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矿天谕金矿石在哪里里

核工业湖南郴州711矿官员贪污成风
23:25:40&&&来源:智闻网&&&评论: 点击:
告全体职工及离退休职工一封信   全体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 我们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Yua原711矿关破产&胜利&结束,而那些&卖红薯&的官儿们已向上级交了一份满意的
告全体职工及离退休职工一封信   全体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 我们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Yua原711矿关破产“胜利”结束,而那些“卖红薯”的官儿们已向上级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答卷背后却吞噬着我们全体职工的滴滴心血啊。 1.关闭破产费:上级报3.8亿元,湖南核工业局长助理蒋兰芳证实3.2亿元,而华湘社区(原核工业总公司国营711矿)和化工解释2.3亿元,差额9000万;(其中2.3亿元中还有8600万元无法解释)2.拖欠工资:上级报批3443万元3.2002年转移资产:逃避审计将2300万元转入湖南局投资公司,2005年这笔资金转回矿里,但不知去向。4.“两弹一星”款,国家奖励780万元,职工未收一分钱。就知道这些贪官有多么的“黑心”,只算1---4项就有1.4亿元的资金去向不明。5.行龄津贴6.异地安置费等去年,官儿们位了吧异地安置工作划上圆满句号,昧着良心与开发商勾结,草草向搬迁户交房。全体职工这几年的抗争都有一点点进步,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要努力啊,为了国家的资金不在流失,为了职工的利益不在受到侵犯,团结起来吧。我们是个法制的国家,有党的坚强领导。同时也希望各路网友能支持我们。外地的媒体能关注我们711矿的老职工。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把文章分享到: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热点 | 评论 | 最新论坛排行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711矿:父亲曾经工作的单位
今天在网上搜索了一些信息,是关于父亲曾经工作单位的事情,使我对父亲当年的工作单位和工作环境有进一步了解。
资料一: 有一篇论文,题目叫《711矿开采35年粉尘浓度与矽肺发病分析》,作者是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高增林、谢满廷、常学章、杨瑞英、王武安、高杨。该论文有如下文字:711矿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铀矿,也是全国最大的铀矿之一。建于1958年4月,到1993年共运行35年,已完成了开采任务。
而我在网上搜索到另一则信息则是:
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批准在郴州建设铀矿。日,中国第一座铀矿山411矿(后改称为711矿)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爆炸成功提供了合格的核原料。711矿于是被当时的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但经过30多年的开采,原711矿铀矿资源已逐渐枯竭。
根据以上资料,父亲是1958年进入711矿的,可以说是711矿的第一代矿工,是711矿的开拓者。1982年底,父亲提前从711矿退休回老家,在矿上整整工作了25年,从24岁到49岁,父亲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给了中国的核工业。
资料二:711矿的工作环境怎么样呢?我在网上有搜索到以下的材料:
在距离这里100多公里之外、位于湖南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的另外一个国营铀矿——711矿,退休矿工彭柏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还对当初的一个场景记忆犹新。一次,技术工人用伽玛仪(一种测量放射性辐射的仪器)对准食堂的油条一测,仪器嘎嘎作响,吃饭的工人们都“哄”地大笑起来。 在彭的记忆中,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当时在井下就是一个口罩、一个矿帽、一身工作服,没有任何辐射防护设备。由于特殊的地质原因,711矿井下的温度高达45到50摄氏度,矿工在井下干活全都脱得赤条条的,和高辐射的铀矿石可谓“零距离接触”。 711矿退休办公室一位退休职工向《财经》记者透露,这个现有人员三四千人的矿,仅矽肺(尘肺)病患者,就有300多人,迄今已经死亡160多人。除了尘肺病,因放射性辐射而导致的癌症,亦无处不在。 以彭柏生所在的这排平房为例,总共四户人家中,除了他们家,无一不笼罩在癌症的阴影之下:一人已经因癌症去世,目前还有两人已被诊断出患有癌症。”
资料三:当年父亲工作的时候,就住在矿区附近的一个叫许家洞的小镇上,关于这个小镇,我又搜索到以下信息:
许家洞,是京广铁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广州过来的火车经郴州北上,不久就会路过这里,可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小站或许不会引起任何旅客的注意。而更鲜为人知的是,许家洞站引出的一条铁路支线,会通往一个神秘而恐怖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711。
&&&&“那座矿很有毒啊。”
&&&&&小时候爷爷这样告诉我。对于一个不识字的老人来说,“有毒”或许比“核辐射”易懂。
&&&&&许家洞是郴州北郊一个被山水环绕的地方。据老人说,很久以前,当地的大户人家在一条风景秀丽的山沟建了一座漂亮的大宅子,一时成为四里八乡的谈资。而过了不久,住在这座房子里面的人陆陆续续都得了怪病死掉,一时间“有鬼”的传言甚嚣尘上,那条山沟也无人接近。
&&&&上世纪50年代,这个“有鬼”的地方发现了铀矿。在苏联的帮助下,许家洞铀矿开始开采,并作为严格保密的军工单位,代号“711”。同时期,湖南衡阳大浦街也发现了编号为“712”的铀矿,两地所采的铀矿石均在衡阳的272工厂由离心机处理,成为中国这个贫铀国宝贵的资源。1964年爆炸成功的我国首枚原子弹所采用的铀,就来自湖南。
&&&&横空出世,惊天巨响,是多么让人心潮澎湃。可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停产的许家洞711矿区核辐射无处不在,那里也是全郴州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地方,癌症、矽肺,正折磨着一代代矿工。由于技术的落后,711矿的矿渣长期以来露天堆放,直到今天依然成为危害当地人畜健康的罪魁祸首。
看了以上两份材料,我震惊了,更流泪了,可以说父亲当年的工作是时时刻刻在与死亡作斗争,那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困苦,不知父亲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说大一点,为了我们国家核工业的发展,为“两弹“的爆炸;说小一点,为了我们一家老小的生活与生存,父亲吃了太多太多的苦头。话又说回来,比起那些已经因职业病去世的工友们来说,父亲又是幸运者。
如今这些企业怎么样了呢?大部分都因为资源枯竭而关闭破产了,父亲所在的711矿也在本世纪初的前些年宣告破产了,可以说父亲现在退休在老家,但父亲曾经为此奋斗的工作单位早已没有了,这也是如今父亲最伤感的一件事情。如今,很多父亲当年的老同事退休了还生活在那个矿区的小镇上,也有一些象父亲一样,退休以后回老家生活,远离了那个核辐射的地方。
后天就是父亲节了,特搜集以上一些信息和文字,祝父亲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郴州赶集 &
许家洞镇711矿求租房
扫一扫,马上发送至微信
联系方式:
房源描述:
面积不用太大,有独立卫生间。有家具最好,干净卫生。()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赶集网上看到的,谢谢!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刊登内容,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本站用户。本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视频、链接及其它项目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故仅供用户参照使用。
用户期望:
300元以下/月湖南郴州711铀矿和衡阳712铀矿
揭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采铀矿出现“寡妇村”
50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西部戈壁中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这一声巨响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有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技术!作为每一位中国人,我们为这声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声响而骄傲。然而,湖南人却很少知道,三湘儿女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所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回顾50年前新中国核工业先驱者在三湘四水间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我们会深深震撼于这段不能被历史湮没的荣光。
秘密队伍在长沙组建
&1955年3月,一支秘密队伍进驻了长沙市窑岭的一座楼房。这是一座新建的楼房,原来是准备开办一所“合作干部管理学校”,因为这支队伍的来到,它的使用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他们驻地。这支不到200人的队伍显得参差混杂,有朴素粗犷的汉子,有白净文弱的书生,也有威猛孔武的军人。他们每天主要在院子里面活动,走出来也是行色匆匆,少有言辞。外界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单位。但是从他们的神色和森然的警卫加上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社会氛围,足以让人们感觉神秘。
&今年已经84岁的王学曾老人就是当年在这个神秘大院里活动的人。刚刚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这里。“当时我们叫309队,全称是中央地质部309队”。全国有两支这样的秘密队伍,另外一支在新疆。湖南的这支秘密队伍的性质、任务据说只有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一个人知道。
&王学曾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由组织上安排来长沙工作后,他自己也不清楚具体要干什么,主要任务是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学习地质普查方法和各种仪器的使用。当时有四位苏联专家,队员们要在他们的教导下学会使用一种叫“计数管”的仪器的操作。这种计数管在接近具有放射性物质时,会在1、2秒钟内产生脉冲信号,引起读数的变化。这种“秘密武器”是从苏联引进的,非常贵重。当时的说法是要一列火车的鸡蛋才能买得到。“计数管”平时保存在重重保卫的库房中,一旦出动,就有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跟随。
秘密挺进宜章大山深处
&在长沙没有待多长时间,队员们便接到了任务。日晚上,309队分成两个分队分赴广西贺县和湖南的宜章进行普查。现年77岁的陈金陵被安排在宜章的2分队。分队成员分散在宜章县城的几个旅社和一个废弃的汽车站,汽车站主要提供给苏联专家作为队员培训讲课的场所。第一项工作是进行保密宣誓。“只知道是找矿,但是找什么矿不知道。”
&陈金陵每天和队员们拿着仪器在山中穿行,以250平方米为单位进行网格化搜寻。不管山坳还是山坡,不管是荆棘还是草地,必须把每一寸地仔细地“篦”一遍。有时碰上地势陡峭、无法落脚的位置也必须想办法上去。勘测完了晚上回来报告数据,绘图后报告苏联专家。在山里进行勘测时,队员如果带着“计数管”是不容许从老乡家门口经过的,也不容许旁观。找矿员工作时旁边有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护卫,战士不仅配备枪支,而且身上还挂了4个手榴弹—随时防范敌人破坏和窃取信息。找矿员每天带着“标配”—一台仪器,一个笔记本,一个饭盒、一张日本人留下的5万分之一的地图在大山中寻找。衣服被挂破,脚底磨起泡是常事。那个时候的大山基本上是原生状态,植被很好,有一次陈金陵在树丛中还发现了瞪着眼睛的老虎!
找到了制造原子弹的原料矿石
&一切在紧张、神秘、神圣的氛围中进行。直到日,陈金陵所在分队接到指令:迅速转移到郴县(今郴州市苏仙区)马坡岭。在天上航测的安2飞机发现了异常!等到陈金陵他们赶到马坡岭时,进山的马路边搭起了好多个帐篷,不时有嘎斯车送来外地人员,还有苏联人和武装战士,一派战时气氛!
二分队队长指着前面的大山告诉他们:这就是金银寨,是我们要工作的地方。
& 没有停顿、没有质疑,陈金陵和他的队友一头往山里面钻。
进入金银寨只有一条当地人放牛的小路,走着走着就没有路了。队员们找一处相对平缓的地方,把荆棘砍倒,把杂草刨开,扎起了帐篷,搬来几块石头垒成灶,一个宿营地就成了。
& 10月14日,陈金陵带着警卫李九斤往自己的工作路线走。
趟过一条小河时,仪器突然叫了起来,陈金陵拿仪器仔细测试,靠近石头时仪器反应明显,“伽马值”到了1000以上,举起仪器仪器反应就弱了。陈金陵反复举起放落仪器的动作,把护卫的战士搞懵了。陈金陵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对李九斤说:你帮我记住这块石头,说不定我们回去的时候要带走它。我们先上山找找,石头应该是山上滚下来的。再往前走,就是一处近乎垂直的陡坡。两个人一个顶一个拉,终于进到更深处的那片林子里。
走不远,手中的仪器又剧烈地叫起来了。在一片连续五六十米长的地带,仪器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反应。没错,河中的那块石头应该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经过反复的测试判断,陈金陵没有继续后面的工作面,而是迅速返回驻地,径直赶往队长伍锡祥的帐篷,向他报告了这一重要发现。第二天,伍队长一行包括两名警卫直往山上跑。找到地方后,队长亲自拿着仪器测试,得到了与陈金陵一样的结果。看样子,找对地方了。陈金陵还记得,采样的石头非常坚硬,几个人拿锤子敲都敲不下来。自认力气大的警卫战士李九斤拿过锤子使劲一砸,石头没开,锤柄却断了。肖队长拿过带来的石灰桶,在反应集中的区域划上一个圆圈。第二天,苏联专家来了。他们最终确定,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晚上,在警卫战士的“包围圈”中,全体队员聚集在肖队长的帐篷,倾听伍锡祥队长一个激动人心的宣布:我们找到了制造原子弹的原料—铀矿!
哗—帐篷内一片欢呼。包括陈金陵在内的队员直到这时候才知道,原来他们这么久的工作是为了找这个!伍队长马上强调:“这是国家重要机密,我说的这句话不能再传了,包括父母都不能透露。”
为了500吨铀矿拼命
经过专家们的鉴定,在第一批对象中,郴州宜章的金银寨是铀矿品质最好、矿藏最丰富的铀矿。苏联专家提出来,必须在1959年以前尽快开采500吨铀矿石,只有达到500吨以上的矿石才够有规模建立矿山,建造一个水冶厂,进而进一步提炼。
& 为了尽快采到500吨铀矿石,尽快制造出我国自己的原子弹,拼了命也值!
309队开展了全方位的攻关。技术上的智慧和劳动强度都得以前所未有的迸发。为了提高勘测矿床的进度,当时担任技术工作的王学曾把打通矿山的巷道内石门的间距从苏联专家设计的20米扩大到40米,效率和人工提高了一倍。王学增说,间距加宽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对矿体的准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此外,有的技术人员把钻探用的钢砂钻头改成合金探头,把物探法改为取样法,都充分发挥了中国人自己的才智,大大提高了勘探速度。
最可贵的是在采矿坑道里的一线工人。他们要下到距地面100米以下的坑道。地下水温度有40多摄氏度,最高达到50多摄氏度,人在里面就像进入蒸笼,工人一般都是光着身子在里面作业,尽管旁边还有自来水管对着后背冲凉降温,但是还是难以消除高温的炙烤。最厉害的还是污浊的空气,凿槽取样和采矿形成的灰尘弥漫坑道,而这些粉尘又是放射性物质。在当时条件下,因为缺乏适当的防护措施,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有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倒下了。在今天的郴州市苏仙区有一座核工业系统的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74位第一批为采矿捐躯的勇士
。周都理、陈长和、唐恩武、彭发朝……他们牺牲时大都在20至30岁。在苏仙区下湄桥,留下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寡妇村”。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在后期的原子弹制造中,苏联撤走了所有的技术专家。中国在朝鲜战争中遭到了美国的核讹诈,中国的军事科技人员顶住压力,独立自主地完成了科技攻关,最后在西部罗布泊地区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而最初的探矿、选矿主要在湖南完成。湖南人开采的矿原料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还为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提供了第一批主要的核原料。这是湖南人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一段浸泡着苦难和奋斗,饱含着理想与信念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湘核人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令人难忘的辉煌历史,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湘核人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满怀着人民的期盼,在崇山峻岭中挥洒汗水,在悬崖峭壁上镌刻足迹,铸就了中国核军工史上一座座丰碑。
不能湮没的荣光|核潜艇|军事_凤凰资讯
/a/15855_0.shtml
直到核爆那一响
妻子才理解了他|首席出品-首席出品_聚集湖南作家弘扬湖湘文化_潇湘晨报网
/article/409.html
<font COLOR="#FF余原子弹建设者隐居合肥
老兵50岁掉光牙(图)-中新网
/mil//6684069.shtml
湘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郴州揭幕
日,郴州市下湄桥的“八宝山”墓区,湘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了“湘核先驱纪念碑”揭幕仪式。
15日上午8点,郴州市下湄桥240医院公墓区,“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暨湘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幕仪式隆重举行。省总工会副主席黄新民,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书山出席仪式。
仪式上,陈书山充分肯定了湖南第一代铀矿地质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他说,在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寻找核料的艰辛历程中,在当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在防护条件极差、设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湘核先驱抛汗洒血,舍生忘死,开创了一个月内坑道掘进1000米的世界纪录,上百人因此患上严重的矽肺病,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陈书山说,修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义,在于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及深切缅怀为此献身的湘核先驱,激励后辈更好地学习和继承这种奉献报国的精神。仪式最后,黄新民和陈书山等分别为老劳模和遗孀代表颁发慰问金。遗孀们有很多都泣不成声。
&记者从一份“湖南省核工业二四〇医院矽肺工伤死亡花名册”上看到,有120多人的名字。记者采访240医院、遗孀得知,120多人中74人安葬在郴州市下湄桥240医院公墓区(湘核人俗称“八宝山”),其中最年轻的周都礼去世时年仅27岁。除了这74人,其他人有的回乡安葬,有的葬在其他公墓。
近60年来,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书写了中国核工业史上辉煌而悲壮的一页,为国家探明并提交了的铀矿储量约占全国已知的四分之一,列全国前三位,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提供了主要原料,奠定了湖南作为铀矿资源大省的优势地位。
湘核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14/K860V600014AEE.html
湘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葬的先驱名单(共74人)
序号姓名工作时间死亡时间终年
1高芳华 6.08 38
3宋杨美 1.01.20 43
4李友光 9.08.23 64
(李有光)
5彭顶煌 7.05.09 44
6杨永才 9.07 56
(杨永财)
7邓石根 0.05 39
8代玉良 1.8.24 38
(戴玉良)
9余俊辉 .03 39
10唐宜晶 4.08 70
11丁连生 2.01.25 55
12雷桂祥 7.09.20 57
13汤政文 0.04 68
14袁锡林 9.09 52
15蒋菊林 2.08.21 46
16李树仁 7.09 52
17陈菊初 0.06.22 58
18邹福初 7.01 62
19吴云章 .15 56
20张东礼 .09 48
21刘昌德 5.07 57
22王海云 .29 40
23傅海涛 .09 37
25彭润生 4.09 46
26鲁泽连 6.04.02 44
28林茂华 9.01 59
29李玉池 2.09 54
30李伯恒 3.09 73
31李炳荣 8.06 65
32李启金 7.01.08 56
33胡桂生 3.01 62
34魏善勋 .25 48
35周志成 2.10 54
36丁连山 7.01.17 70
41袁术安 2.12.17 50
42廖建泉 0.11.26 73
43曹诗良 8.10 38
44阳敦庆 4.11 54
45司占奎 0.03.10 69
序号姓名工作时间死亡时间终年
46贺汉芝 6.04.19 63
47吴合明 7.1 59
48欧相时 7.02.11 58
49何应富 9.03.31 47
50唐宜贝 .26 42
51李先清 9.04.05 52
52马菊松 .31 34
54张振喜 9.08.26 58
55马连海 .11 74
56田爱清 0.08.04 59
57许世庚 9.02 59
59张明武 3.11.04 39
61匡复兴 2.11 64
63徐仁新 8.06 70
64喻保生 8 54
65许才贵 8.03.15 75
(许财贵)
(周都理)
68周名楚工作年份未知 1967 43
(周铭楚)
69唐宣然有墓碑,未查到档案
70徐超喜有墓碑,未查到档案
71夏连元有墓碑,未查到档案
72邓永秀有墓碑,未查到档案
73付海涛有墓碑,领取工资人员名单中有
74何金华有墓碑,领取工资人员名单中有
注:74人均为男性,死因均为矽肺病,一些逝者档案名与墓碑名不一致,括号内为墓碑名。
从湖南到罗布泊——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
/zt/anniversary/
&712矿坐落在湖南衡东县大浦一片褐色丘陵之中,58年建矿,号称十里矿山,有五个工区,最辉煌时期有一万多人,级别很高,地师级,属于二机部直属大型企业。
矿区距离京广铁路五公里左右,一条水泥路从大浦街伸出,像蛇一样在山坡和稻田间蜿蜒,一直到大明、新庄。我国最早的铀矿就隐藏在这里,铀,原子弹的原料,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很大。当年,在国防建设的光环下,大批的优秀青年,从全国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技术高,政治条件好,连找对象都要政审,一般人是进不了的。因为是军工单位,保密,代号712
&85年停产,2003年破产,09年将全部搬迁到衡阳市大华社区.只是可惜, 大华社区新建房问题多多,
712矿人最后的一个安稳的家的想法都成了奢侈.
无法磨灭的712矿
湖南建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_高清图集_新浪网
http://slide..cn/news/slide_38_.html?img=3768037#p=1
外公的故乡
衡阳712矿_联塑集团_新浪博客
.cn/s/blog_65c74cx.html
新疆托里县乌尔禾区730铀矿旧址_飞鸟_新浪博客
.cn/s/blog_02e2je.html
实拍: 探秘美国核武器原料基地
-铀矿基地_飞鸟_新浪博客
.cn/s/blog_02dshf.html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谕金矿石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