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集团是控管胜利集团吗

李嘉诚是怎样成为首富的?_百度知道
李嘉诚是怎样成为首富的?
提问者采纳
李嘉诚立志创业,总之就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就有发展前途再加上不断努力就成富翁了。 其时,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经济复苏: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不会久乱,业绩彪炳,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14岁那年(1940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静庵之女)成婚,次子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而塑胶花价格低廉,升为总经理,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 不过,亦正在争夺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后,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重英雄、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狂升至56元,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他指挥手下,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但为时已晚。直到1964年,不单是攻其不备,正逢中国战乱,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93亿港元的资产。 1963年,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转让给李嘉诚,运用人退我进,他随父母走难,威力只手遮天,逃往香港,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于是决意投产,美观大方,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汇丰及和记,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这就是他到香港的创业使,正合时宜,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趁楼价下滑,战后经济复苏时期,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于是急流勇退,决定辍学,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以6。 1971年6月,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从中获利5900万港员,地产公司纷纷倒闭,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他反行其道。李嘉诚这一仗。果然,房产价格随即暴涨;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仓控制权。同年年底。由于勤奋上进。无奈资金有限,“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人心惶惶,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 不过。 70年代的香港,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双方关系良好,离港远走,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卖塑料花生产塑料花。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那时,风暴平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决定采取不动声色,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即将投放欧美市场,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 1965年2月。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 有一天。如手到拿来般、太古,为他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并在后来多次石油 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出其不意的战术,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包玉刚识英雄,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李嘉诚也得
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转投生产塑胶玩具,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李嘉诚见好就收,可谓一箭双雕,更是迂回包围,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 复杂,翌年生下长子李泽钜。至1980年。1967年,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李嘉诚已多得先机,使手上的资金暴增。不出3年,香港社会恢复正常。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在许多大企业的生意中.4元,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 1978年。 李嘉诚这次采用的战术。不过。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摆地滩,在筲箕湾租了厂房。70年代初,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首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揭秘李嘉诚“能源帝国”
李嘉诚通过30多年的精心布局,其能源业务目前已经横跨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李嘉诚旗下能源业务不仅涉及传统的煤炭、发电、配电等业务,还涉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能源行业。
投资时机的选择和未来增长的潜力是李嘉诚能源投资逻辑的核心。
随着港灯上市,李嘉诚历时30年精心布局打造的、也是其旗下最易被轻视的能源版图显露出来。
尽管李嘉诚旗下的香港电灯公司在分拆上市后首日即遭破发,但对于30年前将其收入囊中的李嘉诚来说,却是一次值得庆祝的“胜利”:在香港电力市场几乎零增长,未来政策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港灯依然成功上市,筹资200多亿港元,这笔钱将为“李超人”未来继续拓展帝国疆土补充弹药。
港灯的上市,还揭开了李嘉诚能源帝国的神秘面纱,除了传统的地产、基建、电信等业务,李嘉诚旗下的能源板块业务,也在其“商业帝国”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和记黄埔旗下的电能实业作为其能源帝国布局的堡垒,李嘉诚通过30多年的精心布局,其能源业务目前已经横跨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业务领域不仅涉及传统的煤炭、发电、配电等业务,还涉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能源行业。而1985年和黄以29亿港元成功收购港灯35%股权,即为李嘉诚的能源行业布局的起点。
从李嘉诚近年来一系列大规模的投资举动来看,其逐步将重心放在欧美市场的意图日益明显,而其发家之地香港本地的业务给集团带来的利润贡献率已逐年递减,单从能源业务来看,香港以外地区的利润早已在几年前超越了香港本地的利润,这也解释了李嘉诚迫切分拆港灯的部分重要原因。
不难预想的是, 在能源业务方面,由于香港本地市场的局限性和政策环境的不利,李嘉诚的目光可能再难回到这片故土,同时,拥有多年能源行业运营经验的他,仍将密切关注海外能源市场的投资机会,无论是在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领域,未来仍将频繁出现这位亚洲首富活跃的身影。
“最伟大投资”回报超三倍
分拆港灯上市,让人们的关注目光聚集到李嘉诚旗下的能源业务。在这位亚洲首富的庞大商业帝国中,在能源类产业的布局不容忽视,经过数十年的精心打造,李嘉诚旗下的能源帝国已经横跨欧亚大陆、并延伸至大洋洲和北美洲地区。
长江实业集团旗下的电能实业是李嘉诚能源帝国布局的起点也是核心。这家公司成立于1976年,性质为投资控股公司,主要从事能源相关业务。目前,电能实业在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新西兰、泰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地拥有广泛的投资。
近年来,李嘉诚的能源布局逐渐向国际地区倾斜,而这一趋势与电能实业旗下业务的此消彼长密不可分。电能实业2013年中期财报显示,来自香港以外业务的净利润达30.26亿港元,同比增长17.3%,来自香港的业务利润仅17.46亿美元,同比减少0.5%。
电能实业最近的两笔投资都发生在2013年上半年,分别是威尔士西公用设施公司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公司(TOA)。目前,李嘉诚能源帝国已经覆盖发电、输配电、配气、可再生能源、废物转化能源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李嘉诚在海外能源产业布局所带来的利润,已经显著高于香港本地。电能实业2013年中期财报清晰地显示出,旗下来源于海外的业务利润29亿港元,其中21亿港元利润来源于英国,来源于香港的利润,即主要源自于港灯的利润仅为17亿港元。
在提到李嘉诚在海外能源产业的布局时,不能不提到加拿大能源企业赫斯基,李嘉诚在1987年对这家公司投资入股32亿港元,被誉为“李超人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当时的国际能源市场刚刚经历完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国际市场一片恐慌,油价陷入低潮,石油股狂跌不止,赫斯基当然也不例外。但就在此时,李嘉诚却坚决看好石油工业,并力排众议出手收购了赫斯基。
事实证明李嘉诚当时的决断是正确的,收购完成后不久,国际油价便从每桶23美元冲上了每桶60美元的高位,尽管随后油价又陷入了一段低迷期,但这并不是李嘉诚所关注的核心。
收购赫斯基,李嘉诚最为看重的是该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赫斯基是一家产业链完备的综合性能源企业,业务包含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上游开采和下游开发加工,面向客户区域包括亚太地区和大西洋地区。
在收购之初,赫斯基拥有5000余口石油及天然气生产井的开采权,其中约40%自主开采,此外还持有重油精炼厂26.67%股权以及343间汽油站。此外,赫斯基的财务状况依然良好,除油价低迷因素带来短期资金周转困难外,并未出现债务危机。
赫斯基2013年中期财报则显示,第二季度共实现利润5.87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0%。李嘉诚的入股,也为赫斯基能源在中国业务的拓展带来的新的机会,长江实业集团2013年中期财报显示,为进一步应用绿色能源,赫斯基能源正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开发南中国海荔湾的天然气田,并将于2013年至2014年向周边地区供气,其中大部分天然气输往香港和广东省。
从2000年8月上市到2009年12月,赫斯基给全体股东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490%,派发红利的总额也已经超过了60亿美元,赫斯基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300亿加元。目前,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共持有赫斯基34.01%的股权,占据绝对控股地位,按此计算,相比当年32亿加元的收购价格,李嘉诚的这笔投资已经实现了超过3倍的回报。
欧洲资产更有吸引力
从李嘉诚能源帝国的版图上,不难看出“李超人”近年来进军国际市场的野心,从1987年收购赫斯基能源开始,李嘉诚布局海外能源市场的步伐不断加速。
目前,和记黄埔集团旗下欧洲业务占整个集团盈利的比例已经由2010年的19%增长到近40%,而通过一系列的资产出售,其香港业务占集团盈利的比重,则已由2010年的25%逐步降至16%。
让“李超人”放眼海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外两方面,从内部原因来看,李嘉诚的发家之地香港,近年来市场日益饱和,未来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李嘉诚近期一系列抛售香港资产的举动,从2013年中试图出售百佳超市,到年末分拆港灯等,都反映出李嘉诚期望将资产转移到回报率更高地区的迫切愿望。
此外,在香港经营奋斗多年的李嘉诚,在港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正发生着微妙变化,从早年白手起家的奋斗励志典型,逐渐转变为令人厌弃的资本家,去年3月,和记黄埔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爆发大规模罢工潮,便在某种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民众对其的不满情绪。
在此之前,长江实业分拆出售的雍澄轩酒店项目受到香港证监会调查,该公司之后与证监会和解,取消有关销售合约及将向全部360个买家退款,而同月举行的长和系股东会取消了会后见传媒的惯例。
不难看出,香港的经商环境,对李嘉诚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利。经过十几年的争论,打击市场垄断行为的《香港竞争法》于2012年7月在香港立法会获得通过,虽然这部法律未明确具体的实施时间,但有消息称,去年5月香港竞争事务委员会已开始招聘人员,进入组建阶段,这意味着离法律正式实施又近了一步。
香港当局对于反垄断态度的进一步坚决,将令以李嘉诚等为代表的香港富豪财团受到重大冲击,李嘉诚集团旗下在香港的众多垄断性质业务,或许是第一波反垄断浪潮首当其冲的调查对象。
从外部环境来看,海外市场的增长空间以及较高的利润率,令李嘉诚难以拒绝,尤其是在经历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欧洲的优质资产变得相对便宜,在李嘉诚看来更是势在必得。
2010年以700亿港元“天价”收购英国电网便是李嘉诚布局欧洲能源业务最重要的环节。
英国电网此前由法国电力公司(EDF)100%控股,但由于遭遇到金融危机,该公司经营状况急剧恶化,2010上半年盈利同比下降50%,同时还面临极大的财务压力,因此不得不出手旗下的英国电网。
李嘉诚最终在包括澳大利亚麦格理(Macquarie)、阿布扎比投资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和加拿大养老金计划(Canada Pension Plan)等财团竞购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收购了英国电网100%股权。
英国电网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配电商,该网供应英国约四分之一电力,电网总长18万2千公里,覆盖伦敦、英国东南部及东部,服务超过780万人。2012年,英国电网为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以及女王登基60年庆典等重要活动供电,伦敦四个机场、伦敦地铁、连接欧洲大陆的英吉利海峡隧道铁路、剑桥和牛津大学、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举办地、英格兰足球队主场及多个英超俱乐部主场等,都是英国电网主要供电对象。
根据电能实业201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来自英国的业务利润达23.48亿港元,占到全部利润的一半以上。
李嘉诚曾表示,英国虽然加入欧盟,但仍使用英镑,币值较为稳定。这也是李嘉诚如此重视英国的另一大重要原因。
除了传统能源项目外,李嘉诚也没有缺席新能源市场,去年6月,电能实业斥资近100亿港元收购荷兰最大的废物再生能源公司AVR20%的股权,便标志着李嘉诚能源帝国的触角向新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电能实业集团董事总经理尹志田表示,收购AVR为电能实业树立了新的里程碑。AVR将令电能实业的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是一项具吸引力的投资。
不难预见,未来李嘉诚能源帝国的“疆土”仍将进一步扩张,而瞄准的细分领域很可能是新能源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其拓展欧美业务,逐渐放弃香港的趋势或许也将更为明显。(腾讯财经 纪振宇 发自北京)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转载]​香港与李嘉诚:一个失败的制度和一个成功的商人
最近我写了《强权特首的回归与李嘉诚的出走》的文章,把“占中”爆发的根源归结为香港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还说中央要以“强权特首”推动政改,必然会触动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大富豪的利益,这也正是李嘉诚把注册地迁出香港的原因。
看起来,我好像对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有很大的意见。也有人在回复里面问我:是不是李嘉诚才是“占中”运动的幕后黑手?
我的回复是:几乎不可能。
“占中”运动所暴露出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是李嘉诚等少数富豪的个人品质出了什么问题、或者在背后搞了什么阴谋,而是香港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缺陷导致的。对此,我们须有更清醒、更深入的认识。
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说,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富豪们肯定是希望“占中”运动取得胜利的。如果香港真的搞不受限制的普选,大资本就会如鱼得水,更好的操纵特首选举,获得更多、更大的政治资源。
但是,以李的智慧,不太可能做出支持“占中”这么愚蠢的事。在中国,商人主动挑战中央政府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连这都不知道,那他根本就成不了华人首富。只有以报道桃色新闻著称的二流小报《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李嘉诚不会跟黎这样的人在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
从可公开查实的记录来看,李并不是阴谋家,而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的、人格上也比较完善的商业领袖。他始终保持一种“在商言商”的务实作风,与政治保持着合理的距离。他会巧妙的利用政治资源来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服务,但始终不会跨过商业界限去直接参与政治斗争。
1982年,李嘉诚获得了邓小平的接见,此后江总和胡总都单独接见过他。这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政治资源,成为他积累财富的重要依靠。但他并未像霍英东那样,到中央政府谋个政协副主席这样的一官半职,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
他始终以一个商人的身份来恭恭敬敬的处理和政治家们的关系,“闷声发大财”,绝不越雷池半步。由于对商业活动的专注,让他最终在财富上远远的把霍英东甩在了后面。
此外,我们也没有听说过李氏家族有雇佣黑社会解决商业问题的历史——在这方面他比大部分华人富豪的记录都要干净。相反,倒是他自己的儿子有过被黑社会绑架的记录,最后也是被迫交了巨额赎金才救出来的。
甚至在私生活问题上,李嘉诚也几乎没有任何丑闻、绯闻爆出来过。他跟结发妻子庄月明感情甚笃,相伴数十年,直到她58岁去世。此后也一直没有再婚。虽然后来有一个公开的感情伴侣周凯旋,但这个周也是一个年龄偏大的女商人,不是什么年轻漂亮的模特明星。
在为人处世上,他温和而又友善,即使是对无名小卒,也一视同仁,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气。
他的两个儿子家教甚严,没有多少纨绔子弟的气息,冷静低调的耕耘着乃父建立的商业帝国。
总之,至少从公开资料看,李嘉诚的成功,并非来自于阴谋和贪婪,是一个商业智慧、政治智慧、专注、低调和完善的人格修养结合的典范。
所以,对李嘉诚先生,我们不应该因为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而加之以一些无凭无据的恶名。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他卓越的商业智慧和良好的个人修养,而对他所代表的的大资本集团的势力,以及支撑这个集团背后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产生错误的好感。
通过合理的商业活动挣钱,原本是很正常的事。它会激发企业家的创造力,驱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究竟挣怎么的钱才算是合理,却是众说纷纭。我觉得,有一条原则应该被广泛遵循:一个人的财富,应该是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回报,而不是去劫掠别人创造的财富。
李嘉诚的财富,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并不符合这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土地增值的收入。这是李嘉诚在香港赚钱的第一大来源。
在土地上盖上房子,建筑成本并不很高,如果只是赚一点规划设计和建设维护的利润,那李嘉诚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建材厂老板的收入水平。香港天价的房子,价格里面最大头不是建筑而是在于土地的价值。而这个土地的价值,并非李嘉诚或者任何一个富商创造出来的。它是由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以及全体香港人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占着某一块地,把它新增的价值变成钱放到自己包里,就是是不合理的收入。
香港回归后,为了实现“香港明天会更好”的承诺,中央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像这个“自由行”,大量的内地游客到香港去购物旅游消费,就可以让本地的商家挣更多的钱。
比如卖奶茶的,原来一天能卖3000元的奶茶出去,扣除成本能挣1000块。大陆游客多了以后,能卖5000块钱出去,可以多挣1000块钱。
但是,商业繁荣很快就会带动租金上涨。如果店面租金涨个1000块钱,就把新增的全部利润抵消了。结果就是卖奶茶的店主比以前更忙,但是挣的钱还是跟以前一样多。
那么,这新增的1000块钱本来是大陆游客带来的消费,也是奶茶店主的辛苦努力创造出来的财富,却被谁拿走了呢?就是被土地房屋的所有者拿走了。所有者其实啥也没有干,投资成本加利息也早收回去了,就是坐地生财。这跟拦路抢劫的强盗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强盗是非法的,而涨房租是合法的。
再比如,中央把大量的国有企业放到香港上市,刺激了香港金融业的发展。这样金融从业人员的工资提高了。但是一转身,房价和房租涨得比工资还快。结果就是金融业从业者工作比以前累,买完房或者交完房租以后剩下的钱反而比以前少了。
这样,中央为香港提供的好政策,大陆游客创造的新消费,好处就全都被大地主给拿走了,香港的普通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好处。
第二,就是电信、水电、天然气这些垄断行业的利润。这是李嘉诚家族财富的第二大来源。
这些东西跟土地一样,属于生活必需品。而且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竞争门槛很高,很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如果物价普遍上涨,首先你是要砍掉衣服、鞋子、娱乐这方面的开支,而通信、水电、天然气方面的开支是刚性的,很难砍下来。所以就跟土地一样,经济增长导致普通百姓的收入增加,结果水电气跟着涨价,一转身新增加的收入又拿给跟李嘉诚的电力公司、天然气公司做贡献去了。
——土地、电信、水电、天然气这些生存资源的垄断,足以把普通人的收入限定在一个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范围之内。一旦社会收入水平整体上涨,只需要这些基础物资跟着涨价,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所有人的新增收入变成自己的财富。
所以,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面说,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13年,香港的GDP增加了一倍,李嘉诚控股公司的市值和赚到钱的增加了几十倍,他的公司的市值相当于香港GDP的50%。同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基本没有改善,其根源也就在于此。这样的经济制度不改变,香港经济再怎么发展、中央再怎么给政策其实都是没有用的,好处不会流入人民手中,只能不断增加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几大家族的财富数字。
李氏家族财富的第三个不合理的来源,就是利用“政商关系”来规避金融市场的必要监管,规避税收义务,获得“非法”利润。
这里的“非法”要打上引号,是因为这些行为经过法律专家的包装,从表面上看都是合法的。2013年,就有好几个香港社会团体抗议,他们说李嘉诚通过旗下的上市公司一年净赚67亿元,但是在他雇佣的法律专家和财务专家的帮助下,“合法避税”,最后一分钱的所得税都没有交。
李嘉诚1985年收购港电集团,按照法律,收购35%以上的股权要提前公开声明,并公开很多交易细节的,以免双方合谋坑害小股东的利益。但是李嘉诚并没有遵守这个义务,而是通过幕后运作获得了政府的特别豁免。20世纪90年代,李嘉诚打算收购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但是按照法律规定,大股东必须最少持股两年以上才是把股票卖出去。于是——很自然的——政府决定给予Tom特殊的豁免:允许大股东在6个月之后就可将他们的股票抛出,以便李嘉诚顺利完成这项收购。
这种合法的“豁免”几乎每次李嘉诚在搞大收购的时候都会发生。我们在前面说了,李嘉诚不会跨过商业的界限去干预政治斗争,但对于利用政治力量来谋取商业利益的事,则是毫不客气的。
可以这么说:在香港,金融监管和税收规则这些东西就是为普通人所设的,而对于李氏家族,则只需要在关键时刻被政府“豁免”一下就可以了。
所以说,李嘉诚先生虽然具有极为杰出的商业天才,但是如果没有这三个东西做支撑,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富人,其财富绝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富可敌国的水平。
通过这三个途径——土地、公用设施垄断和规避金融税收等政府监管——获取的财富,并不来自于李嘉诚先生为社会所创造的新的价值,而是他从别人(租商铺的小店主、租房子的白领、股市的中小股民以及广大中小纳税人等等)创造的财富中直接掠夺过来的。
尽管如此,这个事情,我觉得也不宜过度的责怪李嘉诚先生本人。他是在商言商的,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家的本能。这些利益他不去抢,自然会有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这些人去抢。总之,就是好处绝不会落到普通香港市民头上去。
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李嘉诚先生的个人品质,而是香港的这个制度环境。
1978年,李嘉诚用私开大量散户户头的方法秘密坐庄九龙仓股票,最后狂赚数千万,并且以此为筹码跟包玉刚搞内幕交易,取得了对和记黄埔的控股权。这成为他跨向香港首富的关键一步。
二十多年后,当时另外一位富豪、国美集团老板黄光裕——他非常倾慕李嘉诚的风范——按照同样的手法操纵中关村的股票,试图重演李嘉诚的财富神话。但是很不幸他生在了中国大陆而不是香港,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在2008年以涉嫌内部交易罪被捕入狱。抓起来一查,又把他为了方便幕后操纵向政府官员行贿的事给查出来的,最后给判了14年。
黄光裕和李嘉诚都是潮汕人,算是老乡,都是出身社会底层白手起家的商业天才。算起来,他们都是做实业出身的。黄光裕靠的是卖电器,为消费者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靠创造这样的价值来致富;而李嘉诚则是著名的“塑料花大王”,简单来说就是做塑料制品起家的。这些钱,总的来说是赚的很干净的。用这样的方式来赚钱,就是我们说的企业家精神对社会进步的驱动,值得尊敬,正常人也绝不会因此而“仇富”。
但是,作为杰出的商业天才,在通过辛苦努力赚到第一桶金之后,他们都敏锐的发现:依靠实业来赚钱是很辛苦的,你卖电器别人也能卖,你生产塑料花别人也能生产,要想持续不断的赚钱,就要每天打破头去思考怎么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一旦哪一天松懈了,消费者对你的产品质量、价格不满意,你就没钱赚了,就会被竞争对手打压下去。
相比之下,如果囤一块土地等着它升值赚钱,或者把持一个城市的水电供应或者通信网络慢慢涨价,或者买通政府官员操纵金融市场,这个钱就要赚的轻松的多、快的多。消费者的需求就不像卖电器、卖塑料制品那么重要了,难道水价涨了你还能不喝水不成?房租涨了你还能睡大街?
总之,就是在精明的商业嗅觉的支配下,李嘉诚和黄光裕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转型”:从买电器、做塑料支配,向着操纵金融市场、囤积土地的方向转变。对商人来说,放弃成本高收益低的事业,转向成本低收益高的行业,这是理所当然的。对不对?这个东西出自人性,换了你我处在那个位置上,也会这么想、这么做。
那么,既然操纵股市、囤积土地这些事业这么赚钱,怎样才能避免这些聪明的头脑都去干这些事儿,从而损害实体产业的发展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改变这里面的“成本-收益”的计算。香港的那种制度安排,李嘉诚的选择就是最优选择。只要他足够聪明,就一定会从塑料花大王变成“金融-土地”富豪。不仅李嘉诚,包玉刚以前是船王,搞航运的,他也很及时的选择了“上岸”,跑到陆地上来玩房地产。所以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商业天才们的选择都是殊途同归。
相反,在中国大陆的制度安排下,黄光裕的选择就不是最优选择,因为这种转变的“制度成本”极高、风险极大,一不小心就会被抓起来关个十几年。相比之下,虽然卖电器辛苦点,但毕竟也是很赚钱的,还是老老实实做实业比较好,对不对?
——当然,大陆的制度也有很多问题,有很多人发了不该发的财。房地产、电信、供水这些行业,里面也有很多钱是创造财富的回报。这些细节的辨析,我在《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这本书里面有更深入的分析。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只需要记住这么一点就够了:
“好的制度可以让最聪明的企业家把他们的才能用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上,坏的制度则会让他们把聪明才智用来掠夺这个社会已经存在的财富。”
如果是前者,企业家越赚钱,人民生活就更好,比如像马云搞淘宝、马化腾搞微信、任正非研发程控交换机、梁稳根造重型机械、鲁冠球做万向节、李嘉诚做塑料制品……虽然不能说他们的财富就没有瑕疵,但总的来说,这样的企业家就是是越多越好。他们赚的钱越多,我们这个社会越进步。
但如果是后者,企业家赚钱越多,人民生活就越糟糕。典型的就是李嘉诚把香港变成“李家城”,利用土地、水电、天然气、电信这些东西坐地收钱,把香港人民创造的财富收入囊中;还有像墨西哥的卡洛斯,垄断国家电信、金融、交通系统,他一度超越比尔盖茨成了世界首富,而墨西哥人民却生活在毫无希望的毒品泛滥和黑社会横行的环境之中;苏联解体以后,寡头们依靠快速的夺取国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变得富可敌国,人民生活却陷入绝境……
这些,都不是寡头们的“错”,而是一个制度的失败:它为掠夺性的商业活动大开方便之门,引导着那些最聪明的头脑去从事投机、操控和垄断。在这些最聪明的头脑的带领下,这个社会的稀缺资源——人才、资金、技术被投入到缺乏创造性的部门,而让创造性的商业活动“失血”。
一个李嘉诚站起来,一千个企业家就会倒下去。
就在和香港一墙之隔的深圳,这几十年来,华为生产的交换机,卖到全世界,改善了从芬兰到南部非洲人民的通讯质量;腾讯研发的微信,让跨国通信几乎免费,叙利亚人民连打内战都用得上;小米的手机,也卖到了全世界。至于一些创新的中小企业,就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比深圳多发展了好几十年香港呢?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大家族在那里刷存在感,名字都快听出老茧了。不管软件硬件,几乎没有什么世界知名的品牌是从香港走出来的。李嘉诚的事业早已经走向全世界了,但眼睛也是盯着人家的燃气、水电供应和电信企业,要不就是跑到内地来囤积土地。他们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多少有价值的财富呢?或者说,他们毁灭掉了多少潜在的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机会呢?
阅读李嘉诚、墨西哥的卡洛斯这样的人的传记,总是为他们从底层开始奋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成功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所惊叹。一个人能够在一生的时间内,白手起家,积累起如此巨大的财富,实在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但这么多伟大的人类才能,好不容易才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我们的制度安排,却最终让它被用来向这个社会掠夺财富、阻碍社会创新,这又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损失。
——为了争夺稀缺资源而彼此竞争,是大部分位于食物链高端的动物的常见行为。鳄鱼会吃掉别的鳄鱼的孩子,狮子会咬死入侵自己领地的同类,“一山不容二虎”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这种“生存竞争”,可以被视为物种进化的一个必要环节:淘汰掉体力比较弱的同类,只保存最强壮的个体基因,使得这个物种本身能够代代相传,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
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对手,其内部竞争也就比狮子鳄鱼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在人类社会的最早期,以部落为联盟的彼此征战,就是这种生存竞争的体现。古代的战争,说到底其实也就跟狮子争夺领地一样,是为了为本民族夺取生存资源。失败的一方会被屠杀或者变为奴隶。有史以来,人类非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被自己的同类杀掉。
但是,人类通过理性的反思,开始逐渐改革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是我们可以节制生育来控制人类数量,保障基础的生存资源够用。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使得我们与狮子老虎分道扬镳:
第一,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财富,并且懂得互相交换,而不是像狮子老虎一样只能争夺现有的自然资源;
第二,人类个体在体力、智力、情商等方面的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医疗、教育、培训等方式来弥补,并不一定要用基因淘汰的方式来实现种族优化。有些穷人素质低、有些穷人是很懒惰,但这也主要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责任,没有在他们需要教育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教育,没有在他们寻找机会的时候给予公平的机会。
有了这两条为基础,人类社会的竞争机制就逐渐的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主要不是优胜劣汰,让胜者生存、败者灭亡;而是为了选拔和锻炼优秀的人才来组织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整个社会的财富数量不断增加,让能力比较弱的人也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总之,就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利益均沾。
前者,是动物世界的竞争法则;后者,才是人类文明世界的竞争准则。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香港的这种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个很坏的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它是有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在竞争中胜出的人确实也很优秀、很能干。但它体现的是动物世界的竞争法则:赢家通吃,让弱者失去发展的空间。
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它的优点在于强调竞争,通过以价格为基础的竞争机制,来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组织起来、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并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来控制经济资源。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来监督制衡,让利用土地、公共事业垄断和金融市场操纵的方式获得利润要么是非法的、要么以税收等形式收归国有,让企业家只能通过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来获利;如果我们不能这样,那么这种竞争机制就会不可避免的向着动物世界的竞争法则演变。创造者终将会变成掠夺者,“塑料花大王”终将会变成地产大亨,卖电器的终将会变成炒股票的……总之,就是通过任何形式积累起来的资本都最终会走向利用资本本身直接向社会吸血的道路,以消灭同类的方式来获得自己领地的扩张。
所以,我们今天要把“占中”的责任归结到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大资本家的头上,不是说李先生一定是“占中”的幕后操纵者,也不是说他这个人人格低劣、水平不高、坏事做尽,所以我们要反对他和他的家族,要找这么一个替罪羊。而是说他赖以发家的这个竞争制度是不合理的,他从这个制度中获得的财富也有很大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更加繁荣的香港,就一定要改变这个制度,也就不得不触动李嘉诚先生的利益,并消灭他获得不合理财富的渠道。不仅如此,在中国大陆内部,我们自己的市场经济制度这些年暴露出来的类似的问题,也必须加以改革。能者多劳,劳者多得;创造者获得额外的利润,掠夺者得到公正的惩罚;对每一个人,我们这个社会都负有教育、训练之责,负有提供发展机会之责,让他的体力和智能可以为他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而不是利用竞争机制把他们挤压到最底层。惟其如此,我们才能逐渐的离动物世界越远,离文明时代越近。
作者简介:李晓鹏,经济学博士,著有《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品今控股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