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和币是合法传销的吗?和传销一样吗?值得买吗?

参访世和学堂
【2012年3月世和学堂陈老师应邀对参加华德福培训的老师和家长进行汉语教学培训,很多老师和家长对世和经典教育与华德福教育之同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在培训后不久,吴映嘉老师与几位家长和老师来到世和学堂,对世和经典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考察,于是有感而发形成了本文,因文中内容与思考对在今天有志于探索中国教育发展之有识之士可能会有所帮助,特刊登出来以飨大家。】&&
&&&&&&&&&&&&&&&&&&&&&&&&&&&&&&&&&&&&&&&&&&&&&&&&&&&&&&&&&&&&&&&&
参访世和学堂
我们总是向遥远的西方眺望,却从来没有仔细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东方土地;
我们走得太急太快,却总感觉悬在空中飘飘忽忽,无力无助;
我们少年时期被迫灌输了太多的马大胡子的思想,青年时期又接触了好多西方各种思潮,却对写满"仁义道德"的我们的文化从来不屑一顾,把繁体字线装本丢弃在角落里落满灰尘。到了中年不惑,我们才发觉我们竟然被欺骗了如此之久!那些角落里的儒释道,才是我们的骨肉啊。
我们寻找了那么多年,原来我们一直迷失在道路中,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其实一点也不远,甚至一点也不复杂,她一直在默默陪伴着我们。从世和学堂回来,翻开躺在史坦纳人智学书籍旁边的落寞已久的《黄帝内经》,惊讶地发现几千年前的文字竟是那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柱着龙杖的老祖宗正在慈祥地望着我,对我的牙齿和头发娓娓道来...,张开你的手,瞧瞧你的掌纹,看看你的毛细血管,抚摸你身体每一寸肌肤和脚下的土地,你感觉到了什么......?也许,这,才是最实在最真实的!
"春三月,此谓发阵,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和几位家长一起来到了世和学堂参访。学堂老师告诉我们,院子里的玉兰花今天才开放。
几年教改和教研经历,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对教育的切身体会,以及耳闻目睹的教育现状,让我对中国的教育基本丧失信心,把一个孩子的人生目标定位在考取北大清华或者哈佛耶鲁上,让一个孩子把最好的年华耗费在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把孩子的一生捆绑在奔赴高分数的战车上,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危险的,对孩子的生命也是不负责任的。华德福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体系,他撕开了笼罩在我们头顶上的厚厚的帷幕,让我看到生命教育的一线阳光。但是几年的接触学习,总让我感到有一点点缺憾,华德福毕竟是吃着汉堡包喝着咖啡拉着大提琴漂洋过海的,那些仙女啊、烛光啊等等,让我们中国人还是很难全部理解,实践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想想看,你是习惯做汉堡包还是烙饼夹咸菜?那么,还有什么更适合中国人的教育吗?
庆幸的是,今年在凤凰公社参加华德福培训结识了世和学堂的陈老师,从陈老师的言谈举止,一看就是一个不凡的高人。他讲到:中国文字(繁体)就是全息的,中国传统教育本质上就是形象思维,与华德福的形象教育方法完全一致(这个观点让从美国来的华德福“传教士”郁宁远深受震动)。我还了解到,华德福教育创始人史坦纳曾在印度学习佛学,华德福的活力农耕公认的源头就在中国(《吕氏春秋》、《齐民要术》)。听了他的讲座,让我有了一瞥国学教育的愿望。一百年前的国学教育已经随着“打倒孔家店”的运动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了,我们对中国经典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在我们眼里,中国经典基本代表着封建、落后和封闭,甚至是糟粕。
但是,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庸俗的中国教育逼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探寻更人性的教育,于是,中国的国学开始星星点点地复兴起来。不过,这个国学学堂是那个戴着小黑圆帽摇头晃脑背着《三字经》的私塾吗?是用黑木板打学生手心的刻板恐惧的私塾吗?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国学学堂竟然这样充满阳光和生机,他与我多年来寻找的东西在某一点上发生了奇妙的共振。
世和学堂坐落在一个不起眼的农村中,院子外有两块等待种植的土地,上面有一垛堆肥;院子里楼台亭阁,还有一汪池水,池水与外面的土地由一个水泵相连。学生们见到陌生人总是很有礼貌地问好,表情安详沉静,面带笑容。他们混龄上课,以自学为主。老师说学校从不拔苗助长,象活力农耕一样,只需给他们提供一点点阳光、水就可以了,当然还要考虑节气等等环境因素,因材因时施教。小苗子会自己克服土壤的压力和风雨侵扰的,无需过虑。陈老师总是强调,一切都很简单,都很简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除了代课老师朝我们礼貌地微笑外,学生们竟然都没有被打扰,全部都安安静静地看书写字,该干嘛干嘛,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我也参观过一些体制内名校,与那些四目游移、骚动不安、故作姿态的学生相比,眼前的这些同龄孩子,他们的沉着、自然、大方,很是让人意外。学生的宿舍也是混龄相住的,简单而整洁,很难相信这是十几岁男孩子的居所。午饭的时候,没有在食堂中常见到的喧哗和嘈杂,也没有洒落的一颗饭粒,每个孩子用完餐都会说一句:我吃完了,大家请慢用。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充实和自信,还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本真的东西。
这些观察,深深刺激了我。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让他们二十多年后带着博士帽(最好是围着着常青藤的洋帽子)奔赴职场厮杀吗?还是让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学习如何获得精神的自足和圆满?
我们希望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呢?是让他们在炫目的灯光电磁微波中奋发向上呢?还是在清雅的木制课桌前享受知识的快乐,静静地探寻人性、生命和自然的奥秘?
我们的国学教育曾经滋养了一大批道德高尚的大师,他们在世界级的科学、文化等舞台上熠熠生辉了几十年。自从“德先生赛先生”来到中国后,中国的现代教育培养出了几人?如果说“灭绝”有点夸张的话,屈指可数或许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至今我的两个拳头还是紧握着,伸不出一个指头。朋友最近参加了单位的招聘委员会,惊讶地发现来自于诸多名校的上百封求职信几乎是一个模板,其中不乏钢琴九级、英语十级,也有留洋镀金的,分数高高,获奖多多,社会实践丰富,简直优秀得无与伦比,完美得无可挑剔。只是遗憾如果不看“性别”一栏的话,求职信里没有男女差异,更没有个性和生命迹象。信心满满地挑出其中二十几个最优秀的面试后,那种失望心情简直无以言表,能说会道的就像是搞传销的出身,沉默寡言的如同三天没睡醒,弯腰驼背(据说是练琴后遗症)的钢琴九级盯着眼前的稿子,机械地回答问题,汗流满面。这就是读了二十几年书的名校博士生?他们耗费了几乎二分之一的人生拿到了镀金通行证,却发现在职场上讨口饭吃仍然步履艰难,北京各大单位人满为患,大门紧闭,社会对他们根本不在乎。朋友说,看着这群即将而立之年的“学富五车”的博士们,他们那种渴望、紧张、空虚的眼神,真是让人心酸!
那么,世和学堂的学生呢?陈老师坚定地说: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感到失望不足为怪,这些规模化大生产的产品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了。而且,目前他们也还说不清楚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看到我们的毕业生,他一定会说: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所求的!
在春季华德福教师培训课上,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Coling老师告诉我们:华德福的学生平常表现不出什么特别的,但当需要表现的时候,一定是最出色的!德国华德福学校高考升学率是普通学校的3倍。现在在德国绿党的推动下,华德福教育受到大力资助,在德国方兴未艾。
陈老师与我们座谈了三个小时,仍然意犹未尽,他后来说从来没有这样谈过话,许多话都是第一次说,同去的几位家长问的问题也比较有深度,让陈老师一不小心把他最核心的东西透露出来了。
他说办学的目标最重要了,世和学堂不去追求分数,以圆满孩子的生命为核心,重点培养孩子的人性和能力。世和教育的目的是不教,即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受教者,世和教育鼓励教学相长,没有老师与学生的区别,大家共同学习成长。陈老师总是一再强调,世和学堂的办学理念和方法没有独创的东西,全部来源于古人的智慧,取自于儒释道。实施这样的教育关键看老师、家长的智慧,在他们那里所花的功夫最多。
我疑惑这个不遵守体制内教学规则的教法,学生能适应社会吗?陈老师一番话打消了我的顾虑: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规模化批量生产的学生呢,还是需要多样化精细化培养的学生?需要的是带着博士帽人性匮乏的学生呢,还是需要精神圆满的学生?需要的是死记硬背的高分数学生呢,还是需要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学生?需要的是在恐惧压力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呢(今天一个同事说某著名重点小学竟然鼓励学生互相告密揭发),还是需要在大爱怀抱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学生?需要的是被灌满知识的学生呢,还是需要知道如何探索知识的学生?
答案不言自明!
世和学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幼儿阶段(7岁前,是自我意识生发期):一个根本、五大环境、四大内容(即:以养正为根本,注重五大环境(自然、社会、家庭、学校、人文)与孩子的关联,采取四大内容教学(养性(养正)、健康、生活习惯能力规矩、才艺知识))
——小学(是自主意识生发期):二个根本(思维方式、价值观观)、八大目标、五大课程(生活、劳动、中国文化、科学、才艺,其中每类课程又分五个内容),通过课程,实现目标、达成根本。
关于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内容,在此不一一表述。
刚参加完华德福教师培训,又接触了世和学堂的国学教育,总有一种将两者比较一下的冲动。我的总的感受是:两者虽然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达成的是共同的目标。比如,国学注重心性的养成,达到定静;华德福以内在灵魂的平安为目标,你看,本质上难道不是一个道理吗?还有,他们都强调大爱、自我成长、智慧,都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材因时施教。
两种教育方式也无所谓好坏、优劣,存在的自有它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要迷失在东西文化的对立上,不要迷失在世和、华德福、国学、西文等概念的差异上,不要迷失在蛋糕还是烙饼等生活习惯的不同上,不要迷失在儒释道、人智学等宗教形式上,不要迷失在汉字还是字母等学习内容上,不要迷失在古琴还是大提琴等文化习俗上。禅宗有言: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月亮只有一个,手有无数只。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迷失在手指中。关键问题正如陈老师所言:我们当家长的首先要问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也正如Coling老师所说:我想为孩子提供什么?然后,再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春雨润物细无声,教为不教,无法之法乃为大法。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硬币上刻着世和爱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硬币上刻着世和爱是什么意思?
一个男孩送给一个女孩一个一元硬币正面刻着世字,反面刻着爱字很奇怪为什么会刻这两个字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生生世世爱着你`
向你 示爱...?
忽忽 有想象力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硬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仙房网购房团入伙登记表
联系电话:
意向区域:
意向楼盘:
意向面积:
160以上 (㎡)
物业性质: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楼盘名称均价参访世和学堂
【2012年3月世和学堂陈老师应邀对参加华德福培训的老师和家长进行汉语教学培训,很多老师和家长对世和经典教育与华德福教育之同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在培训后不久,吴映嘉老师与几位家长和老师来到世和学堂,对世和经典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考察,于是有感而发形成了本文,因文中内容与思考对在今天有志于探索中国教育发展之有识之士可能会有所帮助,特刊登出来以飨大家。】&&&&&&&&&&&&&&&&&&&&&&&&&&&&&&&&&&&&&&&&&&&&&&&&&&&&&&&&&&&&&&&&&&&
参访世和学堂
我们总是向遥远的西方眺望,却从来没有仔细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东方土地;
我们走得太急太快,却总感觉悬在空中飘飘忽忽,无力无助;
我们少年时期被迫灌输了太多的马大胡子的思想,青年时期又接触了好多西方各种思潮,却对写满"仁义道德"的我们的文化从来不屑一顾,把繁体字线装本丢弃在角落里落满灰尘。到了中年不惑,我们才发觉我们竟然被欺骗了如此之久!那些角落里的儒释道,才是我们的骨肉啊。
我们寻找了那么多年,原来我们一直迷失在道路中,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其实一点也不远,甚至一点也不复杂,她一直在默默陪伴着我们。从世和学堂回来,翻开躺在史坦纳人智学书籍旁边的落寞已久的《黄帝内经》,惊讶地发现几千年前的文字竟是那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柱着龙杖的老祖宗正在慈祥地望着我,对我的牙齿和头发娓娓道来...,张开你的手,瞧瞧你的掌纹,看看你的毛细血管,抚摸你身体每一寸肌肤和脚下的土地,你感觉到了什么......?也许,这,才是最实在最真实的!
"春三月,此谓发阵,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和几位家长一起来到了世和学堂参访。学堂老师告诉我们,院子里的玉兰花今天才开放。
几年教改和教研经历,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对教育的切身体会,以及耳闻目睹的教育现状,让我对中国的教育基本丧失信心,把一个孩子的人生目标定位在考取北大清华或者哈佛耶鲁上,让一个孩子把最好的年华耗费在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把孩子的一生捆绑在奔赴高分数的战车上,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危险的,对孩子的生命也是不负责任的。华德福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体系,他撕开了笼罩在我们头顶上的厚厚的帷幕,让我看到生命教育的一线阳光。但是几年的接触学习,总让我感到有一点点缺憾,华德福毕竟是吃着汉堡包喝着咖啡拉着大提琴漂洋过海的,那些仙女啊、烛光啊等等,让我们中国人还是很难全部理解,实践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想想看,你是习惯做汉堡包还是烙饼夹咸菜?那么,还有什么更适合中国人的教育吗?
庆幸的是,今年在凤凰公社参加华德福培训结识了世和学堂的陈老师,从陈老师的言谈举止,一看就是一个不凡的高人。他讲到:中国文字(繁体)就是全息的,中国传统教育本质上就是形象思维,与华德福的形象教育方法完全一致(这个观点让从美国来的华德福“传教士”郁宁远深受震动)。我还了解到,华德福教育创始人史坦纳曾在印度学习佛学,华德福的活力农耕公认的源头就在中国(《吕氏春秋》、《齐民要术》)。听了他的讲座,让我有了一瞥国学教育的愿望。一百年前的国学教育已经随着“打倒孔家店”的运动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了,我们对中国经典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在我们眼里,中国经典基本代表着封建、落后和封闭,甚至是糟粕。
但是,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庸俗的中国教育逼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探寻更人性的教育,于是,中国的国学开始星星点点地复兴起来。不过,这个国学学堂是那个戴着小黑圆帽摇头晃脑背着《三字经》的私塾吗?是用黑木板打学生手心的刻板恐惧的私塾吗?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国学学堂竟然这样充满阳光和生机,他与我多年来寻找的东西在某一点上发生了奇妙的共振。
世和学堂坐落在一个不起眼的农村中,院子外有两块等待种植的土地,上面有一垛堆肥;院子里楼台亭阁,还有一汪池水,池水与外面的土地由一个水泵相连。学生们见到陌生人总是很有礼貌地问好,表情安详沉静,面带笑容。他们混龄上课,以自学为主。老师说学校从不拔苗助长,象活力农耕一样,只需给他们提供一点点阳光、水就可以了,当然还要考虑节气等等环境因素,因材因时施教。小苗子会自己克服土壤的压力和风雨侵扰的,无需过虑。陈老师总是强调,一切都很简单,都很简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除了代课老师朝我们礼貌地微笑外,学生们竟然都没有被打扰,全部都安安静静地看书写字,该干嘛干嘛,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我也参观过一些体制内名校,与那些四目游移、骚动不安、故作姿态的学生相比,眼前的这些同龄孩子,他们的沉着、自然、大方,很是让人意外。学生的宿舍也是混龄相住的,简单而整洁,很难相信这是十几岁男孩子的居所。午饭的时候,没有在食堂中常见到的喧哗和嘈杂,也没有洒落的一颗饭粒,每个孩子用完餐都会说一句:我吃完了,大家请慢用。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充实和自信,还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本真的东西。
这些观察,深深刺激了我。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让他们二十多年后带着博士帽(最好是围着着常青藤的洋帽子)奔赴职场厮杀吗?还是让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学习如何获得精神的自足和圆满?
我们希望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呢?是让他们在炫目的灯光电磁微波中奋发向上呢?还是在清雅的木制课桌前享受知识的快乐,静静地探寻人性、生命和自然的奥秘?
我们的国学教育曾经滋养了一大批道德高尚的大师,他们在世界级的科学、文化等舞台上熠熠生辉了几十年。自从“德先生赛先生”来到中国后,中国的现代教育培养出了几人?如果说“灭绝”有点夸张的话,屈指可数或许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至今我的两个拳头还是紧握着,伸不出一个指头。朋友最近参加了单位的招聘委员会,惊讶地发现来自于诸多名校的上百封求职信几乎是一个模板,其中不乏钢琴九级、英语十级,也有留洋镀金的,分数高高,获奖多多,社会实践丰富,简直优秀得无与伦比,完美得无可挑剔。只是遗憾如果不看“性别”一栏的话,求职信里没有男女差异,更没有个性和生命迹象。信心满满地挑出其中二十几个最优秀的面试后,那种失望心情简直无以言表,能说会道的就像是搞传销的出身,沉默寡言的如同三天没睡醒,弯腰驼背(据说是练琴后遗症)的钢琴九级盯着眼前的稿子,机械地回答问题,汗流满面。这就是读了二十几年书的名校博士生?他们耗费了几乎二分之一的人生拿到了镀金通行证,却发现在职场上讨口饭吃仍然步履艰难,北京各大单位人满为患,大门紧闭,社会对他们根本不在乎。朋友说,看着这群即将而立之年的“学富五车”的博士们,他们那种渴望、紧张、空虚的眼神,真是让人心酸!
那么,世和学堂的学生呢?陈老师坚定地说: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感到失望不足为怪,这些规模化大生产的产品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了。而且,目前他们也还说不清楚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看到我们的毕业生,他一定会说: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所求的!
在春季华德福教师培训课上,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Coling老师告诉我们:华德福的学生平常表现不出什么特别的,但当需要表现的时候,一定是最出色的!德国华德福学校高考升学率是普通学校的3倍。现在在德国绿党的推动下,华德福教育受到大力资助,在德国方兴未艾。
陈老师与我们座谈了三个小时,仍然意犹未尽,他后来说从来没有这样谈过话,许多话都是第一次说,同去的几位家长问的问题也比较有深度,让陈老师一不小心把他最核心的东西透露出来了。
他说办学的目标最重要了,世和学堂不去追求分数,以圆满孩子的生命为核心,重点培养孩子的人性和能力。世和教育的目的是不教,即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受教者,世和教育鼓励教学相长,没有老师与学生的区别,大家共同学习成长。陈老师总是一再强调,世和学堂的办学理念和方法没有独创的东西,全部来源于古人的智慧,取自于儒释道。实施这样的教育关键看老师、家长的智慧,在他们那里所花的功夫最多。
我疑惑这个不遵守体制内教学规则的教法,学生能适应社会吗?陈老师一番话打消了我的顾虑: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规模化批量生产的学生呢,还是需要多样化精细化培养的学生?需要的是带着博士帽人性匮乏的学生呢,还是需要精神圆满的学生?需要的是死记硬背的高分数学生呢,还是需要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学生?需要的是在恐惧压力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呢(今天一个同事说某著名重点小学竟然鼓励学生互相告密揭发),还是需要在大爱怀抱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学生?需要的是被灌满知识的学生呢,还是需要知道如何探索知识的学生?
答案不言自明!
世和学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幼儿阶段(7岁前,是自我意识生发期):一个根本、五大环境、四大内容(即:以养正为根本,注重五大环境(自然、社会、家庭、学校、人文)与孩子的关联,采取四大内容教学(养性(养正)、健康、生活习惯能力规矩、才艺知识))
——小学(是自主意识生发期):二个根本(思维方式、价值观观)、八大目标、五大课程(生活、劳动、中国文化、科学、才艺,其中每类课程又分五个内容),通过课程,实现目标、达成根本。
关于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内容,在此不一一表述。
刚参加完华德福教师培训,又接触了世和学堂的国学教育,总有一种将两者比较一下的冲动。我的总的感受是:两者虽然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达成的是共同的目标。比如,国学注重心性的养成,达到定静;华德福以内在灵魂的平安为目标,你看,本质上难道不是一个道理吗?还有,他们都强调大爱、自我成长、智慧,都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材因时施教。
两种教育方式也无所谓好坏、优劣,存在的自有它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要迷失在东西文化的对立上,不要迷失在世和、华德福、国学、西文等概念的差异上,不要迷失在蛋糕还是烙饼等生活习惯的不同上,不要迷失在儒释道、人智学等宗教形式上,不要迷失在汉字还是字母等学习内容上,不要迷失在古琴还是大提琴等文化习俗上。禅宗有言: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月亮只有一个,手有无数只。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迷失在手指中。关键问题正如陈老师所言:我们当家长的首先要问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也正如Coling老师所说:我想为孩子提供什么?然后,再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春雨润物细无声,教为不教,无法之法乃为大法。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销在国外合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