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芬道斯《论自然法和古罗马万民法法》有中文译本吗?书名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从人的属性看自然权利的来源.pdf3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宁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人的属性看自然权利的来源 姓名:鱼瑞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法学理论 指导教师:刘淑媛 座机电话号码 摘要 对于权利而言是以人类自身为出发点来论述,所以,自然权利的主体当然也就是人类本
身了。因而,对权利原始状态的考证也必须从权利的主体一人类的原始状态开始考察。本
文第一章为问题的提出。从对现存权利观的质疑出发,探讨了同是自然存在物的动植物只能
作为权利的客体而存在,只有人才能成为权利的主体。根据人类在初民社会所具有的个体属
性和社会规则的论述,阐述了人的自然权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来源予人与人的集合、人的权利
的内容来源f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体现于人的社会属性。第二章为论文的主
体部分,着重从人的属性探讨了自然权利的来源。首先从自然法的历史发展pjl纳出西方自然
法学派的自然权利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对自然权利的来源进行了合理性论证。由于社
会规则的产生而导致权利出现,权利来源丁人的集合。由于人的双重属性导致人的集合,在
人的集合中,人的属性进一步加强,没有两个以上的个体,没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便没有社会规则,也就没有个体对他人的“个人权”的存在,因此,在人的集合中突显出权
利,同样,权利的内容也米源于人的属性。文章的第三部分指出研究自然权利的来源对我国
构建和谐社会、人权的建设均有重人意义,并希望冈此能对国家学说的合理性解释和权利本
位学说的构造、法学内在结构体系的整合有一定的帮助。自然权利和自然权利来源的研究对
于具体地学习和研究各个部门法具有重人意义。 论文运用了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从人的属性看自然权利的来源_NoRestriction.pdf 3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从人的属性看自然权利的来源_NoRestriction.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1------------------------------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人的属性看自然权利的来源姓名:鱼瑞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学理论指导教师:刘淑媛--------------------------Page2------------------------------摘要对于权利而言是以人类自身为出发点来论述,所以,自然权利的主体当然也就是人类本身了。因而,对权利原始状态的考证也必须从权利的主体一人类的原始状态开始考察。本文第一章为问题的提出。从对现存权利观的质疑出发,探讨了同是自然存在物的动植物只能作为权利的客体而存在,只有人才能成为权利的主体。根据人类在初民社会所具有的个体属性和社会规则的论述,阐述了人的自然权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来源予人与人的集合、人的权利的内容来源f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体现于人的社会属性。第二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从人的属性探讨了自然权利的来源。首先从自然法的历史发展pjl纳出西方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权利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对自然权利的来源进行了合理性论证。由于社会规则的产生而导致权利出现,权利来源丁人的集合。由于人的双重属性导致人的集合,在人的集合中,人的属性进一步加强,没有两个以上的个体,没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没有社会规则,也就没有个体对他人的“个人权”的存在,因此,在人的集合中突显出权利,同样,权利的内容也米源于人的属性。文章的第三部分指出研究自然权利的来源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人权的建设均有重人意义,并希望冈此能对国家学说的合理性解释和权利本位学说的构造、法学内在结构体系的整合有一定的帮助。自然权利和自然权利来源的研究对于具体地学习和研究各个部门法具有重人意义。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前期的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料的整理。运用历史研究法分析在初民社会中体现出的人的属性,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出自然法学派权利观点,探讨社会规则,以此为基础做出人的集合与自然权利来源的合理性论证。关键词:自然权利,来源,人的属性,社会规则Ⅱ--------------------------Page3------------------------------AbstractVv,hentheisthehumanmainentitlement,thediscussingstartingpointbeings.Thus,thebodyofentilementisthehumantextualresearchonentitlementdefinatelybeings.Therefore,thebestartedfromreviewsontheentitlementmaintOthemustaboriginalitybody,whichequalshumantextsetsoutfromthetotheextanttheview,discussbeingsaboriginality.Thisqueryrightisinnaturalstateofthewhenitthetopeople’Sbeginningsocietyrightsource.Accordingmankind’Sindividualattributeandhadoftheforsociety’Sregularargumentationsocietypeople’Sthefirstthatoftostemfromsetthatcontentofrightpeople’Sessentially,andtime,explainpeopleofstemfromthenaturalattributeandsocialattributeofthatthereisrightpeoplepeople.Andhopecertaintonationalandthestructureofthestandardofhelptheoryrationalityexplanationtheorytheoftheinherentstructureoflawscience.right,mergersystemwords:Naturalnileattribute,SocialKeyright,Source,People’SHI--------------------------Page4------------------------------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作&&&&&&者:李猛著出 版 社: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5
印刷时间:印&&&&&&数:装&&&&&&订:平装版&&&&&&次:开&&&&&&本:16开页&&&&&&数:491页字&&&&&&数:I&&S&&B&&N:2品&&&&&&相:九五品售&&&&&&价:43.00(已售)出售日期:详细描述:基本信息&书名:自然社会&原价:58.00元&作者:李猛 著&出版社:生活·读书·新...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00.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86.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78.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100.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95.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88.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248.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63.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70.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43.50九五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哲学史教程(下)
&&&&&&&&&&&&&&&&
/ 哲学史教程(下) 
布鲁诺出生于意大利坎佩尼亚之诺拉。——译者②
LucilisVanini(1585 年出生于那不勒斯,1619 年被焚于图卢兹)一位放荡的冒险家,写有《永恒天主之 竞技场》(Amphitheatrum(terna Providenti()(里昂,1615 年)和《论大自然、女王、女神生死存亡之奥 妙》(De admirandisnatura reginadeaquemortaliumarcanis )(巴黎,1616 年)。①
尼古拉·哥白尼《论天体运行》(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lestium),1543 年,纽伦堡版。界均围绕其中心太阳而运转,它们都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活动,都以混沌状 态逐步变为清楚确定的形式,而又都不可避免毁灭的命运。也许在形成这种 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众世界的多数性概念中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传统 起过促进作用;但是布鲁诺的独有特点是,他不把种种太阳系的多样性当作 机械的并列,而当作有机的活的整体,并认为神的整体生命的脉搏跳动维持 了世界的产生和消亡的过程。  3.此宇宙神教论(Universalismus)大胆勇猛地飞入时空的无限之中, 完全为它自己提出幻想的要求;与此相对应,在逍遥派斯多葛主义的关于宏 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两相类似的学说中却存在着有效的平衡作用;这种学说在 人的本性中发现宇宙力量的缩影,发现宇宙力量的“精髓”(Quintessenz)。 我们看见这种学说以其极不相同的各种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复活起来了;它 完全控制了这个时期的认识论。此外,新柏拉图主义的三分法差不多到处都 起着权威性的作用,提供了形而上学人类学的模式。一个人只有按照瓦伦 丁·韦格尔所述的如下方式才能认识自己:一个人,只有他自己是整体,才 能认识整体。这是艾克哈特神秘主义的彻底的原则。但是这种唯心主义此时 在这里采取了一种更加明晰的形式。作为 317 内体,人属于物质世界;实际 上,按照帕拉切尔斯以及随他之后的韦格尔和波墨所教导的,人在其内部将 所有物质事物的本质凝聚成最细最紧的形式。正因为这样,人有能力理解物 质世界。然而作为理性生物,人来源于“星座”,因此他有能力认识一切形 式的理性世界。最后,作为神的“火花”,作为生命的通气孔,作为最高生 命原则的部分体现,人也有能力意识到神的本性,而他自己就是神性的影象。 按照这一原则,一切世界知识的根源都在于人的自我认识;此同一原则 的更抽象的应用可在康帕内拉的思想中找到,涉及到的不是新柏拉图主义的 世界层次的划分(虽然此种划分也出现在康帕内拉那里),而是所有现实的 基本范畴。人[在这里也是思想]真正认识的只有他自己,只有从他自己或通 过他自己去认识其他事物。一切知识是知觉(Sentire),但是我们感知到的 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将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状态。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 主要体验到:我们既然存在,我们就能做一点什么、认识一点什么、希望一 点什么;我们还体验到:我们自己受到其他事物相应的机能的限制。从这里 得出结论:力量、知识和意志是整个现实的“基太”;如果上帝无限量地拥有力量、知识和意志,那么上帝就是全能、全知、全善了。  4.关于所有对上帝、对世界的认识最后被囿于人的自我认识之中的这种 理论只不过是从更一般的形而上学原则推出的认识论上的判断而已:根据这 个形而上学原则,神性被认为充分地、完全地被包含在每一个有限的体现神 性的具体现象中。乔尔达诺·布鲁诺在这一点上也追随那个库萨人(指库萨 的尼古拉。——译者),认为上帝最小,也是最大,正如个体生命本原与宇 宙生命本原完全一样。据此,每个个体(不仅是人),成为宇宙实体的一面 “镜子”。每个个体,就其本质而言毫无例外,都是神性本身,但每个个体 自行其是,与众不同。这种思想,布鲁诺结合在他的单子概念中。所谓单子, 他理解为原初生命的、不朽不灭的个体,其本性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此个体作为不断被形成的物质构成世界力量的部分现象,世界生命即基于这 些现象的相互作用。每个单子是神的存在的具体的现在存在形式 (Daseinsform),是无限本质的有限存在形式。既然除上帝和单子以外什么 也不存在,因此宇宙即使在极微小的隐蔽之处也具有生命,此无限的整体生命具体化到每一点,具体化到特殊的个性。从这里得出结论:每件事物,在 其生命的过程中,一部分遵循其本身的特性,一部分又遵循更一般的规律, 正如一颗行星或天体在其本身的轴上运动同时又围绕其太阳运动。康帕内拉 将此学说与哥白尼体系联系起来,将此趋向整体的奋力、将此面向整个现实 本原的运动当作宗教,并在此意义上讲述“自然”宗教,即将“天赋本能” 当作宗教(现在人们会说成向心 318 力),他以逻辑的一贯性将此“天赋本 能”赋予万物;而人身上的“天赋本能”被认为是“理性”宗教的特殊形式, 即人力图通过爱和知识与上帝合一的特殊形式①。  关于在每一特殊事物中表现出神的宇宙本原的无限可能性这个原则以同 样形式出现在帕拉切尔斯那里。在这里,正如在库萨的尼古拉那里一样,据 他教导说,一切本质出现在每一事物中,因此每一事物表现为一个微观世界, 但也有其本身的特殊的生活和活动的原则。帕拉切尔斯称个体的这种特殊精 神为 Archeus[本原];此理论传给了雅各布·波墨,他称之为 Primus[元精]。 在布鲁诺那里,单子概念以极其有趣的方式与原子概念联系起来(对于 他的物理学观点虽无进一步的影响)。此原子概念在早期是由伊壁鸠鲁的传 统通过卢克莱茨传给他的。“最小的事物”在形而上学上叫单子,在数学上 叫点,在物理学上就叫原子——物质世界不可分的球形元素。毕达哥拉斯和 柏拉图的元素理论的传统以及有关的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的传统在新柏拉图 主义中复活了;这些传统在巴索、森纳特以及其他人身上也表现出各自独立 的革新,并导致所谓的“微粒学说”(Korpuskulartheorie);据此学说, 物质世界包含不可分的原子复合物,即粒子。为了原子本身的运动,并与这 些原子的数学形式联系起来,此学说假定了一种原初的、不可改变的活动规律,而粒子的活动方式即源于此种活动规律①。  5.在此,数学的影响以旧毕达哥拉斯的形式或以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 变形表现出来。物理现实最后的组成要素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立体几何形式, 而经验的质的规定必然追源于此。元素组合假定数和数序是多样性的原则②。 这样一来,空间形式和数关系又表现为物理世界的基本的、原初的东西。因 此,亚里士多德一斯多葛关于由质所规定的力、关于事物内部形式以及潜在 内质(qualitates occulta)的理论被排挤了。正如亚里士多德一斯多葛理 论曾一度战胜了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原则一样,此刻又轮到 它不得不让位于后者了:在此存在着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而准备的最重要 的条件之一。此事早在库萨的尼古拉那里已经出现苗头了;不过此时,这些 319 苗头从根本上经历着茁壮的成长,其根源与它们之所以出现于库萨的尼古拉的思 想中的根源相同:即出于旧文学,特别是毕达哥拉斯的著作。然而,也正是 由于这个原因,这些苗头仍然披上数神秘主义和数象征主义的荒诞的形而上 学外衣。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字写成的;万物之和谐即是数体系的和谐。万事①
参阅 W.狄尔泰《从古代泛神论的历史关联看泛神论发展史》(Der entwicklungsgeschichtliche Pantheismusnach seinem geschichtlichen zusammenhangemit den(lteren Pantheistischen systemen),《哲学史文库》卷十三,1900 年,参阅上书第 292 页和 298 页。①
参阅 K.拉斯维茨《从中古到牛顿的原子论史》第一卷(Geschichte des Atomismus Vom Mittelater bisNewton,I),1890 年汉堡和莱比锡德文版,从第 359 页起。②
关于此事,特别参阅布鲁诺《论至小的三个方面》(Detriplici minimo)。万物由上帝按照量与数来安排:一切生命都是数的关系的开展。但是,古代 后期如此,此时也如此,开始时这种思想是作为对概念的任意曲解,作为神 秘的思辨而展现的。从三位一体的结构出发(比如,布依勒便力图如此), 世界由上帝产生这个观点又被认为是“一”转化为数体系的过程。这些幻想 被卡尔丹和比科之流所继承。罗依西林还更进一步加上了犹太人卡巴拉的神 话幻像。  6.因此,原来注定最富有成果的发展原则进入新世界时又蒙上了旧的形 而上学幻影,又需要新生力量剥掉此外衣,使之解放出来起到正当的作用。 然而,与此同时,此原则又和其它的同样发源于新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完全不 同的企图纠缠起来。属于一般的心灵生活概念、属于幻想的自然精神化者还 有这样一种本能:它以神秘的手段、咒语和魔术干预事物的进程并从而按照 人的意志去引导此进程。在这里;还有一种更高的思想浮现在动乱时代的、 梦幻的渴望之前——这个思想就是凭借认识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力量去控制 自然。但是这种思想也是在古代迷信的掩蔽下被人接受的。与新柏拉图主义 者的情况一样,如果自然界的生命被理解为精灵的统治,被理解为内在力量 神秘地相互联系的体系,那么用知识和意志来治服这些内在力量就是理所当 然的了。因此,魔术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可爱的思想对象,科学又力图将思想 体系带入迷信。占星术及日月星辰对人生的影响,释梦与占卜,巫术及其召魂遣魔术,天人感通者的预言——所有这些斯多葛和新柏拉图的预言先知的种种因素在 当时正在枝叶盛茂,繁花盛开。比科和罗依西林把这些因素和数神秘主义联 结起来;内特斯海姆的阿格里帕采取了一切怀疑论的手法攻击理论科学的可 能性,以求在神秘主义的启发中和神秘的魔术中取得援助。卡尔丹以极其严 肃认真的态度进而规定此等活动的规律,康帕内拉在他的世界观里给它们腾 出一大片异常宽阔的空间。特别是医生们,他们的职业本身需要干预自然变化过程,似乎被允许希求秘密技术的特殊便利,他们表现出有获得此等魅术之意图。帕拉切尔斯从 这观点出发渴望改造医学。他的出发点仍然是万物同感,把宇宙当作精神的 有机联系。他发现疾病的根源在于:外来力量损伤了个人的生命本原(Archeus);他探索解放和加强生命本原的手段。但是这后一过程必然发生于相应的物质组 320 合,所以必然导致酿制一切万灵药,药酒以及其它秘方: 这样就推动了炼丹术的发展。虽然炼丹术极其荒诞,但在其不可令人置信的 大规模的研究活动中却产生了一些对化学知识有用的成果。  在这方面,关于整个生命力本质上的统一性的这种形而上学的基本假定 导致这样的思想:必然还有一种加强每种本原的简单的、最有效的普遍药方, 必然有一种万灵药防治一切疾病并维持所有生命力。与魅术的宏观世界的企 图联系起来就产生这样的希望:掌握此种秘密会提供最高的魅力,提供为人 渴望的财宝。所有这些必须用“点金石”才能取得;点金石要治疗所有疾病, 将一切物质变成金子,召唤一切精灵听候点金石的所有者的支配。这样一来, 认为要在炼丹术的冒险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的目的最后变成非常实际和客观 的了。  7.此种魅术的自然观进入德国神秘主义的不可捉摸的宗教体系中——这 就构成波墨哲学的独有的特征。他也被这样的思想控制着:哲学应该是自然 知识,然而德国宗教改革所依据的宗教需要的深刻的严肃性不允许他满足于  当时流行的宗教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他又力图将两者合而为一。要 想超越新教独断的固定形式、要想借助于基督教形而上学解决新科学所提出 的问题的此种努力与官方的逍遥派哲学一起兴旺起来了。陶雷鲁斯的目的就 是要创造出这样一种超教会宗派的基督教哲学;他带着欲达此目的的真正本 能采用了奥古斯丁意志学说的许多因素,然而还是不足以将时代所感兴趣的 真实内容转化为这种思想,终于造成经验科学与一切形而上学的彻底分离。 神秘主义运动也处于类似状态中,随着新的正统观念越来越枯燥无味、越来 越僵化,人民群众反对新的传统观念也越来越强烈,神秘主义运动也随之向 前发展。但是神秘主义理论在接受帕拉切尔斯学说以前也仍然停滞在模糊的 概念中。介绍帕拉切尔斯学说者开始是韦格尔,后来是波墨完全把它介绍了 过来。  在波墨的学说中新柏拉图主义又呈现出完全的宗教的色彩。在这里,人 也被认为是微观世界,一个人如只追随正确的启迪而不为深奥理论所迷惑, 他就可能从其中认识内体、“天体”和神的世界。然而,自我认识是将善恶 矛盾当作人性基本特征的宗教知识。这同一矛盾充满整个世界:它统治着天 国,正如它统治着人间一样;因为上帝是万物的唯一根源,此种矛盾也必然 能在上帝那里找到。波墨将此矛盾的统一(coincidentia oppositorum)扩 大到极大限度,几乎不自觉地和艾克哈特长老联系起来,并在神的原始因的 自我启示的必然性中找到二元性的根据。正如光明只有在昏暗中显示,神之 善良也只有在他激怒时显示出来。就像这样,波墨描述上 321 帝的永恒的自 我创造的过程,描述以自身为对象的“渴望”(Drang)或意志如何从上帝内 部的黑暗的存在深处达到神圣智慧的自我启示,描述如此显示出来的东西如 何呈现于世界之中。当神统①的发展直接转入宇宙起源论的发展中时,在后者 的发展中无处不表现出欲将宗教基本矛盾带入帕拉切尔斯体系的自然哲学范 畴中去的企图。因此设计了宇宙三界七态或七“难”(“Qualen”[痛苦]), 从相吸和相斥的物质力量上升到光明和温暖的物质力量,再进而上升到具有 感觉功能和理性功能的物质力量。与此种对于事物永恒性质的描述联系在一 起的是人间世界的历史,人间世界以撒旦犯罪下凡和每一精神本质感性化② 开始,而以克服对于创造物的得意的迷恋、以人对神的神秘虔诚、最后以精 神本性的复原而告终。所有这些,波墨用先知者的口吻讲演,满怀深刻的信 念,渗透玄虚,浅尝文艺,无与伦比。此乃艾克哈特神秘主义企图统治近代 科学势力之尝试,也是试图将自然科学拔高到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还是试 探性的、毫无把握的首次步骤。但是因为此观点发自最深刻的宗教生活,所 以在波墨那里,古代神秘主义的理智主义特点就更加退居次要地位了。如果 说,在艾克哈特那里,宇宙变化过程,无论是宇宙的产生还是宇宙的消逝, 均被认为是认识过程;那么在波墨那里宇宙变化过程却被认为是意志在善恶 之间的斗争。
8.总之,哲学与教条主义神学的分离,其结果总造成所探索的自然知识 呈现出古代形而上学形式。当追求自然知识的欲望既不能支配自己获得的事 实材料又不能提出有助于阐述此材料的新的概念形式的时候,上述事态演变 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要避免上述演变过程,其先决条件必须是:认识形而上①
神统或译神谱(Theogonie):如神话中所叙述的神的起源和发展——译者②
此词组英译本译为:“使精神本质为感官所感知的过程”。——译者学理论的缺陷,撇开形而上学理论而转向经验主义。促使此事有助于近代思 想的诞生和发展者是唯名论和名称论的思潮;有些地方还有反对[ 当时] 教 育科学的修辞学、语法学,还有古代怀疑主义的复活。  卢多维戈·维韦斯的著作必须被认为是这些不同企图的共同出发点。但 是他的著作也证明了:从根本上说所有这些企图的意义还是消极性质的。取 代形而上学晦涩的语言和武断的概念就需要采取唯名论的方式通过经验对事 物本身进行直接的直观的领悟;但是关于此事应如何科学地进行,在这方面 的意见是贫乏的、不确定的。他谈到实验,但却对其性质未有深刻的洞见。 后来桑切斯的情况与此完全相同。如果三段论法的矫揉造作和精巧细致受到 人们大叫大嚷的攻击,那么,这条思想路线最后只有被“自然逻 322 辑”的 拉马斯主义的思想所取代(参阅第二十八节,4)。  此外,此经验主义正因为它来源于名称论,在外部自然界面前只能跨出 非常不稳定的一步。它不能不承认奥卡姆二元论的背景。感官知觉被认为不 是事物的摹本,而是主体对应干事物而出现的内部状态。这些疑虑由于古代 怀疑主义而更加剧了,因为古代怀疑主义更增添了感官欺骗论:相对论和知 觉恒变论。因此人文主义的此种经验主义在此时更加依靠内部知觉;内部知 觉普遍被认为比外部知觉可靠得多。维韦斯在坚持经验心理学的地方,是最 成功的;诸如尼佐里斯、蒙台涅和桑切斯等人均与他的观点相同;夏隆赋予 此观点以实践意义。由于他们坚决要求认识事物本身,最后在他们那里,外 部知觉变得比较空洞了。此种经验主义如何缺乏自信,在原则上如何缺少成果,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此经验主义在意大利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特勒肖和康帕内拉。特勒肖 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最有煽动性、影响最大的敌手之一;他即使在他那个时 代(和布鲁诺、培根一起)便以这样的一个人闻名于世:最强烈地要求科学 应该只建立在感官所感知的事实的基础上。他在那不勒斯创立了一个以他的 家乡为名的科森庭学院。事实上他对于培养经验的自然科学思想意识的确做 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他是如何“juxta propria princi- pia”[按照本身固有原则]来处理自然,我们就会碰到地道的自然哲学理论:完全仿照古代伊奥尼亚人的方式根据很少一点观察便仓促地得出最普遍的形而上 学原则。干热和湿冷被陈述为两种相反的基本力量,用此两种力量的相互斗 争既解释宏观世界也解释微观世界。在康帕内拉身上,此同样的内部矛盾差 不多表现得更加显著。他传授着最明确的感觉主义。对于他说来,一切知识 都是一种“感觉”(sentire);甚至回忆、判断和推论对他说来也不过是那 种感觉的变体而已。但在他那里,感觉主义陷入了心理学唯心主义之中了; 他太偏执于唯名主义而不知道,一切知觉不过是知觉者本人对自己心境状态 的感觉而已。因此,他从内在经验出发,遵循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类比, 根据简单的洞察(参阅上面,3)设计出一种广泛的本体论。然后在此本体论 中,他引进了完全属于经院哲学的存在与非存在(ens und nonens)的矛盾; 此矛盾,仿照新柏拉图主义先例,与完美和非完美之间的矛盾等同;他在两 者之间铺开一幅层层相接、五光十色的世界体系的形而上学图案。  长期习以为常的形而上学思想习惯无处不如此顽固地紧紧缠住新科学的 初放蓓蕾。  第二章 自然科学时期323PH.达米龙《十七世纪哲学史丈集》(Essai sur L’Histoire de laPhiloso-phie au l7me Siècle),1846 年巴黎法文版。Ch.雷米札《从培根到洛克的英国哲学史》(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en Angleterre depuis Bacon jusqúàLocke),两卷集,1875 年巴黎法文版。 W.弗罗斯特《培根与自然哲学》(Bacon und die Naturphilosophie),1926 年慕尼黑德文版。[w.狄尔泰《十七世纪精神科学的自然体系》(Das natürliche System der Geistewissenschaften in l7 Jahrh.)《哲学史 文库》卷五、六、七]。关于狄尔泰、卡西勒尔及其他人,参阅上书(上条)第 292 页。  自然科学之所以取得对近代哲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是由于它首先自觉 地运用了科学方法因而取得了自身的独立,其次是它从此立场出发能够在形 式上和内容上决定思想的普遍运动。就这方面而言,从开普勒到伽利略直到 牛顿,自然科学方法的发展本身虽然还不是近代哲学的演变过程,但却是与 此演变过程有持续关联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此,一般说来要探索近代哲学实际的起源与其在具有新内容的新概念中去寻找,还不如在方法意识中去寻找,从此方法意识出发,随着时间的推 移,便必然产生处理实践和理论两类问题的实质性的新观点。但是在开始时, 近代思想无不起步于这样的地方——通过人文主义者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 通过过渡时期被激起的形而上学幻想,产生出关于它自身的任务的长期有效 的概念,井从而产生在某种条件下的新科学的工作方法。从一开始,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即基于此。近代哲学在萌芽时即是思辨的,而古代哲学则是朴素的,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因为近 代哲学必须从古代哲学所创造的传统中发展起来。因此较大量的近代哲学体 系,其特点是通过考虑科学方法和认识论去寻求通往实质性问题的道路;特 别是十七世纪哲学可以被描绘的方法的竞赛。然而,人文主义时期的运动过去主要发生在意大利和德国;而这两个西方的文明民族的较冷静较沉着的气质到此时变得突出了。意大利被反宗教改 革运动弄得沉默寡言,德国被毁灭性的宗派战争弄得支离破碎。相反,英国 和法国在十七世纪却处在理智文明的青春旺盛时期,而在它们中间荷兰变成 了艺术科学百花盛开的花园。  验经主义和数学理论两条路线汇集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发展中,在哲学一 般结论中两者显出彼此独立不相干。经验哲学的纲领由培根制定,但是其方 法论的基本思想并未如他所预期的得到成功的实现。更为全面的是笛卡儿, 他总结了他那个时代的自然 324 科学运动,用伽利略研究的丰富内容充实经 院哲学的概念体系,从而重新建立了理性主义。从这里,产生出深远的形而 上学问题,在十七世纪后半叶这些问题引起异乎寻常的生动的哲学思想运 动,——在此运动中新原理与中世纪哲学原理进行各方面的性质对应的结 合。从笛卡儿学派产生偶因论,格林克斯和马勒伯朗士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但是此运动的完全解决只能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所创建的两大哲学体系中 找到。此强大的理论哲学发展也影响到对实践问题的处理;此影响本身主要表现在法哲学领域里。在此领域里,霍布斯①作为伦理的自然主义引荐人采取了 一种坚定的立场,此种伦理自然主义甚至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他的对手 如赫伯特·冯·彻布里和坎伯兰等人之中。在这些矛盾中准备了启蒙时期的 哲学问题。  从约翰·开普勒( 年)开始,一连串的自然科学家直接影响 哲学问题。开普勒是符腾堡的魏尔城人,他一生与贫穷和忧虑作斗争,死于 雷根斯堡。在他的著作(由弗里希编辑, 年,法兰克福版,八卷 集)中最重要的有《宇宙奥秘》(Mysterium Cosmographicum),《诸世界 之谐和》(Harmoniae Mundi 译成德文“Die Zusammenkl?nge der Wel-ten,”1918 年耶拿版),《新天文学或天体物理学评述火星运行部分》(As-tronomia Nova seu Physica C?lestis Tradita Commentariis de MotibusStellae Martis)。参阅 Chr.西格瓦尔特《小著作》,卷一,第 182 页起;R.奥伊肯《哲学月刊》,1878 年,从第 30 页起。与开普勒有直接关联的是伽利莱·伽 利略(1564 年出生于比萨,1642 年死于阿切特里)。他冷静而理智地支持新 近获得的自然知识并亲自为之奠定理论基础,但他不能保卫他自己不受宗教 法庭的攻击。他不惜以完全屈服的代价以求平安无事、以求取得他一生所追 求的继续搞科研的权利。他的著作出版了十五卷( 年,佛罗伦萨 版),附有阿拉戈所作的传记补遗。此书的第 11—14 卷包含《物理一数学》(Fisico-Mathematica);其中有《试金者》(ll Saggiatore,1623 年)和《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Dialogüber das ptolem?ische und das Kopernikanische System,1632 年,由 E.斯特劳斯 译成德文,1892 年版)。参阅 H.马丁《伽利略——科学法则及物理学方法》(Galileo , les droits de la Science et la mèthode des sciencesphysiques),1668 年,巴黎法文版;C.普兰特《逻辑学家伽利略和开普勒》,(Galilei und kepler als Logiker),1875 年,慕尼黑德文版;P.纳托尔 卜《哲学家伽利略》(Gal. als Philosoph,《哲学月刊》,1882 年第 193 页起)。E.戈德贝克《人及其世界观》(Der Mensch und sein Weltbild)1925年;E.沃尔维尔(卷 I,1910 年;卷 11 192O 年);L.奥尔希克《伽利莱·伽 利略》(1927 年,哈利版)。艾萨克·牛顿( 年)之被重视主要是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1687 年出 版;1713 年科茨出第二版;1872 年由沃尔弗斯译成德文)和《光学》(Optik,1704 年出版)。参阅 Fr.洛森贝尔格《牛顿及其物理原理》(I.N.und seinephysikalischen Prinzipien),1895 年,莱比锡德文版;L.布罗赫《牛 顿哲学》,(La Philos.deN.,1908 年巴黎版)。在他同代人中有化学家罗 伯特·波义耳( 年),其著作有《怀疑派化学家》(Chemista scepti■us),《形与质的根源》(Origo formarum et quatitatum),《本性论》(De ipsa natura);还有荷兰人 chr.海根斯( 年),其著作有《论重力起因》,(Decause gravitatis),《论光》(De lumine)。①
霍布斯是培根的学生,同样也是笛卡儿的学生,因此他标志着在上述方法和 形而上学的发展路线中的里程碑。——英译者参阅 W.休厄尔《归纳学史》(Histor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1837 年伦敦英文版,1839 年由利特洛译成德文,莱比锡出版);E.F.阿佩尔 特《人类历史新纪元》(Die Epochen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1845 年耶拿德文版;E.杜林《力学原理批判史》(Kritische Geschichte derPrinci-pien der Mechanik),1872 年莱比锡德文版;A.兰格《唯物主义史》(Geschichte des Materialismus),1908 年莱比锡德文第八版;E.马赫《力 学在发展中》(Die Mechanik in ihrer Entwicklung),1921 年德文第八 版;K.拉斯韦茨《原子论史》(Geschichte der Atomistik),两卷集,1890 年,汉堡、莱比锡德文版; H.赫茨《力学原理》 (Die Prinzipien der Mechanik),1894 年莱比锡德文版,1910 年第二版,绪论第 1—47 页。  弗兰西斯·培根,维鲁拉姆男爵,圣阿尔班斯伯爵,出生于 1561 年,在 剑桥大学学习。在伊丽莎白和詹姆士一世在位时期,他鹏程万里,官运亨通; 但后来他遭到政治上的挫折,被宣判犯有贪污罪,从掌玺大臣的宝座掉了下 来。他死于 1626 年。他个人性格的弱点根源于在政治上追求名利,但与他知 识丰富的一生相比,就不足为道了。他认为,人的能力,特别是控制自然的325 能力仅在于科学知识。他用当时流行的夸张的手法宣称:科学的任务是 利用科学的一切力量治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为发展理想的社会生活服 务。他的著作最后的版本是由斯佩丁和希思编辑的(伦敦,1857 年起)。除《论文集》(《忠实的宣道》)以外,主要著作有:《增进科学论》(1623年出版;原书名《培根关于神和人的科学的完善和发展的两本书》,1605 年 出版);《新工具》(1620 年出版;原书名《思维和力量》,1612 年出版)①。参阅 Ch.德雷米札《培根的生平、时代、哲学及其影响》(Bacon,Savie,son temps,saphilosophie et son influence jusqu’ànos jours),1854 年巴黎法文版;H.霍伊斯勒《培根及其历史地位》(Fr. Bacon und seine geschichtliche Stell- ung),1889 年布雷斯劳德文版;E.沃尔夫《培根 及其思想根源》(B.undseine Quellen),1910 年出第一卷,1913 年出第二 卷;R.W.丘奇(伦敦,1925 年),以及由 E.V.阿斯特所作库诺·费希尔专论《培根》的《补遗》(1923 年)。
勒奈·笛卡儿(Cartesius)1596 年出生于都兰省,在拉夫赖士的耶稣 会学校受教育。他最早决定去当兵,参加了
年的各种战役;后来 开始在巴黎、以后在荷兰许多地方过着隐居生活,潜心搞科学研究,异常勤 奋,极其谨严。他的学说在荷兰一些大学里引起多次论战,这使他不愿久住 此地。1649 年他接受了瑞典女王克丽斯婷娜的邀请到了斯德哥尔摩,第二年 他就死在那里。他的杰出的全集十二卷从 1897 年到 1911 年在巴黎科学院的 指导下在巴黎出版了,其中有部分是过去从未刊行的有价值的稿件,第十二 卷载有 Ch.亚当所著《笛卡儿传记》,但尚缺《索引》和《补遗》。从前在 阿姆斯特丹出版过拉丁文全集(1650 年以及其它若干年),由 V.库辛译成法 文(十一卷,1824 年起,巴黎),重要的著作由 K.费希尔译成德文(1863 年,曼海姆)。他的性格的基本特点是摈弃一切生活享受,热情地追求知识, 追求自我教育,反对自我欺骗,羞于抛头露面、沽名钓誉,生活理智,沉静①
众所周知,最近发现培根勋爵在他闲暇时候也写了莎士比亚的著作,此事引起巨大轰动。把两个文学巨匠融合在一起,倒很有诱惑力,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是把人弄错了。因为最大可能的是,莎士比亚曾经偶 尔撰写过培根的哲学。[
似乎德国人把这件奇闻比莎士比亚的同胞看得更为严肃。——英译者]优雅,对人诚恳真挚。其主要著作有:《世界或论光》(Le Monde ou Traitédela Lumière),第一次出版在他死后的 1664 年,1677 年原稿印刷:《论文 集》(Essais),1637 年,其中有《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èthode) 和《屈光学》(Dioptrik);《形而上学的沉思》(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1641 年,附载不同学者的反驳和笛卡儿的回复,由 A.布亨 劳译成德文,1915 年载于《哲学丛书》;《哲学原理》(Principia philosophiae),1644 年;《论心灵的各种情感》,1650 年。参阅布伊叶《笛 卡儿学派哲学史》(Hisioirc de la Philosophie Cartésienne),1854 年 巴黎法文版;X.施米德—施瓦尔森伯尔格《笛卡儿及其对哲学的改造》(R.D.und seine Reform der Philosophie),1854 年内尔特林根德文版;《哲学 杂志》中 G.格洛高的文章,1878 年,从第 209 页起;L.里阿尔德《笛卡儿》,1903 年第二版;K.容曼《笛卡儿》,1908 年;A.卡斯迪耳(1909 年);O. 哈梅林《笛卡儿哲学体系》(Le systeme de D.),1911 年巴黎法文版;H. 海姆泽特《笛卡儿和莱布尼茨的认识方法》(Die Methode der Erkenntnisbei D.u.Leibniz),1912 年德文版;E.吉尔森《经院——笛卡儿学派书目》(Index scolastico-Cartesien),1913 年巴黎法文版;J.薛瓦利埃《笛卡儿》,1921 年巴黎版;C.V.布罗克多尔夫《笛卡儿》,l923 年:H.古蒂埃尔《笛卡 儿的宗教思想》(La Penséereligieuse deD.),l924 年巴黎法文版;以及由 H.法尔肯海姆所作库诺·费希尔的专论《笛卡儿》的《补遗》(l923 年);A.霍夫曼《笛卡儿》,1923 年第二版。 居于近代哲学两个领袖人物之间的是托马斯·霍布斯。他生于 1588 年,在牛津大学受教育。他早年被科学研究所吸引,到了法国,尔后又多次去到那里。他与培根、伽桑狄、康帕内拉和梅桑学派人物之间有私人交情,1679 年去世。他的英文、拉丁文全集由莫尔斯沃思编辑,1839 年起伦敦出版。他 的第一部著作《自然法和政治法要义》(Elements of Law,Natural and Poli-tical),写于 1640 年,1650 年由他的朋友分成两部分出版,即《论 人性》(HumanNature)和《论政体》(De Corpore Politico):第一次全 书出版是在 1889 年,由特尼厄斯翻译,载于 1926 年出版的《古典政治学家 文集》卷十三,附有特尼厄斯所著《引言》。他在早先出版了《哲学原理: 论公民》,1642 年和 1647 年:后来出版了《利维坦,或教会和公民国家的 内容、形式和权力》(Le- viathan,or the Matter,Form,and Power of a Commonwealth,Eccle- siastical and Civil),1651 年。《巨兽或长期国 会》(Behemoth or the LongParliament)①,1889 年由特尼厄斯在伦敦出 版。l927 年由 J.利普斯译成德文作为《伟大英国革命政治党派中托马斯·霍 布斯的地位》一书的附录。 1668 年出版 《哲学原理》 ( Elementa Philosophiae):第一部《论物体》(1655 年第一次英文版),第二部《论 人》(1658 年第一次英文版)。1915 年至次年由弗里歇森一克勒译成德文收 入《哲学文库》。参阅 G.C.罗伯逊《霍布斯》,1886 年伦敦版;1879 年起《哲学季刊》所载 F.特尼厄斯的文章及其著作《霍布斯的生平和学说》,1925 年第三版;M.弗里歇森一克勒在《纪念 A.里尔 326 文集》中的文章,1914 年:赫尼希斯瓦尔德《霍布斯与政治哲学》(H.undStaatsphilosophie),1924 年;E.迈内克《国家至高无上论》(Die ldee derStaatsraison),1924①
英史:长期国会自 1640 年 11 月 3 日至 1660 年 3 月。——译者年。  在笛卡儿学派(参阅布伊叶,出处同上)中,必须强调的是王港的詹森 派(参阅布雷蒙《法国宗教意识史》第四卷《王港学派》,1925 年巴黎法文 版),此派中安东·阿尔诺特( 年,参阅 K.波普《数学科学史附 录》第 14 册,1902 年)和皮埃尔·尼科尔( 年)合著《逻辑或 思维艺术》(Logique ou l’art de penser),1662 年;还有神秘主义者 布莱斯·帕斯卡尔( 年,《关于宗教的思考》Penseès sur la Religion,参阅 J.G.德里多尔夫《专题论著》,1870 年和 1875 年莱比锡德 文版;G.德罗茨,1886 年巴黎;V.吉罗,1900 年巴黎;博尔恩豪森,1907 年;施特罗斯克, 年:P.M.拉霍盖,1923 年巴黎)和皮埃尔·普 瓦雷( 年;《知识三重论:稳妥可靠,华而不实和虚假荒谬》)。 另一种特殊的结合,结合了怀疑派、唯理主义和宗教诸种因素,结合在 才华横溢的、具有世界精神的教士皮埃尔·伽桑狄身上(一个普罗旺斯人, 年,迪尼大教堂神甫,但与梅桑学派交往甚密),他是一位伊壁 鸠鲁主义的复兴者(参阅前面德文版第 298 页);《奇谈怪论地反对亚里士 多德派的研究》(Exercitationes Paradoxicae adversus Aristoteleos), 卷一 1624 年出版,卷二于作者死后 1659 年出版。伽桑狄对笛卡儿的敌对情 绪因后者对第二次答辩的反驳而加深了。伽桑狄的弟子塞修尔·索比埃尔1649 年出版了标题为 《反对笛卡儿学派的专论》 ( Disquisitionesanticartesianae)一 书。在伽桑狄的全集中还要强调的是《哲学体系》(Syntagma Philosophi-cnm)一书。参阅他的弟子贝尼埃·阿贝雷吉《伽桑 狄哲学》(de la Philos.de G.)八卷集,1678 年里昂法文版;新近有马丁(1853 年,巴黎),亨利·贝尼埃(1898 年,巴黎),H.施奈德(1904 年),P.彭德齐希(1908 年至次年,波恩)。 偶因论在路易·德·拉·福热(《人类精神历程》Traitéde L’EspiritHumain,1666 年),克劳伯尔格( 年;《人的内体灵魂结合论》De Conjunctione Corporis et Animce in Homine),科尔德莫依(《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区别》Le Discernment du Corps et de I ’Ame,1666 年)等人身上得到逐渐的发展;但是不依靠这些思想家而得到完全发展的是 阿尔诺德·格林克斯( 年;卢汶和莱顿的大学教师),他的主要 著作是《伦理学》,1663 年,J.P.N.兰德新近编辑了他的著作(三卷集,海 牙, 年)。参阅 E.弗莱德尔《偶因论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主要 代表人物格林克斯》 (A.G. als Hauptvertreter der occ. Metaphysik undElhik),蒂宾根 1882 年德文版;V.v.d.赫根《格林克斯——对其生平、 哲学、著作的研究》(G.,Etude sur sa Vie,sa Philosophie tses Ouvrages),1886 年列日法文版:J.P.N.兰德《阿尔诺德·格林克斯及其哲学》(Arn. Geulincxund Seine Philosophie),1895 年海牙德文版。  笛卡儿的一位朋友红衣主教贝律尔创建了讲坛会(Oratorium),吉比叶 夫(《论神和人的自由》De Libertate Deiet Creaturae,1630 年巴黎)也 参加了这个团体;从这个团体出现了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年)。 他的主要著作有:《真理的探求》(De la Recherche de la V érité),1675 年问世,德译本在 1920 年慕尼黑出版;《关于形而上学和宗教的谈话》(Entretiens sur la Metaphysique et sur la Religion),1688 年出版。 J.西蒙编辑《全集》,1871 年巴黎版。对于他的评论见 F.皮隆载于《哲学年鉴》卷三、卷四的文章,V.德尔波《马勒伯朗士哲学》,(1924 年巴黎); H.古伊埃尔《马勒伯朗士哲学》(l926 年巴黎);G.斯蒂埃勒(1925 年); 同一作者《马勒伯朗士文献目录》1926 年,柏林);P.门尼肯(1927 年)。 巴鲁赫(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 1632 年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葡萄牙犹 太教区,后来因为他的观点被开除离开了这犹太教会。他在荷兰好几个地方 过着高尚、简朴、孤寂的生活;1677 年死于海牙。他以他的独立生活而自豪, 他满足于简陋的生活需要,他靠磨镜片维持生活。他不为世人的敌视和反对 而烦恼,不为那自称为朋友的少数人对他不忠而苦痛。他过着理智的、脑力 劳动的生活,恬静淡漠,不染名利。他鄙弃人间瞬息欢乐,他求慰于知识的 清澈明净,冷静地理解人类的活动,庄严地考虑伸性的神秘。他在 1663 年发 表了一部附有具备独立见解的形而上学附录以阐述笛卡儿哲学的著作①;1670 年匿名发表了《神学政治论》(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在他 死后,1677 年出版的《遗著》(Opera Posthuma)中有他的主要著作《伦理 学,用几何方法加以证明》(Ethica More Geometrico Demonstrata),《政 治论文》(Tractatus Politicus),还有残篇《理智改进论》(De Intellectus Emen- datione)等书。此外,还要考虑的是他的通信集以及在十九世纪中叶 才发现的他青年时代的著作《略论神、人和人的幸福》(Tractatus[brevis]de Deoet Homine ejusque Felicitate)。关于后者参阅 Chr.西格瓦尔特(蒂宾根,1870 年)。V.福罗亭和兰德编辑的版本(两卷集, 年,阿 姆斯特丹;1895 年新版三卷集),后经 C.格布哈特受海德尔堡学院委托修订, 出版了《文集》(四卷集,1925 年)。O.本施、C.格布哈特等人杰出的德译 本收入《哲学文库》。此外,C.格布哈特以名为《论永恒不变的事物》一书 收入《伦 327 理学》及其它著作的德译本。格布哈特新近改编了 J.弗罗伊登 塔尔的著名作品(1899 年和 1904 年),取名为弗罗伊登塔尔和格布哈德合 著《斯宾诺莎的生平和学说》(Freudenthal-Gebhart:Spinoza,Leben und Lehre),1927 年德文版。C.格布哈特及其他人的优秀德文译本收入《哲学 文库》中。参阅 T.卡梅雷《斯宾诺莎学说》(DieLehre Sp.s),1877 年, 斯图加特德文版;F.凯尔德《斯宾诺莎》,1886 年伦敦版;K.O.曼斯玛《斯 宾诺莎及其亲友》(Spinoza en* zyn Kring),1896 年海牙荷兰文版,1909 年柏林德文版;P.L.库舒《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1902 年巴黎法文版; E.布鲁施文克《斯宾诺莎》,1906 年巴黎第二版;A.温泽尔《斯宾诺莎世界 观》(Die Weltanschauung Spinozás)卷一,1907 年;都林和波尔科斯基 合著《年青的斯宾诺莎》(Der junge Despino-za),1910 年冬明斯特德文 版;C.斯杜谟夫《斯宾诺莎研究》(Spinozastudien),1919 年柏林大学出 版;C.N.斯达克《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1921 年哥本哈根;B.克勒曼《斯 宾诺莎伦理学》(Die Ethik Sp.s),1922 年德文版;J.A.冈恩《巴鲁赫·斯 宾诺莎》,1924 年墨尔本版。《斯宾诺莎丛书》( 年海德尔堡德 文版)中,在《斯宾诺莎哲学简史》之后附有重要的原稿版本;卷二,C.格 布哈特著《尤里埃尔·达·哥斯塔的著作》;卷三,C. 格布哈特编《莱昂·埃 布利奥》(对后者的论述见普夫拉姆《莱昂·埃布利奥的爱的观念》,1926 年)。要提一提的是在德国与西方两个文明民族的思想运动发展有密切关系的①
即标题为《笛卡儿哲学原理》(Renati des CartesPrincipiorum Philosophiae)的哲学著作。——译者哲学家:乔基姆·荣格( 年;《汉堡逻辑》,1683 年;参阅 G.E. 古劳尔《荣格及其时代》,1859 年在斯图加特和蒂宾根出版);耶拿数学家, 莱布尼茨和普芬多夫的老师埃哈德·韦格尔:泽尔恩豪斯的瓦尔特(泽尔恩 豪森, 年;《心灵之药或一般原则探索之法》,1687 年阿姆斯特 丹版;关于对他的评述,见 J.维尔威延的著作,1905 年波恩版);还有塞缪 尔·普芬多夫( 年;笔名塞维尔鲁斯·阿·蒙扎邦诺;《论日耳 曼政府现状》,H.布雷斯劳译成德文,1870 年柏林版;《论自然法和国家法》,1672 年伦敦版。参阅海恩里希·冯特赖奇克《历史政治文集》卷四)。 莱布尼茨( 年;参阅后面德文版第 373 页)属于这个时期,这不仅是从时间上说,而且更多的是从他的形而上学的因素和根源来说,至 于他的其它的多得惊人的兴趣则应进而列入启蒙时代;关于这点,参阅第五 篇。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地只考虑他有关方法论和形而上学的著作:《论 个体原则》(De principio Individui),1663 年;《论组合术》(De ArteCombinatoria),1666 年《极大极小新法》(Nova Methodus pro Maximiset Minimis),1684 年;《论普遍科学或计算哲学》(De Scientia UniversaliSeu Calculo Philosophico),1684 年(参阅 A.特伦登勒堡《哲学历史文集》, 卷三,第 1 页起);《论形而上学的修正》(De Prim? Philosophiae Emen- datione),1694 年;《自然新系统》(Système Nouveau de la Nature),1695 年,附有关的三篇《说明》(Eclaircissements);《单子论》(Monadologie),1714 年;《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Principes de la Nature et de la Gra-ce),1714 年;还有他的大部分交游广泛的通信集。 在他的哲学著作的版本中,J.E.埃德曼杰出的版本现已被 C.J.格哈特的版本(七卷集,柏林, 年)压过了。——普鲁士科学院的全集中迄今(1923 年起)出版了两卷通信集。A.布肯劳和 E.卡西雷尔编订的哲学著作的 德文版本收入《哲学文库》。一部关于菜布尼茨著作评论性的目录册见字伯 威格 III12,第 304 页起。——关于莱布尼茨整个体系的评述见 L.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Darsellung,Entwicklung undKritik der L.’schenPhilosophie),1837 年安斯巴赫德文版。A.努里索《莱布尼茨哲学》(LaPhiloso de L.),1860 年巴黎法文版。E.迪尔曼《对 莱布尼茨单子论新的阐述》 (Eine neue Darsellung der L. ’ schen Monadenlehre),1891 年莱比锡德文版。E.温德《对莱布尼茨 1695 年以前 的单子论的分析》(Die Entwicklung der L.’schen Monadenlehre bis l695),1886 年柏林德文版。W.沃克迈斯特《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Der L.’schenSubstanzbegriff),1899 年哈雷德文版。B.罗素《对菜布尼茨的批判阐述》(A Critical Exposition of Leibniz),l900 年剑桥英文版。L.库图拉《莱 布尼茨的逻辑学》(La Logique de Leibniz),1901 年巴黎法文版。E.卡 西雷尔《莱布尼茨科学基础体系》(L.s System in seinen wissenschafthichen Grundlagen),1902 年马尔堡德文版。H.霍夫曼《莱布尼茨的宗教哲学》(DieL.eReli- gonsphilosophie),1903 年德文版。A.戈尔兰德《莱布尼 茨的上帝的概念》(DerGottesbegriff beiL.),1907 年德文版。J.巴鲁兹《莱布尼茨》,1909 年巴黎版。W.卡比兹《青年莱布尼茨的哲学》(Die Philos,desjungen L.),1909 年海德尔堡德文版。W.冯特《莱布尼茨》,1917 年。——B.埃德曼(《柏林科学院学报》, 年)。H.海姆泽特《笛卡 儿和莱布尼茨的认识方法》(Die Methode der Erkenntnis bei Descartesu.L.,1912— 1913 年)和《莱布尼茨的世界观》(L.s Wcltanschauung,见 19J7 年《康德研究》)。C.皮亚特(巴黎,1915 年)。H.施马莱巴哈《莱 布尼茨》,1921 年。D.马恩克《菜布尼茨对于普遍性的数学和个别性的形而上 学 的 综 合 》 ( L.sSynthese Von Universalmathematik und Individualmetaphysik)卷一,1925 年德文版。——又可参阅由 W.卡比兹所 作库诺·费希尔的专论《莱布尼茨》的《补遗》(1920 年)。  关于各理论之间的体系关系和历史关系见:C.W.西格瓦尔特《论斯宾诺 莎主义与笛卡儿哲学的内在联系》(?ber den Zusammenhang des Spi- nozismus mit der cartes. Philos,1816 年蒂宾根德文版)和《莱布尼茨 先定谐和论与过去哲学论断的内在联系》(Die Leibnizsche Lehre von derpr?stabilierten
Zusammenhang
früheren Philosophemen,1822 年蒂宾根德文版);C.沙尔施密特《笛卡儿与斯宾诺 莎》,1850 年波恩德文版;A.富歇·得卡雷尔《莱布尼茨,笛卡儿和斯宾诺 莎》,1863 年,巴黎法文版;E.普弗莱德雷《莱布尼茨与格林克斯》,1884 年蒂宾根德文版;E.策勒《柏林科学院学报》,1887 年,第 673 页起;F.特 尼厄斯《莱布尼茨与霍布斯》,载于《哲学月刊》1887 年第 357 页起;L.施 泰因《莱布尼茨与斯宾诺莎》,1890 年柏林德文版。法哲学的奠基人(参阅 C.V.卡尔登波恩《胡果·格老秀斯的先驱者》,1848 年;R.V.莫尔《政治学史和文献》, 年,埃尔兰根德文版)328 有:尼科罗·马基雅维里( 年:《君主论》,《罗马史论》①; 参阅维拉里《马基雅维里及其时代》,三卷集,1877 年;R.费斯特《尼科罗·马 基雅维里》,1899 年斯图加特德文版);托马斯·莫尔( 年;《乌 托邦》,1516 年);由 G.里特尔译成德文,附有 H.翁肯所作《导言》(《政 治古典作家》,卷一,1922 年)。参阅翁肯《莫尔的乌托邦》(《海德尔堡 学院学报》,1922 年)以及 H.迪茨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论文集》(1920 年再版);让·博丹( 年;《共和国六书》,1577 年;还有一篇 古劳尔的《宗教性质七人对话录》②的摘录,1841 年,柏林);艾伯里卡斯·金 蒂里斯( 年;《论战争法》,1588 年);约翰尼斯·阿尔萨斯(1557—1638 年;《政治学》,1610 年格罗宁根版;参阅 O.吉尔金《约翰尼斯·尼斯·阿尔萨斯以及对天赋人权国家学说的阐述》,1913 年第三版);胡果·德·格 老特( 年;《论战争法与和平法》,1645 年;参阅卢登《胡果·格 老特》,柏林,1806 年);还有 W.S.M.奈特《胡果·格老秀斯的生平和著作》(格老秀斯会社出版物),1925 年伦敦英文版。在新教徒中研究法哲学的除梅兰克森外,可以提一下的有 J.奥尔登多夫(《基础原理之始创》,1539 年),Nic.亨明(《自然法》,1562 年),本·温 克勒(《法律原理》,1615 年);在天主教徒中除苏阿雷兹外还有罗布·贝 位尔明( 年;《论罗马教皇的世俗权利》)和玛丽安娜(1537—①
原文:DiscorsisullaPrima decade Tito Livio,或直译为《论述李维前十年》,系对罗马历史家李维的历史著作的译述。——译者②
此书书名的原文为 Colloquium Heptaplomeres ,博丹写于 1588 年,直到十九世纪才问世。此书记录七人 关于真正宗教性质的对话:一位自然宗教者,一位异教徒辩护士,一位犹太人,一位土耳其人,一位天主 教徒,一位路德教徒,还有一位兹温格利信徒。此书也可认为是对宗教进行比较论述的最早著作之一。——译者1624 年;《论王与王法》)。 十七世纪自然宗教和自然道德在英国的主要代表是赫伯特·冯·彻布里( 年;《真理论》,l624 年;《论异教徒的宗教及其错误根源》,1663 年。关于对他的评述见:Ch.德·雷米札,1873 年巴黎法文版;格特拉《赫伯特·彻布里爵士》,1897 年慕尼黑德文版)和理查德·坎伯兰(《论自然规律的哲学探讨》,伦 敦,1672 年)。与此同时在英国的柏拉图主义者中,或说得更确切些,在英 国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中,有著名的拉尔夫·卡德沃思( 年;《宇 宙的理智体系》,1678 年伦敦英文版,1733 年耶拿拉丁文版)和亨利·莫尔( 年;《形而上学手册》。他与笛卡儿的通信集载入笛卡儿的著 作中——库辛编辑,卷十;学院出版,卷五)。F.J.马克农编辑《哲学文集》(1925 年纽约英文版)。还必须提一下西奥菲勒斯·盖尔和他的儿子托马 斯·盖尔。参阅 J.塔洛克《十七世纪英国理性神学和基督教哲学》(RationalThe ology and Christian Philosophy in England in the17. Century),1872 年伦敦英文版;G.V.赫特林《洛克与剑桥学派》(Lockeund die Schule von Cambridge),1892 年布赖斯高地区弗赖堡德文版。第三十节 方法问题  近代哲学开始时诸流派都共同激烈地反对“经院哲学”,但同时又有一 种共同的幼稚无知,不知道它们还是各自继承经院哲学的某种传统。此种反 抗的基本特性随之带来了这样的结果:只要在不仅仅需要感情的地方或者不 仅仅有与旧学说对立的、富于幻想的观点的地方,对新方法的思考总引起普 遍的重视。“三段论”  只能在证明或反驳中陈述已经知道的东西,或只能将此已知的东西应用 于特殊事物;出于对“三段论”的这种无实效性的认识,便产生一种渴望: 探索科学研究的方法(ars inveniendi[探索技艺]),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可 靠之路。  1.如果利用辩术一事无成,那么,最捷近的道路,就是用相反的方法来 处理这个问题,即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维韦斯和桑切斯过去曾推荐过 这种方法,并由特勒肖和康帕内拉实践过。但是他们既不能充分信赖经验, 尔后又不知道根据事实如何正确地开始工作。在两条路线中,治根相信他能 指出科学的新途径,他以此精神建立了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相对立的自己的 “新工具”。他承认众所周知的怀疑论论点,认为: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 329 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为了成为可能为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 须首先洁化,清除掉所有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附加物。那 些对纯经验的篡改和歪曲,培根称之为幻象(Idole),他陈述有关这些谬误 幻象的理论时,常与古代辩证法中有关的谬误结论的理论相类比①。首先是“种 族幻象”(idola tri- bus),即与一般人性相联的错觉,据此我们在事物 中总猜测有秩序有目的,使自己成为衡量外在世界的尺度,盲目地保留印象 所引起的思想模式,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其次是“洞穴幻象”(idola spe- cus),由于这些洞穴幻象,每个个人便被他的天性和生活环境禁锢于他的“洞 穴”之中②;再其次是“市场幻象”(idola fori),这类错误来自人们的互 相交往,特别是通过语言交际,由于我们执著于用词代替概念;最后是“剧 场幻象”(idola theatri),这些是我们轻信了历史上的理论而又不经判断、 人云亦云的虚妄的幻象。在这一点上,培根抓住时机猛烈攻击经院哲学的玩 词弄句(wortweisheit),攻击权威的统治,攻击以往哲学的神人同性说, 而要求亲自检验事物本身,要求不带偏见地接受现实。然而他并没有越过此 要求(前进一步];因为他的关于纯经验(mera experientia)如何才能获 取、如何才可与包围幻象的外壳分离的论述是极其贫乏的;当培根教导说, 一个人不能将自己局限于偶然的知觉而必须有条有理地着手于观察并以自己 设计和进行的实验作补充时,这也不过对此任务的一般表述,仍然缺乏在理 论上对实验本质的理解。
关于归纳法,情况完全相似。培根宣称归纳法是处理事实唯一的最正确 的方法。借助于归纳法人们就有可能得到一般认识(公理),从而最后达到①
《新工具》I.第 39 页起。②
培根词藻华丽、想像丰富的语言以此术语(参阅《论科学的增进》,V.第 4 章)使人们想起柏拉图著名 的洞穴喻语(《理想国》,514);更凑巧的是,在柏拉图的文章里,洞穴所涉及的正是关于感官知识的一 般局限性。据此解释其他现象的目的。人们的头脑在体质上的缺陷之一就是急于得出一 般的概念,因此在此活动过程中,应尽可能限制人们的头脑;要让它行进得 非常缓慢,沿着阶梯从比较一般逐渐升到最一般,它不应长翅膀,而应挂着 铅锤。他的这些规定虽然十分健康,十分有价值,但是使我们更加吃惊的是, 我们发现在培根那里,在比较详细地执行这些规定的地方用的完全是经院哲 学的观点和概念①。  一切对自然的认识都以了解事物的原因为目的。然而按照亚 330 里士多 德旧的格式,原因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诸因中唯一要考虑 的是“形式因”,因为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根源于“形式”,根源于事物的“本 性”。因此,当培根的归纳法探索现象的“形式”(如探索热的形式)时, 形式在此是完全按照司各脱主义的含义作为现象的永恒本质而被理解的;而 培根本人也完全意识得到,这些“形式”只不过是柏拉图的“理念”①而已。 在知觉中出现的事物的形式是由更简单的“形式”及其“差异”所组成,重 要的是查明后者。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把有关现象出现的情况尽可能多地 收集起来,列成“存在表”(tabula praseflti?);用同样方法,把不出 现此种现象的情况收集起来,列成“缺乏表”(tabula absentia);第三步, 除此两表外,另列“等级表”(tabula graduum),在此表内此种现象出现 的变化强度与附随现象出现的变化强度两相比较。因此,用逐步排除法(exclusio),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例如,热的形式应该存在于发现有热的每个地方,不存在于没有热的地方;热更多的地方,热的形式所呈现的程度 更大;热更少的地方,热的形式所呈现的程度就更小②。因此,培根所陈述的 归纳法决不是简单的列举法,而是一种复杂的抽象过程,此过程基于经院哲 学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假设③(参阅第二十七节,3):对新事物的预言仍然 完全扎根于旧的思想习惯。2.因此完全可以理解,培根并不是一个要想在方法上和实质上促进对自然之研究那样的人;但这无损于他在哲学上的重要性④,此重要性在于他要求 对一原则的普遍应用,对此原则说来,他还不能为其最直接的对象(物质世 界)提出有用的或有成效的形式。他已经懂得,新科学应该脱离永无休止的 概念争论转到事物本身上来,并且懂得新科学建立在直接的知觉上,新科学 应该以此为出发点谨慎地、逐渐地过渡到更抽象的事物①;他同样清楚地懂 得,关于归纳法,关键问题只不过是发现现实的简单因素,根据这 331 些简①
参阅《新工具》第二卷详尽的阐述。①
参阅《增进科学论》III.4。②
在此,以实例证明:热的形式是运动,而且是一种正处于膨胀中的运动,并因受阻碍而分布于体内更小 部位。参阅[上书]II,20。③
参阅西格瓦尔特《逻辑学》(Logik),II.§93.3。④
参阅西格瓦尔特 1863 年《普鲁士年鉴》,第 93 页起。①
培根学说的教育学结论主要是由阿莫斯·科门尼斯(l592—1671 年)总结出 来的;这些结论与人文主义 相对立;一般说来,在这方面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运动是矛 盾的。科门尼斯的《大教育学》陈述教育过程, 从具体的知觉的事物分级上升,直到更 抽象的事物;他的《万花筒》,其目的在于给学校提供有关事物教 学的感性基础;最后他 的《打开语言奥秘》,其目的在于对外语学习作这样的处理:教外语只把它当作获 取事 物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参阅克瓦卡拉《德国教育纪事》,XXV(l903 年)和 XXXII 1904 年),以及汇编中《伟大教育学家》(1914 年)。拉蒂西( 年)的教育观点 也是相同的单因素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有规律的关联,我们所感知的整个领域就 得到了解。他认为,归纳法会找到自然必须得到“解释”的“形式”。但是, 在他的宇宙论中,他并未超越坚持传统的原子论,他甚至于固步自封地反对 哥白尼学说的伟大成就;他要求他的经验原则应同样应用于人的知识。不仅 仅在正常的和不正常的生活过程中的肉体生活而且还有观念活动和意志活 动,特别还有社会政治制度——所有这些都应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检验 它们的运动力量(“形式”)并毫无偏见地解释它们。在培根的著作百科全 书式的《增进科学论》的评论中所宣称的人类学的和社会的自然主义包含着 多门知识的纲领性的范例②,并处处都从这样的基本目的出发:认为人和人生 的一切活动都是这样一些简单的现实因素的产物,这些简单的现实因素也同 样是外部自然界的基础。  在此种人类学影响下,还显露了另一种因素。对于培根来说,了解人并 不是目的本身,了解自然也同样不是目的本身。相反地,他的整个思想都服 从于实践目的,他并以最崇高的风格来理解实践目的。所有人类知识最后的 唯一任务就是利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来征服全世界。知识就是力量,而且是 唯一的持久的力量。因此如果说魔术利用奇异的艺技力图主宰自然,那么此 种盲目的企图在培根那里变得明朗起来,并得到这样的认识:人类之所以能 支配事物,只是由于对事物的真正本质作过理智的调查研究。人只有服从[自 然]才能统治[自然]①。因此,对他说来,解释自然只不过是人类理智克服自 然的手段。他为“科学革新”而写的伟大著作《伟大的复兴》(此乃 TemporiS partuS maximus [ 时代的至大产物])又附有标题《论人类的统治》(De Regno Hominis)。在这方面,在伟大事件影响下培根发出了紧扣他那个时代的千万人的心弦的声音。由于海外的一系列发现,通过无数错误、冒险和罪行,人类终于 第一次完全占有了自己的星球;由于航海罗盘、火药、印刷术②这一类的发明 创造,在很短时间内,在人类大大小小的生活中给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文明 的新时代似乎开始了。来 332 自外国的刺激抓住了人们的幻想。闻所未闻的 事件竟自得到了成功,没有一件事情不再是不可能的了。望远镜揭示了天体 的奥秘,自然的威力开始听从科学家们的呼唤。在人类理智胜利地通过自然 界的征途中,科学要作人类理智的向导。通过科学的创造发明,人类生活应 该全面改观。从培根乌托邦残稿《新大西岛》(NovaAtlantis),也从康帕 内拉的《太阳城》(Civitas Solis),我们看得出在这方面多大的希望解放 了幻想的翅膀(参阅下面第三十二节,3)。然而这位英国大法官却主张:自 然知识的任务归根结蒂是利用迄今大部分靠机缘而获得的发明使之成为自觉 运用的技艺。的确,在他的《乌托邦》里,利用对“所罗门宫”美妙的描绘 使这种思想栩栩如生。他警告自己不要认真地贯彻这种思想;但是他赋予这 种科学方法(ars inveniendi[探索技艺])的涵义使他成为纯理论科学知识 和“静观”知识的敌人。也是从这观点出发他反对亚里士多德和寺院科学的②
因此,如果我们可以把培恨所预见的一切当作完整的东西的话,我们就可能 在他那里发现今天完整的自然科学、技术和医学了。①
《新工具》,I.129。②
参阅 O,佩歇尔《新发现年代的历史》(Geschichte des Zeitalters der Ent-deckungen),莱比锡 1879 年第 二版。无效无益。在他手中,哲学面临这样的危险:从宗教目的的统治降低到受工 技利益的统治。  然而此结果又一次证明了:知识的硕果只有在不追求知识的成果的地方 才能成熟。培根急于追求功利,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自然科学成为我 们物质文明基础的精神创造物却来自高尚的思想家,他们带着毫无偏见的思 想,不热衷于改造世界,只渴望理解他们所欣羡的自然界的规律。  3.培根对于创造发明的实践目的的倾注使他看不见数学的理论价值。但 是此种价值最初为人所觉察是在荒诞的思想意识中,此荒诞的思想意识仿效 毕达哥拉斯的方式以新柏拉图主义的热情洋溢歌颂宇宙的数和谐(参阅第二 十九节,5)。伟大的自然研究者们的出发点即是此种同样的对自然的美、自 然的秧序的羡慕和欣赏;但是他们学说中新颖的东西恰恰基于:他们不再以 象征性的数抽象推论去探索宇宙秩序的数学意义,他们的目的在于根据事实 去理解、去证明此种数学意义。近代的自然研究是作为经验的毕达哥拉斯主 义而开始的。这个问题早已被列奥纳多·达·芬奇①看出了,——而第一次解 决这个问题的光荣应属于开普勒。他作此探索的心理动机是在哲学上确信宇 宙的数学秩序;他证实了他的信念:他用大规模的归纳法发现了行星运动的 规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自然科学中归纳法的真正任务在于找出这样一种数学关系,此种数学关系同样存在于被度量所决定的现象的整个系列 中;另一方面表现出:与解决此项任务相关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只可能是运动。 开普勒在宇宙中所探索的神圣的 333 算术和几何在[事物的]发生和变化(Geschehens)的规律中找到了。伽里略从这原则出发,在方法上以更明确的意识创建了作为运动的数学理论的力学。如将伽里略在《试金者》中所陈 述的思想与培根对自然界的解释相比较是有极大的启发性的。两个人的目的 都在分析存在于知觉中的现象元素并根据这些元素的组合去解释现象。但是 在培根的归纳法寻求“形式”的地方,伽里略的分析法却探索着最简单的、 由数学所规定的运动过程;对前者来说解释就是指出种种“性质”如何合作 形成经验结构,而后者则用综合法指出,在假定简单的运动要素的前提下数 学理论导致经验所呈现的同一结论①。从这观点出发,实验又获得另一种完全 不同的意义:实验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敏锐的探询,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 干预,通过此种干预把事件分解为简单的形式,可以度量的对象。因此,培 根仅仅预感到的一切,在伽里略那里则利用数学原理,利用数学应用于运动, 得到对于研究自然界有用的、明确的意义;并根据这些力学原理,牛顿终于 利用万有引力假说提出解释开普勒定律的数学理论。
在此,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关于真正自然界知识的对象只能是量的规定 的原理的胜利,以崭新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但是这一次这个原则明显地不是 应用于存在上而是应用于自然界的流变或变化上。科学洞见达到运动的数学①
参阅关于把他当作哲学家的论述:K.普朗特尔《慕尼黑学院学报》,1885 年,第 1 页起;P.杜黑姆( 年);B.克罗齐(米兰,l909 年);J.伯拉当(巴黎,1909 年);L.奥尔希克,上书第 292页,第 252 页起。①
霍布斯把伽里略的此种方法论观点完全变为自己的观点(参阅《论物体》第六章),实际上他以公开的 理性主义反对培根的经验主义。理论的深度。恰恰是伽里略物理学的这种观点被霍布斯①纳入他的理论哲学 中。几何学是唯一的确切的学科;所有自然界知识即根源于此。我们只能认 识我们能[用概念]构思的物体,因此从我们自己的演算中就可推导出所有进 一步的结论。据此,只要事物是我们可能理解的,对所有这些事物的知识都 基于将知觉到的东西还原为物体在空间的运动。科学不得不从现象推论到原 因,再由原因推论到结果。但是现象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运动;原因是运动的 简单要素,而结果又是运动。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唯物主义命题:哲学是物体 运动的学说!这是从英国弗兰西斯教派就已开始的哲学与神学的分离的极端 结论。  在探索自然界的此种最初的方法论中,哲学的基本意义有两方面:经验 主义通过数学得到了改正,人文主义传统的无定形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又通过 经验主义变成[固定的]数学理论。此等错综复杂关系集中表现在伽里略身 上。334  4.因此在数学理论中发现了乔尔达诺·布鲁诺为了批判地改造感性知觉 在处理哥白尼学说时曾经渴求获得的理性因素②。理性科学就是数学。笛卡儿 从此信念出发着手改造哲学。笛卡儿受过耶稣会经院哲学的教育,他获得自 己的信念③:要使渴求真理 的欲望得到满足既不能在形而上学理论中去寻找 也不能在经验学科的博学中去寻找,只能在数学中去寻找。他想仿照数学模 式(众所周知,他本人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数学家),改造所有人类其余的 知识:他希望他的哲学成为一种普遍的数学。[笛卡儿]在对伽里略原理进行 必要的概括时,原来能使此原理有利于自然研究的特殊任务的一些因素消逝 了,因此笛卡儿学说通常不被认为是在物理学上的进步;但是他对于哲学发 展的影响却越来越大,他是十七世纪哲学发展史中的精神的统治力量。除培根和伽里略所共有的方法论上的思想外,笛卡儿又添上了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他要求,归纳法或分析法应导致具有最高的和绝对的确实性 的唯一原则;随后从此原则出发,利用综合法,整个经验领域就一定会得到 解释。此要求是彻底地有创造性的见解,其根源在于迫切需要一种全部人类 知识的有系统的关联整体。此要求归根结蒂产生于他对于历史积累知识的传 统继承感到厌恶,产生于他渴望一种崭新的由一个模子铸成的哲学创造物。 因此,笛卡儿盼望利用归纳列举法和批判地筛选所有观念就可进而达到唯一 的确切的观点,并从此观点出发达到推演出一切更深一层的真理的目的。哲 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分析的,第二个任务是综合的。这种思想的典型论述表现在《沉思录》中。这位哲学家利用他自己的戏剧性的自我对话,刻画了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怀疑一切”(de omniibus dubitandum)原则开始,从各方面检验了全部观念领域,在这过程中我们碰 上了怀疑派论点的全套结构。笛卡儿说,我们经历过的意见的变化和感官的 欺骗的次数太多了,使我们无从信任它们。同一物体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印 象,面对此等印象的多样性,不可能确定这些印象中的哪一个印象或者究竟 还有没有一个印象包含着事物的真正本质;并且根据我们的现实经验,我们 在梦中出现的生动性和确切性必然会激起我们绝不可能摈除的这样的狐疑: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万民法改为国际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