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哪有看桃花哪有做棕棚的

樟树下的纺绳人
樟树下是一个地名,这儿的老辈人很少有不知道樟树下的。樟树下有名有许多原因,而这里盛产麻绳和棕绳却不能不成为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樟树下就在永宁江南岸大桥西侧的狭长地带,被一条叫革命路的巷子贯串着,是一个很老的居民区。它的得名仅源于西头的两株传说长了千年的古樟。从低矮的石头围墙和开了缝的木板墙壁中我们仍然可以追溯这里建筑的原貌,那些以捻棕丝和麻绳条为生的一代纺绳人就生活在这些矮石墙和木板壁之间。
当年的纺绳人至今仍健在的已廖廖无几。十多年前,还能见到十余户人家仍有纺绳的,但这时已不再是为了营生,他们多数是纺绳社(荧光化学厂的前身,50年代,樟树下成立纺绳合作社,这些纺绳人大多入社当了工人)的退休工人,依然习惯于早起,习惯于劳作。有位被邻居们称为增河婶的婆婆,就是这样一位极为典型的纺绳人。她是纺棕绳的,早已退休,家里条件并不差,也许她是真的苦惯了,每天早上三四点钟便起床纺绳,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睡下。除了吃饭、买菜和洗汰外,似乎她就再也找不到放下手中纺具的理由了。77岁的增河婶可以算得上是樟树下最后一位与纺绳诀别的纺绳人。她不再纺绳是因为尼龙绳、席梦思取代了棕绳和棕棚,她纺的上好的综绳常常卖不出去,而老伴病故,使她少了帮手,梳棕是力不从心了。
听增河婶说,樟树下纺绳的历史算起来差不多有100多年了。早年,台州一带的综绳、麻绳都是从樟树下卖出去的。樟树下从东头到西头90%以上的居民以此为生。樟树下人纺的绳子有两大类,一类是麻绳,一类是棕绳。麻绳中又分锚绳、缆绳、纤绳等近10个品种;棕绳则分得更细,有棕棚绳、牛绳、扁担绳、挑绳、橹绳等不下20个品种。因为这里的绳多绳好,又是台州唯一的一处纺绳聚集地,于是远近闻名,路桥、温岭、临海等地的捕鱼人、棕棚匠或小商贩便少不了要来这里。生意做得熟了,往往有先付钱后取绳,或先拿走绳子后给钱的。哪家的绳好,哪家的价能压,买卖人心里都有一个谱。
说起来,棕绳、麻绳的好坏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绳的粗细要均匀紧实。其实,从取出棕丝到纺成麻花绳子是极费功夫的,从取出棕丝到纺出单绳再到成绳,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哪一步也省不过的。取出棕丝这一道工序叫作梳棕。要将买来的棕片去掉两边的硬条,泡到水缸里,等第二天浸润了才捞出,甩去水分,然后抱过一捧,坐到钉板上,一下一下地往钉板前端的两行10枚手指般粗的钉子上,使劲地甩下去又使劲地拉出来,直到将一张张完整的网状交积的棕片,梳拉成一根根毫不牵连的棕丝。这一步最费力气,通常由男人来梳,即便是天寒地冻的日子,甩几个回合,就能脱得只剩一件湿透了的小棉衫贴在背上,冒着一身的热气。
增河家梳棕的活自然是增河叔包下了。等到梳得差不多了,增河婶将梳好的棕丝堆到一起,吸一大口水,然后鼓起腮帮用力喷出,给这些刚梳出来的棕丝均匀地喷上水,然后裹上塑料布保湿,放置在两张合并的方凳上压块大石头,就可以纺绳了。常见增河婶左手捏根引绳对着棕丝的根头均匀地捻,右手则不停地转动着“T”型的转杆,绳子也就被纺了出来。这时纺出的绳是单股的,还需经摇车拧成双股或多股的绳子。
增河婶歇手许多年了,那些纺绳的工具也有多年未见了。采访中,我却意外地发现大院里她家门外堆放的烂木头中竟有一辆木摇车和一块钉板,木摇车的木轮子还能转动,钉板上的6寸长的钉子依然闪着寒光。增河婶说,这是过年扫尘时搬出来的,不纺绳便没用了,放着占地方,等哪天劈开烧了。我琢磨不出增河婶说这话时有没有不舍的心情,但我总觉得有些可惜,说不定给《正大综艺》发现了,能提一两个问题难倒大片呢!97021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氏棕棚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