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经济能发展上去吗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蓝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县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机遇,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建设“人文山水蓝田、西安东部新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强县富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一四五五”发展思路,抢抓机遇、克服困难、争先进位、跨越发展,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8.6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亿元,是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3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是2005年的2.98倍,年均增长23.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35.94%;农民人均纯收入5160元,较2005年净增2730元。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排位由2006年的41位上升到2009年的32位。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预计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5亿元,粮食总产量33.5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93.35%和15.1%。认真落实工业强县战略,新型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建成尧柏水泥、华建管桩、陕汽蓝通等一批骨干企业,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0个。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6.8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迅速发展,“美食、美玉、美景、美汤”品牌得到彰显,休闲度假、宗教文化、山水风情等旅游热点基本形成,环山精品旅游带初显魅力。商贸服务业日趋繁荣,绿之圣、华润、上海客都、宏辉等大型超市和一批中高档商品专卖店消费拉动作用明显。预计201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8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84%。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8:33:39调整为2010年的23:36:41。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围绕农村基础条件、农民生产生活等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139个,促进了全县农村基础环境和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水泥硬化村内道路73.3万平方米,沥青硬化8771平方米,修排水渠121千米,安装路灯1995盏,修建垃圾台67座,建设文体广场3.54万平方米,改厕1444个,墙体粉刷3.74万平方米。新建各类水利工程607处,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46处,农村户用沼气网点19个,沼气池6000口。新增基本农田1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新建口粮田2.15万亩,土壤改良1.45万亩,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改扩建核桃示范园1.1万亩,新增核桃等干杂果面积7.6万亩,新建畜牧养殖场(小区)248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8万头和13.8万只,肉鸡和奶牛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以核桃、肉鸡、蔬菜、苗木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力度加大。扎实开展了一系列以改善基础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环境建设和提升主题年活动。县城骨架不断拉大,基础配套更加完善,整体面貌迅速改观,城市特色基本形成。沪陕高速、关中环线蓝田段建成通车,灞河综合治理、蓝柞路改建等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改造城市主干道11条,改造出入口6个,城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完成南河大桥加宽改造,建成县城二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全县新修通村水泥路17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14公里。实施重点镇建设6个,汤峪、葛牌等小城镇建设亮点纷呈,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区域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32所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成并投用,改造农村校舍70所,“蛋奶工程”惠及48900多名学生。21个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村级规范化卫生室498个,新建改建乡镇计生服务站22个。实施中、省、市科技项目70个,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资金2亿多元。建成县级劳动力市场,开发公益性岗位1458个,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成13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建改建乡镇文化站16个,农民健身广场67个,开通蓝田人民广播电台,普化水会音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18‰以内,顺利实现低生育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秦岭北麓自然生态和原始地貌得以保持,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辋川溶洞四个景区列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大绿”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36.4%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0.1%。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
虽然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加快,位次在全省大幅前移,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经济规模不大,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二是财政增收潜力有限,税收结构不尽合理,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群众收入还较低,农民增收压力较大。三是基础环境承载力依然不强,土地、资金等要素对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严峻,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四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压力较大,节能降耗形势依然严峻。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县面临着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实施重大发展战略的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将持续加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确定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蓝田发展优势产业、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提供了重大机遇。
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全省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关中百镇和重点镇建设的投入,支持重点工业园建设,为我县工业强县战略实施注入了强劲活力。
建设大西安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明确以组团式发展为重点,已经把蓝田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城来扶持,为蓝田密切融入西安大发展,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带来机遇。西安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区县的产业和资金扶持,将有力推进蓝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县域承载力显著增强的机遇。随着沪陕高速、关中环线的贯通以及西商高速即将建成通车,使我县与西安的距离更加拉近,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县城南区、西区的拓展以及城乡道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提升,我县承接西安产业转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承载力显著增强。
广大干部群众赶超发展的机遇。“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干部群众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斗志。面临新的发展时期,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愿望空前高涨,为迎接新的挑战,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在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我县发展面临的挑战。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我县发展理念和模式带来的挑战。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将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拉大城市骨架,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蓝田要与之相适应,必须在发展理念和模式上实现新转变。西安城市产业功能布局已将蓝田作为重要区域,必须要在产业发展结构、规模和质量上实现突破。蓝田作为西安的东部新城,西安发展新的组团,必然要与西安一体化发展,实现密切融入上的积极对接。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挑战。我县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规模较小,大型工业企业不多。旅游商贸业档次较低,品牌不多。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不大,效益偏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和压力十分巨大。
加快跨越发展对资源要素供给带来的挑战。我县山区面积大,土地指标有限,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建设资金匮乏,融资比较困难,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吸引高端人才的机制还不完善。在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这些长期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供需矛盾会更加尖锐,对我县跨越发展带来更大挑战。
西安周边竞争压力带来的挑战。在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西安周边区县都提出了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这些必然对我县在建设大西安中定位布署、项目资金安排、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带来更加剧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大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机遇,围绕建设“人文山水蓝田,西安东部新城”,坚持“一四五五”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产业培育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乡基础环境;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以工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新农村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着力增加发展动力和活力,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聚集区、旅游休闲区、城市拓展区和生态承载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大干快上,奋力追赶。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竞争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质量、效益的新跨越。
坚持特色发展。突出“山水生态、历史文化、都市地缘”特色,彰显“美食、美玉、美景、美汤”靓点,发挥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发展空间的优势,做大特色产业,彰显品牌价值,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坚持统筹发展。有机协调经济与社会、城镇与乡村、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发展速度与质量、加快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三、重大战略
产业拉动战略。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把引进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把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有力抓手,强化重点扶持和政策支持,推进三次产业快速协调发展。
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坚持包装储备一批、招商引资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项目管理机制,促进项目建设良性循环。强化项目管理,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以项目促进投资规模扩张,以投资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板块推动战略。坚持板块推动战略,将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集中力量打造示范亮点,以点带面,以点串线,逐步形成具有强劲拉动力的板块经济,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城镇化不断发展。
第三章 &发展预期和主要目标
一、战略定位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把蓝田建设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聚集区、旅游休闲区、城市拓展区和生态承载区。
——建设西安大都市的产业聚集区。以园区带动、龙头引领、基地示范为抓手,扩张规模、提升质量、增强效益,全力培育壮大三次产业,建设西安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
——建设西安大都市的旅游休闲区。整合资源,做大现有景区,挖掘内涵,开发新的景区,完善基础服务,提升品牌价值,建设西安周边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建设西安大都市的城市拓展区。坚持规划引领,拉大城市骨架,科学布局定位,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开放性、包容性和凝聚力、承载力,建设充满活力的西安东部新城。
——建设西安大都市的生态承载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并举,举生态旗,打山水牌,走低碳路,突出重点区域,构筑绿色屏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西安周边宜游宜居的城市花园。
二、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根据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布署,以我县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特征、产业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着力构筑“一核两带四板块”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核”:即县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对县域和重点镇具有发展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东部新城。
“两带”:即灞河沿线生态产业带与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带。灞河沿线生态产业带包括:以玉山、普化、蓝关、三里镇、洩湖、华胥以及白鹿原北坡等为节点,连接东川、西川的灞河沿线地带,是历史上及目前县域自然条件最好、经济集聚度最高、社会文化与人脉最旺的精华地带,加快推进以灞河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的“提升生态环境先行区”建设,全面构建延伸东川、西川的“灞河生态文明展示区”,从而拉动生态宜居、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灞河沿线生态产业带。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带包括:史家寨、汤峪、焦岱、小寨、辋川、玉川、葛牌、蓝桥、九间房、灞源等秦岭北麓地带,是集自然风光、生态山水、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地带,具有广深的开发潜力,有条件发展旅游文化,将建设成为生态涵养、绿色经济和休闲旅游带。
“四板块”:即西川工业板块、白鹿原现代都市农业板块、焦汤旅游休闲会议板块和横岭生态农业板块。四板块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共同构造蓝田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作用。
三、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超过137亿元,年均增长14.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9万元,年均增长14.8%;工业总产值达到183亿元,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3亿元,年均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67亿元,年均增长20%;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个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呈现新格局。投资结构优化,消费拉动力增强,形成投资、消费、出口综合拉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低碳绿色新型工业发展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迅速壮大,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7:38:45。
——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新突破。人的素养、居民生活、家庭财产得到全面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2015年全县总人口约66.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万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4.1%。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居民文化体育生活不断活跃。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万元GDP能耗和COD、SO2排放量有效降低,达到省市要求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对外对内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与西安各区县、关天经济区内各区、东部地区联合合作进一步加强。2015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力争突破1200万美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城镇化机制、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对外开放合作机制等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第四章 &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取向,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把蓝田建设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坚持兴产富民,按照亮点带动、规模推动的发展思路,围绕“千万只禽、百万头畜、十万亩果”的发展目标,优化和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五大农业产业。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28万吨以上。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以岭区、半岭区为重点,做大做优核桃产业。抓住我县列为全省核桃发展重点县的机遇,坚持集中连片,加快土地流转,强化技术服务,不断扩大核桃种植规模。在岭区、半岭区的华胥、洩湖、三里镇、金山、三官庙、厚镇、普化、玉山、九间房等乡镇,新发展优质核桃10万亩,使核桃产业成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进核桃深加工企业,增加核桃的附加值,提升核桃规模化发展水平。
三是以扶持养殖户为重点,发展壮大肉鸡产业。以年加工3000万只肉鸡的蓝田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建设优质肉鸡原料供应基地的目标,在东川、鹿原、横岭等区域,着力发展三条平行肉鸡养殖产业带。采取政策优惠、财政补贴以及“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强化政府扶持和协会帮扶,鼓励发展笼养鸡和散养鸡,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实现千万只禽的发展目标。
四是以提升品质为重点,发展奶牛、奶山羊、肉牛产业。以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冷饮基地为龙头,围绕建设奶牛、奶山羊养殖基地的目标,在金山、三官庙、厚镇、玉山、蓝桥、九间房、灞源、蓝关镇等乡镇,大力发展奶牛、奶山羊养殖,不断优化品种,提高奶源质量和产量,把蓝田奶品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食品的著名品牌。以西安大都市肉食市场为导向,加强横岭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培育优化“金山肉牛”,强化繁育,提升品质,实现百万头畜的养殖目标。
五是以创建名优果蔬品牌为重点,发展城郊型果蔬产业。以半岭区及水安路连接灞桥段作为樱桃栽植新的布点,优化品质,做好策划宣传,开发观光采摘,引进产品加工,促进樱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华胥氏”丰富的历史资源为依托,挖掘华胥大杏文化,提升华胥大杏品质,扩大市场影响,进一步打响“华胥大杏”品牌。以普化楸树庙设施农业建设为带动,加大土地流转,引导农民集约经营,建立普化设施农业基地。以山区板栗优化、贮藏、加工为突破口,提高产业效率,实现十万亩果的发展目标。
六是以发展蓝田白皮松为重点,做大特色苗木产业。充分挖掘蓝田白皮松独特资源优势,扩大宣传,扩张市场,连片发展,建设辋川至蓝关镇大寨区域的繁育产业带,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建立产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白皮松繁育基地。
第五章 &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提升工业化水平
加强工业聚集区建设,打造过亿元企业集团,着力扶持壮大新型建材、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建立西安企业外迁和配套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我县工业经济规模。
一是扩大县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园二期食品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加大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落户园区。以蓝田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和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冷饮基地为龙头,吸引带动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加快西北家具工业园建设。以建设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打造、高质量建设,抓住列入省级工业园区的机遇,全力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家具生产销售基地。同时在华胥与灞桥连接区域,规划建设承接西安城区企业外迁基地,强化龙头带动,努力推进101省道沿线工业长廊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过亿元企业。认真落实《培育过亿元企业行动方案》,研究制定“一企一策”扶持政策,强化供电、供水、环保、安全生产等要素保障,帮助企业盘活现有资源,提高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一批税收过千万元的大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企业20个以上目标。
四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案》,组建中小企业联合会,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和融资平台,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
五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项目节能审查,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支持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六章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按照“兴旅游、抓三产、聚人气、活商机”的思路,以“美食、美玉、美景、美汤”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文化创意、休闲商住、宗教民俗、蓝田美玉、特色餐饮等六大支柱产业,优化产业功能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秦岭北麓旅游观光产业建设。抓住我县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辋川溶洞四个景区列入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机遇,大力实施精品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发挥旅游、文化两大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开发深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依托秦岭丰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精心打造“汤峪温泉旅游名镇”、“玉山红酒风情小镇”、“葛牌红色旅游古镇”、“厚镇康体休闲基地”四个特色旅游新亮点,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承载力,形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发展新空间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二是积极推进东川原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围绕东川河流、水库、垂钓园、猿人遗址、水陆庵、水会音乐、民间艺术等重要节点,通过创意、策划、包装,利用和提炼蓝田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原生态文化内涵,使之与山川风光、自然生态相融合,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普化“中国农业公园”。精心包装一批具有蓝田猿人原始文化特色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原生态山乡野趣特征、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将传统节庆、庙会礼俗等民风民俗有机融入到旅游活动之中,促进文化与旅游全方位融合,全力推进东川原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三是加快灞河沿线休闲商住产业建设。依托白鹿原北坡开发和灞河综合治理形成的良好基础环境,大力发展休闲商住产业,不断丰富生态宜居新内涵。从县城南区由东向西至华胥镇,101省道以南至白鹿原北坡区域,以县城西、南区高档酒店、商住及灞河沿岸旅游开发和高档商务中心、居住中心、休闲养生中心开发建设为重点,打造集休闲娱乐、商住办公、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上水平的休闲商住产业聚集带和专业服务、信息服务、流通服务等要素聚集的商务长廊。
四是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服务业。整合水陆庵、悟真寺等旅游资源要素,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积极寻找合作开发,做大旅游景区,建设宗教文化旅游圣地。深入挖掘白鹿原文化,以影视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打造民俗风情小城镇为重点,规划建设民俗风情园、农事体验园、果蔬采摘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打造白鹿原特色民俗文化品牌,加快推进民俗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
五是努力振兴蓝田玉文化产业。充分利用“蓝田玉原产地域保护”品牌,加强玉石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招商引资,引进现代化开采技术,建立科学有序的开发秩序。加强玉石生产要素的重组,支持玉石研发及加工,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开发高层次的玉产品;扶持壮大玉石加工业,建设5个有规模的玉石加工龙头企业。加强玉石销售市场的规范管理,规划建设大型玉产品交易中心,以打造西北最大、全国档次最高的玉石交易和集散基地为目标,打响蓝田玉品牌,振兴蓝田玉文化产业。
六是积极发展特色美食餐饮业。充分利用“中国厨师之乡”品牌和厨师人才资源优势,建立特色美食街和主题文化餐饮园。同时,举办大型美食节会,以节兴厨,以节兴业,以节兴县,形成开放开发式的烹饪大市场,促进我县特色餐饮业快速发展,推动餐饮业与特色农业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特种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 &加快城镇化建设,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建设西安东部新城的要求,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带动一般集镇和新农村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重点抓紧实施西安东部新城和四个一体化建设工程。
一是以提升综合基础环境为突破口,加强县城改造提升。围绕建设西安东部新城目标,拉大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加强城市道路建设,重点实施县城出入口治理改造工程,着力优化城区交通环境。加强县城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造老街区和城中村,进一步提升城市设施水平。结合城市规模扩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县东西安物流仓储园区,加强商业区改造,打造美食、美玉专业化商业街。加强灞河整治和水面建设,高标准实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将城市管理的重点向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转变,营造规范、有序、整洁、靓丽的城市环境。力争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5万左右。
二是以温泉旅游休闲会议为重点,加快焦汤一体化建设。依托打造汤峪温泉旅游名镇,加快推进汤峪、焦岱和史家寨统筹建设和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汤峪发展建设水平,带动焦岱和史家寨加快城镇建设和旅游文化综合开发。加强三个乡镇统一规划,建设互通互连的基础设施网络,共同构建空间规模更大、服务水平更高、吸引力更强的焦汤一体化连片旅游休闲城镇。大力发展会议经济,支持企业建设具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现代商务会议中心、会议型酒店,着力塑造会议经济品牌。充分挖掘三个乡镇的山水美景、历史文化和汤泉资源,建设集休闲、居住、泡汤、娱乐、会议、生态运动、景区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通过三个乡镇一体化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以承载新型工业为重点,加快西川一体化建设。发挥邻近西安城区优势,依托便捷的交通和平整较宽的土地,抓住西安城区工业外迁、纺织城改造等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华胥镇、洩湖镇城镇建设和工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工业项目和集群化工业园区,促进两镇一体化发展,并积极对接县城工业园区发展,将建设成为西安东郊重要工业园区、城镇连片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四是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重点,加快鹿原一体化建设。依托西安大都市,服务大都市,适应大都市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鹿原乡镇地域广阔、人文风情底蕴深厚、连通西安的优势,加快建设以生态绿色农业、休闲体验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西安白鹿原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科学制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利用白鹿原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家庭小花园”、“农业大公园”等多元化、精致化经营模式。在加快西安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注重挖掘开发白鹿原文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白鹿原民俗风情村和创意产业园,以民俗文化、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等为主,建设西安都市文化功能区。加快水安路林果带建设,形成集中连片的花卉、果木、蔬菜基地,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以前卫镇为中心的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原区以交通为主的道路网络建设,合理布局鹿原地区主导服务功能,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文化开发和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发展、农民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
五是以生态资源条件为依托,加快东川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山水优势和农耕优越条件,以玉山镇为中心,普化、九间房、厚镇为侧翼,统筹布局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着力开发观光农业、山水体验和原生态文化旅游。积极推进九间房国际狩猎场、玉山红酒风情小镇、厚镇康体休闲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生态保护和自然景观开发,再现玉山蓝水的自然之秀、人文之美。开发生态运动、野营探险等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吸引力。加大灞河东川环境整治和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四乡镇街区和设施条件改善,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山水秀美城镇群。
第八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和现代化水平,突出抓好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科技等六大重点领域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以建设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网络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和优化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采取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方式兴办幼儿园,力争每个乡镇新建1—3所标准化幼儿园、全县改扩建50所,通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积极实施寄宿制学校和校舍安全工程,完成54所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建设任务,建成县城南区初级中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设施均等化进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蓝田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实用人才基础。关注社会特殊群体,发展特殊教育,建成蓝田县盲哑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教学和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以满足城乡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为目标,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县医院搬迁和中心乡镇卫生院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强化卫生监督设施建设,建成卫生监督所业务楼,建立健全药品监督检测网络,全面提升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重大传染病和重点地方病防治,落实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农村服务职能,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扩展服务范围,改善群众就医条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药品“三统一”,在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实现零差率销售,着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开展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县镇一体化”进程,实现县镇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促进医疗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围绕稳定低生育生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目标,强化“三个一”工作机制,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巩固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县和信息化项目县成果,争创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县。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设施,扩大服务,提升水平,满足人民群众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需求。
三是以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全民创业、拓宽就业渠道为重点,扩大就业规模。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和措施,扩大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十二五”时期,每年开发就业岗位500个、新增城镇就业15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容量,减轻结构性就业压力。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平等就业,特别是农民工、下岗职工、大学生、残疾人就业等。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落实国家各项鼓励措施,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
四是以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层次和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农民参合率,提高农民受益率。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定期审核”的原则,推进低保工作法制化、社会化、网络化、现代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医疗救助、社会救助、教育资助和五保供养体系,切实做好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2015年,新农合参合率95%以上、城乡贫困人口低保享受率95%以上、五保对象集中供养能力65%以上。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125个贫困重点村建设和139个千企千村扶助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实现3万人脱贫目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实施农村居民危房改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逐步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实施一线工作人员住房工程,着力解决偏远乡镇干部、职工和教师等一线人员的住房困难。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加强对食品、餐饮等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加大隐患治理力度,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公共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两馆一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蓝田县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和乡镇文化站项目,进一步完善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推进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服务网点全覆盖。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每年放映电影6200场次。建设普化等9个集镇电影院和史家寨乡肖坡村等5个村古戏楼,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创建平台。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和农民体育健身广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有序开展。实施20户以下自然村广电“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统筹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设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公共服务用房和农村产业服务活动用房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无阵地、学习无地点、服务无场所的现实问题。到2015年,建成5个社区、38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城乡社区服务全覆盖。加强档案馆建设,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服务民生、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六是以加强科技普及推广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引导群众科学种养和管理,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支持,建立科技示范园,带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以农技中心和乡镇农技站为依托,扩大樱桃、大杏、核桃、肉鸡、生猪、奶牛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规模,提高商品率和收益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科普宣传和推广。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第九章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环境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重点抓好交通网络、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三大建设,为建设西安东部新城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建设纺九路蓝田段(灞桥区水泥制品厂至蓝田县九间房公路)、临蓝路蓝田段(临潼区骊山镇-蓝田县蓝关镇)、前炮路(前卫镇-长安区炮里乡)、西安东三环至临潼公路蓝田段、西安南横线蓝田段等二级公路,推进西商高速建设。加快城区、汤峪、玉山、前卫等重点镇,以及西北家具工业园、食品产业园、西安白鹿原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等园区路网建设。改造提升县、乡主干道路,规划建设焦汤、西川、鹿原、东川等四个一体化区域道路。建设华胥、普化、孟村等乡镇客运站,开通城市公交,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基础功能设施,合理布局城镇学校、医院、集贸市场等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集镇供水项目,建成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垃圾处理厂,完成县城集中供暖工程。积极推进农网改造、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村沼气、节柴灶、太阳灶项目,带动农村“三清五改一建”。加大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实施坡改梯,土壤改良,田间水利设施配套等项目。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四城联创”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实施秦岭开发和保护、灞河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加强河道采砂、旱地挖沙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实施大绿二期、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白鹿原直观坡面绿化等重点工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环境治理力度,改善提升生态环境。
第十章 &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
构建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府科学决策的水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拓展非公有制发展的市场空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积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建立健全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推进水利体制改革,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动社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二是扩大开放合作。以加强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加大软环境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在西北家具工业园、食品产业园、焦汤一体化发展区、白鹿原旅游观光度假区、环山路沿线等重点区域,以投资密度大、单体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拉动力强的生态型、高新型和节约型项目为招商重点,坚持“大招商大发展、招大商大提升”的理念,加强招商引资制度体系建设,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上台阶、上水平。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为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创新实施机制,要坚持以项目支撑规划,以增强投资为动力,以政策配套规划为保障,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一、重大建设项目支撑
项目是实施规划的重要支撑。根据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重点,筛选了在“十二五”时期需要建设的重大项目共114个,总投资396亿元。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项目培育机制。建立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项目储备库,根据需要适时进行项目优化和滚动调整。科学编制年度重大项目工作计划,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制定重大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列入规划的项目,在建设用地安排、手续办理等方面优先协调解决。统筹政府建设资金,集中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作用的项目建设。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重点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肉鸡、奶牛、奶山羊等特色养殖业,核桃、樱桃、大杏等果业,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美玉建材等新型产业聚集区建设,以及大企业集团培育,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美食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加强政策支持,积极推进产业的培育提升。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焦汤、西川、鹿原、东川等区域一体化建设,县城旧城改造,重点集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美化、临街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工程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教育发展、就业规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社会保障面扩大、住房条件改善、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文化体育服务能力提高、村级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城乡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美化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基础设施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大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公共服务机制完善、城乡综合改革深化、非公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模式创新、投资环境改善、重点区域开发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三、强化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
加强责任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时期,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拓宽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深入基层和项目建设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加快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具体配套政策和相关专项规划,确保规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加强目标考核,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将规划实施纳入全县目标责任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党政领导实绩考核和单位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县委组织部门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修订意见,按照审批程序报批和公布。
版权所有:蓝田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漳州蓝田经济开发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