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吉尔大学优势专业附近有中国银行吗?

[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_好文章摘抄-牛bb文章网
您的位置:&>&&>&&>&[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作者:www.niubb.net&&时间: 00:28:30
所属专栏:
网友黄柚桑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今天来试答一下。第一次回答问题,请轻喷QAQ。有什么要补充的地方也请留言,我后续会再加上的。【多图预警】麦吉尔本科在读。工科妹一枚。麦吉尔大学分为两个校区。市中心的Main Campus背靠皇家山Mont-Royal,面对繁华的商业街Ste-Catherine。附近的交通工具有地铁和公车,行动十分便利。另一个校区是MacDonald Campus,并不是很了解。这里说说主校区Downtown Campus。(不定期更新)学校概况 坐落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蒙特利尔位于加拿大法语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英法文化的交叉,使得蒙特利尔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最理想的生存地,而Mcgill,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应运而生。尽管国内知名度不如UT以及UBC,但麦吉尔在北美声誉很高,被誉为"加拿大的哈佛"。其在加拿大人心中的地位毫无疑问地无可撼动。总体来说,本科里的华人相对并不多(但engineering中国人还是挺多的),同学中有许多人母语是法语。学校是英语授课,所以不会法语在学校里并不影响正常生活。但会法语在蒙特利尔会方便很多。(tip from Quora :It can be difficult for people who do not speak French to fit into the city, although this is much less issue at the university itself.)一句话概括:华人少!学校好!速来!气候冷。而且是非常冷。蒙特利尔的温度。source:logosource:logo每到冬天,都会有学生因地太滑而翘课。凛冬将至,在答主把自己围成个粽子滚去上课时,总是在学校里看到穿短裤的人,特别神奇。。一直不造为什么有些人越冷穿的越少,抗寒体质吗!。一句话概括,麦吉尔的冬天非常寒冷,一旦选择在这里上学,请提前做好准备。住宿Mcgill提供给一年级新生入住的校内宿舍共有10多处,并且多处宿舍都位于校外。但学校的宿舍实在太少,学生又多,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在外面租房子,分布在Montreal的各处。学校宿舍更新工程学生偏好greenbriar,便宜又近。La Citadelle环境真的非常好,比较贵。RVC不错,可优先选单人间。More不推荐,因为事情比较多,如果住一定要确定好小伙伴。关于宿舍可详询官网:Undergraduate Downtown Residences学院校园很美,并不大。James Mcgill先生的雕像每天都有各种游客,平时还好,一到final期间看到那些游客 手+牵+手(不限男女) 在校园参观,简直各种不能忍。天气好的时候,很多的人会选择坐在草地上看书,校园里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校园方面的补充:附上介绍Mcgill校园的视频。Around Mcgill in 80s。网友匿名用户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这问题我要答。先声明一点,我仅作为exchange在McGill读了一个学期,有失偏颇的还请诸位谅解。作为一个(喜欢天马行空的)(伪)学术党,尽管在McGill驻足的时间并不长,却也感触颇深。本想在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下McGill的。然回忆汹涌如潮,半年前的嬉笑怒骂仍历历在目。百感交集,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反而一时语塞了。既然如此就写成琐事杂忆吧,看官自行在文中寻找关于就读McGill的体验。以及@观望的那几位啊!这问题你们来答更靠谱好嘛! 以及匿了…爪机党拼写错误求谅解啊!光标跑来跑去的…1.北美的学校多多少少有些顽皮的气质。法语区的McGill亦是如此。比如开学的Orientation周学校做了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的Brownie;比如每年九月校长请全校学生吃午餐。说是午餐其实只是在主楼旁的广场上摆了餐车,学生排了长长的队,每个人都可以领一个牛肉卷一个鸡肉卷,沙拉和水。广场上有官方的演出,我到的时候演出已经结束,大家懒散地坐在草地上听野生学校乐队的吟唱。Montreal的夏天即将结束,空气中似乎草色微凉的味道要弥漫开来了。乐队似乎漫不经心地唱着Jazz,记忆中似乎还有人漫不经心地跳着舞。人们漫不经心地坐在夏末的草地上,读书,复习上午的功课,看Conservatoire发放的一年演出季的宣传册。开学伊始课业已然繁重起来,我想人们大抵是习惯了步履匆匆,正午的免费午餐和演出,倒像是让繁忙的生活节奏在夏日尽头依旧明媚的阳光下小憩一场,片刻之后随即各奔东西了。不知怎的缺颇有种曲终人散,人走茶凉的味道,广场安安静静的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相信这校园是热闹而调皮的。每周巧克力华夫饼的餐车总喜欢停在麦吉尔先生的铜像约莫望向的位置,站在某个特定的角度,那场景像是麦吉尔先生对餐车脉脉深情一般。万圣节前夕校园里的张灯结彩似乎对喧闹的人群也心有不甘,似乎也要分一杯羹似的;我记得连图书馆里也尽是鬼怪的张牙舞爪,还书的return投放口也被贴上了血盆大口的装饰。是夜恰好去还书,厚厚一本送进怪物的嘴中,不免会心一笑。然而和其他学术型大学相似,我相信这调皮和热闹背后总有种凝重抑或深沉,像极了前人笔下凌空的寂寞。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记得杂货店的老板听说我是McGill交换生,意味深长地对我坏坏一笑,McGill,课业很重的哦。事实也的确如此。出过多少Nobel Prizes我不知道也不以为意;McGill虽是全加数一数二的名校,世界排名也颇为可观,但学术实力大抵也不能被归入tier1的。然这喧闹的party名校严谨起来,也是凝重之不遗余力。Redpath Libarary的人们彻夜不眠;偌大的校园据说还有两个通宵图书馆;即便是在那些慵懒而普通的日子,自习区也往往人满为患。Redpath厚厚的墙体镶嵌了小小的窗,像是冰天雪地中的避难所。在地下一层向窗外的原处望去,似乎人与草地齐高似的。冬日雪覆四野,万物迟滞,偶尔可见窗外雪地上反射过阳光微凉微凉。Midterm前夕唯一一次刷夜,疲惫不堪倒在沙发上沉沉睡去,恍惚中醒来不知过了多久,却发现灯火通明依旧,图书馆清冷了些许,然而留下挑灯夜战的人们却毫无意兴阑珊的样子,翻书声与键盘嘀嗒此起彼伏。Midterm季焦虑感阴阴沉沉似乎在无形之中弥漫,然而漫漫长夜图书馆的灯影总有种安抚人心的暖意。好像可以使得浮躁与焦灼消散尽净,可以神定自若地去读书了呢。我的home university在国内也算是top的名校,学习氛围在国内也堪称一流了,然而依旧觉得McGill的学生之“拼”课业之“重”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不少课是MATH的,在Faculty of Science的Burnside地下一层,教室外的长椅上时常可见神色匆匆的人们,将提前做好的潦草简陋的午饭和着paper抑或题海的晦涩艰深一并吞咽。渐渐地学会了对这种略苦涩的匆忙习以为常,而我大概也是喜欢这样清简却深刻的日子,辛苦一些,与书为伴,简简单单的纯粹并没什么不好。偶尔处身于喧闹的时候会觉得,这苦涩中,总有卑微感相伴而至。但前行的人们或许都有相同的心境吧,因有期待而会失落,因失落而寂寞,因寂寞而卑微而不舍。这世界终究浩渺,我们卑处一隅,为各自命运奔走,路途迥异。天气尚暖的时候,阳光温和却也明媚的草地,总有人以一种纠结而扭曲的姿势趴着码paper似乎烦躁不已,有人低头翻开厚厚砖头书中不知名的某一页,还有人就那么在阳光下坐着安静地坐着一言不发。人都是卑微的吧,如此年复一年,淹没在浩渺的宇宙时空里。喧嚣,热闹,好像总是一时的。古老的Redpath,草地,微凉的台阶与微茫的风,承载了多少年复一年风霜散尽的故事啊。路漫漫其修远兮,所谓追求或者期待是无止境的。习惯了努力的人们总以为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以为有一个终点要去抵达,可是真正找寻的不过是一个心安之处而已。这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是踽踽独行的人啊。跋涉了太久都会疲倦的,可是无论走到哪,都要有一个此心安处啊。一直很喜欢白居易的一句“吾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大概,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吧,不因人群的喧闹而迷惑,也不因希望的渺茫而狂躁不安。存,吾顺事。没,吾宁也。2说说McGill的吃。McGill是有meal plan的,开学时有学长好心相劝不要上学校的当。我最后没有上学校的当;不过如今想起来没有吃过学校最大的食堂也是小小的遗憾。不过几乎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cafeteria与微波炉。前者种类繁多,分布于不同学院里,中餐,西式快餐,日式料理等等不一而足。后者主要是为了方便做饭党。我最终有幸成为做饭党,因为学校的食物实在是…难以下咽。开学第二周Bronfman(School of management的楼)一楼的餐厅开了,经营寿司,日式拉面和墨西哥taco。貌似是Bento开的,这牌子做寿司在Montreal好像还蛮有规模。点了海鲜拉面,柜台的日本姑娘倒是热情。不过塑料碗端上来,拉面已经成坨,两片海苔孤零零地飘着,好像还有几粒玉米什么的…据说这家拉面还在蒙城汇的拉面排行中有过上榜…看官自行想象。从此拒绝在蒙村吃拉面。音乐学院的cafeteria经营的是中餐。有天坐在那里自习,忽然一股浓烈的金陵老鸭粉丝汤的味道开始弥漫。默默望去果然是粉丝汤…可就是…怎么像是从垃圾桶里捞出来的。但我还是相当喜欢这家cafeteria的,好像有一天还看到了有百!奇!卖~Redpath图书馆地下一层是一家还蛮大的咖啡馆,某次因为减肥差点饿晕过去,买过那里的法棍救急。第一次觉得硬梆梆又没有味道的法棍也好香好好吃哇…再有就是吃过Burnside的地下一层得小卖部的沙拉,dressing买错(好吧我承认我听不懂)已然不想买第二次了…都说自己烧菜才是正途。开学的时候空有一番壮志,决心这半年好好提高厨艺和烘焙技术,原料都买了差不多。因为这个决定我差不多吃了两个月的残羹剩菜,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中午的菜,然后带去学校加热。过了一个多月终于崩溃;要知道花两个小时烧菜十分钟解决总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更多的情况是,买一袋土豆扛回家,外加一包咖喱,洗净削皮直接扔进锅煮,小火收汁后一大锅,够吃好些日子。后来吃腻了变着花样煮咖喱,咖喱鸡咖喱虾咖喱牛肉,省时省力还省油,减肥者福音。不过在此给诸位提个醒,最好不要用咖喱煮黄鱼,那味道…后果自负。懒癌晚期,期末课业又太忙,连咖喱都懒得煮。Provigo和Metro总有一种速冻食品不定期打折,好像叫signature什么的,种类还蛮多。每次打折我都会屯上几十盒塞满冰箱,连做饭都省了。做一杯overnight oatmeal,用香草或蓝莓味的酸奶,偶尔加些蜂蜜和水果带到学校,加上一盒速冻食品,几乎是两个月来的午餐了。减肥期间晚饭都免了 ,或者可怜巴巴地啃烤山芋,看着cafeteria里各式餐饮与谈笑的人群,觉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至于早饭更是简陋,所有的课都在第一节,往往煎个蛋夹在面包里迎着寒风冲向学校。吐司烤的温热,然而那余温没走几步路便在寒风凛冽中败北。有时候会在百吉圈的洞洞里煎两个蛋,夹了生菜和培根塞进保鲜袋带去学校做午餐,可惜往往在上午就被吃掉了。于是作罢。然而McGill在市中心,周遭饮食业相当发达。即使学校的饮食不能接受,也总是能在附近找到吃的。Bronfman南面Cartier的大楼里深藏着一家寿司店,lunch box似乎还不错的样子。学校往东有Eaton Centre,再到St. Catherine上选择种类更多了。然而去学校周边找吃的是需要代价的:要知道McGill离市中心商业区可谓一步之遥,抱着觅食的目的,走着走着就开始逛街,然后课也翘了…最后拎着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回家。生活方便也是真真切切地幸福感爆棚,不过学校离商场如此之近,总让翘课逛街的我感到罪孽深重… 然而McGill在市中心,周遭饮食业相当发达。即使学校的饮食不能接受,也总是能在附近找到吃的。Bronfman南面Cartier的大楼里深藏着一家寿司店,lunch box似乎还不错的样子。学校往东有Eaton Centre,再到St. Catherine上选择种类更多了。然而去学校周边找吃的是需要代价的:要知道McGill离市中心商业区可谓一步之遥,抱着觅食的目的,走着走着就开始逛街,然后课也翘了…最后拎着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回家。生活方便也是真真切切地幸福感爆棚,不过学校离商场如此之近,总让翘课逛街的我感到罪孽深重…住在学校附近买菜也算方便。音乐学院往北几个block,Parc街上有Provigo和Metro。Provigo开到很晚,有时晚上练完琴顺带买菜回家。往南稍远有PA Supermarket,是个超级便宜的大菜市场。最喜欢翘课去采购啦。大概也因此练就了一身本领,因为没车,采购回来的路总显得格外漫长。后来学聪明了些,总会带上一个超大的双肩包帮手臂分担些重量。越发钦佩当时的自己,到底是怎样把成桶的牛奶果汁和水果蔬菜及各种原料背回家的。下大雪的时候简直觉得出去买菜都是灾难。有次两个小伙伴陪我去采购,得知以前都是我自己提回家的之后瞬间惊呆。哭嚎课业繁重的时候,或者因为要减肥怨天尤人的时候,其实也深知自己是幸福的。在Bronfman的lab里刷题刷不进,往北一路走一路唱,去provigo买一盒cookie或cracker,回来一边吃一边看书,满足感瞬间爆棚。还有各学院的贩卖机也值得一提!除了普通的贩卖机,还有卖巧克力豆的机器,投25分硬币进去会吐豆豆。我一直不知道25分到底能买到多少个豆豆,Bronfman的没有试过,Burnside的机器永远只吐给我三个或者一个。唯一有一次吐出了五个豆豆,我一开心手一抖,掉在地上洒了,还剩一个…再有就是餐车啦。早上会有巧克力华夫饼的餐车停在校门口。偶尔会有免费的餐车发放食物,我记得有次Bell在校门口发放免费的poutine。poutine是Montreal特色的食物之一,可惜吃过一次之后便发誓从此绝不再碰了。3讲讲大音乐学院吧。Conservatoire是开放注册的,但只有前12个人能拿到琴房的权限。显然我没拿到…幸运的是Piano Major的人们都如同音乐那般亲和而友好,多数情况下会有人帮忙开门。我在的时候Strathcona Building五楼琴房的锁是坏的,就这样坏了一学期,可以随便出入。大家却也心照不宣的样子,微微一笑,不知是有意方便其他学院的小伙伴呢。五楼琴房大多是三角的YAMAHA,还有两台古旧的三角steinway。双钢琴房却是立式的,不知道是不是空间太小的缘故。正午缄默不语的阳光洒在钢琴的黑色外壳上,好像也要和着琴声唱起歌来。大多是专业的学生,大家都很努力。有时候听着隔壁重复一个小小的段落又三四小时之久。我想那重复的旋律充斥了多少焦躁不安啊,夹杂了多少期许,多少失落。北美音乐专业的前景也不是顺风顺水的,我记得开学不久,走廊里Piano Major的男孩对我说过Unfortunately I'm piano majored,大概这也是一种围城吧。我总是羡慕围城里的人,可那些一天练琴10小时之久的人们或许也有过希冀围城外更加多样化的生活吧。有时候从琴房里出来会不好意思地戴上帽子,心想大家一定会诧异到底是哪个傻X弹这么烂还敢来Conservatoire混。不过随即释然,因为弹那么烂,想必大家也听的明白我是外来的野生蹭琴君罢。3楼都是立式的YAMAHA,音色也差了一些,据说是声乐系专用。有一天因为琴房不够,跑到声乐系练琴,居然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在弹童话。大概是个中国留学生,钢琴学了不太久的样子。可琴声断断续续犹如哽咽在喉,仿佛在回忆如旧的时光。那一瞬间我有种莫名的流泪的冲动。说起来音乐学院大概是我呆了最久的地方。推开厚重的木门,右转走过长廊,经过Pollack Hall的退场通道,之后左转上楼,这条路早已烙印在心。演出季琴房紧俏,有时候为了占得琴房,冬令时天不亮就出门,从Strathcona侧门进去。走廊的灯还没有亮起,周遭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飒爽的清晨是为数不多的为我所独有的时刻,世界是寂静的却并不孤独,黑色犹如镜面的外壳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指的倒影,霎时便心安了。那是我难得安心练琴的日子,认认真真地与每个指尖游走的音符对话,放慢速度校准节拍,有时候一天要练五个小时。交流结束回到自己的学校之后却不知道为何练琴却浮躁不已,慢不下速度杂音无数,曲子中挥之不去的狂躁与焦灼感,再也难以回归当时那种平整安稳的心境了。或许Conservatoire有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却是好怀念安安静静练琴的日子,任凭窗外大雪纷飞,任凭周遭琴声交织嘈杂,万家灯火在玻璃窗上逐渐模糊游离,然而屋里却是暖的,与琴声灯影为伴,颇有些张岱《湖心亭看雪》 中温一壶酒那般的暖意。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可以用流淌的音符去肆意讲述故事的人们啊。那些我所钟情的旋律游移在我的指尖的时候却俨然苍白无力。然而这终究是围城。这一点人们常常是殊途同归的:演出季有时穿过长长的回廊,两侧琴房门上的玻璃窗上会贴了简洁俏皮的简笔画。Don't worry! You're loved! 我相信这是一批倾尽一生去热爱钢琴热爱音乐的人们。可是当梦想与生存的压力凌空与热爱之上,我忽然觉得隐隐的心疼。都说能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与善意。可是天马行空的自由一旦桎梏于生存的压力,和急功近利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奢望抑或期待,会不会所谓“热爱”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在。我多么羡慕这些Piano major的人们,但我也深知自己不能把我所热爱的事物当做生活。二楼总是贴满了演出的宣传单。Pollack Hall大多数演出还是学生们自己举办的,大概也是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器乐独奏四手双钢或者小型的室内乐应有尽有,每周都有那么四五场。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每周五 noon hour的管风琴演出,大概是作为管风琴专业学生的考核之用。管风琴在Redpath Hall,图书馆隔壁。对管风琴作品知之甚少,可我却深深寄情于那庄严肃穆的琴声。有时温暖的午后偌大的Redpath Hall只有两三闲人,捧着一本书在厚重的琴声中似乎要沉沉睡去,恍惚中似乎听到那旋律在诉说永恒。 二楼总是贴满了演出的宣传单。Pollack Hall大多数演出还是学生们自己举办的,大概也是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器乐独奏四手双钢或者小型的室内乐应有尽有,每周都有那么四五场。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每周五 noon hour的管风琴演出,大概是作为管风琴专业学生的考核之用。管风琴在Redpath Hall,图书馆隔壁。对管风琴作品知之甚少,可我却深深寄情于那庄严肃穆的琴声。有时温暖的午后偌大的Redpath Hall只有两三闲人,捧着一本书在厚重的琴声中似乎要沉沉睡去,恍惚中似乎听到那旋律在诉说永恒。Organ的学生很多钟情于Bach的作品。什么是永恒呢,我不知道,可能一生都不会再知道这问题的答案了。唯独知道,音乐家、或者艺术家们都喜欢吟咏无生命之物。月光,大海,绵延的风。年复一年,人类有限的生命淹没在无限的时空里。大概对这无生命的意象的思索和吟咏蕴含了对于永恒的追求?隐隐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点,远隔万里人们是相似的。所谓永恒,是不是有种安身立命的“心安之地”的意味在里面呢。4关于学术。因为Home Institution是School of Management,我不得不在Bronfman注册课程。说来惭愧,Management的课大多被我翘掉了――每逢管院的课我真的起不了床――好像记忆中没有多少在管院上课的影子。我尽力去拼凑出一份完整的回忆却发现只是徒劳,残存的好像只有……算了什么都没有。大概和当地学生组队做过case,大概还和一个曾经做过TED的女孩子一起做过pre,大概更多的时候我选择了缄默不语。回想起来有种拖了人家后腿的样子,report写的稀烂,我的部分更是瞎扯一气。亲爱的母校,原谅我丢人了。期中初级Accounting挂的痛快大概全班倒数,期末依旧没有好好预习。考试前夜刷了个晚上,终究敌不过倦意沉沉睡去,醒来发现把书本忘了个痛快。McGill的考试在Gym,千人大考场,摆了破旧的书桌和板凳,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可谓盛景。考试的时候我的书桌似乎还是歪斜的,微微晃着,咿咿呀呀。鬼画符般潦草填完卷子算是轰轰烈烈地宣告结束,不枉我在Bronfman上课一场。鉴于在国内的时候,管院的课程大部分便是英文的,所以论及上课的体验,倒是并没有觉得和国内有什么不同。还有课在研究生院。McGill的课程难度是按照数字来判断的,开头数字越大越难,5、6开头便是研究生院了。我忘记了有没有7开头,6已经差不多要封顶了。刚开学的时候注册了一门6开头的类似于Survival Analysis之类的课程,Prof像是以色列人,倒是诚恳而热情,可惜我实在难以听懂他的口音。课上到一半我便吓跑了,逃出来的路上遇到了另一个PhD逃兵,果然渣渣总是同病相怜,我记得我们握手惺惺相惜了好久。于是把课调整到5开头,Honors Regression和Math Stats,其实还是比较晦涩艰深的。不过prof看我们一副脑残的样子,好像也没有对我们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prof是英国来的,曾经在帝国理工做过lecturer,长得也还不赖。上课的形式和国内倒是没什么两样。说实话期末结束课上学到的内容早就还给他了,万分感谢他给我这渣渣写推荐信,虽然说应该是用不上了。说实话学业上,在McGill却过得无比浮躁。连最应该好好学的两门课,也是临近期末刷出来的。每当考试临近刷夜的时候,绝望感涌上心头,呼天抢地表示以后一定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然年复一年。幸运的是,期中和期末,看Grading,发现都top掉了全班。说到底还是多亏了师兄师姐的出手相助,没有你们的笔记我怕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研究生院的课大多是小班。本来便人迹寥落,optional的tutorial更是冷清。有几次班里只有我一个学生――每每此刻,我望着prof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我觉得他一定很想去吃饭了,可是班里有欠揍的学生不走,他大概也不好意思离开。期中退了一门Honors Analysis III。难度大概相当于国内的泛函(有待考证)。教课的是大鼻子的Drury,80年代从剑桥来的。据说那个时候的McGill还是世界响当当的大牛校,如今教育经费紧张颇有些穷途末路的感觉。然而良好的学术氛围还是传承了下来。我没有修读过实变函数,从第一节课开始被虐翻从此再也没有翻过身。作业做到三四点是常有的事,有次觉得简直要崩溃,下了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事实证明人不能太任性,作业总还是要交的,就像日子总还是要过的;写不完的作业最终还是写不完。我记得我看着那些鬼画符,用LaTeX笨拙而艰难地敲着数学符号,突然想要嚎啕大哭,图什么呢。图什么呢。第二天上课,班里Piano Double Major的小哥问我作业如何。我哭丧着脸说真的好难,他却一脸贱贱地表情说哦那太遗憾了(当然人家可能是真心地觉得遗憾),我觉得作业好简单的哦。我心中一万头草泥马飞奔而过。不过期末结束和这小哥聊起来,他告诉我他挂了。周二去山上的Biostats系参加Seminar,门口总会摆了一大盘曲奇,几分钟之内便被哄抢一空。据说McGill的大Biostat是全加No.1的,为何如此吝啬我百思不得其解。据说别的系开Seminar还有pizza吃;好像我自始至终只见过曲奇。吃腻了,Seminar当然也就不去了。为了蹭吃的(就是这么没出息)认真做过一个seminar的list,最后得出McGill比较穷的结论。心理系也算是McGill的强势专业了,有次跑去听关于音乐与认知的seminar,居然一点吃的都没有。做lecture的post-doc是个年轻的法国姑娘,法国口音严重的英文听起来倒也蛮有味道。可惜除了我之外,整个房间只有年迈的学者们,甚是尴尬。此外还上过computer science的基础课。在霸气的工程学院,装潢颇有格调。prof看起来帅帅的,似乎也年轻,可不知为何却一头白发了。我相信那不是刻意染成白色的……细思恐极。Midterm规模都比较小,Final几乎都在Gym,每天早上浩浩荡荡的Final大军翻山越岭去全校最高点的Gym考试。那几日恰逢大雪,积雪没过膝盖,踩着污浊的冰水混合物连滚带爬地上山,风过天地肃杀,雾凇沆砀,冰冷的雪花夹杂着刻骨的严寒,拍打在脸上,几乎要睁不开双眼。千人大考场管理起来可谓无比混乱,Gym的构造俨然迷宫。有次上山考试,心血来潮想选择一条从未走过的上山的路,给自己带来一个好心情;作死的后果便是迷路了,好不容易到了Gym又迷失在错综复杂的走廊里。迟到半小时又进错了考场做错了试卷,好在最终发觉,在剩下的时间里飚完考试,也算是有惊无险。考完试下山买吃的,一路走一路唱歌,拍路上的雪景与暖暖的冬阳。圣诞节临近,Milton张灯结彩洋溢着圣诞的气氛,连路上的雪人似乎也面带笑意。至于学术实力到底如何,我不敢妄言。不过我是真真切切地喜欢这里的学术氛围,大概北美的学校多少都有些相似。Prof们大多亲和而友好,不遗余力地授业解惑。我的课是跨了等级的,起初并没有注册权限;但是当我向prof们说明我想要注册高level的课程时,却总能收货充满暖暖的鼓励与莫大的善意。这不过这情况并不鲜见;班里总是会有几个本科生跨级来修读。McGill的学习氛围可见一般。 至于学术实力到底如何,我不敢妄言。不过我是真真切切地喜欢这里的学术氛围,大概北美的学校多少都有些相似。Prof们大多亲和而友好,不遗余力地授业解惑。我的课是跨了等级的,起初并没有注册权限;但是当我向prof们说明我想要注册高level的课程时,却总能收货充满暖暖的鼓励与莫大的善意。这不过这情况并不鲜见;班里总是会有几个本科生跨级来修读。McGill的学习氛围可见一般。在McGill的半年更加坚定了我做学术的念头。虽然没有在McGill做过学术研究,却是认认真真喜欢上了这里做学术的人。人们是热忱的,或许会对自己的focus有些自命清高,但却绝不自傲;学术的平等、自由是无国界的;文化的包容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所有追求知识、愿意探索未知世界的有志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尊重与认可,哪怕是三流大学的本科生,还是赋闲在家的无业游民;学术上无高低贵贱之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生之间是一种跨越了研究领域、国界甚至文化的关系。至少我不觉得prof会来抢学生的校车……国内的时候,老师是有优先权的。说实话这一点我并不能心甘情愿地认可。如果以后,有幸能做faculty的话,我是一定不会和学生抢校车的。如果有幸做faculty,我也愿意带着莫大的善意去探索未知世界啊。学生时代也不容易呢,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去帮助那些挣扎于迷茫与纠结的苦海之中的人哪。无论做什么,都要成为一个传递温暖的人啊。5关于图书馆McGill的图书馆还是相当惬意的。因为有吃!东!西!的区域!不能吃的图书馆还能叫图书馆吗?我对吃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一部好电影,一本好书,甚至晦涩艰深的课本与习题,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都应该与美食相伴相随的。常常跑去买些cracker,或者烤几个红薯带到学校,边吃边看书,甚是满足。大概因为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McGill虽穷,图书馆资源可谓一流(国内的图书馆往往不尽人意)。除了硬件设施,McGill是可以用Worldcat进行跨馆求助的。我曾经用这个系统空运来全Canada唯一一本Libertango的四手联弹钢琴谱。取书的地点在神学院的图书馆,好像有些年头了,进去要脱掉鞋子,木质地板咿呀咿呀地哼着歌。对面是神学院的一个小教堂,我拿着曲谱在那里驻足过许久。 我对吃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一部好电影,一本好书,甚至晦涩艰深的课本与习题,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都应该与美食相伴相随的。常常跑去买些cracker,或者烤几个红薯带到学校,边吃边看书,甚是满足。大概因为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McGill虽穷,图书馆资源可谓一流(国内的图书馆往往不尽人意)。除了硬件设施,McGill是可以用Worldcat进行跨馆求助的。我曾经用这个系统空运来全Canada唯一一本Libertango的四手联弹钢琴谱。取书的地点在神学院的图书馆,好像有些年头了,进去要脱掉鞋子,木质地板咿呀咿呀地哼着歌。对面是神学院的一个小教堂,我拿着曲谱在那里驻足过许久。还去过Music Library自习。在音乐专业的学生中间刷数学题也是难得的体验,可惜音乐学院图书馆的灯光昏黄昏黄的,顷刻便昏昏欲睡了。难道因为学音乐的孩纸们精力旺盛?总觉得灯光装潢颇不合理。Music Library在New Music Building里,那是一座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建筑(相比于古老的Strathcona而言)。墙面总像是没有油漆过的,总有种装修未完成的那种斑驳寥落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Burside,Faculty of Science的大楼,里面的装修和监狱颇有几分神似。厚重的铁门与红棕色的砖墙,每次进入地下一层就会辨不清方向。好像地下一层是可以走到工学院的图书馆的,方便人们抵御冬日的严寒。路线我不记得了,穿过曲折的回廊,倏忽柳暗花明,置身工学院的栖居地了。大三狗对学生活动实在是没了兴致,课业又繁忙地令人窒息。起初报名过几个音乐类社团,Audition的时候睡过了头,于是也就作罢了。房东太太的house关于住行。我住在Avenue du Musee上,有幸在美术馆隔壁。那几乎是Montreal的中心地带,似乎以前是租界,幸好房租也不是贵的离谱。有次和小伙伴爬上美术馆的顶层,透过厚厚的玻璃窗向外望去,房东太太的大house屋顶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这里地理位置还是极好的;往北走四五个block就是学校的正门了。有时晚上去跑步,从Rue University一路上山,沿着缓缓升起的地平线,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于漆黑的夜幕中缓缓下沉直至一览无余。树影灯影交织细细密密地洒在下山的台阶上,从Avenue du Musee下山回家,难以想象这样的生活已过去了半年之久。不过有机会,我想还是可以住一下学校的宿舍。Milton也不错,彩色的屋顶,和澄澈的蓝天;圣诞时覆了雪;家家户户在门前的树上挂了明灭的灯。临走的时候在milton一带拍那里的屋顶与蓝天,心想有机会回来,一定会尝试住在这片区域吧。可是还会回来吗?那里的冬日冷的刻骨铭心。可是没有严寒,哪有温暖呢。就像,无论身处何地,雪覆四野之时的万家灯火总是能让我想起煮玉米、葱油曲奇、还有家的味道。 可是还会回来吗?那里的冬日冷的刻骨铭心。可是没有严寒,哪有温暖呢。就像,无论身处何地,雪覆四野之时的万家灯火总是能让我想起煮玉米、葱油曲奇、还有家的味道。只不过,人生中大多数离别,谁有想过便是永别呢。6写在最后,致敬青春。其实在McGill的日子虽然不长,却总想着要回来。大概因为那时候,总是心念着一个人。我想大家都是相似的啊。好像听了很多故事,浮光掠影我也已经忘了。我看着身边的分分合合不禁莞尔,这世界上,我们都是踽踽独行的人啊,在他人的生命里,都是过客。有人说多羡慕我们在国内的生活,失恋也好暗恋也好,至少还有人可以去喜欢。冰天雪地的枫叶国,好像什么都没有。有人好像思念着万里之外远隔重洋的人哪,这一场思念轰轰烈烈好像挣扎着活了很多年,最终敌不过似水流年。我不是McGill的留学生,可是听着那些故事,听着听着,心就痛了。我不是他们,我的生活大概也比他们容易许多,可是大概能够感同身受的。爱情是什么啊。就像,Who has seen the wind? 是铠甲,是软肋,是让我们在四下无人的黑夜中拥抱黎明,还是残忍地褫夺我们关于生活不堪一击的期待?好像有时候,这种感觉能让我们满怀期待,变得更加坚强,甚至愿意去拥抱一个更美好的自己;可是更多的时候,这份坚强来的却是虚情假意不堪一击。他们说,留学是件多么孤独的事情啊。四下无人的孤独,无休止的孤独。不是说没有人陪你说话,不是没有热闹,可是那热闹,那繁华,终究不是自己的。曲终人散,人走茶凉,好像什么都没有。人们终其一生找寻的,不过是个心安之处吧。好像找到它的概率微乎其微,可总是也停不了找寻的动作。我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或许,唯一的出路,是做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待便好了。神定自若波澜不惊地站定,微笑着面对一切凶险吧。只是,连弘一法师这样的存在,临终前也不免写下“悲欣交集”。真正无所待,不惑于情,不乱于心的,又能有多少人呢。情感与生活,都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啊。一不小心就要跌落深渊似的;就像,你用尽全力去放声大笑,像个疯子一样歇斯底里地放声大笑,你以为你很开心,你可以很开心了,可是一不小心,发现自己其实哭了。多危险啊,不是么。可是,纵然危险,我们都要活着,都要去爱,去坚强,不是么。我记得开学不久,Classical Music Club(具体名字不记得了)招新摆着Libertango的曲谱。我好像笑着对柜台的女孩子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她好像也笑了,告诉我了一个故事。我记得从神学院取了Grieg的曲谱出来,看着小教堂的琉璃窗与微茫的光。好像还记得很多事,虽然大部分回忆已经淹没在时光里了。好像在Music Library昏黄的灯光下写过画着钢琴的卡片,好像坐在微风拂过的台阶上,想去思念一个人,也知道我不能去思念一个人。我们于这世界有着无尽的奢望啊。爱,浮华,或者自身的价值追求。这条路永无止境,恍若寂寞的荒原。路终究是要走的,孤独总是要去尝遍的。还是做一个强大的自己吧,微笑着站定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当所有的伤痛、卑微都可以一笑置之的时候,是不是心安之处自会显现呢。我不知道。最后说句不合时宜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网友梁日天天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首先声明一下,本人只是在暑假通过北航和麦吉尔两个教授之间的合作参加了一个交换项目,算是summer session吧,住在university hall,食堂指的是royal victoria college楼里的那个。期间和麦吉尔的本科,研究生还有几位教授都有过交流,下文的一些结论也来源于此,只是看到这个问题许久没有干货,就怒答一发,有错误欢迎mcgill的小伙伴指正。参与学校的交流项目在麦吉尔上过暑期的课程,不算真正就读,但至少手里有一张麦吉尔的学生证就冒死答一个吧。麦吉尔这所学校毕竟综排加拿大第一,学霸气息很浓,8个图书馆有三个通宵开放。我们暑假是跟在一个教授下面上课做实验,不得不说科研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如果读的是工科专业的话,中国人不少,至少我跟的实验室60%都是中国人或是华裔。学校坐落在蒙特利尔市中心,所以也不会有别的学校进村的感觉。先写这么多,手机打不易,有赞再加。更新还以为是个冷门帖子呢,没想到居然真的有人赞,那就再写点好了。可能是因为蒙特利尔在法语区,所以整个城市偏向欧洲风格更多一些,与之相同的,麦吉尔也和其他一些北美学校不尽相同,至少这是我第一个在北美看到有围栏的大学。生活的话,大一会办学校食堂的卡,说心里话食堂我是对西餐非常能接受的人,但依然觉得食堂的那个饭啊,那些人大一是怎么活下来的。大二基本就轰出去自己找房子了,学校周围有各种出租的公寓。网友走走就走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冷。是真的冷。我说的就是天气,真的是太太太太冷了。冷的时间太太太太长了。请校友来握个手套。。(现在是三月底,我们在下雪好吗。。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网友匿名用户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是时候祭出这张图了:是否国际知名一目了然。留学生生源地 美国占第一,法国第二,中国第三.文化如此多样的校园真是很难找到了呢. (当然你想呆华人圈当我没说)关于世界排名的PS:咱们真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好不好 网友匿名用户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McGill University (@mcgillu) ?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网友言南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主要是这里校园环境很好,然后综合排名也不错。网友暹氵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你会发现老师们用英语讲课本来就很难懂 大多数老师带着全国各地的口音用英语讲你就晕了还有 校园很小 韩国棒子极多网友匿名用户对[麦吉尔大学]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给出的答复:其实和美国学校横向做比较,也不能排上一流水平。。。。顶多三十左右的水平,可能某些方面还不及 欢迎您转载分享:
相关好文章摘抄
热点好文章摘抄
精彩书库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吉尔大学学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