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登录云学畅捷通好会计卡

诗词基本知识 57_词的知识-牛bb文章网
诗词基本知识 57_词的知识
话题:,,,
诗词基本知识1.我国的古典诗歌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本书中,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关于词的起源,说法有二:通常认为,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须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词源于诗,其理由是: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再如刘禹锡的“v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然而也被认为是词。由此看来,单从这种角度上说,诗和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总之,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不能是一种突变,因此诗和词之间并不能画若鸿沟。另外,根据词的三个特点:(1)全篇有固定的字数(2)长短句(3)律化的平仄来看,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个条件,古乐府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所以词主要源于中国,词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曲,也是一种配乐诗体,关于曲的起源,明王世贞的《曲藻》称: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是故可知,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正因此,曲的宫调、曲牌等多同于词。不过,词向曲的演变,通常认为还与时代有关,“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吴梅《曲学通》)。至于南曲,是由北曲转化而成,故晚于北曲而盛于明代。楹联又称对联,就其文体而言,虽不属于诗歌的范畴,但其历史也很久远,且与诗词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基本知识一并予以介绍。2. 四声与平仄四声有古四声与今四声之分。古代格律诗所规定的四声通常称为古四声,古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入声为古之以b d g为韵尾的字,其发声特点是“短促而急收”。普通话所规定的四声称为今四声,今四声分为:阴、阳、上、去,其与古四声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入声。通常认为,入声从元朝开始就已逐渐消亡,现在仅在南方一些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的方言中尚有保留。粗略而论,古四声与今四声的关系是:古之平声字分属今之阴平和阳平;古之上声和去声字现仍为上声和去声字;古之入声字在今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均有,但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字的最多。所谓“平仄”,是对字的发声特点的区分。古之平声属“平”,上、去、入三声属“仄”,仄者,不平之意也;今之阴、阳属“平”,上、去属“仄”。通常,现代人的规则是以今之四声定平仄。但是,如果愿意以古之四声定平仄,或者在欣赏古人的作品时为了能更准确地区分古之平仄,则应对古四声有所了解,其中关键是掌握古之入声字在今之四声中的分布,特别是在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分布,因为分布在今之上声和去声中的入声字即便不知道,也无大的妨碍,反正都属仄声。根据统计,分布在今之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古入声字其实并不多,常用的不过200个左右,且其在现代发声中的结尾韵母为:a ,o ,e ,ie ,i ,u ,v相应的例字,如:发、说、合、缺、识、积、出、菊。也就是说,以现代其它韵母收尾的字中无入声字。对于这些入声字,可以采用结合背诵古体诗词进行记忆,亦可采用临时翻查字典、韵书的方法解决。平仄虽有古今的区别,但不管是古之平仄,还是今之平仄,都需注意一字平仄两读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规则是:读平声时则视为平声字,读仄声时则视为仄声字。例如,“重”字,在“重新”一词中为平声字,而在“重要”一词中则为仄声字。3、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取意源于帝王仪仗对称性的排布。对仗本来是文学艺术中一种应用极广的修辞方法,但在诗、词、曲、联中由于各自还有一些特殊要求,所以在“格律”(游戏规则)中才特别列出。对仗的规则是关于字数,词性,语法结构,平仄,意义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在诗、词、曲、联中各自的要求情况以及特殊避忌等并不尽相同,因此详细的内容有待后文再分别进行具体介绍,在此仅将对仗的分类罗列于下:(1)对仗按照“用所”的分类对仗既然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因此本书按照用所的不同,可分为楹联(对联)的对仗、诗的对仗、词的对仗、曲的对仗。(2)按照对仗工整程度的分类对仗有着词性,语法结构,平仄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则,根据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守情况,而将对仗的句子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但“工”到什么程度才算工对,其实也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3)按照对仗文字特点的分类对仗在文字上可有许多名堂和特点,因此有流水对、当句对、借对、错综对、扇面对、鼎足对等名目。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于文意连贯,形同流水,故称为流水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于每句中在文字上有自对现象,所以特称为当句对;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由于利用了文字谐音而称作谐音对(借对的一种);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由于“寻常”有度量之意(虽然此处并不是此意),故可借以偶对“七十”,是称借义对(借对的又一种);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因为“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交错成对而称为错综对;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涨一竿春水,带一抹寒烟,棹一只渔船也都是根据显而易见的文字特点而分别被称为扇面对和鼎足对的。此外,尚有其它一些分类方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4. 押韵(1)何谓押韵所谓押韵,指的是诗句尾字字音 的和谐。字音是由声母 和韵母 共同组成的,韵母又有单韵母 与复韵母 之分。单韵母由单独一个元音构成,故又称作单元音,例:i u v a o e复韵母由韵腹(主元音)与韵头、韵尾 二者或其一构成,可作韵腹的元音有:a o e ;可作韵头的(元音)有:i u v ;可 作 韵 尾 的 有: i o u n ng 。例如,“笔”的字音为bi,b为声母,i 为单韵母;“江”的字音为jiang ,j为声母,其余为复合式的韵母,韵母中i为韵头,a为韵腹(主元音),ng为韵尾;“家”的字音为jia,其韵母为韵头 + 韵腹式的复韵母;“昭”的字音为zhao ,其韵母为韵腹 + 韵尾式的复韵母。 押韵只跟韵母有关,在复韵母中一般只跟韵母中的主元音及韵尾有关。押韵有严韵与宽韵之分,严韵最和谐,它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全同。例如,“开(kai)”与“来(lai )” 相押、“天(tian )”与“坚(jian)”相押即属严韵。一般押韵 ,在无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同,在有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近或相同而韵尾相同,例“花(hua)”与“家(jia)”相押、“门 (men) ”与“新 (xin) ” 相押,是属宽韵。更有韵腹、韵尾相近亦相押者,称作通韵。例如,以“人(ren)”与“情(qing)”相押即属此例,但这显然不够和谐,因此诗家多以为不足取。此外,尚有“衣(i )”与“飞 (ei)”相押、“飞(ei)”与“开(ai)”相押、“姑(u)”与“收(ou)”相押等,亦均属偶通。(2)押韵规则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吟颂的和谐,因此家普遍认为,现代人即便作古体诗词,也应当押用今韵,这就是在作诗词时,对于押韵问题首先需要遵守的规则。另外,由于语言随着岁月的迁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不仅现代与古代在发音上有着很大差异,即便古代的唐、宋、元,也由于时代相隔的关系,语音也有所不同。因此,韵部的划分随着时代的不同是理应有所变化的,更何况诗、词、曲还是三种不同的文体,所以诗、词、曲押韵的详细规则自然应当各有不同,这容后再述。(3)现代韵目前,现代韵主要流行有两种比较公认的分法:1)《诗韵新编》的分法《诗韵新编》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参照《中华新韵》、《汉语新韵》等现代韵书,1965年编撰出版、1978年修订重印的一本韵书,其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将汉字分为如下十八个韵部: 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 十二侯, 十三豪, 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诗韵新编》的韵部、通押规则及与广为流传的十三辙的对应关系详如表1所列。为了使用的方便,在《诗韵新编》中,还特意标明了古代四声中的“入声”。表1 现代诗韵所分韵部与通押规则十八韵 通 押 情 况 十 三 辙阴阳上去 入 声一麻 第一类通押 发花二波 通歌 第一类通押 梭波三歌 通波 第一类通押 全四皆 第一类通押 乜斜五支 通儿、通齐 第二类通押 衣欺六儿 通支、通齐七齐 通支、通儿 第二类通押 部八微 灰堆九开 怀来十姑 通鱼 第三类通押 姑苏十一鱼 通姑 第三类通押 通 衣欺十二侯 由求十三豪 遥条十四寒 言前十五痕 押 人臣十六唐 江洋十七庚 通东 中东十八东 通庚[入声字通押说明]:入声韵的字有两种通押形式 ―― 分类通押和八个入声韵部全部通押。全部通押就是举凡入声字一律通押;分类通押就是韵母发声相近的入声字通押,通常分为三种情况:1、第一类通押,即麻、波、歌、皆等四个以“开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2、第二类通押,即支、齐两个以“齐齿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3、第三类通押,即姑、鱼两个以“合口呼”和“撮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2)基于十三辙的分法十三辙实际上形成于明清时的民间,其名称是:发花 波歌 乜斜 姑苏 衣期 开怀 灰堆遥条 由求 言前 人辰 江阳 中东在十三辙的基础上,有人主张将现代韵分为十三部十七韵,十三部用为宽韵,十七韵用为严韵,十三部十七韵的分法如下:花部( 花韵 ) 歌部 ( 歌韵 波韵 )些部( 些韵 ) 姑部 ( 姑韵 )衣部( 衣韵 居韵 ) 开部 ( 开韵 )飞部( 飞韵 ) 高部 ( 高韵 )收部( 收韵 ) 山部 ( 山韵 天韵 )根部( 根韵 ) 方部 ( 方韵 )东部(东韵 声韵 )详如表2所列。表2 按十三辙分的十三部十七韵部 韵一 韵母及例字 韵二 韵母及例字 十三辙花 花 -a(发)-ia(家)-ua(花) 发花歌 歌 -e(歌) 波 -o (波)-uo(捉) 波歌些 些 -ie(些)-ve(决) 乜斜姑 姑 -u(姑) 姑苏衣 衣 -i(衣) 居 -v(居) 衣期开 开 -ai (开)-uai(歪) 开怀飞 飞 -ei(飞) -ui(追) 灰堆高 高 -ao(高)-iao(交) 遥条收 收 -ou(收) 由求山 山 -an(山) 天 -ian(天)-uan(专)-van(娟) 言前根 根 -en(根)-in(今)-un(孙)-vn(晕) 人辰方 方 -aug(方)-iang(江)-uang(汪) 江阳东 东 -ong (东)--iong(雍) 声 -eng(声)-ing(英)-ueng(翁) 中东1、对联的创作过程楹联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主题主题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核心,因此在对联创作之初,先要确定对联的中心思想,即确定对联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所要描述的事物,或所要说明的哲理等。(2)选择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可有多种,详见后文。(3)组织文字(4)调整平仄2、对联的内容组织方法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当主题思想确定之后,就要开始组织内容,而内容的组织方法主要有正对法和反对法之分:1)正对法正对法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斗巧联对: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记事;再例:水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始成高。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又例:排开各种尘纷事去施德教,(钢铁散人)捧出一颗火热心来育栋才。(钢铁散人)即为从不同角度描绘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2)反对法反对法的突出的特点是上、下联要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上、下联的内容要分写两件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反的两个方面,例讽刺洪承畴判明降清的对联: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就是利用洪承畴自己原来的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改造而成的,上联肯定了“君恩深似海”的事实,下联却用反诘句揭露出洪承畴未能“臣节重如山”的变节行径,从而形成诗词基本知识 57_词的知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对洪承畴的谴责和讽刺。方家认为:反对为优。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这是对仗的精义。春联:十年宦比梅花冷一夜春随爆竹来”(《名联谈趣》289条)上联的冷淡,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便是“反对为优”的例子。再如: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创作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形成反对。对联含义是:清风明月虽然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其中的情趣;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也一样都成了有情之物,“有情无价”对比强烈,从而突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顺便说明,“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属于工对,是因为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3、对联的表达方法根据对联的表达方法的不同,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有:1)写实法写实法即直陈白描,例扬州廿四景之一的“西园曲水”中有一石坊,名曰“翔凫”,临岸贴水,状似待客游湖,其舱门题联云: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此联将乘舟游览瘦西湖所能看到的景致,刻画得惟妙惟肖,诚谓写实。2)比拟法比拟又称比喻,就是利用两件事物间的相似点,用一件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例如例清代诗人张尔荩为史可法衣冠冢题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联中,虚实结合,以衣冠冢周围可以看得到的梅花和扬州特有的明月(出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为实写,进一步将其比拟为史可法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壮烈殉国的忠肝义胆。有意思的是,这种比拟,不仅神同,而且形似,那红色的梅花多末像忠臣因故国灭亡而悲痛欲绝时所流下的带血的泪水,那皎洁的明月又多么象史可法无比忠于明王朝的一颗高洁的心灵。比喻在对联中多用“如、似”等字眼,例: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比拟法还常直接用一件事物取代另一件事物,并特称“借喻”。例如有题河北赵县赵州桥的一个对联云: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上联完整的说法当为“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流去”,下联完整的说法当为“人从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走过”。但这样很罗嗦,直接用“碧玉环”取代“碧玉环似的桥洞”,用“苍龙背”取代“苍龙背般的桥面”,比喻犹在,语言却大为简炼。3)隐喻法例明朝知名翰林学士解缙讽某有名无实的秀才曰: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一对联后来还曾经被毛泽东引用来反对党八股。联中,表面上是写墙头芦苇和山间竹笋的形态特征,其实是在讽刺挖苦那些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只会摇头晃脑,夸夸其谈的腐儒的。4)拟人法拟人就是为一些没有意识的自然物赋予人的感情,例郑板桥曾将春风、夜雨拟人化: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5)用典法用典法就是利用一些有出处的故事等创作对联。姓氏联语皆用典,例如赵氏人家的联语有: 平原侠气,长板英风。上联写的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豪侠之气,下联写的是三国时代赵云英勇善战、天下无敌的大将之风,从而歌颂了赵氏人家的家族传统。再如,为百岁老人祝寿的对联有云: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独逢。上联用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前句的句意;下联用“山中已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后句的句意。6)双关法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两个不同的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是为双关。用语双关,常可将俗务变得典雅,例某地一家主营象棋、水银玻璃镜的店铺贴了一副楹联,曰: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联中,看似在形象介绍店铺所营销之象棋和水银玻璃镜,而语间“子路”和“颜回”,一语双关,恰是大学问家孔子的两个知名弟子,从而一下子便提高了店铺的品位。此外,双关法还常可构成戏谑、讽喻等。7)议论法议论法就是只发表看法或议论,例郭沫若曾为蒲松龄的故居题联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联中,一方面赞誉了《聊斋志异》的妙笔,另一方面又歌颂了蒲松龄的为人,评价得体,议论得法,颇为周到。再例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更是长篇议论,以抒胸臆,联曰: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8)烘托法烘托法就是极力渲染气氛以烘托主题,大观楼180字长联就是一个渲染烘托的典型,上联写滇池的四时美景,下联写云南的千年历史,气势磅礴,文词典雅。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赋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阵清霜。另外,泰山壶天阁的楹联也不失为采用烘托法的难得妙笔,联曰: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仅仅十四个字,便把道家清净胜地的超凡脱俗之气烘托了出来。9)衬托法为了突出某件事物的特点,把有关事物拿来同它作参照,是为衬托法。另外,衬托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正衬是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参照,例如江西吉安文天祥祠有联云: 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荫垂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联中,功在睢阳,谓功可同张睢阳相比。张睢阳即张巡,唐开元进士,安史之乱中,由河南雍丘移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仍坚持数月不屈。城破被俘,咬碎牙齿骂贼而死,这里将文天祥与张睢阳并提,就起到突出文天祥的作用。反衬是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例如浙江上虞虞姬庙有联云: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尚羞范家船联中,高后为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虞姬即项羽姬妾。上联谓吕后地位远在虞姬之上,但虞姬至今尚有庙祀而吕后却无,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吕后不及虞姬!这种将吕后与虞姬相提并论就是为了达到反衬作用。10)夸张法通过张皇铺饰、扩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称作夸张法。夸张可以直接夸张,亦可间接夸张。直接夸张为扩大事物的本身特征,即直接从本身的程度上去说,例如: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龙王夜宴,星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此联的上联为清乾隆皇所题,下联为冯成修所对。整副对联讲玉帝行兵和龙王夜宴的情景,虽显有夸大其词,但又不给人以不可能的感觉,这就是夸张,夸张而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间接夸张也可称为衬托夸张,即用另外的事物进行衬托,通过将其他事物相对缩小来加大所要夸大事物的程度,例如湖南某地一祠堂有联云:修祖庙以大门闾,恢复南楚名家,西江名族;登宗亭而小天下,遥企洞庭非阔,衡岳非高。联中,通过夸说站在他们的宗亭上,天下就变小了,八百里洞庭不显得宽,南岳衡山也不显高,从而反过来让人敬仰这个祠堂之高4、对联的文字运作机巧从文字运作方面来看,对联的创作有着很多机巧可用,主要有:1)谐音法利用不同字读音的相同而暗含深意的一种机巧,例金圣叹临刑前为前去送别的儿子留联: 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2)嵌字法嵌字法就是将规定的或寓有一定含义的词语分为相对应的单字有意识的放在上下联的某一位置上。此法多用于嵌入人名、地名、物名等,例蔡萼赠其女友小凤仙的联语,即在上下联第四字分嵌“凤”“仙”二字:此地乃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嵌字(嵌名)联,根据所嵌字的位置又细分为: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例: 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 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例: 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例: 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例: 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 。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例 : 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联之首和下联之尾的位置,例:[小]楼一夜听春雨,姐妹花开月月[红]。(镶人名“小红”)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的位置,例: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 。(镶人名玉云)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四]壁图书[三]尺剑,半月行[李]一[张]琴 。(镶人名张三,李四)综合嵌:综合运用上述几种镶嵌方法,例:[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此联题于韩江酒楼,联中:唐朝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朝刘伶以嗜酒闻名天下;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为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兼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了“韩江酒楼”这四个字。3)变音法利用一字多音的特点创作对联。例如,孟姜女庙的楹联云:海水朝朝朝朝朝朝落,青云长长长长长长消。更有:行行行行行行行长长长长长长长上联读音:杭行杭行杭杭行。下联读音:长涨长涨长长涨。4)变形法利用字形的变幻寓意成联,例如:利用斜体“月”字和故意写的瘦长的“山”字,组成“斜月,高山”联语。5)藏字法又称缺如法,盖因《论语?子路》中有: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 。例如: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 。对联是嘲庸医“吉生”的。“逢凶化吉”是一个成语,上联末仅“逢凶化”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吉”。“起死回生”也是一个成语,下联末仅有“起死回”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生”。缺如原意为“保留”,这里借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故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但是,藏字法未必一定如上点明所缺之字,在不点明所缺之字时,所缺之字常与“少、无、缺”等字组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以寓深意。例如,有人拟联唾骂袁世凯的窃国行径,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意为“忘八”,下联意为“无耻”。6)回文法回文法有两种情况:其一,正反可重复两读;其二,正反两读虽不重复,但仍句顺意通。例: 果思相思果,(钢铁散人)花笑含笑花。(文理学院生出句)为正反重复成联。 再例,苏东坡有诗联云: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反读则另有意境。7)析字法析字法是利用中国汉字在结构上的特殊性,将汉字化整为零(拆离)或集零为整(拼合)的一种机巧手法。.例如,化整为零:踏破磊桥三块石,剪开出字两重山 。显然,上联就是从把“磊”字分成三个“石”的角度而言,下联就是从把“出”字分成两个“山”的诗词基本知识 57_词的知识角度而言。集零为整,例如: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金章宗所出,下联由李妃所对。从联中看,“二人”同“土”合起来,便是“坐”字;一个“月”同一个“日”合起来,便是“明”字。再例,某些电视连续剧中被附会给刘墉、郑板桥等而实为清朝刘尔运缘亩粤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联中,“此木”与“柴”,“ 山山”与“出”,“ 因火”与“烟”,“ 夕夕”与“多”皆为字的拆合。 以上两种机巧亦可混合而用,例如: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在这副清朝禁烟衙门对联中,上联“因”与“火”合成烟是拼,“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是拆;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又是拼;全分为“人”和“王”又是拆,全联前拼后拆。8)叠字法叠字法就是利用重叠词组联,例杭州西湖白堤上有山名“孤山”,山顶之西湖天下景亭的楹联云: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9)集名法集名法又称串组法,它的特点是将本来没有意义和逻辑联系的一些事物的名称,按对联的规则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意思。集名法既可完全集名,又可掺杂一些非物名的词语,前者亦可称作直接串组,后者亦可称作间接串组。例如: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就是直接串组,上联由三个国家直接连接而成,“捷克”作战胜解。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直接连接而成,“重庆”作重新庆祝解,“成都”作为成为首都解。全联表达了作者的喜悦。 间接串组,如:白头翁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宛若云母天仙。上联“白头翁、将军、国老”都是中药材名,在“白头翁”和“将军国老”之间,加入了“不愧”词语;下联“红娘子、云母、天仙”也都是中药材名,在“红娘子”和“云母天仙”之间,加入了“宛若”词语。这类串组的特点是:连接的名称,必须多于乃至大大多于加进的其他词语,否则就不是串组而只是“嵌名”了。再例:过去曾有人将旧时京郊各县县名集成一联: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也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10)编句法编句法就是将现有的成句(多用诗、词成句)连缀变成对联,例郭沫若曾从毛主席的诗词中,摘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11)部首法部首法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为机巧的方法。部首法可将偏旁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例如,广东虎门的一副对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两联的偏旁恰为五行:金木水火土。部首法亦可将相同部首偏旁的字组和成联,例如: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与清方议和时,传说一帝国主义分子借机出上联侮辱中华民族,清代表对出下联给予有力回击,两人都是利用同旁做文章,“琴瑟琵琶”上部同“王王”,“魑魅魍魉”,左边同“鬼”,偏旁相同的字,都在同一联内。在将相同部首的字组合成联时,更有全句(上联或下联)部首清一色的高难度情况,例: 沧海汪洋,浪滚潮落,波涛澎湃;崇山峻岭,峰巍崖崛,峦t嵯峨。12)破读法采用此种机巧的对联称作破读联。所谓破读联,就是联句有两种以上的读法,即如果在不同的字位间作停顿分句,可使一句成多联,且联义徊然不同,耐人寻味,意趣无穷。例如: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馀财。此联既可五、三读,也可四、四读。在五、三读时,联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馀财。在四、四读时,联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馀财。13)两兼法两兼法的特点是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组词寓意。例如:李东阳气暖,柳下惠风和。此联相传为李东阳与人应答而作,上联为他人所出,故意用李东阳名字中的“阳”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即春光),使联意变为:李树东边春光暖。下联为李东阳所对,也借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中的“惠”同后面的“风”组成“惠风”(即和风),使联意变为:柳树下面微风和。这里的“阳、惠”二字,都是两兼。14)顶真法顶真又称连珠,即用上一个语言单位来作下一个语言单位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语言单位上递下接,前后蝉联。根据顶真的特点,尚可分为:句句顶真,例如: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这是清代思想家魏源与一抄袭他人文章之举人针锋相对之联。词词顶真,例如: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词与词连珠比较特殊,是在一句话内进行的,《文镜秘府论.论对》谓之“连绵”。此联题于长沙白沙井附近的龙王庙,上联只能读作“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联只能读作“长沙--沙水--水无沙”。复合顶真,例如:空中腾雾雾成云,云中见日;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两联中的“冰冰”与“雾雾”是词词顶真,“雪,雪”与“云,云”又是句句顶真。15)反正法反正法是把意义相反的字组词放在一起使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机巧手法。例如: 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据说这是一个古联,某地一县官微服出访时见一姑娘在园里取菜情景而题。因姑娘个子高而年纪轻,故称“大小姐”,篓子口圆体扁,故云“圆扁篓”;所取的品种为白菜,但颜色是绿色的,故云“青白菜”。下联为一牧童所对,所说就是自身。他在矮子里头要算高的,故云“高矮子”,亦说其姓为高;手里拿的赶牛棍似长若短,故云“长短棍”;所赶的黄牛毛色是黑的,故云“黑黄牛”。联中的“大小姐、圆扁篓、青白菜、高矮子、长短棍、黑黄牛”都是正反字。它们乍看起来都是矛盾的,实际上却非常和谐统一。16)巧辞法巧辞法是运用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的方法。例如: 风扁,月圆。福建莆田戴大宾,幼年即以才气著名。在其13岁时,一日有位客人找他父亲,想试他才气如何,于是出了一联:月圆,戴大宾对曰:风扁。客问何以风是扁的?答云:风见缝就钻,不扁怎行?客认为有理。继而又出联曰:凤鸣,戴对曰::牛舞。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中有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可见,运用巧辞的联,说是亦是,说非亦非,于似是而非之间令其似非而是,颇为有趣。此外,尚有寓意法、拆词法、重言法,等等,等等。总而言之,语言文字本身的一切修辞机巧和许多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奇想妙趣均有用于对联。浅谈对联格律的六要素肖大志(特聘老师:达志)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心平积福欲重招殃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若无前世心中毒哪有今生意外灾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大行绝俗忘荣辱至道无情空是非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可参见下文“概念相当”)。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做特殊处理。如: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观世音”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软首妙光,威名显赫雄狮利剑,宝相庄严“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观美女华瓶盛粪叹凡夫甘愿投泥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可见下文)。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可怜-鼠辈-偷酥-死堪羡-鸽王-绝食-生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诗词基本知识 57_词的知识设-孟兰盆-超度-慈亲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既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可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心驰-有外-实迷-有○○ △△ △○ △身处-空中-不见-空○△ ○○ △△ ○此二联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真身已过凡间望○ △ ○△妙法不堪小智听△ ○ △○又如:无所从来何有相△ ○ △△得成于忍不生心○ △ ○○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采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 ○○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此外,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概念相当,则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澄清。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肖大志(特聘老师:达之)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此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1.忌同声落脚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严格按规则的标准格式可称正格,相对正格有所变化者可称变格)。当然,采用特殊手法的对联,其句脚安排可以不依常规。如这副据称是已知最早的押韵联就是同声落脚: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2.忌同声收尾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4.忌孤平或孤仄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严格而言,还要除句脚外)。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岸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莫恨人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6.忌同义相对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心色皆空成正道根尘俱彻证圆通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对联图谱昆山女侠(本校特聘老师)转帖总体说明:由于考虑到这里是一些初学者,所以转贴一份对联图谱,目的仅在于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启发和帮助。也许很多人看了之后,会以为这个是束缚,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进得门来方可出得门去,联律是对联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律当求严,而对于已入门者来说,律可适当放宽。联律易工,相信这个对于那些有心向学的初学者来说,不是件很难的事。符号与术语解释:【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平仄谱式与例句:仅以上联正格为例,下联与之相反,如果为多句联,联中每句平仄为配合句脚平仄也皆可相反。一言句:●二言句:●●三言句:○○●, ○●●四言句:○○●●五言句:●●○○●, ○○○●●六言句:●●○○●●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一句:●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一、每边一句者[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六例:【四言】诗词基本知识 57_词的知识○○●● 雪印红梅 ●●○○ 【五言】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五言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书 ○○●●●○○ 【七言又一体】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二、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四/七言又一体】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七/四言】下:○○●●○○●,●●○○。 【七/四言又一体】 上:○○●●●○○,○○●●。 下:●●○○○●●,●●○○。 【五/六言】 上:●●●○○,●●○○●●。 下:○○●●●,○○●●○○。 【五/六言又一体】 上:○○●●○,●●○○●●。 下:●●○○●,○○●●○○。 【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五/七言又一体】 上:○○●●○,○○●●○○●。 下:●●○○●,●●○○●●○。 【七/五言】 上:●●○○●●○,●●○○●。 下:○○●●○○●,○○●●○。 【七/五言又一体】 上:○○●●●○○,●●○○●。 下:●●○○○●●,○○●●○。 【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六/七言又一体】 上:○○●●○○,○○●●○○●。 下:●●○○●●,●●○○●●○。 三、每边三句者 [句脚为○,○,●] 五例: 【五/五/六言】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边四句者 (句脚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下联“尝”字应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边五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 ○○●● ⊙○●●○○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 ●●○○ ⊙●○○●● 贱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七/六/六/五/七言】 上:●●○○○●●,●●○○●●,○○●●○○,○○●●○,○○●●○○● 下:○○●●●○○,○○●●○○,●●○○●●,●●○○●,●●○○●●○ 六、每边六句者 (句脚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 ⊙●○○ ●●○○○● 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 ○○●●○○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下联“石、独”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边七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 ⊙○●●●○○ ●●●○○ ●●○○○● 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注: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下联“击”字为古仄声) 【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八、每边八句者 (句脚●,○,○,●,●,○,○,●) 二例:【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 ●●●○○ ●○●○○ ○○●● ⊙○●○○●● ○○●●○○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一新莲社。 ○○○●● ⊙○○●● ⊙●○○ ●●○○●○○ ⊙●⊙○○●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下联“绿” 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千界...、 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上联:●●○○○●●,●●○○,○○●●○○,○○●●,●●○○●●,●●○○,●●●○○,●●○○○●●。下联:○○●●●○○,○○●●,●●○○●●,●●○○,○○●●○○,○○●●,○○○●●,○○●●●○○。附:以上皆为正格,不包括机关联,拆字联等等所涉及的变格体。诗词基本知识 57_词的知识 分享: >
“词的知识”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速卖通好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