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互联网金融平台鄂金所下载安装不上怎么回事

农行甘肃省分行服务“三农”“四融”平台调查(上)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农民的“互联网金融”——农行甘肃省分行服务“三农”“四融”平台调查(上)本报记者杨世智“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语,也是人们眼中金融业形态的“高大上”,似乎绝对和山沟沟里的贫困农村沾不上边。然而,在我省的扶贫攻坚行动中,一些贫困县的农民却开始与“互联网金融”亲密接触。这种接触,来自于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简称省农行)一种名为服务“三农”“四融”平台的创新,它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我省农村金融业态的发展。装钱的麻袋“退休”了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是静宁县一家收购、储藏、加工、销售苹果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往年,每到苹果收购季节,这家企业每天都要用麻袋装着现金支付果农的苹果款。但从去年10月之后,装钱的麻袋“退休”了。去年10月28日,省农行启动了一种名为服务“三农”“四融”平台建设,并将静宁县确定为试点县,在所有行政村开始布放该行自主研发的一种触屏式的金融终端设备。按照研发设计,农民通过这种设备就可以完成转账、缴费、融资,了解国家涉农政策,学习和咨询农业生产技术,销售和网购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这些功能,省农行将其概括称为“四融”,即融通、融资、融智、融商;整个服务系统,省农行称之为服务“三农”“四融”综合平台,它既可以装载在固定的终端设备上,也可以下载到电脑和手机上。往年的苹果收购旺季,常津果品公司每天都要准备300万元左右的收购款,分装在3个麻袋里,不管是取款还是付款,都要花费半天时间进行清点。后来,为了节省时间,取款时干脆以“捆”和“沓”为单位进行清点,不再仔细数有多少钱。更麻烦的是,拿着这么多的现金,资金安全让企业负责人非常担心,不得不专门派两个人进行“贴身”保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常津果品公司也曾尝试着通过网上银行向果农转账,但想法虽好却“不接地气”:一是果农手头没有网上银行所在银行发行的银行卡,二是跨行转账的手续费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通过各种尝试,最终常津果品公司还是拿着麻袋向果农支付收购款。但“四融”平台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麻烦。去年10月末,省农行开始为静宁县各行政村和农业龙头企业安装“四融”平台终端机。而早在2010年,省农行就以独家代理全省新农合为切入点,率先启动“金穗惠农通”工程,各村家家户户手头都有一张“新农合”惠农卡,正好与“四融”平台“匹配”。通过“四融”平台的“融商”功能,果农成为近距离的“电商”,不仅可以看见果农所销售苹果的成色,彼此还能看见对方的苹果报价和出价。更重要的是,常津果品公司通过“四融”平台终端可以直接给果农支付收购款。麻袋终于“退休”了。“美得很呐,给我减轻了很大的负担。”5月13日,常津果品公司负责人常继锋高兴地说,一口当地方言,拖出特有的韵调,其中蕴含着泥土的芬芳。据介绍,去年该公司共支付苹果收购款超过了4亿元,其中安装“四融”平台终端后就支付了1亿多元。小店里的“互联网+”享受到便利金融服务的,不仅仅是常津果品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仁大乡是静宁县最南边的一个乡镇。以前,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家农信社营业网点和一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后来工商银行也在当地设立了一个便民服务点。按理说,这些网点的设立应该能满足当地群众的一些基础金融需求;但令人意外的是,只拥有“新农合”卡的很多农民为了节省几元钱的跨行手续费,要么选择只使用现金,要么前往15公里以外的李店乡农行网点去转账、汇款。去年10月7日,在省农行还未全面启动“四融”平台建设时,仁大乡一家名叫“满元超市”的小店,在全县第一个安装了一台“四融”平台终端机。通过超市老板李满元的宣传和示范,前来买东西的顾客渐渐地开始顺便在终端上缴起了电话费、电费,给远方上学的孩子汇起了生活费。一些收购苹果的商贩知道消息后,则专门到超市里给果农支付起了苹果收购款。截至今年5月13日,通过满元超市的“四融”平台终端汇出的款项总额已达到200多万元,每天平均二三十笔,最多时达到40多笔,每笔汇款最少的只有几十元,最多的则达到5万元。面对这种变化,超市老板李满元高兴地说:“(大家)有时候是买东西的时候顺便缴点话费或是汇款,有时候是缴话费的时候顺便买点东西,我店里的客流确确实实增加了。”人们的这一“顺便”,也给威戎镇的一些小店带来了变化。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倾心打造“四融”平台 努力践行普惠金融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倾心打造“四融”平台 努力践行普惠金融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引入互聯網基因,接入信息、電商等服務
看農行“四融”平台如何支農
本報記者&朱&雋
&&&&來源:&&&&
&&&&&&字號
原標題:看農行“四融”平台如何支農
借助互聯網技術,最偏遠、最貧困的村庄也能享受到現代金融服務
10月中旬的隴原大地,秋色已濃。
12日一早,甘肅靜寧空氣清冷,在室外隻消站上一會兒就能感到深深的寒意。但界石鋪鎮繼紅村師家批發零售商行裡卻熱鬧異常。這天正逢集,商行裡六七個人說笑著,排在一台像銀行自助取款機一樣的機器面前。
劉丙剛就是其中一位,他正等著給在會寧讀高中的小兒子匯款。刷卡、輸入密碼……輪到他時,按照機器上的提示,沒用2分鐘500元錢就匯好了。“以前別說匯款,就算是交電話費都要跑將近20裡地去縣上,到了銀行還要排隊,現在有了這機器,不用跑遠,自己就能操作,你說多方便。”一邊說著,他又給自己的手機交了20元電話費。
這台機器是農行甘肅分行開發的“四融”平台終端機。在這台機器上,村裡的鄉親們不僅可以自助取款、匯款、繳納各種水電費用,還可以自助貸款。
家在靜寧縣威戎鎮楊橋村的楊光,這天就是來取貸款的。今年42歲的他做著蘋果收購生意。眼下,正是蘋果收購高峰,急需資金周轉。取貸款跟取錢的步驟差不多,簡單的幾步操作,5萬元的小額貸款就到了他的卡上。楊光告訴記者,這貸款是去年批好的擔保貸款,有效期3年,其間隨還隨貸。“不僅簡單方便,而且真的幫了大忙。”他說。
吳菊芳是這家商行的老板娘,這家商行同時也是農行金穗惠農服務點。她介紹,自今年6月這台機器進店以來,每天最少要有50筆業務。“來辦業務的人多了,我這小店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吳菊芳笑著說。
因為地廣人稀,交通極為不便,甘肅一直是傳統金融服務較難著手的區域。有些地區甚至是金融服務的盲點,就連辦最簡單的存取款業務,農民也要奔波數公裡甚至數十公裡,到鄉鎮、縣城去辦理,往返不僅費時費力,還費錢。
“如今互聯網時代,為農民提供現代金融服務如果再靠過去鋪攤設點的老方式,既不現實也不經濟。而且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技術能夠打破地域限制,讓現代金融服務更加便捷地延伸到農村。”農行甘肅分行行長韓國強說。
具備融通、融資等功能的“四融”平台,於去年10月在平涼、定西先行啟動。今年初,又在國家級貧困縣靜寧進行“整縣推進、行政村全覆蓋”試點。目前,靜寧縣已布放終端365台,實現333個行政村全覆蓋。靜寧最偏遠的行政村距離縣城有80公裡,如今就連這個村子,村民們也用上了“四融”平台的終端機。支付、結算、理財、投融資等銀行業務都通過這一平台送到了村裡。
截至今年10月10日,農行甘肅省分行在全省共布放“四融”終端6939台,平台注冊客戶14.32萬戶,累計交易金額達到107.6億元。其中,致力於提供基礎金融服務的“融通”交易達到68.7億元,“融資”自助發放貸款2850萬元。
解答技術難題,解決“買難賣難”,平台服務覆蓋產前、產中、產后
對於甘肅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而言,除了渴望便捷的現代金融服務外,他們還迫切希望解決發展產業缺技術、能力以及如何擴大銷路的難題。
在韓國強看來,幫農民解決了融資難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具備應對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貸款有時反而成了農民的包袱。當前,金融服務‘三農’應從傳統的信貸業務向統籌破解群眾‘產前缺資金、產中短技能、產后通市場’的綜合性金融服務轉型。通過幫助農民提升產業技能,提供市場信息、打通銷售渠道,一攬子解決整個農業生產環節的所有瓶頸問題。不僅讓農民能貸款、貸到款,還要讓農民會用貸款,保証還得上貸款。”
於是,除了融通、融資功能外,“四融”平台還設計開發了融智和融商功能。通過打造公眾綜合服務平台和電商服務平台,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能和致富能力,解決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
吳全全是靜寧縣城川鄉吳廟村的果農。今年52歲的他是種蘋果的“老把式”了。家裡2畝多地今年的蘋果產量達到4萬斤。這麼多的蘋果到哪兒去找銷路?老吳呵呵一笑,“還沒下樹,就都賣完嘍!”而且一斤5元的收購價,讓老吳很是滿意。
老吳家用的是“四融”平台的手機版,幫他發布信息的是他的侄子。小伙子說,“過去賣果子要自己拉到收購點或者外地市場去推銷,談不成還得再換一家,特別折騰,有時有些果子一年也賣不出去,隻能爛掉。即便賣掉了,又得揣著幾萬塊錢去銀行存,麻煩得很。現在好了,在地頭拿上手機在‘金穗四融’APP上點一點,就能把蘋果斤數、想賣的價錢發到上面,等著收購商來收。成交之后,對方直接把錢打到我叔的卡上,安全又方便。”
還不僅僅是解決了“賣難”,碰到技術難題,“四融”平台上同樣找得到答案。老吳說,對於蘋果樹該何時剪枝,他一直掌握不好。侄子幫他在“惠農融智”平台上問了專家。“現在我算弄清楚了,不能蘋果摘完立刻剪,得等葉子落了才行。”有了專業技術撐腰,老吳對明年的蘋果產量信心更足了。
韓國強介紹,“四融”平台的融智模塊接入了產業信息、在線咨詢、政務村務管理、機票車票購買等社會綜合服務,融商模塊的“金穗E購”和“金穗E銷”將產業化龍頭企業、農資供應企業、農產品收購商、批發市場等與農戶緊密連接起來,打通產業鏈、市場鏈,買和賣都變得方便了。據統計,目前在“融商”上開立的網上店鋪已有473家,發布購銷信息5.12萬條,累計交易2.41萬筆,交易達到38.9億元。
農民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更加現代,未來還需各方合力解決配套問題
永明農資經銷有限責任公司設在靜寧蘋果城的分店裡,使用的是“四融”平台的PC版。在桌上的筆記本電腦裡記者看到,12日上午9時17分,家在城區街道東城區社區的程小琴通過平台訂購了10袋農藥丙森鋅和5袋綠聚能復合肥,狀態欄裡顯示已經完成支付。店裡的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店裡的配送車,這些農資下午就可送貨上門。如今每天店裡都會接到五六十份網上訂單,網上訂貨、網上支付這些時髦的消費方式,農民也已經逐漸接受了。
韓國強說,建設“四融”平台的目標就是將其打造成集成各類“三農”服務的綜合服務平台、普惠金融服務全覆蓋的惠農網絡平台以及涵蓋“三農”基礎信息的大數據平台。目前看,這一平台通過密切銀行、企業、農民和市場間的關系,有利於重塑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帶動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提高智能手機普及率,有利於助推農村基礎環境改善﹔通過將支付方式由傳統的線下拓寬到線上,有利於培養農民逐步形成新的消費習慣。
但他也坦陳,平台發展仍面臨著跨界經營障礙待突破,網絡通信、物流配送等農村基礎設施不配套,產品質量驗証、原產地追溯、電商管理等體系建設待完善等難題。他建議,未來可以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政策扶持優惠以及多方形成合力市場化運作等舉措加以解決。
“任何一個農民,無論他身處何方,都可以通過‘四融’平台將家裡的生產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舒心安逸。” 對於平台的未來,韓國強如此設想。
《 人民日報 》( 日 11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
善意回帖,理性發言!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恭喜你,發表成功!
請牢記你的用戶名:,密碼:,立即進入修改密碼。
s后自動返回
5s后自動返回
恭喜你,發表成功!
5s后自動返回
最新評論熱門評論
本網專稿|精彩推薦
本網視頻|視頻訪談
24小時排行&|&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省农行推出的“四融”平台
来源:丝路明珠网
农户足不出村即可在线享受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省农行推出的“四融”平台,真正打通了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位于武威市古浪县海子滩镇的武威金运种业是一家民营企业,多年的诚信经营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公司的业务往来资金都可通过设在该店的农业银行“四融”平台结算,同时周边的农户还可在“四融”平台上获取市场行情,发布农产品信息,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武威市金运种业有限公司经理 李军):“古浪县农业银行的‘四融’平台装到我们公司以后,极大的方便了公司的业务,转账汇款比较方便,同时也方便了周边的群众。转账汇款取款再不用东奔西跑,就像农行搬到了我们的家门口一样。”“四融”平台是省农行今年专门为农户们打造的金融服务平台,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为一体,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安装在村庄小商铺、人口集中区、农资企业、乡镇惠农大厅等地。目前,农行古浪县支行已在县区19个乡镇、重点行政村布放“四融”平台终端机152台,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农行古浪县大靖支行行长 王军):“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四融平台的功能建设,既方便农民朋友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又能解决他们生产发展的难题,助力经济快速发展。”甘肃台记者韦国福,武威台王树榛、解永锋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金融平台鄂金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