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工作总结靠什么激活

“绿色信贷”幼苗如何浇灌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12:28:5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国合会2011年年会政策研究报告论点摘登
-《中国环境报》
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国合会2011年年会政策研究报告论点摘登
  如何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课题组外方组长:里杰兰德国合会委员,瑞典战略环境研究基金会主任
  “经济结构转型与政策体制改革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保障。中国的绿色转型既没有一条普遍适用、一以贯之的捷径,也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相反,未来中国的绿色发展必须考虑区域条件和特征,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课题组中方组长:杨朝飞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
  “政府应该避免设置不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门槛和市场壁垒,打破地方保护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封锁和壁垒。避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把发展的权利归还给企业。避免频繁利用行政手段影响市场价格和市场运行秩序,向市场释放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错误信息。”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中国步入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中国应抓住新的绿色增长机遇,以实现绿色转变引领下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当务之急是如何加快并深化中国的绿色转型,其关键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推进转型、提高成本效率、改善体制机制以及提升政策法规的质量。
  绿色转型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战略规划为绿色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基础;政府要摆正位置并在转型过程中扮演合适的角色;机制完善的市场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为绿色经济发展创造制度条件。政府不越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失位,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服务作用;政府不错位,强化经济政策的引导作用。
  2.建立政策决策综合评估制度,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对节能减排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综合评估制度;建立对各区域、各行业环境风险的综合评估制度。
  3.全方位推动财税金融政策的生态化调整。一是要建立财政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税收体系;三是要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金融政策;四是要进一步强化资源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发展差异化区域绿色经济的政策建议:
  1.防止落后技术及生产设备在地区间转移,实现区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2.推动集中式绿色城市化发展。
  3.健全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补偿机制。
  促进经济领域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
  1.采取综合方法推动传统工业领域绿色经济转型。要建立健全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采取污染防治与资源利用综合方法,以实现节能减排协同控制;新兴战略产业将引导绿色经济发展,应大力促进新兴战略产业。
  2.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取消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支持有机肥产业化发展;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3.充分发挥服务业在绿色转型中的催化作用。发展强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制造业和服务业;鼓励资金和投资再分配,在服务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投资、贸易与环境研究报告
  国际贸易与投资中怎么找准定位?
  课题组中方组长: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投资、贸易和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和贸易所产生的结果促进经济增长,也伴随着能源消耗的高速增长。中国目前这种以资源换市场、以环境换增长的经济发展现状亟待改变。”
  课题组外方组长:约翰·福格齐国合会委员,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生院研究员,英国森林再控股公司董事长
  “中国实施绿色政策走在了世界前面,这不仅是梦想和计划,而且有具体的行动,贸易和投资能折射出中国形象。很多地区是欢迎中国的,他们希望中国增加投资数量和质量,希望在中国企业身上看到绿色理念。”
  通过研究,课题组探究了海外在华投资(FDI)、中国海外投资(ODI)和中国国际贸易领域的绿色转型问题。
  针对外国在华投资的政策建议:
  1.调整和完善中国的引资政策,引导FDI流向主导行业,如高科技、环境友好以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实现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环境目标。
  2.根据FDI出资国的先进环境经验,特别是那些环保标准较高出资国的经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吸引外资的法律框架。
  3.鼓励企业尽可能投资绿色产品和服务,促进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建立。
  4.在考核地方政府绩效时应特别关注FDI的投资质量,特别要将环境绩效和技术进步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针对中国海外投资(ODI)的政策建议:
  1.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应更好地为“走出去”做好必要和充分的准备,在东道国绿色发展和应对环境、社会影响上发挥积极作用。
  2.中国应与存在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建立起新型对话平台。
  3.解决与中国ODI、贸易活动相关的负面看法和问题。
  4.建立一整套评估体系。
  5.在中国法律框架下,鼓励中国中小企业在投资东道国取得合法地位,并保证他们具备在国外合理运营的能力。
  6.作为贸易和促进投资的一部分,结合绿色发展,向国际社会强调并阐明中国政府及其金融行业愿意向东道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优惠融资,并提升优惠融资的效率。
  关于绿色贸易的政策建议:
  1.更广泛地利用市场定价机制,确定自然资源、环境服务和能源价格。
  2.鼓励和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3.提供促进低能耗和低环境损害产品出口政策指导和激励措施,向更为环保的出口结构转型。
  4.投资开发更好的国家级会计和报告制度,减少出口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
  中国汞管理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汞减排为何成为关注焦点?
  课题组中方组长: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控汞行动要求中国实施汞减排战略,推进中国的汞减排与其绿色发展战略相衔接,这不仅会使中国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受益,也将使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占据主动地位。”
  课题组外方组长:Barry Stemshorn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高级研究员
  “建立强制性国家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非常重要。这种制度可以说是信息体系的基石,也是国际汞报告的基础。为了使中国的报告更加可信,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制度并使之具有透明性。”
  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目前,联合国140个成员国正在就拟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汞问题文书进行谈判,以减少汞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作为汞排放大国,中国汞减排目标的设定对于全球汞减排至关重要,中国也因此成为全球汞公约谈判的重要国家。课题组在全面评估国外汞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汞管理现状以及涉汞行业开展技术革新和相关政策完善的战略和行动计划,提出中国汞管理优先行动建议。
  10条行动计划:强化国家顶层设计,建立国家汞管理战略和行动计划;建立汞管理动态信息平台,明确汞环境安全风险;减少汞污染风险,保护公众健康;加强对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加大投资规划,推进涉汞行业绿色转型;健全汞管理体系,提升监督执法能力;提高认识,减少汞的使用和排放,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加强国际合作,并积极支持全球汞运动,消除汞污染;改善环境绩效,推进重点涉汞行业汞减排;统筹兼顾,推进汞和其他重金属污染协同控制。
  4条优先行动建议:及早行动,推进解决影响公众健康的关键环境问题;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全球汞减排;保护汞资源,减少汞的使用和需求;强化保障措施,推进无汞绿色经济。
  中国实现“十二五”环境目标机制与政策之“十一五”污染减排评估报告
  污染减排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课题组外方组长:杜丹德国合会委员,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
  “中国政府成功实现了‘十一五’目标,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这份成绩让我们对‘十二五’有了更多的期待。可以判断,中国的环境管理出现了‘拐点’,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能解决。我们现在往回看,也是在朝前看。”
  课题组中方组长:汪纪戎国合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一直在进步,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我们的标准再严一些,引导力度再大一些,淘汰时间表再细一些,可能会使减排更容易一些,成本更低一些,综合效果更好一些。”
  “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成效显著,实属不易。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中国超额完成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提前实现了本应在工业化中后期才能实现的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全面完成了解决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预定目标,基本完成了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阶段性目标,对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长期性、全局性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能源消耗强度虽然明显降低,但仍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单位GDP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污染减排工作任重道远,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从全国和各省来看,控制新增量、巩固目前的减排成果,仍是重大挑战,是新时期污染减排的首要任务和最大困难。
  第二,需要更加注重前段减排,加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做好减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节水措施全覆盖,提供煤炭洗选法,可以有效降低减排的压力和工程减排的成本。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减污增效互动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以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和实施清洁生产为主要方式的中端减排仍显不足,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型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在特定阶段,刺激增长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两高”产业的扩张。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出台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协同性,适时调整刺激增长的政策,有效抑制部分“两高”行业的反弹,进一步提高结构成本的成效。
  第四,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各项制度保障了污染减排的落实。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减排工作仍主要依靠政府行为和强制力,政策存在短期性、阶段性、随意性等缺陷。需要探索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行动的良性格局,弱化靠行政手段调结构,降低调结构成本,减少损失。
  第五,“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超过两万亿元,保障了治污减排工程的建设,对减排贡献最大。环保投资总量对COD减排影响较大,对投资结构影响较小,反映了污染减排主要靠资金大量投入,还属于比较粗放的治污模式,需要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的投资绩效。
  绿色供应链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报告
  建立绿色供应链该做些什么?
  课题组外方组长:格温·路塔美国环保协会企业合作副总裁
  “发展绿色供应链体系是推动‘中国制造’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内在需求。绿色供应链战略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也是中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工具。”
  中国的绿色供应链处于萌芽阶段,在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引导的情况下,目前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实践具有自发性和自愿性。总体来说,中国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已具备一定的政策与市场基础,需要加强政策、市场的双重引导,实现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四方互动。
  为此,课题组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与规制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国绿色供应链法律、政策与标准体系。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与《绿色供应链行业评价标准》;结合现有环境认证体系,建立并完善绿色供应链认证体系;将经济政策与绿色供应链相结合,如给予绿色供应链参与企业税收优惠、绿色信贷优惠等方式,促进供应商的市场行为向绿色化转变;发挥政府引领与表率作用,强化绿色公共采购政策等。
  第二,推动企业实践,创建中国绿色供应链的经济体系。通过绿色供应链示范,培育“中国绿色供应链明星企业”,带动绿色供应链整体发展;建设“绿色供应链网络平台”,加强行业间、企业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外部团体间的合作;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并由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水平进行评价等。
  第三,激活市场力量,加强市场的服务与评判功能。成立“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建议由政府引导,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经济激励;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可先行发展绿色融资和绿色保险,逐步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拓展。
  第四,促进公众参与,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市场绿色消费培育,逐步消除推行绿色供应链的市场阻力;不断宣传绿色供应链理念,提高公众绿色意识,例如,可通过“绿色供应链明星企业”评比、政府绿色采购宣传、绿色消费进社区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培育全民绿色消费思想。
  中国低碳工业化战略研究报告
  低碳工业的增长点在哪里?
  课题组中方组长:冯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是非常关键的,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低碳工业结合起来考虑,将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课题组外方组长:Ber-nice Lee英国查塔姆研究所能源环境和资源部主管
  “在低碳工业领域,我们没有足够的国际经验,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充满争议,很难达成共识,我们需要共同合作来寻找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高位波动的资源价格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广泛关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于传统高碳发展模式的疑问。制定可替代性的增长战略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中国目前仍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低碳工业化将在实现2020年国家碳强度减排方面发挥决定性的核心作用。95%的碳减排来自工业部门采取的行动。其中,42%来自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29%来自能源结构优化,21%来自工业结构优化,3%来自循环经济的发展。
  高耗能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低碳工业化的两个支柱。在中短期,七大传统工业部门(电力、钢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纺织品、造纸业)可以通过制订部门目标,在年期间减少1.60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促进中国低碳工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它们提供的支持——不论是直接减排还是提供减排的技术支撑,都将推动传统部门向低碳增长发展。
  创新是促进工业转型的核心,对于2020年及以后实现可持续增长而言至关重要。需要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升级并且进行研发投资,建立促进不同部门之间、公共与私营实体之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行业监管与标准制定,例如日本的领跑者计划,向市场发出强有力的、稳定的信号。但监管落实非常重要,比如加强规章制度。这些措施应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包括价格改革、碳税与交易,以及提高效率、实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的创新财税体制等。
  为此,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制定低碳工业化发展规划,包括指定专项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发展的主要途径、重点领域和政策保障等,并注意与其他规划进行协调。
  第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用税收、金融等手段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化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进入。
  第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增加低碳研发在研发总投入中的比重;加强公共研发机构和试验平台建设;建立跨行业的技术联盟;合理制订政策措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成果的产业化等。
  第四,完善能源和主要资源的定价体系和定价机制。
  此外,还要完善碳排放交易等市场机制,构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适时开征碳税,为低碳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应用提供稳定的价格信号,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蔡方 曹俊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照片由本报记者贾继恒邓佳摄
《中国环境报》
& 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第22版:能源·油气
往期回顾 &
林权抵押贷款激活“绿色银行” ——丽水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纪实
  “用最小的钱致富最需要钱的人,帮最需要钱的人办成最需要办的事。”在11月17日召开的浙江暨丽水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会上,国家林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组对丽水市林权制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丽水,被称为“浙江绿谷,秀山丽水”,是浙江重点林区,承担着护佑全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重任,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全市拥有山林面积2151万亩,占浙江省的1/4。从2006年开始,一场明晰农民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改革正轰轰烈烈进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丽水市农村信用社打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的束缚,积极配合全市各地开展的林权改革试点,创办了一项全新的信贷业务品种——林权抵押贷款,破解了制约林业及“三农”发展的资金问题。据统计,至2008年11月上旬,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800多户,金额1.8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的推广,构建起农村金融与林农、林业部门协作的平台,有效拓宽了林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推动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担保方式的创新,促进农信社、林农、林企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双赢”、“多赢”的目标。  困局:  产权不明晰&&农民抵押难  守着“金山银山”过着穷日子  卜广禄是丽水市云和县紧水滩镇的林农,1983年开始在当地造林,拥有340亩林地,由于受到砍伐量的限制,从1990年进入封山养护后,他基本没有了收入来源。尽管守着“金山银山”,家里却没有了收入,有的只是一本林权证。卜广禄说,因为山林资产难以变现,当时的林权证在他眼里就像一张废纸。在当地,与卜广禄一样遭遇的山区农民还有很多。丽水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林业用地面积143.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44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7.6%。一直以来,山区农民“靠山吃山、靠山养山”,其主要收入还是依靠林业经济。然而,由于森林资源产权不明晰,老百姓住在深山,守着满山的森林资源,不能砍、不能用,还要管护,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百姓形象地说:这是守着“金山”过着穷日子。农民护林、种林的积极性低落,森林资源屡遭破坏和砍伐,林权纠纷也时有发生。营业机构网点广泛分布于农村的信用社,对林农提出的贷款需求,因林权抵押不合法、林权流转变现难、贷款管理及回收难、风险无法控制等原因,只能采取传统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担保抵押贷款的方式给予解决。但限于小额信贷的贷款周期短、金额小及“担保抵押难”等原因,无法满足林农大额的资金需求。  怎么办?&丽水人在苦恼,决策者在思考,农村信用社的领导也一直在探索着支农扶林之路。  丰富的森林资源决定了丽水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依山脱贫、靠林致富是丽水山区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以服务“三农”为已任的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历史使命:青山作“证”,不正是最好的贷款“抵押物”吗,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创新贷款方式,将巨大的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省农信联社丽水办事处主任马土文说,林农能不能真正富起来,关键还要看是否解决了发展资金的问题。多年以来,林业效益低、产业化进程慢,一个十分关键的难题就是林业投融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特别是山区农村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物,致使贷款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和林业发展的瓶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创新贷款方式,是破解这个瓶颈的最好方式。  破局:  林权作抵押&贷款有担保  找到通往“绿色银行”的金钥匙  为破解林农、林企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丽水市农村信用社与市人民银行、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一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林农意见,先后出台了《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意见》、《丽水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丽水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办法》、《丽水市森林资源资产收储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了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的意义、管理办法、操作流程等内容,指导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加大对林产业及“三农”的信贷投入,努力为林权改革做好配套的金融服务。  引入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这一森林资源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使林农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抵押资产,把原来的“死资产”变为“活资金”,破解了林农贷款无合法有效抵押物而导致的“抵押难”、“贷款难”问题,实现了林权抵押融资“零”的突破,为林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搭建起了良好的融资平台,为农户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十三都村第七生产队共有23户56人,居住在白马山半山腰的公务寺上,人均拥有150余亩山林,其中毛竹林20余亩。公务寺山高路陡,仅有一条羊肠山道,村里的毛竹全靠人工背下山,毛竹的价格里人工成本占了一半多,加上其它的费用,基本无利可图,有的还要亏本。虽然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但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当地林农想打通行政村至公务寺简易公路的要求十分强烈,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缺少资金,修路的巨大资金缺口无法解决,修路的事就拖了下来。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出台后,去年8月,山上的23户林农用自己的林权作抵押,获得了妙高镇信用社三仁分社“林农小额循环贷款”30万元,全都投到了公路的建设上。如今,虽然只是一条仅能通行拖拉机的简易公路,但山上毛竹的运输成本则由每百斤8元降到了2元,仅此一项,农户人均收入增加800元。此外,交通方便了,山上的林农还开发种植了高山蔬菜,平均每亩收入可达6000多元。  庆元县隆宫乡生水塘村村民鲍振平早就想改造自家的46亩毛竹林,当他得知林权可以抵押贷款后,马上就以竹林作抵押贷了3万元。1.8万元用来抚育竹林,另外1.2万元修了一条林道。现在,他家的竹子立株量从每亩不到100株提高到150多株,由于林道的开通,每根毛竹砍伐运输的人工费从原来的3.5元降至1.5元。统算起来,每亩竹林至少增加1000元的收入。  据了解,丽水全市林地面积2100多万亩,按每亩价值1000元计算,全市的森林资源资产达210多亿元。不算增值,且按210亿元资产和60%的抵押率折算,丽水市就可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26亿元。因此,暂且不说别的融资渠道,光盘活这笔资产至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林农的贷款担保难问题。  “依山脱贫,靠林致富”,是生活在丽水山区农民的迫切愿望。以往山区农民“靠山吃山”,只是守着“金山银山”到头来却苦了自己。当地农民说,如今,活树变现钱,资源变资本,林权证可以像城里人的房产证一样抵押贷款,咱农民也有了“信用卡”,林权抵押贷款这一金融创新,让林农找到通往“绿色银行”的金钥匙,赋予了山区农户“靠山吃山”新的含义。  创新:&  多种贷款方式&&林农得到实惠  让“摇钱树”成为农民致富的源头活水  针对林改实际和农村信贷需求特点,丽水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量体裁衣”,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探索出小额贷款、直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三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小额贷款模式,即由林农提供林权担保,由村委会审核公示以保证抵押林权的真实有效,信用联社以村为单位集中对林农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实行集中评定、一次登记、三年有效、随用随贷的原则。发放小额贷款证,林权管理部门进行林权抵押登记备案,授信林农可以在有效期内凭贷款证随时到信用社领取贷款。小额贷款原则上以1年为限,允许3年,贷款额度最高为3万元。据介绍,小额贷款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只要到信用社登记林权号就可以贷款。3年期限内,今天还完了,明天立刻可以再贷。这是目前覆盖面最广、使用率最高的方式。额度不高,但是林农需要的往往就是这点发家钱、应急钱。  直接抵押贷款模式,林农直接将林权抵押给信用社进行贷款。中间只需经过中介机构评估、林权抵押登记两个手续,就能直接从银行贷出相应款项。  担保抵押贷款模式,即林农向银行贷款前,先把林权抵押给担保机构,由担保机构向银行提供林农的贷款担保。同时,林农以其依法拥有的林权向担保机构提供反担保。  担保和反担保,有效地规避了信用社的风险。从2007年4月庆元县发放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以来,截至目前,全市面向林农发放林权抵押贷款已达3800多户,金额1.81亿元,全市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发生,预计年底将突破两个亿。  “我们要把钱贷给最需要的人,办最重要的事,让林农得到实惠、生态得到保护,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马土文说。  前面提到的云和县林农卜广禄是2007年年底看电视时才知道可以进行林权抵押贷款的好消息。经过考虑,今年6月,他拿着林权证来到了当地信用社,结果是贷到了20万元。卜广禄说,当时真不敢相信这张“废纸”值这么多钱。随后,他用这笔钱和亲戚一起办起了龟鳖养殖场,今年底产值即可达到50万元,预计利润20多万元。从山上到水里,卜广禄由此被乡亲们笑称为“水陆大将军”。  和卜广禄一样经历了从烦恼到惊喜的还有蔡利武和他的阳光农业有限公司。龙泉市阳光农业有限公司从2003年创建以来,就陆续以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向周围村集体和150多户农户手中流转了荒山、疏林山3800亩,先后投资1000万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初步形成了种、养、加及农业观光一体化的农业综合经营模式。2007年岁末,眼看投产后第一批新茶在来年新春即将开采上市,可是公司董事长蔡利武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筹建茶厂的资金出现了缺口。当他得知林权可以抵押贷款的消息后,抱着是试一试的心理向龙泉市信用联社求助。最终,阳光公司以1950亩毛竹林作抵押得到了120万元贷款。用这笔贷款,蔡利武赶在第一批新茶上市前,创办了金观音茶叶加工厂,并且使金观音茶叶在杭州市场一炮打响。  蔡利武说:“现在金观音茶叶已成为公司的支柱产业,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茶叶生产,今后几年内实现产量产值翻番不在话下。”  卜广禄和蔡利武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和其他林农一起,成为当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见证者,而直接让他们受益的,是农村金融创新与林权制度改革的有机融合。  据了解,丽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时推出林权贷款新业务,不仅为林权改革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平台,破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强大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信用社的资金运用渠道,降低了信用贷款的风险度,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色信贷工作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