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民生在线我父母今年种土豆用的一款化肥厂家结果把几亩土的种子都给烧了,土地是老百姓的命啊,这个损失是

马铃薯,俗称土豆,也有的地方叫洋芋或者山药蛋。不管怎么称呼,土豆现在俨然成了明星。因为从2015年开始,我国启动土豆主粮化战略,一直以蔬菜形象出现的土豆,要跟水稻、小麦、玉米平起平坐,跃升为“主粮”了。这对于种土豆的农民来说,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眼下各地正在陆续进入春耕,作为全国的土豆主产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种植户,显得尤其忙碌。土豆主粮化,播地埋种接连春耕,土豆成了香饽饽。4月4日,《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春耕还没有正式开始,地里有些冷清,但土豆经纪人老常早已经忙开了。
常圆生告诉记者,今年种子销售供不应求,关键是客户需求量大。
常圆生是乌兰察布的职业种子经纪人,专门负责帮全国各地的土豆种植大户购买种子。老常没读过多少书,但跟土豆可没少打交道。他以前当货运司机的时候,就专门负责运输当地的特产——土豆。如今,眼看着土豆市场一天天红火,加上2015年国家宣布土豆主粮化的政策,老常干脆自己当老板,做种子销售的买卖。
能用来种植的土豆叫种薯,它外观上与普通的土豆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基因和品质决定了收获时节到底能有多少产量。老常告诉记者,去年随着土豆进入主粮行列的消息不断扩散,加上寒潮影响了南方几个主要区域的土豆产量,土豆价格开始一路飙升,从去年10月份的每斤五毛钱,一路上涨到现在的每斤一块二毛钱,价格翻了一倍多。
△眼看着行情疯长,种土豆的人也越来越多,老常手里的种薯几乎已经断货。
种子经纪人常圆生:今年种植面积一大,种薯不够了,现在没货也跑过来找。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是土豆之乡,同时也是优质种薯的培育基地。现在市面上成色好的种薯几乎销售一空,但仍然不断有客户给老常打电话要求购买。没有办法,老常只好驱车前往当地的种薯培育基地碰碰运气。
一大早,老常就来到了全市最大的一个种薯基地民丰薯业,之前他已经从这里买走了200吨种薯,当地货源已经所剩不多,不过夏坡蒂还有。
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白经理:夏坡蒂现在没了。
听到这个回答,老常知道希望不大,不过他还想再争取争取。
白经理:二两以下的好像有几十吨。你需要多少?
虽然基地只剩下这些品质相对较低的小型种薯,但老常还是二话没说,直接要求看货。对他来说,只要能找到货源,就已经很幸运了。
对于这些种薯经纪人来说,品质是最重要的。种薯按品质由高到低分为原原种、原种、一类种,这些种薯都不愁销售,而像这样的小型薯往往无人问津。
△老常用手掰开了几个小薯,一一检验过后决定把这批小型薯也买下。
老常说,现在只要没病毒,不影响产量,客户们对种薯的大小已经不是太在乎了。
△偌大的基地仓库里堆满种薯,而这些早已被订出去,现在正在陆续发货。
销售经理白雪东告诉记者,基地里本来有12000吨种薯存货,但是在清明节以前就全部销售一空了。今年春天,种薯好似成了大伙眼里的金疙瘩。
白经理:我们这个库房每天发15车,15车也就是将近600吨,是发货高峰期了。
△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把一袋袋装好的种薯搬运到卡车上。
虽然商品土豆的价格一直在上涨,但是由于种薯采用预定的方式购买,所以价格没有多少浮动。不过,想要买到货,必须要提前至少两个月预订。
记者:去年大概是个什么情况?
白经理:去年没有这么紧,去年这个时候还在销售。
眼下,夏坡蒂、荷兰15、克新1号等几个种植范围广,比较受欢迎的品种已经是一薯难求。根据销售经理白雪东的统计,购买种薯的客户大多来自黑龙江、甘肃、陕西、新疆等土豆主要产区。由此推论今年的土豆的种植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少。
就在老常忙着四处买种薯的时候,很多像贾祥一样的新手,今年也加入了抢种土豆的大军,争相追捧土豆这个大田里的新宠。
土豆种植大户贾祥:土豆生意好,自己种上以后也挺好,,我看形势大好。
老贾今年53岁了,是察哈尔右翼后旗西房村村民,前些年一直在外面打工。
老贾说,之前帮别人种土豆让他学会了不少土豆种植技术,眼看着土豆行情见涨,加上有国家政策,他索性在去年回到村里,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包了300亩旱地,打算大干一番土豆事业。
他知道,种土豆需要提前半年就把300亩地需要的种薯预订好,并且把能够用到的农机也配齐。
△老贾先后买了大小两辆拖拉机,还有各式各样崭新的农机具都停放在自家的院子里,等着春耕下地。
两辆拖拉机就是二十几万元,再加上土地租金、种薯投入、设施改造等费用,老贾这个种土豆的计划没少投入。
记者:这个钱怎么办?
老贾:请朋友借,原来自己攒积蓄,信用社贷点。
老贾所在的红格尔图镇西房村大部分都是旱地,虽然土豆适宜在干燥的沙土环境下生长,但是万物都缺不了水,天旱必然影响产量。
△老贾索性多花5万块钱,在地头打了一口深井,还打算配套上最节水高效的滴灌设施。
老贾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打这口井就花了五万,若配套上电全部完成需要十万元,而他打算打两个井灌溉三百亩地。还有不到10天,乌兰察布的土豆春耕就要拉开帷幕了,老贾的水井也已经准备就绪,就差滴灌设施这个东风了。但是老贾对于怎么配套、怎么安装、安装多少这些具体技术性问题还没摸清楚,他叫上了最有经验的朋友一同去商店帮忙参谋。
在旱地的条件下,滴灌技术能很好地节约水源,控制成本,并且如果搭配水肥一体化,每一颗土豆苗都会得到最好的照顾。
△老贾在新技术上没少花心思。他算计着要种就用最先进的技术。
统计好所需要的设备,商店老板给老贾出了一份报价单,将近一万元。
记者:什么时候把这些设备到位,开始组装?
老贾:马上,一个礼拜之内就得组装起。
算下来,土豆还没开始种,老贾就已经投入了数十万元。他坦言,自己是第一次种土豆,技术有限,加上近些年看到土豆价格忽高忽低,飘摇不定,有时心里也没底。但是既然国家都把土豆纳入主粮了,他这个新晋的种植大户也需要给自己打打气,赌一把。
老贾:闯出一片天就得担风险,只要你做得好,做得精就没风险。初生牛犊不怕死,不怕,跌倒就能爬起来。
农业部要把土豆的种植面积在2020年扩大到一亿亩以上,这个目标确实不一般。而有“薯都”之称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00万亩左右,年产量在4000万吨。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排头兵。今年随着土豆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土豆种植的队伍中。不过,很多老的土豆种植户们,在别人急着扩大生产的春耕时节,却似乎还有另外的想法。
羊粪施肥提高产量,集资建地窖解决仓储问题, 争取利益最大化。
△最后一批从牧民手里订购的羊粪,陆续拉到了七倾地村村民李军的家门口。
羊粪在内蒙古是很好的肥料,在察哈尔右翼后旗每到春耕之前,家家户户门前都能看到晾晒羊粪。
△羊粪的价格是按立方米计算的,李军不敢马虎,拿着尺子一车一车量。
李军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种土豆最大的投入就是羊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七顷地村村民李军:(施羊粪后)土豆颜色好看,个子又大。
李军告诉记者,三车羊粪加起来750块钱,比化肥要贵近100元,但是看着别人家都用羊粪,李军自然也不敢怠慢。七倾地村的大部分村民都以种植土豆为生,这里得天独厚的干燥气候和偏松软的半沙质土壤,给了土豆良好的生长环境,种出来的土豆不光个头大,口感也非常好。
李军:总共有40亩土地,种35亩土豆。
记者:为什么没有把那5亩也种上呢?
李军:循环倒茬。作物不能连续几年做,就是慢慢倒插,三年倒一次茬。
当地村民俗称的循环倒茬是因为,如果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3年以上土豆,会降低土豆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必须用其他农作物更替土豆的种植土壤,让土壤恢复营养,循环使用。李军心里的账本很明白,种土豆比种小麦划算得多。从2015年底开始,土豆的价格再一次上涨,眼下已经到了每斤一块二三的价格,翻了一倍有余。不过李军和其他种了几十年土豆的村民们眼下并没有想着扩大种植面积,只是希望在种植技术,提高产量上面下功夫。
李军:买好种子产量就高。买次种子就是两三千,好种子是四五千。
李军说,眼下土豆行情虽然火起来了,但是他并不打算包更多的地,因为几年前土豆价格的暴跌,让他至今心有余悸。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土豆的价格一直是上下波动,有涨有跌。收购价格2010年达到过最高峰的每斤一块五毛钱,也跌到过每斤只有四毛多钱。
李军:基本就没收入。
李军告诉记者,制约土豆收益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储藏。
△由于土豆喜阴,要求低温贮藏。在一般环境下只能保存45-60天的土豆在低温下能放好几个月。
每年10月,是土豆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大规模上市的时间。在这个时候上市,价格会比较低,如果能推迟上市到春节时往往能卖个好价钱。
一个地窖的建设成本至少在几十万,大一点的能到上百万元,相对而言,租用的地窖,虽然每斤成本增加一毛钱,仍然是比较合算的。正因为如此,附近可租的地窖非常紧缺。眼下,七倾地村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集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窖。
李军:今年我们村准备建一个窖。
记者:村里大家一块集体建一个?
李军:集体建一个。储存点,慢慢卖,价钱就比较高一点。
集资建地窖,每户投资五万元,加上国家对于建设土豆仓储的补贴政策,建地窖的事指日可待。而相比往年起伏不定的价格,村民们大多认为,适当推迟上市时间,是取得利益最大化的理想方式。眼下播种的日子还没到,李军已经叫上村里的几个骨干,到邻村去参观学习建地窖的技术。
△储藏土豆用的地窖,宽敞的通道足以供十几米的卡车通行,两边分列开二十多间各一百多平米的储藏室。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着今年怎么盖村里自己的地窖。旁边,李军一步一步地丈量着地窖的宽度。
李军:想建一个比菜窖规模要建得好一点。
记者:这个规模都已经觉得小了是吗?
李军:对。这个只有6米,我们准备建到7到8米宽,宽一点车下来能错开。
记者有没有地窖已经成了土豆致富的关键。在种粮大户郭润眼里,这些早就不算什么了。郭润有三个存储面积在4000平米以上的地窖,能容纳两万吨的土豆贮藏。
记者目前郭润的地窖里存着的都是留给自己种植基地用的种薯,卖到市场的商品土豆早就销售一空了。利用反季节的真空销售期,郭润今年在土豆上面着实赚了一把。
土豆种植大户郭润:咱们有仓储窖,直接放到窖里头,一直没卖,从9毛7卖到1块钱。
郭润在本地是有名的种植大户兼种植能手,拥有十几年种植经验的他,每亩地的产量能达到6000斤。再加上有地窖可以用来储藏,生意自然做得红火,并且他也认同大部分村民的看法。
大伙的想法一样,只要产量差不多,价格也不需要涨得太高,收益就有保证。和其它村民一样,眼看今年土豆行情好,郭润也并没有打算扩充种植面积。
郭润告诉记者,经历过2011年土豆价格断崖式下跌的人,都给自己敲起了警钟,经常和市场接触,对价格也非常敏感,上一年大规模种植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下一年价格的走低。
郭润觉得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他的种植基地的生意会蒸蒸日上。今年,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也辞掉了工作,回到家乡帮助父亲打理生意。
无论是种植大户郭润还是散户李军都对土豆的未来很看好。不过,眼下虽然土豆主粮化是个好消息,但是一方面土豆价格时高时低难以把控,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储存条件,就是种出再多的土豆也卖不上好价钱。所以,在他们看来,扩大种植面积并不是最佳选择。
警惕价格风险,拒绝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向深加工迈进。在2016年春耕之前,乌兰察布市农牧局也做了全市范围内的种植意愿调查,针对是否大规模扩种的情况做了统计。
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副局长蔚米胜:全市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在390到400万亩之间,比去年增加十多万亩。
蔚米胜表示,种植面积增加5%左右都是在可控范围内。但是,今年400万亩的种植面积预计将产出接近500万吨的土豆。如果不能加以合理贮藏,就有可能出现因集中上市而导致的价格风险。
内蒙古云天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璞:现在500万吨和我们仓储能力的70万吨的差距就在400万吨左右,这400万吨集中上市以后,它的价格肯定不会看好。
内蒙古云天化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农业的企业,在乌兰察布设有农业示范种植基地。陈璞特意调查了全市的马铃薯仓储能力,结果相差悬殊,也让他从中看到了商机。
△陈璞告诉记者,建立马铃薯的冷链仓储交易中心,可以使集中上市的马铃薯在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仓储。
根据陈璞的经验,每年9月至10月是土豆集中上市的时间,同时也是价格最低的时间,随着春节的临近,土豆市场会出现一个短期的缺货期,也正是这个时间,土豆价格会根据规律呈现上涨的趋势。他们建立冷链仓储交易中心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价格波动。
除了仓储的短板外,如何根据国家的引导,让土豆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一日三餐,缺少不了深加工环节。
△经过加工的土豆可以制作成全粉、各类薯条、薯片甚至馒头、糕点等产品。
但是截止目前,土豆主产区的年深加工量只能处理1/4的产能,其中缺口的利润也相当可观。
陈璞告诉记者,全粉价格是一万六,马铃薯折算下来是7500,存在几乎一倍的差价,深加工显然是马铃薯市场必然走的一个路子。
半小时观察:补齐深加工短板大力发展土豆产业,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选择,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土豆主要用于鲜食,制作成薯粉,馒头,糕点等深加工能力仍然不足。甚至在乌兰察布这样的土豆主产区,年深加工量也只能处理四分之一的土豆产能,与国际上相比处于落后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土豆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他们的顾虑。
因此,要发展土豆产业,提升其主粮地位,保鲜储存和深加工,是不能回避的重要方面。这不仅需要农民行动,也需要主产区的职能部门从技术、产销、储存、加工等多个方面进行扶持。期待不久,土豆像米饭一样成为我们餐桌上和超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你会喜欢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王岸卿 毛云李)
本文编辑:李天路
补齐深加工短板~↓↓↓欢迎分享~
文章出自微信公众号
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大众经济生活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
手机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订阅
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最新文章
精品号随机推荐
最值得关注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导航您当前的位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4日在北京闭幕。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了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就会议新精神、新要求采访了部分&三农&专家学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专家们认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依然突出: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大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与农业劳动力结构短缺的矛盾等更加凸显,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也是当前的一个难点。
&&&&&三农&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程国强指出,今后要以农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民富、加快农村小康为核心目标,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这次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会议提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会议还提出,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对此,程国强认为,目前到了重塑粮食安全战略边界的新阶段,应抓紧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突出重点,有保有放。
&&&&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解决发展和稳定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一些农民进城后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保,如果承包权丧失了,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未来一二十年家庭经营依然是主流,确保农户的承包权保护了农民利益。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发展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户不再种地。面对这种新情况,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为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了重要基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同时,土地流转在农村非常活跃,不能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通过行政力量推动,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会议鲜明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李国祥说,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秦富认为,今后,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实现全覆盖。
&&&&农业农村社会发展,关键在人。会议提出了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等一系列措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专家们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郑风田说,现在农村老龄女性是种地主力,平均年龄50岁以上,以后这些人干不动了怎么办?必须向农业新型主体流转。因此要通过规模经营解决效益问题。
&&&&&一家种几亩地,留不住农业人才。要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奔头、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规模化跟工业化、城镇化相关,随着人员转移,一些人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可以通过流转方式把土地租给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得租金。&郑风田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就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目前这4种类型的新型主体仍处于初步培育阶段。国家要加强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会议在提出到2020年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目标的同时,也指出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据李国祥等人开展的社会调查,当前一些农村在社会管理方面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一些社会问题没人管,如农村&三留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有的地方仍是空白。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仍要加强,这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和空心村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专家们表示,这些有利举措针对性强,贴近民心,必将有助于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李国祥说,一个村子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有没有联络人、带头人,党组织的力量要强。对于经济不太好的村子,如何加强领导能力,带动农民致富,做好社会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归根到底要靠党委和自治组织发挥作用。
以上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中国114黄页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且由系统自动收录,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由用户负责。中国114黄页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
Copyright&2003-201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114黄页()陈应松中篇小说《夜深沉》
作者:陈应松
叶落归根 根在何处?
——读陈应松的《夜深沉》
新世纪的中国小说创作,相对于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甚至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在叙事艺术上无疑显得更加圆熟,更加切近于小说这种文体的本质。考虑到受众的阅读期待,文学不再是精英主义圈子内的孤芳自赏,而是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揭示时代的痛点为旨趣。这种审美视点的转向,使文学的胸襟在现实题材的不断拓展中变得更为博大,更具包容力了。文学叙事固然还是讲究形式方面的创新,但不再以纯形式的实验为时尚,回到人物,回归故事逐渐成为叙事的主流。从文学流变的过程看,文学在形式上吸收西方元素达到饱和,甚或极至之后,当代作家在叙事艺术本体论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无论如何,这种回归与反思,在文学生态自我更新的意义上,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健康发展和渐趋成熟的重要表征。但是,只要细加考量当前的小说创作,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看出问题的所在。在叙事上,同一题材的作品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单调,很少作品能在读者的内心留下烙痕。写作的难度,在很多作家笔下,降到如何编好一个故事的层次。当然我并不反对讲故事,写小说从根本上说就是讲故事。回溯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我们看到,马原的“叙述圈套”也好,孙甘露的“语言游戏”也罢,文学试图摆脱意识形态干扰回到文学本身,同时,极端的形式舞蹈和远离尘嚣的乌托邦冲动却销蚀了读者对文学的热情,形成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严重失衡的文学生态。所以,小说不能以形式创新为借口而不讲故事,但写小说又不仅仅是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还要看你如何讲故事,你的故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打动读者,征服读者。基于这一点,作家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现实的真实情状,以考古学家的求证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去接近事物的本质,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写作前的艺术储备,在我看来,对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是“必修课”,而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来讲也是必须遵守的文学纪律。
写农民工的小说在当前文坛多如牛毛,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现实变革更是成为文学叙事关注的焦点。但从主题上看,这类小说更多的是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层面着眼,反映时代特征与社会矛盾,而缺少对城乡文化视阈中人类生存境遇的本质性观照。如果从这个角度进入陈应松的中篇小说《夜深沉》(《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篇颇有锋芒而又意味深长的小说。作家以牟利的第三只眼洞穿时代,揭示了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世的变迁与人心的顿悟,进而对人类的生存本相作出了颇具前瞻性的思考。这篇小说写农民工,但显然并非“底层叙事”的一路,作家的审美敏感区不在苦难的书写上,他既没有写乡村如何贫困,如何凋敝,也没有写农民在城市谋生的各种生活遭遇和情感困惑,而是相反,作家把审美眼光投向了农民工的生命归宿问题。小说以打工者隗三户“衣锦还乡”开启叙事,表现了男主人公经历一场大病之后,思乡之切而又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回归故里的尴尬、困顿与悲哀。隗三户在外谋生摸爬滚打近十年,尽管现在生活宽余了不少,甚至在广州买了房买了车,但一场大病下来,也使他花去了不少积蓄。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让他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世态的炎凉与都市的冷漠。于是,他决定回家乡一趟,去找寻那久违的土地的气息,重温那乡间的旧梦。一天晚上,终于,隗三户开着本田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不曾让他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深夜,在家乡的土地上,他碰到了偷牛贼。这个时候,他义无返顾地维护了家乡的利益,开着车把牛牵到镇上的旅馆,等待失主前去认领。第二天在牛的失主武伯的“三三”的叫唤声中,隗三户对故乡的记忆被彻底唤醒了。乳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激活了人物的文化神经和想象空间,使那被都市红尘与喧嚣淹没的生命慢慢焕发出光彩。然而,当隗三户准备真正回归故土,扎根家乡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对故乡来说不过是局外人。小说中写道,“隗三户终于回来了,回来却如走在异乡,没有一点儿回家的感觉。”[1]走在故乡的土地上,隗三户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获得生命的温暖与灵魂的慰籍,而是充满了茫然和空虚,成了一个十足的“孤魂野鬼”。不过,这种失落感,一定程度上在于隗三户在这片土地上已没有亲人、房子和承包地。表面看来的这些外在因素,却是生存于此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如今,隗三户如一片孤独的落叶,悬浮于半空,既无法融入城市,在乡村也失去退路。叶落归根,根在何处?这是陈应松在这个小说中追问的命题。显然,这是一个极富终极意味的命题,它直接指向人的生存处境,指向人类生命的归宿问题。由此看来,陈应松的叙事逼近人本,直抵人类生存中无法回避的终极价值话题,表达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同时,这种追问也提升了小说思考的深度与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小说的可阐释空间。
我们不禁要问,主人公在什么时候丢失了故乡?故乡是怎样丢失的?普鲁斯特有句名言:真正的天堂是失去的天堂。那么,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认为,真正的故乡是失去的故乡,这也正是陈应松在这个小说中思考的问题。在评价普鲁斯特的这句话时,萨义德曾这样说,“有家乡存在,有对它的爱以及真正的归宿感,才会有流亡;关于流亡的普通真理是,不是你失去了爱或家,而是这两者天生具有意料之外和不受欢迎的失落感。”[2]在《夜深沉》中,应该说,在记忆中隗三户是有故乡的。在他的想象中,故乡是实实在在的:有树,有土地,有胞衣屋场,有土地、有庄稼、有清新的空气……但很显然,那个故乡——武家渊——已经不再属于他,故乡的一切,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存在。而回到现实中的故乡,他不但不能要回田地(当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反而成了“不受欢迎”的异乡人。由于种种利益关系,大雨书记不欢迎他似乎是在情里之中的,但在镇上任职的同学夏圣水对他的归来似乎也不太热情。在主人公看来,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隗三户的故乡在哪里?面对这样的追问,他注定要陷入一种精神的“流亡”。当然,我们不能把故乡的失去,仅仅归结于隗三户在武家渊没有了亲人,没有了房子,没有了承包地等等。而是应该看到,现在的武家渊,已非彼时的武家渊。村支书武大雨以建设新农村为名,借助公共资源大力发展自己的私人生态农庄。他的养猪业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其中的原因,咋看起来似乎在于武大雨对土地的大量收买和圈并,但从根本上说,当初收买抛荒地的果断决定,还是要归功于他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他能在与人交谈的不经意间捕捉到国家政策的走向。某种意义上是政策的“活学活用”,成就了他“养猪大王”的英明。在表面上武家渊在武大雨的带领下成了“全省生态养猪第一村”,但透过隗三户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生态农庄不仅给武大雨带来暴利,使武家渊呈现出表面的繁荣。然而,生态农庄的不断壮大却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由于祠料的“特殊配方”,养出的猪像“组装的鬼”。农庄周围处处飘散着“地狱的气味”,小说中这样写道:“那条我走时还能钓鱼的沟里,全部塞满了猪粪,快与路平齐,臭水不荡漾,在泛滥。”[3]关于民生问题,小说中虽然没有明确写到村民的具体生活状态,但作者以偷牛事件隐喻了繁荣背后坚硬的生存现实。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这样的现实,作家没有凭空编织曲折离奇的故事取悦读者,而是在对农村现状的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为我们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推论。从很多细节看,作者不仅在宏观上对农村的现实,对国家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相当熟悉,而对养猪的各个环节也是了如指掌,对农作物的时令以及整个耕种流程更是如数家珍。如果没有作家对国家土地政策变化的深入了解,小说显然难以让我们置信隗三户为什么会失去田地,又是如何失去田地的。在对农村环境的叙述中,小说不仅呈现了乡村丰沛的物象,还对农事及其时令作出了精细的描绘。比如,作家这样描述棉花的生长流程:“三月的种,四月的苗,五月的蕾,六月的花,七月桃,八月炸。”就我的阅读范围来看,在当下中国小说的叙事中,这种对事件的无微不至的考察与探究并不多见。如何适度地征用并整合这些看似不很重要的叙事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对小说家而言,并非不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课题。这是写作的第一步,是写作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个作家,如若没有对事件要素的透彻了解,没有对人情世故的通透练达,没有对世界真相的深刻洞察,写出的作品很难说是符合现实逻辑的,也很难说他的表达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合法性。说陈应松是现实主义作家,应该不会有人反对。但说他是一个“斤斤计较”的现实主义作家,也许有人会不知所云。在写作的层面上,在对事件真相追踪考察的意义上,老实说,陈应松就是这样的作家。在他看来,作家应是世界真相的知情者。[4]他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本质深入探究的基础之上的,每件事情成立的条件,他都要苦心求证,使他的叙事在逻辑上显得无懈可击。我认为,这种严谨的写作姿态与“较真”的叙事追求,正是陈应松小说震撼人心的重要原因。
最后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小说创作中,作家在认知事物和分辨世象的能力方面的表现,也是无法让人感到欣慰的。这主要表现在,很多作家思想的触觉不是很敏锐,他们的思维在作品数量的追求中慢慢变得钝化,甚至是僵化。即使某些作家发现了社会现实的某种真相,也没有能力显示出更大的气度,更没有直击现实问题的勇气。正如卡尔维诺所言,这样的小说“丧失认知能力和直接性,变成某种自动性,往往把一切的表达都简化为最通用、划一和抽象的陈套,把意义稀释,把表达力的棱角抹去,把文字与新环境碰撞所引发的火花灭掉。[5]”在我看来,“表达的简化”、“意义的稀释”、“棱角的抹去”,也是当前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作家认知能力的高低,他的思想有无“棱角”,一方面在于作家与环境如何碰撞,能不能碰撞,敢不敢碰撞。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作家与世界如何建立联系,建立怎样的联系,以及由这种联系所决定的叙事走向。在这个意义上,陈应松的叙事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要害与实质,其表现出的面对现实问题的勇气和胆魄,确实是令人敬佩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夜深沉》的叙事中,是对农村现实的尖锐拷问,而这种拷问又直接关涉到乡村基层干部的作为,关涉到农业现代化进程所衍生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沉重,又无不令人焦虑。而这种深邃的思考,是在黑夜中进行的,是“文字与新环境碰撞所引发的火花”,犹如流星划破夜空的一瞬,显得异常醒目。
[1][3]陈应松,《夜深沉》,载《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
[2]迈克尔·伍德,载《沉默之子——论当代小说》,顾均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238.
[4]王迅,《为何写作,如何写作》,载《广西文学》2009年第11期。
[5]卡尔维诺,载《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58-5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度化肥厂家属楼出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