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尤家庄后往哪走到江苏建行网上营业厅营业厅

大同市伊斯兰教研究&|&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同辖域的历史变迁,接着概括了大同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大同的时间。然后重点叙述了伊斯兰教率先在大同普传的情况及其主要特征,介绍了大同辖域内的几座有特色的清真寺及与它们相关的经堂教育、明清人物等情况。随后简单介绍了明嘉靖丙午陨石题记,列举了大同辖域清真寺碑刻匾联名单。最后陈述了对大同伊斯兰教研究有关键意义的“大人坟”的现有研究情况。?
  关键词:大同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研究?
  (元至元十三年六月)庚午,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有室家者,与民一体输赋。?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
  (元泰定元年六月)癸亥,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给钞四万锭。?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纪一》??
  一、大同辖域及历史沿革?
  大同,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时期这里为游牧民族楼烦的活动地。战国时属赵国之云中、雁门、代郡。秦统一六国后在这里置雁门郡,郡治善无;另在今大同市区北置平城,今朔县境设马邑。魏晋南北朝时期平城在近百年内(398—493年),为北魏(386—534年)之都城。著名的云冈石窟即建于平城为北魏都城之时。隋时其辖域属马邑、雁门二郡;而今大同市区则置云内,属马邑郡。唐时其辖域属河东道的云州(治所云中,即今大同市)、朔州(治所善阳,即今朔县)、蔚州(治所灵丘);另在善阳东设置马邑,并置大同军;唐咸通九年(868年)置大同军节度使领辖云、朔、蔚三州;唐初其地屡受突厥(后为回纥)攻扰。?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即辽天显十一年(936年),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又称幽云)十六州于辽,今大同辖域遂为辽土。?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升大同军节度为西京,在云中即大同设西京大同府,此地始开始称名大同,大同遂成为辽的四大陪都(上京、东京、南京、西京)之一的西京,而西京则以整个西京道为其辖域。西京道东起石门关(今北京延庆东南),西至天德军(乌梁素海,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自六蕃岭(今山西宁武南),北至倒塌岭节度使司(即阴山山脉、漠北)。天德军、云内州(包括今包头市)、丰州(包括今呼和浩特市)、东胜州、朔州、大同府、应州、蔚州、奉圣州(包括今宣化)等皆在其辖域之内。包拯出使于辽时曾到过大同。辽时始在丰州治所丰州(也称富民,在今呼和浩特市东)设西南路招讨司以管兵事。?
  辽保大二年(1122年)正月,金军陷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天祚帝走西京;四月,金军陷辽西京(大同);十月,宋预设燕山府路、云中府路。但此后燕、云都为金所控制,为金之中都和西京。西京作为金之西京路,其四至与辽之西京道略同,唯今包头市至乌梁素海之间地域属西夏。金在云中设西京大同府、西京路总管府、西京路留守司,在丰州设西南路招讨司,与辽的情况大致相当。?
  元初云中即大同仍称西京。到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始改西京为大同路,治大同,并于次年在大同置河东山西道的最高行政机关——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样,大同虽不再是陪都性质的京城,但却是山西行政区划中地位高于太原(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司治太原)的第一城市。另大同辖8州(丰州、云内州、东胜州、应州、朔州、武州、弘州、浑源州)、5县(怀仁、金城、马邑、白登、宣宁)、7屯,辖域在北部虽有所缩小,但在西部却从今呼和浩特、包头一直延伸至五原、临河、杭锦后旗。?
  明代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大同为大同府治所及山西行都司所在地。而大同作为府,辖朔州、应州、浑源州、蔚州“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广昌、灵丘“七县”,大同左卫、大同右卫(今右玉老城)等“十三卫所”。?
  清相沿明制,大同仍为府治所在地,辖2州(应州、浑源州)、7县(天镇、阳高、广灵、山阴、怀仁、灵丘、大同)、1厅(丰镇厅,今丰镇隆盛庄在此辖域内)。这样,明时的大同右卫成为朔平府治所在地,不再隶属大同;而明时不属大同府管辖的今内蒙古丰镇则发展为清大同府的一个厅。?
  民国元年(1912年)废大同府。次年则在今代县驻地城关镇设北路道。1914年,北路道改名雁门道,治所则迁至大同县。雁门道辖雁北13县及忻州13县,共计26县。今大同市所辖1区(大同市区)7县(左云、大同、浑源、阳高、天镇、广灵、灵丘)及朔州市所辖朔州市区、右玉县、山阴县、怀仁县、应县等晋北地区皆在雁门道的辖域之内。?
  抗战时期,大同曾有几年为日军所侵占,受害严重。?
  二、大同伊斯兰教的地位?
  1.伊斯兰教传入时间较早但往往被忽略的一个地区?
  从现有的资料看,大同可能在辽、最迟在金已有伊斯兰教传入。这应该说是传入时间较早的。可它却往往被研究和介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历史的人所忽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同不像西安、开封、广州、扬州、泉州、海南、杭州那样处在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及其重要延长线上;二是因为研究和介绍者多少受过时的历史观的影响,多着眼于所谓的正统王朝“宋”而忽略“辽、金”;三是因为拘泥于大同这个城池而忽略了大同在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到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245年内是一座辖域甚大的京城,是一个当时中国十分独特的文化圈(西京文化圈)。?
  2.中国内地外来穆斯林华化时间较早、人数较多、意义甚为深远的一个区域?
  从现有的资料看,中国内地外来穆斯林华化(中国化)时间较早、人数较多、意义颇大三项指标同时兼备的区域当推大同,即辽金蒙元初期的西京。?
  时间较早,就是说在外来穆斯林在中国内地大规模华化的元代之前,也即蒙古早期诸汗时期,在大同的外来穆斯林就开始华化了。?
  人数较多,当在“伊斯兰教在大同的大规模传播”一节评述。?
  意义颇大,一指它使大同成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大规模传播的一个前期基地,二指它大大促进了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载体、融伊斯兰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回族的形成过程,三指它意味着西京伊斯兰教所谱写的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篇章。?
  3.蒙元时期伊斯兰教与释、道、基“三教”并存并激烈角逐的一个重要地区?
  从文前题记的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内容可知大同在蒙元时期是一个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四教”并存的重要地区。四教的宗教教职人员在蒙元初期都是享有很大特权,不然就不会以皇帝敕谕的形式专门针对西京一地宣布免除他们的免赋特权了。?
  至蒙元时期四教在大同的角逐,特别是伊斯兰教与释、道、基督教之间的角逐,我们尚不掌握确切的材料。但结合二十四贤殉教的传说,关于大人坟的传说,史料中关于蒙哥和忽必烈为汗时期四教角逐(辩论、冲突)的一些叙述,以及中国内地穆斯林称掌教为“阿衡”很可能与一部分大同地区基督教信徒改信或依附于伊斯兰教之下以求生存有关等情况,四教在大同有过角逐是可以肯定下来的。?
  4.存有全国唯一一座《二十四史》有载的清真寺的一个地方?
  《二十四史》,是列入“正史”研究中国历史的最重要史料。初步检阅,中国载入《二十四史》的伊斯兰教礼拜寺即清真寺只有文前题语中所说的元上都路与大同路两处。只有这两处有载入中国正史的殊荣。然鉴于元上都路开平城在元末战乱中玉石俱焚,只留下上都城池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都路清真寺则完全成为了历史。而大同路清真寺,虽以后亦毁,但至明永乐中又在大同府城之西南隅重修了起来,这就是现大同清真寺或大同清真大寺的前身。?
    5.早在明代就可能有清真女寺创建的一个城市?
  一种说法谓大同麻氏穆斯林望族发迹后,在大同城西南隅创建了规模庞大的宅院和家族清真寺。因寺院邦克楼高大醒目,时人称之为“麻回阁”。又因明代大同乃九边重镇之首,麻氏儿郎则在麻家将领的统率下长期为国征战,生活在疆场,故麻氏家族清真寺实以女姓礼拜者为主。这样就有明武宗来大同微服私访亲赐麻家家族清真寺“赐福庵”寺名的传说。鉴于“庵”,指女性宗教活动场所,故有了“赐福庵”系清真女寺的说法。但《山西省大同市地名志》载,“赐福庵”原为道姑修道处所。故尚难断定它在明代就是清真女寺。?
  6.早于关中几十年就有经堂教育萌芽的一个城市?
  按《经学系传谱》,胡登洲()在关中“设馆于家,授徒约百数”,倡兴经堂教育,在他“年及五旬”之后,也即在明隆庆(年)、万历(年)之际。可按大同清真寺明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礼拜寺碑记》,早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就“有女师苏明大师氏,经典家传,贤慎持著,即四方老师硕学,莫不以女君师称之。于是都督詹公升,武平伯陈公勋,掌教马公滋、马公骊,耆老海公源,恳请撒公元吉,总镇麻公循谋”,则将大同清真寺“鼎新之”。鼎新的寺增建“南北庑各五,省心楼一,碑亭二,经堂、书斋、阁楼莫不具矣”。?
  另在天启二年(1622年)碑碑阴署名中,还有“后学满喇冯才、马宪、马千、萧世通、刘启通、冯国相、苏子夷、马志、麻忠、库国泰、马镇潘、杨镇、苏贵、王顺、杨茂华、麻应捷、麻玉杰”等17人。?
  这就是说,苏明大师早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就在大同清真寺中讲学。她的讲学受到了四方老师硕学的称赞,一致尊称她为“女君师”。为支持她讲学,大同当地及与大同伊斯兰教有关系的京城知名人士专门鼎新了大同清真寺,专门在寺内建置了“经堂”。这种讲学,起码到明天启二年(1622年)还在继续,这从后学满喇17名的署名可以充分证明。?
  鉴于由苏明大师在大同所开始的这种教育或讲学明确是讲授伊斯兰教“经典”,其讲授场所明确称之为“经堂”,授经者被尊称之为“君师”、“大师”,受学者被称为“后学满喇”,故理应也称作“经堂教育”。可为了与胡登洲所倡兴的经堂教育有所区别,我们权且称由苏明大师所开始的这种大同形式的经堂教育现象为经堂教育的萌芽,表示它的范围仅限于在大同,也即在明代大同的官寺中进行。?
  7.其境内袁家皂村清真寺系现知全国唯一的一座将元明时期用于军事目的的两座瞭望台(或一为瞭望台、一为烽火台)分别改作成清真寺的邦克台与望月台的清真寺?
  8.现保存于大同清真寺的明嘉靖丙午(1546年)陨石碑刻为现知全国唯一的一块刻在陨石上的伊斯兰教阿汉文碑刻?
  以上第四至第八点也可概括为大同伊斯兰教的“五个全国唯一”,即清真寺正史有载全国唯一、明时可能有女寺全国唯一、早于关中有经堂教育全国唯一、以瞭望台与烽火台为基础作成望月台与邦克台全国唯一、伊斯兰教陨石题刻全国唯一。?
  三、伊斯兰教传入大同?
  伊斯兰教传入大同,传说和有说法是唐,有很大可能是辽,但最迟不会晚于金。?
  1.传说和有说法是唐?
  关于伊斯兰教唐时就传入大同的传说和说法有:?
  001.唐贞观二年(628年)说。此主要见于大同清真寺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唐贞观二年(628年)《敕建清真寺碑记》,另据说现大同清真寺大殿后墙梁上也有一“唐贞观二年”题记。?
  002.噶幸巴巴(也有说即葬于广州的先贤宛葛斯)传入说。云噶幸巴巴是一位拥有雄厚资财的西域巨商。唐初来到中国传教,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在广州和大同各建了一座礼拜寺。
  003.唐时西域穆斯林沿北魏时波斯、阿拉伯先民朝华夏路接踵而来说。说据南北朝时期大批西域蕃客常年活跃在北魏京师平城的历史事实,证明大同是波斯、阿拉伯等西域文化的早期重要传播地,进而推论唐时大食、波斯等地的西域穆斯林也必优先来至大同。?
  004.唐时西域通道为战乱所阻后,西域人改由回鹘路,即由西域先至回鹘牙帐所在地,从这里经中受降城(安北都护府)、振武军(东受降城),取太原、蒲津关而入长安的道路便在大历三年(768年)左右开通了,大同因之成为经回鹘路入华的西域人的一个重要经过地说。
  005.大食兵助唐平乱后部分被安置于大同一带说。?
  006.大同安姓、王姓等姓氏穆斯林先民源于唐代说。?
  007.大同阿姓、偰姓等姓氏穆斯林先民源于唐代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说。?
  以上七说中的第三至第五“三种说法”,只是一种可能,一种推论。而第六说,显然是根据《中国回族姓氏溯源》一书。可此书所列的许多姓氏(如安姓、王姓)并不仅是一个来源。仅据此书而未认真研究具体谱牒本身就下结论,特别是对1000多年前的事下结论,未免是把历史看得过于简单。第七说,虽也有第六说的问题,但提出大同穆斯林的最早先民中可能有唐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分,是一个很可贵的见解。它符合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大同交叉、融合的特点,也符合大同在唐至元的7个多世纪里是我国民族融合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的特点。不过这需要通过很艰难的研究。这样余下来的就第一第二两说了。显然这是唐传入说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
  大同清真寺的唐贞观二年(628年)碑记,从内容上看与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唐天宝元年(742年)碑记很类似。按中外学者对唐天宝元年碑的判断,当亦不是一块信碑。不过两碑在一些关键项目方面的不同,一些似有所据信息的提出,又在学界燃起了对记载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之碑研究的兴趣。故先将两碑关键项目方面的不同列为表一。?
  此外,大同清真寺碑虽非敕建清真寺碑原碑,但鉴于重立时已明确交代原碑已“石破字毁,不能树立,因取原文,另刊于石”,故重立的碑记还是可以有条件地作为原碑处理的。
  鉴于大同清真寺碑中所提及的人物裴矩、王珪、李乾佑确为隋唐名人,记述的任职、任职时间、生平事迹等确与《隋书》、《旧唐书》传记完全一致,他们又确为太原祁县、河东闻喜、京兆长安一线(即自大同贯山西南北入唐京城长安一线)人氏,故无形中使我们开始对认为这类碑记“可疑之点颇多”、系“假托”、“托古”、系全“伪”、系“一个笑话”的传统认识发生怀疑。也许与假伴随的有一些真实的信息,也许不是有意作假而是另有原委?①,总之有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必要。所以笔者认为贞观二年(628年)说虽到目前为止还难以成为伊斯兰教唐时传入大同的一个确证,但它之中却明显地包含着伊斯兰教确在唐的某个时候传入大同的某种可能。?
  再谈噶幸巴巴传入说。应该说这和广州的宛葛斯传说,泉州的三贤四贤传说,《闽书》的四大贤人传说,吾外斯拱北和盖斯拱北的吾外斯、盖斯、宛葛斯三位传教师的传说等一起,构成了伊斯兰教唐初就传入广州及判定广州怀圣寺始建于唐初,尽管也有别的根据,但大体上是基于广州有宛葛斯墓和宛葛斯传说。这样对噶幸巴巴的传说也就不能轻易说“不”了。问题只是大同除了有“巴巴巷”和大同清真寺之外,再未闻有其他与噶幸有关的什么遗迹了。故还难于仅据此判定伊斯兰教唐初就传入大同。?
  虽如此,贞观二年(628年)碑和噶幸巴巴的传说却将大同伊斯兰教抬到了可以和应该与西安、广州伊斯兰教相比较的地步,也许将伊斯兰教传入这三地的是同一位传教师,不管人们传说他名宛葛斯也好,噶幸也好,反正是最先来华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教师,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就是这样开始的。?
2.很大可能是辽?
  理由之一是辽时西京大同系大食、波斯、于阗国等伊斯兰教国家或地区朝东方契丹中京、上京等地的必经之地。而按《辽史&属国表》,辽与波斯、大食、于阗国、锡斯坦、加兹尼王朝这些属国之间有相当频繁的政治、贸易交往,包括大食王子聘娶辽公主为妻。这样,穆斯林驻足或留居大同的可能性很大。?
  理由之二是按《鲁不鲁乞东游记》关于契丹西京聂思脱里派教徒受萨拉森人影响的记述,辽之西京是一个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同时传播并相互有所渗透的地区。《东游记》云“在契丹的十五个城市中,都有聂思脱里派教徒,在称为西京的城市中,并且有一个主教管理区”。这里的聂思脱里派教徒“当他们进入一座教堂时,他们洗他们的下身,像萨拉森人一样。他们每逢星期五吃肉,并且按照萨拉森人的风俗,在那一天举行宴会”。?
  理由之三是1975年在宣化下八里村辽墓中发现的彩绘星图,特别是图最外层分布的十二宫图,表明辽西京道辖域内已有伊斯兰教信徒和伊斯兰天文学思想的传入。?
  理由之四是现有研究表明辽时辽的上京、东京(东京道黄龙府托撒孛堇寨)、南京都已有伊斯兰教的明显传入,西京处在东北往中京、东京、上京,东南下南京的交通枢纽上,当有伊斯兰教传入的优越条件。?
  理由之五是有研究表明在辽道宗重熙十、十一年(1041年、1042年),有戍守边关的16000帐契丹人叛逃后,迁入喀喇汗王朝境内,这部分契丹人不用太久肯定成为了伊斯兰教信徒,他们不大可能在以后的七八十年中就断绝了与辽的交往。?
  此外,尚有研究认为五代及辽时大同节度使沙彦珣的墓葬(在山阴县南30里迎岚里)与寺院建在一起的做法,是穆斯林“麻扎”的特定习俗,意谓沙彦珣系穆斯林。?
  上述第一、第四、第五及附带所提的四项理由,无非只是表示有可能,并不等于就是事实。而理由之二鉴于是100多年后的考察说100多年前的事,况是聂思脱里派信徒信了基督教后才受伊斯兰教影响,还是先信仰伊斯兰教后改信了基督教故保留有伊斯兰教的影响,游记也没有讲清楚,故也不能作为确证。那么剩下只有理由之三了。?
  理由之三是伊斯兰教辽时(墓主人葬于辽天祚帝天庆六年即1116年)已传入文德即今河北宣化的一个确证。鉴于辽时文德归属西京道归化州,说是伊斯兰教辽时传入西京的一个证据也可以。可是鉴于文德处在辽西京至南京(今北京)的中间位置上,说这是伊斯兰教辽时传入今北京的一个旁证,比说这是伊斯兰教辽时传入今大同的一个直证,似乎更具说服力。况且仅以文德这一孤立的点来说明问题,不免也有些勉强。虽如此,比起谈唐时仅靠传说、仅靠“虚”的分析来,到辽时无论如何具有了“实”的史证。?
  3.最迟不会晚于金?
  这里的最迟不会晚于金,确切说是最迟不会晚于蒙古人兴起(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之前的金,而不是蒙古人兴起(1206年)之后的金。?
  理由主要是在金统治大同即西京的年代里,发生了两件有关伊斯兰教的大事。?
  这两件大事,在《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传》中是放在一起记述的。可见两件大事是有所关联的。?
  (金)大定中,回纥移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贸易。自言:“本国回纥邹括番部,所居城名骨斯讹鲁朵,俗无兵器,以田为业,所获十分之一输官。耆老相传,先时契丹至不能拒,因臣之。契丹所居屯营,乘马行自旦至日中始周匝。近岁契丹使其女婿阿本斯领兵五万北攻叶不辇等部族,不克而还,至今相攻未已。”诏曰:“此人非隶朝廷番部,不须发遣,可于咸平府旧有回纥人中安置,毋令失所。”是岁,粘拔思君长撒里雅寅特斯率康里部长孛古及户三万余求内附,乞纳前大石所降牌印,受朝廷牌印。诏西南招讨司遣人慰问,且观其意。秃里余睹、通事阿鲁带至其国撒里雅,具言愿归朝廷,乞降牌印,无他意也。因曰:“往年大国尝遣粘割韩奴自和州往使大石。既入其境,大石方适野,与韩奴相遇。问韩奴何人,敢不下马。韩奴曰:&我上国使也,奉天子之命来招汝降,汝当下马听诏。&&&大石怒,乃杀之。&&”按《金史》卷七《世宗纪》,两事发生在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这里,由于西辽像上引文所说的不断领兵攻打叶不辇等部族,甚至杀害金派去的使者,他与各藩属国之间,与金之间的关系都有所恶化,威信也大大降低。故有关人士和部族弃西辽奔金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两件大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并不是孤立的事件。?
  西南招讨司,是西京辖区内为防西夏侵扰而设的驻军地,在金西京路丰州即富民(今呼市东)。移习览,是阿拉伯语Islām的音译,现通译为“伊斯兰”,原意为“顺从”与“和平”,既可用以称伊斯兰教,也可用以称伊斯兰教信徒即穆斯林。“回纥移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贸易”,即是说回纥伊斯兰教信徒三人来到西南招讨司从事贸易活动,这明白无误地表明伊斯兰教在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传入了大同。虽然这三位穆斯林按《金史》并未最终安置于大同,但这表示大同从此传入了伊斯兰教,则属无疑。?
  康里部族,按拉施特《史集》,它和哈剌鲁一样,属突厥人的一支。辽时康里人的活动地区在巴尔喀什湖以北,西达咸海以北。跟随粘拔恩部归属金朝的康里部,可能是靠近粘拔恩部即靠近阿勒坦山(阿尔泰山)的一些康里部落,即东部康里人。关于东迁康里人的宗教信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认为是伊斯兰教徒的,也有称其为基督教徒的,但均未有可靠的史料加以举证。巴托尔德在其著作《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云:“由于他们(指康里人)和花剌子模结成亲密的关系,在12世纪后半时才信奉伊斯兰教。”故我们折中二者,主东迁康里人有信仰基督教者,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鉴于内附的康里人有3万户,故其中当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
  至3万户入附康里人最终落脚到了哪里,未见到《金史》记载。按这么多数量的户,又是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都有,其落脚地当是金靠近西辽和当时或后来基、伊两教有所并存发展的地区,故落脚西京辖域的可能性最大。?
  除这两件大事之外,按西辽与金特殊的恩怨关系,按西辽所属部落粘拔恩部、康里部(东部康里人部分)、葛逻禄部(也为一部分)等实际上通过蒙古、克烈等部与金辖域相连,一些不堪西辽压迫的西辽有关信仰伊斯兰教的成员东附于金和一些西辽境内的穆斯林商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来到大漠南北贸易,也当是伊斯兰教金时传入大同的一个根据。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绪言》中所说的“回回人在蒙古成吉思汗兴起之前,已活跃在大漠南北一带,主要是商人”及成吉思汗能在大漠南北找到450名穆斯林商人充当他的使者和商队,就反证了这一来源的存在。?
  当然,除了这三个来源之外,将伊斯兰教传入大同辖域的可能还有另外的一些来源。如《金史》卷一百二十四《马庆祥传》载:“马庆祥,字瑞宁,本名习礼吉思。先世自西域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后徙家净州天山。”净州天山在金时属西京路丰州管辖,遗址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即呼市北。另《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载大同盛产玛瑙环子、玛瑙数珠、安息香等西域物品,也佐证了有西域穆斯林的存在。?
  四、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
  1.普传的一般情况?
  按《元史》卷一《太祖纪》及卷一百一十九《木华黎等传》,在金崇庆元年(1212年)也即蒙古成吉思汗七年,成吉思汗就率军逼金之西京,不克。又“复攻西京,帝中流矢,遂撤围”。次年也即1213年,才用强兵攻下了西京。接着在金贞祐五年(1217年)也即蒙古成吉思汗二十年,成吉思汗则封木华黎为国王,“建行省于云燕,以图中原”,使西京大同成为蒙古人图谋中原的战略基地,从此也就使伊斯兰教很快在西京大同辖域内得到了普传。以至当小教友会修士威廉&鲁不鲁乞和意大利杰出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53年和1272年到达天德省以东包括“宏伟而又美丽的城市,名叫大同”在内的一大片西京辖区时,看到的已是一片“有聂思脱里派教徒和萨拉森人居住”、“居民中有佛教徒、回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广大地区”了。?
    当然,这种普传,是由一系列事件共同组成的。全面列举不是本文的任务。现只举例列举一些如下:?
  001.包括“蕃”字号军在内的、由多部族军人组成的蒙古军在木华黎的统帅下在西京大同集结。?
  《元史&木华黎等传》云:在诏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之后,成吉思汗接着就“分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十军,及吾也而、契丹、蕃、汉等军,并属麾下。且谕曰: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此处的“蕃”字号军,当是以“蕃客”为主的军队,其中当有一部分是穆斯林蕃客。另按由木华黎统帅的这由多个部族成员组成的军队次年(1218年)是“自西京出大和岭入河东攻太原”,故西京是其集结地无疑。?
  002.1223年底成吉思汗西征东归后在匝儿纳黑、撒麻耳干、花剌子模等地被单独挑选出来为军、为奴、为工匠的10余万当地穆斯林,部分被率先移居至属蒙元初期战略要地的西京丰州至抚州一线。?
  按《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118页、140页及147页的叙述,在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除了大量屠杀之外,匝儿纳黑的不少“青壮年”被征为军,为蒙古人“攻不花剌”;撒麻耳干的“三万人”被挑选出来分给了成吉思汗的诸子和族人作奴隶,另又“从青壮中挑出同样的人,编为一支签军”;把花剌子模(指玉龙杰赤)“为数超过十万的工匠艺人跟其余的人分开来,孩童和妇孺被夷为奴婢”。?
  003.窝阔台即位,哈散纳统领阿儿浑军,并回回人匠3000户,驻于荨麻林,设局织造西锦。
  《元史》卷一百二十二《哈散纳传》云:哈散纳,怯烈亦氏。太祖时“管领阿儿浑军。从太祖征西域。下薛迷、则干、不花剌等城。至太宗时仍命领阿儿浑军并回回人匠3000户驻于荨麻林”。?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元代卷一《哈散纳》云:“按许有壬《至正集》卷五三《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中,明确记载阿儿浑人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可见哈散纳统领的阿儿浑军是一支穆斯林部队。”?
  至回回人匠3000户,明确是穆斯林。至荨麻林,在今河北省万全县境,为元代的关防要隘。金时为西京道辖域,在金西京路宣德州野狐岭之南,元至元二十五年前仍是西京辖域。?
  004.窝阔台即位,“收天下童男童女及工匠置局弘州。既而得西域织金绮纹工三百余户及京织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弘州,命镇海世掌焉”。?
  此见《元史》卷一百二十《镇海传》,说的是元工部属下之官营手工业组织弘州人匠提举司。它下设纳失失局和毛缎局“两局”。初由镇海掌管。镇海,研究者认为他是基督教信徒。但弘州人匠提举司中明显有西域织金绮纹工300余名及下设有专门生产纳失失的局,证明其和设在荨麻林的弘州荨麻林纳失失局(二局)一样,都有一定数量的穆斯林工匠。?
  弘州即襄阴,即今河北阳原。金时属西京路,元至元二十五年前亦为蒙元西京辖域。?
  005.弘州撒答剌斯提举司、大同路军匠人匠提举司等官营手工业组织的建立。?
  蒙元初期,许多官营手工业组织都设立在西京辖域。其中与穆斯林有关的除上面提到的弘州人匠提举司、弘州荨麻林纳失失局(二局)之外,弘州撒答剌斯提举司按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第396页述:“撒答剌斯提举司。始由回回人扎马剌丁负责织造撒答剌斯,”当有一批穆斯林工匠;而大同路军匠人匠提举司,下有赛甫丁弓局之设,其头目赛甫丁很可能是穆斯林。?
  006.法忽鲁丁等在西京黄花岭等处的屯田。?
  元在腹里设有大同等处屯储总管府,负责在西京黄花岭等处屯田。总管府达鲁花赤法忽鲁丁据说是穆斯林。按其屯军4020户,屯民5945户,田亩5000顷(50万亩),当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在西京黄华岭(今山西雁门关以北一带)等处广大土地上屯田。?
  007.赛典赤&赡思丁等一大批在西京辖域内任过职的穆斯林官员。?
  《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载:“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儿,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宗即位,授丰、净、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按丰、净、云内三州在蒙古早期诸汗时期乃西京辖域。?
  至于在蒙古早期诸汗时期还有哪些穆斯林在西京辖域内任过职,笔者没有进行过仔细研究,故不便列举。但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小的数字。?
  008.一大批蒙古早期诸汗时期或以前就东来大同定居的高克恭、萨都剌、赡思等穆斯林文人学者的先辈。?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元代)第106页云:高克恭()的“祖先是西域人。东来后,定居大同,后来又迁居燕京”。第118页云:赡思(),字得之,“祖父鲁坤于13世纪初从中亚东迁,居丰州(今内蒙古托克托)”。第151页云:萨都剌(约)“其先是西域人,旧籍说他是答失蛮氏。答失蛮是伊斯兰教对宗教学者的尊称。祖父思兰不花&&意思是&布哈拉的安宁&,但还不能肯定。父,阿鲁赤。祖、父以武功为元世祖所赏识。英宗时,奉命镇守晋北大同路至代州一带。萨都剌出生在代州的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因此他被称为雁门人”。?
  定居大同、居丰州,在蒙古早期诸汗时期当属西京辖域。雁门虽不属西京管辖,但萨都剌的祖父思兰不花(也作萨拉布哈)和父亲阿鲁赤最初像是居住在回回聚居的大同一带。?
  009.随着蒙古人兴起,特别是随着蒙古人西征、中西交通大开,随着蒙古贵族愈来愈时兴通过由色目商人代为经营来从事商业及高利贷活动,来往于西京经商的穆斯林商人也不在少数。?
  对此,笔者也未作仔细研究,只想用《回族人物志》(元代)第3页的一段叙述作佐证。这段叙述云:“元代,从河套地区东达宣化一带,从丰州到大同、平阳、太原、荨麻林,有不少回回军士、工匠、商人、官宦及伊斯兰教宗教师居住在这里。”显然指这是一个穆斯林各行业人士都有所密集的地区。?
  010.拥有很大特权的一些伊斯兰教宗教学者——答失蛮在西京大同的定居。?
  文前题语第一段说的是至元十三年(1276年)六月的一道敕谕。这是至元元年(1264年)春正月癸亥“儒、释、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户,旧免租税,今立征之”敕谕的一种重申,并且是专门针对西京而颁布的。由此可见,在元至元元年也即蒙古早期诸汗时期,包括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内的各教宗教人士,凡有家室即有户籍者,拥有免租税的特权。这种特权,在至元元年,已被忽必烈下谕停止。显然专门针对西京而颁布的重申表明,这种停止10多年来在西京辖域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是政治当局有意袒护、网开一面,还是教界人士有意抵制,不得而知。反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京辖区内包括答失蛮在内的各教宗教人士有比他处更为强大的势力,则属无疑。?
  011.因“讼事不实,将抵罪”而被蒙古早期诸汗允准在大同云中释放的西域名人6名。?
  《元史》卷一百二十四《速哥传》载:速哥被元太宗(蒙古窝阔台汗)任命为“山西大达鲁花赤”,到当时山西的行政中心大同(云中)上任,途中正好遇到6名回回人因“讼事不实,将抵罪”,他马上返回面见元太宗,禀告道“此六人者,名著西域”,不能就这样将他们治罪。元太宗听从了速哥的意见,“至云中,皆释之。后有至大官者。其宽大爱人多类此”。?
  012.自西域来大同传教的苏非派传教师或在大同伊斯兰教管理机构中任职的穆斯林高级人士24位。?
  大同有“大人坟”一座,埋葬的是穆斯林先贤24人。关于这24位先贤的身份,笔者听到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笔者与大同清真寺白世镇、马建民、费忠等朋友座谈时马建民提供的说法。他说原来在寺内有一块24位先贤历史碑,一位名白恩的穆斯林说他能够将碑文内容背下来。我小时候也见过这个碑,听过白恩的复述。大意是24位先贤系从西域来,冬天穿的是用粗羊毛线织成的衣服。一天在来大同的路上正在作昏礼(沙目)时遇到了一伙“卡非尔”(异教徒)。他们质问这24位贤人。但因这24人正在静心作礼拜,故问一个不吱声,问另一个也不说话,便一个接一个地被无辜砍死了。当地人觉得这些人死得可怜,就在当地把他们埋葬了。以至大同城内的穆斯林认出他们身材高大,是境外来的穆斯林,就把他们埋葬在大同西门外。因他们身材高大,故谓之“大人坟”。可见24位殉教者像是西域来的苏非派传教师。另一种是李大钧、李大宏撰《大同伊斯兰教研究》稿的说法,谓二十四贤为“元代中国伊斯兰教中央管理机构”的“主要成员”。当大同清真寺受到威胁时,他们“正在寺内执行公务”。“面对险情”他们“挺身而出,带领广大穆斯林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带头昼夜坚守在礼拜寺内,以鲜血和生命誓死保卫神圣的天房。不法之徒放火烧毁了寺院,二十四贤集体罹难于古寺之中”。?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较为可信,笔者难以判断。只能并列介绍,以供继续研究。但这两种说法无论哪一种较为合理,都是大同伊斯兰教普传过程中一件大事,都是大同伊斯兰教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普传的主要特征?
  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有不少不同于别地的特征。概括说来,主要有:?
  特征之一是普传与初传紧紧相连并有所交叉。?
  如果把伊斯兰教传入大同的时间下限定在蒙古人兴起前的金(年),把伊斯兰教开始在大同普传的上限定在蒙古人兴起时(1206年)或蒙古人占领大同时(1213年),那么伊斯兰教在大同的初传与在大同的普传时间相距最多也就是70来年,而最少则是基本相连的。普传与初传没有明显的时间相隔,没有明显的条件和内容差别,也不是初传人数很少、没有普传的接续伊斯兰教就难于持续传承下去,这在中国内地是比较少见的。另如果我们不是刻意将整个金代按蒙古人兴起或按蒙古人占领大同分为两个阶段,那伊斯兰教在大同的初传和普传明显就是有所交叉、难以分辨的。?
  特征之二是普传过程明显与有关民族融合过程、特别是与回回民族形成过程同时进行。?
  这之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内容就是阿儿浑阶层的形成和阿儿浑阶层最终成为大同回回民族的一个重要来源。?
  阿儿浑,元代史籍又称为阿鲁浑、阿鲁温、阿儿温、阿鲁虎、合鲁温等。其名称初见于11世纪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也见于吐鲁番文书。钱大昕《元史&氏族表》称其为“本西域部族”。阿儿浑人的原居地在怛罗斯到八剌沙衮一带。这里10世纪后半期即为喀喇汗王朝的王廷(后地)和副王廷(前地)所在地。阿儿浑人当在此时信奉了伊斯兰教。信仰了伊斯兰教的阿儿浑人何时开始来到大同辖区,史籍未见记载。但按陈开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第72页所云:在天德省“又有一种天德土人,称为阿儿浑,也是佛教徒,这是回教徒和当地土人的混血儿”,作为回教徒的阿儿浑人似在马可波罗到这里前就来到了天德省,就开始了同当地土人的融合过程。后来在木华黎统帅的“蕃”字号军队里,很可能就有作为“回教徒和当地土人的混血儿”的阿儿浑人。至以后由哈散纳管领并随哈散纳征西域的阿儿浑军,很可能是一支主要由天德省的土著阿儿浑人即经过一定民族融合的阿儿浑人组成的队伍。在这支队伍随哈散纳、随成吉思汗西征后,当会再吸引一部分中亚阿儿浑人和其他部族人参加阿儿浑军。这样,当哈散纳至窝阔台统治时将阿儿浑军又迁移回东土时,阿儿浑军显然又壮大了很多。?
  此后,以阿儿浑军为支柱,主要在西京地区活动的阿儿浑人又与来这里的撒马尔罕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西亚、中亚有关民族和部族的穆斯林,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结成紧密的阿儿浑群体。同时又通过改善同周边的关系积极吸纳驻地周边杂居的回纥人、汪古人、克烈人、契丹人、女真人、汉人等加入到统一的阿儿浑阶层之中。?
  当然,在阿儿浑阶层形成的同时,回回民族也开始在形成。初阿儿浑阶层和回回人氏还有一些区别。至元末,一些文献则径称阿儿浑人为回回了。?
  特征之三是普传过程明显与在大同穆斯林的普遍华化过程同步进行。?
  人们在接触到赛典赤&赡思丁在云南的功绩时,往往会为他华化程度为何如此之深而发出疑问。岂不知赛典赤&赡思丁是一位在大同辖域内任丰、净、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时就完成了华化的穆斯林。岂止是赛典赤&赡思丁一位。随着伊斯兰教在大同普传的开始,在大同生活的穆斯林,无论是外来的西域穆斯林,还是本地改信伊斯兰教的克烈人、汪古人、契丹人、女真人穆斯林,都同时开始了普遍华化的进程。?
  何谓华化,依笔者的理解,就是通过改汉姓、起汉名(有的还起“字”)、用汉语、与汉族通婚、习儒学等途径使自己认同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一种进程,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同化”或者“汉化”。何谓普遍华化,就是在华穆斯林普遍而不是个别、少数将认同于多元一体文化作为自己的优先选项。大同自蒙古人占领后,就是中国内地率先开始这一历史进程的一个地区。当然这是与伊斯兰教在西京大同的普遍传播进程同时进行的。?
  改汉姓、起汉名、用汉语、与汉族通婚、习儒学等在金末元初时,在西京大同辖域内已经成为这里穆斯林的一种共同时尚。有关史志证明,回纥人高乐道(高克恭的祖父)、汪古人马润、哈剌鲁人沙全等,都率先改易为汉姓。世居大同的马氏、吴氏、麻氏、李氏、萧氏、王氏、苏氏穆斯林都自称自己祖先早在金末元初就改易汉姓,成为汉姓穆斯林家族。这虽不一定完全都属实,但一部分能将自己金末元初祖先的汉姓汉名追溯出来,如高姓大同先辈高乐道、麻姓金代先辈麻秉彝,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有研究将元朝后期大同及所辖地区的汉姓穆斯林家族作了一个较详细的罗列,计有麻姓麻革家族、高姓高乐道家族、马姓马祖常家族、沙姓沙的家族、哈姓哈散纳及哈散家族、田姓镇海家族、兰姓阿思兰家族、白姓察罕家族、萨姓萨都剌家族、摆姓明安家族、山姓秃忽鲁家族、闪姓陕思丁及苫思丁家族、李姓康里脱脱家族及察罕帖儿家族、米姓米开庵家族、定姓伯笃定及伯安定家族以及王氏、萧氏(前辽后裔)、苏氏等近20个汉姓穆斯林家族。虽有一些如马祖常家族、镇海家族、米开庵家族,学界有不同意见,大多恐怕还是可以成立的。?
  此外,有些名人穆斯林,如赛典赤&赡思丁、赡思等,虽还没有或未完全改易汉姓,但他们用汉语、习儒书甚至也起汉文名字(赡思,字得之),及在张儒学、兴儒政方面连“孔教徒”也有“所不及”等,都证明他们更属穆斯林华化中的佼佼者。?
  特征之四是普传过程明显与宗教角逐、宗教融合过程同步进行。?
  元至元元年(1264年)春正月癸亥与至元十三年(1276年)六月庚午的两道敕谕,充分说明蒙元时期西京大同有儒、释、道“三教”,也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是五教并存的格局。这五教之间显然既不是没有一点角逐、摩擦的一致并存,也不是完全没有融合的绝对对立。但关于有关宗教在西京大同角逐的情况,笔者没有见到有史书记载。只是在关于二十四贤殉教的各种说法中有一种说法涉及到了刚刚兴起的道教的主要流派——全真教与伊斯兰教的角逐。说法谓元至元年间,全真教毁西京平城夫子庙,谋占寺庙482所,也威胁到了大同的伊斯兰教。一天,全真教势力危及古老的大同清真寺,“正在礼拜寺内执行公务的二十四贤,作为元代中国伊斯兰教的高级官员,面对险情挺身而出,带领广大穆斯林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带头昼夜坚守在礼拜寺内,使抢占寺院的图谋最终没能得逞。一些人放火烧毁了古老的寺院,二十四贤集体罹难于礼拜大寺,以鲜血和生命保卫了神圣的天房”。此说在笔者赴大同核实时,并没有得到有关人士的认同。关键的是二十四贤是“舍希德”,是“殉教者”,是元代殉教的,大同穆斯林还认同。可具体是在蒙古蒙哥汗四年(1254年)或六年(1256年),还是在元至元年间(年)或其他年间,没有人能说清楚。尽管如此,二十四贤的殉教和元泰定元年(1324年)前大同清真寺的不复存在,都蕴含着在这之前,伊斯兰教曾同有关宗教发生过重大摩擦。?
  至于西京大同地区有关宗教互相影响以及有所融合的情况,除上节谈及伊斯兰教很大可能辽时传入大同所引用的《鲁不鲁乞东游记》中关于聂思脱里派教徒受萨拉森人影响的内容之外,《鲁不鲁乞东游记》中还记载了蒙古蒙哥汗四年或六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站在一起共同对付佛、道教的一次辩论。?
  另鉴于东来西京的康里人等和西京本土的克烈人、汪古人等有信基督教的,也有信伊斯兰教的,在西京地区的宗教环境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当相对说来比较友好。随着阿儿浑阶层的形成,随着回回民族共同体的开始呈现,也即随着西京大同地区金元之间的又一轮民族大融合,聂思脱里派景教徒融入穆斯林已是一个必然趋势。具体的史料虽没有见到,但杨志玖先生关于穆斯林可能是借用基督教的“也里可温”术语来称深通伊斯兰教教义或礼拜寺的掌教为“阿衡”这一揣测之论,却折射出蒙元时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互有影响,以至元亡之后,一部分基督教信徒改信了伊斯兰教(像开封犹太教人一部分改信伊斯兰教一样),因而“把他们称教中主教的称呼——也里可温(即arkhun,即阿衡、阿浑)传到回教社会中”。笔者通过对大同伊斯兰教的考察,愈来愈觉得杨先生的猜想,很可能果真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大同所共同发生过的事。?
    特征之五是普传既表现为迅速普遍传入,又表现为迅速普遍传出。?
  鉴于普传时期的大同穆斯林以军士、工匠、官员、商人居多,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不少穆斯林来不久就离开,来得快也走得快,流动性很大。加之忽必烈时期的“括木速蛮、畏吾儿、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户丁为兵”(《元史》卷五《世祖纪二》),明初向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云南等地的大量移民,大同虽有大量穆斯林的传入,但最终并未成为穆斯林聚居的区域。?
  3.普传的研究价值?
  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这在上述的介绍中,实际上已有所述。不过为了引起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者的重视,再简略强调一下还是必要的。?
  首先,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普传全过程中具有龙头地位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不清楚,那整个普传过程就难以明晰。?
  第二,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就其包含内容方面之多,牵涉问题范围之广,是中国内地有伊斯兰教普传的许多地方难以相比的。恐怕也只有河州可以与之相比。?
  第三,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为研究元代穆斯林的华化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许可以用这些素材证明元代穆斯林在大同的华化,是促成回回民族开始形成的关键一步。?
  第四,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为中国宗教研究界提供了一个少有的合作研究空间。恐怕儒佛道基伊五教,谁不研究元代的对方,谁就难以明白元代的自己。?
  第五,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既不同于伊斯兰教在主要汉文化环境中的普传,也不同于伊斯兰教在主要少数民族文化环境(文化圈)中的普传,而是在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地进行普传。所以这里的穆斯林外看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双重品格,内看则是三种或多种文化交汇的品格。这在民族学上、文化学上都有特殊的意义。?
  第六,伊斯兰教在大同的普传,为回回民族的来源构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克烈人哈散纳、回纥人高乐道、汪古人马润、哈剌鲁人沙全等等,都是以前很少提到的。至于提出大同萧氏穆斯林家族可能是“前辽后裔”,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线索。?
  五、大同的清真寺?
  1.大同辖域清真寺发展概况?
  按文前的第二段题语,大同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已有清真寺建筑,已属无疑。但这之前,是否有清真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按大同清真寺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记》,大同在唐贞观二年(628年)就有敕建清真寺。这只比广州怀圣寺始建时间(贞观元年)晚一年,为我国始建时间最早的清真寺之一。但鉴于《敕建清真寺碑记》有不少疑点,没有突破属于传说的范围,故大同有无唐建清真寺只能存疑。?
  至辽金时,特别是蒙古人兴起前后一段时间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至元泰定元年(1324年)这100来年中间,大同有没有清真寺,笔者倾向于是有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按照伊斯兰教传播的一般道理,一个地方不可能初传时无寺,普传开始后还无寺;不可能伊斯兰教传入100多年后还无寺;况且大同又不是一般的传入传播地区。二是大同主持伊斯兰教教务的答失蛮阶层的存在,二十四贤的殉教,大同也像是发生过与元至治元年(1321年)五月“毁上都回回寺,以其地营帝师殿”(《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纪》)类似的事件等,更说明这是一个必有清真寺才能成立的链条。?
  那么,可不可以就以此断定大同在元泰定元年前就有清真寺,特别是断定这个就有的清真寺是元泰定元年敕建的清真寺的前身呢?笔者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存疑。?
  按伊斯兰教在大同普传的事实及大同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率先得到普传的一个集中之地,大同辖域内在元代当有多个清真寺始建。可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仅知现大同县牛家庄清真寺系元建,现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土贵乌拉镇北至今还留有元代礼拜寺地名。其余则一无所知。?
  明永乐(年)中,大同府城西南隅礼拜寺得以创建。教界和学界倾向于认为这是元泰定元年敕建的大同路清真寺(原址或移址)的重建。明弘治年间(年),在距此寺不远处的麻氏家族居住地区,据说也创建了一座初称为麻回阁(寺院邦克楼高大醒目,人称“麻回阁”)礼拜寺的麻氏家族礼拜寺。在大同府城之外,则有明正德(年)中大同县田家村清真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同县马家会清真寺的创建。此外,大同县马家小村清真寺,大同县金家湾清真寺也据说系明建。另在明大同府所辖大同右卫即玉林卫(今右玉老城)和天成卫即镇虏卫(今天镇)原家皂堡(今阳高县袁家皂村)明代也有了清真寺。?
  清代,大同府辖城北延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以北,包括今内蒙古集宁市、丰镇市、兴和县、卓资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在内的广大地区皆在大同府辖域之内。此时仅在这一地区就有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等数十座清真寺的创建。?
  民国年间,有建于1936年的大同站东清真寺,建于1937年的大同口泉清真寺,建于年的大同清真女寺。?
  2.大同历史上的几座名寺?
  001.全国唯一现存《元史》有载且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就有经堂教育萌芽的大同清真寺。?
  文前题语“元泰定元年六月癸亥,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给钞四万锭”,明确说明大同清真寺乃是“中国回教之兴盛时期”元朝由皇帝敕谕所重点创立的两座清真寺中的一座,乃是元中央政府拨了巨额资金?②才得以建起来的一座规模甚为壮观的清真寺,乃是理应当被列为“元时礼拜寺之可考者”行列的一座清真寺。?
  大同清真寺到元末明初应该是被毁坏了。不然明天启二年碑记不会说“我云因于永乐中遂建寺于府□□西南隅”了。至于明永乐中在府城西南隅所建的这座礼拜寺是纯粹新建,与元建大同清真寺没有传承关系,还是有传承关系,没见有文章讨论。教界和学界的公认看法是明永乐中所建的这座寺就是元建大同清真寺的重建。然是移址重建,还是原址重建,甚至是在原址原残存建筑基础上的重建,也未见有资料具述。白世镇哈吉在大同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稿《抢救大同清真寺迫在眉捷》中云:大同清真寺“礼拜大殿为元代创建时的原构件并保留了阿拉伯形制和做法,但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木构件建筑体系”。看来是主张在元代创建时的原址残留礼拜大殿基础上的重建。在没有其他主张的情况下,笔者也主张明建大同清真寺就是元建大同清真寺的重建。?
  按明天启二年(1622年)碑记,大同清真寺在有明的200多年里共重修了6次,即永乐(年)中、成化(年)初、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丙午(1546年)、万历己丑(1589年)、天启二年(1622年)。每次重修,都在前一次重修的基础上故有所新、制有所宏。其中尤以嘉靖元年和天启二年的两次重修在大同清真寺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嘉靖元年的重修,一定意义上是因应女师苏明大师氏在清真寺内开办经堂教育的需要。故而大同清真寺的这次鼎新得到京城和大同当地包括都督詹升、武平伯陈勋、大同总镇麻循、大同清真寺掌教马滋与马骊、耆老海源、恩荣官撒元吉等在内的各方面头面人物鼎力支持,并专门新建了“经堂”和“书斋”,表明了各方人士将苏明大师氏开办经堂教育作为包括京城和大同在内的一大片区域中的一件大事。这样一次重修,除说明苏明大师氏是一位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史上值得称颂的著名经师之外,也说明明代大同伊斯兰教界又是何等的开明。不过,鉴于由苏明大师氏所开始的经堂教育似只在大同清真寺一个寺中推行,人们见到的也只是天启二年碑中的那点有限材料,故不便再专节研究。然它和由胡登洲所倡兴的经堂教育有何关系,却需要简单交代一下。初步的看法是:由苏明大师氏所开始的经堂教育,只是经堂教育的一种萌芽,它似没有像胡登洲倡兴的经堂教育那样先经过一个在家授徒的阶段,而是一开始就在清真寺内进行;它似只局限于在大同清真寺一个大寺、一个官寺(天启二年碑阴有“礼部冠带本寺掌教麻守源、副教萧珍、赞教萧宦”署名)内,未向其他清真寺、其他地区传播,从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似经过100来年就随着明末大同总兵姜瓖降李自成,大同城郭残破,人民迁移,大同清真寺“户牖不存,茂草兴悲”而自动结束,从而让位给了胡登洲所倡兴的经堂教育系统。?
天启二年的重修,是最终确定大同清真寺现有规模和形制的一次重修。主持这次重修的是总镇马崇斋、马慎斋,副总兵麻仰泉、张柳泉、麻华川,掌教麻守源,副教萧珍,赞教萧宦,乡老麻守义、吴惠等,可谓也是一次颇大的动作。?
  重修除起拓正殿,创立明厦三间,使主体建筑礼拜大殿最终成为由抱厦(卷棚式)、前殿(歇山顶)、后殿(为主殿、为硬山顶)、后窑殿(硬山卷棚顶与圆形攒尖顶相兼)四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四殿合一”形制的特色建筑之外,还通过“桥栏花槛,易木为石;泮池之前,峙以雕坊”等,使泮池、石拱桥、陨石台、牌坊、牌楼这些明显的汉式建筑因素添入进了大同清真寺的建筑群,从而使大同清真寺跃升而为“我云第一胜境”。?
  现寺内颇具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的方形宣礼塔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当地穆斯林集资修建。另现还存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御赐铜质香炉一座,及明代青花瓷碗、瓷盘等,从而旁证主要建筑物及陈设皆为明时之物。?
  明末姜变,大同清真寺面临极大灾难。此时因“明末姜变,城郭残破,人民迁移,寺中户牖不存,茂草兴悲!当是时,兢兢业业守斯寺者,惟萧公勇一人而已”。后虽有宦游是郡的郡使司张问达欲有兴作,但心有余而力不赡。加之萧勇次子萧文贤不久又决定仕宦,大同清真寺则成为一座“殿虽存而久闭,门虽设而常关”的空寺,即除守寺者之外,没有人前来礼拜,更没有人在寺内开展经堂教育活动了。加之此时,大同府治移往阳和(即阳和卫,今阳高县城),大同县治迁往西安(即西安堡,今怀仁县东南),大同清真寺的衰败看来已是难以挽回了。正在这关系大同清真寺前途的关键时刻,河南籍穆斯林学者把文宗来到大同,大同穆斯林以礼贤下士的宽阔胸怀,不拘地域的开放态度,把本来只打算在云中暂住的把文宗挽留了下来,从而挽救了大同清真寺,也挽救了大同的教门。穆斯林取何心态,对教门前途的影响就是如此的重大。?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河南穆斯林把文宗由豫来云暂居。后被立为教首。在把文宗的努力下,特别是在他同萧文贤一起赴东京开封乞资后,大同清真寺得到了整修和重修。此后,雍正甲辰(1724年)、雍正壬子(1732年)又进行了两次重修,以至到清乾隆七年(1742年)大同清真寺重立敕建清真寺碑时,大同清真寺又开始了继明苏明大师氏讲学该寺之后的另一个昌盛时期。这个昌盛时期对大同清真寺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重立敕建清真寺碑。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旧碑年久“石破字毁,不能树立”,实际上则是当时大同穆斯林认为或认同自己当时作礼拜的大同清真寺是初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这样,唐贞观二年(628年)敕建的清真寺,元泰定元年(1324年)作的窑寺,以及明永乐中于大同府西南隅所建的寺,三者之间就可以“一以贯之”了。清乾隆五十六年(后窑殿脊檩木制条有“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题记)、道光元年二年间、光绪十四年,大同清真寺又得到几次重修。特别是光绪十四年的重修,通过马仪堂在出戍西陲、保卫边防的同时为故里建立大学堂随处募捐的壮举,将大同清真寺与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山西许多地方以至境外俄罗斯的穆斯林联系了起来。仅西安就列举了大寺回民、大学习巷回民、小学习巷回民、大皮院街回民、小皮院街阿洪马振江、广济街回民、洒金桥回民、公议羊行、南城阿洪马遇邦等。真可谓是“天下穆民,情系大同”。?
  民国年间,大同清真寺也有过几次小的修缮。其中大同旅绥穆斯林商人出力不少。?
  令人遗憾的是:位于今大同市九楼巷的该寺已陈旧老化,礼拜大殿整体向西南方向倾斜,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有显赫地位的清真寺。?
  002.相传在明代为清真女寺的大同赐福庵麻氏家寺。?
  据传该寺也在大同城西南隅,离大同清真寺不远。原为麻氏居住区内的一座家寺,即麻家寺。鉴于寺之邦克楼为二层古典式楼阁状过街楼,建筑古色古香,很是壮观,人们便称此楼为“麻回阁”,寺也因此被称为“麻回阁清真寺”了。至于被称为“赐福庵”,则是来源于一个与明武宗正德皇帝有关的传说。传说谓:明武宗崇尚清真。有一日来大同微服私访,见麻氏儿郎全部奔赴疆场,为国征战,家中只留下妻儿老小,而麻家清真寺也由女性穆斯林主持教务,很是感慨,便欣然大书“赐福庵”三字赐名给了麻回阁清真寺,以此来褒奖和赐福麻氏爱将。从此麻回阁清真寺便被名为赐福庵或赐福庵清真寺了。?
  不过关于麻回阁易名为赐福阁或赐福庵阁,还有另一个版本的传说。传说谓:麻回阁的主人麻氏,本来是回民,因为在朝廷当上了大官,经常被皇帝宴请,为了能和汉族皇帝一起共进膳食,他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俗。所以皇帝赐福于麻氏,麻回阁就改称为赐福阁或赐福庵了。?
  为此,笔者至赐福庵所在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除了在所说的地址上见到一所现代形式的中学(华严中学)之外,未见有任何曾有过清真寺建筑的痕迹。只是得知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同县志》记录有“赐福庵,在棋盘街,嘉庆十五年重修”;《山西省大同市地名志》载有“赐福庵原为道姑修道场所。&&民国年间,该庵已改建为小学校”;“赐福庵阁为赐福庵的附属建筑,但其位置不在赐福庵院内,而在赐福庵街中部,学校没有占据”;“赐福庵在文革前作学校时,古建筑还未加改造,旧貌如故。就是在这个时候,白世镇阿洪对尚存在的赐福庵建筑进行了考察,认为建筑具备伊斯兰教寺院的属性和要素”;“清代麻氏回民家族系外迁而来。清时的赐福庵不为新麻氏家族所有”等。?
  003.据说是“全国唯一和长城同时建造并具有长城作用的”大同天成卫原家皂堡清真寺。
  有说法谓:“大同天成卫原家皂堡(今大同市阳高县袁家皂村)清真寺,是明天顺年间(年)创建明长城沿线军事设施原家皂堡时,和明长城同时建造起来的清真寺院,其邦克台与望月台,采用长城烽火台的建造技术,用黄土夯筑十余米高的四方高墩,四围包以城砖而成。既用以驻地穆斯林的宗教设施邦克台和望月台,又作为驻军将士的军事设瞭望台和烽火台,极大地方便了预防敌警。清真寺做到了军事与宗教两用,在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中是较为独特的。”?
  为了核实这种说法,笔者在大同清真寺寺管会主任杨法珍等3位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陪同下,驱车100多里来到河北阳原县北的大同辖域阳高县的袁家皂村,在这里见到了一座年久失修、半个世纪已没有阿洪的清真寺。清真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为正方形单进院,四面院墙已不复存在,只剩清真寺大门楼、礼拜大殿、望月台、邦克台、土坯券窑洞五项建筑物。清真寺大门楼坐西朝东,门楼古色古香,门外柱头上书刻有“万”字,门内柱头上书刻有“福”字(已缺损)、“禄”字,门楼内两侧砖墙上有花饰。礼拜大殿在一石垒台阶之上,面阔3间约8.7米宽,进深2间约7.8米长,为大木起脊中国古典式砖木结构,墙体采用大同当地常见的“穿靴带帽式”,即墙体底部、顶部及四周以较结实的砖料砌筑,而中间则多以土坯材料填充。大殿内有六根立柱,墙面上有六处书写有阿拉伯文“清真言”都阿。米合拉布为一以兰彩大书的正方形经字都阿。大殿前部椽头向外超出,形成一个较大的屋檐。土坯券窑洞在院内北侧,共5间,一间为教长室,一间为伙房,3间为水房。最特别的是:在寺之西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类似边关烽火台(也作瞭望台)的高台。高台高约6米,为一用黄土夯筑成的四方高台。据说高台周边原包有砖石,今已完全不存。询问村中79岁的穆斯林老人丁茂及75岁穆斯林老人丁九叶,均云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有一位从北京来的马阿洪,据他推算这座寺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又云两座台子原是防蒙古人的瞭望台,回民盖寺时就正好作成了邦克台与望月台。?
   两位穆斯林老人的说法虽然在有寺的时间上与邦克台、望月台的来历上与我们所引用的说法有一定不同,但起码说明袁家皂村现仍幸存的这座清真寺在望月台、邦克台的做法上是一个独特的个案则属无疑。因此应该予以特别保护,以防仅存土坯的邦克台、望月台被风雨吹淋而失。令人特别担心的是,袁家皂村是一个十分贫穷的村庄,穆斯林人数又不多,保护这一伊斯兰文物,当有很大难度。?
  004.作为明代大同伊斯兰文化两明珠之一和麻氏家族兴旺标志的大同右卫清真寺。?
  大同右卫清真寺即今右玉老城清真寺,在明代是山西的一座名寺。经明正德六年(1511年)规模空前的一次重修后,更成为宗教地位、建筑规模形制和艺术风格均与大同清真寺不相上下的一座清真寺。介绍明代大同的伊斯兰文化,仅介绍大同府城内的大同清真寺,而不介绍大同右卫的清真寺,是有欠缺的。?
  关于大同右卫清真寺的始建年代,目前能见到三种主要说法。一种是该寺大明六年《重建清真寺碑记》(马惠真云寺内原有此碑无疑,但是毁是失,目前找不出根据)云:寺始建于唐。另一种则认为大同右卫清真寺“建于宣德中”。第三种说法则见于陕西省文史研究馆收文字号126载、日收《山西省回民纪略初稿》油印本,云右玉县清真寺“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然在“寺一建于明正德四年”8个字下面还有“由工部局督工官罗天爵监修”12个字,疑寺内也许也有部分或全部内容类似化觉巷清真寺《创建清真寺碑》的碑。不然怎么也出现督工官罗天爵呢??
  但大同右卫清真寺的规模空前的一次重修无疑是在明正德六年或明正德四年至八年间。这时,麻氏家族先后有麻芳升任都指挥浑源州守备,麻璋在丁卯(1507年)科乡试中了举人,麻龙荣升任山西行都司指挥官,麻循则任大同西路参将并荣升副总兵,表示大同府城和大同右卫麻氏家族的兴旺时代已正式开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麻氏家族为首的右卫穆斯林恭请了《太祖皇帝百字御赞》并勒石立碑。一方面表示右卫穆斯林对明王朝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表示右卫伊斯兰教得到了明王朝的重视。这一碑记立于明正德八年五月二十日,成为我国刻立时间最早的一块石制百字圣赞碑,也突显了右卫清真寺的明代“官寺”地位。?
  对右卫清真寺的建筑和形制,尽管笔者曾进行过实地考察,但因寺已变成住家,面目已经难辨,无法据现状叙说。好在手头有马惠真绘制的两张草图,故仍可大致列出右卫清真寺的主要建筑单元及其有关陈设。?
  主要建筑单元依进入入寺者视野之前后次序为:大门楼外木栏、大门楼外砖砌八字墙、斗拱重檐大门楼及旁门、水房2间、埋体房2间、照壁1座、省心楼1座、碑楼2座、北讲堂3间、南讲堂3间、礼拜大殿1座。?
  礼拜大殿有两座拱门。殿前悬有三块大匾,其中之一为康熙《古经真究》匾。殿中系24柱露明柱、地板、天花藻井。有米合拉布、讨白楼、万岁牌位、蜡台等陈设。碑楼之一所立可能是原建碑,南讲堂前所立则是重修碑。?
  005.随着丰镇厅设立,丰镇及其以西的一大片地区成为伊斯兰教的一个传播新区?③而兴建起来的大同府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山西巡抚觉罗石麟禀奏照准,在大同府得胜堡长城外的衙门口(今丰镇市城关镇)设立镇宁所,统归大同管辖。乾隆十五年(1750年),裁汰镇宁卫所,在镇宁置大同府丰镇厅。鉴于清初开放边关,善于经商的大同穆斯林,利用临近口外的便利条件,率先走出府境,大批移居丰镇厅各地及丰镇以西以东大片地区,使丰镇厅各地、丰镇厅以西归化城厅(今呼市)一带成为伊斯兰教的一个传播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移居丰镇厅各地的穆斯林人口总和,到清朝中期已大大超过了大同县、右玉县(清时右玉已不属大同府,而是朔平府治所在地)穆斯林的人口数量,穆斯林分布的地图已与明代有了显著不同。与此相适应,清代丰镇厅各地创建的大大小小数十座清真寺,数量远远超过了原大同府各地清真寺的总和。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建的,它是大同地区伊斯兰教传播地图在清代有了重大改变的一种典型反映。?
  隆盛庄在清代以商业著称,为南北货物集散地,牲畜皮毛京广杂货由此南来北往,商贾云集,被《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誉为“颇繁盛。为县境巨镇”。隆盛庄之名,亦因此而名。然隆盛庄的繁盛与各地穆斯林商人纷纷来此经商和留居有很大关系。随着穆斯林留居人口的增多,清真寺便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始建了起来,初,仅有大殿5间。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又加盖大殿13间,教长室、满拉宿舍、沐浴室、库房等建筑也一应俱全,成为一里外三进院落,大门、二门、围墙、照壁、南北配房齐全的完善建筑群落。1926年又扩建大殿5间,抱厦5间成今日规模。笔者20世纪90年代曾至此寺搜集碑文,深为此寺待人友善、整洁壮观、围墙巍若长城而兴叹。?
  3.与大同辖域清真寺有关的明清人物?
  此处的人物,既含确与清真寺有关的明清人物,也含传说中与清真寺有关的明清人物。另介绍仅是列举,不作考证,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只是借以说明大同辖域清真寺所涉及人物方面之广,为别地清真寺所少有。?
  001.正德皇帝、康熙与慈禧太后。?
  麻回阁的传说谓:笃信伊斯兰教的明武宗来大同微服私访,先在大同清真寺对面的凤临阁饭庄就餐,爱上了店内当垆女的李凤姐。后又到麻回阁欣然大书“赐福庵”三字为麻家寺院赐名。?
  康熙夜访清真寺的传说谓:康熙一日在大同府微服私访,闻报回民在清真寺聚众“造反”,便自称外地穆斯林来到大同清真寺。见寺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问原来是回民过“盖德尔”守夜节。于是亲自书写“穆民永乐”金匾赠与大同清真寺。也有谓康熙回京后亲书金匾一块,上写“圣旨”派特使送至大同,悬挂在大同清真寺礼拜殿前庭之上。内容与牛街礼拜寺“圣旨”牌匾一样,惜文革中被烧毁。?
  慈禧太后驾临大同清真寺的传说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中途在大同城小住。为感谢回族群众帮助,驾临大同清真寺并大书“圣教”二字给寺。?
  002.都督詹升与武平伯陈勋。?
  都督詹升,为奉命出使西域撒马尔罕等伊斯兰教国家的京官。成化十年(1474年)为北京牛街礼拜寺请赐过名号,曾多次到过大同地区。明嘉靖元年(1522年),支持倡议重修大同清真寺。?
  武平伯陈勋,陈友之重孙,明景泰(年)中任大同分守西路参将,弘治九年(1496年)四月壬寅袭武平伯,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领右府,支持倡议重修大同清真寺当是袭武平伯后领右府之时。?
  003.大同回族麻氏成员麻循、麻贵等。?
  大同麻氏家族在明代为大同回族望族。担任高级将领的有麻循、麻芳、麻龙、麻隆、麻全、麻政、麻禄、麻锦、麻福、麻贵等20余位,为文官的有麻璋、麻岚等。还有一些依附麻氏将领的家丁亲兵,有的也随从麻姓。一些麻氏达官还认领义子、养子、从子,如大同总兵官麻承恩,即是麻贵(约1545—约1621)从子。大同清真寺、大同右卫清真寺和麻回阁清真寺在明代的扩建、兴建,多赖该家族成员。?
  然至清代,麻氏开始衰落。以至有传说谓:清时皇宫麻雀多,又乱叫,认为是麻姓造反之兆,遂下令屠麻姓。?
  004.蔚州马氏家族成员马芳、马栋、马林等。?
  马芳曾担任钦差镇守前将军镇守辽东等处地方都督府都督,马栋曾担任山海关总兵,马林曾担任辽东都督,马炯曾担任湖广总兵,马矿曾担任天津及甘肃总兵。蔚州马氏家族和大同麻氏家族一样,也是名震京师、燕北、辽东一带的将门世家。?
   马芳与大同清真寺关系密切。一则传说谓:马芳初来大同为帅,一日到大同清真寺礼拜,正巧井浑不能沐浴。马芳见寺内几个兵勇无事,遂命兵勇淘井,兵勇面有难色,马芳便果断跳入冰冷的水中,与随从一起将井淘清。后兵勇得知是新来的总兵,连忙请罪。马芳还以“前军都督府管府事左都督”的名义为北京昌平何营筛海坟明万历六年《重修先贤墓碑记》书丹。
  马栋(马崇斋)、马林(马慎斋)系兄弟,乃明天启二年重修大同清真寺的主要主持人。马林曾以“万历庚申年”、“教中马林书”落款为大同清真寺题写了“秉教真一”、“持教不二”两块巨大匾额,原悬挂泮桥前木雕牌坊两侧,惜文革中牌坊与匾额俱毁?④。?
  005.苏氏家族成员苏明大师、掌教苏连等。?
  苏氏家族也是大同回回的一大望族。在大同府署与总镇署的中间,离大同清真寺不远的地方,因苏氏而形成了一条叫做苏家大门巷的街道。苏氏祖上曾从事商队贸易,为马帮驼队的首领。明时,大同回族官员甚多,在这些官员支持下,大同苏氏商队积极参与“茶马互市”交易。苏氏家族虽从事商队贸易,但也很注意文化修养和宗教信仰。苏明大师氏就出生在苏氏家中。她大约生活于明弘治至万历年间(约年)。自幼“经典家传”,养成了“贤慎持重”的品格。成年后与麻氏成员结亲,成为麻氏家族的主妇。但她在经学上的成就使她在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上成为仅次于胡登洲的名人。至大同回族人尊称她为“麻氏老祖”,说她是位老神仙、慈善家、神通广大等等,都没有她在经学方面的成就更具有意义。?
  明天启二年(1622年)大同清真寺碑碑阴署名中有前掌教苏连的名字。苏连也是苏氏家族出身。?
  006.大同县马氏家族成员马滋、马骊等。?
  大同县马氏家族也是明代大同穆斯林名门望族之一。明嘉靖元年(1522年)苏明大师氏倡议重修大同清真寺,以便方便经堂教育时,大同清真寺的掌教马滋、马骊,就是大同县马氏家族的成员。?
  007.大同穆斯林萧氏家族成员萧珍、萧宦、萧世通与萧勇、萧文贤。?
  大同清真寺明天启二年碑阴有“礼部冠带本寺掌教麻守源、副教萧珍、赞教萧宦”及后学满剌“萧世通”、乡老“萧汉臣”等的署名。可见萧氏无论是在三掌教界和寺务管理界都有一定势力。?
  不仅如此,按乾隆七年(1742年)《清真寺重修碑记》,萧氏成员萧勇及其次子萧文贤,在明末清初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使大同清真寺这座大同穆斯林的历史象征得到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
  008.马之骥、马之骏与马忠铭、张大缙。?
  大同清真寺明天启二年碑,是该寺信息量最大且有一定学术性的一块碑。其撰文者署“赐进士榜眼及第、翰林院詹事兼侍读学士、新野康庄马之骥”,其书丹者署“钦差湖广等处管理通省屯田水利道参政、阳曲忠铭马谏”,其篆额者署“赐进士出身,应天府府丞管理马政、新野九逵马之骏”,在碑阴尚有“钦差镇守云中利民等处地方副总兵都指挥佥事张大缙”即张柳泉的署名。?
  马之骥,按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八之三《人物》:“马之骥,字胜千,益都人。天启乙丑进士。”天启乙丑为天启五年(1625年),显然撰天启二年碑的赐进士榜眼及第不是马之骥,而是马之骐。马之骐(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一甲二名。为嘉兴府同知马化龙()之长子,字时良,号康庄。马之骐除为大同清真寺撰写了天启二年《重修礼拜寺碑记》之外,还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为西安小皮院清真寺撰写了《重修真教寺碑记》,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为镇江剪子巷清真寺撰写了《古润礼拜寺记》,崇祯四年(1631年)为甘肃武都清真寺拟定了《大明重修礼拜寺》碑文,为明代撰写清真寺碑文数量、地方最多的穆斯林学者之一。?
  马之骏,(),乃马之骐之弟,字仲良,号九逵,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二甲五十一名。?
  马忠铭,名谏,以字行,山西阳曲即太原府人。?
  张大缙,曾为北京昌平何营筛海坟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先贤墓碑记》与万历四十六年《天经占课碑记》。?
  009.把文宗、把文瑞、把元、把守仁。?
  把文宗,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豫来云。先是暂居,后因举止德容幸仪型学问皆为模范,遂被请而留之,立为教首。为大同穆斯林把氏家族之始,也是清代大同伊斯兰教的卓越复兴者。他不仅历几十年的辛苦,包括与萧文贤一起赴东京募化,使大同清真寺终于得到恢复并改观,而且通过振教典、讲清规、训蒙开,使大同教门得到振兴。其后,其子把永瑞,其后代把元、把守仁,皆为大同清真寺掌教。?
  其中,把守仁,为把氏家族世袭掌教期间的一位佼佼者。他在大同清真寺掌教的时间大约为清乾隆后期至道光末期。这从大同清真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立《送与寺中田舍碑记》、清道光元年(1821年)立《寺中添建并举送房产碑》及清道光九年(1829年)立《盖闻修葺天房者而思造物之源》碑皆署“本郡掌教阿洪把守仁”、“本郡阿洪把守仁”、“本郡教习阿洪把守仁”可以看出。除了在这约50年的时间里他掌教大同清真寺之外,他还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碑及道光元年(1821年)碑作叙经字,即在汉文正文前用阿拉伯文作序。碑序文字嘉庆二十二年碑22行,道光元年碑20行,每行约100个阿文字母。据说把守仁阿洪的阿文序除引用经文外,还简略记述了大同伊斯兰教的历史。鉴于笔者不懂阿文,具体内容无法得知。?
  010.马仪堂。?
  其事迹,介绍大同清真寺时已说过。补充说的是:大同清真寺的碑记,特别是天启二年碑和记载马仪堂解甲归田途中“随方募化”事迹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碑,涉及到了众多的个人、众多的地区、众多的商行等等,都是我们难以条分缕析的?⑤。?
  4.大同清真寺明嘉靖丙午陨石题刻?
  此据说系一块元代大同清真寺就有的陨石。陨石高约70厘米,周围约160厘米,红黑两主色相兼,系一有多棱角的、不规则状陨石。陨石石质坚硬,含有何种稀有成分,笔者不得而知。?
  在陨石多个呈大小规则状的层面,都刻有阿汉文字。其中最大一处,刻有“明嘉靖丙午孟冬立”字样。其他较大一处,篆书“耸翠”二字。其余数十处则是阿文题刻,有著名阿洪题写的《古兰经》经文,也有题刻的是阿拉伯文名字。这些阿拉伯文名字,有说是西域国家来华途经大同的贡使,有说是从撒马尔罕来华经商的商人,经与邸存德阿洪讨论,总之不像是大同本地的穆斯林。?
  题记刻在陨石上,这在国内伊斯兰教碑刻中仅见一例,它和海南岛三亚地区的珊瑚礁碑刻一样,都是罕见的伊斯兰石刻门类。另它的天然不规则形制,又和河南焦作造店清真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刻石狮座题刻、甘肃康乐县马家集清真老寺1944年立馒头状体石刻一起,构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碑刻中的少见的特形体类型。?
  当然陨石题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不限于它的形式,或者说并不主要在于它的形式。它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它记载了大同穆斯林与外籍穆斯林友好交往的历史,他们在大同清真寺的友好相会,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大同清真寺的一段兴旺历史。怪不得邸存德阿洪说,陨石碑很难破解,但破解当是大同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5.大同辖域清真寺碑刻匾联?
  本部分只是存目,不作详述。?
  001.大同清真寺明天启二年(1622年)立《重修礼拜寺碑记》;?
  002.大同清真寺清乾隆七年(1742年)立《清真寺重修碑记》;?
   003.大同清真寺乾隆七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记》;?
  004.大同清真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立《送与寺中田舍碑文》;?
  005.大同清真寺清道光元年(1821年)《寺中添建并举送房产碑》;?
  006.大同清真寺清道光九年(1829年)立《盖闻修葺天房者而思造物之源》碑;?
  007.大同清真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兹将经典碑;?
  008.大同清真寺清同治四年(1865年)回教之后裔从西域来至东土大唐碑;?
  009.大同清真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立《守先待后建立大学堂碑记》;?
  010.大同清真寺民国4年(1915年)立《助资寺中碑文》;?
  011.大同清真寺民国6年(1917年)立《大同旅绥商人募款筹归清真寺碑文》;?
  012.大同清真寺民国19年(1930年)立《捐输碑记》;?
  013.大同清真寺民国30年(1941年)碑一通?⑥;?
  014.大同清真寺二门清嘉庆五年(1800年)“?GDFB1?郡重修”题“纲维理数”匾额;
  015.大同清真寺南学习室门前清末慈禧题“圣教”匾额(为山西大同马启和重书);?
  016.大同清真寺女寺希吉拉历1361年(1941年)《创建大同清真女寺碑》;?
  017.大同县马家会村清真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立重修碑记;?
  018.大同右卫清真寺(右玉老城清真寺)明正德八年(1513年)立太祖皇帝百字御赞碑;
  019.大同右卫清真寺清乾隆九年(1744年)立捐钱修缮学堂记;?
  020.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华隆马阿洪等新盖清真寺记;?
  021.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清真寺捐施记;?
  022.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添修大殿抱厦碑记;?
  023.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添修大殿抱厦功德碑记;?
  024.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民国12年(1923年)立王乡老正德银入寺置产记;?
  025.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康熙圣谕牌匾;?
  026.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丰镇府台赠“道通乾坤”匾;?
  027.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题“遵大清高”匾;?
  028.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蒙古德王赠“守真存诚”匾;?
  029.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1936年马福祥书“其尊无对”匾;?
  030.丰镇厅隆盛庄清真寺1936年马福祥书“开天古教”匾。?
  六、大同“大人坟”?
  大同“大人坟”是大同伊斯兰教中地位仅次于大同清真寺的历史文化古迹。对辨别24位贤人的身份、国籍、殉教原因等等有关键意义。现将有关“大人坟”的情况,介绍如下。?
  关于“大人坟”的原址原貌。大人坟原址在大同城西门外,紧邻大同城西城墙。这里是一座布满了历代回族先人的公墓,24位贤人的陵墓就在这一公墓北中部的一个高台之上。高台高出周边地表约5米多,乃沙尘多年堆积而成。有人根据这种沙尘堆积年轮的分析,认为此高台的初成时间“最早在辽代初期,最晚在元代后期”。24位贤人的陵园有砖砌围墙相围。围墙南侧正中,建有一古色古香的宫门。宫门兼作碑亭,两侧墙面上镶嵌着石碑,上面有用阿汉文纪念志铭。围墙南侧约200米的地方有看坟场人居住的小院。陵园由甬道、砖地、墓台、拱北(石墓盖)、纪念物等建筑组成。墓台之上,24座墓葬分两行整齐排列。墓顶没有封土,只在墓台上每个墓葬的位置处放置一具以大同火山岩(俗称青石)雕凿的拱北(石墓盖)。石墓盖呈窄条状,底层大、顶层略小,24个形状不尽相同,然都不同大同本身棺材式样。石墓盖长120—140厘米,宽50—70厘米,高50—70厘米,刻有图案花纹,前端有阿汉文字。陵园之内,原来石碑林立。1946年解放大同时,大量石碑被阎锡山军盗去作防御工事。而镶嵌在宫门壁内记录24位贤人事迹的碑记则被移入大同清真寺内存放,不幸后来失于文革。?
  关于“大人坟”的迁移。1952年,为配合城市建设,大同穆斯林忍痛割爱,积极支持政府的决策,对“大人坟”回民墓葬群进行了集体迁葬。?
  关于“大人坟”的发掘。迁葬前,对“大人坟”进行了发掘。“大人坟”属于土室墓葬,为复式墓穴(俗称穿堂)。形制和大同回族现行土葬的墓室基本一样。拆开墓台,发掘人员按2—3米的常规深度挖掘,但不见墓室和遗骨。后经在场的冢工老匠现场查验,发现发掘处还有熟土,故决定再往下挖。挖至7米深时,终于找到墓室。墓室基本保持了原状,没有发现有被盗的痕迹。墓穴深于常规墓穴,并非埋葬深度超常,而是地表堆高所致。?
  关于墓葬具体情况。墓穴开挖后散发出阵阵浓香,久久不散。发掘出来的墓主骨架,经在场人员目测,确认其长度高于现代人,也大于墓地内其他回族先人。清理出的骨节均呈金黄色,骨骼的一些部位发亮,主要骨骼无意间相互碰击,发出了清脆的声音。经现场查看,所有遗骨当中,只发现一具有外伤痕迹的颅骨,其他骨殖均未发现损伤,也没有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有一位尸骨的腹部孕含一具婴儿骨骼,为母体内不足月未曾分娩的婴儿。婴儿与母体两具骨骼轮廓清晰,证明此人为女性,且年纪在育龄期内。仔细清理,墓穴内未发现任何随葬品、文字说明及其他遗物,仅有个别织物残片,证为墓主遗体上残留的“卡凡”。遗骨出土后装入新的“卡凡”,装车起运时仍香气逼人。鉴于当年建设急于用地,没有验证墓主身份及墓葬年代,也没有及时查验他们的性别及骨骼的各类医学参数。只有细心的白世宏乡老和费忠阿洪将原墓地的详细情况绘制成《大同市回民旧式公墓图》存世。?
  关于24位墓主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何谓“大人”,是基于身材高称“大人”,还是地位高称“大人”,或者二者兼有。以地位高称“大人”者也有将其称作“院使大人”的,即某某院的院使大人。二是24位墓主的身份,是传教师、大贤、答失蛮、满喇,还是管理伊斯兰教事务的高级官员。三是什么朝代的人,元代还是明代。持元代者主要根据明天启二年碑中有“大元□□,贤而且异者满朝,二十四人,灵迹遍于天下,以宣其教义”一段。而持明代者则云:“明嘉靖十六年间,有阿拉伯二十四位贤人在大同境内传教时遇害,当地穆斯林筹募资金在城市西门外置地五亩,建立第一处陵园,以示纪念,后称大人坟。”?
  为了核实有关材料,笔者专程前往现“大人坟”所在地田村考察,发现大人坟24座石墓盖即拱北前面,还有一部分可以辨别出一些文字。如其中一个竖刻汉文三行,中为“&&之墓”,右为“&&生”,左为“&&卒”。另一个有“嘉靖”、“之墓”、“七十岁”几字可辨。还有一个有“嘉靖年”、“&&生”、“&&瑭墓”、“五十八岁”数字可辨。?
  另,笔者多次辨认了天启二年碑的大元一段,这段似为“大元间本贤而且异者,满喇二十四人灵迹遍于天下,以宣其教”。?
  (本文系在李大钧、李大宏《大同伊斯兰教研究》一文的基础上,由李兴华核实、补充、重新撰写而成。在核实过程中,得到大同清真寺白世镇、杨法珍、马建民、费忠、邸存德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注释:?
  ①如有研究者提出:碑文内容相互雷同是当时朝廷行文格式的需要。?
  ②按《元代社会经济史稿》一书所述,元至正六年(1346年)九月,赤金每两(中统)钞六锭(银以50两为一锭,故钞以百贯为锭,此即600贯)。钞四万锭即相当于赤金6000多两,白银200万两(编辑:张鹏)[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热点理论新闻
推荐理论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建行营业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