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便利店未来发展趋势商标是否被注册

“小而美”的便利店能否借互联网+赚出未来?_联商网资讯中心
“小而美”的便利店能否借互联网+ 赚出未来?
  1992年,香港牛奶公司在深圳开出中国大陆的第一家。
  但与几近前后脚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型超市命运非同,便利店在中国长达20年的时间里都处于与其小体量相若的零售边缘地位。
  拐点出现在两年前。寂寂无名的便利店似乎一夜之间爆发,受到各路蜂拥而来的资本、互联网大鳄的高度关注和竞相争夺,成为O2O、互联网+风口最抢眼的渠道终端。
  而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从2012年开始,便利店的销售额就以双位数的高速增长连续三年超过百货、超市、大型超市等所有大零售业态,成为中国实体零售业低迷景气下的“一枝独秀”。
  2015年5月 12-14日,超过600位的中外便利店企业代表从全国各地赶赴山西太原,参加中国便利店业态的第一次单独的行业大会――2015中国便利店大会。
  不少便利店企业人士感慨,这是便利店行业发展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场“成人礼”。
  便利店体格仍是“亚健康”
  20载青涩褪去、行业渐成,中国便利店的整体体格却仍是“亚健康”。
  主办2015中国便利店大会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在大会上介绍,2014年,便利店已成为实体零售市场表现亮眼的“一枝独秀”。2014年,便利店年销售同比增长达到25.12%,门店同比增长达到22%。
  对比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去年5.1%的年增长率,重点百货和重点超市分别2.7%和6.5%的年增长率,去年便利店展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而这,已经是便利店行业连续第三年在销售额增长上超过百货超市等大型零售业态。
  Today便利店CEO宋迎春则援引红杉资本的调查数据说,2015年,每一天都将有3家新的便利店开业。行业高增长速度前所未有爆发。
  但是,高速成长的便利店行业却也仍是“亚健康”的体格。
  裴亮指出,虽然便利店行业的业绩和门店均是双位数增长,但从行业的健康角度而言,便利店行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亚健康”状况。
  首先,尽管2014年便利店销售增速达到25%,但增长来源绝大多数系门店投资带动的“外延式增长”(2014年便利店门店增长达到22%)。
  其次,便利店企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统计口径以上的便利店企业单店销售额最高达1.5万元,最低只有755元,相差20倍。
  而在毛利率上,2014年中国便利店毛利率达24.27%,高于超市和的毛利水平,甚至毛利最高的企业能达到36%的毛利率,但最低的则只有16.5%。“最高和最低的中间也有很大的差距。”
  反映便利店核心竞争力的商品经营上,核心的商品方面,有60%的便利店企业已经在开发自有品牌产品,但销售占比都偏低。
  北京宏业超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居武更表示,超市企业在增速放缓之前是赚过钱的,但便利店企业从来没赚过“大钱”。直白的话语,点出便利店行业的如履薄冰。
  o2o全渠道风口还是泡沫?
  但是,“互联网+”来了,O2O正处风口,各路资本热钱和互联网大鳄的蜂拥而至,能否让便利店行业完成逆袭并健康、健壮起来?
  唐久超市曾是最早开始和电商企业合作O2O的便利店企业,被视为便利店企业探索O2O全渠道的标杆。
  但是,行进一年后,唐久超市电商采购总监张丽芳在大会上坦言现在对全渠道的理解复归模糊,“越来越看不明白(便利店的O2O全渠道)”。
  张丽芳说,现在的消费者在发生变化,因此唐久就拼命地在包括PC、移动端、微信等各种能接触到消费者的渠道做尝试。但消费者需求一直在不断变化,要真正、及时把握消费需求在如今看来仍是难以跨越的难题。
  而自称尝试做电商已有四五年的便利店总经理张国衡透露美宜佳的全渠道已仅处于营销阶段,目前粉丝已超过250万,但其线上商城仍以整件销售便利店商品为主,拓展商品的速度需要慢慢做。而怎样找到全渠道方式的营销,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渠道一致、更好的用户体验还是美宜佳全渠道推进的难题。
  不过,也有少数企业表示收获到便利店全渠道试水的价值。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四剑雯介绍,店通过微信端等营销活动在每一期活动后粉丝增长量都能达,活跃率在10%以上,转化率在80%以上。每次活动有近1/3的顾客会购买促销外的商品,而一年半尝试下来其直营和加盟门店销售额增长在5-7%之间。
  但北京港佳连锁便利店董事总经理陶冶表示,便利店当下纷纷拓展O2O全渠道是由于顾客变了,便利店需要围绕顾客的变化建立全新的和顾客之间的联系,目前行业手段集中在全方位的、多媒体的沟通和销售的管道搭建上。但陶冶认为,互联网的顾客本质是围绕咨询和信息在走,线下零售本质上经营的是客流,便利店的全渠道核心肯定不是单纯的卖货。而便利店企业需要谨慎的是,互联网的变化非常快,各大巨头的玩法不一样,要达到的目标不同,有太多企业是“哪儿热干哪儿”,最后花钱了却什么都没干出来。
  如何“守住”服务?
  显然,便利店能否走通O2O全渠道还有待时间检验,但互联网和电商带来的冲击却已在行业显现。
  裴亮表示,服务是便利店除了商品之外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便利店核心价值之一,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和O2O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往由便利店提供的很多传统服务项目,正在快速地往线上转移。
  类似支付宝钱包等不但早能支付网上购物,更能在线化、移动化解决水电煤缴费、医院挂号、手机话费充值、缴学费、信用卡还款等几乎所有生活服务项目。
  裴亮说,便利店未来的发展亟待从的角度做充分的预判和考量,即如何转型升级以能守住“服务的板块”?
  正是介于此,目前正在以上海门店为试点进行“瘦身增能”、门店改造的上海联华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宇杰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其试点门店通过优化品类,减少动销差的商品,增加餐饮、休闲、咖啡、面包店等服务,试点门店同店销售增长30%。而未来,便利店还可以针对老龄化的社区提供大量服务、提供金融理财等增值服务,有无限开发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电商发展在冲击传统便利店服务的同时也给便利店带来新的机会――网定店取的门店自提服务被认为会给便利店行业未来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裴亮表示,网络零售增长速度在放缓,增长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显见的重要变化是包括商城1号店在内的网络零售商都在从自营模式向平台模式转移,同时众筹模式被市场热炒。
  裴亮认为,网络零售商的模式调整显示他们试图走出物流成本高导致难以盈利的死胡同。而对电商而言的大挑战恰恰就是便利店的新蛋糕。“便利店被互联网概念热炒的核心价值就是最后一公里,能解决电商送货的成本问题。”
  裴亮介绍,国外电商的发展主流模式还是店内自提,门店自提有望成为便利店未来的一个核心价值和未来发展的蓝海。
  韵达快递董事长兼总裁聂腾云更预言,未来的五到十年中,类似淘宝的全区域业务量基本上饱和,未来快递业务中会有50%的件通过便利店取货,送到消费者的家里。
  转型“制造型零售业”核心在商品经营
  目前,相比百货、超市等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被消费者使用的效率还不高。
  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事业经营战略部总监乡裕表示,在日本便利店发展的前半期,消费者对于便利店的利用率与中国目前的水平差不多,但当时状态下,日本便利店通过转型成功走向了“制造型零售业”的道路――快速获取消费者需求,快速反映。
  不同的是,中国便利店如今在向制造型的道路上遭遇了电子商务的冲击。
  尽管如此,与中国便利店企业热衷“追风”互联网+和O2O不一样的是,日本三大便利店巨头并不认为电商是便利店的必需。
  青岛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藤本明裕表示,便利店在整个零售业中处于最前线,在便利店当中没有必要导入电商。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三宅示修也认为,便利店很重要的要素是即时性,即使在电商时代下也难以被取代。
  三宅示修认为,在中国便利店呈现成长期的大趋势,但目前房租成本上涨是所有企业经营上的最大麻烦,这使得便利店在店铺规模和体验提供上都受到制约;而当店铺规模不够,便利店店铺总部、物流到生产商等基础设施的系统成本将会变得更大。而只有基本设施都能够做到齐全,便利店和电商的合作才不是被利用方,而是利用方。
  相比导入电商,罗森认为强化店铺选址能力、提升供应链、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和管理、建设能够分解的物流系统,提升店铺效率对于中国便利店企业更为重要。
  当然,罗森认为电商和便利店在非日配商品上的合作可能非常大。
  7-11(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福田达也指出,7-11每年持续做千人顾客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顾客来7-11的目的是消费速食产品及日配商品。便利店渠道对供应厂商还缺乏话语权的大环境和产业链现实下,非日配商品很难满足便利店门店的顾客需求,而和电商合作的空间就凸显出可能性。
  福田达也表示,调查显示中国年轻消费者相比亚洲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更重视商品质量,因此中国便利店怎样把每一个单品质量提高是今后便利店需要做的更重要的课题,包括增加进口商品。
  “好邻居在做在线化的测试和交互,下一步将继续拓深,但最后还要回到商品的管理和经营。”陶冶说,未来将主要去做商品的解释、数据化的指导以及商品全球配置。
  互联网+趋势下便利店经营还是在“本业”。中国本部长朱宏涛也表示,虽然便利店正处风口,但实质上便利店行业是一个很难赚钱的行业,长久持续发展还是需要步步为营经营“本业”――即增强商品力,便利店要做潮流、时令、季节通知者,保证;提升营业力,确保加盟店与直营店一致的服务、严密即时的管理系统与多元稽查管道,打造核心的消费体验;商品开发力和后期供应链打造;开店需要科学分析。
  “如果便利店日均销售额达到1万元,便利店行业的销售总额能占到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占到中国食品零售的10%。”裴亮说,这是便利店的中国梦。
  要梦想照进现实,便利店下一步的发展应该着力提升核心商品的经营。
  (来源:商业观察家 作者:颜菊阳)
近期推荐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新闻关注榜
联商网版权所有 &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acad8fd4d6f932bf7c3b3f.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来源:好奇心日报(微信号:qdailycom)
逆势生长的便利店,里头有的是洞悉人心的细致功夫
“独身、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新上海人。喜欢用好东西,租在市中心一间 90
年代的老式公房里,家里没人做饭。”——据说这样的人最容易走进便利店。
上海联华罗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给出的描述,细致得好像真认识那么一个人。
年,罗森在“消费者选择的外资便利店品牌”中排名最低,日本方面决定收回罗森的品牌代理权,张晟就是在这节骨眼上接手上海罗森。
在到处都在谈及电商对传统零售冲击的时候,便利店在中国反而正在经历一个快速成长期。根据英敏特数据,2009
年到 2014,便利店零售市场以 15.9% 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到 2019 年总市场零售额预计在 900 亿到 1,000
亿人民币之间,大概是现在的 1.5 倍。即便是便利店业态最为成熟的上海,也尚未完全饱和。
和所有零售行业一样,便利店这门生意也脱不开“因地制宜”的四字法门。日本的便利店一定有鲜煮咖啡;台湾的便利店里桌子、椅子少不了——上海也有,但大多数不会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北京的便利店生意好像总是做不起来,一家两家关门了,四家五家又自别处开出来,但不一定是在办公楼、高档住宅区这些你以为的“好市口”。
至于,为什么便利店的招牌从深蓝变成浅蓝;一进门看见货架上是什么品牌;爱吃的寿司怎么忽然就不见了;便利店的灯是真的亮啊……这是一门洞悉人心的生意。
这里似乎隐藏着很多小秘密,也正因为此,我们最近和张晟、全家中国新闻发言人王意文,以及北京 7-Eleven
711行政本部本部长吴萌聊了聊。2004 年,7-Eleven 进入北京,吴萌打那会儿起就在了。算的上是元老级人物,7-Eleven
也是目前北京最大的外资便利店品牌。
他们对行业的判断更多的是来自实践,也有对未来市场的一些猜想,不过我们发现,多数观点是一致的。
1、什么样的城市可以开便利店?
2003 年,全家首次进入大陆市场,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实验店。
“依照国际经验,当人均 GDP 达到 6000
美元的城市,即是便利店行业可以进入的时期。到 1 万美元时,可快速发展。”王意文告诉《好奇心日报》,2002 年上海人均 GDP
已接近 6,000 水准,因此看好上海发展及消费潜力。
截至 2015 年 10 月,全家在中国内地开设近 1,500 家门店。目前各城市店数分布为:上海近千家、苏州近 120 家、杭州
70 家、无锡 39 家、广州近 180 家、成都近 50 家、东莞 9 家、深圳 30 家、北京 15 家。
2、便利店为什么爱扎堆?
上海也是罗森的大本营。宁波、杭州、镇江、无锡、嘉兴、苏州…你会发现罗森选择的这些城市都在上海工厂周边,当天物流 3、4
小时能辐射到的地区。
拥有专供的食品加工厂和成熟的物流体系是品牌便利店区别于杂牌店的地方。
以北京 7-Eleven 为例,饭团,三明治,便当等日配商品占总销售额的 40%左右。7-Eleven
持有专用供应商公司的股份,工厂生产的产品专供 7-11,产品的配方也由 7-11 和专用工厂共同研发。
2004 年,7-Eleven 把便利店模式带到了北京。一时间,北京街头冒出了各种各样山寨 7-Eleven
的“彩条便利店”,但也只是“看起来”像而已。那些尚未成气候的便利店品牌使用的是同一家供应商,提供毫无差异的产品。一些规模更小的便利店,干脆只提供保质期
15 - 30 天的盒饭。
如果仔细观察北京 7-Eleven
的门店分布,你会发现一家店的周围,一定还有好几家临近的店面,这是 7-Eleven
的开店策略。这么做可以节省配送、运营管理的成本,对区域内的品牌建设也有好处。
某天下午 1 点左右,记者目睹了来送盒饭的货车,一辆车可以配送附近 7 家店,这种模式与日本相类似。
3、为什么北京便利店生意不好做?
北京啊北京,夜里人在城外,白天人在城里。天冷不愿出门,路宽懒过马路。
“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为什么比上海少很多?”知乎上最热门的回答总结为“三个半”:生意只能做“半年”,马路只能做“半边”,一天只能做“半天”。
偌大的一个北京城,24 小时的便利店开在哪儿“都很痛苦”。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6ab28a4f3e13aedba1ba7e8d9d9230bc.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进入北京后的第四、第五个年头,7-Eleven 实现盈利,目前在京有 186 家门店,店均日销售额超过 20,000 元。但如果算上
7-Eleven 北京公司体系下的 60 多家天津门店,京津地区整体还处于亏损之中。
而上海则是另一番光景。上海本是座小渔村,蜿蜒的街道大多临河修造。便利店最爱开在小路边,假使把马路修得和北京一样又宽又好,当中放一道铁栅栏,生意马上就不好做了。
现在哪还会有人特地绕一大圈去便利店买东西呢?
4、人流量大的上海外滩,不是开便利店的好地方?
近两年,罗森上海新开了近 200 多家店,关掉了 140 多家店,这里面有许多你想不到的取舍。比如说,他们最近关掉了外滩店。
“租金高、利润低、又没有好的广告效应,就关掉了。”张晟解释道,人流量大并不意味着广告效应就好,“每天来的客人是外地的,又不是上海的客户群,可能在上海知道了(罗森)但也没用,他回家又没有(罗森)的。”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c8931b8ecf7cd150ed677de2580819eb.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5、为什么办公楼下的那家便利店关门了?
罗森还关掉了一批租金和营收不成正比的办公楼门店。看似拥有稳定客流的办公楼,便利店生意也不好做。
“如果这个楼是满的话,办公楼便利店开张的第一天,估计就是生意最好的一天了,因为天天吃人家会吃厌,周边又不断有新的饭馆开出来,客流自然会减少。”再加上办公楼的门店晚上是没有生意的,双休日也是没有生意的。
6、在住宅区开便利店,得先做这些事情
年日方收回罗森代理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对于店面的改废慎之又慎。谨慎到了什么程度呢?比方说要入驻一处住宅小区,张晟会让手下的人晚上去楼下“数灯”。
比起书面报告上的数据,这位罗森上海的总经理更相信自己在现场看到的东西。
“开发商说这个小区已经卖完了,但是你上网一查,会发现又有很多房子挂着卖,所以入住率到底是多少呢?”他要求手下一家家地去数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看灯的颜色是不是不一样,有的开发商会故意把灯都开着。我们还要看外墙上空调装了没装。”
张晟管这叫做“现场信息采集能力”,“在中国做生意,尤其是做零售生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7、上海新开的便利店为什么都在郊区?
在便利店行业发达的上海,几步就是一家便利店。市中心的便利店竞争已经很激烈,新空间主要在上海周边的郊区和新城区。
“我们同行都说,每天查表,日销都是在跌的。因为人不断往外迁移,市中心租金一直在涨,办公楼也在往外搬。”张晟表示,白领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公司也在往外搬迁,这都是必须了解的城市趋势。
8、但也不是所有的郊区都适合,比如……
新的机会出现在郊区新兴的住宅区。随着城市发展,物价、房价暴涨,许多人在郊区住豪宅、开豪车,生活质量却不高。想买个包子就只能在吃路边摊,想给孩子买个小玩具都没地儿买。
——城郊的配套生活设施跟不上,这就是便利店的机会。不过,假使真的到了城郊本地人遍布的老城区,比如说上海松江,生意反而难做。
“上了年纪的老上海人最喜欢说,'这个东西怎么这么贵,我自己家里也做得出来',他们没有时间成本这个概念。”
张晟说,人的消费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便利店说到底做的还是年轻人的生意。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cb8dc5c3a163f264f0a26a738f9fcc09.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9、说要吃得清淡点,但最好卖的还是重口味
如果你开始把“要吃得清淡点”挂在嘴边,那说明你老了。
年轻人的味蕾只分辨的出浓油赤酱、酸爽麻辣的——这是便利店的销售数据说的,便利店最关心的就是年轻人的口味。
为什么麻辣烫卖的好?为什么麻辣香锅卖得好呢?还有,你发现了吗,日本的拉面一年比一年咸了?张晟提出了一连串的反问。
“今天的 90 后,未来的 00 后,从小喝的是 100%
的果汁,可乐、雪碧,他们的味蕾现在只知道甜酸苦辣,其他的味道很难辨别了。”前段时间张晟和朋友在日本,他 40
多岁的朋友说,“呀,这个面这么咸?” 张晟答,“你看,大街上日本年轻人都在排队。”
10、便利店最赚钱的,是关东煮、包子、盒饭那些鲜食系列
在英敏特面向 3,000 名 20 - 49 岁的互联网用户的调查中,94%
的受访者过去六个月都曾在便利店购物,最主要的消费品类分布于食品与饮料。
从消费偏好看,中国大陆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食品类商品,尤其是速食商品。在便利店的销售品类中,自产研发的烘焙、甜品和鲜食类食品的毛利高、购买频次也高,是便利店的主要盈利点。根据王意文提供的数据,鲜食系列占全家总营收
40% 以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谈论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时候,便利店的经营者最先考虑的,总是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胃。
冷柜里的包装盒饭、饭团、三明治,热腾腾的关东煮、包子、烤串和现做盒饭……这些自产食品是品牌便利店能做出差异化的地方,也是别家轻易复制不了的东西。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dcc376ccfd52b.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11、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口味?去逛逛便利店
全家每个单店至少拥有 2,500
个商品品类,每年淘汰近 1,700 余个品相,轮换 70%
以上的商品。在开店之初,全家会提前半年时间,把每家店刚开业时的商品组合和品牌确定下来,研究什么样的商品组合和品牌是当地消费者喜欢的。
以全家的盒饭系列为例,有在全国各地都受到欢迎的咖喱猪排饭,也有因应华东口味的绍兴大排、雪菜肉丝面,华南有广式腊味油饭、捞面。
北京的 7-Eleven 则和北京协和医院合作,推出了维 E 润肤露,以及烤鸭汉堡这样的本土风味食品。
12、货架上源源不断的新品,是如何出现和消失的?
“整根香蕉奶昔蛋糕”、“提拉米苏圣诞蛋糕”、“冰皮月亮蛋糕”等等…罗森做过一系列应季产品。除此之外,还要结合时下的流行趋势,比如把植物奶油替换成更加健康的淡奶油。
罗森每周都会推出新品。每周四,罗森上海的总经理张晟也都会参加新品会,在商品上市时给门店一个“预测数”,达不到就末尾淘汰。一般来说,观察期在三个月。
每年三月、四月,罗森会针对自产食品进行盲品。“2012 年起,我们一直在强化甜品和烘焙这一块。”
每年罗森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消费者调查,不是调查便利店,而是专门追踪消费者每天的生活习惯。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6a5c848fd25b26c85b0ce58.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根据张晟的说法,在 15-19
岁这批最年轻的消费者当中,罗森在甜品烘焙方面的评价排名第一。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信号,因为:抓住最年轻的这群人,就是抓住未来便利店的主要消费人群。
“我们最终并不是要做一个超级好吃的东西(吸引消费者)到罗森来,这部分当然也需要有,但绝大部分应该是:今天吃啥呢?我先到罗森看看吧,这才是我们最终的定位。”张晟表示,你永远要有替代品满足需求。
13、便利店凭什么和面包店竞争?
在中国便利店市场,食物的竞争来自于街头巷尾,路边摊卖的包子是竞争,大大小小的甜品店、面包店也都是便利店的竞争对手。
“比如我们要知道消费者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便利店买面包。”根据调研张晟发现,三点过后,许多面包店就没有好吃的面包了,但真正的消费者往往是晚上采购第二天早上吃的面包。“如果要做新鲜面包我肯定做不过专业面包房,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保存条件不同,我就要保证肯定做的比别家好吃。”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5e545d5fe3f2be03fb14bfb43a69c6dc.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14、便利店卖包子,竞争来自于街头小贩
“罗森一个包子卖 2 块 5,马路上一个包子 1 块 2、1 块
5。”张晟说自己一开始也很没信心。要怎么才能卖过人家?关键是要东西竞争发生在哪个环节,从消费者不同阶段的需求中寻找差异化优势。
便利店消费者还是愿意为卫生、安全买单,张晟认为,便利店首先要改的是包子的口味,“很多消费者认为便利店的包子不好吃,不是不好吃,是配方得改。”
便利店的包子一蒸就是好几个小时,怎样才能保持口感不让包子烂掉?要进行配方的调整,但不能添加有害的东西,只能在高筋面粉、低筋面粉调配上花功夫。
另外,冷冻过的包子盐味会下降,这里头都有讲究。
15、便利店是怎么让你吃上油豆腐粉丝汤的?
一份简单的便利店食品,要考虑制作、运输和保存等各个方面。
罗森推出的汤面、油豆腐百叶粉丝汤、咖喱牛肉汤、乌冬面……这些汤汤水水的东西运输起来很麻烦。罗森调整了食物的冻点和沸点,使食品在冷藏的时候是结冻的,加热才化成汤汁。
16、为什么上海便利店容不下一张桌子?
首先当然是因为租金贵。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地界上,便利店经营者们得仔细琢磨: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坐在便利店里吃东西。
根据罗森的调查,这个比例不太高,大概不到 10%
的顾客愿意坐在便利店里吃饭。
但在台湾,你走进任何一家便利店,通常都能看到宽敞、明亮的休息区域,带着 WIFI
的那种。这其实也容易理解:在台湾开车的人少,天气又炎热,人走一段就走不动了。
同样的,你会发现街头的咖啡店很多,而且特别便宜,为什么?因为的咖啡店就是个歇脚地儿,浑身西服的日本职员走得热了,到客户这里浑身臭汗的,先在楼下喝一杯。而在国内,咖啡馆可能还是个“拍拍拍,上传朋友圈”的地方。
在上海便利店,比较常见的是墙边或窗边的一排小桌板,仅提供一个站着吃东西的空间,这种设计的出现是因为政府以前不允许在店内放椅子。
所以哪怕是便利店里的一张桌子,都和这座城市有关。“我们也不是说不做(店内空间),是不要硬做,有条件也还是做。”张晟补充道。
谁说那 10%
的需求,不是需求呢?
17、便利店老板巡店,为什么带着一副扑克牌?
英敏特调查显示,便利店最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的是服务人员态度不好,其次是卫生状况差。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5a34bb9e8a378e738ba84b54a70d728c.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自日方接手后,罗森引入了品质管理体系,由十几个人组成“神秘访客”的团队,到门店观察经营情况。
张晟自己也时不时去门店搞突击检查,“我看的东西很多,首先看服务、寒暄语,然后看产品的配置,第三卫生,第四货架布局是否合理……”他一口气报了一连串指标。
在高密度集中发展的便利店行业,罗森目前的加盟店比例超过半数,全家、7-Eleven 的加盟店比例更是在 70% 上下。
为了加强门店管理,张晟把督导的照片做成了一副扑克牌,每到一个门店就把牌摊在店员面前,要对方找出自己从属督导的照片。
这招挺狠的。张晟发现,后来自己只要去了一家门店,这一片区域的门店都知道了。“我猜想,他们是建了个微信群(通风报信)。”
18、传统零售唱衰,为什么便利店能逆势增长?
一份来自贝恩公司的报告显示,在电商的冲击下,传统百货和商超的销售额明显下滑,而便利店则逆势增长,连续三年销售表现优于百货、超市等大型零售业态。2014
年,便利店年销售同比增长达到 25.12%,门店同比增长达到 22%,增幅在整个零售业中位居榜首。
“都说是被电商冲击完了,我觉得这和百货商场的不作为有关。”张晟分析,“你发现没有?所有百货店都长一样,一进门都是化妆品,柜台的位置你闭着眼睛都能知道。”
大型商超的问题也出在自己身上。为了收取更高的返利和进场费,连锁超市牺牲掉了一些小众的细分产品。“有些大卖场 97% 的销售是来自于 3% 的品种,这就出现大问题了,因为这
3% 的商品完全可以到电商上面去买。”
日本的大卖场的比例通常是 20% 的品种贡献 80% 的销量,剩下的 80% 的品种虽然只带来 20%
的销量,但同样有必要保留。
便利店行业也是如此。自产商品和全国性品牌就像是味精和盐,没有盐的话做不了菜,但全都是盐的话就没有差异化。7-Eleven、全家和罗森都拥有自己的自产品牌。相较于大型超市,便利店的自产品牌更加精致,没有明显的廉价感。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axwidth.2048/tc./p/file_digitaling_com/2b76a6d1008e46eee1d9.jpg"
ALT="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TITLE="关于便利店,这&19&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
另一方面,便利的网络购物已经把消费者完全宠坏,消费者进店购物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我既然来了这个东西一定要有。
“即使消费者要的东西我没有,替代的东西一定要有。比如,可能你来的时候盒饭不多了,但面包会有,甜点会有,汤面会有。”张晟希望能够逐渐培养消费者的品牌信赖感。
19、便利店最好的时候还没有到来
便利店最好的时候尚未到来。上海目前拥有超过 6,000 家便利店,这个数字大约是北京的三倍,为全国之最。按人口比例计算,台湾地区约
2,3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 2,000 人一家店,上海的便利店容量应该在 1 万家门店左右,仍有不小的拓展空间。
来自红杉资本的数据显示,2015 年,每一天都有 3 家新的便利店开业,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
“便利店只是零售的一种业态,百货、超市都火过一阵,现在大家不喜欢去大超市了喜欢去便利店。”
吴萌表示,现阶段想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怎么吸引消费者,怎么把便利店的盘子做大。
张晟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应该说 2020 年是个大发展时期,大概还有四五年会一下子起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便利店商标注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