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中电科技文化城项目目总投资多少

发布日期:日&|&标签:&
以下内容,仅对会员开放。如需查看详细内容,请先 成为会员,已注册会员请
&相关的其他招标项目信息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宜兴是什么城_百度知道
宜兴是什么城
宜兴自秦代建县已2200多年,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宜兴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与浙、皖三省交界。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下设14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宜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秦代建县已2200多年。历史的星空闪耀着许多宜兴名人的光彩。古代出过10个宰相、4个状元、380多个进士,现代有24名两院院士,在全球各地分布着1万多名宜兴籍教授,堪称“教授之乡”。2009年,宜兴跻身“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行列,“科教兴市”战略使古老的宜兴永葆青春。
宜兴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民间梁山伯祝英台之乡” 。近年来,宜兴围绕“中国陶都、生态宜兴”的城市定位,加快实施“旅游振兴”战略。以善卷洞风景区、竹海风景区、龙背山森林公园、宜园、陶祖圣境风景区等5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核心、近20个独立景点为补充、四通八达的旅游干线相连接的全新版图基本形成,旅游开发和接待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009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85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宜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2009年列全国第6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0.2亿元,可比价增长15.7%;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3.9亿元,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增长18.1%,其中税收占比名列全省前茅;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幅在苏锡常地区双双位列第一。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239元和11210元,分别增长12%和10%,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当选为“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宜兴,中国陶都,紫砂城。
宜兴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广义上宜兴是一个市 宜兴市 狭义上宜兴是宜城镇!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Copyright&@ 2013 中国共产党宜兴市委员会宣传部&&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宜兴市委员会宣传部&& 主办单位:宜兴市人民政府& &&&&&& 总访问量:
&& |&& && |&& && |&& 宜兴市文化中心工程简介索引号13-02382生成日期13-10-30公开日期13-10-30文件编号公开时限长期公开发布机构中国宜兴公开形式网站,文件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有效期长期公开程序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主题(一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主题(二级)城乡建设(含住房)体裁其他关键词建设,市政分类词城乡建设文件下载内容概述&&&&宜兴有史以来建设体量最大、投资总额最高的工程——宜兴市文化中心在日正式开工。&&&据了解,市文化中心是宜兴有史以来建设体量最大、投资总额最高的工程,是惠及百万宜兴人民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规划建设市文化中心,是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文化名城的一项重大举措。市文化中心集大剧院、青少年科普馆、博物馆、图书馆于一体,她的开工建设将填补我市文化设施方面的空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市文化中心建在风景绝佳的东氿之畔,将成为东氿新城的新标志、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为加快城市东进步伐、打造太湖西线一流的人居城市注入强大动力。市文化中心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要求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广泛关注。市建设主管部门要确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工程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聘请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专家成立咨询小组,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确保把文化中心建成精品工程、百年工程。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为工程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中标的建设施工单位——北京建工集团要以确保创成鲁班奖为目标,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推进,把文化中心建设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标杆之作、传世之作,让“东氿之花”早日盛开在东氿之畔。&&&市文化中心位于东氿新城启动区的核心位置,东临东氿、南至解放东路、西接东氿大道、北连创意产业中心,规划总用地面积19.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7.3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6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约15亿元。该中心由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单位结合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东氿现代新城的特点,形成了多套设计方案,几经论证,才确定了目前的建设方案——“东氿之花”。为确保这一方案得到完美实施,市建设部门又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文化场馆建设的先进经验,最终形成了“形态优美、格局飘逸、功能切实、运营模式先进”的设计蓝图。该工程采用总承包施工管理模式,由北京建工集团负责总承包管理,预计整个工程将于2013年全面完工。工程质量目标为鲁班奖,这也是我市第一个争创群体建筑鲁班奖的项目。&&&据悉,建成后的市文化中心将由四幢建筑组成,由南往北依次为大剧院、青少年科普馆、博物馆和图书馆,面朝东氿形成环抱之势。建筑采用花瓣造型,有效地凸现出了“科技、文化”的理念。其中,大剧院正面由自由曲面的玻璃幕墙和流线形的金属幕墙组成,像是演出的幕布从底下掀起,让人观看到室内变幻的空间,隐喻大剧院是个“永不落幕的舞台”。青少年科普馆由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组成。博物馆从内部功能上划分为博物馆和美术馆两部分,两馆既分又合,博物馆如同一个珍宝盒,典藏着宜兴的历史和人文,稳重沉静;美术馆分设在五层、六层,如同叶片飘在空中,富有艺术感。图书馆内设中庭,通过玻璃顶引入光线,造型简洁现代,蕴含了浓浓的书卷气息。2013年美丽的“东氿之花”全面绽放后,这里将成为我市重要的科技文化展览和活动基地,为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也为我市实现“科技兴市”、“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注入强劲推动力。&上一篇:下一篇:
&&&&&&&&&&&&&&&&&&&&&&&&&&&&&&&&&&&&&&&&&&&&&&&&&&&&&&&&&&&&&&&&&&&&&&您的位置:
传承陶都文化底蕴 绽放独特人文魅力——江苏宜兴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自古而今,先后有吴、越、楚三种文化在此交汇,成为太湖西岸的文化重镇。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表明,宜兴具有7000多年的制陶历史,而且“骆驼墩文化类型”填补了环太湖西岸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宜兴自然遗产丰富,山水秀美,景色宜人,享有“阳羡山水甲江南”之美誉,也因此成为许多文人学士心目中理想的诗意栖居之地,李白、杜牧、李商隐、白居易、苏东坡、欧阳修、陆游、康有为、郭沫若等一代代名人雅士都在宜兴留下了足迹和传世美文。通过传承发展形成了被称为“五朵金花”的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宜兴赢得了“中国陶都”的美誉。
&&& 宜兴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沿革,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长三角地区少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宜兴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163处184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1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23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94个点,市级文物控制单位56处56个点。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门类齐全、地方特色鲜明。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市级非遗项目22项。文化就是资源,历史就是优势。日,宜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宜兴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确立了将宜兴建设成为魅力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奋斗目标,努力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进入乘势而上、再上台阶的崭新时期。
&&& 全市动员,进一步推动名城保护发展
&&& 日,在国务院正式授予宜兴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后,宜兴市召开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动员大会,认真回顾总结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情况,全面部署了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申名”成功为动力,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为建设一个形神兼备、魅力独具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努力奋斗。
&&& 会议指出,随着“申名”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宜兴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与彰显,广大市民群众“呵护历史文化、留住城市记忆”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为把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得更好,把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得更快,努力使宜兴市名城保护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宜兴市迅速启动名城保护发展工作,制定了《宜兴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今后五年宜兴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构建长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市民精神上的独特作用,不断增强宜兴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宜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持。同时,提出了今后五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具体工作目标。
&&& 宜兴市领导强调,全市上下要以“申名”成功为新起点,进一步增强名城保护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名城的保护发展,把历史文化这一过去留给现在的礼物献给未来,从而打造魅力独具的城市,提升宜兴的核心竞争力。全市上下要迅速进入状态,加快把名城保护发展的各项规划、部署落到实处,加快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充分展现出来,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要以一流的规划,更好地引领、指导名城的保护发展;突出陶文化这根“线”、抓住历史街区这个“面”,突出文保单位这个“点”,以点线面联动整体推进名城保护发展;做好保护、利用两篇文章,坚持专家指导、科学利用、改善民生的原则,努力实现名城综合效应的最大化,为宜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撑。
&&& 为不断开创文化宜兴建设新局面,彰显宜兴历史文化品牌,宜兴市委、市政府又于日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新时期文化宜兴建设的目标任务,制定下发了《关于鼓励和促进我市民办博物馆(收藏馆、艺术馆)建设的意见》等8个意见和1个管理办法。为确保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相继成立了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宜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宜兴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明确任务和责任,加强考核和奖惩。
&&& 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文物修缮工程
&&& 根据《宜兴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了重点文物的保护修缮工程,依据规划深化各项保护措施和建设工程,保持和延续古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状况和社会形象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
&&& 在重点文物维修方面,先后完成前进窑遗址、前墅龙窑、小窑墩遗址、涧众龙窑遗址、陶批站码头仓库、红色文物补庐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工程,启动了潘氏宗祠、阁老厅、徐氏宗祠等古建筑的维修工程。徐氏宗祠是宜兴市内为数不多的高规格的古建筑之一,为确保维修质量,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开工前期多次召开维修座谈会,并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对建筑原有基础进行了全面勘查,及时调整修改了施工图纸中的问题,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修缮完成后能真实地体现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 古桥是宜兴文物的重要特色,也是反映宜兴水乡风貌的重要景观。近年来,宜兴始终把古桥的保护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工作内容,先后实施了青龙桥、武昌桥、东塘桥、官林桥、后亭桥、施塘桥、谢桥、江家桥、裕兰桥等古桥的维修工程,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工作原则,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文物保护设计专家,科学编制维修方案,认真抓好现场管理,努力把文物维修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
&&& 着眼长远,加大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力度
&&& 着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工作的长远,宜兴市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扎实开展名镇、名村、名馆、名居、名址挖掘、保护和建设工程;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依据规划深化各项保护措施和建设工程,保持和延续古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科学论证启动了以展现丁蜀镇作为“紫砂圣地”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蜀山古南街(潘氏宗祠)、葛鲍家族聚居地等保护修缮工程;启动建设宜兴市博物馆、吴冠中艺术馆等一批艺术场馆,扎实开展吴冠中故居等与名人相关的历史遗存的修缮;启动周铁镇、张渚镇、徐舍镇鲸塘村等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鲸塘老街和徐舍老街经过修缮,恢复历史旧貌;周铁镇为尽快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启动开展了城隍庙修缮、“塘河水韵”重现、历史街区修复三大工程,目前已全部竣工。
&&&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渐得到了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普遍认可。在宜兴市文广新局的指导和配合下,各镇相继启动了多个文物点的修缮工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窑墩遗址的保护工程中,丁蜀镇共投入近百万元修建了古典式围墙和砖瓦门楼,并对窑址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周铁镇从民间筹资数千万元编制了古镇保护规划,开展了老街、城隍庙、竺西书院、程天民旧居等文物维修工程。万石镇着眼文化强镇建设,修缮开放闵惠芬旧居,建成闵惠芬文化广场;为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10周年,芳桥镇政府对周培源故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搬迁故居西侧二进民房,实施一体化管理,同时,对故居周边和参观道路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并对故居内展陈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造。
&&& 在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过程中,宜兴市文化部门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扩容和提升工作。在今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宜兴市又有3处文物点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遗址2处、古建筑1处,使得宜兴的国保单位数量由原先的3处8个点增加到6处11个点,比原有数量增长了一倍,为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进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社会效益为主要考量标准,宜兴市文化部门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文物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充实陈列内容、丰富文化活动、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技能、加强安全管理等措施,实现文物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从日国际博物馆日开始,宜兴市文化部门管理的6处文物点包括周王庙、太平天国王府、文昌阁、瀛园、忠肃祠、吴仕楠木厅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观众量激增,全年各文物开放点参观总人数累计超过15万人次。在充实陈列内容方面,除原有的固定陈列外,先后在太平天国王府等文物点组织举办了“荆山片玉——宜兴民间收藏交流展”“古吴轩藏古陶瓷精品展”“中国古今瓷器精品展”“宜兴文物摄影比赛作品展”“汉风唐韵·宜兴民间铜镜收藏展”等文物展览及一系列艺术展览,定期举办各类临时展览,确保展览展陈常展常新,还利用各种活动,激发市民的兴趣,不断增强市民的文保意识。为了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宜兴市文广新局精心组织开展了“让文物走进社区,让大众走近文物”系列活动,通过文物宣传进校园、进乡镇、进社区等一系列内容生动、形式新颖的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共同遗产、共同保护、共同责任、共同分享”社会共识的形成。
&&& 积极开拓,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特色模式
&&& 根据国家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宜兴市全面深入地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四级名录建设以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面工作,既重基础工作与队伍建设,又重思路创新与特色创建,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快速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宜兴市文广新局组织对全市散存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普查,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非遗名录建设工作,先后公布了两批宜兴市级名录,共计43个项目,为进一步申报无锡市级、江苏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组织建立起了多梯队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逐步建立传承人指标体系和传承谱系,完善传承机制,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2011年,宜兴市文广新局组织实施“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政策研究”项目,组织专家团队对宜兴传统技艺类、美术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生存状态、生产流通过程、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明确了可适用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范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宜兴生产性保护塔形规划体系,并且有针对性地从扶持政策方面提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组织材料进行了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申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
&&& 为了有效利用和整合非遗资源,加强非遗载体建设,宜兴市文广新局于2012年开展了首批宜兴市陶瓷类非遗项目传承展示基地的申报和命名工作,首批公布了10个传承展示基地。为提高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宜兴市文广新局于2012年开展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梁祝传说”两个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今年3月初,该局邀请专家召开论证会,对两个规划的初稿进行了论证,并根据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
&&& 在实际工作中,宜兴市文化部门注重加大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合作。通过深化合作关系,不仅深化了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而且拓宽了工作思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开创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团体为平台、传承人为主体、普通市民为后盾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非遗保护模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积极性,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真正实现对非遗项目科学、有效的保护。
&&& 构建体系,打造宜兴历史文化传承品牌
&&& 为贯彻落实宜兴市委提出的“文化高品位”建设目标和打造宜兴历史文化品牌的要求,不断推动宜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工作向前发展,宜兴市文广新局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组织举办了全国文博考古界权威专家学者参加的骆驼墩文化论坛和国山碑文化论坛,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 位于宜兴市新街镇唐南村的骆驼墩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骆驼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太湖西部的史前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填补了环太湖西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日,骆驼墩文化论坛在宜兴举行,与会的中国考古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骆驼墩遗址对于研究太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亟须开展进一步的保护利用与发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骆驼墩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共同开发了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加速了长江下游的文明化进程,并最终导致良渚文化踏上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 国山碑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洞景区,是三国时期东吴末帝孙皓所立,是中国现存仍能看清字迹的最早的封禅碑刻之一。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文化论坛在宜兴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文史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畅谈国山碑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地震史料价值,并就“国山碑的保护和利用”等议题深入研讨,对“江南第一碑”三国东吴国山碑进行系统性“揭秘”。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早期帝王封禅活动见于记载的不多,而以石刻形式记录封禅活动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国山碑作为封禅碑亦更显珍贵。同时,国山碑碑文清晰地展现了书法用笔由篆入隶,结字由圆变方的整合变通中的演化过程,是汉字演化不可多得的极好标本,对今人进行篆书、篆刻创作仍有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
&&& 宜兴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产区之一,享有“陶都”的美誉。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宜兴市于2009年、2010年、2011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成功举办“陶都风”系列展览。日,由宜兴市政府主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深圳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来自陶都宜兴的250多件套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和彩陶为深圳市民及粤港澳地区文化艺术界人士、收藏爱好者献上了一场“紫玉金砂”的文化盛宴。日至8日,以打响“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传承弘扬陶瓷文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在宜兴市丁蜀镇拉开帷幕。本届陶瓷文化节期间,在中国陶都陶瓷城博览中心展厅举办的中国陶都宜兴陶瓷艺术展,精选了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的精品佳作近500件套集中展出,举办了陶瓷文化论坛等活动,有关方面为新授予宜兴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陶瓷出口基地”揭牌,揭晓了宜兴评选的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和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为6位陶艺界的国际友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宜兴将以本届陶瓷文化节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密切与海内外朋友的交流合作,努力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推动陶瓷产业繁荣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日至14日,由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中国宜兴·古代铜镜学术研讨会”在宜兴召开。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文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古铜镜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历代铜镜铭文、制造工艺、图案的内容题材与艺术特征、社会生活背景、思想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期间还举办了《莹质神工 光耀阳羡——宜兴民间收藏铜镜精品集》首发式及《宜兴民间收藏古代铜镜展》,宜兴铜镜收藏以数量多、品种丰富、品位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与称赞。
&&& 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许夕华表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城市不断开拓发展、彰显魅力的不竭源泉。当前宜兴的文化工作正处在重要历史机遇期,领导重视的力度、社会参与程度前所未有,宜兴市广大文化工作者将认真贯彻实施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挖掘、整理宜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着力保护传承宜兴优秀文化遗产,为加快推进宜兴文化强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魅力独具的历史文化名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切实承担起宜兴历史文化薪火相传的接力棒的历史重担。
地址:杭州市教场路26号&&邮编:310006&&建议IE8.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之江浙江文化城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