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海中天平价海鲜广场在中堂哪里卖

探访孟母生活的印记:聊城阳谷或是孟母故里
关键词:阳谷或是孟母故里 相关石碑
[提要] 世代相传,聊城市阳谷县石佛镇平坊村为亚圣孟子之母祁蚕之所,并寿终或首葬于此。“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中这两句话,脍炙人口,懿范永传。孟母三迁、断织喻学、买肉示信...
  7月24日讯(阳谷台记者:陈波 通讯员:郭素彦 报道) 世代相传,聊城市阳谷县石佛镇平坊村为亚圣孟子之母祁蚕之所,并寿终或首葬于此。&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中这两句话,脍炙人口,懿范永传。孟母三迁、断织喻学、买肉示信、教子明礼、励子行道的典故,不仅成就了孟子一代&亚圣&,也使孟母成为名垂千秋的中国贤母的典范。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孟母曾经在聊城阳谷生活过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卒于阳谷县、首葬于阳谷县。
  近日,记者来到阳谷县探访孟母生活的印记。
  孟母仉氏祁蚕行教化《阳谷县志》记载:&孟母庙在城北安乐镇西,世传孟母祁蚕处。&在民间,人民群众实行庙祭,有春祈秋报的习俗,祁蚕的意思是说孟母曾在此敬香许愿,祈求蚕神保佑当地蚕茧丰收。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宗师,后世&孔孟&往往并称,被称为&亚圣&.而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与他有位伟大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为何说孟母在阳谷生活过呢?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齐国属地的阳谷一带是国君的重要活动区域,阳谷县现今保留的&会盟台&便是齐桓公召集天下诸侯议政富国的地址。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约在齐宣王二年孟子游齐,先后在齐国居住了长达十几年时间。这一时期,孟子的活动范围必然与齐国国君活动区域或重大事件发生地有着直接的联系。另外,《茌平县志》《冠县志》等都记载了孟子在当地的活动。因此,孟子在齐期间,曾活动在阳谷一带是很正常的。
  据亚圣第六十八代裔、中华孟氏宗亲会常务理事、阳谷分会会长孟传科告诉记者,一些古籍中记载了孟子和孟母在阳谷的情况。《三迁志》记载孟子至齐期间,&迎母仉氏就养于齐。&据了解,《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褒扬由孟母蒙养之正而有孟子作圣之功,专载孟子、孟母及其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源与流、兴与衰、因与果。而专门记载孟子世家族史的具有族史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的古籍《孟志摘要》记载:&孟子壮齐梁王、齐宣王,雪宫在青州府尽心堂;梁书院在开封府,至于之上宫、茌之孟馆、莱芜之孟止亭、阳谷之祁蚕所,皆历历可纪。&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阳谷属温带季风气候,地处黄河下游,为黄河冲击扇形地,境内有古黄河、徒骇河、金堤河等主要河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据古史记载:伏羲在阳谷教民种谷;&蚩尤明于天道&,在阳谷观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来确定一年的时令,使民知时节,以便民随季节变化进行春播、夏锄、秋收、冬藏,不误农时。阳谷也曾发掘出很多大汶口文化时代的陶质和石质纺轮,说明当时的阳谷人不仅会种地,还学会了用丝和麻织布,手工纺织比较发达,是中华大地上纺织业发祥地之一。因此,曾以织布维持生活、对养蚕织布有深厚感情的孟母将会首选在纺织业发达的阳谷生活。《阳谷县志》记载:&阳谷古城在今城东北三十里屯孟母祁蚕祠之南十五弓。&&孟母庙在城北安乐镇西,世传孟母祁蚕处。&相传:孟母仉氏曾停留阳谷安乐镇平坊村(今属石佛镇),在这里兴德化,劝农桑,树母仪,留圣迹。
  《三迁志》和《孟子世家流寓寿张支谱孟子年表》记载:&迎母仉氏就养于齐;&&母仉氏卒于齐。丧母,扶丧归鲁。&意思是说,孟子把母亲接到齐国,后来孟母在齐国去世后,孟子护送孟母的灵柩回邹县。《孟志摘要》善本不仅有《孟母故里图》,而且还有《孟母墓图》,其位置就在平坊村。纪录祖墓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事情,作为孟子世家记载家族历史的&家志&绝不可能随随便便、无中生有地记载自己始祖母之墓,因此孟母寿终于阳谷后,在孟子&扶丧归鲁&前,很有可能临时葬在阳谷。在阳谷安乐镇、石佛镇一带至今仍流传着:孟母在当地住过,老(方言,寿终的意思)在当地,葬在当地的说法。
  唐天宝七年,谷邑令奉诏建孟母庙。如果没有孟母在阳谷居住祁蚕、孟母寿终于此,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在阳谷建造孟母庙。《三迁志》载:&孟母庙在阳谷县东北四十里&.《孟志摘要》(善本)刊有:《阳谷孟母专祀庙图》,对亚圣四十三代裔孟忠于后周世宗时,携眷由邹县迁阳谷奉守孟母庙也有明确记载。阳谷旧志把孟母庙列入&阳谷八景&和&四大圣迹&之一。金天眷三年(1140)知县杨用道重修阳谷孟母庙,并写有《孟母庙记》;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李荫再修阳谷孟母庙,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前户部郎中许用中撰《重修孟母庙并凿井买香火田地碑》碑文;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县王时来,会乡宦李元琳、庠生李鸣奇对阳谷孟母庙进行了修缮;抗日战争时期,阳谷孟母庙毁于战火,现今遗迹尚在。
  孟母圣迹宣献夫人殿如今,在阳谷县石佛镇平坊村,依然有&孟母庙&&孟母井&遗址,以及相关石碑等。
  上午刚刚下了一场雨水,雨过天晴的乡间在一种明朗清新的氛围里。在平坊村南不远处,刚收割完的麦田里突兀着一个高约3米的土堆,土堆上长着几棵树,郁郁葱葱,随风轻轻摆动,离很远就能看到。这个土堆离村间公路不远,约有十几米的样子。孟传科告诉记者,这就是孟母庙大殿的堆。我们走近仔细查看,堆南北长约7米、东西宽约8米、高约3米,呈椭圆形。堆被荆棘覆盖,表层散落着残缺的庙宇青砖青瓦,上有七八棵生长极为茂盛的榆树。堆南面上部有砖垒成的用于祭拜的小庙屋,小庙屋约有半米高,内有蒙着红布的神像,前有祭祀的痕迹。
  看到我们在堆前拍照查看,几分钟之内,二十多位经过的村民围了过来。&你们知道这个土堆是怎么回事吗?&记者向村民们询问。&谁不知道啊,这里原来是孟母庙,后来损坏了,就剩下这个土堆了。&村民们七嘴八舌回答着。
  据平坊村77岁的耿遂成介绍:孟母庙由来已久。听老人讲,孟母、孟子在这里住过,而且孟母死在了这里。后来,孟子才把孟母的遗体移葬到了邹县。耿遂成说:&孟母庙何时所建,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在我记事的时候,孟母庙还有呢。占地30亩左右,庙内当时还存有大殿三间,院落周围是二三米高的土墙,庙门口有两只望天吼石雕守着。当时的孟母庙大殿就叫宣献夫人大殿,中堂供放着孟母塑像,孟母像后的北墙上悬挂着题为&母仪第一&的巨幅匾额。大殿东间的神龛内供奉着亚圣孟子幼像;西间的墙上彩绘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图,还有一副画着大海、彩云、飞鸟、鲤鱼等内容的大型彩画,彩画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鸢飞月窟地;下联:鱼跃海中天。后殿中堂塑有亚圣孟子像,内壁彩绘孟子周游列国及率弟子著述七篇的故事;前后殿之间设有两庑,整个祠宇有红墙护围,院内古树参天,布局严整,气象威严。&
  据史料记载,孟母早在唐代即辟有专祠岁祭,宋代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加封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据《孟志摘要》记载,孟母庙始建于唐天宝七年,建成后,历代以来,庙内延儒设教,寒士多就之。乡民承孟母遗风,亦在庙之两庑设立乡学,以教子孙。至清末民初,庙内建筑尚好,有庙田数十亩,孟忠后裔仍有被袭封奉祭孟母庙之举。每逢二月二日,孟母庙举行盛大庙会,四乡孟氏及远近士民,纷纷而至,前来谒拜,以祀孟母。后来,孟母庙的大部分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被鬼子汉奸给毁了,汉奸队曾驻扎在庙内,院子周围的土墙是汉奸队抓人垒的。幸存的大殿和四周的土墙在临近解放的时候全部倒塌了,从此孟母庙就成了废墟,仅在宣献夫人殿倒塌的地方一直保留着一个堆。
  平坊村村支部书记魏成玉告诉记者,宣献夫人殿距原庙宇东西围墙约各40米、距原庙大门约120米、距原庙北墙约50米;在原庙内西南处有一口&孟母井&,井距原西庙墙约10米、距宣献夫人大殿遗址堆约40米,目前井体基本完好。我们来到井边,该井已经干涸,井边杂草丛生,井口直径约0.8米,深约2.5米,井体全是用青砖砌成。据魏成玉说,原来井深约7、8米,里面一直有水,后来才被风沙慢慢侵袭,逐渐干涸。
  村民们告诉记者,建国前孟母庙的香火格外盛,不但本地人来此祭拜,就连周边河南、河北等省的人也前来拜祭,每年的二月初二,这里都举办盛大的庙会来纪念孟母。解放后,孟母庙虽然成了废墟,但是仍然有人到堆前烧香磕头,祭拜孟母。据村民们讲,家中有孩子考学、孩子不好好学习、家中有病人等等都会前来拜祭,拜祭完后到孟母井里取一杯水带回去,当时称为&打法茶&.
  万历年重修孟母庙碑从孟母庙遗址向北约700米就来到了石佛镇平坊村,在&平坊村&村名的石碑旁,七八位老人正在坐着聊天。耿遂成老人拍了拍旁边的一个大石头碾子告诉记者:&这就是当时孟母塑像的底座。&这个青石底座呈圆柱形,直径约70公分,高约70公分,中间有一个直径10公分左右的孔。在孟母塑像的底座旁边,还有一个疑似大殿柱子下面的石质柱础。
  在平坊村的村西路南躺着3通残碑,其中一通碑为孟母庙中的石碑,后被移至村里。该碑体被架在两个十几公分高的石条上,没有底座,整体为青石质,碑首左上角和石碑底部都被切去一个角,碑文四周刻有祥云纹样环绕。记者测量,此碑高2.45米,宽0.90米,厚0.24米,碑阳中部有明显的被石碾碾过的痕迹,石碾碾过部位的碑文已经无法辨认,据说是村中一造纸作坊碾造纸原料所致。其余的碑文尚可辨认,能辨认的不到全部碑文的二分之一。
  这通碑的碑首上部刻有疑似&鲁&或&重&字,左下边有一字,残缺半边,仅存&言&字边。石碑上杂物较多,魏成玉端来一盆水,以扫帚将石碑清理了一下。碑文正文以楷书写就,右上角刻有&重修孟母庙并凿井买香火田地碑&,文中曰&孟母庙相传在阳谷县安乐镇&&校李成之张孝忠通义&&秋八月日本县令杨用道()张冈保&&耆旧鲁奇捐资鸠工以重修言&&春三月日落成按孟母载在家谱及&&粹之地乎询其断机所则&&岱()祁内即为孟&&之母()谓圣贤&&母氏力也或曰&&无疑之传疑之笔知此则可以亮断机三&&学于义未尽业祠在天&&率多无谓而孟母之贤诚为&&之备之宣也三君子以躬以正而挹于孟母风化独&&奇氏三君子新之增之&&生于三迁有&&不新其庙&&今数百年之后由我明三君子以资于昔数百年之前正义之()以如日中天而母泽永永存万载如一日&&万历四年岁在柔兆困敦秋十月上浣之吉&左下角碑文的落款为&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前户部郎中东阿平秋许用中(谟)&.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年,依照部分碑文内容并对照《阳谷县志》的有关记载分析,该碑记述的应是明万历四年即1576年重修孟母庙的情况。
  石碑背面为土黄色,字迹为楷体,右上部刻有&向学孟母千古贤重()庙地向后传二十七分数刻石遗与护祠做资田&碑文刻有&施财莫方百达乘&&赂臭万年贤者做之家道永子子孙孙步广寒&&买()主徐云霄男徐芝徐(阑)孙邦奇男孙九成奇男鲁()鲁可贡鲁可资&&薛凤学男薛坤薛奇薛代魏守住男&&庙主耿魁耿千魁男耿()耿尚而耿尚&&杨子富耿氏&&致仕官申纯王伦张纬李时用陈来朝&&寿官李谭申绍&&省祭官李轲&&乡耆孙世虎&&庠生李()李应郎孙凤翼刘萝祥刘萝&&(录)张成芳&&施财王继徐&&&等多个人名,据推测,此碑文记载了当时立碑时所参加的人以及捐助者。
  耿遂成告诉记者,孟母庙内原来曾有数十通碑,这些碑大部分在大殿倒塌后相继被毁坏。以前还有五六通石碑放在村里,后被烧石灰时销毁了。
  据《阳谷县区划分人口情况变迁》记载,1936年到1939年,石佛镇这一带曾设过孟母乡,属阳谷县第四区。乡公所安在孟母庙内,归孟母乡管理的有平坊、朱庄、陈集等十几个村庄。此次寻访,虽未能找到孟母墓,但是看到了孟母庙的遗迹以及孟母碑,也算是颇有收获。孟母祁蚕以及首葬于此的说法,最权威的说法来自《三迁志》和《孟志摘要》,这两部记述孟氏家族历史的重要典籍不但有记载,而且在《孟志摘要》中还有详细的《孟母故里图》《孟母墓图》以及《阳谷孟母专祀庙图》。
  传承孝道系文化血脉西汉刘向所编的《列女传母仪》对孟母三迁所述甚详,赞颂说:&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孟母仉氏和三国徐庶的母亲徐母、岳飞的母亲岳母,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并位居之首。
  孟母教子的壮举成为千古美谈,孟母的故事,在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史上是浓重的一笔。历代也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贤达贵人来拜谒孟母庙。金天眷三年,阳谷知县杨用道提孟母庙记中说:&用道少时尝游学邹鲁,吊古圣贤遗迹,若孔之父母庙祀、学宫,而孟母独缺,每兴叹焉!既仕为阳谷宰,至得孟母庙于阳谷安乐镇之西,曰孟母祈蚕祠。用道戒仪捐,辰谒奠稽首毕,乃徘徊周视,祠宇倾颓,野草蔓延,遂谨率同僚各出禄米,相与启其祠而新之。&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张恂《题咏孟母享祀特为祈蚕所》:&孟母祠颓一径斜,春来多少祁蚕家&&;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吴铠也作《孟母庙赞》二首,其一曰:&教子祠前春草生,祁蚕原上暮云平。衣冠不改诗书泽,风木犹传机杼声。气象岩岩山岳重,名利杳杳羽毛轻。子贤母圣真堪羡,地厚天高感慨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有很多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进行培育,吸取营养,汲取力量,服务实践,顺应时代,这样的价值观才能为更多的人所认可,所践行。
  孟母一生,母懿垂范、教子有方,在教子励学、教子修德、教子忠信、教子治国等方面都为后世人做出了榜样,荣载史册。因此,近年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念母爱而设立的中华母亲节,就是以孟母为旗帜,选定在孟母生孟子之日农历四月初二。弘扬母爱,传承孝道。孝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这赋予了&孝&字更深刻的内涵。对孟母的纪念和宣传,就是为了弘扬母爱,使中华孝道精神永久流传,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链接儒家圣贤的聊城足迹聊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处齐鲁、燕赵文化结合处,多次发生文化碰撞、融合与更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春秋时期,聊城与鲁国毗邻,孔子及其弟子等曾长期在聊城活动。聊城自古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润,《隋书》中曾称赞聊城&今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
  【孔子印记】莘县古有东鲁店,当年孔子去卫国时曾住于此并为当地士子解惑;阳谷安乐镇后屯村西有孔子宿处碑,碑的下面&孔子宿处&四个大字双钩镌刻,碑文为阴刻正楷,44字,叙述孔子为鲁司寇时之政绩,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阳谷县知事何式珍所立。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曾至此&西望有莘之野&,并止宿于此;博平有孔子回辕处碑,据史志记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于是回辕归东,返于鲁国的陬里。为纪念此事,此度口改名曰&鸣犊&,并立石刻&孔子回辕处&记其事,后人在此外修有圣迹庙,庙中有孔子乘车的塑像。&犊河圣迹&遂为博平古八景之一。后因黄河改道,圣迹不存&&【孔子弟子印记】冉子在冠县授徒传艺,病逝于此,冠县建有冉子墓和祠堂;子夏在冠氏邑的西河授徒(今属馆陶)并逝于此;子路曾在来聊城讲学,阳谷有子路堤,莘县有子路堤和子路书院,郑板桥写的&仲子庙&至今仍在;孔子弟子闵子骞洁身自重,他拒绝了鲁国权贵的召请,隐居在范县(县治在今莘县古城镇),死后葬于此,范县有闵子墓。乾隆赐碑&天下第一孝&;阳谷曾把孔子弟子的遗迹称为一邑之光,分别为:祈蚕圣祠、冉子书院、颜子封邑、高子羔原&&【孟馆清风】孟馆,即孟子曾经居住过的馆驿。当年孟子由邹去梁,路过茌平,在今茌平东门外住过,他住的地方人称孟馆。此处树木森森,浓荫蔽日,气爽风清,虽暑犹凉,人称:&孟馆清风&.明代东昌知府叶天球曾重建,今已不存。列茌平古八景之一。
  【晓春亭】晓春亭遗址位于今冠县城东北5千米处。相传孟子由齐至魏途经冠县时,有个叫景春的纵横家拦住他的车,请教&何为大丈夫&.孟子&止车而立&,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当时&止车而立&处,至今仍叫&直立村&.东汉人张衡为纪念此事,建&晓春亭&.后人在晓春亭旁又建了孟子庙。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
[责任编辑:gaoyanan_iqilu]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薛云飞自创小鸟体书法三尺条幅录朱熹名句《鱼跃海中天,鸳飞月窟地》
薛云飞自创小鸟体书法三尺条幅录朱熹名句《鱼跃海中天,鸳飞月窟地》
编号:se,sp1250
品种:书法原作-书法原作
属性:毛笔书法原作,,,年,条幅,,自创字体,,三尺100×69,宣纸,,
简介:作者:薛云飞。书写怪异,画小鸟组成字体,别具一格。此作品宣纸画芯未裱,品较好,具体请看图。规格:100X52cm
商店【亮湖藏苑】“书法原作”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书法原作 >> 薛云飞自创小鸟体书法三尺条幅录朱熹名句《鱼跃海中天,鸳飞月窟地》
Copyright &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辨率最好为,IE5.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中国收藏热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客服电话:8, (白天接听:9:00--17:00)寻访散落在阳谷的孟母印记
&&&聊城日报日
星期二【第 B4 版:民生人文】
&&&&&世代相传,阳谷县石佛镇平坊村为亚圣孟子之母祁蚕之所,并寿终或首葬于此。日前,聊城日报记者来到平坊村——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中这两句话,脍炙人口,懿范永传。孟母三迁、断织喻学、买肉示信、教子明礼、励子行道的典故,不仅成就了孟子一代“亚圣”,也使孟母成为名垂千秋的中国贤母的典范。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孟母曾经在聊城阳谷生活过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卒于阳谷县、首葬于阳谷县。
6月25日,本报记者前往阳谷县探访孟母生活的印记。
孟母仉氏祁蚕行教化
《阳谷县志》记载:“孟母庙在城北安乐镇西,世传孟母祁蚕处。”在民间,人民群众实行庙祭,有春祈秋报的习俗,祁蚕的意思是说孟母曾在此敬香许愿,祈求蚕神保佑当地蚕茧丰收。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宗师,后世“孔孟”往往并称,被称为“亚圣”。而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与他有位伟大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为何说孟母在阳谷生活过呢?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齐国属地的阳谷一带是国君的重要活动区域,阳谷县现今保留的“会盟台”便是齐桓公召集天下诸侯议政富国的地址。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约在齐宣王二年孟子游齐,先后在齐国居住了长达十几年时间。这一时期,孟子的活动范围必然与齐国国君活动区域或重大事件发生地有着直接的联系。另外,《茌平县志》《冠县志》等都记载了孟子在当地的活动。因此,孟子在齐期间,曾活动在阳谷一带是很正常的。
据亚圣第六十八代裔、中华孟氏宗亲会常务理事、阳谷分会会长孟传科告诉记者,一些古籍中记载了孟子和孟母在阳谷的情况。《三迁志》记载孟子至齐期间,“迎母仉氏就养于齐。”据了解,《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褒扬由孟母蒙养之正而有孟子作圣之功,专载孟子、孟母及其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源与流、兴与衰、因与果。而专门记载孟子世家族史的具有族史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的古籍《孟志摘要》记载:“孟子壮遊齐梁王、齐宣王,築雪宫在青州府尽心堂;遊梁书院在开封府,至于縢之上宫、茌之孟馆、莱芜之孟止亭、阳谷之祁蚕所,皆历历可纪。”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阳谷属温带季风气候,地处黄河下游,为黄河冲击扇形地,境内有古黄河、徒骇河、金堤河等主要河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据古史记载:伏羲在阳谷教民种谷;“蚩尤明于天道”,在阳谷观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来确定一年的时令,使民知时节,以便民随季节变化进行春播、夏锄、秋收、冬藏,不误农时。阳谷也曾发掘出很多大汶口文化时代的陶质和石质纺轮,说明当时的阳谷人不仅会种地,还学会了用丝和麻织布,手工纺织比较发达,是中华大地上纺织业发祥地之一。因此,曾以织布维持生活、对养蚕织布有深厚感情的孟母将会首选在纺织业发达的阳谷生活。《阳谷县志》记载:“阳谷古城在今城东北三十里屯孟母祁蚕祠之南十五弓。”“孟母庙在城北安乐镇西,世传孟母祁蚕处。”相传:孟母仉氏曾停留阳谷安乐镇平坊村(今属石佛镇),在这里兴德化,劝农桑,树母仪,留圣迹。
《三迁志》和《孟子世家流寓寿张支谱·孟子年表》记载:“迎母仉氏就养于齐;”“母仉氏卒于齐。丧母,扶丧归鲁。”意思是说,孟子把母亲接到齐国,后来孟母在齐国去世后,孟子护送孟母的灵柩回邹县。《孟志摘要》善本不仅有《孟母故里图》,而且还有《孟母墓图》,其位置就在平坊村。纪录祖墓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事情,作为孟子世家记载家族历史的“家志”绝不可能随随便便、无中生有地记载自己始祖母之墓,因此孟母寿终于阳谷后,在孟子“扶丧归鲁”前,很有可能临时葬在阳谷。在阳谷安乐镇、石佛镇一带至今仍流传着:孟母在当地住过,老(方言,寿终的意思)在当地,葬在当地的说法。
唐天宝七年,谷邑令奉诏建孟母庙。如果没有孟母在阳谷居住祁蚕、孟母寿终于此,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在阳谷建造孟母庙。《三迁志》载:“孟母庙在阳谷县东北四十里”。《孟志摘要》(善本)刊有:《阳谷孟母专祀庙图》,对亚圣四十三代裔孟忠于后周世宗时,携眷由邹县迁阳谷奉守孟母庙也有明确记载。阳谷旧志把孟母庙列入“阳谷八景”和“四大圣迹”之一。金天眷三年(1140)知县杨用道重修阳谷孟母庙,并写有《孟母庙记》;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李荫再修阳谷孟母庙,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前户部郎中许用中撰《重修孟母庙并凿井买香火田地碑》碑文;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县王时来,会乡宦李元琳、庠生李鸣奇对阳谷孟母庙进行了修缮;抗日战争时期,阳谷孟母庙毁于战火,现今遗迹尚在。
孟母圣迹宣献夫人殿
如今,在阳谷县石佛镇平坊村,依然有“孟母庙”“孟母井”遗址,以及相关石碑等。
上午刚刚下了一场雨水,雨过天晴的乡间在一种明朗清新的氛围里。在平坊村南不远处,刚收割完的麦田里突兀着一个高约3米的土堆,土堆上长着几棵树,郁郁葱葱,随风轻轻摆动,离很远就能看到。这个土堆离村间公路不远,约有十几米的样子。孟传科告诉记者,这就是孟母庙大殿的堌堆。我们走近仔细查看,堌堆南北长约7米、东西宽约8米、高约3米,呈椭圆形。堌堆被荆棘覆盖,表层散落着残缺的庙宇青砖青瓦,上有七八棵生长极为茂盛的榆树。堌堆南面上部有砖垒成的用于祭拜的小庙屋,小庙屋约有半米高,内有蒙着红布的神像,前有祭祀的痕迹。
看到我们在堌堆前拍照查看,几分钟之内,二十多位经过的村民围了过来。“你们知道这个土堆是怎么回事吗?”记者向村民们询问。“谁不知道啊,这里原来是孟母庙,后来损坏了,就剩下这个土堆了。”村民们七嘴八舌回答着。
据平坊村77岁的耿遂成介绍:孟母庙由来已久。听老人讲,孟母、孟子在这里住过,而且孟母死在了这里。后来,孟子才把孟母的遗体移葬到了邹县。耿遂成说:“孟母庙何时所建,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在我记事的时候,孟母庙还有呢。占地30亩左右,庙内当时还存有大殿三间,院落周围是二三米高的土墙,庙门口有两只望天吼石雕守着。当时的孟母庙大殿就叫宣献夫人大殿,中堂供放着孟母塑像,孟母像后的北墙上悬挂着题为‘母仪第一’的巨幅匾额。大殿东间的神龛内供奉着亚圣孟子幼像;西间的墙上彩绘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图,还有一副画着大海、彩云、飞鸟、鲤鱼等内容的大型彩画,彩画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鸢飞月窟地;下联:鱼跃海中天。后殿中堂塑有亚圣孟子像,内壁彩绘孟子周游列国及率弟子著述七篇的故事;前后殿之间设有两庑,整个祠宇有红墙护围,院内古树参天,布局严整,气象威严。”
据史料记载,孟母早在唐代即辟有专祠岁祭,宋代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加封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据《孟志摘要》记载,孟母庙始建于唐天宝七年,建成后,历代以来,庙内延儒设教,寒士多就之。乡民承孟母遗风,亦在庙之两庑设立乡学,以教子孙。至清末民初,庙内建筑尚好,有庙田数十亩,孟忠后裔仍有被袭封奉祭孟母庙之举。每逢二月二日,孟母庙举行盛大庙会,四乡孟氏及远近士民,纷纷而至,前来谒拜,以祀孟母。后来,孟母庙的大部分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被鬼子汉奸给毁了,汉奸队曾驻扎在庙内,院子周围的土墙是汉奸队抓人垒的。幸存的大殿和四周的土墙在临近解放的时候全部倒塌了,从此孟母庙就成了废墟,仅在宣献夫人殿倒塌的地方一直保留着一个堌堆。
平坊村村支部书记魏成玉告诉记者,宣献夫人殿距原庙宇东西围墙约各40米、距原庙大门约120米、距原庙北墙约50米;在原庙内西南处有一口“孟母井”,井距原西庙墙约10米、距宣献夫人大殿遗址堌堆约40米,目前井体基本完好。我们来到井边,该井已经干涸,井边杂草丛生,井口直径约0.8米,深约2.5米,井体全是用青砖砌成。据魏成玉说,原来井深约7、8米,里面一直有水,后来才被风沙慢慢侵袭,逐渐干涸。
村民们告诉记者,建国前孟母庙的香火格外盛,不但本地人来此祭拜,就连周边河南、河北等省的人也前来拜祭,每年的二月初二,这里都举办盛大的庙会来纪念孟母。解放后,孟母庙虽然成了废墟,但是仍然有人到堌堆前烧香磕头,祭拜孟母。据村民们讲,家中有孩子考学、孩子不好好学习、家中有病人等等都会前来拜祭,拜祭完后到孟母井里取一杯水带回去,当时称为“打法茶”。
万历年重修孟母庙碑
从孟母庙遗址向北约700米就来到了石佛镇平坊村,在“平坊村”村名的石碑旁,七八位老人正在坐着聊天。耿遂成老人拍了拍旁边的一个大石头碾子告诉记者:“这就是当时孟母塑像的底座。”这个青石底座呈圆柱形,直径约70公分,高约70公分,中间有一个直径10公分左右的孔。在孟母塑像的底座旁边,还有一个疑似大殿柱子下面的石质柱础。
在平坊村的村西路南躺着3通残碑,其中一通碑为孟母庙中的石碑,后被移至村里。该碑体被架在两个十几公分高的石条上,没有底座,整体为青石质,碑首左上角和石碑底部都被切去一个角,碑文四周刻有祥云纹样环绕。记者测量,此碑高2.45米,宽0.90米,厚0.24米,碑阳中部有明显的被石碾碾过的痕迹,石碾碾过部位的碑文已经无法辨认,据说是村中一造纸作坊碾造纸原料所致。其余的碑文尚可辨认,能辨认的不到全部碑文的二分之一。
这通碑的碑首上部刻有疑似“鲁”或“重”字,左下边有一字,残缺半边,仅存“言”字边。石碑上杂物较多,魏成玉端来一盆水,以扫帚将石碑清理了一下。碑文正文以楷书写就,右上角刻有“重修孟母庙并凿井买香火田地碑”,文中曰“孟母庙相传在阳谷县安乐镇……校李成之张孝忠通义……秋八月日本县令杨用道()张冈保……耆旧鲁奇捐资鸠工以重修言……春三月日落成按孟母载在家谱及……粹之地乎询其断机所则……岱()祁内即为孟……之母()谓圣贤……母氏力也或曰……无疑之传疑之笔知此则可以亮断机三……学于义未尽业祠在天……率多无谓而孟母之贤诚为……之备之宣也三君子以躬以正而挹于孟母风化独……奇氏三君子新之增之……生于三迁有……不新其庙……今数百年之后由我明三君子以资于昔数百年之前正义之()以如日中天而母泽永永存万载如一日……万历四年岁在柔兆困敦秋十月上浣之吉”左下角碑文的落款为“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前户部郎中东阿平秋许用中(谟)”。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年,依照部分碑文内容并对照《阳谷县志》的有关记载分析,该碑记述的应是明万历四年即1576年重修孟母庙的情况。
石碑背面为土黄色,字迹为楷体,右上部刻有“向学孟母千古贤重(捨)庙地向后传二十七分数刻石遗与护祠做资田”碑文刻有“施财莫伩方百达乘……赂臭万年贤者做之家道永子子孙孙步广寒……买()主徐云霄男徐芝徐(阑)孙邦奇男孙九成奇男鲁()鲁可贡鲁可资……薛凤学男薛坤薛奇薛代魏守住男……庙主耿魁耿千魁男耿()耿尚而耿尚……杨子富耿氏……致仕官申纯王伦张纬李时用陈来朝……寿官李谭申绍……省祭官李轲……乡耆孙世虎……庠生李()李应郎孙凤翼刘萝祥刘萝……(录)张成芳……施财王继徐……”等多个人名,据推测,此碑文记载了当时立碑时所参加的人以及捐助者。
耿遂成告诉记者,孟母庙内原来曾有数十通碑,这些碑大部分在大殿倒塌后相继被毁坏。以前还有五六通石碑放在村里,后被烧石灰时销毁了。
据《阳谷县区划分人口情况变迁》记载,1936年到1939年,石佛镇这一带曾设过孟母乡,属阳谷县第四区。乡公所安在孟母庙内,归孟母乡管理的有平坊、朱庄、陈集等十几个村庄。此次寻访,虽未能找到孟母墓,但是看到了孟母庙的遗迹以及孟母碑,也算是颇有收获。孟母祁蚕以及首葬于此的说法,最权威的说法来自《三迁志》和《孟志摘要》,这两部记述孟氏家族历史的重要典籍不但有记载,而且在《孟志摘要》中还有详细的《孟母故里图》《孟母墓图》以及《阳谷孟母专祀庙图》。
传承孝道系文化血脉
西汉刘向所编的《列女传·母仪》对孟母三迁所述甚详,赞颂说:“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孟母仉氏和三国徐庶的母亲徐母、岳飞的母亲岳母,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并位居之首。
孟母教子的壮举成为千古美谈,孟母的故事,在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史上是浓重的一笔。历代也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贤达贵人来拜谒孟母庙。金天眷三年,阳谷知县杨用道提孟母庙记中说:“用道少时尝游学邹鲁,吊古圣贤遗迹,若孔之父母庙祀、学宫,而孟母独缺,每兴叹焉!既仕为阳谷宰,至得孟母庙于阳谷安乐镇之西,曰孟母祈蚕祠。用道戒仪捐,辰谒奠稽首毕,乃徘徊周视,祠宇倾颓,野草蔓延,遂谨率同僚各出禄米,相与启其祠而新之。”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张恂《题咏孟母享祀特为祈蚕所》:“孟母祠颓一径斜,春来多少祁蚕家……;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吴铠也作《孟母庙赞》二首,其一曰:“教子祠前春草生,祁蚕原上暮云平。衣冠不改诗书泽,风木犹传机杼声。气象岩岩山岳重,名利杳杳羽毛轻。子贤母圣真堪羡,地厚天高感慨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有很多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进行培育,吸取营养,汲取力量,服务实践,顺应时代,这样的价值观才能为更多的人所认可,所践行。
孟母一生,母懿垂范、教子有方,在教子励学、教子修德、教子忠信、教子治国等方面都为后世人做出了榜样,荣载史册。因此,近年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念母爱而设立的中华母亲节,就是以孟母为旗帜,选定在孟母生孟子之日——农历四月初二。弘扬母爱,传承孝道。孝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这赋予了“孝”字更深刻的内涵。对孟母的纪念和宣传,就是为了弘扬母爱,使中华孝道精神永久流传,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链 接:儒家圣贤的聊城足迹
聊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处齐鲁、燕赵文化结合处,多次发生文化碰撞、融合与更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春秋时期,聊城与鲁国毗邻,孔子及其弟子等曾长期在聊城活动。聊城自古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润,《隋书》中曾称赞聊城“今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
& & 【孔子印记】
莘县古有东鲁店,当年孔子去卫国时曾住于此并为当地士子解惑;阳谷安乐镇后屯村西有孔子宿处碑,碑的下面“孔子宿处”四个大字双钩镌刻,碑文为阴刻正楷,44字,叙述孔子为鲁司寇时之政绩,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阳谷县知事何式珍所立。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曾至此“西望有莘之野”,并止宿于此;博平有孔子回辕处碑,据史志记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于是回辕归东,返于鲁国的陬里。为纪念此事,此度口改名曰“鸣犊”,并立石刻“孔子回辕处”记其事,后人在此外修有圣迹庙,庙中有孔子乘车的塑像。“犊河圣迹”遂为博平古八景之一。后因黄河改道,圣迹不存……
& & 【孔子弟子印记】
冉子在冠县授徒传艺,病逝于此,冠县建有冉子墓和祠堂;子夏在冠氏邑的西河授徒(今属馆陶)并逝于此;子路曾在来聊城讲学,阳谷有子路堤,莘县有子路堤和子路书院,郑板桥写的“仲子庙”至今仍在;孔子弟子闵子骞洁身自重,他拒绝了鲁国权贵的召请,隐居在范县(县治在今莘县古城镇),死后葬于此,范县有闵子墓。乾隆赐碑“天下第一孝”;阳谷曾把孔子弟子的遗迹称为一邑之光,分别为:祈蚕圣祠、冉子书院、颜子封邑、高子羔原……
& & &【孟馆清风】
孟馆,即孟子曾经居住过的馆驿。当年孟子由邹去梁,路过茌平,在今茌平东门外住过,他住的地方人称孟馆。此处树木森森,浓荫蔽日,气爽风清,虽暑犹凉,人称:“孟馆清风”。明代东昌知府叶天球曾重建,今已不存。列茌平古八景之一。
& & 【晓春亭】
晓春亭遗址位于今冠县城东北5千米处。相传孟子由齐至魏途经冠县时,有个叫景春的纵横家拦住他的车,请教“何为大丈夫”。孟子“止车而立”,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当时“止车而立”处,至今仍叫“直立村”。东汉人张衡为纪念此事,建“晓春亭”。后人在晓春亭旁又建了孟子庙。
&&& 聊城日报记者
夏旭光& 通讯员 孟传科 郭素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德申海中天水上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