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济宁市政法委书记张辉秀成哪儿去了?

位置:&& &>&&>&&>正文
和田地区综合施策着力“去极端化”
作者:鲍淑琴 王维 齐琪来源:新疆法制报发布时间: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  <font color="#0000ff" face="楷体,楷体_GB日,在亚森·卡斯木家中,亚森老人正在给群众讲述宣讲内容。记者 鲍淑琴 摄&  “宗教极端思潮”瞪着一双邪恶的眼睛,觊觎着新疆广袤的大地,“严防死守”不足以抵挡它的野心,其一日不除,就永无宁日,打一场“去极端化”的人民战争已势不可挡。  面对宗教极端思想在新疆的渗透和蔓延,面对极其复杂的态势,今年6月举行的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将宗教工作“去极端化”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和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没有停止脚步,而是将“去极端化”作为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的治本之策,站在高层次上谋划,疏堵结合、综合施策。  强聚焦 做好宣教“大文章”&  11月7日中午时分,记者走进墨玉县普恰克其乡阿亚普恰克其村四组亚森·卡斯木的家,头戴和田人特有的黑皮帽,69岁的亚森老人一脸慈祥地站在门口等候我们,院里晾晒着一堆堆玉米,老人一个人忙活着。“8·01”墨玉3万民众大围捕时,老人发动全家四口人齐上阵参加围捕暴徒行动。他指着家门口这条不宽的土路告诉记者,“当时,这里站的都是参加围捕的村民,人很多。”  在群众热情如此高涨的情形下,墨玉县因势利导,抓住时机,采取让群众教育群众的办法,开展宣讲活动。他们在参加围捕行动的农民中选了6位代表在全地区巡回宣讲。亚森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别看他年纪大,可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一个多月讲了27场。  得知老人是主动要求参加宣讲,“您为啥主动报名?”记者问。  “我9岁的时候,来了共产党,看到了家乡一点一点的变化,共产党好啊。(上世纪)70年代我还当过村支书,为群众办事,我对党的感情很深。”亚森老人说。  “您讲得最多的是什么?”记者问。  “我讲得最多的是政府有那么多的优惠政策。我还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讲国家好、家乡好,劝人们一定要走正路,不要干坏事。”老人的行为深深地打动着记者。  如果说,墨玉农民的英雄壮举拉开了我区反恐维稳的群众战争,那么,和田地区就有了社会维稳的群众基础。  “和田怎么办?”这个命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如此清晰。  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打暴恐和“去宗教极端化”的行动中来,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田地区着眼区情,地委书记闫国灿亲自牵头编写五篇文章《和田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和田的维吾尔,我们将走向何方?》、《和田的穆斯林,宗教极端要绑架我们,我们怎么办?》、《妇女姐妹们,看我们的现在,想想孩子的未来,我们该怎么办?》、《年轻人,我们在跟谁走?》。这些既接地气又有针对性的文章通过八个层面分层次、分重点、分群体开展“去极端化”大宣讲,全地区共宣讲6500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310万人次。目前,此举已推广到全疆各地。  针对党员干部、学生、宗教人士、群众,和田地区印发了《和田地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知识问答(30个为什么)》等100多万册,学习宣传教育对象实现全覆盖。  今年7月起,一场场以“远离宗教极端思想”为主题的巡回演讲活动在和田地区各地轰轰烈烈展开。专家们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厘清模糊认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团结起来建设美好家园。  各地群众纷纷表示:“听了宣讲很受鼓舞,更重要的是内容对我们基层太实用了,知道怎样正确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教育引导要有针对性,还要接地气。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原历史系主任、74岁的吾买尔江·色拉提撰写了100多万字的宣讲材料,深入基层义务宣讲793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0万人次;洛浦县洛浦镇多外提村村民艾力拜尔·买提沙力用“苞谷馕”式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在群众中开展面对面宣讲;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和田地区培育和宣传身边好人、“最美和田人”等先进典型82名,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坚持以“爱祖国、守法律、讲团结、去极端”为主题,组织统战及爱国宗教人士开展巡回宣讲共计116场次,受教育群众达2万人。  截至目前,该地区已组建了2000多个百姓宣讲团、5000个多名“草根”宣讲员深入农村宣讲。如墨玉大围捕群众典型事迹巡回演讲,就是由6名农民组成的报告团在全地区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宣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还借助群众智慧,举办“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大赛、农民画大赛、民间艺人才艺大赛,以及“30对新婚夫妻集体婚礼”、“和田好声音”、“百姓大舞台”等活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倡导文明新风尚。  高站位 推动形成“大格局”  和田地区宗教氛围一直较为浓厚,去极端化工作难度较大。日前,和田地委书记闫国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干部群众对于宗教极端思想缺乏鉴别力和免疫力,以及各民族群众间交流交融的基础不牢固。  他还指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稳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宗教事务管理问题,做好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各级干部,宗教事务管理问题中最大的危害就是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诊断清楚,关键一招便是下猛药去毒瘤。为此,和田地区聚焦“去极端化”,提出一系列“治本之策”, 推动形成具有和田特色,疏堵结合、综合施策的“去极端化”大格局。  围绕着普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全地区范围内掀起开展学习活动,逐级对各类人群引导、教育,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对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问题;在学生中树立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进程相协调。  据介绍,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近一年来,覆盖到和田地区“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各族群众对宗教极端思想的鉴别力、免疫力得到提高,思想观念得到转变。  在策勒县色日克街道办事处加麦社区,有和田地区唯一一个“去极端化”展厅。社区主任阿卜力孜·库尔班告诉记者,展厅是今年5月筹备建成的,每周二社区都会组织居民前来参观,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很多展品都是居民主动上交的,目前,各种涉极端化展品达300多种。”  去年,和田地区整合开展了一项综合性治理工作,即“三项活动”,内容包括“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集中整治活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  和田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秀成表示,经过一年多,和田社会稳定大局总体可控,稳定形势出现了一些阶段性向好的变化。但维稳任务依然艰巨复杂,极端思想渗透和暴恐案件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  固根基 法治迸发“大能量”  抓铁要有痕,亮剑要出声,运用法治的力量,推动“去极端化”迸发出“大能量”,和田地区将这种想法“放到了基层,落到了实处。”  全地区已形成了严厉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全面加强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疏导,依法严格管理宗教事务,着力规范社会服务管理的决心,各项制度措施也逐渐由约束变成硬杠杠。  同时,借助严打专项行动东风,制定了“去极端化”系列文件,建立了市场连管连查、法制教育、承诺等六大机制,开展非法宗教类宣传品、宗教渗透校园等一系列专项整治,依法从快从重惩处非法宗教活动,打击宗教极端违法犯罪。  今年,和田市人民法院曾依法审结了一起拒不履行监护人法定义务,不送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案件。经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当场表态:保证认真履行监护人责任,马上送孩子到学校读书,直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间保证不辍学、不退学、不逃学。  此案判决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农牧民纷纷表示,以前由于不懂法,目光短浅,不重视子女的学习造成子女辍学。通过法院的这次判决,不但普及了法律常识,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今后一定充分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使自己的子女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全地区各级审判机关先后重判了多起持极端宗教思想、干涉他人自由等案件,对全地区涉宗教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等案件一追到底,力争发现一人,带出一串,挖出一伙,公审公判一批,通过依法打击有效震慑了犯罪,教育了群众,弘扬了正气。  和田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秀成说,接下来,和田地区将紧紧围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坚决打击和抵制宗教极端”,开展“与法同行万人宣讲”,以强化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团结意识,提高“去宗教极端化”、反分裂、反暴力能力为着力点,在全地区掀起弘扬宪法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热潮。  经受严寒的羔羊,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过长途跋涉的人,才知道骏马的价值。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是“抽薪止沸,斩草除根”的智慧之举、务实之策。&  强教育 解决思想之惑  11月7日傍晚,墨玉县喀尔赛镇“喀尔赛之声”广播又响了起来。此时,在镇政府大楼二楼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里,播音员帕旦木·买买提尼亚孜正在忙碌着。一身鲜红的皮风衣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喜欢红色,因为它显得热情。”帕旦木告诉记者。  如今“喀尔赛之声”已走进千家万户的心。当日下午,镇上的巴扎小学还举行了一场《美丽的“喀尔赛之声”》CD免费赠送活动,全镇32个村的代表都领到了精美的光碟,热情的民族舞蹈,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这是一档由当地农村青年自办的广播栏目,帕旦木用乡土语言向农民们传达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科技致富以及身边的道德模范,栏目很丰富,契合了农民对文化宣传的需求。这个节目每天还活跃着两位青年农民,他们是广播站的志愿者,因为共同的志趣,他们走进了这里。  “喀尔赛之声”每天早中晚播出三次,成了农民们最知心的朋友。帕旦木还记得,今年暑假,她播出有关大学生补助政策的消息后,60多岁的古丽萨依卜汗大妈专程从10公里外的英也尔村赶来,拉着她问了个仔细。  现在,哪里的喇叭坏了,村民会马上告诉他们,哪天听不到帕旦木的声音,村民也会关切地问她“是不是生病了”。一些农民还把身边的好人推荐给他们报道。听农民的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这个载体深深植根于农村这片沃土,生发出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正因如此,和田地区各县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创新了多种模式。“用现代文化引领,才能起到教育疏导的作用,才能从根源上肃清极端宗教思想,遏制极端行为。”和田地委政法委副书记张立新说。  现代文化的生动实践,在和田地区还有很多。&&& 策勒县策勒镇恰合玛村,由新疆电力公司住村工作组开设的“红色网吧”为村民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每天从10时到22时,来网吧看新闻、学知识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而该县的123个村全部开办了“农民夜校”,每周开课三天,青年农牧民踊跃参与,掀起了学双语、学法律、学技能的高潮。  墨玉县墨玉镇斯孜村开办的“农家讲堂”,也成了村民聚会学习的新场所,讲堂由村里的“四老”人员自发组织,自今年8月开办以来,已经举办了25场,每场都有300多村民参加。走进斯孜村65岁老人土迪·依明夏宽敞的院子,“农家讲堂”的牌子醒目地挂在墙上,一侧的宣传展板图文并茂。老人告诉记者,他已经办了2次,老老少少的村民聚集了不少,村民乐意听他讲,他就给大家讲讲国家政策,讲讲法制,用今天的生活和变化教育年轻人。&&& 转观念 倡导文明生活  受到了教育的年轻人纷纷在“珍惜美好生活,共同抵御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乡土广播、农家讲堂、红色网吧、农家书屋在当地已然活跃。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将现代文化、法治观念注入群众心中。  能歌善舞从来都是维吾尔民族的魅力所在,由于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人们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受到了压制,婚礼不能跳,葬礼不能哭。这一切都与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背道而驰。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怎么办?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田地区一方面加强打击的一手要硬,一方面加强教育疏导的一手更要硬,倡导现代文明生活,让群众把“漂亮的脸蛋露出来、长长的头发飘起来、勤劳的双手动起来”,以常歌常舞交融交心、化解隔阂,给极端思想以有力回击。  今年8月,洛浦县多鲁乡投资20万余元,搭建“百姓大舞台”,每晚都奉上一台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台上,妇女们穿上漂亮的裙子,跳起欢快的麦西来甫,小伙子们弹着都塔尔传唱党的好政策;台下,观众挤得满满当当,最多的时候,1000多平方米的院子要挤进2000多人。为让法制教育入脑入心,乡里还开展政策法规有奖竞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以来,这个县没有出现重大的暴恐案件和刑事案件。  5月15日,墨玉县举办“让爱更甜美”集体婚礼,全县20对维吾尔族新人在各族群众的见证下走入婚姻殿堂;在民丰县,每每遇到群众办喜事,县、乡干部都会带着民间艺人把祝福送给新人;11月8日中午,记者在策勒县策勒镇恰合玛村的篮球场上看到几个孩子打篮球,有了球场,年轻人更愿意到这儿来活动,住村工作组还为村里成立了“闪电篮球队”,现在,这里不仅吸引了本村青年,还吸引了大量外村青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唤起他们能歌善舞的本性,比我们上千次的说教还管用,有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也才会意识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自觉摆脱它的束缚。”洛浦县多鲁乡党委书记王朝海深有体会地说。  促就业 让年轻人有盼头  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下,群众跳了起来、动了起来、乐了起来,但和田地区党委政府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们还要让更多的人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  和田市、洛浦县分别出台“80、90后”关爱扶持政策,为年轻人提供1至5万元无息贷款,鼓励年轻人创业。各县市还充分利用自治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项目”,为城乡未就业劳动力进行免费技术培训。  今年,和田市已开设汽修、刺绣、糕点制作等技能培训班79个,惠及3000多名青年。培训合格后,这些青年会被送往对口企业实习,并安排就业。  和田精工汽车专业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今年吸收了20名经过技能培训的学员。19岁的买买提·阿布都拉艾则孜来自墨玉县扎瓦镇,他曾考上了内高班,但因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听说有技能培训的机会,他赶紧报名参加学了汽修。“我就是要学技术,只有学会技术才能改变我的人生,改变我家的生活。”买买提语气坚定,朴实的话语也道出了和田地区千万年轻人的心声。  今年6月,洛浦县成立了“80、90后”人员创业孵化基地。与一些公司和用人单位签约,进行“订单式”培训,初级学员每月收入元,熟练学员每月收入能达到元。  “帮助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去宗教极端化的重要抓手。年轻人有人管、有技能、有钱挣、有盼头,才能消除社会稳定隐患,给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洛浦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志军说。  敢亮剑 对宗教极端说“不”  “心中有剑才能敢于亮剑”,和田地区采取的种种措施,就是为了打造群众心中“去极端化”之剑,帮助他们鼓起敢于亮剑的勇气。  要群众“亮剑”,党员干部得率先垂范,针对党员干部面对宗教事务“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和田地区出台了《关于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解决党员干部“三不管”问题的督导考核办法(试行)》,从制度层面寻找破题之策,现在,党员干部对非法宗教活动、坏人坏事敢说、敢管了,担忧和顾虑逐步消除了。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基层群众也纷纷发声,抨击宗教极端思想。“我是过过苦日子的人,现在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优惠政策,日子过得这么好,那些人再闹事,破坏安定团结,难道不觉得羞得慌吗?”说这话的亚森·卡斯木,是墨玉县普恰克其乡阿亚普恰克其村的老党员。今年8月,他动员全家人参与墨玉三万人大围捕,之后,他又主动站出来,要求参加巡回宣讲,连续50天的宣讲,69岁的他没有喊苦喊累,勇于用亲身经历教育群众,向极端势力亮剑。  宗教人士也站了出来,理直气壮地讲政府编写的《卧尔兹》,敢于把党的声音传达给群众。在“农家讲堂”上,墨玉县喀赞村宗教人士依米尔·阿卜杜拉不止一次地说:“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分子所说的都是骗人的鬼话,我们不能相信。”  “我们要强化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如果受宗教极端思想蛊惑,做了触犯法律的事情,必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还要以现代先进文化教育和引导群众,用文化的力量逐步转变群众的思想,把与‘宗教极端作斗争’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田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秀成说。  如今,在和田地区,现代文化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逐渐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推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黎嚟
用户名:&(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统战系统单位 ---
--- 部委 ---“访惠聚”主攻“去宗教极端化”
&&&&来源:&&&&
&&&&&&字号
原标题:“访惠聚”主攻“去宗教极端化”  □本报记者潘从武   □本报通讯员刘琰   1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召开大会,总结交流2014年度“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2015年度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出席会议并讲话。   从去年起,新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惠聚”活动。近一年来,新疆各级工作组深入基层、奉献于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取得的成效超出预期。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土壤,方能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活动开展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住和田地区和田县巴格其镇工作队(8个工作组)将“去宗教极端化”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土壤改良计划”。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通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实现了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和净化宗教环境、维护基层稳定和民族团结、巩固基层组织和群众基础、促进文化惠民和民生建设、历练工作作风和培养干部的目标。   敲开老乡的门   新疆和田的冬天,阳光灿烂,微风轻拂,温暖如春。   今年1月4日中午,和田县巴格其镇比曾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访惠聚”工作组住地来了几个维吾尔族老乡。“听说你们要走了,我让老婆做了抓饭,到房子坐坐吧。”“烤包子刚出坑,烤肉也串好了,去我家!”真诚的笑脸,热情的邀约,在一年前,这根本无法想象。   没有欢声笑语,到处暮气沉沉。这是日,工作组抵达比曾村的第一印象。组长王宏科坦言:“当时心里凉凉的。”   住村第二天,8个工作组同时启动摸底工作。   敲开老乡的门并不容易,工作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欧依许玛村工作组走家串户,结对子、认亲戚、交朋友;你挖坑来我栽树,托万许玛村工作组与村民一起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播绿;比曾村工作组向老乡借盘子,归还时盛满了糖和水果……   早在住村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党委书记张云便深入各村调研,摸情况、找问题。8个村共有人,人多地少,均为扶贫开发重点村。宗教极端思想呈渗透蔓延之势,造成村民思想混乱,正常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无法开展;部分村“两委”有名无实,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现象十分突出。宗教极端势力在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制造隔阂、煽动对立,已成为威胁当地社会稳定的毒瘤。   新疆司法厅党委研判认为,如果不铲除宗教极端思想赖以生存的土壤,老百姓很难听得到、听得进党的声音,开展“访惠聚”工作将访不到民情,更惠不了民生、聚不起民心。于是,其大胆提出净化宗教环境的“土壤改良计划”,为期3年,分“深翻松土――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清理杂草――分类施教,消除极端;精耕细作――反两讲,文化引领;改善环境――力办实事,惠及群众”4个阶段实施。   “剥洋葱”工作法   开弓没有回头箭。   8个工作组,56人,其中厅级干部1名、处级干部31名、党员53名、女性14名。这是新疆司法厅“访惠聚”工作队的阵容。为了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大家都蛮拼的。   各村工作组分类施策,以“剥洋葱”的方式,层层深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去宗教极端化”人民战争打响了。   日,巴格其镇中学偌大的操场上人山人海,“宗教领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报告会正在进行中。“‘圣战殉教进天堂’的谬论是没有根据的,《古兰经》中讲到,杀害一个人就等于杀害全人类,作恶者的归宿必将是火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阿布都瓦依提?赛迪瓦卡斯围绕伊斯兰教在国际国内的历史变迁和在新疆的发展现状,引经据典,系统分析解读《古兰经》和《圣训》,揭露宗教极端思想对宗教正信的歪曲和背离。几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流着泪说:“以前我们被乌云遮住了眼睛,现在终于看到蓝天了!”   同年4月至6月,在三轮教育培训转化中,此类讲座、报告会共举办了40多场次,达到无死角、全覆盖:向工作组成员和村干部说区情、讲政策、传经验、教方法;在宗教领域正本清源,弥补宗教人士宗教学识缺乏、宗教教义模糊的“短板”;引导16岁至45岁“易感”人群正确认识宗教问题,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不盲从不信谣,提高“免疫力”。8个村及相邻乡镇8万多人次受到教育。   除了“上课”,还有“现身说法”。去年7月,新疆司法厅工作队组织两名在监狱服刑、已教育转化的宗教极端组织团伙头目,连续举行6场现身说法宣讲大会,2.5万余人参加,反响强烈。   8月初,8个村对100余名有现实危害人员进行集中教育矫治,同时召开以严厉打击和制止宗教极端势力为主题的村民大会,发放4500余份《告全体村民书》,号召村民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积极检举揭发。接着,召开揭批大会,接受集中教育矫治人员谈悔悟,群众代表讲感受,签订《抵制宗教极端思想、远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书》。   教育疏导的一手要硬,打击的一手也要硬。比曾村一座清真寺的哈提甫(教职人员),利用宗教身份,阻挠民生工程的实施,干涉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该村工作组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对其采取了强制措施。目前,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   “教育引导大多数,帮教转化极少数,依法打击极个别,最大限度争取民心。新疆自治区司法厅将‘去宗教极端化’作为‘访惠聚’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铲除土壤、肃清流毒,体现了勇气与担当。”和田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秀成如是评价。   揭去心灵的面纱   “大家好,下面请欣赏合唱《我们的歌》。”日,在新疆司法厅工作队举办的文艺晚会上,23岁的努尔古丽立于舞台中央,一袭红裙,身姿婀娜,明眸皓齿,如花般绚烂绽放。   7月中旬,托万许玛村工作组举办了6期妇女培训班。第一课就是“幸福美丽靠自己”。   培训班结束后,努尔古丽报名参加了司法厅工作队组建的农民文艺队,与伙伴们一起排练节目。第一次登台,她既当主持人,又是演员,两个小时的演出,台下的掌声从头到尾没断过。   每天下午,村村篮球场人气爆棚,8个村还举办了“农民篮球联赛”。文化室添了新书和音响,广播站每周开展两次科技、新闻、“去宗教极端化”宣传,每天播放《法律与你同行》维语版节目。尼响达村组织“庆丰收”拔河比赛,比曾村将都塔尔弹奏、斗鸡引入“元旦大联欢”,吸引了全村近90%的年轻人。村民们都说,日子越过越“攒劲”了。   喀斯皮村贫困户肉孜买买提多年前娶亲时,只请阿匐念了“尼卡”,后来两口子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就算“离婚”了。去年6月初,工作组了解到两人都有复合的意愿,遂领他们去民政部门办了《结婚证》,并在村委会院子里操办仪式,支起大锅做抓饭,摆开长桌迎宾客,打起手鼓唱起歌,麦西来甫跳不停……400多名村民前来祝贺,一位老阿帕(维吾尔语:妈妈)感慨道:“村里10年都没有这么热闹的婚礼了!”   “对症下药”固基础   5200人的村子开村民大会仅来了30多人,村支书连村里有多少党员都不清楚……8个村“两委”问题多多。住村后,新疆司法厅“访惠聚”工作队把脉会诊,找出“病因”: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存在不作为和不自律现象;集体经济薄弱,账目混乱;对宗教活动放任自流,缺乏引导和管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症下药”势在必行。   日,比曾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因履职不力双双“下课”。随后,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低保问题,工作组协调和田县纪委和民政局,由新“两委”班子出面对全村的低保情况进行了一次彻查,清理不符合低保条件者51人,恢复11人被无故取消的低保待遇,新纳入低保范围42人。村民们纷纷对“当家人”竖起了大拇指。   村务公开渐入正轨。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公布账目,村民欠村集体的灌溉费、机动地承包费,村集体欠村民的各种补贴,一笔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欠工作随即展开,不到一个月,8个“空壳村”账上都有了钱,其中最多的收回欠款57万余元。   住村工作组、村“两委”、村警务室“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工作组围绕支部建设和村务管理指导村“两委”规范程序、改进方法,先后提出意见建议20余条,帮助健全完善30多项制度;与村警务室共同制定《安全防范应急预案》,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配齐百余名“十户长”,加强服务管理,了解社情民意,深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每名工作组成员结对帮扶1至2名村里的优秀年轻人,为村“两委”培养后备力量。   今年1月1日清晨,8个住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同时举行升旗仪式,雄壮激昂的国歌响彻村头巷尾,一面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村村都有“说事点”   丈夫意外去世后,两个大姑子闹上门来要分家产,欧依许玛村妇女海尔尼沙汗最近遇到了大麻烦。1月5日一早,她再次找到住该村工作组组长穆合塔尔:“快给我出个主意吧,眼看明天要开庭了,我心慌得厉害!”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大姐,别急,我帮你帮到底。”穆合塔尔请她坐下,递上一杯热茶。作为新疆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对这个案子,他心里有数。   穆合塔尔告诉海尔尼沙汗,她和丈夫是结婚后从外村搬到欧依许玛村的,现在的房子和土地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她的大姑子以继承父辈遗产为由告她,于法无据。“不用怕,我为你提供法律援助,一分钱不花就能打官司。”这句话让海尔尼沙汗吃了定心丸。   去年3月,新疆司法厅“访惠聚”工作队到位后,充分发挥“专长”,投资近400万元分别为8个村建了150余平方米的人民调解室,并设立法律咨询室,村民们有了“说事点”。   阿不都克尤木沙迪是也扎巴格村出了名的孝子,多年来悉心照料养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去年5月,他准备在养父的宅基地上盖抗震安居房。还没开工,养父的弟弟就来阻挠说:“你是养子没有继承权,这房子你盖不了。”工作组介入后,登门给其养父的弟弟做工作:“法律规定,养子也有继承权。你是长辈,要关心爱护晚辈。”先“背靠背”,再“面对面”,调解了几次,叔侄俩终于重归于好,新房子也盖起来了。这一用法理和亲情化解纠纷的典型案例,后来上了中央电视台13套节目。从此,村里夫妻吵架、邻里磕磕碰碰,都来找工作组评理。   借钱不打欠条、打工不签合同,不懂法让很多村民吃了大亏。去年年底,尼响达村村民热合木到法律咨询室求助:“干了一年装修,老板还有一万多元工钱没给,我手里什么凭证也没有,这钱还能要上吗?”当天值班的工作组成员努尔买提帮他想了个办法:“给老板打电话,用手机录音取证。”热合木照做了,并告诉老板:“如果还不还钱,我就拿着录音到法院告你。”老板傻眼了,乖乖付清了工钱。   截至目前,8个工作组先后为5名村民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接待法律咨询127人次。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土壤改良”,正在进行中。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政法委书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