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店北岭村有朱力光这个人吗1976年出生2015年运势的

区内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
84岁朱力光:热爱书画 执着一生
  说起朱力光,金华市的很多书画家都认识他:曾担任多届金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他的作品为全国多家报刊、典籍所刊载。并为国内及港、澳、台地区收藏家、纪念馆收藏;出版有《中国画家――朱力光》《当代书画作品选――朱力光》等专集。去年11月5日上午,由金华市文联主办,金华市美术家协会、金华书画院协办的“朱力光书画展”在金华美术馆开幕,展出的近百幅书画作品吸引了不少热爱书画的观众。
  再穷也要画画只因喜欢
  朱力光,1931年8月出生于义乌,原名朱履光,号五峰山人。朱力光小的时候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农民,有6个兄弟姐妹,为了给家里省些钱,朱力光选择了读师范,他说这样子家里就不用出钱,自己也可以读书。
  问起老先生是从何时开始学画画的。朱力光说:“18岁,就在读师范的时候学的。”其实,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他来说,在那样的条件下学画画是种奢侈,一来自己毫无画画的基础,二来也没有老师教自己。为了省钱,朱力光就到学校附近的书店里去淘关于书画的二手书籍,边看边学,边学边画。就连画画用的纸朱力光用的也是最差的宣纸。朱力光说:“家里虽然条件不好,但起码还是会给点生活费的。而父母给我的生活费我大部分也是用在买画画用的材料上。”
  就这样省吃俭用地过着日子,可朱力光却是乐在其中。他说:“刚开始学画画都是照着书本临摹,有时候画着画着就不知不觉过了吃饭时间,也不觉得饿。”每天,朱力光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在画画上。一来二去,倒也琢磨出了点门道。他告诉记者,自己临摹得最好的第一幅作品就是仙鹤。“当时同寝室的同学看了以后,都夸我画得好,甚至有同学还管我要画。”谈起自己年轻时的青涩岁月,今年84岁的朱力光满脸都是幸福,“那时候,虽然物质上很贫穷,可精神上我却是很富有。”
  哪怕工作再忙 可画画的热情从未减
  20岁那一年,朱力光从金华师范毕业,参加了革命。1951年底,朱力光从义乌调到金华,在金华县委宣传部做宣传工作;1952年,他被调到鞋塘中学(现艾青中学)担任校长;1959年,朱力光从学校调到金华县担任宣传部部长一直到“文革”。也就是从参加革命开始,朱力光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革命、工作上。可对于画画的那份热爱,朱力光却从来就没有减退过。工作虽忙,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拿起笔来画画,他说:“工作虽然累点,但在画画的过程中我却是享受的。”
  要说朱力光真正开始创作的时间应该从“文革”以后算起。退休以后,朱力光更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画画上。朱力光说,如果从“文革”以后开始算,至今为止自己已经画了有1000多幅作品了。上世纪60年代,他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第一届理事,后又任金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多年。
  1981年,朱力光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金华分校,并任该校校长,这所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是“文革”时期没有机会上学,同时对书法又有浓厚兴趣的人。在当时,党中央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口号,而朱力光所创办的学校所颁发的文凭是被教育部所承认的。据朱力光回忆,学校开办起来以后,来上课的学生最多的时候有500、600人。而且有的学生取得文凭以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朱力光说:“这也算是自己画画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老则老矣壮心不已
  “七龄上学解吟哦,垂老灯窗墨尚磨。除却神仙与富贵,此生原不算蹉跎”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自提四绝句之一,也是朱力光老先生时常借以自勉的话语。他自嘲自己已经老了,可他在传统书画上追求探索的毅力和恒心丝毫没有退减。
  离休后,朱力光在书画艺术上更是笔耕不辍,徜徉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传统中国画精神境界。日举办的“朱力光书画”,其展出的近百幅书画作品,是从其近年的千余幅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无论是《沧海横渡》中的展翅雄鹰、《春到江南》中的烂漫花鸟,还是《绣球花》中的古典雅致、《踏雪寻梅》中的悠远意境,都给现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力光虽没上过正规的艺术院校,但他在传统艺术上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却是让不少美术科班出身的人也自叹不如。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朱力光先后在金华、杭州、义乌、亳州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浙江日报》等许多新闻媒体都介绍过他的作品和创作经历。其作品曾获第三届国际金鹅铜奖、建国五十周年作品优秀奖、个人曾获1998年全国百杰书画家称号等。1997年,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美术家―――朱力光》的花鸟、山水专集。1999年,他绘制的百幅仙鹤图,由杭州利群烟草公司制成烟卡印5万套发行。
  朱力光老先生创作的国画作品,以花鸟居多,其间鹰、鹤、燕、雀最为突出,或与松石相伴,或配以旭日翠竹、山菊老树。题材雅俗共赏,画面恬淡清新。尤其是他的绘画用笔大多草逸,少见锱铢必较之笔,甚显质朴、洗练之风格。这一“遗貌取神”的传统国画创作精神取向也深得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中国美院教授王伯敏的赞赏。
  如今,朱力光已经是84岁高龄了,对于书画,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现在是真的老了,眼睛不好,画画也就画不好了。”家里客厅里摆着一张书桌,桌上堆满了朱力光以前创作的书画作品;书房里的书橱里,也满是他以前钻研的书籍。老则老矣,可对于书画的那份热爱,朱力光却从未减少。
责任编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堡子店三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