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适合开什么工厂厂:家里有很多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年龄在25到45岁,文化偏低,但心灵手巧。她们需要不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转载]I&篇:唱响甜蜜·多彩·宜居的尼勒克
&&&&&&&&&&&&&&&
&&&&&&&&&&&&&&I
篇:唱响甜蜜·多彩·宜居的尼勒克
&&&&&&&&&&&&&&&&&&&&&&&&&&&&&&&&&&&&&&&&&&&&&&&鹏&
  一部电影《非诚勿扰》使杭州西溪湿地引起旅游热潮,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更是使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景点,一台《印象·刘三姐》使桂林山水成为旅游热点,城市或是区域营销意识已经觉醒。国内各地大小城市打品牌持续升温,各自寻找卖点,或是主打资源营销,或是主打历史文化及名人,或是突出创新产业及新锐城市文化。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地处西北边陲的尼勒克县,以什么闻名于世呢?这不仅是尼勒克县委、县政府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尼勒克人在思索的问题。
  想让一个地方闻名中国乃至天下,就要挖掘出它的不同之处,找到前人留下来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与符合世界消费习惯的主流文化结合起来。立足于当地的文化根基,用世界人通用的价值和视野去做城市品牌。
  我们常说,一个美丽的城市,是一部巨大的富于创造性的杰作,是一首昂扬向上的史诗,是一曲动听悦耳的城市交响曲。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静静地解读这座城市时,可以读到这个城市的灵魂、精神、激情和美好的憧憬,更能读出这座城市厚重深邃、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尼勒克县具备了文化的潜质,它有悠久神秘的历史,有奇崛险峻的雪山,有独一无二的黑蜂蜂蜜,有闻名于世的柯赛绣,有众多疗效显著的温泉,有一群满怀激情建设美好家园的干部和群众!
  &&&&&&&&&&&&&&&&&&&&&&&&&
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这里诞生
  在尼勒克采访时,我们与各级领导干部及群众对话过程中,发现他们对尼勒克县的未来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大家都有一个蓄积已久的心愿——尼勒克要后发崛起,名扬中国乃至天下,以风景瑰丽的自然风光、浓郁淳朴的民族特色、闻名遐迩的柯赛绣、遍布四周的温泉吸引八方来客,成为休闲旅游的必选之地。
  如今,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各地,在高度商业化的时代,一个城市的品牌,往往以商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青岛市的海尔电器和青岛啤酒,金华市的金华火腿,苏中小镇黄桥的黄桥烧饼,河北省河间市的驴肉火烧等。城市的象征性品牌,都出自这座城市的核心资源,无论是自然风光、矿产资源、动植物还是文化资源,最终都要走上商品化的道路,演变成城市的经济资源。
  尼勒克县较为有名的黑蜂蜂蜜、熏马肉和熏马肠等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新疆人的传统食品,还有富有传奇色彩,有着悠久历史的哈萨克族刺绣——柯赛绣。尼勒克经过深思熟虑,把柯赛绣作为品牌打出去,用尼勒克县副县长张志英的话说,就是小县要用柯赛绣做大文章。
  2005年,尼勒克县刺绣品参加自治区妇联成果展获优秀奖。
  2006年,尼勒克县刺绣品参加乌洽会获优秀奖。
  2007年,尼勒克县成功注册了“柯赛绣”民族手工艺品商标。
  2008年,尼勒克县因柯赛绣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刺绣之乡”。
 & 2010年,柯赛绣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2年,尼勒克县万名绣娘同绣柯赛绣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3年,大型歌舞剧甜蜜之梦——“柯赛绣”隆重推出,深受好评。
  2013年年底,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尼勒克县参展团推出的“柯赛绣”服饰喜获博览会金奖。
  柯赛绣如今已蜚声海内外,成为尼勒克的名片。
 &&&&&&&&&&&&&&&&&&&&&&&&&&&&&&&&&&&
 柯赛绣的传奇故事
  刺绣,是用绣针穿引彩线,按预先设计好的花纹和色彩,在绣料上刺缀运针,以绣出图样。刺绣以针法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运针风格和技艺流派。中国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刺绣和丝绸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主要商品。中国刺绣最突出的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号称中国四大刺绣。
  柯赛绣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手工艺和艺术瑰宝,它有着久远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很多人都为它的精巧细致和巧夺天工而赞不绝口,为它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而爱不释手。
  哈萨克族手工刺绣源于何时已不可考证。只知道在很久以前,当哈萨克族的男人们身骑骏马,肩托猎鹰,伴着冬不拉悠扬的琴声,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时,哈萨克族的妇女们就在自家的毡房里,用五彩毛线绣出幸福的生活,绣出快乐的心情,绣出心中的歌。无论是哈萨克族的衣服、裙子,还是鞋帽、帕包以及床炕上、室内的装饰用品,都点缀着哈萨克族妇女的精湛绣品。
  据说,“柯赛绣”绣法源于一位美丽而充满智慧的哈萨克族女性——柯赛·阿娜。她不仅心灵手巧,在部落中也有极高威望,是部落首领、巾帼英雄。
  柯赛·阿娜有四个儿子,为了教育孩子们团结一心,她设计发明了哈萨克族毡帽,毡帽四个面紧紧向中心会合,寓意深刻。她发明设计的多种绣法和图案,直到现在还广泛流传。鉴于她对部落的卓越贡献,其部落就以她的名字命名,这在哈萨克族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素以勤劳质朴著称的哈萨克妇女,自古擅长刺绣艺术,并将其用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倘若走进哈萨克毡房,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绣品世界,小如提包、手绢、荷包;大到被褥、帷帐、饰巾;尤其是妇女的衣领、袖口和头巾,处处都能见着主妇刻意绣织的精美图案。如哈萨克族地毡、毡房内壁毯、饰帘的刺绣,以及用于连接各栏杆的彩带和马具的刺绣,真可谓一绝。
  哈萨克族民间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是哈萨克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国历史学家苏北海、尼合买提·门江等学者论证,早在昆弥、乌孙、乃蛮时期,哈萨克族民间刺绣品就已进入商贾、官宦等统治者的殿堂之中,装点奢华。考古学家曾经在挖掘漠北的诺彦山第25号匈奴墓葬中,出土有精致的人像等刺绣画。
  哈萨克族刺绣主要流传在哈萨克的黑宰部落。
  新疆哈萨克族刺绣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色泽艳丽、引人注目,精细加工凝聚着哈萨克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由于哈萨克族自古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哈萨克族刺绣工艺日益成熟,图案中包含了放牧、打猎、生活地带地形和风景、搬迁生活等。
  萨克族传统刺绣包括十字绣、钩绣、平针绣、珠子绣、贴花绣、镂空绣、钩针等七种绣法,这几种绣法一般绣在白的确良、白布、平绒、金丝绒、条绒、毡子上,绣品主要用于男女老幼服装、花帽、家居饰品、各类小纪念品等,也可用于哈萨克族毡房装饰品。
  &&&&&&&&&&&&&&&&&&&&&&&&&&&&&&
刺绣班里的哈萨克族姑娘们
  在尼勒克县采访时,尼勒克县妇联主席毛菊旦·依那亚提带我们参观了民生工业示范基地。在这个基地里,我们参观了刺绣班。
  刺绣班里有27个少数民族女孩子,她们埋着头静悄悄一针一线地比照着小样刺绣作品,内容是绚丽多彩的唐布拉自然风光。刺绣班的小老师玛依拉曾在苏州学过苏绣,在苏绣老师的指导下,她把苏绣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的特点用在柯赛绣上,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绣品。
  毛菊旦·依那亚提介绍说,好的作品在市场上能卖上万元,一般作品能卖三四千元,这些绣女每月的工资在元,比到大城市打工挣得还多。柯赛绣很像哈萨克族的性格,粗犷奔放,苏绣小桥流水人家、细腻精美,两种技法融合在一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因为技艺、技巧等因素,刺绣班的绣女只能绣一些自然风光绣品,下一步要学会刺绣动物、人物肖像。据了解,要能刺绣出人物生动的表情、神态最少要有十年的绣功。
  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自治区其他领导来到尼勒克县职业学校苏绣培训班参观,看见60多名学员绣制的喀什河湿地古杨秋景,兴致勃勃地给予肯定,要求相关部门通过项目资金大力支持,他希望学员们通过学习苏绣技艺与当地传统的柯赛绣技艺相糅合,用银针丝线绣出尼勒克唐布拉的优美风光及民族特色产品。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柯赛绣作品。其中有世界最长的挂毯——长达123米,700多名妇女一针一线绣了一个月才完成;年逾九十的克买里汗制作的哈萨克族柯赛帽高2.5米,直径达3.65米;在墙壁上,我们看见了“万人柯赛绣”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
万名绣娘齐刺绣
  说起“万人柯赛绣”活动,作为万名绣娘之一,身穿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古丽仍激动不已。
  日上午,尼勒克晴空万里,彩旗飘飘。
  古丽和10494名绣娘坐在毛毯边,活动一开始,她立即穿针引线,在眼前的花毡上刺绣。她动作谨慎,生怕出现一丁点儿失误。
  古丽说:“一万多人一起刺绣,非常壮观,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为使场面协调,绣娘的位置整齐排列,手法还大体一致。”
  这次活动分3个会场,尼勒克县政府旁的街道为主会场,喀拉苏乡中心学校和喀拉托别乡赛马场分别是分会场。
  古丽是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的一名活动参与者,了解县里在筹备创吉尼斯纪录活动。她说:“我们乡里绣娘很多,有200多名绣娘参与了‘柯赛绣’,为筹备这次活动,妇联主席做了很多工作,挨家挨户跑到牧民家劝说绣娘参加。”
  毛菊旦·依那亚提说,这次活动的组织动员很辛苦,来自全县13个乡镇万余名绣娘参与其中,绣娘之中,年长者78岁,年龄最小的才8岁。这次活动对提高尼勒克县柯赛绣知名度、推动旅游发展有很大宣传作用,成效显著。
  民族特色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经济效益好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尼勒克县再接再厉,用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来打造柯赛绣这个民族品牌。
  &&&&&&&&&&&&&&&&&&&&
大型歌舞剧甜蜜之梦——“柯赛绣”迷倒观众
  日,大型歌舞剧甜蜜之梦——“柯赛绣”在尼勒克县文化中心剧场上演,1000多名当地各族群众观看了演出。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和叫好。该剧是尼勒克县聘请新疆著名编导加苏尔·吐尔逊、巴合提亚·木拉提、戈米西·马合帕尔等人主创,县直机关干部排练表演的。
  歌舞画卷甜蜜之梦——“柯赛绣”是尼勒克县继2012年首部音舞诗画“多彩尼勒克”大型文艺晚会后推出的又一部文艺力作,集中展现与弘扬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描绘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携手共建甜蜜、多彩、宜居尼勒克幸福生活的大美画卷。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颂扬哈萨克民族勤劳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歌舞画卷甜蜜之梦——“柯赛绣”以柯赛绣场景和技法展示为主线,全面展示了尼勒克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整场演出由希望、甜蜜和梦想三个部分构成,从歌舞等多角度、多形式诠释了柯赛绣诞生的历史以及传承和发展。
  为了使这一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光大,“柯赛绣”用历史画卷式的手法来展开,运用音乐、舞蹈、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以多角度、多手段集中表现最美“柯赛绣”这一主题。同时,以诗情画意般的浪漫与唯美,赞美“柯赛绣”的创始人柯赛·阿娜,描述在她的影响与传承下,哈萨克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绣着蓝天、绣着大地、绣着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美丽画卷。
  歌舞画卷甜蜜之梦——“柯赛绣”走出尼勒克,走进伊犁州,走向烟雨江南江苏省常州市,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日,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新天地广场5000个席位的观众席座无虚席,舞台两侧和周围的廊桥也挤满了观众。伴随着一曲曲美妙民歌的奏响,一支支热情奔放的新疆民族舞蹈舞动着整个广场,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和阵阵叫好声。
  “乐购”个体老板王小华意犹未尽地说:“傍晚时分,正是我们营业的高峰期,但听说新疆朋友要来演出,我马上关了商场过来了,真是一场不一样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啊!期待有机会能去尼勒克去亲自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生活!”晚会结束后,还有许多观众拉住尼勒克歌舞演员,打听下一场演出的时间地点。
  尼勒克县委书记说:“我们举办‘甜蜜尼勒克——多彩花博会’尼勒克·武进文化交流演出晚会,希望能够为‘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锦上添花,添上一笔精彩的新疆民族文化色彩,更希望能够将尼勒克开放、合作、发展的全新形象展示给武进人民,使大家更进一步增进对尼勒克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两地之间的文化融合,增进两地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
尼勒克民族刺绣业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近年来,尼勒克县委提出“旅游名县”目标,在全县上下每个哈萨克族家庭中开展了“刺绣富家”活动,成效明显。在近三年哈萨克斯坦贸易洽谈会期间,县委积极筹备,将数万件刺绣产品带到哈萨克斯坦贸易洽谈会上与国内外各知名企业的商品同台展出,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喜爱和赞誉,使当地妇女人均增收200—1000元不等,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加速了她们奔小康的步伐。
  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妇女刺绣手工业是一个“无围墙的工厂”,它依靠妇女的一双手、一门技术,投资小、无风险,又无年龄学历限制,是一种不出家门创业增收的好渠道。手工刺绣行业,是一个适合妇女经营,又有着广阔市场需求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蕴藏着丰富的女性就业资源。
  尼勒克县改变过去以户为主的传统模式,为广大从事刺绣的妇女提供场地,把零散的生产户集中到民族刺绣基地来,为她们相互学习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妇女刺绣加工、店铺遍及城乡农村,每年销售各类手工绣品数万件,刺绣基地的绣女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收入。
  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经营模式,引导民族刺绣业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以“柯赛绣”为品牌、刺绣产业为主的民族产业大发展格局,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妇女的生产热情,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途径。
  尼勒克县委、县政府将民族刺绣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五大举措”之一,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和长远发展规划,依托国际农发项目资金和柯赛绣民族特需企业项目,充分发挥民族特需企业的作用,进一步挖掘尼勒克县民族特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风情、艺术特点的刺绣作品,推动刺绣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尼勒克县妇联并没有止步不前,组织了30名优秀的苏绣班学员赴苏州等地学习考察,使她们真切感受到苏绣的魅力所在,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灵活运用苏绣和柯赛绣两种绣法的搭配、转换,在柯赛绣中融入苏绣时尚元素,用手中的五彩丝线向大家展示唐布拉乃至新疆的四季美景及风土人情,使柯赛绣真正成为“塞外江南第一绣”的品牌。
  &&&&&&&&&&&&&&&&&&&&&&&&&&&&&&&&
柯赛绣与苏绣完美合璧
  2013年年底,大型刺绣巨作《唐布拉风光》在苏州刺绣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完工。这幅巨作采用苏绣与柯赛绣相结合的手法完成,整个作品层次分明,色彩亮丽,俨如一款油画展现在观众面前。
  《唐布拉风光》长5.43米,高3.8米,作品主要展示尼勒克县独特的风景唐布拉的美丽。由于作品非常巨大,绣娘们就将作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进行织绣,三部分内容织绣完成后,邀请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刺绣师进行对接。
  苏州刺绣艺术馆技术总监诸葛林妹介绍说,风景画是最不容易织绣的,因为风景有很多韵味,像《唐布拉风光》这样的巨作是很少见的。她们通过多年苏绣经验结合尼勒克县的柯赛绣特点用苏伊绣的手法进行织绣,费了很长时间交流沟通才完成作品。
  《唐布拉风光》刺绣工时达到4000个工,相当于一个绣工绣9年多才能完成,整个作品恢宏大气,将尼勒克县唐布拉风光独特的雪峰、松林、草甸、河流、鲜花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展现了尼勒克各族群众依托美丽的风景共同发展、进步。
  这幅作品是尼勒克县的柯赛绣与苏绣有机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两地刺绣技艺、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交流合作,为更好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柯赛绣已成为尼勒克县的一张名片,为海内外更多的人熟知和喜爱。
  &&&&&&&&&&&&&&&&&
甜蜜的生活 · 甜蜜的事业 ·
甜蜜的希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叫《甜蜜的事业》,讲的是南方某糖厂司机田五宝与光明大队社员唐招弟恋爱结婚、生产建设时所发生的风趣幽默故事,电影的主题曲《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曾家喻户晓,唱响大江南北。
  &&&&&&&&&&&&&&&&&&&&&&&&&&&&&&&&&&&&&
甜蜜的工作,
&&&&&&&&&&&&&&&&&&&&&&&&&&&&&&&&&&&&&&&&&
甜蜜的工作,
  &&&&&&&&&&&&&&&&&&&&&&&&&&&&&&&&&&&&&
无限好啰喂,
  &&&&&&&&&&&&&&&&&&&&&&&&&&&&&&&&&&&&&
甜蜜的歌儿,
&&&&&&&&&&&&&&&&&&&&&&&&&&&&&&&&&&&&&&&&&
甜蜜的歌儿,
  &&&&&&&&&&&&&&&&&&&&&&&&&&&&&&&&&&&&&
飞满天啰喂,
  &&&&&&&&&&&&&&&&&&&&&&&&&&&&&&&&&&&&&
工业农业,
  &&&&&&&&&&&&&&&&&&&&&&&&&&&&&&&&&&&&&&手挽手,
  &&&&&&&&&&&&&&&&&&&&&&&&&&&&&&&&&&&&&
齐向前啰喂,
  &&&&&&&&&&&&&&&&&&&&&&&&&&&&&&&&&&&&&
我们的明天,
 &&&&&&&&&&&&&&&&&&&&&&&&&&&&&&&&&&&&&
 我们的明天,
  &&&&&&&&&&&&&&&&&&&&&&&&&&&&&&&&&&&&&
比呀比蜜甜啰。
  &&&&&&&&&&&&&&&&&&&&&&&&&&&&&&&&&&&&&
  我们在尼勒克县采访时,尼勒克县旅游局局长王宏陪同我们前往位于唐布拉生态峡谷种蜂场的天山黑蜂产业生态园,那里就是从事甜蜜事业的所在,那里生活着一群干甜蜜工作的人。
  在唐布拉草原,每相距2.5—3公里就设有一个蜂点。据金玉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森介绍,今年尼勒克县在草原上按标准养殖距离设立了82个蜂点,免费为蜂农投放价值220万元的蜂箱、服装和蜂房。木制原色的标准示范蜂房与洁白的毡房,成为草原景观的亮点。可以看见,游客随意在蜂点观看蜂农作业并踊跃购买刚刚摇出来的原生态蜂王浆、蜂胶和巢蜜。
  在塔勒布拉克沟,哈萨克族牧民加那布尔去年牧养的七八十箱黑蜂,收获的1750公斤蜂蜜销售一空。今年他拿到4万元无息贷款后,又新增加50箱蜜蜂,他计划明年用50箱蜜蜂生产巢蜜,以满足游客对高档蜂蜜的需求。
  24岁的加那布尔是尼勒克县第三代养蜂人,一年中有半年在大山深处的塔勒布拉克沟追香逐蜜。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
  一片蓝天,一顶帐篷;一片花草,一个蜂点。
  烂漫的野花,忙碌的蜜蜂,勤劳的养蜂人……
初夏,游人走进尼勒克,走进唐布拉风景区,走进塔勒布拉克沟,上百种野花竞相盛开,个头硕大的黑蜂穿梭飞舞,蜜汁流香。
  加那布尔的养蜂点是父亲尼亚孜别克的牛羊放牧点。14岁时,尼亚孜别克就跟着母亲学习养蜂,他听说黑蜂是俄罗斯人上世纪由古丝绸之路传入伊犁河谷,唐布拉蜜源植物丰富,哈萨克族牧民很早就学会了养蜂。
  黑蜂异常凶猛,稍有不慎就会蜇人。黑蜂蜇死牛马的事儿常有发生,一些人放弃了养蜂,另一些人进入了大山更深处。
  &&&&&&&&&&&&&&&&&&&&&&&&&&&&
塞外黑蜂“蜜库”——唐布拉草原
  蜂产业一直是尼勒克县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
  尼勒克县东西长243公里、南北宽70公里,草场面积1080万亩,东中西部的气候植被差异大,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区域性野生植物资源。从早春3月中旬至9月底,百花盛开、繁花期长,蜜源无污染、蜜质优良,可满足3万多群蜜蜂采集繁殖,历来被养蜂人视为“伊犁天然蜜库之最”。这也是尼勒克县成为伊犁黑蜂发源繁育基地和优质蜂蜜原产地的重要原因和独特优势。
  尼勒克县唐布拉草原一带是亚洲最大的黑蜂养殖场。新疆黑蜂体型大,繁殖快,抗病毒能力强,产蜜质量高。平均每箱蜂群产蜜量达150公斤,最高者竟达259公斤。
  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新疆黑蜂”作为有机和营养的品牌日渐受宠,一般的黑蜂蜜每公斤已涨至60元。第二届亚欧博览会上,高端黑蜂产品一亮相即受追捧,每公斤卖到1000元。
  中国蜜蜂研究所专家称,新疆黑蜂产品之所以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新疆黑蜂所产蜂蜜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有机酸、维生素和芳香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俗话说,“七月流蜜”,对于养蜂人而言,七八两个月是黄金季节,一年的收成就看这两个月。
  唐布拉草原有党参、益母草、贝母、野薄荷、百里香、甘草、牛至、牛蒡、新塔花、柳兰、突厥唇香草、草地秃鹤草、大黄花、直齿荆芥、沙棘、蜜花香熏等100余种珍贵野生蜜源植物,这造就了伊犁蜂产品的绿色属性和天然成分的多样性。因很多种植物都有药用价值,这样蜜蜂采集来的蜂蜜也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生产的蜂蜜、蜂王浆、花粉无任何污染,是具有药用价值的高级滋补品。因此唐布拉草原是生产高档蜂蜜的最佳地方。
  在天山黑蜂产业生态园的黑蜂故事馆里,我们看到狗熊沟的来历、人类获取蜂蜜的远古历史和循序渐进的技术进步、近代新疆黑蜂的溯源等技艺和文化相互交融的知识,构成产业园内黑蜂系列故事展示画。
&&&&&&&&&&&&&&&&&&&&&&&&
蜜蜂消失的时候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候
  黑蜂故事馆里摘录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把我们惊得瞠目结舌、毛骨悚然,他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多只能活4年。”
  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爱因斯坦说的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是有科学依据的。近几年,世界各地蜜蜂大量消失死亡,可能会造成世界范围的粮食减产,造成粮荒。美国有2/3以上的农作物是需要由蜜蜂来传粉的,许多养蜂人遇到这一现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美国的农业也因此加大成本。因为蜂群的消失,使得许多农场在适宜传粉的季节不得不高价进口蜜蜂来传粉,而且,进口来的蜜蜂有些还不认美国的农作物,使得美国的农场主也处于紧张恐慌状态。
  现在这一现象不仅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许多国家出现,在亚洲的台湾也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蜂群消失事件。人们期望这只是偶然的互不相干的事件,不愿意把全球发生的同类现象与“蜂群衰竭调控”联系在一起。居安思危,我们不得不考虑,真的哪一天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了,人类还能活多久?
  世界蜜蜂保护基金会认为,导致蜜蜂大量死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远距离迁移、电磁辐射等。如今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一些农药已被禁止使用,英国也已开始修订农药使用规则。但是,当今世界的农业生产根本离不开化肥和农药,因此相关专家建议,为保护蜜蜂,维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至少应当在蜜蜂采蜜的白天禁止使用农药。
  55年来,加那布尔一家一直饲养着黑蜂,而周边黑蜂养蜂人却越来越少,随着西方蜜蜂( 意大利蜂
)大量进入新疆黑蜂生活区域并与之杂交,新疆黑蜂种群数量严重退化、濒临灭绝。
  然而,市场上却充斥着众多打着黑蜂旗号盈利的“新疆黑蜂蜂蜜”。日至30日,国家蜂产业学术研讨会在“甜蜜之乡”——尼勒克县举行,新疆黑蜂的保护、发展及新疆黑蜂产业链的升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为此,国家农业部畜禽资源委员会对濒危物种之一的新疆黑蜂进行调查后,2006年已将其列入《 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
  国家蜂产业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站从山间采集到的野生黑蜂种群在100群( 箱
),繁衍的二代、三代种群在1000群( 箱
)左右。据尼勒克县种蜂场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新疆黑蜂饲养3000群。新疆蜂业发展中心主任刘世东则认为,这两个数据之和,应该能代表新疆目前所有的黑蜂种群,在4000群(
箱 )左右。
  尼勒克县种蜂场黑蜂育种站技术员黄旭说,通过给蜂王做人工授精,去年繁育出100只提纯黑蜂蜂王,这批黑蜂蜂王已免费发放给当地蜂农,用于伊犁黑蜂种群的逐步恢复。近年来,自治区也加大了新疆黑蜂保护基地的资金投入。
  尼勒克县县委书记说,为有效保护新疆黑蜂种群资源,积极推进新疆黑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农业部相关部门对唐布拉草原考察后提出,在尼勒克建设新疆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伊犁河谷的黑蜂品种不被外来品种异化。目前,申报工作已基本完成。申请获批后,可以通过相关立法,禁止外来蜂种进入该区域,以此逐步恢复新疆黑蜂种群。
  申报区域以吉仁台水电站东至乔尔玛区域( 含阿斯郎沟、寨尔布拉克沟、狗熊沟、温泉沟、布隆沟、温木拉巴沟、唐布拉沟等沟系
),总面积2547平方公里。该区域共分为核心区、外围区、天然交尾区、科研育种区、产业观光区等五大分布集群。
  国家农业部赠送给尼勒克县40只黑蜂蜂王,尼勒克县计划通过两年的时间使现有的蜂种得以改良。改良后的蜂群群均采蜜量可增加10公斤,群均增收300元,为设立国家级黑蜂自然保护区打下种源基础。2012年,国家批准并出资在尼勒克县种蜂场建立的黑蜂育种站正式启动。
  一旦保护区升级后,保护措施将更加严格,新疆黑蜂血统有了保障,它们将更加纯正健康,自由自在地飞舞在百花丛中采蜜,为人们奉献更多、更好、更优质的高品质蜂蜜。
  &&&&&&&&&&&&&&&&&&&&&&&&&&&&&
尼勒克县打造西北地区蜂产品基地
  新疆蜂业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新疆蜂群数量和蜂蜜产量均居全国前茅,蜂蜜出疆出口量居全国首位。
  2012年,新疆蜂群已发展到90万群( 箱
),较上年增长12.5%;蜂产品产量达4.3万吨,新疆的蜜粉源植物资源能养蜂200万群以上,产蜂蜜8万吨,加上蜂胶、花粉、蜂蜡等蜂产品产值达10亿元。
  在新疆一些城市的超市里,黑蜂蜂蜜一般是每公斤60元,比普通山花蜜价格高出两成左右。正因为有利润空间和庞大的蜂蜜市场,蜂农和企业更偏向于易养的意大利蜂或者其他黑蜂蜂种,售卖蜂蜜时却贴着“新疆黑蜂”标识。
  尼勒克县国营种蜂场场长周虎和新疆天山黑蜂产业园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冯强同在唐布拉草原的狗熊沟,又同在围绕蜂业做文章,既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
  2013年,因气候和螨虫病影响,蜂群锐减,蜂蜜产量大减,周虎却因请来国内一流专家首次摸清了唐布拉、乔尔玛一带有216种开花植物,为来年产出更多天山黑蜂蜂蜜摸清了花源。恰恰是因为这一基础工作的完成,数以百计的蜂农持续增收有了坚实的根基。这个占全疆1/4蜂蜜产量的种蜂场将借助“五统一”(
统一管理、培训、用药、蜂机具和服务 ),凸显提质增效的新气象。
冯强的突出表现是,自2010年至今,投资5600万元兴建的尼勒克县天山黑蜂产业生态园已具雏形,是国内最大的蜜蜂主题生态园。这座集原生态黑蜂产品生产、黑蜂育种、地域文化溯源、趣味参与体验、科普教育、民俗领略、旅游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规模化、差异化产业园,已经向世人洞开了新疆黑蜂产业的美好前景。
  在第二届亚欧博览会上,天山黑蜂产业园新推出的玉蜜晶砖和巢蜜,330克装的一盒的标价是350元人民币,供不应求。冯强说,玉蜜晶砖和巢蜜已经获得了产品外观专利,其结晶技术也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
  在天山黑蜂产业生态园,冯强请我们品尝了玉蜜晶砖和巢蜜,他说:“这两种产品选取液体黑蜂蜜中最好的进行技术控制,使其自然凝结如玉,口感不腻,食用也方便。”
  冯强说,他们正努力将天山黑蜂打造成一个中国高端原生态蜂蜜的一流品牌,成为尼勒克生态产品的名片。
  日,伊犁早上蜂业公司尼勒克县黑蜂生态养殖、加工产业化项目的正式开工,标志着到2015年尼勒克县黑蜂产业生态园将成为新疆乃至西北最有影响力的蜜蜂产业核心。
  做强黑蜂产业,提升黑蜂产业品牌声誉,是尼勒克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他们为加强促进蜂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成立了尼勒克县蜂业产业领导小组,由县长努尔卡任组长。
  近年来,为保证标准化养殖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尼勒克县有关部门编制完成《 黑蜂生态养殖技术规范》《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蜂场管理规范
》《 早上黑蜂蜂蜜收购标准 》《禁用农药、兽药目录》《养蜂日志》等标准化技术规程,并付诸印刷作为规范教材对蜂农进行教育培训。
  完成标准化养殖所需的蜂机具、蜂药等生产资料的采购工作,吸收广大蜂农成立黑蜂养殖专业化合作社,已落实种蜂场阿尔斯郎沟与寨尔布拉克沟两个沟系11户蜂农3000余群黑蜂的标准化基地建设,以及温泉沟、79兵团地区12户以蜂农联保形式组建的标准化养殖示范户,已经完成签约合作蜂群3670群。
  2013年,尼勒克县投资2000万元,重点建设1000吨/年标准化蜂产品加工生产线、黑蜂生态育种繁殖基地和办公生活区以及蜂产品检测实验室,全面提升蜂产品各项理化、生化指标。他们还在阿尔斯郎沟、寨尔布拉克沟选择10—20户黑蜂养殖户,采用定地饲养和无公害养殖,建立了3—4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计划在3-5年内繁育黑蜂种群6000群以上,生产优势高端黑蜂产品150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以上。
  尼勒克县通过政府、企业、蜂农组织相互支持配合,把尼勒克黑蜂产业打造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效益农业产业。
  尼勒克县蜂系列产品如蜂蜜、蜂花粉、鲜蜂王浆、蜂王浆冻干粉胶囊、蜂胶浓缩液、蜂胶胶囊等系列产品,已销往全疆各大城市、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产业化初具规模,已成为新疆最大的蜂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以蜂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县域支柱产业格局已经形成,蜂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
  &&&&&&&&&&&&&&&&&&&&&&&&&&&&&&&
以蜂为媒,以节会友
  &&&&&&&&&&&&&&&&&&&&&&&&&&&&&&&
在这辽阔的牧场,
  &&&&&&&&&&&&&&&&&&&&&&&&&&&&&&&
马奶的醇香溢满了毡房,
  &&&&&&&&&&&&&&&&&&&&&&&&&&&&&&&
唱不完的幸福,
  &&&&&&&&&&&&&&&&&&&&&&&&&&&&&&&
道不尽的甜蜜、和谐和幸福
  &&&&&&&&&&&&&&&&&&&&&&&&&&&&&&&&……
  又到唐布拉草原百花盛开时,蝶儿引路,蜂儿起舞。
  这里是草原的故乡,四周青山环绕,就连呼吸到的空气都是新鲜香甜的。
  盛夏的尼勒克山花烂漫,黑蜂飞舞,蜜汁流香,到处流动着诗情和画意。日,首届中国·新疆“甜蜜尼勒克”蜜蜂文化旅游节在尼勒克拉开了帷幕。
  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灿烂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勤劳的黑蜂在花丛中来往穿梭,吸吮着花蜜。大型广场歌舞《甜蜜尼勒克》第一章《花蜜之乡》,以写实手法再现黑蜂采蜜场景,紧紧吸引了开幕式现场游客们的目光。花舞、黑蜂舞、蜂花共舞,游客们的思绪很快被带入蓝天碧草的大自然。
  随着热情、欢快的乐曲奏响,花儿开合变幻,黑蜂穿梭环舞,13个民族的养蜂人取下养蜂面罩,环绕歌手起舞,呼唤人们创造甜蜜生活,吟诵爱的乐章。
  100名身背捣马奶桶的中年哈萨克族妇女迈着轻快的步伐入场了,她们欢快地捣动马奶,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身着红衣的100名哈萨克族少女端着喝马奶的木碗进入现场,与捣马奶的大嫂们欢快互动,品尝着香甜的马奶。第二章《马奶飘香》让游客们看到的是辽阔的牧场,马奶酒的醇香溢满了毡房,唱不完的幸福,道不尽的甜蜜、和谐和希望。
  马蹄声由远而近,110名哈萨克族男骑手从草原深处策马飞奔而来,张扬剽悍、粗犷的舞姿动态,给游客们展示出草原健儿雄壮强健的体魄和爽朗无畏的性格。110只黑鹰展翅盘旋飞来,寻觅各自的鹰主,有几只叼有猎物的雄鹰被骑手们高高托起,骑手与猎鹰跳起风趣快乐的“鹰舞”。第三章《牧场猎鹰》描绘出千百年来各民族群众在尼勒克大草原上相互交融,用勤劳与智慧,谱写出一曲曲无愧于时代的颂歌。
  200名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少女,手持绣花绷子从会场四角走进场中,她们时而呈环形流动,时而在画面中飞针绣花,这些不同民族各有特色又有共性的绣花舞,让在场的游客大饱眼福。第四章《草原彩绣》把尼勒克古老的柯赛绣与江南水乡的秀美与灵动有机结合,为游客们绣出了草原的青翠,绣出了江南的毓秀,绣出了古老与现代的文化。
  140名产业工人和当代青年双手高举着金丝束在激昂、强烈的乐声节奏中跳跃着进入场内,开始了一段融现代舞、健身操、民族舞等元素的大群舞,天空中突然飞来嗡嗡作响的“小蜜蜂”——四架小型滑翔机在空中盘旋,带给游客无穷的惊喜。最后篇章《阳光路上》表现了各民族群众在美丽的尼勒克,走在阳光大道上,传承和发扬着“新疆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奏响团结、和谐、繁荣、富裕、甜蜜的崭新乐章。
  精彩的演出让现场宾客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激情中,在现场观看开幕式的台湾游客陈裕文兴奋地说:“今天的场面让我震撼,大家都像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尼勒克县的山花特别多,蜜源的种类也非常特殊,我买了不少蜂蜜带给亲朋好友,等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还要来!”
  四川成都游客方晓红认为,尼勒克县应该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尼勒克。她说:“文化节是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因为外地人对尼勒克了解得很少,通过办旅游节让大家对尼勒克的了解更多一些,吸引更多的人到尼勒克来旅游和体验民族风情。”
  为了让游客们品尝甜蜜的感觉,蜜蜂节组委会还在尼勒克县人民广场举办了免费“品蜜”、蜂品展销系列活动,展台上排放着各种品牌的黑蜂蜜、花粉、蜂王浆、蜂巢等蜂产品,琳琅满目;农家饭舍餐厅还推出蜂蜜健康菜式:蜜汁干馕、蜜汁酥油、蜂蜜南瓜等“风情万种”的美食宴。
  尼勒克县举办以“健康、活泼、友好”为主题的“甜蜜尼勒克”蜜蜂文化旅游节,旨在为加快推进尼勒克县旅游产业后发赶超、科学跨越,突出尼勒克县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地位,积极营造大旅游发展格局。
  在旅游节期间通过举行美食文化周、民族文化艺术展、千名学生现场涂鸦、“新疆黑蜂”蜂产业发展论坛、尼勒克旅游产业发展论坛、经贸推介会、“甜蜜尼勒克”大型歌舞晚会、万人同绣柯赛绣活动、哈萨克民俗风情表演、阿肯阿依特斯大会、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游、乔尔玛红色之旅等15项主题活动,以文化旅游节的平台,宣传尼勒克独具魅力的特色地域文化和“百里长卷、天然画廊”的独特旅游资源,让八方来宾亲身感受尼勒克县青山绿水的秀美风光,感知甜蜜文化旅游的人文内涵,加快尼勒克县旅游产业化发展步伐,把旅游业培育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首届中国·新疆“甜蜜尼勒克”蜜蜂文化旅游节历时9天,内容异彩纷呈,涵盖旅游资源与文化、民俗风情、经贸洽谈、产业研讨、文化艺术等内容,以全景式展示和推介尼勒克县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生态蜂产品的风貌,彰显文化旅游的魅力,提升了尼勒克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尼勒克县委书记说,近年来,尼勒克县始终坚持“两个可持续”和“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的发展要求,始终坚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发展理论,坚持文化、旅游、城建并举战略。按照张春贤书记提出的“要把唐布拉风景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和两个可持续示范区”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以旅游文化为龙头,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区域魅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尼勒克进行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投资兴业,把尼勒克的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和富民的朝阳产业。
  &&&&&&&&&&&&&&&&&&&&&&&&
&唐布拉山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
——观草根歌舞《 多彩尼勒克 》有感
  冬至的前一天,天气预报零下29度,我和老伴及朋友在农四师文化活动中心看了一场节目。本来还有一些人准备来,但一听说是尼勒克县的业余演员,便以天冷为由放弃了。尽管冬至前天黑得早,这场名为《多彩尼勒克》音舞诗画文艺晚会的会场上还是挤满了观众,附近部队和学校的学生也来了不少。
  歌舞一开始,舞台上美丽的布景和壮阔的音乐便给人一种震撼,演员们多彩绚丽的民族服装令人眼花缭乱。没想到来自深山峡谷尼勒克的文化底蕴竟有这般大气。
  全场节目以歌舞为主,声乐较少,这并不是弱点,反而说明伊犁河谷的各个民族酷爱歌舞的天性。
  节目的内容完全以当地政治经济生活为主,如表现当年修筑独库公路的工程兵部队艰苦奋斗的舞蹈《永恒的丰碑》;表现尼勒克黑蜂养殖的舞蹈《养蜂人的欢乐》;表现尼勒克秀美风光的男声独唱《
尼勒克,我美丽的家乡》;情景歌舞《情定唐布拉》;二重唱《春到尼勒克》等。由于节目紧凑,形式新颖,表现本土现实生活,不仅没有给人空泛宣传的感觉,反而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感受。要比电视台演播的那些空洞无内容的歌舞更使人爱看。
  有一个表现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弹唱表演《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加克斯》。说起弹唱,人们想一定是哈萨克的传统节目“阿肯弹唱”,但该节目编导却大胆编排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弹说联唱,有新意。
  几个比较出色的节目要特别谈一谈。一个是男子群舞《骏马奔腾》,是20个男演员扮演草原上的马匹在草原上自由驰骋。首先吸引人的是阿黑哈提作曲编曲的舞曲,既有浓厚的哈萨克韵味,又充满了奔放顿挫的马蹄节奏,给人昂扬的精神力量。由古莱再编导的奔马舞蹈动作,时而桀骜不驯,时而潇洒漫步,只有本土的伊犁人才能看懂演员们烈马奔腾的各种动作。服装设计也非常形象,演员们一身的红色的布条,就像迎风驰骋的枣红马的马鬃马尾,飘洒流畅,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伊犁大草原的浪漫风姿。
  女子群舞《沙巴舞》,这种南亚的土著舞蹈近年才进入大陆歌厅。但编舞古莱再却用来表现一群哈萨克姑娘制作马奶子的场景。作曲编曲还是阿黑扎提。曲调完全是哈萨克三步曲。只见姑娘们身着白裙,柔软轻盈的舞姿就像马奶子一样水波荡漾。其间,几个姑娘抢马奶子喝,不胜酒力,佯醉佯痴。舞蹈节奏幽默欢快,充满生活气息。即使是内地人也会看懂并被感染的——伊犁人的生活竟是这样多彩多姿!
  女子群舞《七彩绣,心相牵》也值得一说。该舞蹈是想表现哈萨克的“柯赛绣”和江苏省的“苏绣”同根同源。据说,在16世纪末,有一个著名的哈萨克族部落女首领叫柯赛·阿娜,她既能领兵打仗又擅刺绣,在伊犁河谷的“柯赛”部落便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柯赛绣”距今有500余年历史。2012年3月,通过江苏援疆干部搭桥和苏州苏绣合作,对当地哈萨克姑娘进行培训,借鉴“苏绣”精细雅致的绣法,使柯赛绣工艺得到提高。尼勒克有15000多名妇女从事“柯赛绣”生产。按说用舞蹈艺术表现这种相隔4000公里的刺绣姻缘有点勉为其难,但是编导者在“柯赛绣”的整体设计上匠心独运。
  舞蹈出场前先是一个巨大的半透明的圆“花绷子”( 绣花用的布绷
)从两边竖立着推向舞台中央。接着一个、两个,许许多多的哈萨克姑娘次第从“花绷”两边露出秀丽的身段,使人联想到几年前风火一时的,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的次第伸手的设计。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当一排身穿粉色哈萨克多边裙的姑娘站在淡淡底色的“花绷”前翩翩起舞时,使你恍然来到了中国南方的水乡,不禁联想起江苏的“苏绣”来。但是,眼前的舞蹈却是地地道道哈萨克民间舞蹈。
  伊犁是丝绸之路的商埠之一,中华各民族在丝绸生产和贸易上,尤其是今天的和谐统一现实赫然在目。编舞人的精良编导使人赞叹不已。
  我不是做剧评的专栏作者,也不是文艺界业内人士。只是觉得在尼勒克推出了这么一台有民族特色的本土节目,没有市民称道是有点可惜了。参加演出的演员绝大多数是干部职工和农牧民,许多人的动作生硬简单。然而这种原生态的表演,倒使观众看到了舞台上的自己,不觉得演得不好。
  还要提一句的是,当演出结束后,演员和观众相互鼓掌致谢,气氛很热烈。大家像以往一样,等了许久也没见领导上台接见等程序。于是散场的人们边走边议论:到底是开了十八大,领导作风都变了。
  听到这些你会感到,在边城寒冷的冬天看到这么热烈的歌舞,真是从唐布拉山燃起了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人心。
  节目单上有几位很早前就熟悉的本土音乐家、词作家和舞蹈编导的名字,难怪整场舞蹈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多民族特色,舞蹈动作设计那么老辣到位。可惜演员基本上都是业余水平,否则那几个舞蹈上春晚也是自有特色。伊犁的歌舞也完全不亚于我们的老邻居——南疆的刀郎舞蹈的。
  &&&&&&&&&&&&&&&&&&&&&&&&&&&&&&&&&&&&&&&&&&&&&&&&&&&&&&&&&&
  &&&&&&&&&&&&&&&&&&&&&&&&&&&&&&&&&&&&&&&&&&&&&&&&&&&&&&&&&
王红涛于观剧之后草写
  我们之所以要在这里引用王红涛先生的“剧评”,就是想说,大型广场歌舞《多彩尼勒克》虽然没有得到专业评论家和著名学者的关注,没有像《印象·刘三姐》那样做策划营销,没有在全疆乃至全国引起巨大轰动,但它浓郁的民族特色、原生态歌舞的张力和业余演员生动鲜活的表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否则,成百上千的观众也不会冒着零下29度的严寒前往观看,王红涛先生也不会满怀激情地点灯熬夜写这篇观感。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参加音舞诗画《多彩尼勒克》演出的多是尼勒克县各乡镇、社区的文艺骨干,他们来自讲台上的老师,走街串巷的社区干部,行进在田间地头的乡镇干部。尽管工作异常繁重和忙碌,他们还是挤出时间排练,通过两个月的紧张排练,他们将一台高水准的演出呈现在各族观众面前。
  参加了音舞诗画“永恒的丰碑”和情景歌舞“情定唐布拉”演出的维吾尔族女青年莫明,是尼勒克镇第六社区的干部,她经常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并凭借着在县文工团的工作经验,带出了一批文艺骨干。
  莫明和其他被挑选上的干部们不但很好地承担了演出排练,而且在自治区、伊犁州编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到了新技能。“这次演出的要求高,表演内容丰富,编导在编舞上也有很多创新,也传授了许多表演技巧,提高了我们的表演能力。我们在排练中深深地体会到了一种新概念,懂得了在表演中去理解剧情,在舞蹈中去展现人物的精神、思想。”回想起排练的情景,莫明仍然很兴奋,“这台舞台剧把我们尼勒克人民对党的感激之情、奋发努力的思想和幸福生活都表达出来了,我们越跳越高兴。”
  县长努尔卡·卡那甫说,《多彩尼勒克》歌颂了勤劳的尼勒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天山精神”,进一步揭示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直接领导下,以党中央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团结奋进,创建甜美尼勒克的豪迈气势和坚定的信心。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只要老百姓喜欢,老百姓爱看,《 多彩尼勒克 》就是成功的。
  听,这悦耳的歌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
朋友,让我们沿着伊犁河谷走进天山
  &&&&&&&&&&&&&&&&&&&&&&&
伴着琴声踏上唐布拉草原
  &&&&&&&&&&&&&&&&&&&&&&&
这里天堂般群山叠翠的美景映入眼帘
  &&&&&&&&&&&&&&&&&&&&&&&
仙境般美妙的歌舞令人迷恋
  &&&&&&&&&&&&&&&&&&&&&&&
这是一片充满厚重历史
  &&&&&&&&&&&&&&&&&&&&&&&
铺开天然画廊的百里长卷
  &&&&&&&&&&&&&&&&&&&&&&&
这是一篇物产资源丰富
  &&&&&&&&&&&&&&&&&&&&&&
处处充满深情的热土家园
  &&&&&&&&&&&&&&&&&&&&&&
  &&&&&&&&&&&&&&&&&&&&&&&&
居住在尼勒克的异乡人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所以千百年来反复被人吟咏,是因为它道出了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情感现象,身在异乡的游子在佳节来临时,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
  尼勒克县人口虽然以少数民族为主体,但它还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抱着支援边疆建设的理想和信念在这里扎根落户,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改革开放后,大批内地青年来尼勒克谋生,在小城及周边安家落户。
  尼勒克县委书记说,他父亲是1956年从繁华热闹的大都市上海千里迢迢来到新疆的,先是到昌吉州学气象,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尼勒克县工作,一干就是40年。他母亲祖籍天津杨柳青镇,那是个历史沉积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的北方历史名镇。她在尼勒克一直工作到退休。
  像县委书记这样的家庭状况,在尼勒克县为数不少。我们接触了更多的草根阶层,他们都是自己跑到尼勒克来闯荡,然后娶妻生子,在这里定居的。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们能感受到尼勒克这片热土的巨大吸引力,他们喜欢这里淳朴热情的民风,舒适宜人的气候,祥和安定的生活。
  在他们眼里,在他们心中,尼勒克就是一座甜蜜、和谐、宜居的小城。
 &&&&&&&&&&&&&&&&&&&&&&&&&&&&&&&&&&&& 哪里都没尼勒克好
  谭茂林老汉今年70多岁,原籍是河南省沈丘县,因为父亲是地主,家庭成分不好,在当地备受歧视,生活不下去,他一生气就跑到了新疆讨生活。后来辗转流浪,在尼勒克住了下来,现为塔克尔买里村人。
  谭老汉日子过得舒坦,现在啥都不想。他儿孙满堂,家里不缺钱,自己有几处房产,价值几十万。老汉是种庄稼的行家里手,种着几十亩地。
  谭老汉说,新疆好啊,地方大,自己这几十亩地根本就不用操心,全部都是机械化收种。这里的庄稼为每年一季,每亩小麦大约能收1000斤左右,政府每亩补贴90元,每斤小麦补贴0.2元。这样一年下来,老汉的收入约有2万多元。
  老汉跟儿子分着住,自己办了农村低保,每月补助100元。因为是低保户每年的合作医疗保险费由政府替交,有病住院能报70%。老汉的孙子考上大学,他还去县政府申请了助学金。
  我们跟着老汉来到他新盖的房子,这是在旧房子基础上翻盖的三间抗震房,大约花费5万元,不过政府补贴1万元。如果盖4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低保户费用全由政府出。
  人老了,都有叶落归根的想法,谭老汉也是如此。他回了几次老家,感觉那里已经生疏了,人情也淡了。另外,对老家的气候很不适应,总是生病。一回到尼勒克,他就觉得特别亲,特别安逸。
  谭老汉说,还是尼勒克好啊,冬暖夏凉,生活慢悠悠的。就是没事儿的时候,晒着太阳,会想念小时候的事儿,会想过世的老娘。
  谭老汉的眼圈红了,他望向远方,远方是一座座群山环绕……
  &&&&&&&&&&&&&&&&&&&&&&&&&&&&&&&&&&&
这里生活很舒坦
  老黄是安徽芜湖人,叫黄建中,在尼勒克开了家杂货店,我是在买东西时跟他认识的。老黄50多岁,他来新疆20多年了。年轻时,家里穷,连媳妇都娶不上,就投奔亲友来到了尼勒克。他干过建筑队,跑过运输,现在也算是有家有业的人了。
  老黄很喜欢聊天,他说眼下日子过得挺清闲,家里没啥负担。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乌鲁木齐工作,女儿不爱读书,嫁了人,在家带孩子。他和老伴就守着这家杂货店,既发不了财,也饿不着。人嘛,图个啥,不就是图个心里舒坦嘛!
  老黄说,这里气候好,生活悠闲。他住在附近少数民族村里,大家相处得很好,根本就不像外面瞎传的那样乱,很平静,很和谐。去年一位亲戚来,说起他们那里的治安不太好,有偷抢行为,邻居的羊夜里被人偷去好几只。老黄听了不太相信,因为这在尼勒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老黄一边听着黄梅戏,一边说,自己一家在这里生活美得很,早就适应了。他说:“这里政府对当地居民,特别是对老年人福利上很照顾。现在国家对新疆对口支援很多,给钱、给政策,这里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老黄说,他就想过这样的日子。
&&&&&&&&&&&&&&&&&&&&&&&&&&&&&&&&&生活在尼勒克的枣庄人
  在孙晋之的新浪博客里,我读到一篇采写山东枣庄人在尼勒克安家立业、生活学习的文章,很真实生动,能反映出外乡人对尼勒克的深厚感情。
  王延庆,50岁,原山东滕州滨湖西盖村人,现为尼勒克广大公司老板,来新疆25年。
  从尼勒克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尼勒克客运中心下车,出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颇具规模的广大宾馆,而这座尼勒克最高档次宾馆的老板就是枣庄老乡王延庆。
  王延庆这个名字是来尼勒克后从枣庄老乡口中听到的频率最高的,枣庄老乡在提到他时总是带着敬佩骄傲的口吻,他们说王延庆是枣庄人在尼勒克混得最好的,也是最有人缘、最有口碑的一个,他们说你要写枣庄人绝不能不写王延庆。
  在亲戚的荐引下我来到了广大宾馆的楼下,打量着这座豪华气派的大楼,真不敢相信这是私人的建筑。儒雅干练的王延庆热情地迎出来,让我一下子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待说明来意王老板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说起来疆的经历,王延庆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他带着家人投奔在尼勒克工作的兄长一家。那个时候的尼勒克虽然称县城但是破败不堪,最好的一条主路是戈壁路,没有一座像样的楼房,满眼是土坯房,街上的交通以马匹为主,到处是马粪,到处灰溜溜的。县城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那时候他们基本上不识字,不会计算,语言更是不通。爱好文学的王延庆当时还作了四句诗:“来疆大雪飞满天,北风吹人心更寒。应知故乡花满地,来此创业心需坚。”
  说到自己的创业经历,王延庆说自己最初开过小四轮,租种过地,后来租房子开宾馆,现在自己盖了两座大楼,开了两处宾馆。赶巧这十几年尼勒克的旅游发展快,客流量增多,生意特别好。说到这里王延庆笑着补充说:“我的两处宾馆就是咱枣庄老乡在尼勒克的‘据点’,今后咱枣庄人到尼勒克旅游,到我这里就算到家了。”
  至于今后的打算,王延庆说,最近几年要把宾馆经营得再上新的档次,以适应尼勒克经济和旅游飞速发展的需要,设法成立枣庄老乡联谊会,让这里真正成为枣庄老乡的家。
  王延才,47岁,原山亭区桑村人,现为尼勒克县人,从事家电、机电修理,来疆26年。
  王延才这个名字在尼勒克的枣庄老乡中不知道的几乎没有,一则是没找他修过家电、机电的不多;二则是他的维修中心处在县城的中心地带,技术又相当的出色;三则是他虽然创业成功,但仍然低调朴实的生活处世态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仗义热心的性格感染过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
一听说我是枣庄老家来的,王延才的热情超出我的想象。他马上从埋头修理的家电堆里出来,把手上的油污使劲往自己的衣服上擦,忙不迭地找凳子,并赶紧用袖子把凳子擦了又擦。当听说我要采访他并要给他拍照,他连连摆手说自己的店面太狭促,自己形象不佳不拍照也好。说自己混得不好,不值得去写,然后给我了一大批可采访的人。
  在我的一再坚持下,王延才热情而不失谦虚地和我聊起了天。他说当年和大多数人一样,抱着出来闯一闯的念头投亲来到尼勒克,刚来时看到的尼勒克的落后景象也让他一度打起了退堂鼓。然而勤劳坚毅的他经过二十几年的打拼在尼勒克站稳了脚跟,如今已有好几处房产,两个孩子一个在公安部门任职,一个在读大学。因为自己有修理家电的一技之长,再加上服务态度好,技术精湛,小店的生意非常好,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王延才一直用“非常满意”来概括。
  谈到对尼勒克目前状况的看法,王延才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和喜悦,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尼勒克县城的建设一点儿也不比内地差,而且照目前的速度,赶超内地也是为时不远;尼勒克的气候条件之好有口皆碑;尼勒克的旅游开发前景令人振奋,光是境内目前亚洲最大的次生林带逶迤在喀什河两岸就令人神往,更不要说充满异域风情的唐布拉大草原;尼勒克的安定团结更让尼勒克人幸福知足……
  听着王延才娓娓而谈,我坐在他的店门口,看着大街上的车水马龙,看着神态安然的市民,联想着几天来的所见所闻不住地点头赞许。
  孙婳婳,女,14岁,原峄城区阴平人,现为尼勒克撒热里买村人。
  见到孙婳婳是在亲戚家,她是一个腼腆文静的女孩,目前就读于奎屯市第三中学,来新疆9年。早就听枣庄的老乡们说她成绩十分优秀,通过她父母的介绍和她面前的一大堆获奖证书,就知道名不虚传。从陆续的交谈中,我得知孙婳婳就读的学校是新疆地区的名校,她的成绩在年级前三名。
  婳婳是5岁那年,因家境贫寒随父母来疆投亲的。刚来时,母亲照顾不满3岁的妹妹,父亲靠打工养活一家,因无人照顾就把她送进了小学一年级。婳婳说刚上小学时整天哭鼻子,一班30多名同学,汉族孩子不到一半,因为各族孩子都有,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光他们的名字就不好记。不过老师讲课都是汉语,学的都是人教版的课程,小姑娘人小但很聪明,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全班孩子都喜欢她,大家融在一起也不太注意民族区别了。她的少数民族同学很多,她说了一大堆,并且搬出了很多合影照片,但因为名字很长她说得较快,我能听懂的不多。
  婳婳说她赶上了好时候,从她上学起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免费,因为自己家办了低保,每学年都有特困生补助,还有一定的奖学金。她小学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奎屯市第三中学就读,三年初中的所有费用全免,并由县上统一派车辆接送。初中毕业要考内地的内高班,即到内地省会城市的重点学校办的新疆班上学,也是费用全免。考上大学也是公费,不过大学毕业后要回疆工作。
  我问婳婳:“能考上大学吗?考上毕业后,愿意回疆工作吗?”孩子很自豪地说:“我们学校60%都能考上,新疆高考录取线低,我一定考个名牌大学。至于回疆工作,那是我盼望的,因为这里的确好。”
  “这里好在哪里?”孩子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婳婳打开了话匣子:一是这里的气候好,冬天下大雪也不冷,夏天凉快没有苍蝇蚊子;二是这里的物产丰富,夏天的果子熟透落地也没有人捡,单说煤炭吧,不光质量好,下雨冲刷都能冲出煤矿来;三是这里的人好,天南海北的汉人加上各种少数民族群众在一块儿互相尊重,和平相处;四是这里是国家重点扶持地区,西部大开发,有着好前景……
  是的,孩子的话虽然还有些幼稚,但从她家中不错的房子和各种摆设,以及家长的补充介绍,我知道孩子的幸福是实实在在的。
&&&&&&&&&&&&&&&&&&&&&&&&&&&&&&&&&
节选自鹏鸣长篇纪实文学&&诗意尼勒克&&,作家出版社2014.03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适合开什么厂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