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山水逸景翠园园9栋2单元3楼302是谁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威海东发山水园3期目前还不能够入住。
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就可以交房了,现在已经进入尾声了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张家界市桑植县山水逸景园住宅公寓装修
装修首选土巴兔
三大免费服务
四大装修保障
免费质检员质检
满意后付装修款
平安装修保险张家界日报数字报刊平台-打造国内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
第06:专版
| &&&&&&&&
星期四 出版
打造国内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
环卫机械化作业
街道整洁如新
分水岭煤矿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
桑植故事项目
桑植县城新貌
县城文明东路
  年是桑植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取得成效和市容市貌变化最显著的五年。全县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国内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市”的目标,加大投资规模、加快发展速度,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日益提升,为建设“美丽、幸福、快乐新桑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市规划  编制突飞猛进 管理彰显时效  桑植县逐步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乡镇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层次明晰、互相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从根本上扭转全县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的局面。  体系不断完善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日,修编完善新一轮《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国内知名的山水人文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并将瑞塔铺镇区、利福塔镇区以及刘家坪和洪家关白族乡的部分村庄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到规划期末2030年,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为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15.6万人。  完成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和引领下,完成新城区、老城区、产业园、瑞塔铺和利福塔五个组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市规划区1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内控规覆盖率100%,确保了规划审批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完成城市各专项规划。现已完成城市综合交通,全面拉开了城市路网骨架;完成了给排水、燃气、环卫、绿地系统、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等专项规划编制。  加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2010年前,全县只有高家坪小区编制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面积约18万平方米。近几年来,规划局组织编制、审批了阳光金地、山水逸景园、星河华都、桑植故事、星河华都、九天生物科技园、老观潭文化产业园等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全面启动乡镇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和镇区(乡集镇)规划的编制。2011年前,全县39个乡镇(场)除县城所在地澧源镇外,只有芙蓉桥白族乡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2012年开始全面启动乡镇规划编制,目前7个村庄规划和38个乡镇(澧源镇除外)村镇布局规划已全部完成政府审批,镇区和乡集镇规划正在有序开展。  体制逐步理顺  2011年8月,桑植县规划管理局成立,标志着全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严格规划审批。全面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一书三证”制度。自成立以来,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共1794份,实现规划行政许可合格核发率100%;坚持城市规委会审议制度;严格项目规划审批,强化规划调控和引导作用;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生态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风貌特色;严格城市公共空间管制,注重停车场、垃圾站等公益性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严格依法审批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促进项目的规划管理,有效推进项目的规划建设;严格规划的变更程序,坚决克服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任意改变用地性质和提高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行为。着力规范城市规划科学决策工作机制,促进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规划执法。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监察和管理工作,通过强化批后监管力度,坚持落实日常巡查制度、重点项目跟踪管理制度,严格依法立案查处等办法,形成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良好局面。  机制形成长效  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了相关乡镇、职能部门、责任单位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工作体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控违治违工作长效机制。实现新的违法建设‘零增长、全拆除、不反弹’,逐步消化拆除存量违法建设的总目标。截至2013年9月底,全年规划区内新增违法建设156处,群众自行拆除(助拆)27处,组织拆除44处,共计71处3481.12平方米,整改销号54处,采取停水停电措施3次,停工停建31处。另拆除存量违法建设28处3604.2平方米。全年共拆除违法建设99处7085.32平方米。2014年全年新增违法建设166处,拆除137处共5934.46平方米,整改销号18处,限期拆除11处,完成了新发生违法建筑当年拆除率100%的全面小康建设考评目标。  服务凸显亮点  立足本职,创新服务,着力打造“一站受理、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绿色通道。强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制度,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在业务受理上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的服务理念,为县城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符合建房条件的居民建房户实行现场审批、现场办公、送证上门;凡是农村集体土地上自建自住农户,免费为其进行地形图测量,免费提供民族风格外立面设计图纸。目前,已累计送证上门211户,免费测图342户,免收测图费437760元。积极主动为重点建设项目搞好服务,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一站式”、“绿色通道”、“保姆式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等服务方式,为项目尽早开工发挥职能作用。&(&彭丽华)  城市管理  创新机制&完善功能  县城管局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转变作风、服务城市,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体制改革、“三级三面”精细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督、制约、考评机制保障,实现“环境卫生明显干净、市容秩序明显规范、市政设施明显完善、园林绿化明显增多、城市夜景明显绚丽”的目标。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县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通过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议,明确了“三级三面”的管理体系。三级即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县城管局、各单位,三面即主次干道面由城管局负责,社区巷道面由澧源镇负责,单位院内面由爱卫办负责,确立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城市管理部门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管理无盲区,职能全覆盖”的原则,将城区划分成7个合理规模的网格状单元,将300多名工作人员分配到各网格路段,实行“定路段、定人员、定职责、定标准、包效果”责任制管理。并制作岗位公示牌,公布网格单元责任人的姓名、职责、电话、投诉渠道等信息,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向路段内的临街商铺和单位发放服务联系卡。  通过城市管理攻坚组近半年的工作,解决了31个城市管理方面久拖未解的突出问题。如:党校附近的违规货运站场得以取缔。古都酒店门前通道长期拥堵得以畅通。一小、二小、澧源中学等学校门口的占道经营、违规停靠得以遏制。城区车辆乱停乱靠现象得以遏制。  夯实城市管理基础  加大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提高城市载体功能,是今年城市市政建设的主体工程。城管局对城市主要街道推行分级、分类,实行精细化管理。先后对城区道路、街巷的路面坑槽、人行道、路灯、雨水污水观察井、道牙石等进行全面维修和更换,基本实现路平、灯亮、盖全、管通的目标。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8%以上,市政挖掘修复率100%,路灯亮灯率98%以上、节电15%。通过对直接责任范围内的17.7公里排水管网及时巡查、摸排、抢修,排水管网修复率达到100%。四年投入资金720余万元,更换井盖1600余块和踩砖4000平米、硬化道路6000平方米、亮化巷道38条、维修路灯1000多盏,修建人车分离栅栏3000米、增添公共绿化面积1200余平方米。投资2000多万元,改善环卫设施,购进28辆环卫作业车、垃圾收集箱300个、果皮桶1700个,新建垃圾压缩站13座,积极推进了环卫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城市环卫的工作效率。&城市功能的完善,奠定了城市规范管理的基础,保证了城市有“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构建全民城管格局  通过营造城市管理文化,跳出城市管理的局限,增强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参与和支持城市管理。今年,城管局联合交通、规划、交警等部门,深入城区各个角落,集中摸排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并建好问题台账。通过及时梳理、分析,现已建立包括违规用地、非法营运、市政设施、重点场所卫生保洁等问题台账24个。整个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由堵到疏的转变,展现了人性化管理:如今在桑植街头,已经看不到城管、交警、运管的“耀武扬威”,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主动服务:城管定点设立小广告栏、对夜市摊点集中经营规范管理、对违规商贩进行说服教育;交警、运管的执法是敬礼在先、请字当头、对违规停靠车辆是规范劝离。&“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已经融入了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心中。&(&罗&忠 汤招)  城市建设  面貌大变样&发展铸辉煌  过去的五年,城市建设总投入达到10多亿元,史无前例的大手笔,还绿、还畅、还美于城。桑植新城、澧水大桥、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成,澧水和酉水两岸的座座高楼林立;老城区通过改造,街道变得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创造性引资建设酉水廊桥,这些都显示了当代桑植人的巨大魄力。  城市路网结构不断完善  五年来,城市路网建设改造完成项目投资约2.8亿元。在老城区,实施了东门改造工程、和平路改造工程、赤溪路建设等工程,改造了破旧道路,重新规划了人行道及红绿灯,缓解了交通拥堵;在新区,遵循尽快拉通大的交通骨架的规划发展方向,建设了帅乡路、文明东路改扩建工程,总投资约3000万元的鸟儿岭降坡工程实现了路面通车。正在实施的文明东路延伸工程,总投资为5339万元,是县城东扩又一重要举措,预计2015年10月底前可建成通车,总投资4992.05万元的光明路即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也于日前开工。与此同时,全县相继建设完成了澧水大桥、建材市场大桥、老观潭大桥等城市桥梁工程。到2014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1.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达54.4公里,比2010年末分别增加3平方公里和7.9公里。  酉水风光产业带现雏形  酉水自东向西贯穿主城区,从北门桥至小溪口段全长10.7公里,两岸环境优美,用地条件良好。通过建设橡胶坝景观工程、文化产业园、四星级酒店、廊桥项目、高档写字楼、白族风情等商业特色街区、酒吧美食文化一条街、综合市场、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24个大型项目,其中15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力争将酉水沿岸打造成为集行政办公、旅游休闲、商业购物为一体的标志性滨水风光产业带。“一塔定心、两水交汇、三桥贯通、四方来朝”的永生廊桥已完成前期工作年内可开工建设,总投资达8000多万元。总投资1.5亿元的紫荆大厦商务写字楼建设正如火如荼,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500万元。&  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迅速  污水处理厂成功建设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2万吨/日,完成投资3100多万元,自2010年5月建成以来,污水处理量从无到有,每年完成污染物减排600多万吨。到2014年,共建成污水管网46.8公里。全年共处理污水723万吨,完成污染物减排610吨,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8%。彻底改变了桑植酉水和澧水河的污染问题,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大城市供水保障力度。目前已建成DN100以上各类供水管网60多公里,覆盖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年供水量从2010年的320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453万吨,城区供水覆盖率95%。  全县燃气市场进一步规范。2014年,全县燃气主管网里程达到31公里,庭院管网47公里,全县天然气用户6492户,比2010年同期增加&2492户,气化人口2.59万人,气化率32.3%。  小城镇建设“快马扬鞭”  自2013年以来,桑植实施了“特色乡镇战略”,县财政每年给9个特色乡镇安排专项资金540多万元,每个乡镇安排2个后盾单位,要求投入至少一个项目和10万元资金。今年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整合、社会资金投入,9个乡镇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各特色镇从产业、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发展内涵、功能需求上认真研究,明确建设发展定位:  ——瑞塔铺、芙蓉桥将人文特色和自然融入一体,全力打造白族风情小镇。芙蓉桥白族乡实施了“穿衣戴帽”项目,完成集镇主街道居民住房白族风格改造,完成了集镇街道水泥路面硬化及青石板铺设,进一步完善了白族文化公共活动广场配套设施。瑞塔铺正着手建设全县第一家乡镇污水处理厂。  ——利福塔镇充分挖掘山水、洞天、古镇文化,全力打造文化古镇。实施了集镇街道“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大型土家特色活动广场基本完工。  ——龙潭坪镇、五道水镇发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际边贸小镇。五道水完成桑鹤公路红旗桥翻修工程和部分路段硬化工程,龙潭坪完成集镇街道改造项目任务,铺设下水管道1860米左右,人行道板1360米,预埋弱电管网1300米。  ——刘家坪白族乡、洪家关白族乡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刘家坪集镇街道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洪家关“美丽乡村”建设预计整合1亿多元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基本产业、生态环境等工程建设,贺龙纪念馆升级、烈士陵园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力争在五年时间内把洪家关白族乡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全面小康典范、国家精准扶贫示范、国家AAAA景区。一座座特色小城镇,在桑植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新姿。  (李双&张巧红)  城区四化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全县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城区“四化”工程,五年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597万元,在县城区“两水五桥六路”范围内实施了一批项目,配套了一批设施,打造了一批景观,达到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的效果,解决了公共绿地基本为零,公共停车场基本为零,入厕难、垃圾收集难、健身散步难等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难题。工程的规划设计既体现时代气息、地方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又充分显示具有个性的城市文化形象和街道性质特点,从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美化工程。编制了文明西路街景设计;全面实施了文明西路、和平路临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拆除了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新增坡檐、坡屋顶、窗套、窗花、空调机位及以灰白色为主的墙面色调。澧源镇政府、财政局、教育局等63个单位完成了“穿衣戴帽”工程建设。临街306栋私建、宾馆和住宅楼按照民族风格的要求进行了屋顶及外立面改造;完成了帅乡路红绿灯、标识线等交通指挥系统建设工程;完成了胜蓝桥栏杆改造工程;对新报建的公私建筑风格进行规划控制,充分体现民族建筑元素和符号,彰显民族特色;加强城区市容市貌整治,规范机动车辆、摊贩、夜市摊点、板车等管理,重点抓了文明路、和平路、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等五条严管街的管理,实现中心城区管理井然有序。  ——亮化工程。完成了赤溪桥、澧水大桥、酉水桥、胜蓝桥、科赛桥等桥梁亮化工程;完成了主干道店面招牌改造和亮化工程,按照“一街一景、一店一招”的要求,统一制作标准,构建了一道和谐、美观、亮丽的风景线;实施了文明西路、和平路临街单位办公楼及宾馆、超市亮化工程;完成了科赛桥至北门桥临河建筑及住宅小区高层建筑轮廓线亮化工程,突出地标建筑特色。  ——绿化工程。完成帅乡路和文明东路人行道绿化工程,绿化面积12400;完成和平路人行道绿化工程,添置花盆305组;完成三建公司临河防洪堤绿化和澧水大桥东头人行道绿化工程,绿化面积1800;完成新一中临河绿化补植工程,补植面积2000;严格审查新建项目的绿地率,强化竣工验收备案,要求新建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市级园林式单位标准,对绿化等级不高的,进行提质升级,金豪花园、新城等住宅小区已完成绿经面积6000;完成了梅家山坡地绿化。  ——净化工程。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新建了5座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及公厕,改建了2座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及公厕,添置垃圾转运车,改善垃圾收集环境,提升了环卫工作效率及城区卫生质量;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加大施工场地封闭管理力度,严禁运输途中掉落建筑渣土;落实“门前三包”管理,确保责任区内干净、整洁,无卫生死角;严把新建住宅小区环卫设施配套关,凡新建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必须配套设计垃圾收集站及公厕;硬化住宅小区停车场地,增加停车位,逐步缓解停车难的现状。  ——梅山路集中整治。拆除违法建筑7处1200余平方米;治理临街临河乱堆、乱摆、乱放现象;取缔临河废品收购点、洗车场。重新硬化八斗溪桥至建新岭段公路,对沿线人行道及空地进行绿化。实施北门桥路段景观整治,规范广告位,清洗、粉刷墙面,并对临街及线路进行整理,新建了澧水大桥北侧人行通道。&(陈勇)  (本版图片由桑植县委宣传部提供)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张家界日报专版06打造国内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张家界市委组织部
您的位置: &
桑植打造国内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
   14:03:08  来源:张家界日报
环卫机械化作业
街道整洁如新
分水岭煤矿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
桑植故事项目
桑植县城新貌
县城文明东路
  年是桑植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取得成效和市容市貌变化最显著的五年。全县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国内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市”的目标,加大投资规模、加快发展速度,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日益提升,为建设“美丽、幸福、快乐新桑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市规划
  编制突飞猛进 管理彰显时效
  桑植县逐步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乡镇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层次明晰、互相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从根本上扭转全县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的局面。
  体系不断完善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日,修编完善新一轮《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国内知名的山水人文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并将瑞塔铺镇区、利福塔镇区以及刘家坪和洪家关白族乡的部分村庄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到规划期末2030年,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为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15.6万人。
  完成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和引领下,完成新城区、老城区、产业园、瑞塔铺和利福塔五个组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市规划区1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内控规覆盖率100%,确保了规划审批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完成城市各专项规划。现已完成城市综合交通,全面拉开了城市路网骨架;完成了给排水、燃气、环卫、绿地系统、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等专项规划编制。
  加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2010年前,全县只有高家坪小区编制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面积约18万平方米。近几年来,规划局组织编制、审批了阳光金地、山水逸景园、星河华都、桑植故事、星河华都、九天生物科技园、老观潭文化产业园等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全面启动乡镇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和镇区(乡集镇)规划的编制。2011年前,全县39个乡镇(场)除县城所在地澧源镇外,只有芙蓉桥白族乡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2012年开始全面启动乡镇规划编制,目前7个村庄规划和38个乡镇(澧源镇除外)村镇布局规划已全部完成政府审批,镇区和乡集镇规划正在有序开展。
  体制逐步理顺
  2011年8月,桑植县规划管理局成立,标志着全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严格规划审批。全面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一书三证”制度。自成立以来,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共1794份,实现规划行政许可合格核发率100%;坚持城市规委会审议制度;严格项目规划审批,强化规划调控和引导作用;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生态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风貌特色;严格城市公共空间管制,注重停车场、垃圾站等公益性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严格依法审批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促进项目的规划管理,有效推进项目的规划建设;严格规划的变更程序,坚决克服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任意改变用地性质和提高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行为。着力规范城市规划科学决策工作机制,促进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规划执法。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监察和管理工作,通过强化批后监管力度,坚持落实日常巡查制度、重点项目跟踪管理制度,严格依法立案查处等办法,形成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良好局面。
  机制形成长效
  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了相关乡镇、职能部门、责任单位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工作体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控违治违工作长效机制。实现新的违法建设‘零增长、全拆除、不反弹’,逐步消化拆除存量违法建设的总目标。截至2013年9月底,全年规划区内新增违法建设156处,群众自行拆除(助拆)27处,组织拆除44处,共计71处3481.12平方米,整改销号54处,采取停水停电措施3次,停工停建31处。另拆除存量违法建设28处3604.2平方米。全年共拆除违法建设99处7085.32平方米。2014年全年新增违法建设166处,拆除137处共5934.46平方米,整改销号18处,限期拆除11处,完成了新发生违法建筑当年拆除率100%的全面小康建设考评目标。
  服务凸显亮点
  立足本职,创新服务,着力打造“一站受理、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绿色通道。强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制度,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在业务受理上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的服务理念,为县城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符合建房条件的居民建房户实行现场审批、现场办公、送证上门;凡是农村集体土地上自建自住农户,免费为其进行地形图测量,免费提供民族风格外立面设计图纸。目前,已累计送证上门211户,免费测图342户,免收测图费437760元。积极主动为重点建设项目搞好服务,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一站式”、“绿色通道”、“保姆式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等服务方式,为项目尽早开工发挥职能作用。&(&彭丽华)
  城市管理
  创新机制&完善功能
  县城管局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转变作风、服务城市,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体制改革、“三级三面”精细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督、制约、考评机制保障,实现“环境卫生明显干净、市容秩序明显规范、市政设施明显完善、园林绿化明显增多、城市夜景明显绚丽”的目标。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县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通过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议,明确了“三级三面”的管理体系。三级即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县城管局、各单位,三面即主次干道面由城管局负责,社区巷道面由澧源镇负责,单位院内面由爱卫办负责,确立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城市管理部门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管理无盲区,职能全覆盖”的原则,将城区划分成7个合理规模的网格状单元,将300多名工作人员分配到各网格路段,实行“定路段、定人员、定职责、定标准、包效果”责任制管理。并制作岗位公示牌,公布网格单元责任人的姓名、职责、电话、投诉渠道等信息,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向路段内的临街商铺和单位发放服务联系卡。
  通过城市管理攻坚组近半年的工作,解决了31个城市管理方面久拖未解的突出问题。如:党校附近的违规货运站场得以取缔。古都酒店门前通道长期拥堵得以畅通。一小、二小、澧源中学等学校门口的占道经营、违规停靠得以遏制。城区车辆乱停乱靠现象得以遏制。
  夯实城市管理基础
  加大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提高城市载体功能,是今年城市市政建设的主体工程。城管局对城市主要街道推行分级、分类,实行精细化管理。先后对城区道路、街巷的路面坑槽、人行道、路灯、雨水污水观察井、道牙石等进行全面维修和更换,基本实现路平、灯亮、盖全、管通的目标。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8%以上,市政挖掘修复率100%,路灯亮灯率98%以上、节电15%。通过对直接责任范围内的17.7公里排水管网及时巡查、摸排、抢修,排水管网修复率达到100%。四年投入资金720余万元,更换井盖1600余块和踩砖4000平米、硬化道路6000平方米、亮化巷道38条、维修路灯1000多盏,修建人车分离栅栏3000米、增添公共绿化面积1200余平方米。投资2000多万元,改善环卫设施,购进28辆环卫作业车、垃圾收集箱300个、果皮桶1700个,新建垃圾压缩站13座,积极推进了环卫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城市环卫的工作效率。&城市功能的完善,奠定了城市规范管理的基础,保证了城市有“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构建全民城管格局
  通过营造城市管理文化,跳出城市管理的局限,增强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参与和支持城市管理。今年,城管局联合交通、规划、交警等部门,深入城区各个角落,集中摸排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并建好问题台账。通过及时梳理、分析,现已建立包括违规用地、非法营运、市政设施、重点场所卫生保洁等问题台账24个。整个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由堵到疏的转变,展现了人性化管理:如今在桑植街头,已经看不到城管、交警、运管的“耀武扬威”,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主动服务:城管定点设立小广告栏、对夜市摊点集中经营规范管理、对违规商贩进行说服教育;交警、运管的执法是敬礼在先、请字当头、对违规停靠车辆是规范劝离。&“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已经融入了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心中。&(&罗&忠 汤招)
  城市建设
  面貌大变样&发展铸辉煌
  过去的五年,城市建设总投入达到10多亿元,史无前例的大手笔,还绿、还畅、还美于城。桑植新城、澧水大桥、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成,澧水和酉水两岸的座座高楼林立;老城区通过改造,街道变得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创造性引资建设酉水廊桥,这些都显示了当代桑植人的巨大魄力。
  城市路网结构不断完善
  五年来,城市路网建设改造完成项目投资约2.8亿元。在老城区,实施了东门改造工程、和平路改造工程、赤溪路建设等工程,改造了破旧道路,重新规划了人行道及红绿灯,缓解了交通拥堵;在新区,遵循尽快拉通大的交通骨架的规划发展方向,建设了帅乡路、文明东路改扩建工程,总投资约3000万元的鸟儿岭降坡工程实现了路面通车。正在实施的文明东路延伸工程,总投资为5339万元,是县城东扩又一重要举措,预计2015年10月底前可建成通车,总投资4992.05万元的光明路即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也于日前开工。与此同时,全县相继建设完成了澧水大桥、建材市场大桥、老观潭大桥等城市桥梁工程。到2014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1.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达54.4公里,比2010年末分别增加3平方公里和7.9公里。
  酉水风光产业带现雏形
  酉水自东向西贯穿主城区,从北门桥至小溪口段全长10.7公里,两岸环境优美,用地条件良好。通过建设橡胶坝景观工程、文化产业园、四星级酒店、廊桥项目、高档写字楼、白族风情等商业特色街区、酒吧美食文化一条街、综合市场、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24个大型项目,其中15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力争将酉水沿岸打造成为集行政办公、旅游休闲、商业购物为一体的标志性滨水风光产业带。“一塔定心、两水交汇、三桥贯通、四方来朝”的永生廊桥已完成前期工作年内可开工建设,总投资达8000多万元。总投资1.5亿元的紫荆大厦商务写字楼建设正如火如荼,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500万元。&
  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迅速
  污水处理厂成功建设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2万吨/日,完成投资3100多万元,自2010年5月建成以来,污水处理量从无到有,每年完成污染物减排600多万吨。到2014年,共建成污水管网46.8公里。全年共处理污水723万吨,完成污染物减排610吨,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8%。彻底改变了桑植酉水和澧水河的污染问题,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大城市供水保障力度。目前已建成DN100以上各类供水管网60多公里,覆盖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年供水量从2010年的320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453万吨,城区供水覆盖率95%。
  全县燃气市场进一步规范。2014年,全县燃气主管网里程达到31公里,庭院管网47公里,全县天然气用户6492户,比2010年同期增加&2492户,气化人口2.59万人,气化率32.3%。
  小城镇建设“快马扬鞭”
  自2013年以来,桑植实施了“特色乡镇战略”,县财政每年给9个特色乡镇安排专项资金540多万元,每个乡镇安排2个后盾单位,要求投入至少一个项目和10万元资金。今年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整合、社会资金投入,9个乡镇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各特色镇从产业、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发展内涵、功能需求上认真研究,明确建设发展定位:
  ――瑞塔铺、芙蓉桥将人文特色和自然融入一体,全力打造白族风情小镇。芙蓉桥白族乡实施了“穿衣戴帽”项目,完成集镇主街道居民住房白族风格改造,完成了集镇街道水泥路面硬化及青石板铺设,进一步完善了白族文化公共活动广场配套设施。瑞塔铺正着手建设全县第一家乡镇污水处理厂。
  ――利福塔镇充分挖掘山水、洞天、古镇文化,全力打造文化古镇。实施了集镇街道“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大型土家特色活动广场基本完工。
  ――龙潭坪镇、五道水镇发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际边贸小镇。五道水完成桑鹤公路红旗桥翻修工程和部分路段硬化工程,龙潭坪完成集镇街道改造项目任务,铺设下水管道1860米左右,人行道板1360米,预埋弱电管网1300米。
  ――刘家坪白族乡、洪家关白族乡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刘家坪集镇街道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洪家关“美丽乡村”建设预计整合1亿多元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基本产业、生态环境等工程建设,贺龙纪念馆升级、烈士陵园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力争在五年时间内把洪家关白族乡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全面小康典范、国家精准扶贫示范、国家AAAA景区。一座座特色小城镇,在桑植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新姿。
  (李双&张巧红)
  城区四化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全县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城区“四化”工程,五年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597万元,在县城区“两水五桥六路”范围内实施了一批项目,配套了一批设施,打造了一批景观,达到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的效果,解决了公共绿地基本为零,公共停车场基本为零,入厕难、垃圾收集难、健身散步难等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难题。工程的规划设计既体现时代气息、地方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又充分显示具有个性的城市文化形象和街道性质特点,从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美化工程。编制了文明西路街景设计;全面实施了文明西路、和平路临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拆除了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新增坡檐、坡屋顶、窗套、窗花、空调机位及以灰白色为主的墙面色调。澧源镇政府、财政局、教育局等63个单位完成了“穿衣戴帽”工程建设。临街306栋私建、宾馆和住宅楼按照民族风格的要求进行了屋顶及外立面改造;完成了帅乡路红绿灯、标识线等交通指挥系统建设工程;完成了胜蓝桥栏杆改造工程;对新报建的公私建筑风格进行规划控制,充分体现民族建筑元素和符号,彰显民族特色;加强城区市容市貌整治,规范机动车辆、摊贩、夜市摊点、板车等管理,重点抓了文明路、和平路、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等五条严管街的管理,实现中心城区管理井然有序。
  ――亮化工程。完成了赤溪桥、澧水大桥、酉水桥、胜蓝桥、科赛桥等桥梁亮化工程;完成了主干道店面招牌改造和亮化工程,按照“一街一景、一店一招”的要求,统一制作标准,构建了一道和谐、美观、亮丽的风景线;实施了文明西路、和平路临街单位办公楼及宾馆、超市亮化工程;完成了科赛桥至北门桥临河建筑及住宅小区高层建筑轮廓线亮化工程,突出地标建筑特色。
  ――绿化工程。完成帅乡路和文明东路人行道绿化工程,绿化面积12400;完成和平路人行道绿化工程,添置花盆305组;完成三建公司临河防洪堤绿化和澧水大桥东头人行道绿化工程,绿化面积1800;完成新一中临河绿化补植工程,补植面积2000;严格审查新建项目的绿地率,强化竣工验收备案,要求新建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市级园林式单位标准,对绿化等级不高的,进行提质升级,金豪花园、新城等住宅小区已完成绿经面积6000;完成了梅家山坡地绿化。
  ――净化工程。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新建了5座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及公厕,改建了2座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及公厕,添置垃圾转运车,改善垃圾收集环境,提升了环卫工作效率及城区卫生质量;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加大施工场地封闭管理力度,严禁运输途中掉落建筑渣土;落实“门前三包”管理,确保责任区内干净、整洁,无卫生死角;严把新建住宅小区环卫设施配套关,凡新建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必须配套设计垃圾收集站及公厕;硬化住宅小区停车场地,增加停车位,逐步缓解停车难的现状。
  ――梅山路集中整治。拆除违法建筑7处1200余平方米;治理临街临河乱堆、乱摆、乱放现象;取缔临河废品收购点、洗车场。重新硬化八斗溪桥至建新岭段公路,对沿线人行道及空地进行绿化。实施北门桥路段景观整治,规范广告位,清洗、粉刷墙面,并对临街及线路进行整理,新建了澧水大桥北侧人行通道。&(陈勇)
  (本版图片由桑植县委宣传部提供)
 查看评论
网 站 检 索
相 关 链 接↓
中共张家界市委组织部主办 张家界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作
建议最佳浏览分辨率: 使用IE5.0以上版本 联系电话:1 邮编:427000
电子信箱:zhangjiajie@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逸景翠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