是通过把住房按揭从一家银行转移到另一家银行,以便让客户获取更大金额的贷款或更长还款期限;后者是通过重新评估达到追加贷款的目的。
  这些业务正在变成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
  他举例说:“一位客户在一家银行获得50万元按揭,随着住房的升值,另一家银行提出60万元甚至更高按揭,由此,客户至少可多获取10万元投资于股市。”
  同时,银行内部员工“近水楼台先得月”。据总部在北京的一家公司负责银行系统销售的负责人透露,有一家国有银行的西部省份支行行长,就利用职权从银行获得了30万元资金认购股票型基金。
  此外,国有企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这家国有企业证券投资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奥妙:企业常把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构成的多笔资金放在同一账户,然后把信贷资金以自有资金的名义投入股市。
  背后推手
  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并非客户的一厢情愿。在某种程度上,银行也是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一个“推手”。
  截至2006年11月,中国银行(4.66,-0.19,-3.92%)业的存贷差突破11万亿元,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已经严重过剩。
  上述民生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和往年第四季度拼命拉存款不同,去年第四季度,他们不用再为拉存款发愁了。
  在巨大的存贷差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为信贷资金寻找各种出口。而涨势如虹的股市无疑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一个驿站。
  此外,银行对优质大客户的青睐也方便了国有企业利用信贷资金炒股。上述民生银行人士表示,自宏观紧缩政策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受到限制,这让他们更加注重对优质大型国有企业信贷业务的争夺,对这些企业的信贷也更宽松。
  监控难题
  2006年年末,银监会下发通知,禁止银行贷款给企业和个人进入股票市场。这被视为银监会打击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开始,有消息称,银监会将在春节后加大检查的力度。
  但要杜绝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将面临巨大挑战。
  广发行一位贷款管理员告诉《财经时报》,银行对于贷款去向每月一小检,每季一大检,但检查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住房消费信贷领域,基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客户通过“同名转按揭”业务和“循环贷”业务获得的资金流向何处。
  即便是笔数较少的企业贷款,银行监管也苦无良策。
  招商银行(16.15,-0.76,-4.49%)一位负责人透露,在监控时,不排除检查敷衍了事的情况出现。他坦言:“企业一般将自有资金和银行资金混合在一个账户中,而哪笔钱进入股市,异常难查。”
7楼: 发表于:[ 16:37:09]
[] [] [] []
央行上海总部指出:严防违规挪用贷款进入股市
【 14:07】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高璐
  本报讯日前,央行上海总部召开2006年度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会议提出,要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做好2007年上海市货币信贷工作的总体要求。
  央行上海总部指出,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金融的发展将对货币信贷运行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上海市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的适度均衡增长。要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货币信贷政策,保持信贷的平稳增长。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继续支持世博会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要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匹配。要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问题,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增加短期贷款投放,采取措施增加长期资金来源,保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匹配。
  三是要稳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努力防范信贷风险。要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创新,推动自身产品创新。要创新小额信贷方式,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消费信贷创新力度,支持扩大内需。同时,要高度重视防范信贷风险,重点防范基建贷款、贷款等长期贷款的风险,关注住房信贷产品创新及其对房地产信贷质量的影响,防止不良贷款反弹。要加强贷款审批和贷款用途审查,防止企业和个人违规挪用贷款进入股市。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加快经营机制转变,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努力适应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形成中外资银行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会上,央行上海总部还通报了2006年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2006年,上海贷款总量增长适度。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8603.9亿元,增长10.6%,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7%,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各项贷款共增加1857.7亿元,同比多增71.8亿元,其中企业贷款增加2004亿元,同比约多增370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减少146亿元,同比多减298亿元。
8楼: 发表于:[ 23:25:38]
[] [] [] []
节后开查唬人?银监会权威人士称节后将下重手
日 08:24:50 中财网
  信贷资金入市监管恐无良策 节后开查唬人?
  银行信贷资金陆续进入股市,曾是日本股市泡沫破灭的导火索,中国会否重蹈覆辙。
  "现在有什么比炒股更赚钱?"一家国有企业的证券部分析师碰见《财经时报》记者,兴奋地问出这样的问题。
  据他透露,他所在的公司投入到股市的资金已超过上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银行拆借而来。
  这只是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冰山一角。
  2006年下半年,在一路攀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悄然进入股市。银行的消费信贷客户和企业客户、甚至银行内部都成为了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
  为此,中国银监会在2006年末曾下达通知,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但《财经时报》调查获悉,要想阻击信贷资金炒股,操作难度非常大。
  入市通道
  据银行一位不愿具名的信贷员透露,去年下半年以来,找他办理"同名转按揭"贷款和"循环贷"业务的客户不断增多。
  前者是通过把住房按揭从一家银行转移到另一家银行,以便让客户获取更大金额的贷款或更长还款期限;后者是通过重新评估达到追加贷款的目的。
  这些业务正在变成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
  他举例说:"一位客户在一家银行获得50万元按揭,随着住房的升值,另一家银行提出60万元甚至更高按揭,由此,客户至少可多获取10万元投资于股市。"
  同时,银行内部员工"近水楼台先得月"。据总部在北京的一家公司负责银行系统销售的负责人透露,有一家国有银行的西部省份支行行长,就利用职权从银行获得了30万元资金认购股票型基金。
  此外,国有企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这家国有企业证券投资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奥妙:企业常把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构成的多笔资金放在同一账户,然后把信贷资金以自有资金的名义投入股市。
  背后推手
  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并非客户的一厢情愿。在某种程度上,银行也是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一个"推手"。
  截至2006年11月,中国银行业的存贷差突破11万亿元,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已经严重过剩。
  上述民生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和往年第四季度拼命拉存款不同,去年第四季度,他们不用再为拉存款发愁了。
  在巨大的存贷差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为信贷资金寻找各种出口。而涨势如虹的股市无疑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一个驿站。
  此外,银行对优质大客户的青睐也方便了国有企业利用信贷资金炒股。上述民生银行人士表示,自宏观紧缩政策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受到限制,这让他们更加注重对优质大型国有企业信贷业务的争夺,对这些企业的信贷也更宽松。
  监控难题
  2006年年末,银监会下发通知,禁止银行贷款给企业和个人进入股票。这被视为银监会打击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开始,有消息称,银监会将在春节后加大检查的力度。
  但要杜绝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将面临巨大挑战。
  广发行一位贷款管理员告诉《财经时报》,银行对于贷款去向每月一小检,每季一大检,但检查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住房消费信贷领域,基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客户通过"同名转按揭"业务和"循环贷"业务获得的资金流向何处。
  即便是笔数较少的企业贷款,银行监管也苦无良策。
  财经时报报道,招商银行一位负责人透露,在监控时,不排除检查敷衍了事的情况出现。他坦言:"企业一般将自有资金和银行资金混合在一个账户中,而哪笔钱进入股市,异常难查。"
  银监会权威:住房抵押贷款炒股 银行负全责
  上周,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银监会权威人士透露,春节后将全面开始检查工作,住房按揭贷款将成检查重点。此外,如果发现违规贷款,银行对此应负全部责任。
  炒股房贷面临收回风险
  中国证券报报道,专家介绍,近期不少投资者见股市上涨,便向银行申请住房贷款。在提交贷款用途时,投资者往往用再购房、装修等为理由,从而获得银行贷款用作炒股。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开始牛市轮廓渐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量出现了大幅攀升。有些银行的贷款量比平时增长数倍。
  记者调查发现,投资者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是成本最低的,只需付给银行贷款利率即可,目前的年利率约在7%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证券投资全年赚取的利益在7%以上,则能获利。
  然而,一家商业银行战略分析师告诉记者,用贷款来做股票等风险投资项目,看上去收益很大,但潜在的风险更大。此外,通常的抵押贷款一般为一年期,到期必须归还。如果归还贷款的时候,正值股市低谷,那么投资者也只有低点抛售。"贷款必须还款,逾期不还,会降低投资者本人信用,从而影响其今后与银行的业务合作。"
  银行将收紧抵押贷款
  专家介绍,关于防止资金进入股市的举措,近期各部委都有所行动。国资委日前也下发了关于禁止国有资金进入股市的命令。
  监管部门人士表示,银行应该对住房抵押贷款炒股负责。作为一种消费贷款,银行是不允许消费者把贷款用于投资炒股、购买基金的,因为投资有风险,一旦失败,便很难偿还银行贷款。银行的职责之一便是杜绝这种违规贷款的发生。
  有人质疑,借款人通过房贷理财产品获得贷款后,如果贷款直接转到借款人的炒股账号中,银行可以跟踪。但若直接提取现金,银行则很难跟踪这笔贷款资金的去向。对此,该监管部门负责人指出,一般只有小额的农村贷款可以直接提取现金,大约元不等,而大额贷款必须在银行开设账户,在银行监督下使用。因此,如果清查中发现有违规行为,还是由商业银行负责。
  其实,在香港和美国,房屋抵押是可以用来炒股的。"前提是,它们有非常严密的法律防火墙和风险监控体系。"该负责人对记者说。但是由于现在我国法律体系和监控体系都不完善,因此《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资金不能用于投资证券。
  对此,商业银行的人士表示,对银行来说,最大的风险是很难把控消费者对贷款的使用。银行对贷款用途都有限制,比如装修、留学、就医、婚庆、购买家庭大额耐用消费品;但是由于银行很难约束众多的消费者,因此有可能出现贷款人把贷款用于投资,结果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只能拍卖房产,而拍卖所得有可能出现无法清偿债务的情况。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如果银行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监控不当,将会大大影响到贷款回收的可能性。这样一来,不良贷款可能随时增加。此外,对资本市场来说,大量信贷资金进入亦会造成资本市场的无序,从而累积更多风险。
9楼: 发表于:[ 14:29:11]
[] [] [] []
银行如何负起住房抵押贷款炒股这个责?
住房抵押贷款炒股由银行负全责
凌建平 祝裕 每日经济新闻
  去年股市大涨以后,许多人将房产抵押给银行、借钱炒股,更有甚者假借装修等名义获得银行贷款的。而从上周开始,股市的正对这些股民进行风险教育。一旦走坏,那么这些股民不仅要惨遭套牢,甚至被抵押的房产也可能有去无回。
  也正是为了防止股民引起的银行风险,银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禁止信贷资金被挪入市。银监会权威人士透露,春节后将全面开始检查工作,住房按揭贷款将成检查重点。此外,如果发现违规贷款,银行对此应负全部责任。
  问题是,房产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较低风险的抵押品,如果银行连这样的低风险生意都不做,那么银行还怎么经营?而银行又怎么可能跟踪客户每一笔贷款资金的具体用途呢?
大众评判台
  厉峻:共赢,但要监管
  用房贷的钱投入股市是牛市这段时间来出现的特有现象。一方面,股民通过这笔贷款在股市里获得利润,另一方面,银行也通过贷款使银行的闲散资金得以流通,不但获得利息也使获得了流通,双方共赢的事情有何不可?况且银行不可能把一笔钱平白无故地发放给用户的,前提肯定是有足够的抵押的。当然,加强监管也是需要的。
  欧阳:高风险
  首先我觉得,通过抵押房产获得资金投入股市,对一般人来说,风险很高,而且不理性。从这个角度看,银监会颁布这个通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得不问几个问题:一、抵押贷款所得如果部分而不是全部用于炒股,是不是风险就相应不那么大了呢?二是如果一个人拥有多处房产,抵押掉其中的一处进行股票,风险是不是很大呢?即便抵押房产贷款炒股存在高风险,那也应该由银行和市场来惩戒。所以银监会用提醒的方式似乎更合理一些。
  宋小姐:阻吓
  我觉得银监会的做法主要是要对有关个人和银行起阻吓的作用。就个人来说,如果是把以前投资的房产抵押给银行借钱炒股是可以理解的,不就是盘活手中的资金吗?反正风险自担。但如果把自己现在的住房抵押给银行,那么如此拼命式的赌博就太不理性了。对于银行来说,同样的原因,房产现在还是算优质资产的,但放贷进入另外一个高风险的市场显然不合适。如是自住房,更有可能引起社会问题,所以,银监会提醒出了问题的银行负责就是事前讲清风险。
  司马新:个人的贷款相对安全
  相对企业的大量贷款不知道到了哪里的情况,我觉得个人的贷款要安全多了。因为都有抵押物在。我觉得为了防范风险,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就这样让商业银行不做经营了呀,而且你根本不可能去弄清楚个人的资金到了哪里的。
◆沸点特稿
银监会堵错了枪眼?
  面对牛市中渐趋疯狂的股民,银监会及时挺身而出,希望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这样的监管意识值得叫好!在篮球场上,补位意识相当重要。但若仅有抢先意识而站错了位,同样无法阻止对方飞身上篮的。银监会此番让银行对个人房贷的用途负起全责,我个人认为是堵错了枪眼。
  在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常常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个人房贷市场上,银行理所当然要听那只手的指挥,而且乐意听这样的指挥,因为明显有利可图。只要在审贷环节上不出现要命的漏洞,即便贷款人被深套股市无力还贷,银行一样可以将其抵押房产变现的。这是一种不乐观的猜想,现实的情形显然还没这么不乐观。个人与银行相比,明显是弱势,要么按期还本付息,要么乖乖交出抵押物,并不会像企业单位那样难缠。因此,从商业角度来看,个人房贷可说是银行的优质资产。
  一直抱怨储蓄过高的银行,借牛市之光得到这样一条风险不大的生财之道,监管部门该怎么管?当然,风险不大并不意味着风险全无。说金融业是个零风险的行业绝对是个笑话。问题是,这样的风险值不值得银监会大动干戈?我认为,在金融业面向全球开放的今天,银行完全有理由具备监控此类风险的能力,这样的监控也应该由银行自身来承担,而无需监管部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赶制一个政策的温室。换言之,从市场的角度看,银行只需在信贷流程上严加监控即可有效抑制风险。
  其实,真正需要强大避险能力的是广大股民。熊了这么久,好不容易看见一个牛头,在羊群效应的放大作用下,倾一人、一家甚至几家之力在股市里孤注一掷的股民绝非少数。一旦股市崩裂,这些人的境遇值得忧虑。假如他们真遇上了倾家荡产的那一天,不和谐的声音就会不可避免地放出来。也许,银监会出台此举也有这么点菩萨心肠在内,但这毕竟大大超越了其监管范围与能力。
  对银监会而言,我认为视线应该聚焦在上。热钱对一国金融稳定性的破坏能力,想必谁都不会也不敢低估吧。在如火如荼的市场背后,热钱就像幽灵一样,如镜花水月般难以捉摸,但又似乎无处不在,其实力足以推波助澜、风生水起。在监管的链条上,如果这一环出了问题,后果可比银行的烂账和股民的破产要严重得多。因此我认为,这才是银监会目前真正迫切该堵的枪眼。
10楼: 发表于:[ 16:50:47]
[] [] [] []
股市中究竟有多少不法资金
发布时间:
  中国股市究竟产生了多大的泡沫?该如何对付这些泡沫?这一传统话题在2007年再度出现,显然已失去了2001年时的鼓惑力,因为,公众对于资本基本知识的了解已经明显增加,对于借资本市场某些弊端责难改革全局的言辞已经厌倦,对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具有信心。
  人民币选择适度升值道路,原因固然复杂,但就积极的方面来说,它至少使社会公众对自身经济实力有了新的认识,对本土资本市场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2001年下半年之后两年间,把承担着繁重的税费负担、“办社会”负担的中国上市公司简单地与外资企业做市盈率对比,把中国上市公司以及他们的控股公司、母公司说得一钱不值,进而得出整个股市没有价值的结论,是十分流行的做法。虽然我们并不认为凡参与类似指责的人士都有不良的动机,但我们也同样不能肯定,做这样的批评究竟能给经济改革带来哪些好处。在缺乏自信的前提下,类似舆论的泛滥是有合理性的。
  2001年时,不少人判断股市是否出现泡沫,依据的是数学市盈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太差,而不论其外部配套改革情况。一些政府人士也认为不能将国有股的利益向投机分子输送,而应当高价抛售国有股抑制投机。
  人民币选择稳健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了强势货币的认可,这对于增强公众经济信心、民族自信心的作用,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同时,人民币升值还帮助一般公众认识到资本的虚拟特性、博弈特性,实现了一次资本知识的普及。笔者甚至以为,如果没有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决策层也难以深化对资本市场的认识,难以作出国有股东向普通公众股东支付对价的改革方式。
  本质上,股价是上市公司能够承载的所有价值因素的反映,而本次划时代的股改,政府通过支付包括股权在内的对价,为资本市场注入了国家信用。这成为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其实,中国股市的涨跌一直与国家信用的介入息息相关:股市创立初期,国有证券公司承销、国有股暂不上市、国家暂不征收印花税等等,都成为国家信用介入的明证;股市大扩容之后,国有重点企业上市,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劣势国企,以及“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提法,都成为投资者认可股市投资安全性的依据。人们看到国家信用从股市中抽离,依据的不是对违规违法者的惩处,不是所谓“不”的提法,而是不给证券公司合法融资的渠道,不允许社会保障资金、商业资金合规入市,以及不给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机会。
  过去十几年中,虽然程度并不相同,“查处银行资金违规入市”一直是调控股市涨势的政策和行政信号(这当然是一种悲哀)。而由于政府在培育机构投资者的道路上数度迟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认购人的限制过多、基金发行规模太小、证券公司缺乏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不能为证券机构融资,一句话,证券市场主体难以获得一般企业和金融类企业所需的正常发育的政策环境。于是,拆借银行资金就成为灰色行为,查与不查、合不合规就难以用制度化的语言来说明。
  经过深化改革,机构投资者队伍已经壮大起来,其融资渠道也已比较畅通,违规拆借资金的必要性已经大为缩小。根据中国银监会监控,部分投资者通过虚报住房按揭贷款,用于股市运作。近期已下发通知,明确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如果发现违规贷款,银行对此应负全部责任”。可见,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的概念、渠道已经不同于以前。清查入市的违规资金,是金融执法的正常行为,并不会危及市场资金的主流,也不会破坏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董少鹏/国际金融报)
11楼: 发表于:[ 15:17:39]
[] [] [] []
开查贷款资金流入股市
  本报讯 记者日前获悉,针对目前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深圳各家银行正开展从上至下的自查行动,清查此前发放的贷款资金是否流入股市。清查的范围主要是个人消费贷款,也包括企业贷款。
  此前,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问题曾引起银监会的重视,银监会向各商业银行下发了通知,要求严格禁止个人或企业挪用银行的贷款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
  按照监管部门的指示,日前深圳各家商业银行开始自查,严防信贷资金入市,各商业银行不但加强了贷后审查、贷后跟踪,而且对于新发放的贷款,审贷也由松趋紧,开始严格审查贷款资金的用途。
  “现在我们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要严格审查贷款的真实用途,严禁信贷资金直接或者变相进入股市。”一家国有银行深圳分行的人士人士告诉记者。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分行目前已经按照总行的要求展开内部自查,个人贷款、企业贷款均在核查的范围之内。华夏银行一支行人士透露,目前他所在的支行已经开始全面自查,个人消费贷款是自查重点。
  不过,在内部自查过程中,银行如何核查和跟踪贷款资金的去向成为一大难题,上述人士告诉记者,贷款资金打进客户账号后,若客户直接通过银证转账将资金转入证券保证金账户,银行可以很快查到;若客户直接提现或转账到其他银行,几经周折后,银行查起来就会很困难。
12楼: 发表于:[ 16:18:23]
[] [] [] []
信贷资金何以“迷航”股市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赚钱效应使者想到了贷款炒股。这种“借鸡生蛋”的行为在股市下跌风险下,可能出现亏损放大效应,把抵押物赔进去。现在,监管部门禁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干预效果还待检验,当务之急是,银行与投资者都要加强风险意识
■记者视角■本报记者 张炜
央行上海总部近日召开2006年度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明确提出“加强贷款审批和贷款用途审查,防止企业和个人违规挪用贷款进入股市。”
禁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是上周股市下跌的主因之一。此前,上海银监局也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特别提醒商业银行拓展各类消费贷款时,应力求用途的真实性。据透露,中国银监会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已于去年底下发各地。《通知》要求各地银行自查违规资金入市情况,包括严格禁止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炒股,防止消费信贷变相流入股市等。
事实上,各家商业银行在发放消费信贷时,一直都明确禁止消费信贷用于股市投资。然而,在股市赚钱效应下,贷款炒股的诱惑力实在难以抵挡――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的基准年利率为5.58%,只要在半年贷款期内实现2.79%以上的增值,贷款炒股就有了收益。这使得投资者在几乎每天一堆涨停个股的牛市中,想到了“借鸡生蛋”。
去年以来个人住房循环抵押贷款兴起,只要有足额的房产作抵押,银行一般都会放贷。由于其放贷额度只是抵押物评估值的50%至70%,在目前楼价依然坚挺的情况下,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尤其是房贷拖累整个消费贷款出现萎缩迹象,各家银行争相在贷款手续上简便,“随借随还”;有的则是“加按揭”,对房产进行新的评估,允许补充增加贷款额度。在此情况下,个人消费贷款虽有用途的限制,但还是很容易变相流入股市。
一方面,个别银行为了做大个贷业务,很可能降低审批门槛,“睁只眼闭只眼”;另一方面,虚假的贷款用途证明,可帮助蒙混过关。据说,帮助贷款人出具假的装修证明,已成为沪上中介机构的又一“特殊服务”。
中介机构的作为,在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一直非常关键。房贷一度出现滑坡后,各银行甚至不惜提高给中介的“返点”,来争抢份额。尤其是中小银行,受到大银行的“挤压”,更倚重于中介机构。
由于房贷中介占有的市场份额没有缩小,银行在指标压力下反而更加依赖房贷中介。而对于房贷中介的管理,却存在诸多漏洞。事实上,房贷中介是一个没有“名分”的行业。有业内人士称,上海尚未有一家房贷中介的营业执照上写明经营房贷中介业务,大多是以信息咨询的名义提供服务,并通过另一家房产经纪公司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在操作上,银行的“返点”先落到房产经纪公司账上,再转给房贷中介。这样一个“半公开”的中介行业,面对客户贷款炒股的需求,可能不为利益而“混水摸鱼”吗?更何况去年的市场宏观调控,已使房贷中介的业绩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在中介的推动下,企业也开始抵押房地产用于贷款炒股。由于企业贷款的资金流向比个人信贷复杂得多,变相流入股市的资金可想而知。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只要有足额的房地产作抵押,短时间内申请到贷款并非一件难事。
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对银行与贷款者来说,都是“饮鸩止渴”。对于贷款者,贷款炒股是把“双刃剑”,在股市下跌风险下,可能出现亏损放大效应,搞不好把自己的房产都赔进去。对于银行,房产抵押固然控制了风险,但一旦出现逾期还款,还是会牵涉不少精力,抵押物变现也是件烦恼事。
上周的股市调整,上证下跌7.26%,震幅超过300点,让投资者体验到牛市中的调整风险,贷款炒股者更是捏了一把汗。央行和银监会此时的出手,并非拖累股市,而是防范于未然。如果听任信贷资金“迷航”股市,后置的风险不容低估。
不过,监管部门干预的效果还有待检验,难以防范的就是“擦边球”。若要等到赔钱效应使贷款炒股行为自我约束,恐怕损失将是巨大的。当务之急是,银行与投资者都要加强风险意识。
13楼: 发表于:[ 16:30:40]
[] [] [] []
“禁止房贷入市”限令让银行左右为难
发布时间:
  今年以来,沪深两市A股的疯涨已经引起各金融监管部门的担忧,贷款资金入市已经引起了银监会的重视,银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如果发现违规贷款,银行对此应负全部责任。
  对于这个通知,杭州的各家银行可谓心态各异,一方面,包括招商银行杭州分行、杭州市商业银行等杭州各家银行都表示将遵守有关规定,招商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副主任韩剑波表示,他们将对贷款资金的流向进行严格监控。
  另一方面,“禁止房贷入市”让银行觉得有点为难,有关人士透露,在实际操作中想要从源头上控制小额贷款资金流入股市几乎不可能。“我们只能监控我们的贷款资金不会流入到证券公司的账户,但许多人可以分两步走,先把贷款资金打到他在另一家银行的账户上,然后再把这笔钱投到股市,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办法去监控了。”
  此外,“禁止房贷入市”让银行心里有点不甘,每年年初都是银行放贷的高潮,但对于银行来说,最为优质的房贷资产今年却面临提前还贷不断和新增贷款不足的双重压力,杭州商业银行的有关人士表示,他们估计今年的新增房贷能够与去年持平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另一方面,随着证券金融的一片红火,又出现了民间资金从楼市转向股市的趋向,如果利用这一形势,推出房贷产品将现有房贷资产盘活,对于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今年我们这边办的房贷循环授信中,我估计有70%的客户把套出来的钱拿去股票和了。”杭州某银行的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把循环授信、加按揭这一块做好,盘活现有的房贷资产,在目前房市交易清淡的情况下,对银行来说也不失为一种缓解压力的办法。”
  不少银行的有关负责人也私下表示,他们觉得控制风险更应该看还款人的还款能力而非资金流向,“对于银行来说,如果他有很稳定的收入,具有很强的还款能力,他怎么用这笔钱我们也不会去管。”某商业银行个经部的有关人士表示。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禁止贷款资金流入股市,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无疑是自断财路,“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新增贷款业务,就想在现在已有的贷款上再挖点潜力,如果禁止贷款入市,那还怎么放贷款?”
  记者从杭城部分中介公司处也了解到,虽然银行表面上不允许房贷入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对于资金流向银行也并不怎么在意,如果客户的还贷能力强,不少时候只需要给银行写一个书面的情况说明就可以了。“但现在来说肯定没有像以前那么松了。”某中介权证部的人表示。(何飞/每日商报)
14楼: 发表于:[ 16:58:34]
[] [] [] []
银行截流贷款炒股 要求借款人签署保证书
发布时间:
 要求借款人签署保证书,声明不挪用银行资金炒股
  尽管各地银监局尚未正式开始对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炒股进行专项检查,但各商业银行已在紧急研究对策。某大型国企业务骨干王小姐昨天在一家上市银行的广州分行填写完往常所有贷款申请表格并提交所需资料后,另外被要求在一份“贷款用途声明书”上签字,并写上身份证件号码,声明“本人确保不将贷款用于股市和……等法律法规禁止银行贷款进入的领域”。
  记者昨天了解到,类似王小姐的案例正在各商业银行上演,业界将此类举动称为监管部门检查前的“自律和自清行动”。
  银行新措施迎接检查
  2006年股市的持续火爆,引发银监会和央行对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炒股的高度警惕。多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部门透露,事实上,早在两周前,银监会即向各商业银行总行下发《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炒股和购买。但《通知》未讲明银监会将就此展开专项检查,因此,各商业银行最初并未特别在意此项通知,因为《商业银行法》明文规定信贷资金禁止入市。直至新华社上周播发银监会权威人士透露“春节前将全面检查、住房按揭贷款将成检查重点;商业银行应对违规贷款负全责”等消息时,各银行才意识到一场监管风暴即将来临。
  记者昨天采访多家银行零售业务部门人士获悉,各商业银行正在紧急研究对策,以尽最大可能防范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并迎接银监部门的检查。本文前述王小姐的遭遇即是一些商业银行采取的新措施。年收入过10万的王小姐有意向银行申请贷款,在向该行提交房产证(房产市值逾百万)、收入证明、购车合同等各项证明和文件后,被要求在一份“贷款用途声明书”上签字并填写身份证件号码。“声明书”中有两项内容指向明确:“本人确认向贵行提交的贷款申请资料及内容真实、合法、有效。”“本人确保按照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和贵行的规定合法使用上述贷款,并保证不将贷款用于股市、期货或其他证券,以及其他股本权益性投资等国家法律法规禁止银行贷款进入的领域”,“本人对上述声明的内容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为何要求贷款申请人额外“保证”呢?这家银行工作人员称,该行自今年2月1日起要求所有客户填写此项声明,这是统一安排。另一家上市银行零售业务部门人士更称,该行在合同文件中已有此条款,但最近在与客户签约时,会要求客户经理特别向客户讲明这一点。
  “贷款炒股”途径繁多
  在媒体的渲染下,银监会即将进行专项检查的消息给人以风声鹤唳的感觉。但直至昨天,银监会属下各地银监局尚未正式部署此项检查。各商业银行也尚未接到银监部门现场检查通知。“如果检查,也很难大面积展开,因为银监部门人手较少,抽查将是现实的做法。”几位业界资深人士如此判断。
  在现实的操作中,银行信贷资金如何被挪用入市的呢?几位不愿署名的商业银行资深零售业务人士称,信用卡取现便是其中途径之一。一些商业银行针对大企业客户的高管、行政单位的领导、资深专业人士等提供信用贷款,但条件极其苛刻。记者曾经以客户身份向两家银行申请信用贷款,均被要求提供购车合同,并被要求在付款后将购车发票提交银行归档。这些措施完全为了防范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但通过信用卡透支炒短线者,银行很难监控。“即便是抵押贷款,如果申请人与车行或开发商串通,客户一旦取现,银行就很难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控。”
  但一家外资银行人士指出,一些银行创新的循环贷等品种在实际操作中为贷款炒股提供了便利。“一次审批,额度内多次使用、自助贷款”等等,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亦为客户挪用贷款资金提供了操作空间。
  “还有一种情形,你很难区分它是否违规。在一家盈利能力极强的企业工作的李先生目前年收入30多万元,他原本有储蓄足以一次性付款购买目前居住的160多平方米的豪宅。但他看好股市,更看好自已选中的股票,因此,他只支付了房款的首期,便申请按揭。自有资金仍在炒股。这类置换资金炒股者大有人在。”
  对公贷款入市量更大?
  尽管银行贷款资金违规入市的专项检查的效果还很难预测,但银监会权威人士透露,如果发现违规贷款,银行将对此负全部责任。银行的职责之一便是杜绝违规贷款发生。然而,银行一位资深人士私下称,个人通过挪用贷款入市的资金量不会很大,对公贷款和机构挪用贷款入市的资金量可能会更大,他们的操作手法更隐蔽。但这位人士没有进一步透露具体情况。
  美国银行界不问贷款用途
  在成熟的国家,银行是否严格限制个人贷款用途呢?据记者了解,美国的银行对客户的贷款申请的审查非常严格,而一旦银行决定发放信用贷款后,个人完全可以自主决定贷款用途,因为这钱已进入申请者的账号,其用途是申请者的自由和隐私。银行的责任是贷前审查以及如何防范贷款变成不良贷款,而非监控款项的去向。否则,就侵犯了个人隐私。抵押贷款也是一样的。
  然而,美国银行界的做法也令中资银行人士感到不可思议。一位律师开玩笑地说,如此看来,中国人已习惯于被探询他们的隐私,甚至将此作为一种责任和权利。(谢艳霞 巩奕麟/南方都市报)
15楼: 发表于:[ 17:24:29]
[] [] [] []
假按揭贷款炒股双重夹击银行房贷
来源: 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 日 09:29
  一边是监管部门严查贷款质量,不良贷款开始冒头;一边是股市火爆,房贷 增量持续下滑。刚刚进入2007新年的银行个人房贷业务正遭遇双重夹击。招行、等银行近期推出的简化房贷手续的“随借随还”等新业务,也由于被指助长“贷款炒股”而举步维艰。
  几乎每家银行都在思考房贷业务如何做下去的问题。
  数十亿“假按揭”
  2006年下半年,中国银监会进行了近年少有的一次大规模的 贷款现场检查。此次检查的矛头直指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检查的方式以银行自查和银监会及其各地分支机构抽查相结合。
  “银监会检查得非常仔细。被抽查到的银行的每笔房贷的流水号均被调出来,贷款金额、成数、利率、贷款人资料以及贷款流程均被仔细核对是否违规。”中行上海市分行某支行副行长告诉记者,一些有问题的支行从信贷员到分管负责人都丢了“饭碗”。
  近日下发的检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6月末,国内银行涉及“假按揭”的贷款金额达数十亿元。其中,某国有银行被查机构共发放个人住房涉嫌“假按揭”的贷款4718笔,金额13.09亿元,占被查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6.05%。另一家国有银行被查机构共发放个人住房涉嫌“假按揭”的贷款3716笔,金额7.34亿元,占被查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3.23%。
  对于此次检查中暴露的问题,银监会特别下发了《关于继续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的通知》。银监会指出,部分银行贷款“三查”制度形同虚设,授信尽职调查流于形式;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产中介机构通过虚假按揭或一房多贷、虚增注册资本、虚抬等手段套取银行贷款,有的甚至挪用流动资金贷款房地产项目开发,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扰乱了房地产秩序,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尽管全国个人房贷的平均不良率仅有1%左右,但总体来说,由于全国许多省市2003年、2004年房贷上升过快,银行对贷款把关不严,目前一些省市的房贷不良率在最近三年呈连续上升的势头。”中国银监会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银监会将不遗余力坚决查处银行“假按揭”。
  更心忧股市“抽水”
  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房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国家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后,一些炒房者的资金链吃紧,房贷坏账的确有冒头的迹象。再加上银行现在内控和检查比以前严格多了,一些以前的开发商问题贷款也浮出水面。但总体来说,房贷的不良率还是远远低于其他贷款。
  上海银监局有关人士也证实,在去年进行的房贷大检查中,上海地区总体情况比较理想,没有出现金额巨大的“假按揭”大案。目前整个上海银行业房贷不良贷款不足1%。
  “与不良贷款相比,我们现在更关注股市对房贷业务的影响。”上述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房贷部负责人说,去年下半年以来,股市持续火爆,以前涌向楼市的资金转而投向股市。长此下去,银行的房贷业务必然面临萎缩。
  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2006年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报告部分印证了该负责人的担心。报告显示,2006年上海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 个人贷款减少18.2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减少69亿元,央行上海总部指出,这主要是由个人住房贷款减少60亿元所致。换句话说,由于截止到2006年年底上海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800亿左右,个人房贷减少60亿元,就相当于上海全城个人房贷量相比2005年至少萎缩了2.5%。
  “以前我们一个支行一天就能放一个亿,但现在一天能完成四五笔房贷就不错了。”上海银行一位信贷员告诉早报记者,股市火起来以后,就连来银行咨询房贷的人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对于股市对银行的影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马蔚华新闻,马蔚华说吧)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资本市场和银行是一种竞争性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的社会融资条件下,是彼此消涨的。股市去年(市值)已经超过11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银行是很大的挑战,股市火旺的时候,很多优质的企业不会到银行贷款去了,个人投资的重点也相应转移。银行也必须想办法加以应对。
  被指“贷款炒股”
  为扭转房贷的颓势,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近期分别推出了“随借随还”与“按揭开放账户”业务。招商银行“随借随还”是指只要客户在招商银行获得个人授信额度并签署有关协议后,就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自助办理借款和还款授信。而民生银行推出的“按揭开放账户”是将购房者的按揭贷款账户与存款账户关联。当存款账户中的存款余额高于约定的额度时,客户便可以委托民生银行或自己通过网上银行、自助查询机、网点柜台等渠道全部或部分归还客户的贷款。
  两家银行推出业务初衷均是,通过大大简化申请贷款的手续和方便还取款,让客户将房产作为融资工具,增建银行的房贷发放量。
  但是,由于具体贷款资金流向无法监测,业内人士指民生和招行新业务有鼓励“贷款炒股”之嫌。
  银监会近期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严查个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令两家银行的业务受阻。民生和招行昨日均表示,由于加大了对客户资金流向的审查,“随借随还”与“按揭开放账户”的业务量跟预想中的情况相差不少。
  “我们现在太难做了。上面层层压指标,我们自己也要挣奖金吃饭。但现在监管部门对房贷箍得这么死,动不动就说违规,真是没法活了。”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个人金融部人士向记者抱怨说,我国的房贷市场才处于发育期,过于严格的监管政策只会把市场“管死”。
  对于银监会目前严查房贷资金流入股市,银行方面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个人将自己的动产、不动产等金融资产整体进行理财升值管理,这正是国外先进的个人管理的做法。同时,禁止个人贷款炒股,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困难,虚假消费、支付转移等办法都可以轻松将钱转入股市。
未登录用户请在此登录:
插入股票行情图
插入基金行情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沪港通资金流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