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场现在炒原油赚钱吗成熟吗?

  ===本文导读===        ===全文阅读===    据彭博社报道,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李亦非近日被中国警方带走协助调查,调查与近期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相关。不过,她的丈夫汪潮涌随即否认被查一事,并称“这几天是在参加一场由多部门牵头的、高度机密且专业的会议”。  李亦非是个传奇,由早年的武术冠军,到参演电影,再到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中国区主席,经历丰富。她的个人微博最近一次更新是在7月1日,而朋友圈则在8月22日。  近日风波不断的中信证券也与这家国际量化对冲巨头有较为密切的合作。李亦非曾面对媒体公开表示,英仕曼已获得为中信证券第一个种子基金提供投资顾问的机会。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又有着传奇的经历。年少时获全国武术青少年组冠军,参演过新中国第一部武打片《神秘的大佛》的拍摄,也演过《火烧圆明园》冯婉贞一角。如今,她是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集团——英仕曼(Man Group)中国区主席。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李亦非。  从传媒“跨界”进入英仕曼这家顶级对冲基金,毫无疑问,李亦非吸引了人们无数关注的目光。历经几次大的并购之后,如今的英仕曼,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集团,管理着近730亿美元的资产。  冬日里一个周六的上午,香格里拉23楼,一缕斜阳透过窗户映照进来,品味着香浓的卡布奇诺,李亦非谈起了如何与“对冲”结缘……  “我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开端,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就像当年进入传媒集团viacom,娱乐与音乐,也是充满创意和刺激的产业,而对冲基金,亦是一个变幻莫测、充满挑战的行业,不同的行业都推动我带着无尽的好奇心探索求解。”  大胆跨界结缘对冲基金   与对冲基金“结缘”,是一个相当偶然的机会。  这个美妙的开始,源于一次午餐。  李亦非回忆说,当时她与对冲基金GLG的创始人共进午餐,这位以色列裔美国人曾是特种兵。  一个是曾经的武术冠军,一个是特种兵出身。他们都曾经历过高强度、高压力的训练,对压力、竞争、失败、成功的理解是相通的。“在这点上,我们产生了高度的共鸣。有过如此经历的人,心智都能够忍受大起大落,这种相互理解,让我们彼此欣赏。”李亦非80年代小明星卡片  李亦非欣然受邀加入了高雷GLG全球领先资产管理公司,担任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进入GLG后,李亦非和业内有识之士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国际另类投资协会,搭建交流平台并以期推动对冲基金行业发展并增加与海外对冲基金业的对话交流。  2011年,GLG已与英仕曼集团合并,成为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李亦非旋即挑起了英仕曼(Man Group)中国区主席的重任。  在经历几次大的并购之后,如今的英仕曼,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集团,管理着近730亿美元的资产。AHL、GLG、FRM以及Numeric,构成了英仕曼的四大业务。  其中,王牌对冲基金AHL(管理期货基金CTA),是“无人驾驶”的基金,主要透过精密的电脑化程序,以识别全球市场趋势及其他投资机会。  创立于1995年的GLG是一家多策略另类投资公司,由近40个策略的基金组成,于2010年第四季度被英仕曼收购。  2012年5月,英仕曼收购FRM(对冲基金的基金),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对冲基金研究和投资专业机构,收购整合后的FRM成为英仕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李亦非看来,FRM负责为机构投资者度身定制对冲基金及超额回报投资方案,包括对冲基金中的基金、客户顾问方案及外包的研究及咨询服务,这恰恰是中国市场基金管理及选择投资组合时最为需要的“一站式服务”。  面对中国这个有着巨大潜力但又没有完全开放的市场,英仕曼需要一个具有突破性思维,可以释放巨大影响力的人,来开拓这片市场。  被称为“打工皇后”的李亦非,此前已在多家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一职上历练多年,进入对冲基金,对她而言,寻求突破与创新,并不是挑战。唯一要做的,就是迅速熟悉这个行业。短短3个月,她足足看了40本涉及金融史、对冲基金、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并同时向熟知这个行业的专家和基金管理人请教学习,讨论,思考。  如今,从对冲基金的起源、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甚至到各种类别、策略,她都能如数家珍。不时还占领杂志封面  “选择对冲基金,需要看其长期的业绩,尤其要看风险调整后的回报。”李亦非强调,由于对冲基金有不同的策略,需要按策略划分并参照相关指数。  “时至今日,对冲基金已经发展成为海外成熟主流的投资品种,一直受到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人士的青睐,成为个人和机构资产配置中必不可少的资产类别。”李亦非介绍道,“目前对冲基金的投资人涵盖了大学捐赠基金、慈善基金、养老金、保险业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家族理财室等等机构,对冲基金行业规模已近3万亿美元。”  自信来自看好中国机遇   就在几年前,国内的阳光私募不过几十家,而如今,在基金业协会注册的阳光私募就已超过了4000家,而其中,私募证券基金达到了1200家。景林、泽熙、重阳等一批私募迅速崛起,管理资产超过百亿。  在李亦非眼中,对冲基金,这个充满“疯狂淘金客”的行业,已经进入爆发增长的前夜。  “中国的金融工具将会更加多元化,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中国市场有了对冲工具,而未来,人们期待股指期权、债券期权、原油期货等更加多元化的交易工具的出台,这将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和交易工具。”  放眼看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投资人机构化、产品多元化、市场去监管化、审批备案制、私募证券基金阳光化,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对冲基金“大年”的到来。  英仕曼作为顶级对冲基金,一直关注中国市场,并制定战略计划进入中国市场。据悉,英仕曼已在中国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并成为基金业协会会员。  在李亦非的看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GDP增速即使明年下降至7%,与海外相比依旧是高速增长,且未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深化,经济增长质量也会大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对冲基金进入中国,面临着三大战略机会。  “中国的资本要走向世界。”随着各项监管“松绑”,“走出去”的机会不断扩展,跨境交流大大加强。从主权财富基金到机构投资者,甚至家族企业、慈善基金,都成为海外基金管理机构竞相追逐的对象,而英仕曼,作为一家拥有最全策略的对冲基金,将成为各类资金“走出去”的一大选择。  去年9月份,随着QDLP(上海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制度)低调面世,首批试点的境外对冲基金浮出水面。6家境外大型对冲基金公司共计获得3亿美元QDLP额度,其中就包括英仕曼。  此前个人投资者“出海”主要是通过QDII,而未来个人投资者有望通过QDII2制度实现境外市场直投。资本“走出去”的渠道会越来越广泛,这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海外资本进入中国”是李亦非眼中第二大战略机会。此前,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是通过QFII以及RQFII,刚刚启动不久的“沪港通”更是打开了双向投资新局面,未来将要开放的沪港基金互认,也将为中国的资本跨境业务带来爆发式成长机会。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英仕曼就在中国香港设立了子公司,也在香港发起成立了不少基金,这意味着未来英仕曼拥有许多机会。  “三大战略中,最具有爆发性机会的,就是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增长,投资机会和工具更加多元,我们有机会投资中国的市场与产品,但使用海外成熟市场经过成功试验的工具和算法。”  截至2014年11月底,中国对冲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6150亿元,在去年3200亿元规模基础上,接近翻倍。业内人士预期,未来20年国内对冲基金将超过八千家,管理规模将超过十万亿元。  在李亦非看来,“英仕曼作为海外大型基金公司,可以融合运用在海外成熟市场经过成功试验的方法,从股票多空,到量化对冲和量化多头,各种投资策略尽显其功,尤其是运用海外成熟模型工具、风控以及量化算法,来交易中国市场产品。”  据李亦非透露,“英仕曼获得了为中信证券第一个种子基金提供投资顾问的机会,在国内发行了第一只基金”中信宏量一号和二号“产品,从日首发截止到12月19号,中信宏量基金的实际收益为32.9%,投资标的为股指期货和中国大宗商品中具有高流动性的品类,运用AHL量化交易算法,直接交易境内市场品种。”朋友圈与微博中的照片较多  “我们当时起名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宏量名字使用英文版AHL 最后两个字母宏(H) 和量(L) 组成,同时也是grand quant (大量化)的意思。”  “这个策略把海外成熟市场的策略或算法运用于中国市场,进行”本地化“,是与中信证券合作的首单产品。除了需要输入中国市场的数据,其模型和算法可以直接运用英仕曼海外成熟的量化系统,再把国内的数据输入伦敦的”黑匣子“里。我们与牛津大学合作专门设立了一个英仕曼—牛津金融量化研究院,里面聚集了一批顶尖的数学、气候、心理学和物理学博士,他们负责开发模型与算法,通过量化的方法考虑各种因素对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影响。近几年,该机构还大量使用行为学对金融的影响,改进算法,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投资回报。”李亦非解释道。  “三大战略方向,都飞速向前发展着。”李亦非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要懂得顺势而为,借势而起。中国市场的机会将不断涌现,我们需要不断捕捉、不断追逐、不断开发、不断成长……”  互联网金融梦想   在国内对冲基金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寻找金融产品的习惯和渠道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改革开放和技术发展的力量,使得我们眼前的金融世界更加斑斓,也更加富有想象力。  这不禁让人想起英特尔公司创办人之一的安迪·葛洛夫曾说过的那个经典理论:我们置身于成功与失败都以十倍速进行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混乱与变化加速的时代,机会不断涌现,却又瞬息消失。上一个小时造就你的因素,下一个小时就颠覆你。  在李亦非看来,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其影响将是深刻的。  其一,大数据的运算高速,由于大数据的大而全,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投资模型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难题。李亦非认为,随着机器学习和智能计算的发展,未来计算机甚至能够取代基金经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教授罗闻全有个著名的论断,“可能在某一天,科学家将利用一种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向人们提供有价值的金融建议。使用这种计算机程序,人们只需将诸如家庭状况、生活目标、在退休时可以接受的生活标准及能够和不能够容忍的风险类型等基本数据输入,就会帮助人们回避不希望的风险,如失业或减薪等。”  现在,这一理论听起来似乎像是科幻小说,但李亦非认为,十年后它将变成一种可以实际操作的手段。  其二,大数据将加快推动互联网的演进,催生出新的业态,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大数据了解用户行为全貌,这意味着大数据将带来以需求为主导的定制式服务。  在李亦非看来,互联网金融在量化投资这块大有作为,有可能催生出资产管理行业的新模式。  其三,互联网不仅是用户与服务商的链接平台,更是交易的促成者。中国有“屌丝逆袭”,而美国的金融圈则开始谈论“肥尾”。在李亦非看来,中国有5亿多互联网用户,有8.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这些人将会使曾经的“长尾”变得更加肥硕。“肥尾”迅猛发展,最得益的行业之一,就是金融,虽然金融的属性未变,但却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透明、便捷、广泛的渠道进行宣传和推介。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和金融的对接上走在了世界的前沿,BAT等公司渠道优势非常明显。”据李亦非透露,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英仕曼作为老牌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做好准备迎接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英仕曼正在探索与BAT以及大型垂直性销售网站进行合作,将金融产品的销售互联网化。  就目前而言,李亦非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 金融,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各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和dna,众筹、P2P、第三方支付,其金融属性一点也没有变,但是利用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渠道。而银行、信托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其金融属性非常清晰,包括投资、调研、资产配置,尤其是风控,依旧是未来互联网金融里面最重要、最宝贵的专业化知识和优势。  对于未来,李亦非表示,互联网会给金融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设计结构、投资策略、管理方式等方面,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探索与尝试,包括大数据捕捉的信息将反过来为产品专家提供更加定制式的投资组合”。  人生哲学之“变化”   对李亦非而言,变化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商业的一部分。  她多彩的人生,充满着种种“巨变”……  从少年武术明星、电影演员到成为北京外交学院第一个踏出国门的学子;从联合国亚洲节目主播到美国博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从美国维亚康姆MTV亚洲资深副总裁到阳狮锐奇集团大中华区主席。如今,她闯荡金融界,成为世界顶级对冲基金公司英仕曼(Man Group)中国区主席,开启一段新的“对冲”人生。  过去十多年,她在“中美”、“中法”、“中英”等大型上市跨国公司的平台上,游走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相信沟通能力和平衡之道。“你需要有同理心,为对方考虑,一定要把事情做得是共赢、多赢,这是最好的一种沟通方式。”  如今,对冲基金行业的变化莫测令她着迷。“我需要关注的是世界上瞬息万变、宏观的市场,掌管着巨大的财富,从国际关系到地缘政治无所不包。”  绝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变化,但变化发生的速度比企业做出反应的速度要快得多。李亦非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她总是不断创新,不断为公司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变化孕育机会,我们要拥抱变化,开拓机会。  回头看自己职场的种种变化,李亦非笑言,“如果你的人生幽静甜美、风平浪静,你习惯于在宁静的河流里顺水行舟,那么变化给你的感觉就是猝不及防,犹如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和万丈升起的海浪。这时中国的古语”以不变应万变“便是你最好的安慰,你坚持守住本分、超然物外、冷静相对,并惯性地把自己扳回你习惯的航道。但如果你在大海上航行,就要迎面搏击风浪,逆流而上,”变化“就是你的命运,你要选择经风雨见彩虹,就要拿出这样的勇气,以万变应万变。”  采访的最后,李亦非说,我对人生的丰富和华丽充满感激之情。对人生的变化,充满期待之情,我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在那永恒的变化开始之前,我的心已经飞翔。在茫茫的大海上,思绪与海风一起飘荡,我在寻找下一个地平线。  之前报道       [PAGE@默认页1]    昨晚,有消息传出,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李亦非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调查与近期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相关。李亦非丈夫汪潮涌否认了此事。   最近金融圈发生很多事,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令人浮想。  昨晚,有消息传出,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李亦非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调查与近期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相关。不过,李亦非丈夫汪潮涌否认了此事,称“这几天(李亦非)是在参加一场由多部门牵头的、高度机密且专业的会议”。  李亦非和汪潮涌夫妻二人都是财经界的传奇,妻子曾入选《财富》杂志年度50位国际商界女强人,丈夫被誉为“中国风投界的教父”,媒体的采访报道汗牛充栋。在新浪微博上,李亦非的粉丝达到730多万,汪潮涌为410多万。  这样一对强人,他们靠着的是哪棵大树,能招来这么大的风?于是好奇的DT君在高级八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尝试从他们的人生经历的点滴材料中挖掘,模拟这对财经界最牛伉俪的朋友圈。  李亦非  2011年11月,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之一英仕曼集团任命李亦非为中国区主席。日,英仕曼集团在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之后,英仕曼开始大鸣大放的结交中国金融机构,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样的公司看上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  特征一:爱拍照。哎呀,DT君不小心剧透了,重说。  特征一:会社交。  李亦非曾在采访中谈及她偶遇周国平教授的经历。她去缅甸的巴甘旅行时,坐着马车去千林之塔,之后她偶遇了周国平教授,就和他聊了起来,教授还和李亦非分享他的人生哲学:发呆就是人生最大的奢侈。(那DT君真是活得太奢侈了,呲牙)  李亦非乘个灰机也不忘和老板开玩笑。李亦非1999年加入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Viacom担任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同年,她坐飞机时见到了Viacom的老板雷石东Sumner Redstone,雷石东刚从飞机上下来,就打了十个电话给全世界各地。李亦非说Sumner Redstone,你都已经79岁了,你身价这么高,你为什么还不退休?他说亦非如果我明天停止工作,我明天就会死。  特征二:爱拍照。  2013年10月,李亦非加入洛克菲勒基金会理事会担任理事会理事,成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唯一的中国面孔。难抑兴奋之情的李亦非立刻拍照po图,下图为 日李亦非加入基金会时与大卫·洛克菲勒先生本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总裁朱迪斯·罗丁的合照。  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利多多。李亦非最新一次的微博更新是在Bellagio庄园。这个53公顷的庄园是一个美国Walker酒庄家族的后裔捐赠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此资助1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学者在此作访问学者一月。于是就出现了李亦非和经济学诺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兹的有爱合照。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没斯蒂格利兹这么萌,但也挺上照的,DT君还是把他的照片也放上来吧~  特征三:“别人家的孩子”  李亦非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13岁获全国武术青少年组冠军;21岁时以全A的成绩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之后到美国Baylor University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成绩是3.95.  可能那时候李亦非就意识到,这是个可以靠脸吃饭的世界,于是她还出演《火烧圆明园》、《神秘的大佛》等电影。  养得好不如生得好。李亦非出生在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曾连任两届国家天文台台长,两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还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理事。父亲以数学功底深厚著称,他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天文家林家翘先生共同研究并解决了“为什么密度波能长期维持的机理”。(什么,听不懂?听不懂就对了!) 他们的合作研究论文成为中国天文学家在中国最权威的科学期刊《中国科学》上以中英文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生得好不如嫁得好。别以为李亦非的知名度貌似比丈夫高就更牛×,汪潮涌的故事每个角落都猛料十足。真正的高手都是在背后默默厉害的。。。  汪潮涌  汪潮涌,1965年生,15岁就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工程专业,类似少年班。  本科毕业后,他又考上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那个时候担任院长的是朱镕基,他去国外考察后,争取了一个到美国罗格斯大学留学奖学金的名额,直接推荐了全能王的汪潮涌。  “走之前他说,你选专业就选金融,我说我有点想不通,清华学生是学理工科出身,学金融这不是财贸院校嘛,算算帐、记记帐。他说不对,你出去以后你就知道,金融在美国是很大一个专业。”汪潮涌回忆说。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汪潮涌连托福啥的都没考,就揣着30美金坐上飞往美帝的飞机,从一个大别山区的穷孩子,摇身成为中国第一批赴美深造的金融人才。  大学毕业,汪潮涌发现1987年的中国连股市都没有,就在华尔街谋了职位。上世纪80年代,整个华尔街大概只有三到四个中国人在投行里,包括美林的刘二飞.  摩根士丹利进驻亚洲市场后,汪潮涌成为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年薪超过百万。期间,他直接参与了中金公司的组建工作,也经手了东方航空的上市项目。  东航的经历让汪潮涌结识了东航董秘罗祝平。现在他们还经常聚一聚,聊一聊,每当回忆起当时上市中的一些花絮或者是曲折,都能够会心一笑。  沃伦·巴菲特第一次到中国来访问,汪潮涌同他一起吃饭唠嗑。汪潮涌头一次觉得在世界上还有比投资银行更有诱惑力的一种职业。  1998年,高盛欧洲企业并购部执行董事李山悄悄将一份《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筹建草案》和一份名单面呈朱镕基。这份名单是志愿回国效力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的签名,汪潮涌名列其中。尽管之后项目流产,这段经历意义重大。  1999年5月汪潮涌创办信中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展开了很多大手笔的投资,包括北大青鸟、中国家庭网、中华在线、瑞星科技等。  通过这些项目,汪潮涌与很多公司大佬建立了友谊,而其中他与张朝阳的缘分值得一提。  摩根士丹利时代,汪潮涌与张朝阳在同一所大厦里办公,每次聊天时,都会听到张朝阳倾诉资金方面的困难。但那时汪潮涌爱莫能助,因为摩根士丹利对这些“小项目”是不会感兴趣的。  2001年三四月间,已经是汪潮涌自立门户后2年,搜狐股票跌破一美元,汪潮涌终于可以出手,大量收购搜狐股。经历了两年多的苦苦煎熬后,搜狐终于劫后余生,股价大涨。汪潮涌适时抛出全部搜狐股票,赢得了惊心动魄的一仗。  DT君深知,这些牛人朋友,必定只是他们夫妇圈子里的沧海一粟,然而管中窥豹也让人觉得小鸡冻!!!上层社会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也不是遥不可及呢。(来源:一财网) [PAGE@默认页2]    继Citadel(城堡投资)之后,又一国际对冲基金巨头英仕曼集团(Man Group)因可能与近期股市大幅波动有关,被推向了A股舆论场的风口浪尖。  8月31日晚间,有外媒报道称,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李亦非因上述原因被中国警方带走协助调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一些公开资料发现,和Citadel(城堡投资)类似的是,英仕曼背后亦有近期备受争议的国内证券行业老大——中信证券的身影。  而工商资料显示,英仕曼在国内目前有两家相关公司,9月1日上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两家公司在上海的办公场所,希望进一步了解李亦非目前的去向以及两家公司目前的状况,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公司人员对外态度谨慎,多方回避,对李亦非目前的去处则三缄其口。  公司人员态度躲闪之外,李亦非丈夫汪潮涌对于李亦非的动向也是几番改口,更让外界对李亦非可能涉及中信证券纠纷猜疑加重。“她跟监管部门有专业的机密会议。”这是汪潮涌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回复。而英仕曼集团官方,截止记者发稿,并未对李亦非的动向发声。  英仕曼中国子公司  英仕曼在中国的两家子公司,可查的公开资料并不多。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这两家公司一个是全资子公司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二则是该子公司与中信信托、华夏资本的有限合伙的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成立于日和日,两公司的经营场所均在上海市黄浦区延安东路222号1823室。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延安东路222号即上海外滩中心,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一幢50层的写字楼和两幢26层的上海外滩中心威斯汀大饭店组成。而英仕曼的两家中国子公司就位于50层写字楼的18楼。  和外滩中心的华丽相比,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公司则并不起眼。楼层指引信息显示,英仕曼海外基金公司和其他八家公司共用同一楼层。据写字楼前台工作人员称,英仕曼也是租用相关物业公司场地,办公规模并不大。而更有18层的某公司工作人员对记者称:“他们好像已经很久没人在办公了。”  不过,随后记者在18楼电梯拐角找到了1823室,虽然并未发现标志性的公司名称,但门口前台处有一男一女两位工作人员。记者从前台工作人员处获悉,1823室是英仕曼在中国的办公场所之一。记者观察看到,该办公场所被分割成数个小隔间,依稀可见几位工作人员身影。  当记者说明来意,称想要拜访李亦非后,前台工作人员先称:“李总不在这里办公”,随后开始盘问记者身份以及索要相关证件。记者追问可否告知李亦非办公场所,该人员则三缄其口,称“除非拿出公司开具的证明和相关证件,不然不接受访问以及不方便透露什么”。记者进一步追问需要怎样的证明和证件,该工作人员直接改口称“公司真的不接受访问。”  而对于外部人员所说的“公司很久无人办公一事。”该工作人员则回应称“那是另外一回事”就不再多言。记者最后请求告知公司前台电话方便准备好证件联系,也被拒绝。  李亦非在哪?  全国青年武术冠军、跟刘晓庆一起拍片的电影明星、外交学院的大学毕业生、80年代的赴美留学生、联合国主播、媒体公关帝国的中国区掌门、亿万富豪汪潮涌的妻子。。。。。李亦非的身份很多元,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出名已久,2001年,李亦非入选美国《财富》杂志25位全球商业领袖新生代,是第一位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的中国女性。  但具有多年传媒行业经验的李亦非并不算投资界的“科班生”,跨界进入对冲基金行业开始于2008年7月加入欧洲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GLG,不过时间只持续了一年。直到2010年英仕曼集团以16亿美元并购了GLG,第二年李亦非又回到投资界同年11月7日起,担任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英仕曼集团首席执行官皮特克拉克(Peter Clarke)曾称,李亦非的加盟表明了公司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及基金业的发展潜力。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在GLG任职后,李亦非和业内人士于2009年7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国国际另类投资协会。这是一家由十余家另类投资机构及咨询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李亦非任该协会的秘书长。  记者在该协会官网发现,该协会的入会标准为,国内另类投资机构的管理基金标准不少于50亿人民币,国际另类投资机构的管理基金标准不低于50亿美元。目前其会员单位也出现了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等中信集团子公司身影。  不过,在李亦非被中国警方带走协助调查的消息传出一天后,英仕曼集团、英仕曼中国子公司以及上述协会均并未有任何发声,李亦非丈夫汪潮涌虽然在昨日接受多家财经媒体采访时都对“带走”一说给予了否认,但前后说法存在较大出入,让人生疑。  为进一步求证,《第一财经日报》记者9月1日下午致电汪潮涌,他回复称,李亦非被监管部门召集去北京开会了,或许可市场有关,也可能只是例行的报告会。  “我们昨天通的电话,我估计这种会开个两三天也是有可能的,要看主管部门开会的会议内容,应该是比较机密,她在电话里没有细说说,只是说跟监管部门有专业的会议。”汪潮涌称,李亦非1日还在开会,他并不担心,反而外界过分关心李亦非的动向了。  对于李亦非在哪,汪潮涌显然前后说法不够统一。  昨日晚间有上海一财经新媒体致电汪潮涌,汪潮涌称李亦非“这几天是在参加一场由多部门牵头的、高度机密且专业的会议”,并非是像外媒报道的接受调查。  但同日晚间,汪潮涌接受财新记者采访又称李亦非在伦敦开会。而他给新浪的说法则是,昨日与太太通过电话,电话关机可能因她要参加重要的内部会议,不方便开机。目前家人和公司没有接到李亦非被调查的消息。  或牵涉中信纷争?  公开资料显示,李亦非背后的英仕曼集团已有217年的历史,由詹姆斯曼(JamesMan)创建于1783年,成立至今,业务曾包含蔗糖与朗姆酒业务、大宗商品期货业务、期货经济业务业务等,目前旗下管理788亿美元资产。同时,英仕曼集团也是国内首批获准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资格的6家境外对冲基金公司之一。  从英仕曼旗下两家中国公司的工商资料来看,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经营范围是:受托管理海外投资基金企业的投资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投资咨询业务;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则是:以自有资金进行境外二级市场投资业务,均不涉及国内二级市场。  那么,李亦非以及其背后的英仕曼集团又如何会与近期A股大幅波动有关?  虽然目前暂无法确认李亦非到底是否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亦无法确定李亦非被带走的传闻是否与最近争论不断的中信证券有关,但《第一财经日报》在梳理李亦非近来的相关报道时发现,李亦非及其供职的英仕曼集团与最近深陷风波的中信证券此前有过多次交集。  2014年12月,李亦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英仕曼曾获得为中信证券第一个种子基金提供投资顾问的机会,在国内发行了第一只基金“中信宏量一号和二号”产品。据中信证券官网所披露的“中信证券宏量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销售公告”显示,该产品的投资顾问正是英仕曼。  2015年2月,英仕曼宣布,成功完成其“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制度”(QDLP)基金的募集,其QDLP基金的投资者中亦包括中信证券。  随后6月,英仕曼公司与中信证券联合举办了“第二届英仕曼-中信证券对冲基金全球与中国机会展望高峰论坛”,英仕曼集团AHL全球执行主席TimWong在论坛上还详细介绍了量化投资的投资策略。  此外,工商信息业亦显示,上海英仕曼海外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三个合伙人中包括中信信托,而中信信托和中信证券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公司。  一资深冲基金行业人士就李亦非被带走一说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李亦非被带走让很多业内人士联系到之前陷入做空A股风波的  Citadel,但实际上从英仕曼中国子公司的业务来看做空A股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李亦非个人是否牵涉到中信证券部分高层的商业利益违法问题就不得而知,要等官方的解释了。(来源:一财网)[PAGE@默认页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中胜原油交易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