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昌中学禁止养猪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市临时用地审批情况台帐
建德市临时用地审批情况台帐
单位:平方米
临时用地使用者
种植业生产管理用房
种植业生产管理用房
建德市莲农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
畜禽排泄物处理场
种植业生产管理用房
东林生态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生态奶牛养殖
大洋村经济合作社
经济合作社生产管理用房
浙江小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农业综合开发
建德市大洋镇忠勇养殖场
建德市大洋镇军跃养殖场
建德市大洋镇胜滕养殖场
建德市大洋镇国亮养殖场
建德市大同镇江头生态养殖场
种植业生产管理用房(茶叶炒制)
苗木基地临时用房
种养业生产管理房
建德市顺荣新型建材厂
生产管理用房
三河树芳砂场
新安江街道
杭州世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大洋镇人民政府
白章线扩建堆场
临时堆放钢管
更楼社区超杰砂石料场
新安江街道
寿昌江治理临时堆场
建德市春龙新型墙体材料厂
建德市大洋镇山地蔬菜专业合作社
种植业管理用房
洋溪街道太和杨梅种植园
洋溪街道太和杨梅种植园
农副产品堆放仓库
建德市龙丰笋竹专业合作社
森林蔬菜基地
建德市鸿银砂石料场
新安江街道
建德市新安江山里人天然饮用水有限公司
新安江街道
设备临时安置房
寿昌新城项目临时堆土场
加工机制造沙
杭州旷野绿化园艺工程有限工程有限公司(陈炳铨)
新安江街道
杭州千岛锦王实业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
兴安八角山发现死猪 就地掩埋防疫情出现
桂林红豆网
陈创明 莫寿昌
[导读]:湘漓镇八角山上抛弃死猪已经露出白骨 莫寿昌摄湘漓镇八角山上抛弃死猪已经露出白骨 莫寿昌摄湘漓镇八角山上勾机挖坑掩埋。 莫寿昌摄工作人员现场消毒 莫寿昌摄掩埋之后消毒现场 莫寿昌摄桂林红豆网兴安讯(记...……
湘漓镇八角山上抛弃死猪已经露出白骨 莫寿昌摄
湘漓镇八角山上抛弃死猪已经露出白骨 莫寿昌摄
湘漓镇八角山上勾机挖坑掩埋。 莫寿昌摄
工作人员现场消毒 莫寿昌摄
掩埋之后消毒现场 莫寿昌摄
桂林红豆网兴安讯(记者 陈创明 通讯员莫寿昌)4月15日,兴安县湘漓镇毛坪村蒋某反映,该村八角山上有几头已高度腐烂的死猪,另有几个装有死猪的编织袋。担心这些可能都是病死猪,不及时处理,村里很容易发生染病。
当日上午10时45分许,在湘漓镇毛坪村八角山顶大水池旁草地上,躺着一头已经开始露出白骨的大死猪,旁边两头腐烂的死猪,臭气扑鼻。附近的草丛里,也发现有几个编织袋装的死猪。
据蒋某介绍,这批死猪不知道是谁半夜把死猪丢在这?村民怀疑是附近养猪大户拖过来扔在这里的。
找到养猪大户,一老板娘说:我们在这山脚有三家养猪大户,共养几千头猪。他们是依靠大水池提供饮用水,怎会把死猪丢在自己的饮用水边呢?再说养猪大户的猪 病死了,先报村委会,然后编号、拍照片之后,把死猪消毒后挖坑深埋可以拿着处理的相关资料上报村委,养殖户每头死猪还可以拿到80元补偿,具体谁抛弃死猪 他们也不清楚。村民蒋某听了也觉得不是当地养猪大户丢弃的说法有道理。
接到村民反映。当天11.45分,湘漓镇毛坪村委与兴安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联手,派出调查组到当地调查同时调来钩机把山上的病死猪挖坑掩埋,以防当地发生重大疫情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注【爱兴安--兴安资讯网】微信,随时随地看新闻等你来“扫”。
1、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
2、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关注「兴安资讯网」
3、直接点击本图进行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相关阅读搜索热词: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字体:小中大 &&
钟灵乡位于锦屏县境中南部,呈带状布落,为中山谷盆地形。东抵铜鼓、敦寨两镇,南接隆里、新化两乡,西邻启蒙镇和偶里乡,北抵偶里乡和大同乡。土地总面积89.8平方公里,辖寨钟灵、寨稿、官舟、稿炳、干冲、阳艾、高寨、坪寨、地娄、展金、贡村、八客、八佰13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90个村民小组,计2467户,11790人。居民大多数为苗族,间有少量侗族。清代均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民国初年设中林团防分局,民国后期设乡。1953年分为钟灵、娄江2个小乡属敦寨区管辖。1992年撤敦寨区,将娄江乡并入钟灵,形成今状。钟灵村钟灵村位于县域中南部,距县城35公里,锦屏—黎平油路从村前坝间穿过。东邻寨稿村,南邻杨艾村,西邻本乡杨爱村和启蒙镇玉泉村及偶里乡八腊村,北邻官舟村。辖钟灵街上、新司2个自然寨,共有8个村民小组,199户,1046人。村民姓氏有杨、李、吴、罗、贺、郑、黄、叶、陈、姜、侯、谢、林、邱、舒、姚、陆18姓,其中杨姓人口居多,迁入时间较早。钟灵村为中林验洞长官司治地。明洪武五年(1372)朝廷设中林验洞长官司,属黎平府。清代中期,该司管辖官舟、稿炳、寨稿、寨力、寨足、羊艾、大寨、新寨、平寨、洞湳、斗寨、腊洞、贡寨、下婆寨、丁达、晃寨、八叫、苗具、绞洞、八洋、甘乌、娄罗、验洞、平金,共24寨。司治地初设彦洞,因孤悬于侗族腹地,且长官未能处理好与周边侗族村寨之关系,不久司治地迁至钟灵老寨。明代后期,烟户稠密,有“千家寨”之称。后因一场大火,包括司衙在内全寨被殃,司治地遂迁至河对面,即今新司寨。民国初年设中林团防分局,中期改设镇,24年(1935)改设联保。民国30年(1941)设乡至今。钟灵地处交通要道,明前期即于司前坪坝间开设有市场(时称铺舍),周边苗侗族村民集中贸易,互通有无。随后人户逐渐增多,蕃衍形成街市,至清代后期已取代司治地成为钟灵上下诸团的政治经济中心,乡治所均设于此。1974年发生大火灾,大部民户受灾。1987年钟灵—大同公路从寨间经过,公路遂取代老街成为市场。每逢赶场,公路行车颇为困难。1992年县工商部门投资60万元在寨稿兴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200个商业摊位的农贸市场,使钟灵街道与寨稿村连成一片。2001年,在州审计局的资助下,乡政府将钟灵街道至寨稿的过境公路段改建成水泥路面;钟灵街上居民用水,或汲自井泉,或取自小河。2005年,在乡政府支持下,村筹资引来山泉水供应集镇内的机关单位和部分居民,同时在集镇内安设了6个消防栓。新司寨与街上一河之隔。现有93户,462人。1987年全部由汉族改为苗族。有杨、邱、舒、姚、陆5姓,杨姓占人口大多数。土司衙门已无踪迹,清代后期修建的杨氏宗祠,长期被用作小学校舍,至今仍在。后龙山上古风景树参天屏立,基本上为先人开村时所植。先人留下遗训:“砍后龙,子孙要受穷”,清代后期曾订有护林规约,所以人们对后龙山的树木都予刻意保护,即便是自然干枯亦无人砍伐,只有任之倒地朽烂。1990年代,曾有木商多次欲购伐该风景木,均被虽然缺钱但却不愿坏祖宗规矩的新司人拒绝。钟灵村土地总面积13653亩,其中农田409亩,旱地81.2亩,有林地9342亩。因粮食充足,村民历来重养猪和鸭,以作家庭经济的来源之一。近年来,有的村民试种大棚蔬菜和食用菌,有的则养牛和鱼,但都尚未形成规模。1990年代后,村里年轻人嫌在家务农不比外出打工挣钱多,遂多外出打工挣钱,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者180多人。因缺少劳动力,处于山间耕作条件较差的农田多有荒芜,2005年仅新司即荒芜30多亩;山上多松杉,1970——1980年代,村民利用松林采松脂和种茯苓。1980——1990年代先后办有集体和联户林场4个,现多为杉松中幼林,2003年县林业部门划定12000多亩(含官舟村)为“天保工程林”。近年有的也栽植柑桔等果树,或十来亩,或三五亩不等。街上人多善经商,临街房底面多为商业门面,有的则在赶场日从事农副产品收买转卖。清代嘉庆年间,黎平知府陈熙筹资在此建上林书院,道光时期村民捐建培元书院,乡贤吴师贤捐建振文义馆。民国前期,街上和新司均办有私塾。民国中期建有钟灵保国民学校,校址借于新司杨氏宗祠。1950年代办完全小学,1970年代附设初中。1990年代初中与小学分开,初中移址于寨稿村。2005年小学有学生330人,教师16人。中学有1020人,教师47人。钟灵小学及钟灵中学设于新司,后中学迁至寨稿村。清乾隆时,村人杨泗先后任石屏州知州、顺宁县知县和云南省通判。杨涛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杨渤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任甘肃龙泉知县。杨大来任遵义县知县。1950年代后参加国家工作计19人。乾隆后期至嘉庆前期,杨泗、杨渤兄弟倡首组织村民修钟灵至云照皎洞石板花街路和在钟灵往新司河上修齐鲁大桥。大桥为长廊式风雨桥,上有亭三十余间。民国4年(1915)重修,27年(1938)被洪水冲毁。1990年上级补助和群众集资改为钢筋混凝土平板桥。清后期还修有南岳庙和杨氏宗祠等。寨稿村寨稿村位于钟灵乡政府所在地钟灵村东面,与钟灵村庐舍相毗,田地相杂。东邻干冲村,南邻钟灵村,西界官舟村,北邻高寨村。辖寨稿、小官舟2个自然村寨,共8个村民小组,233户,1004人,村民为吴、杨、龙、刘、李、石姓,杨姓最早入居,现吴姓人口居多。寨稿初名寨高,坐落天宝山脚下,山上一片古树茏葱,寨前锦屏—黎平油路通过。1990年代中期,县工商部门在寨稿寨前公路外侧建农贸市场,将钟灵集市搬迁于此。农贸市场因规模过大,至今仅用小部分,大部分闲置。年,寨稿村先后被列为锦屏县农村消防“寨改”示范村和县生态农业沼气消防试点实施村寨。国家共计投资53万元在乡政府的组织下进行村寨的人畜饮水、消防设施建设和沼气池建设。其中投资28万元建成水坝1座,水池3个,铺设管道1280米。投资13万元,加上村民投工1万多个,折迁民房18栋、畜圈36间,在寨中间开设一条长480米、宽12—15米两侧栽植绿化树的消防通道,同时对寨内所有道路全部水泥硬化。投资12万元,建成沼气池108口。小官舟建沼气、改厕、保持清洁卫生成绩突出,2004年被锦屏县爱卫办立碑列为“农村改厕示范点。”2005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授牌“卫生村寨”,是县内唯一得到州政府授牌的自然寨。2005年用于寨门牌楼、街道水泥硬化、灌溉水坝沟渠等公共设施建设资金6万元,义务工800多天。2005年底,寨稿村建沼气池20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8%,是全乡沼气户最多的村。寨稿村土地总面积12322.5亩,其中农田399亩,旱地60亩,有林地面积7696.5亩。寨稿与钟灵、杨艾3村共处同一田坝间,田土肥沃,耕作便利,粮食历来自给有余。1995年后村里推广水稻宽窄行栽插技术,此坝作为样板示范,1997年获县政府“水稻宽窄行插秧技术推广成绩显著”奖。2001年县政府将此田坝15287亩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近年,寨稿村民多种植蔬菜,有部分栽植柑桔等水果。村民经商者多,2005年全村有经商户15户,其中吴泽文开设百货商品批发店,因诚实守信,多次获得县工商部门嘉奖。村里有养蜂传统,2005年全村养蜂3户,计102箱,年产蜂蜜2000多公斤。1980年代村集体建有3个林场,1990年代后村民联合办有联户林场5个,面积1000余亩。寨稿历来与钟灵共同办学。1950年代至今全村计有XX人参加国家工作。1998年钟灵中学迁入寨稿寨右走沙,现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清道光时村人吴师贤文举,获授四川荣县知县,在任职期间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返乡后关心家乡建设事业,先后资建荣济义仓、捐修振文义馆、资助县学,创办书院,贵州巡抚曾上书朝廷表彰其“廉明多惠政”。吴慕尧加入中国同盟会,是著名的“南社”成员之一,因参与刺杀袁世凯,事败牺牲。吴恩荣曾任锦屏县政协副主席。清代中期,中林长官司曾集资在寨内建吉祥寺,香火颇盛,现寺已无存,仅存有道光年间的重修碑记。此外,村内还存有两块刊于清光绪时期的节孝碑。官舟村官舟村位于钟灵乡中部,钟灵河西岸。东邻寨稿村,南邻钟灵村,西邻杨艾村和偶里乡八腊村,北邻高寨村。原名大官舟,因村寨坐落于钟灵河的弯子之中,形状如船,故名官舟。又相传吴、杨两姓同时到此开村,吴姓始祖名吴尚官,杨姓始祖名杨芳舟,后人遂以二人名字之末字用作村名“官舟”。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154户,686人。村民为杨、舒、龙、潘、石姓,杨姓早迁入,且杨姓居多。官舟依山傍水,村后苍山叠翠,寨前河水弯环,左右两侧田坝绵延,居处平坦,村人无不以能有此居处而自豪,由是刻意加以建设美化。经过数辈不掇努力,至民国中期,村寨建设已堪称完美,寨中心有一座12层鼓楼,东南西北四门均建有凉亭,村寨间道路或铺以青石板,或用鹅卵石镶成花街,一条水渠引河水穿村而过。因居住密集,民国30年(1941)、32年(1943)先后两次在大年三十晚发生火灾,全寨受殃。1980年代后新建民居多向河边拓展,常受水患。全村土地面积6942亩,其中农田315亩,旱地60.7亩,有林地6084亩。1960年代,县水利部门帮助建机灌站,使村寨两侧农田无干旱之忧。1970年大水,机灌机站被冲毁。1997年为修建跨河人行桥,村集体决定出售村寨后龙古风景林木,计得资金6万多元。次年桥建成,长10.6米,高4.6米,宽2.6米。2002年,村民委组织村民在砍树的后龙山补栽以松杂等树种50亩,现均已成林。1980年代中期,村办有兴富林场,今已成材。2005年村民每户集资100元将村内所有道路全部整修并水泥硬化。清初村人在村后两公里处四门山巅建有印台书院,为乡里“成人材而美风俗”之所,后移建于村左,于嘉庆十三年(1808)和光绪七年(1881)先后重修。光绪《黎平府志》载:“书院在青龙庵侧。光绪十年知府周开铭题赠‘印台书院’匾”。民国时期村里办有私塾,1950年代后学童均到钟灵小学就读。1950年代至今,全村有47人参加国家工作。清雍正时,村人在四门山上建造四门庙,民国中期因山火而毁。1962年村人又建,不久又被山火焚毁。1991年村人杨春明等在钟灵十八团村内募资再建成砖木结构庙宇。建庙期间,信众积极襄助,或平整地基,或挑运砖瓦。每至大年三十午夜,村人均得备祭品到庙中祭祀,祈求来年合家安康、财源广进。有的则在庙中守至天亮。近年到此庙祭拜的人逐渐增加;先人为培补风水,清代后期在村侧北建有青龙庵,1958年庵侧大树被风吹倒,将庵压毁。坪寨村坪寨村位于钟灵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钟灵河与锦屏——黎平公路从村间并排而过。东邻铜鼓镇火冲村,南邻干冲村和官舟村,西与高寨村一坝之隔,北邻展金村。坪寨旧与高寨合称洞湳,明清时期为中林验洞长官司属地,民国前期在此设洞湳乡,民国后期改为洞湳村,属于钟灵乡。1952年土改工作队将洞湳改称高坪。1953年在此设高坪乡,属第二区(驻启蒙)。1957年高级社时,坪寨和高寨各成立高级社,1959年各成立工区,1961年分成两个村(时称大队)。坪寨村辖平寨、田榜、果木湾、陡寨、吴家垴5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169户,848人。住有杨、罗、吴、张、李、龙、欧、蒙8姓。杨姓从湖耳司迁来开村,次为吴姓。坪寨靠山面坝,后龙山上古木葱郁。全村土地总面积8830亩,其中农田面积391亩,旱地面积66.8亩,有林地面积6117亩。村内林种以松杉为主,1970年代村民利用松林割松脂,1980年代则砍伐种茯苓。1980年代前期,村建有两个集体林场。2002年,县林业部门在村内划定面积3775亩的有林地为“天保工程林”。近年,部分村民开始栽种水果等经济林和大棚蔬菜。1986年钟灵乡政府在村脚洞坎修建电站,后对大坝进行加固用作公路桥。2004年村筹资3万元将村内主要道路进行水泥硬化。清乾隆时建有学馆,民国初办私塾,民国中期办成“昌明初级小学”。1950年代中期改为高坪小学。2005年小学教学班6个,学生207人,教师10人。1950年代至今,全村计有XX人参加国家工作;道光时,里人罗士彦文笔颇精,时县境内大同、稳江、钟灵、敦寨等地碑文多出自其手。吴锡镇为中学高级教师、黔东南州地理教学能手,有地理教育教学专著。清乾隆时,村人集资建门楼,门楼上设有学馆,课训蒙童。道光时因寨火而毁,咸丰时重建。高坪过去为三江—黎平交通要道,村人曾多次集资对此道进行修整。明清两代,先后在此发生多次战斗。同治初,张秀眉苗族起义部队在此与三营发生过激烈战斗,双方伤亡数百人,民舍多被焚毁。村内至今尚存有清代村人集资修建西山寺和门楼等公共设施的碑刻多块。高寨村高寨村位钟灵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钟灵河和锦屏——黎平油路从村间并列而过。东邻平寨村,南邻寨稿村,西邻偶里乡皎洞村,北邻八佰村。旧时与坪寨统称洞湳,行政归属至民国时期均与坪寨同,1957年高级社时析出单独立村。2002年辖有高寨、高里坡2个自然寨。2003年高里坡自然寨17户整体移民搬迁至高寨对门河,新名兴隆榜。高寨坐落在一山脑上,旧称之陡寨,寨后古树茂密,1960年代以后,因垦荒造田、砍柴和种食用菌及出售材料给县胶合板厂,树木被砍光。因地势高凸,居住密集,水源缺乏,民国23年(1934)、1964年发生两次寨火,全寨受殃。1987年钟灵——大同公路修通后,民居遂向公路边集聚。村现6个村民小组,145户,726人。住有欧、李、吴、杨、龙、石6姓,欧、李二姓人口较多,李姓先入居住。全村土地总面积4222.5亩,其中农田313亩,旱地40亩,有林地5296.5亩。高寨人均田土相对较多,粮食历来自给有余。近年村民亦多小规模栽培柑桔等果树和种植早熟蔬菜。1990年代后,村里年轻人亦多随潮外出浙江广东等地打工,2005年全村在外打工者88人。1970年代后期,村集体在万门岩建有林场,面积900多亩。1995年村集体将该林场林木与湖南建筑老板杨华德等价交换建跨河人行桥。该桥长56米,宽3米,高5米,1998年建成通行。1990年代以后,村内时常出现毁坏、占用和荒芜农田现象。为有效保护农田,村民委于2001年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刊碑于田坝间,规定:一、村内的耕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修路、挖沙取石、采矿和排放污染物。三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果树和挖塘养鱼。四、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和荒芜农田。五、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转让农田。高寨历来与坪寨共同办学。1950年代至今,全村有XX人外出参加国家工作。李国发现为西安大学教授;村后青龙岭清代修建有回龙庵,现已无存。清光绪时欧姓建有宗祠。村内现保存有一把大关刀,重50多公斤。稿炳村稿炳村位于钟灵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东邻新化乡密寨村,南邻隆里乡华寨村,西邻杨艾村,北邻钟灵、寨稿村。辖有稿炳、寨足2个自然村寨,6个村民小组,132户,665人。稿炳初名沅溪,清中叶后称稿炳。村民有杨、吴、王、张、龙、陆、唐、徐、宋9姓,杨姓最早迁入。苗、侗族杂居。稿炳清时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民国至今均属钟灵乡。两寨在1956年以前分属不同的行政村,1956年才合建成一个村。民国至今,两个自然寨先后发生火灾和水灾多次。全村土地总面积17200亩,其中农田396亩,旱地50亩,有林地12909亩。稿炳和寨足均坐落于低山盆坝间,一条小溪将两寨串联。该村是钟灵乡阔叶林存量最多的村,村寨周边百年古树林环列如屏,远处山上有少量成片松、杉林,多数为稀疏杂木林和荒山。1950年代初期,虎狼等猛兽出没频常,伤害人畜时有发生,现野猪、野羊等中型野生动物亦常见活动。1980年代后,村民多有计划地砍伐自家林木种植茯苓和食用菌,有的则烧炭。然因未通公路,运输困难,各项生产未形成规模。1980年代,稿炳和寨足均办有集体林场和联户林场,总面积达5000多亩。稿炳在清代后期办有沅溪书屋,民国时期两寨各建有私塾,现稿炳设有村级完小,有学生75人,设6个教学班,教师4人。1950年代至今计有XX人外出参加国家工作。清代中后期,村里先后建有南岳庙、三层鼓楼、三层白塔和花桥各一座。至今除铸于乾隆二十七年(1763)的庙钟尚存外,其余建筑均已无踪迹可鉴。稿炳至钟灵沿溪而下,溪上架桥多座,现村里尚留有架桥山,山上之木材专用于溪上桥梁的架设。2001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村民委组织力量从寨稿接修简易公路进村,可通行马车。现正筹备对该公路进行完善。干冲村干冲村位于钟灵乡东部,距乡政府8.5公里,距高坪3.5公里。东邻敦寨镇地步村,南邻稿炳村,西邻寨稿和钟灵村,北邻高寨和坪寨村。“干”,方言为分隔之意。干冲坐落冲坝间,一山岭横插,将一冲坝分隔成上下两截,故而得名。村寨周围有零星古树。清代属寨稿村,民国时期曾属洞湳,1961年独立成村。有4个村民小组,89户,431人。均为苗族,但不会说苗语。有吴、石2姓,吴姓始居,人口占多数。民国后期,老虎等猛兽常进村伤害人畜。民国15年(1926)大水,将整个冲坝冲毁无遗。1989年寨火,全村85户无一幸免。全村总面积8074亩,其中农田面积170亩,旱地面积30亩,有林地面积5473.5亩。干冲地处大山深处,一条小溪与高坪相通,至今未通公路,村境内荒山较多。因交通不便,肥料和农副产品运输困难,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森林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大多只从事稻田耕作和养猪喂牛及砍柴烧炭,是钟灵乡经济较薄弱的村寨之一,2004年被列为县新阶段扶贫开发一类贫困村。村民外出打工是目前村民的最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者105人。1990年代中期,村集体建有松木林场500多亩。近年,在上级的扶持下,部分村民开始尝试养羊,2003年新建核桃基地400多亩。2005年村民委开始筹备修通村公路。干冲原设有教学点,有1——3年级,教师2人。因学生少,近年教学布局调整,干冲教学点撤销,学生全部转到高坪小学就读。1950年代以来,全村计有5人参加国家工作。吴兴元曾先后任中共剑河和黎平县委副书记,现为黔东南州民政局副局长;清道光十三年(1833),村人集资修建通高坪的青石板路。工竣后,立碑记述其事,并规定“皇木”不准沿新修的大路运输,违者罚银三两用于修路。清后期,村建有鼓楼和寨门,现均已无存。阳艾村阳艾村位于钟灵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龙溪与锦屏——黎平油路从村间并排而过。东邻稿炳村,南邻隆里乡隆里所村和华寨村,西邻启蒙镇玉泉村和地稠村,北邻钟灵村。阳艾村辖新寨、小寨、雪冲、羊午坪、果腊冲、燕子窝、新发寨、八牙寨9个自然寨。清代属中林验洞长官司,清朝末期至民加初期与钟灵、隆里、地茶、启蒙等地属上八款。历史上曾称为“上八团”(钟灵、寨稿等村寨为“中八团”,高寨、坪寨等村为“下八团”),民国前期设羊艾乡,辖羊艾、新寨、小寨。民国30年(1941)隆里乡划归锦屏县后,杨艾、新寨、小寨划归隆里乡,羊舞坪、雪冲属灵乡。1956年将杨艾、新寨、小寨、羊舞坪、雪冲等自然寨合并,设立杨艾村。杨艾村现有14个村民小组,有576户,2545人。为钟灵乡规模最大的行政村,也是县内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苗、侗等民族杂居。阳艾大寨为村民委员会驻地。阳艾,旧称羊岩,传说居住地有一块岩石形状如羊,故名。习惯写为扬爱、杨爱、羊艾、杨艾等。现有5个村民小组,158户,668人。有杨、潘、龙、吴、石5姓,杨姓于明代从彦洞迁至钟灵再迁入此开基,现人口占总户数的90%。小寨又名老寨,有2个村民小组,92户,488人。有龙、杨、姜3姓,龙姓于明永乐年间最先入居,现占总户数十分之九。新寨位于龙溪西岸,旧称艾溪。现有3个村民小组,130户,628人。有龙、杨、李、姜、谢、石、刘7姓,龙姓于明嘉靖年间从小寨迁入始居,现人口最多。村寨四周枫、樟等古风景树木保护较好,也有红豆杉等珍稀树木。民国中期办私塾,清朝时期建有迥龙庵一座,有僧尼住持。羊舞坪,旧名称羊鼓坪,后又名羊古坪、羊武坪、阳武坪、扬武坪。传说寨后五座山头为五只羊,寨前有块坪地,五只神羊常在坪子上跳舞嬉戏,因而得名。咸丰时达300多户,为南去隆里,北往钟灵,西出启蒙的丁字路口,街市繁华。同治年间,锦屏地区团练与张秀眉率领的苗族起义部队和张三嫂率领的上江苗复仇队伍(张三嫂传为台江人,其夫为张秀眉部下,在战斗中为汉人击杀,张三嫂遂收拾夫遗队伍为夫报仇,专杀汉人)数次在此发生战斗,寨子被焚,民户多散逃两边,只余下40多户。现有2个村民小组,115户,531人。有龙、杨、张、潘、黄、陆、范、陈、彭、熊10姓。陶、黄姓最早迁入,龙姓人口占多数。寨子后龙风景林木保护较好,有合抱枫、松等古树近百株。雪冲处于一山冲间,寨后一派大山,寨前一坝梯田。初名歇冲,系钟灵和玉泉等村寨人互相往来常在此间歇息,故而得名。后因经常发生寨火,有怪“寨名不吉”,遂改名“雪冲”,以为雪可压火。清代后期村前建有花桥一座,现无存。现有2个村民小组,77户,363人。有向、杨、龙、姜、黄、舒6姓,向姓从高柳迁入开寨,龙姓清初从腊洞迁入,杨姓从启蒙迁入。寨后原有一片古松林,1989年砍伐出售筹资建造寨前跨河人行桥。该桥长72米,宽4.2米,高9米,费资12.5万元。同时修通公路进村。阳艾村各自然寨沿龙溪河两岸布落,成团聚居。有记载以来,各寨均多次遭受水火灾害。民国15年(1926),因上年大旱而饥荒,全村饿死百余人。隆里所在永从县任知县的王植林从永从调米来救济;1949年前后,猛兽猖獗,全村计有8人被虎害,猪牛等畜被咬死伤更是数以百计;为阻挡洪水,清代中期,村人在寨前溪边排列栽植枫、松等树,至今新寨、大寨、小寨尚存颇多。因居住溪边,山林田土分布溪河两边,为便于生产交通往来,溪上架有木、石桥18座,每个自然寨至今都留有架桥山,其中大寨有8亩,小寨有40亩,羊舞坪有11亩,新寨10亩,雪冲70亩。架桥山上蓄有松杉等材用林木,专用作本寨交通桥梁架设和管护之需。1980年代以后,或求得上级资助,或出售集体山林,各自然寨陆续将自己通行的桥梁改建成钢筋水泥结构人行桥或公路桥;1990年代后期以来,各寨纷纷采用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将寨间的道路均用水泥硬化,建人畜饮水和消防设施,改造灌溉设施,修防洪堤。大小寨还恢复了凉亭式寨门,新寨恢复了砖木结构庵堂。各寨都建起沼气池,其中羊武坪建有50多口,成为乡沼气建设示范点。2004年锦屏县爱卫办命为“农村改厕示范点,”2005年锦屏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级卫生村寨。”阳艾土地宽阔,全村总面积27477亩,其中农田1456亩,旱地142.8亩,有林地19317亩。盛产松杉。民国28年(1939)隆里人失火烧山,烧至阳艾地界1万多亩。199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林地均造上了杉松等用材林和经济林,1993年获锦屏县人民政府“开荒造林先进集体”奖,2000年列为“国家级松毛虫工程治理试点”示范区,治理面积11000亩;1990年代后期,各自然寨村民多利用便利的生产和交通条件发展新型经济,大寨杨从武、小寨龙求经2003年相继建小型砖瓦厂,年产砖50多万块。大寨杨从刚养母猪21头、二元种猪一头,小寨龙运明养母猪13头,羊武坪潘启江养牛12头,龙安维养鱼3亩,小寨龙光才种大棚蔬菜3亩多。全村现有医疗卫生室3个,个体工商户9户。2005年全村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者512人。吴腾文在广东独资办电脑公司,龙光权在浙江温州独资办皮鞋厂,杨涵孝在广东办玻璃色料厂。清代后期至民国中期,各寨均先后建有私塾,民国中期在小寨龙氏宗祠建阳艾初级小学,以后校址几经迁移。现为村级中心完小,有学生270人,教师11人。1950年代至今,全村计有56人参加国家工作。雪冲杨秀斌现为贵州省财政厅处级干部。地娄村地娄及附近几个村寨苗语统称“罗罗”(lox
lox),古称之“娄罗”。地娄村位于钟灵乡北部、钟灵河南岸,距县城20公里。东和南与展金村隔河相望,西依偶里乡云照村,北邻贡村村。地娄系锦屏境内有历史记载较早的老寨之一,也是偶里等古代苗款组织“二十一爪半”(偶里11爪,娄江4爪,铜坡1爪,高柳1爪,皆久1爪,苗衣1爪,稳江2爪,格溪半爪)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属钟灵验洞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在此设娄江乡,后期属钟灵乡。1953年复设娄江乡,1992年撤娄江乡后并入钟灵乡至今。地娄村辖有地娄、岑文、骨闷乌3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有235户,1116人。均为苗族。曾先后有雷、贺、朱、王、杨、刘、陈、易、龙等姓居住,现有杨、刘、陈、龙4姓氏,杨姓居多。杨姓根据居住点不同分“中岭杨”、“松树脚杨”、“寨边杨”、“寨脚杨”4支,各支均有谱谍。1992年撤区并乡时,地娄等村有人提议以地娄为治所设立娄江苗族乡,未果。传说因地娄的聚居形状为上小下大的鱼网形,为使“鱼网”便于撒拉,不准起造砖房。清代后期,杨学沛后人建造的宗祠也是纯木结构。1970年代以前,该村民居清一色是杉木建筑。1987年大同——钟灵公路从寨脚通过。此后,村小学和乡政府办公楼先后改造为砖木结构建筑。清末至民国前期,为适应粮食交易需要,地娄开设米市场。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关闭。1980年代后期恢复,并将场市移至寨内的过境公路上。年,地娄东北4公里处八客村盛出黄金,地娄部分人发其财。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都对其住宅进行修葺或重建,房子变得高大宽敞,安装玻璃窗,板壁涂清漆。有的则木架外封以砖并镶帖面砖。有的还千方百计搬到公路两侧,过境公路渐成街市。地娄村土地总面积8897亩,其中农田367亩,旱地67亩,有林地面积4272亩。林业过去曾是村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帮补,农闲时节村民多上山造林或从事木材水旱运输。1990年代后,林业经济日渐萎缩,村民遂随亲跟友外出广东、浙江等地打工,2005年全村在外打工者185人。地娄村后尚保留有两片百余亩的原始风水林。村内长期以来对保护风水林木有严格禁规,随意砍伐风水林木、甚至捡拾自然干枯的风水林枝丫当柴烧均要被严厉处罚。自有文字记载的数百年以来未发生过火灾(传说寨后埋有数口大缸),寨内建于清代的青石板路至今尚保存完好。寨内有古井4口,均为青石板镶就。2004年,在上级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村筹资21万元从后山3公里原始风水林里引来山涧水供应地娄和展金两村。为便于下河洗物,还在寨脚河边修了4个小型“码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里人杨学沛创建萃文书院,课授地娄及邻近村寨学童。民国时期办有私塾,1952年办小学,1976年小学附设初中班,1981年撤初中班。现为乡属片区完小。2005年有10个教学班,学生430人,教师24人。寨内有医疗卫生室6个,个体商店、商业点10户。1950年代至今,全村计有35人参加国家工作。杨正明曾任黔东南州政府副州长,现为中共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杨定鄂现为贵州省知名经济律师。明景泰五年(1449),苗民首领赛龙即以娄江为根据地起兵反朝廷,未几为庄荣率官军击败,所筑寨栅等防御建筑悉被夷平;清嘉庆九年(1804)里人杨学沛考中举人,破地娄亘古未有之天荒。学沛后任黔西州学正。为显荣耀,学沛是斥资修建设有门楼的院落式宅第,至今尚有两幢保存较完好,屋内还存有一张“桂林一枝”的金字匾额;清道光时,杨学沛发起和组织以地娄为核心、有铜坡、高柳、稳江、贡村、展金、八佰等村寨参加的婚姻习俗和服饰改革运动,革除姑舅表等近亲婚和借婚姻勒索财物等陋习。同时对妇女的服饰进行改革,去掉不方便生产和生活的旧式裙装,提倡简装。至今大同等地年轻妇女头扎红绳,身着浅色齐臀便装,束宽带,下着长裤等装束即是当年所定。至今仍传唱有如下歌谣:问:哪个老人来教化,改穿衣裤不穿裙;自从哪年开始改,照他指引到如今。又有哪个来答辩,怎样陪嫁才出门;若凡不照客家办,男婚女嫁如何行。答:学沛老人他教化,改穿衣裤不穿裙;道光初年决定改,照他指引到如今。梅英姑娘来答辩,要办嫁妆才出门;若凡不办嫁妆礼,新等三年旧三春。展金村展金村位于钟灵乡东北部,钟灵河东岸。东邻铜鼓镇火冲村,南邻平寨村和铜鼓镇火冲村,西隔钟灵河与地娄村相望,北邻贡村村。展金,苗名“zaix
janb”,意为坪子。清时亦名平村或金村,后称平金,因与本县三江镇平金村同名,1981年更名展金。清代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属娄江乡,后期属钟灵乡。1953年复属娄江乡,1992年后归钟灵乡至今。2003年村属虎冲自然寨整体搬迁至地娄村居住。2005年村辖展金、从闷、拱骨尖、炯开4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98户,543人。雷、贺二姓最早入居,后杨、潘、刘3姓迁入,现杨姓居多。杨姓分“早居杨”、“中杨”、“五公杨”、“水上杨”。展金寨过去房屋连片密集,民国19年(1930)、1949年、1953年、1974年、1986年先后5次发生寨火,其中4次全寨受灾,是县内寨火多发、因火灾贫困的村寨之一。民国后期,虎豹时常进村伤害人畜。清咸丰时,村民捐出寨后山地蓄植风景林木,立有“流芳百代”禁碑一块,禁止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砍伐。经一百多年保护,至1990年代中期,此片风景林木葱茏苍翠,株株合抱挺直。1997年村籍旅台人员杨胜定回故里探亲,见村与地娄之间的木桥朽烂不堪,村民往来不便,提议修建永久性桥梁,并捐助美金8000多元。因资金尚缺而又苦于无处筹集,村委遂忍痛决定砍伐寨后先人所植风景林木出售以作补充,由是村寨后龙骤然光秃,与对面的地娄村形成截然反差。是年在河上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平板桥,然1998年大水将之冲毁,1999年又筹资重建,现可通小型汽车。村寨南端旧桥址边尚有一棵古松,虬枝苍劲,有拔地倚天之势,树形奇特,传说不时转向。据传树龄已有五百多年,系为明代官府为纪念
“平乱”所植,乡民奉为神树,四时祭拜。1960年代后期在寨脚建电站,得照明、提灌、打米、压面、榨油之便,堤坝亦于1998年为大水冲毁。全村土地总面积4279.5亩,其中农田面积162亩,旱地面积48亩,有林地面积3703.5亩。林业经济曾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1999年,一村民投资建工艺美术厂,但因产品销路不畅,不久即停。2005年有养猪10头以上养殖示范户2户。2005年全村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的青壮年86人,其收入是村民家庭经济支出的主要依靠。展金村在清代至民国时期曾先后三办私学。1954年曾办初小,后因生源不足,学校并入地娄小学。1950年代至今,全村计有20人参加国家工作。刘开云作为科技翻译参加中国援建巴基斯坦项目工程建设。2005年,展金村被评为全县“村民自治模范村”和“四无两有”(无辍学、无犯罪、无不孝子女、无吸毒人员,青年有技术,少年有文化)村。村民吴生梅、杨秀成夫妇,如同亲生母亲护理瘫痪在床的继母十多年,关怀无微不至,被传为佳话。贡村村贡村村位于钟灵乡东北部,跨居钟灵河两岸,距地娄村1公里,锦屏—黎平公路穿村掠过。东邻铜鼓镇高柳村和铜坡村,南邻地娄村和展金村,西邻偶里乡云照村,北邻八克村和大同乡龙霭村。钟灵河在此拐了个湾,贡村即坐落在折弯处,似一船形。2005年村辖贡村、枫木寨、渡江3个自然寨,有8个村民小组,237户,1127人。住有杨、吴、龙、刘4姓,杨姓居多。杨姓又分为“田上杨”、“中寨杨”、“寨脚杨”3支。贡村旧名九江、林溪。清中叶寨人杨寿昌入选拔贡后,遂称贡村(苗语称“vangl
gongt”)。渡江,苗名“陡岗”,1952年“土改”工作队改为渡江。渡江有一棵树龄600多年的银杏树,每年果实累累。最多一年能收入3000多元,现村寨将之承包给个人管理,村里视情况提成,收入用于公益事业。贡村寨民房居住密集,1916——1987年计发生寨火6次,其中4次全寨无一幸免。1950年、1988年先后发生两次森林火灾。1950年烧毁森林3000多亩,1988年烧毁山林面积600多亩。1949年村里有2人被老虎咬死,猪牛被吃10多头。民国15年(1926)饥荒饿死15人,年饿死32人。全村土地总面积8983亩,其中农田371亩,旱地69亩,有林地4771.5亩。1980年代前期,村里办联户林场2个,面积480亩。1990年代后,部分村民利用所分得的责任山栽植果树等经济林木,其中杨本夫一户即有15亩。1980年代后期,村民杨德华率先购黄石客车从事个体客运,不久又改卧铺大客车跑广东东莞等地,为县内民工服务。在其影响下,村内先后有7户购车跑客运。2005年全村有210人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1970年代,村集体在村脚拦江建有小型发电站,解决照明、打米和榨油,水坝于1998年被大水冲毁。1986年村民集资建跨河人行水泥拱桥。近年,在上级部门的资助下,村里先后组织修建了码头、村办公楼和人畜饮水及消防等公共设施建设,共费资25万元。贡村于民国初年办私塾,民国中期开办小学堂,1960年代学校并入地娄。贡村外出参加国家工作计有17人。龙稳全现在厦门大学攻读研究生。贡村于清乾隆年间建迥龙庵,有僧尼住持,第一个住僧为菩提恒参和尚曹代。庵宇于1966年被拆除。现村边尚存有尼姑坟。村民杨宗麟,从1962年开始赡养无子依靠的岳母33年,直至1995年岳母去世。1988年又供养孤独外乡老人15年,其间有8
年同时照料两个老人,并负责安葬。2005年村妇联主任彭红敏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几十人义务修路2.5公里的耕作山路。八客村八客村位于钟灵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东邻大同乡龙霭村和铜鼓镇高柳村,南邻贡村村,西邻偶里乡皆久村,北邻偶里乡寨霞村。八客属古代偶里、娄江等“二十一早半”之一“早”,清代至民国分属钟灵和偶里管辖,1954年平昌从偶里划入娄江后设八客村。现辖八客、万龙、平昌、布岔4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92户,516人。村民有杨、吴、刘、李、龙、向、潘7姓。潘姓最早入居。八客,苗语称“nail
kheed”(“难客”),坐落于一山冲间,过去周边树林茂密。此地盛出黄金,清代中后期曾有人开采,至今仍有“气死八个淘金客”的传说。民国中期出现开采高峰,曾经人集数千,搭棚数百,矿区内形成场市。1988——1990年又次出现开采高峰,县内和天柱、黎平、剑河等邻县及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外省金客云集,县内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亦参股其中。一时间,人集数千,矿洞数百。矿区内商店数十,人来人往,机械轰鸣,歌声缭绕,不分昼夜。初期因管理不善,因开采而毁坏农田20余亩,周边林木多被滥伐。治安混乱,先后死亡20多人,受伤数十人。曾一度引起偶里和亮司两大村寨淘金人的群体对峙,县公安部门为之紧张。1990年县政府在矿区实行戒严,对矿井进行强行封闭。全村土地总面积4206.6亩,其中农田186亩,旱地58.3亩,有林地2749.5亩。1994年,村组织在原矿区建金发林场,植树造林1500多亩。年,村筹资8万多元在村内修筑大小桥梁7座,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八客在1950年代中期始办初级小学,1985年建成砖木结构教学楼。现设有1—4年级,有学生XX人,教师X人。1950年代至今,全村计有7人参加国家工作;布岔寨水口保存有一片林相较完整的风景林木,林边存有刊刻于民国初年“永垂不朽”禁砍风景林木摩崖石刻;清代道光年间,娄江举人杨学沛在娄江、偶里、稳江、铜坡等锦屏中部苗族地区倡导婚姻服饰改革,“二十一爪半”头人聚集八客淘金坪订立公约,并勒碑于八客。八佰村八佰村位于钟灵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东邻地娄村,南邻高寨和坪寨村,西邻偶里乡皎洞村,北邻偶里乡云照村。八佰,苗名“陂百”,民国时期称八佰。清代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属娄江乡,中后期属钟灵乡,1953年又复属娄江乡,1992年撤销娄江乡后归属钟灵乡至今。2002年辖八佰、上坐寨、下坐寨3个自然寨,八佰寨有杨、刘二姓,杨姓始居开发。2003年上坐寨、下坐寨36户整体搬迁,上坐寨迁至高寨桥头,下坐寨迁至洞坎锦屏—黎平公路边安置,建砖木结构住房27栋,新取寨名“兴合寨”。2005年八佰村辖八佰、兴合2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08户,540人。八佰属锦屏县新阶段重点扶贫开发一类村寨。该村寨坐落云照高磉大山海拔800米的坡头,在钟灵乡所有村寨中海拔最高。山大谷深,生产和生活条件先天艰难。也因路程远,工程量大,至今尚未通公路;这里山多田少。全村土地总面积5642亩,农田173亩,旱地60亩,有林地4573.5亩。因地处高山,光照不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期长,且产量低,村民粮食素来不能自给。1950年代以前,农闲时节男子多外出充夫砍伐和旱运木材,妇女则进深山采集药材等山货到娄江和钟灵等市场售卖。八佰人亦较重视造林,但因所处边远,运输成本高,收益不大。1952年和1986年先后发生两次大森林火灾,1952年烧毁面积1000多亩,1986年烧毁面积800多亩。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前期,村集体办有林场两个,造林3000多亩。2003年县人民政府明确八佰大山林区689亩为“天保工程”林,森林植被得到较快恢复。1980年代后期,村民即开始出到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多数在浙江温州等地从事皮鞋加工,1990年代中期,浙江温州惠特皮鞋厂即有“八佰劳工群”之称。刘方新、杨再明还跻身深圳独立办皮鞋厂。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人数120人。也因生产生活条件困难,村人十分重视教育,以能走出大山为奋斗目标。该村民国时期办有私塾,1950年代办初级小学,1983年代曾为村级完小。现有学生XX人,教师2人。1950年代至今,全村计20人外出参加国家工作。刘方德曾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司级职务,为锦屏县进入国家部委工作的第一人。刘德作在XX任副处级干部,刘长滔现为锦屏县州管农业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禁止养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