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实现经济发展,是不是多印千亿残损钞票发电就能解决

如题,学过经济学的人帮忙分析一下。我在想,国家是不是想印就印,如果想印就印,那么这些钱如果一旦流入社会,岂不是让钱更不值钱?换句话说,国家是不是在偷偷的榨取我们的劳动成果?比如国家想向美国购买100架战斗机,需要300亿,发现没钱,然后就印了一批,然后买下来战斗机。美国又把钱到中国来买一些东西走。相当于国家本来应该要从社会上赚取这300亿,但是却直接印了这300亿,凭空 一下多了300亿,那么钱自然就不值钱了?虽然国家会说,我们会控制好不让通货膨胀,但是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大家都是知道的。请学过经济学的分析一下我说的问题,普及一下国家什么情况能印钱,印多少,怎么流入社会。谢谢PS:我说的想印就印不是说国家要随意印,比如到了一些没办法的时候,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现在xxx国家要来攻打我们,我们需要大量的钱去招兵买马,政府国库里面没有那么多钱,那就印一些出来。国家有一些无奈的地方要用钱,是不是可以如法炮制?比如养老金亏空了,也印一些出来。我们民众就是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但是我们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努力,但是生活质量却不如以前了。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国家在剥削我们呢?
其实我觉得根本不需要请专门研究经济学的来回答,如果单纯想要知道国家为什么可以印货币,根据什么来发行多少货币,我想,只需要一个普通文科高中生学过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2.22更。&br&说一下我写这篇科普的初衷。&br&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财富被不明不白的掠夺了,被超发的货币稀释了。不错,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央行/政府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收入分配、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洪流下资产轮动造成的。&br&所以,我希望站在一个偏宏观,以及更客观的位置来解释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有了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希望对大家理解经济周期、资产轮动,以及在未来选择合意资产有更好的帮助。&br&&br&-------------------------------------------------&br&已更完。谢邀。相同类型的问题被邀了很多次了,所以决定系统写一写。&br&收藏大于点赞数是怎么回事,收藏的童鞋们,看我码字码得这么辛苦点个赞吧。&br&&br&为了便于理解,这篇文章尽量简化写成科普文,专业人士可绕道。此外,&strong&坚称“银行的钱是政府的”、“国家可以随便印钱引发通胀”的人士请绕道,阴谋论者请绕道。&/strong&&br&&br&&p&来来来,让我们打开上帝视角,看看国家货币体系怎样运作。&/p&&p&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p&&br&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我们的央妈,是货币发行机构。&br&&br&&strong&&u&【第一部分】&/u&&/strong&央行怎样发行货币,以及怎样流入实体&br&无耐心人士可绕过详述部分直接看结论&br&------------------------------------------------------------------------&br&详述部分&br&&p&&strong&问题一:央行能够随随便便“印钱”吗?&/strong&&/p&&p&答案是否定的。央行有一张资产负债表,货币发行(即你们理解的印钱),位于央行的负债端,每一笔负债,是有明确对应的资产的。以下是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央行资产负债表:&/p&&br&&img src=&/fd2d8fca85e7313af1fef_b.png& data-rawwidth=&575& data-rawheight=&6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fd2d8fca85e7313af1fef_r.png&&&br&&br&&p&这张表看起来有些复杂,让我们简化一下。&/p&&br&&img src=&/647d65dfd5a_b.png& data-rawwidth=&383& data-rawheight=&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3&&-&br&解释货币发行,这几个科目基本够用了。&br&&strong&一般来说,央行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投放货币。&/strong&&br&&strong&第一种情况:&/strong&当国内企业获得对外贸易盈余/国外企业需要到中国投资时,需要将外汇例如美元,兑换成为人民币。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企业/个人向商业银行结汇,商业银行统一向央行结汇。企业和个人向商业银行结汇过程并不涉及货币发行(钱仍然在实体),&strong&而商业银行向央行结汇则涉及到货币发行&/strong&。商业银行将外汇交给央行换取人民币,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央行外汇储备资产(资产端)增加,同时从印刷厂“借出”一批崭新的人民币,记为货币发行项下——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钱,也叫做准备金,派生过程按下另表)。这是2014年以前,外汇净流入时,我国货币主要的发行方式。&strong&简化一下:外汇流入,央行资产项下外汇储备增加,对应一笔货币发行增加。&/strong&&br&第二种情况:但是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提升,外汇开始持续流出,第一种情形不再是主要的货币投放渠道。那么就依靠第二种货币投放渠道——央行借钱给银行。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借给银行一笔钱并规定还款期限,这种工具可以是逆回购/MLF/SLF等等等等各种花样百出的工具。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如下:&strong&资产端对银行债权增加,负债端体现为货币发行项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上升,对应货币发行。&/strong&&br&&strong&这意味着什么?每一笔发行出去的人民币都是央行的负债,一定要有对应的资产,才能有应货币发行。&/strong&&br&&br&第一个问题解释完毕。这个过程,发行的货币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科目下体现为货币发行,用金融学术语是基础货币,也叫高能货币。&br&&br&&strong&第二个问题,基础(高能)货币如何派生?&/strong&&br&假设银行从央行处获得一笔资金,初始状态下,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假设基础货币为B,存款准备金率为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0+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1),现金漏出率为m0&br&&br&派生过程如下:&br&派生第一次:银行向企业贷款B,企业获得贷款后,取出一部分现金(比例为m0)保证企业运作,金额为B*m0,剩下的钱继续存回银行(B*(1-m0)),银行将存款的一部分存回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B*(1-m0)*r,还剩下B*(1-m0)*(1-r)可以用于贷款。&br&然后进入第二轮派生直到第n轮。&br&&img src=&/78acbe8f1086e65bfe1cb9a_b.png& data-rawwidth=&1121& data-rawheight=&1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1& data-original=&/78acbe8f1086e65bfe1cb9a_r.png&&&br&&br&将n轮派生产生的贷款、存款、现金和存款准备金分别加总,如右表所示。&br&其中,2、流通中现金+4、存款准备金 = B,即派生完成后,它们仍然等于基础货币。&br&将2、流通中现金+3、存款 = B/[1-(1-m0)*(1-r)],这个大致等于我们体系的M2,统计口径有细微差别。M2可以认为是我们体系最终形成的货币,它等于 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也就是说,1/[1-(1-m0)*(1-r)]——数字“1”扣除现金漏出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就是货币乘数。&br&&br&假设货币乘数是X,那么上表中:&br&1、人民币贷款总额 = BX = M2&br&2、漏出现金=BX*m0=M2*m0&br&3、存款=BX*(1-m0)=M2*(1-m0)&br&4、存款准备金=BX*(1-m0)r=M2*(1-m0)r&br&前文已经提到,第二项+第三项就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br&&br&&strong&为什么要费尽心机讲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因为这是货币创造的根源,央行正是通过调控上述派生过程中的某个参数,从而达到调控总的货币供应量的目的。&/strong&&br&&br&&br&例如,2014年以前,外汇流入-&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增加,为了使体系中货币供应量不致上升过快,央行主要采取两种操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br&&strong&首先,外汇流入会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外汇储备和货币发行等额增加)。&/strong&&br&&strong&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质上是冻结一部分高能货币,从而降低货币派生能力,降低货币乘数,但体系总基础货币不变。&/strong&&br&&strong&公开市场操作,是回收一部分高能货币。如央行向商业银行发行央票,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中,超额准备金减少,获得央票作为资产。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发行货币】项下银行存款准备金减少(回笼了基础货币),同时,央行【资产负债简表】中第二项——发行债券金额上升。&/strong&&br&&br&详述部分完。&br&---------------------------------------------&br&&br&&strong&第一部分差不多讲完了,最后总结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国家是怎样印钱,以及印的钱是怎样流入社会的?&/strong&&br&&strong&央行发行的货币是基础货币,每一笔发放出去的基础货币都是央行的负债,必须要对应一笔资产(主要两条途径:外汇储备和对银行债权)。&/strong&&br&央行发行的货币,先到银行手里,形成超额准备金,再通过贷款-漏出现金-存款-贷款-漏出现金-存款等环节不断派生进入到实体,从而形成总的货币供应量。&strong&也就是说,央行投放出去的货币,是通过银行进入实体的。&/strong&&br&你们看,在这个货币派生和进入实体的过程,政府&strong& 没 有 参 与 &/strong&任何一个环节。至于为什么我国贫富差距过大,以及YY中的既得利益阶层等问题,那是财富和收入分配机制的问题,跟货币发行没有关系。&strong&直白地说,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进程中,有一波人看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其他的大部分人,都只是默默无闻罢了。&/strong&&br&&br&-----------------------------------------------------------&br&&br&&strong&&u&【第二部分】&/u&央行怎样设置合意的货币供应量?&/strong&&br&&br&&br&&p&-----------------------------------------&/p&&p&详述部分&/p&&p&&strong&第三个问题,印多少钱。&/strong&&/p&&br&&p&普遍认可的央行最终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就业和经济增长基本正相关,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国际收支方面,央行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也涉及到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博弈,按下不讲。&/p&&p&所以央行最终目标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稳定物价,经济增长,而这两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在大众认识里面,通胀是很可怕的,“央行好坏坏,印那么多钱让我们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贬值”。但在经济学界普遍的认识里面,温和通胀的环境是最好的,恶性通胀和通缩都会损害经济增长。因为在温和通胀下,企业盈利稳步爬升有利于再生产,在这种环境下由于居民名义收入是稳步增加的,同时温和通胀也不至于削弱购买力和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通道。&/p&&br&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大量投放货币,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经济增长,而是高通胀。所以,通胀更多是一个约束性条件,约束央行和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而过多投放货币的行为。&br&&br&&p&&strong&所以,我认为央行主要目标应该是:在通胀约束下,保持经济相对平稳高速增长。&/strong&也就是说,央行要运用篮子里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实体经济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在稳定通胀下保持经济相对平稳高速增长的目的。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因此,&strong&货币供应量即M2增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中间目标,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strong&。&/p&&br&&br&&img src=&/cf535af0ef10d7438015fbd6644705af_b.png& data-rawwidth=&838&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8& data-original=&/cf535af0ef10d7438015fbd6644705af_r.png&&&br&&br&&br&继续,央行如何设定M2增速,以调控经济增长?&br&&br&&p&&strong&首先,货币供应增速应满足经济增长。&/strong&&/p&&p&&strong&要理解,货币在经济体系中,主要扮演着交易媒介的作用。&/strong&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货币交易需求不断上升,就会对货币量产生更大的要求。&strong&因此货币供应量应随着经济增长相应增长,才能不阻碍经济增长。&/strong&在古代以黄金/白银等硬通货为交易货币的时代,一般都伴随着通货紧缩,因为黄金/白银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造成掣肘。这也是废除金本位制度的根本原因。当然金本位制度废除后,出现了一大波滥发货币的行为,各国受伤惨重之后开始意识到,货币发行权是一把双刃剑。&/p&&br&&p&&strong&第二,宏观经济调控,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下行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strong&&/p&&p&&strong&每个国家的央行货币政策都肩负着调节经济增长的任务。&/strong&就涉及到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的经典之争了。根本分歧在于,政策是否能够干预经济增长,凯恩斯强调政府干预,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任何措施都没有什么卵用,经济该怎么走怎么走,钱放多了是会通胀。总体来看,政客更信凯恩斯,而经济学家更偏爱古典(总体总体,不要跟我argue)。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出任何政策经济学界一片骂,不仅在我们国家是,在别国更是。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无为而治,应该放更多的精力在厘清市场体制,提升市场透明度,促进市场竞争等方面,使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p&&br&&p&这里,引入著名的费雪方程式:&/p&&p&PQ=MV 即 价格*产出=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p&&p&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分别求偏导数再除以等式左右:&/p&&p&dP/P+dQ/Q=dM/M&/p&&p&即
通胀(物价变动幅度) + GDP实际增速
货币供应增速&/p&&p&货币供应增长扣除了实际经济增速后,就完全体现在通胀上。特别是,长期货币政策中性,即长期经济增速趋于自然增长率(内在增速),投放再多货币无法更改经济内在增长率,最终只体现为通货膨胀。&/p&&br&&p&&strong&然而,虽然长期政策中性,货币和财政政策中短期内能够作用于经济增长。&/strong&由于经济增长始终围绕着潜在增速波动(就好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样),&strong&政府总体政策方向,更应该是降低这种增长波动率,而非认为拔高经济增长到潜在增速之上。&/strong&&/p&&br&&p&论述部分完毕。&/p&&p&----------------------------------------------------------------------&/p&&p&实证部分,央行怎样设定货币增速目标?&/p&&br&每一年M2增速目标都经过了详细论证,简单来看,&strong&M2增速是综合考虑前一年M2增速,未来潜在经济增速和合意的通货膨胀率,以及调控需求的结果&/strong&。&br&可以看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动作还是比较明显的。&br&&a href=&/?target=tel%3A& class=&internal&&&/a&年经济整体过热(虽然2008后来经济下滑超预期),所以M2整体是收缩的,M2增速目标定在16%,较2005年下降1%;&br&2008年底经济快速下行,2009年实行宽财政+宽货币政策,把M2增速目标上提至17%。但后来完全失控,当年全年M2增速高达27.7%,也为2011年通胀埋下祸根;&br&2011年下调M2增速,到2011年下半年由于通胀来势汹汹,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因此2011年M2实际增速大大低于目标增速。&br&2012年以后,由于意识到国内潜在增速下滑,每一年都在下调M2增速,但M2目标增速和实际增速相对于不断下行的GDP来说,还是偏高,即总体货币环境仍然宽松(刺激经济需要)。&br&&img src=&/f6d_b.pn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f6d_r.png&&&br&&br&&br&&br&&br&----------------------------------------------------&br&&strong&【第三部分】一些生活现象解释/解答&/strong&&br&&br&&br&&br&&br&&br&根据前面科普的一些基础知识,回答大家的问题。&br&&strong&第四个问题,央行/政府通过印钱剥削人民财富?&/strong&&br&前文强调,央行每发行一笔基础货币(负债),都要对应资产端地增加。这个资产端要么是来自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主要是我国人民在全球贸易分工中创造的财富;要么是对机构——主要是银行——的债权。银行从央行处得到资金后,再以贷款形式投入实体(才有了后面的派生过程)。&br&什么是财富?如果A从银行处贷款30万(利息5万),买了35万的车,他就有35万的财富了吗?答案是,他的总财富仍然是0。如果B做小生意,从银行处贷款30万(利息5万),投入运营后赚了50万(不扣除本金),那么它的财富是15万=50万减35万。如果C拥有10万自有资金,投入后做小生意赚了30万(不扣除本金),那么它的财富是30万。&br&&strong&货币在发行和派生过程中是无辜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了许多机会,一部分人通过进入某些领域,以远高于资本要求回报的利润率迅速累积起来财富。&/strong&&br&&strong&在现代金融体系下,恶性通胀的确会剥削人民财富。&/strong&一方面,普罗大众积累财富的速度追不上通胀速度,另一方面,如果借贷者(记住,货币体系中每一轮派生都需要银行贷款环节的参与)能够在恶性通胀中获利,获利额度大于贷款本息,那么理论上来说,财富的确是从多数派转移到少数人手中。然而,这种情况一般是不成立的,恶性通胀对经济损害很大,由于每个人手中货币的购买力急剧降低,需求将急剧减少,在实体经济赚钱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strong&过度投放货币引发通胀,是几乎没有受益者的,不存在剥削。&/strong&即使过度举债的主体是政府,也同样会引发债务危机,它并不是获益者。&br&&br&&strong&也就是,在金融周期膨胀初期,通过举债盈利的人(还本付息之后还有大量盈余),能够迅速积累财富。当金融周期走到顶点时,绝大部分人盈利都不够还本付息,即陷入旁氏骗局。全社会总体进入旁氏周期之后,意味着明斯基时刻的到来。&/strong&&br&以下来自百度百科&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fHj6VTv8FT-OaA_Mtds0pDMxWXCK_JDnKCdPdCjofYqP3sL0BcPlQt84aZNwst2ACPiGk9UcVPEJISNNRTQnb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明斯基时刻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他的观点主要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越大,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这种投机资产促使放贷人尽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项。&br&&br&&strong&金融扩张与收缩过程,央行做的是宏观调控,但不负责财富分配。&/strong&&br&&br&&br&&br&&strong&第五个问题,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strong&&br&&u&有人说,美国的M2和GDP基本维持了1比1的对应关系,而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M2总量为139万亿,GDP为67.6万亿,M2是GDP总量的两倍,这就是我们货币超发的证明。&/u&&br&&u&不能简单这样理解。&/u&&br&M2是广义货币(存量),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流量),货币在经济体中扮演的是交易媒介等角色。&br&M2和GDP1:1的对应关系不是金科玉律,但比值过高肯定是有问题的。&br&我们知道,M2=M0+存款。&br&进一步细分,&br&M1=M0+活期存款;&br&M2=M0+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各国具体口径略有差别)。&br&虽然定期存款可以随时转活期,但是,定期存款是不能用于资金划转、提取和支付的,所以,只有M1能够直接参与到经济和交易活动中。&br&&strong&我国M2/GDP过高核心原因是:国家金融体系运转过度依赖银行;金融深化程度不够。&/strong&&br&这两个答案实际上可以合并成一个。&br&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A公司有1万元银行存款,B公司需要借款一万元,那么A公司将钱从银行中取出,借给B公司,B公司再存回银行。那么实际上,A公司一万元存款变为一万元债权(也是资产),B公司增加一万元存款和一万元负债,净资产不变。而对于银行来说,A的存款变为B的存款,这个过程不影响M2。&br&银行的资产负债表&br&&img src=&/534405cff6be0d24b9d73fe8b2aac42d_b.png& data-rawwidth=&447& data-rawheight=&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534405cff6be0d24b9d73fe8b2aac42d_r.png&&&br&但如果A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放贷给B公司,B公司再存回银行。这时,银行账面同时拥有A和B公司存款,如下所示&br&-----------------------------------------------------------------------&br&&img src=&/f0d10b2be1a9e135fab124_b.png& data-rawwidth=&447& data-rawheight=&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f0d10b2be1a9e135fab124_r.png&&&br&-----------------------------------------------------------------------&br&也就是说,在银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M2被放大了。&br&由于我国间接融资渠道(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导致M2与GDP比重过高。&br&&br&&strong&问题六:&/strong&我国M2/名义GDP比重不但过高,而且还呈现出逐年拉大的趋势,即M2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通货膨胀。&br&&br&&img src=&/c113ea9d4443cffac402b34c_b.pn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c113ea9d4443cffac402b34c_r.png&&&br&这有悖常理。&strong&我国金融市场化在不断推进,直接融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strong&&br&&strong&简单来说,是资金配置的低效率。&/strong&&br&&strong&资金空转。即钱在银行体系内打转,并未进入实体企业。&/strong&资金空转现象在2013年下半年尤为严重,那时候政府严格限制银行资金流入城投或房地产平台,为了规避管制,银行把钱在多家银行手中兜圈,最后通过信托通道投放进房地产。&br&&strong&投资效率低下。&/strong&看下图,虽然投资和产出不应该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但下图基本可以说明问题。在2000年左右,1元钱固定资产投资对应着1元钱GDP的增长,到元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对应1元GDP的增长,而2014年底这一比值已上升到1.82。&br&&img src=&/dcd6ecdaf8ba7d43cf1b1_b.pn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dcd6ecdaf8ba7d43cf1b1_r.png&&&br&&br&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strong&第一是投资效率日趋低下,第二是高房价&/strong&,高房价导致高地价(是的,不要本末倒置,土地价格过高,是因为房价过高而非相反。试想如果没人愿意买房,房价跌去一半,地价还能维持原来的水平吗?),而土地购置成本计入固定资产投资项,但它不是产出,不计入GDP项。&br&&br&&strong&第七个问题,通胀和贬值。&/strong&&br&前文提到,温和通胀是最理想的一种情况,而事实上,进入2000年后并未出现过急剧通胀的情形(20%以上),一直控制在个位数。从可以获得的数据来看,198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家庭年收入分别为749元和547元,而截止至2012年末分别为26959元和10991元,分别上涨了36倍和20倍,期间以CPI衡量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为4.42倍。其实,如果将现在与10年、20年或者是30年前比较,日子是越过越好的。&br&&img src=&/44dab94a73fb70dd43edb_b.pn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44dab94a73fb70dd43edb_r.png&&为什么大家会产生“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感觉呢?这种说法主要还是针对飞涨的房价说的,收入增速跟不上房价涨幅。然而,准确来说,“房”,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金融资产属性。也就是说,它在我国更多是一个投资标的,而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br&房价不计入CPI,但房屋租金变动计入CPI项下“居住”项,此外,房屋租金价格还直接影响到服装、食品等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最终反映到CPI中。但近年来由于房价上涨过快,房屋租金跟不上房价涨幅(这里就体现出了不动产的金融属性),所以CPI未能完整反映房价上涨幅度。&br&&br&第八,阴mao论。&br&央行对政府多少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即使是在我国。不可能出现,央行直接印钱给政府使用;或央行直接借钱给政府使用的现象。&br&&img src=&/f7ba1ad617cb45e1b421c77e_b.png& data-rawwidth=&526& data-rawheight=&3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f7ba1ad617cb45e1b421c77e_r.png&&&br&&br&&br&&br&咳咳,这个“阴谋论”有点大。从印钱到央行到政府,经过了多少人手,以及多少派系。我直觉是,即使政府想创造收(lian)入(cai),完全可以通过更优雅的方式。&br&印象中央行购买中央政府债券只有一次,即2007年政府发行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其中央行通过农行认购1.35万亿。这笔钱直接在央行处购买外汇,也并未进入实体。&br&就拿中央政府来说,每年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等,以及拥有相当可观的央企资产,财力是比较强的。平时周转也没有问题。&br&&br&题主问题:国家是不是想印就印,如果想印就印,那么这些钱如果一旦流入社会,岂不是让钱更不值钱?换句话说,国家是不是在偷偷的榨取我们的劳动成果?比如国家想向美国购买100架战斗机,需要300亿,发现没钱,然后就印了一批,然后买下来战斗机。&br&&strong&我说的想印就印不是说国家要随意印,比如到了一些没办法的时候,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现在xxx国家要来攻打我们,我们需要大量的钱去招兵买马,政府国库里面没有那么多钱,那就印一些出来。&/strong&&br&向美国购买战斗机需要支付的货币是美元,也就是说,政府想要购买战斗机,必须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出去。如果直接从央行账面拿走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央行报表岂不配不平了?&br&题主提到的这点,战时政府会发行国债用于军备购买,这也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历史上别国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应当跟07年操作类似,政府对央行发行特别国债得到人民币,再从央行处换取外汇用于购买军备,这种情况下,对实体经济总货币供给没有影响(其实相当于政府直接向央行购买一笔外汇)。&br&在外汇储备亏空后,那么政府从央行处借人民币去国际市场兑换外汇(但人民币也同样没有进入中国实体)。&br&但一旦发生战争人民币必定会贬值,也会发生通货膨胀,这是因为战争会损害经济增长同时造成物资短缺。&br&&br&&strong&再更新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带动经济增长?&/strong&&br&评论区有相关争论,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strong&。经济下行过程中,央行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货币传导机制出了问题。&/strong&&br&正常情况下货币传导机制:央行向商业银行降准/逆回购-&银行间资金面宽松-&拆借利率下行&银行资金增加-&银行加强放贷-------派生------&企业获得贷款后扩大再生产,人们收入提高需求增加---&经济重回增长渠道。&br&但这个货币传导机制出现问题,有很多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实体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不愿意继续放贷。(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对用加杠杆的方式去房地产库存的原因,这条回答下也有很多争论&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846912& class=&internal&&买房首付降低到 20% 说明了什么? - lorinda 的回答&/a&)&br&也就是说,在实体整体负债率不高的前提下,货币宽松的传导机制基本是有效的,但现在,它已经失效了:央行放了钱,银行不愿意放贷给实体企业,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借给股民炒股(不是直接借,具体过程较复杂,按下不表),股市崩盘后;资金通过银行理财的方式进入债券市场,通过正规非正规渠道进入房地产市场推升一线市场房价。资金都是有成本且要求回报的,在实体回报过低的情形下,只能去寻找资产的相对洼地。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钱都在资本市场打转。&br&这是2015年的情况,月似乎基建有抬头趋势。但是,任何再通过加杠杆的形式提升经济的行为,都是不可持续的。相较而言我更愿意容忍经济的低增长。&br&&br&以上,基本更新完毕。&br&&br&最后补一句,没有阴mao论,我国央行算是水平比较高的,也相对独立的央行了。出现一些问题是因为很多结构性的问题没办法通过宏观的手段来解决,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没有标准且完美的解决办法,且我国目前的问题都偏中期,短期很难看到改善。&br&但你不能否认央行和政府都在为之努力。不过现在看来比较两难的地方是,中央既想保短期增长,又想实现中期改革,还不想人民币贬值和外汇流出,按下葫芦浮起瓢。与以往几年相比,现在确实到了最困难的一年。
2.22更。说一下我写这篇科普的初衷。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财富被不明不白的掠夺了,被超发的货币稀释了。不错,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央行/政府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收入分配、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洪流下资产轮动造成的。所以,我希望站在一个偏…
都说政府没印钱,那你告诉我最近国家队拉大盘的钱是哪来的?还不是自己印!
都说政府没印钱,那你告诉我最近国家队拉大盘的钱是哪来的?还不是自己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微信公众号:zhihuhuzh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想要的必将实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