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市场上,哪些民间艺术有哪些投资公司的信益、实力、经营范围比较好些?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必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必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2014企业战略管理电大网考选择题试题答案 - 副本 (4)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4企业战略管理电大网考选择题试题答案 - 副本 (4)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中国(PRC)的国有企业的意义何在?
那么对于百姓而言,国企的意义何在?
按投票排序
263 个回答
谢邀。。。。简单聊聊。。国家资本主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一般在理论上的考量在以下几点:1,理性参与者假设。简而言之,就是在保证企业性质和市场参与的情况下,淡化企业主体的“逐利性”,来作为一个强势的参与方。而这个假设的主要作用是国家资本主导的产业政策执行的一个工具。比如,对于周期长,利收预期小,甚至区域市场都没有培养起来的投资,正常市场参与者是避之不及的,而在产业政策主导下,作为理性参与者的国企,可以伴随政策的公共项目收益的指导下,来进行这个方面的投资,并且迅速铺开。最佳的例子,你可以去查查美国怀俄明州几几年才开始全州电网整合,以及美国人烟稀少的公路区的基站密度。。这种投资基本上只能是国企这类理性参与者来做。2,对于某些产业进行功能化。功能化的本质是国家产业政策对于战略资源和公共资源的统一调配,其本质依然是商业性的,不是福利性的。但是以执行公共政策,以及公共建设为第一目标,其次才是盈利。就如同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经济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当然功能性基础的背后也是产业政策伴随的融资成本较低。这里面包括进行大规模建设的资源性,公共性企业;也包括,从事长期技术研究和专业产品生产,几乎不过多考量市场化的老牌企业。也包括公立,具有商业性的公共服务机构。3,财政收入主体,和主体经济的载体。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我国是由国有资本主导,利用产业政策的实行,对于区域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和政策配套,在进行招商的一种产业管理制度。那么国有企业作为主体经济体,是产业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产业规划上先期投资的主体,以国有资本在撑起一个规划的基础,并进行高效的产业配套建设。而国企本身作为体量庞大,运营结构复杂的企业,国有资本的经济收入本身也是公共财政的后援地之一。4,外部市场内部化。准确的说是国有资本主导的市场内部化的执行,原理论由Peter.J.Buckley提出,用于解释集团公司的跨国投资和多元化体系经营,当然,这里区别在于,原理论认为外部市场不完全才使得跨国企业不得不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但是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在于我们的产业铺开本身就是国有资本主导纵向一体化,外部经济本身也深受这个主导的影响,故而同样由国有资本主导的国企也是这类纵向一体化的实体。主要包括以下三条:1,外部市场机制本身的纵向一体化,这主要针对同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信息、商誉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2、外部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在产业政策理论的指导下,要规避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就是干脆建立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实体。如果实现市场内部化,即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可以起到润滑作用。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而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本身就是政策统一配置资源的存在,故而国企就是这个机制的执行者而已。4,我国的海外投资,一部分是集团公司的商业化竞标。另一部分国家战略投资,尤其是对于后发国家的公共基础,公共服务的投资,依赖的仍然是产业政策机制,那么利用国企将纵向一体化扩大,进行对外远期投资,将中间产品完全置于自己的经营主体下,自己去把持后发国家市场公共基础建设某一个领域的每一个层级的产业链。这和大部分跨国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和对外投资的动机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机制执行者”的角色,并且未必需要交易成本最优和内部转移价格(即内部交易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其原因是国企未必需要如西方跨国公司一样去经营一个内部的全球分工体系,国企的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多元优势是产业政策本身赋予的。。差不多就这些
泻药,看了已有的答案,觉得该说的基本都说了,我补充说几点:小Q:小A,我现在在国企工作真是深有感触,每天就是倒杯茶看看新闻,你说国家养了这么多人也不干活,效率低下,你说要这么多国企干嘛?小A:那你觉得一个企业应该什么样子?小Q:应该像那些私企一样吧,大家都很努力工作,老板也很懂得回馈员工,大家一起挣钱。小A:那国家为什么要挣钱?国家完全可以印钱征税啊!国家的作用就是让国家的人民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广义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竞争环境等等)下快乐的生活,你不工作产能下降才是国家最关心的,企业赚不赚钱它不在乎。在国企工作的十字真谛你不会不知道吧?小Q:“不赚钱可以,但不能出事”?小A:对,其实许多行业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态度。石油,电力,通讯这些行业,你的工作就是提供能源和服务,你赚钱不赚钱是后话,先保证国家稳定的能源、电力、通讯的供应是首要的,这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小Q:私有企业来经营这些行业也能提供稳定的供应吧?小A:这不一定,你别忘了,私企是盈利主导的单位,国企是政治主导的,这是两个组织从构成上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私企的一切决定是从能否最大化盈利出发的,国企是是否符合政治需要出发的。举个例子,安然的故事我想你听过很多遍了,里面有一个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安然控制了Texas的能源供给,而加州的电力供应主要来源于Texas的发电厂。当时美国为了得到合理的电价,建立了一种浮动电费电表,即电费是每秒根据现在对电力的需求与供给浮动的电价,比如夏天的晚上用电的人多,那么大家付出的价格就都很高,这是一种市场化机制为了能对人民用电有一个合理的激励。现在试想如果你是安然,你会怎么做?小Q:拉电闸?小A:对,他们就是这么做的。因为一到夏天,大家对电的需求弹性是非常小的,哪怕电再贵我也要开空调和冰箱来保存食物,要不简直没法活。这个时候如果电价上去,那就是巨大的利润。所以安然经常性的给他控制的电厂打电话,让他们“关掉发动机维修一下”。更狠的是,他们是双头赚,这边在他们“维修发电机”之前,他们的期货交易员满仓了电价看涨,然后boom,安然不但明目张胆地抢劫了加州人民,也在金融市场上洗劫了一番。小Q:你说的这个是因为他形成了地域垄断,如果我引入竞争不就好了?小A:一些自然垄断是不适宜引入竞争的哦,因为那样会使平均成本更高。举个例子,假如我要给整个北京铺设无线WIFI,我要把整个北京大街小巷全装上我的路由器,我装路由器的成本假如是100亿,北京假如有1000万使用无线WIFI的客户,我平均到每个的成本就是1000块,也就是说我卖1000块以上我就能赚钱了。但是现在隔壁老王发现了我这个商机,也决定做这个生意,他也花了100亿去铺这个路由,最后由我们两家分这1000万用户,最后每人有500万客户,每个人成本100亿(由于这个服务需要全覆盖,所以我们必须全北京都铺),最后我们的产品等于要卖2000块以上才能赚钱。换到客户角度,如果不垄断,你要多花一倍的价钱才能享受到同样的服务。小Q:如果说你与老王以龙脉为界,天安门东边归老王,天安门西边归我,成本可能会降到50亿,也是500万客户,不就变成1000块了吗成本?小A:那我们也就同事成了城东西的地域垄断,有没有垄断是看客户有没有选择权,所以我们还是垄断了。这也就是说这种行业,必须要靠垄断才能维持,不垄断也许就不会有这个行业了。2000块的话,可能就不会有人用我们的WIFI,就用4G了。小Q:嗯我明白了,事实上任何放在2000块以上的定价都会使这个市场产生吸引力让隔壁老王这些人加入进来。小A:是的,所以如果是一个私企垄断这个市场,他就会把价格定在1999.99元,每个客户赚取999.99元的利润。这种垄断的定价权是能带来超级丰厚的利润,但是同时也比两家或多家竞争更加节省社会资源。小Q:经济老师说垄断定价后会有剩余价值的损失DWL,那这样岂不是很不好?国家是不是有权力限制他们的售价,比如电价不能超过X元/度?小A:是的,事实上欧美许多国家确实是有这种监管的,他们核算一个普遍社会的资本收益率作为回报,比如5%,那么以你的成本假如是C,那么你的价格就是1.05C,所以保证了你的利润率就是5%,让投资者不觉得干了这行亏了。小Q:那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虽然垄断了,但是实际他们没有定价权,也不需要国企介入。小A: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是这些企业家都不是傻子,既然你限定了我的利润率,我只需要把成本做的巨大就好了,全体员工配车配房,出国旅游公司信用卡吃喝玩乐随便来,福利全都上的最高标准的,以前公司成本100亿,我赚5亿,现在我把大家都弄的非常高兴,烧了一大堆钱,成本200亿了,我还赚10亿,多赚了5亿,何乐而不为啊?这一切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小Q:是啊,就像现在官员的公款吃喝,贪污腐败。小A:是的,不同的是,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合法合规的,投资人自己的钱想怎么烧就怎么烧,我愿意把钱扔在大街上你管不到我。而官员的贪污腐败,不违法也违反党纪,理论上是要受到制裁的。不过确实是有一些更好的博弈模型能够解决这些烧成本的问题,但是这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许有一天我们能找到一个最完美的答案,那这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小Q:但是这些问题在国企中也同样存在啊,也并没有解决。小A:是的,同样存在,而且也相当严重,但是相对而言,党对干部的监督力要比国家对企业的监督力强,司法可能拿走你的钱财,剥夺你的自由,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得罪了另外一边,你的人生就呵呵了。小Q:嗯,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吧。小A:是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国企,比如互联网这种轻资产高激励高创新的行业,就容不得国企这种模式了,基本就是看能力看打拼,胜者为王。小Q:为什么互联网这种行业就适合竞争?小A:因为他相比其他行业基础创新成本是很低廉的,往往靠的就是一个想法,结合一些程序员就可以初步启动,后面就有A轮B轮各种融资了。所以你搞这么一个start-up几百万差不多了。当创新的成本很低廉的时候,你就需要充分的竞争去将创新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小Q:是啊,竞争还能刺激创新,所以其他行业也都要引入竞争才能刺激他们压缩成本,创新改进技术!小A:那倒不一定,这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创新是需要花很多钱的,一个新的药一种新的机器都要经过许多专家长期的努力研究加灵感配合上足够的资金供应才能做成。小Q:那又怎样,我没明白。小A:钱从哪里来?钱从利润里来,但是我想你经济老师给你讲过完美竞争的情况下,每家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的道理吧?小Q:嗯,是讲过。小A:如果所有厂家的利润都等于零或者很少,他们哪有资本去创新呢?创新可不都是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啊。竞争是给了这些企业足够的激励去创新,但是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能力去创新,做成一件事情是需要愿望与能力两样才能做成的哦,不想做或者不能做都无法完成这件事情。小Q:这么一说也有道理。小A:所以说淘宝可怕,有时就可怕在这里,全国各地在一个平台上完美竞争,打价格战,消费者是买到了更便宜的东西,但是你买到了更好的东西吗?也许吧。一个厂家没有了利润,就没法去开发更好的技术,甚至可能会尽可能的降低目前产品的质量以压缩成本降价去和其他厂家竞争。小Q:那这怎么办?小A:分两种情况,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生产量的增加降低了平均成本的行业)大规模合并重组,市场走向垄断化或半垄断化,价格有可能更高(因为垄断)有可能更低(因为成本下降),总之竞争消失殆尽。第二种情况是没有入行门槛且没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就是不断地重复一样提供一模一样的产品或服务直到永远。小Q:那种良性竞争,理想中的环境就不存在了吗?小A:不是完全不存在,不排除有些行业各个厂家在品牌上有一些不同,产品有一些特点让市场分开。比如可乐和百事,都是汽水非常接近,但是有些人去吃饭点coke,服务员问we only have pepsi, is that ok?那人会回答no it's not ok, it's not the same stuff.我确实遇到过这种人,还不止一个。所以这些厂家在市场上非常接近,但是依靠自己的竞争力或者产品特点慢慢将市场区分开一点点,导致产品互相具有高替代性的前提下还保持着一定的垄断性。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况。小Q:那最理想的经济架构应该是怎样的?小A:总结一下,大型关于国家命脉或人民生活基本需求息息相关的天然垄断行业,由国有企业垄断。人民生活其他增值服务,由私有企业寡头竞争,这样既保证了持续创新的利润资金支持,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是他们有动力去创新。还有一些底层行业,就是完美竞争,价格战把利润打到几乎不挣钱,万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行业。值得一提的是,会有互联网这种行业,前期是完美竞争(几乎全都免费),当客户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利用客户粘浊性形成巨大的行业壁垒(QQ自己的巨大的客户群)达成垄断,使后来再起来的做同样事情的企业不可能生存,然后利用垄断收费或者变相收费(增值服务或者打广告)。==========================================================最终还是决定用了问答模式,我觉得这样虽然很冗长看起来也没有学术paper那种又是图又是公式的严谨性,但是可能比较方便大家理解。我总之是最喜欢读Q&A的。记得以前哲学写作的两种模式一种是essay一种就是dialogue吧~以上内容有少量内容引用了我自己在=============================================================感谢大家的评论,但是我希望大家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言语不要过激,过激只会让你的观点显得更加不convincing.经济学实际就是人类承认自己的人性弱点,并研究如何设置合理的机制来利用这种弱点来达到人类想要达到的目的。目前来看,我认为市场机制和国有机制都有他自己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谁也说不好,我们在这评论也是都是就自己所看到的社会中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现实而以点概面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或思维逻辑。而真正的真理是在辩论中体现的,大家都说出自己的局部真实,也许就有机会组成大的真实。我只是就我的思想说出一种理论,我认为我说的理论有可能是对的,只是为大家提供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在judge你们的人生经历或者你一生所信仰的whatever belief另外一个误区我要说明一下,我生活在北京,可能看到的央企国企和许多生活在地方的知友看到的国企央企有比较大的出入,和你们个人所见到的可能会有更大的出入。而也许在地方,国企由于其垄断地位等等原因,其实没有给我们大家提供一个ceteris paribus(其他变量恒定)的对比。比如某地方国企是一家国有银行,而该地方其他产业均以农业和加工业为主,这些知友可能看到的就是国企员工天天坐在办公室吹空调,拿许多钱,而自己风吹日晒的辛勤工作还不如他们挣的一个脚趾多。但是也许这种工作的不平等可能是因为行业造成的,比如金融业(因为是资源分配行业)在产业链中具有较高的分配权,所以利润比较高,员工收入比较高,也坐办公室吹空调of course。因为在这样的地方,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和这家银行同样等级,在其他方面类似的企业进行比较,所以就强硬的把它划分为国企,把自己的养鸡场划分为私企。而我生活在北京,有许多可以比较的案例,我可以看到在私有/非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工作的同学是怎么样的,我也可以看到在国有银行里工作的同学是怎么样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而且我还额外能看到在美国工作的那些在金融行业的同学是怎么样的),所以我得出了上面的结论。当然我看到的可能是真正的事实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是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一些现在的情况。同样的道理,一些知友如果一辈子生活在中国,可能只看到了中国的问题,然后假想一个比中国各方面都更好的乌托邦美国在大洋彼岸,那里一切的一切都是好的。我相信出过国的知友可能都会说其实美国也不是那么好,确实他比中国好,但不像大家想象的好那么多,当然也不像新闻联播最后十分钟里报的差那么多哈哈。而为什么你只看到了中国的问题,就像陈奕迅的歌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说的就是这种人性,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你在中国看个感冒也许早上挂个号中午看了拿个药下午回公司上班了一共花了200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你到了美国会发现看个病可能预约就要半年,最后花掉很多钱,虽然医保承担了大部分,但是医保也是很贵的,你才会明白,美国医疗如此SB,中国医疗如此NB。事实就是这样,你老婆每天给你做饭你觉得这就是她应该做的,还总骂她经常网购,看隔壁老王的老婆不网购长得还漂亮,等有朝一日你把隔壁老王的老婆撬了你才发现她不网购但是天天去大商场花钱不止,不做饭每天还让你给她洗脚按摩,漂亮也是一日不如一日。东西总是别人的好,人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人性的弱点。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这是所有人的特点,但是如果你不面对他,任其左右你的生活,那就不好了。
题主把中国特别加上prc还真是不怕被查水表呢……国有企业对人民而言,更像是国家的一种承诺,承诺他们这个国家创立的理论基础,承诺他们迟早会进入共产主义而不是重复被剥削的过程。国有企业的存在不仅仅是经济制度,更是政治制度,是宪法的延伸。尽管很多人认为自由市场,私人资本主义是发达国家的共同之处,但我认为任何东西的出现都伴随着一定的合理性。正是因为我们有国有企业,我们才能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情况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恐怕即便改革开放我们也会像非洲国家一样贫穷落后。更重要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西方认为:只有民主才能使人富有。但事实上亚洲四小龙以及更多国家的情况恰恰说明了民主在被过度神话以后反而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一些西方干预推翻的政府和地区,看起来好像带来了民主和自由,但事实上却并未带来繁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暂缓民主的发展道路受到越来越多第三世界国家的肯定。事实上我也认为,经济社会繁荣,社会稳定必然会带来民主,毕竟仓廪足而知礼节,而民主并不能带来繁荣稳定。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颠覆。事实上中国民主最大的敌人在于经济下滑的风险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性,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纳粹主义等等,而坚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些。毕竟,这世上唯一的魔鬼就是无知的民众聚合体。在我看来,他们可比老大哥更可怕。1984描写的社会似乎不会出现,但有一个极端相反的社会却在世界的一些角落成型。群众独裁不是民主,他们比独裁者更可怕。
国企有意义,而且并不意味着低效。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通俗易懂。小孩要读书,就需要学校。富人可以自己出钱办学校,那普通人怎么办?这个时候市场就失灵了。国家投钱来办。因为教育有正外部性。普及教育对整个国家的长远福利肯定有好处。想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国家需要国企。但是这个想法并不完全对。准确的说法是需要国有资本的投入。为了让公立学校的教学效率更高,让国家有限的经费得到更大的使用,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食堂,在第三方的监管下可以进行投标。固定的经费,哪家提供的质量更好就让哪家来做。教师也一样,用一个合理的绩效标准来评判和激励教师教学。这就是说在第三方监管下,可以利用合理的市场竞争来让国企高效化。在理想的状态下,国家只需要做好监管和注入资本来保障企业运行就可以了。接着,你就可以推出中国国企的问题了。问题不在“国企”,而在“政企”。政企不分,缺乏监管,没有合理的竞争自然就会导致国企低效。国有资本自然也得不到有效的使用。
截至目前已有58个答案,讨论的挺多了,可有些片面。利益相关,国企员工,但我想多说一点,说全一点,试着以旁观者、体制外研究者的视角去看中国的国企。从中国经济崛起的进程来看,国有企业确实做了大量的贡献。他们是基础设施建设者,是交通运输提供者,是粮油米面生产者,是能源石化开采者,是银行金融运转者,是国防科技开发者,是……他们遍布中国的各行各业,他们是中国各产业的龙头老大,他们占据中国企业500强的三分之二强,他们……但,真的没有他们就不行了么?从理想的学术情况来看,国企的作用太多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民资没有能力办的事,去民资不愿去、不敢去的地方,做微利的、甚至不盈利的事,帮助国家掌控国防命脉、金融命脉、经济命脉、粮食命脉、资源命脉……但,真有那么多命脉么?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对国有企业的研究多如牛毛。刘瑞明和石磊认为国有企业不仅本身存在效率损失,而且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从而对整个经济体构成增长拖累[1]。吴延兵认为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的损失[2]。在效率不行的同时,陆正飞、王雄元和张鹏认为国有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职工工资,而且这一结论在控制了行政垄断、企业规模和职工教育背景等因素之后仍然成立[3]。从表象上看,我们能用实证分析算出国企的效率、费用等指标,但众所周知的国企效率低下、薪酬高、腐败推诿等弊病都是从何而来的呢?从朱相下大力气搞国企改革起,对国企的改革一刻都没有停止,但也从来没有触及根本。国企顽疾的根本就是权,革不了权,就改不好国企。宇宙第一行工商银行,其背后的不完全监管清单:财政部管钱、人民银行银监会交叉监管、中组部管人事、审计署管审计、发改委管价格、人社部管工资、商务部管合作、地方政府管要钱……每一项责任背后都是权利,谁的权利都碰不得,就什么都改不了。政企分不得,造成的结果就是低效腐败。朱相强行将效益好的小国企业合并、效益不好的小国企专卖,造成的结果就是造成了一群吃大锅饭的人加上国有资产流失。从根本上说,国企是全国人民所有,国家代替人民管理。但全国人民从辉煌的世界五百强手中得到了什么?2007年财政部发布《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中规定上缴利润5%和10%两档,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最高上缴比例20%,意味着中国烟草这样的垄断国企仅上缴利润的20%。而实际上,2011年后,国企年利润超2万亿,分红仅为几百亿。像中国远洋这种A股亏损王不分红也就罢了,但2012年,在亏损95亿的同时,中国远洋费用支出比上年增加15倍,理由就不得而知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是自己的钱花着不心疼。这么看来,国有企业无论从效率、费用还是分红,都要差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蒸蒸日上」,国有经济占比一日千里,国进的同时,民也进了么?是不是可以问一句,我们的经济崛起真的没有国企就不行了么?因为无法重新来过,我们永远不知道没有国企的中国是怎样的,但我们知道好的民企是怎样在没有垄断资源、没有政府帮助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华为以21000元的初始资本成长为全球性的通讯供应商,柳传志40岁创业将联想打造成全球第一的PC厂商,民生银行从十亿规模发展成中国前十大银行。如果每个领域都有几个华为们、联想们、民生们,中国经济的崛起真会因为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推迟么?我们还知道没有那么多国企的国家不也好好的么。美国几乎没有大的国有企业,金融、军工、能源、粮食等「命脉」也没有被别人剥夺了去。美国部分州立的「集体所有企业」运营公共资源,不仅透明高效,还保持了高额分红,阿拉斯加成立的连续30多年分红,每人每年能分得上千美元;同样拥有大量国企的集权政府新加坡将几乎所有的国企股份由财政部划转至淡马锡,淡马锡采用完全市场化方式管理股权,几乎不干涉企业经营,逐步在市场好的时候退出股权。对于那些必须由政府承担的「市场不能履行的职责」,也有完全可行的、前人已经走过的路径放在眼前。大量的「必须由国企开展」的业务都可以通过委托代理、补贴补偿等方式开展,官方出口信贷机构作为政府对出口的补贴,从设立初期就存在私营部门参与的机制,德国的裕利安怡承办官方出口信贷已近百年。二战后日本为了加速发展设立了大量的政府性金融机构,包括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开发银行、住宅金融公库、医疗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等数十个政策性金融机构,结果因为政府干预、低效、挤出民资等一系列问题,私有化的私有化,撤并的撤并,最后仅余2家。日本的路,像不像中国的路?我不否定他们在特殊的「加速发展」时期作出了特别的贡献,但谁又敢拍着胸脯说一句,没有他们只靠享有同样政府扶持的民营企业就做不了这样的事?国企本是无罪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们,就是坐拥垄断资源、家财万贯、独霸一方的豪强。银行只给他们放贷不怪他们,因为他们规模大资源多人脉深;企业只跟他们合作不怪他们,因为他们规模大资源多人脉深;走出去只能靠他们,因为他们规模大资源多人脉深;民营企业纷纷落败不怪他们,因为他们规模大资源多人脉深……但为什么亿资产的民生银行(上市后),仅仅过了几年,就挑落了当时资产数倍于他的那么多国有银行呢?改革的路太长太曲折,惟愿不折腾放权简政市场化不争权不夺利政企分开公司治理高效廉洁有效监管透明公正不补贴不偏向公共性公益性全民监督利益共享专业化职业化就好。国进民也进,该多好。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参考文献:[1] 刘瑞明 石磊. 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 2010.[2] 吴延兵. 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 经济研究. 2012.[3] 陆正飞 王雄元 张鹏. 国有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职工工资吗?经济研究. 2012.
国有企业,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我党执政的经济基础。这是教材上的话,不是人话。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问一下,国有企业到底是怎样发挥基础作用的呢?很多道理,明面上讲得很漂亮,什么执政基础,什么国计民生,但实际上是很丑陋,很粗鄙的。我党通过控制国有企业,实际上就控制住了国家经济的命脉,也就有了掌控全国局面的能力。你马云有淘宝很牛是吧?你乱说乱动,我明天就叫电信联通把你的网络掐了。你王健林是中国首富?也不服气?我明天就叫四大行把贷款给你抽了。某些个人要到北京来捣乱?告诉铁总,火车票不卖给他。还有谁不服?不服明天中石油中石化的油断供,再不行,断水断电!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就会明白,所谓的国企改革是注定不能成功的。你把剩下的这些控制了经济命脉的大型的国有企业,改成了私营企业,或者哪怕是混合所有制企业,都是在断我党的命根子。真改变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石油的董事长任命通过大股东来就行了,不经过中央高层讨论,于公于私都是我党不能容忍的事情。至于其他的那些合并拆分,都是换汤不换药的事情,没有意义。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这一轮股市,所谓的什么改革牛,我压根就没信过,什么国企改革概念,一带一路概念,炒作得在热火朝天,我从来不参与,哪怕他现在涨到天上去,我也不在轧路机面前捡硬币。这类股票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现在大多已经腰斩了吧。记得雪球上有大v总结过,说炒股就是要“国计民生跟党走”,我是不信的,前段时间的确也很嘚瑟,这两天,天天在上面给粉丝熬心灵鸡汤,劝粉丝不要跳楼。
维持社会稳定
题主坐过地铁吗?没做过地铁总坐过火车吧。
从最早的管仲盐铁官营使得齐国崛起开始,历代的国企目标只有一个:让中央财政更充裕。让中央财政更充裕的方式还有赋税,那为什么重视国企呢?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不用竭而民不知。桑弘羊的这个解释给了很好的回答,说得形象点国企的好处就在于它像水蛭一样,与民争利,吸国民血而民不知。
国有企业(包括国家支持的财阀)的意义就在于解决产业上“有没有”的问题。私企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国企是穷国家对产业进行跨越式发展的工具,对富国重要性较低。说白了就是“没钱又想早点爬科技树”的特殊产物,只有在科技差距极大、科技升级换代很快的国家和年代比较有用。"进口替代"的目的,是为了在更高级的产业进行“两头在外”。如果倒过去看50年代,横向看你会发现中国的人均gdp连东南亚都不如,人家日本台湾50年代就和我们发展了30年后的80年代差不多,更别提我们高速发展的时候,人家还在超高速发展……纵向看,49年中国的工业,如果不算东北日本人发展的那部分,连20年前北洋时代都不如。而工业这东西,是一级级互相依赖的,大部分产业,你不点亮低级科技树,高级根本根本没法发展(印度搞的IT业,就是比较投机取巧的对低端产业依赖比较少的行业,但是其实就是所谓依赖较少的IT代工,除了工业比较好的印度周边国家一样玩不起)。而现代产业需要点亮的科技点如此之多,后进国家靠自己点,金钱和时间的花费那是绝望的。而用最少的钱最快点亮的方法,就是建国企。“低级科技点亮就行了,不要投入太多”,这个后果吗,就是产品质量……国企就是用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这个问题是其次的。只要有,再烂的0.01也比什么都没有的0好无穷多倍。中国整个49后30年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极其没钱。所有农业榨出来的钱,工业化的成果,几乎都被投入到无穷无尽的原始工业积累里面了,而且还要通过这点钱搞产业升级。毕竟,对于高级产业而言,一样是有没有的问题,高级产业生产力,和低级产业是数量级的差别。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搞轻工,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外。这个想法是很好的,问题是就算是轻工业,也是要机器,道路,电力等着一大摊子东西的。这些东西如果自己不能建,就要从国外买,而且为了维护,还要年年买。比如中国现在芯片业进口已经是每年几千亿,已经超过石油的进口额了。而几十年前,中国缺钱是真的,但是更缺的是外汇。钱还可以从农民手里榨出来,外汇真的就只能卖资源了。中国曾经一半的石油是供出口的,因为质量不好还要降价求人家买。穷得实在没办法的时候,甚至在全国缺粮的时候卖过大量粮食。而这都是不可持续的。即使在现代,农村地区,西部地区,都还存在大量的“有没有”的问题。你可以说,让私企来。但是明摆着赔钱的生意,是不可能让私企来做的。现代化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要么需要大量资金,要么需要多年积累。说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东西,铁路。不准让任何前国企职员加入,你让私企自己玩,保证90%专业人员都是外国人才能在不亏本的前提下跑起来。说起国企来,大家平常接触的大多是城市里面直接和消费相关的国企,我们可以说,这部分国企确实是比较落后的。但是一旦从城市光鲜的部分放开目光,去看看和日常相关不大的部分,脏苦累的地质、电力运输、道路建设、山区通讯,农村的医疗等等等……理论上,这些只要你愿意花上和发达国家多一倍的钱,你都可以享受到(为什么穷国还更贵呢?谁叫你自己不能提供,人家提供也是要利润和路费的啊),但是问题不就是没钱吗!中国之所以和那些南美非洲同样从穷国起家(别人甚至当初比你更富裕)的香蕉共和国不同,就在于中国有一个全面、可靠的工业体系。这些国家的首都都似模似样,和欧美比毫不逊色,出了首都就哈哈哈。北上广的中产同学们其实是最不需要国企的,缺什么买买买就是了。问题就是剩下99%啊。大家平时接触的产品,其实细化起来连整个工业体系的1/3都没有,轻工业背后的支持行业,多的令你难以想象,而靠砸外汇买买买,说句实在话,大部分人是没有那个钱的。赚钱的那一半企业都是相似的,不大赚钱的那部分,才是有希望的国家和没有希望的国家的区别所在。在发达国家,这些基础的行业,靠多收费就能维持。对于穷国,就只能靠国企了。而一旦产业形成了,“好不好”的问题,国企就没有私企来得灵活、效率了。私企的最大问题就是锦上添花有能耐,雪中送炭从不来。日本、南韩、台湾、新加坡的一些大型私企,其实也是整个国家力量支持的财阀政治,操作手法不同,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比社会主义国家好那么一点的是,他们还是有竞争和破产的,效率更高。而小企业集团结成大财阀,其目的也是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但是,越灵活的代价就是,同样的升级相对花更多钱。简单说,靠中国这点人均gdp,如果没有国企,你根本过不上现在你还瞧不起的生活。中国这点gdp换算成穷国物价,全国能有几百万人能过上现在二线城市的生活就不错了。大家可能会说,印度gdp还不如中国,人家也有一亿过得还不错的城市居民啊?不好意思,印度曾经也是计划经济挂帅。你可以说印度的国企效率比中国更低下,但是不好意思,那些经济自由的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还不如印度呢。
比官商勾結更上一個層次的是官商一體。
1.控制经济命脉,才能保证一党专政2.收隐形税3.控制言论,强力洗脑
讨论国有企业不能不涉及的以下三个问题:1、巨大的固定成本;2、外部性及其内部化;3、理性参与者假定。听课遁————————————————————————————————更新第一条:巨大的固定成本。会计学的概念我不想普及了,只做一下最简单的说明。把生产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区分的标准是成本是否与产量有关:与产量有关的,我们称之为可变成本——比如原材料,消耗能源费用。与产量无关的,我们称之为可变成本——比如厂房,机器,员工工资(计件工资除外)。接下来,请思考一下几个问题:由私企来运行的话,地铁系统中哪些属于固定成本?通信系统中哪些属于固定成本?事实就是,确实存在一些固定成本极大的产业,对于私企来说,要么私企实力不足,要么产业成本回收周期过长(如果考虑现金流的话周期会更长),这么高额的进入成本,可能只有国家资本才能进入。
转LK不愚蠢的年底长文。---------------------------------------------------------------------国企到底好不好???国企到底好不好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很喜欢的。因为国企是我们公司的大客户,当然也是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大客户。对衣食父母我是抱有内心的尊敬的。那么国企到底好还是不好呢?其实我们举一个不久前发生的例子大家或许就该明白了,年轻的童鞋们可以问问自己的父母,再小一点的可以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春秋战国时期啊…………不对不对,刚建国的时期啊,有个称谓叫做“黑五类”在嗡嗡嗡命期间,“黑五类”常指黑五类子女,也就是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黑五类子弟开始是指地、富、反、坏、右子弟,后来又加上资本家子弟。工农子弟和干部子弟便联手斗黑五类子弟。后来干部子女的父母纷纷被打到,他们于是也成了黑五类子弟,成了大家鄙视的对象。这些人呢,不能上学,不能招工,不能参军。干了好事没有他,干了坏事都归他。血统论嘛,大家都很熟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今天我们看来是十分荒谬的。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知道,人人生而平等。我们看过去这个事情大家都会觉得荒谬。但是今天当我们看待公司,看待企业的时候。我们是否也依然有血统论的局限性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在讨论国企好不好的时候,经常就有这样血统论的问题,不过企业好坏只要是国企,那么它一定就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大家觉得这样认知事物的我们,是否也不是唯物主义,是否不够客观,至少是否不够理性呢?一个公司企业我们评价他的标准很简单,它是否让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如果也各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那么其他什么目的都是空的。只有认同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真认知国企。如果你相信且认同公司的价值在于“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社会公平,社会责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探讨国企到底好不好?-------------------------------------------------------------------国企存在到底有利还是有弊???国企特指中国的国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他特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他的发展功过得失不是谁能够轻松评定的。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现在国企的存在是有利还是有弊呢?这个问题其实在Q1中已经讨论过一小部分。我们再重复一遍。不要说什么国企不国企的,企业本身都是一样的。以血统论来划分,并不是一个科学而客观的划分方法。所以我个人的结论是这样的。1,国家资本所占股份的企业并没有好坏之分,也并不存在利和弊的问题。我们看待一个企业要看的是他的商业模式,经营情况,他的长久发展。而不是所谓血统。2,某些国企,凭借所谓的国计民生的理由,实行行业准入制度,这种既不利于国家人民福祉,也不利于提高行业生产效率,更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做法应该废除。实行的方法并不是把国企私有化,而是应该放开所有的行业准入制度。3,让国企和私企在地位上保持一致。建立健全新时代的公司治理结构,打破过往领导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错位的身份角色。公平开展竞争。这样的国企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可以看到,某大会以来,李总理的执政思路基本上也是这样的。绝对不是大家解读的私有化,变卖国有资产。而是将过去的管理思路,变为以后的投资思路。以后不存在所谓的国有企业,只是有国有资本投资的企业。我们需要明白,一个社会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公司和企业,或者说是组成公司和企业的人。而创造价值的效率,主要来自于人的效率,这里面包括技术,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等。所以作为政府,所应该做的,就是打造最能够公司生产效率的商业环境。进而提高社会整体效率。这样才是明智的选择。-----------------------------------------------------------------------------------
1、保证行业稳定,避免人为导致行业过大波动,成为该行业的生命底线,任何行业都有国企,而且最多烂到国企水平,绝对不会崩2、偏远地区基础建设及经济带动,比如中铁建西北强制吃沙小20年,北方兵器山沟里窝了2代人之类的3、对于最优秀的一批人,能提供他们民企永远不能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对于最无能的一群人,只要听话耗够时间,就能有一份温饱的工作,并且给他们的子女一条路,
这里我忍不住多说两句,曾经我妈他们下属的一个国企工厂破产,是09年的事情,我大学放暑假被我妈抓去当秘书司机保镖三合一,全程参与了破产的后半部分工作,两件事印象很深,一件是开大会听诉求时一个男人哭的都快跪下了,说他儿子太贪玩高中没毕业,在家就等18岁了进厂当工人,厂子破产了他儿子什么都不会从小又吃不了苦,以后怎么办;另一件是说到破产重组只会留下不到三分之一的青壮年时,团结无比的工人们瞬间分化开来,互相之间打量戒备的眼神我一辈子都能记住,那是一礼堂的眼神,人人都是敌人,只有他自己才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堵路的时候聚众打牌,名单宣布之后抽选会面开头第一句话肯定是“领导,我就不明白,XXX他那时候如何如何为什么他能留下来”,吃喝偷原料大保健被警察抓上班睡觉迟到早退什么事都给你列举出来,基佬扒灰玩嫂子都是轻口味的,我听了一个月的劲爆生活小秘密,最后感觉,如果没有国企,这群废物至少一大半得饿死——————————————————分割一下有时间在再编辑
大家说的很对~我来补充点个人见闻。我爸是中石化下属燕山石化的,虽然他并不是石化工人而是个老师,但是我在那长大,通过我爸的描述,对燕化还是有些了解的,不过我爸学理的我学搬砖的,对化工和经济不怎么专业,描述不一定准确,但大概这意思吧。中石化在你们心里肯定是特别拉风那种油老大吧,但是燕化的炼油厂几乎总是在亏损着,因为中央让你卖多少钱你就得卖多少钱,当年油价暴涨的时候,人家小企业甚至有的就直接不干了,小加油站关门,但是东炼厂不能停,亏损也得加大生产,生产越多亏得越多,但不产还不行。等到原油价格终于降了吧,那些小企业开工了…国家也开始下调油价,但问题是那些原油是按之前谈好的价格来的啊,这油拿来炼半天还不如来的价格高呢,加上小加油站又各种优惠价格战,那没辙啊继续赔吧。还有,燕化其实早就不需要这么多管理人员了,但是不能裁啊,得好好养着啊,反而那些工人还不够了,但是,得维稳啊…不过最近也开始搞什么“三定”,还不就那回事。还有就是,这么大个化工厂,各种化学品从乙烯到汽油到橡胶什么都生产,其实效率并不高,但是燕化的第一目的根本不是盈利,而是保障首都blabla的各种需求…所以国企常常得服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叫你顶住你就得顶住,你看这玩意…能指望私企么…
问题:国有企业的意义何在?补充:一般讲,商品价格由工人劳资,原料成本和投资者资本回报组成。国有企业的资本来自国家,少了价格组成中的一个部分,但相同产品的价格却并不比私企便宜。那么对于百姓而言,国企的意义何在?链接: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单单靠收税是满足不了财政支出、军事开支的。那么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笔钱,如果不抽走,那么就会存于百姓、工商业,可能的在地方政府上。民富,则存在地方割据的危险。这条只针对东方民族,因为他们比较偏好统一。看历史1. 唯官山海为可耳管仲最先实行盐铁专营。这里可以先吧专营理解为国营,但是实际上不一样,之后再解释。以下摘录《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者:吴晓波)比如盐业,管仲实行的是专卖政策,开放盐池让民间自由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由于控制了盐业的销售和产量,进而控制了价格,齐国的盐销售到别国去,售价可以抬高到成本价的四十倍,国家和商贾都得利颇丰。之后的汉武帝-桑弘羊也基本上采用管仲的办法。然后汉武帝就死了,承认自己错了,然后开始著名的”盐铁论“,然后桑弘羊AOE天下儒生,提出了三大难题,如果中央不集权(专营/国营算手段),那么如何解决地方割据、财政支出、军事开支的问题。专营VS.国营产-采-销,中央企业垄断三者,一般专营只垄断后两者。后来王莽又开始学习桑弘羊了,并且专营的都是必需品,就是提价再高,老百姓也得买哈哈。果然读书人就是聪明,“寓税于价”哈哈。而且还继续国营化,搞土地,注意哦,土地也是必需品,老百姓要种田,他来分配。当然孙中山也是准备土地国有化的,但是嘛,没权只能谈谈。对了, 刘晏也有必要提一下。刘晏是一位桑弘羊式的理财大师,他前后主管天下财政长达二十多年,是有唐一代任职时间最长的财政长官。除了官营盐业,刘晏还对全国的重要商品产销进行管制,把桑弘羊的平准、均输制度重新搬了出来。他在各地建立常平仓,相当于仓储和物流中心,设置了知院官,随时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动向,然后“贱增贵卖”,以获其利。据《旧唐书·刘晏传》记载,“他全面掌握了商品的供销动向,政府获得了重大的利益,而市场波动则得到了平抑,这是真正高明的治理之术。”中唐在“安史之乱”以后,没有陷入更大的乱境,与刘晏以果断的专营政策迅速改善了中央财政状况有很大关系,因此,史家对刘晏授予了一个桑弘羊式的评价:“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所以中国的统购统销不仅是规模化的优势和干扰市场的劣势,还是有历史原因的,增加财政收入。因此不是这些主管经济的人心黑,而是前人本身就尝试过统购统销,有利有弊,但是一改革,就不知道是能改的更好,还是改的更差。这些主管经济的人也许是鹤立于平凡人之上,但是也不是有通天的本领,万一改的不好,就成千古罪人了。另外连王安石都bug了,这些人基本上都怂的。因此改革其实考察改革者两点:1. 心理素质,有没有勇气改;2. 能力,真的能改好?举一个失败的例子。当政治集权丧失之后,中央财政就变成了“讨饭财政”,最后沦落到靠卖官和地方诸侯贿赂才能维持的地步。《册府元龟·将帅部·贪黩》记载,当时有个叫李泳的长安商人发财之后贿赂中央,竟然当上河阳节度使,成了一方诸侯——“贿赂交通,遂至方镇”。《太平广记·郭使君》也记载,一个目不识丁的富豪靠行贿当上了横州刺史。所谓“向地方诸侯索贿”,就是“羡余制度”。“羡余”的意思是“地方政府收支相抵后的财政剩余”,其实就是在正常的财政上缴之外,节度使们对皇帝的特别进贡。《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各路节度使,或新列税捐,或截取户部钱财,把所得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进献给皇帝个人,美其名曰“羡余”,其实就是公开行贿。宋代学者欧阳修对此评论说:“连天子都要干受贿的事情,那么,老百姓就更加不堪了。”有唐一代,终于没有能够解决军阀割据的问题。唐亡以后是五代十国,五十多年里冒出来十多个国家,中原逐鹿,天下愁苦。
当集权失败,就是地方割据,中央集权成了乞讨者,那么就是五代十国了,地方混战。2. 地方割据1可以看出这样的弊端,因此刘邦放权,但是导致了地方割据。地方诸侯势力庞大,中央集权出现旁落的迹象。刘邦兴汉之后,实行的是分封制,众多同姓和功臣裂地建国。当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推出之后,地方诸侯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迅速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中气焰最盛者就是吴王刘濞,他拥有庞大的铸钱产业,而且吴地靠近东海,既有丰富的铁矿,也是海盐的盛产地,盐、钱、铁三业,让刘濞富甲宇内,他结交各国,逐渐成为一股足以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权贵力量。
综上,分封制+放权让利,使得汉朝有很多人想造反,也有实力造反。这是放权给地方政府的弊端。3. 官商勾结第三,权贵与商人结成交易同盟,并极大地败坏吏治。《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刀闲、南阳孔氏等人“连车骑,交守相”,与地方诸侯互动频繁。汉朝虽然有禁止官吏经商的法令,可是执行得并不严格,在许多史书中都有官员与商人勾结、牟取利益的记载。这是工商业介入后的弊端。只能假设有明君、地方政府不昏庸的前提下,集权方式可以使得地方吏治,减少官商勾结。有一点提一下,“士农工商”,管仲说的时候,被理解错了,大家都觉得商人最low,“商人重利轻离别”,所以一半官商勾结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商人好坏。可是,商人的身份决定了很容易勾结,因为无铁腕。社会精英中的第三个集团——商人阶层,则仍然被排斥在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规定“工商杂类不预士伍”,紧闭商贾从政之门。其子唐太宗李世民也主张将商人排斥在主流社会,特别是政治圈之外。他曾嘱咐重臣房玄龄:“朝廷的各种官位,都是为贤人准备的,那些工商杂流,即便人才出众,也只可以让他们多多发财,一定不能授以官职,使得他们能够与贤人君子并肩而立,同席而食。”这段话在后世非常出名,被历代治国者奉为圭臬,视为一项毋庸置疑的基本国策。此外,唐太宗还在服饰上对各种身份的国民进行区别,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穿绯绿的官服,胥吏的衣服是青色的,一般百姓穿白色的,军士穿黄色的,而商贾则必须穿黑色的。
4. 国营的弊端暴露当然那时候人也不傻,慢慢就发现了国营企业的弊端:1. 专制下,强国易,民富难。且难惠及百姓,所以长期难专制。2. 东西质量差3. 缺乏人的聚集促进技术进步5. 干脆自治?之前提到,中国人偏好统一,有一些可能的解释,虽然我也是不太相信。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历史的事实证明,缺乏集权的地方分裂或自治模式,同样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及物质文明发展的经济制度。与中央集权相比,分权自治所可能——或者说必然带来的战争等暴力威胁,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在这样的逻辑下,中国的国家治理深深地陷入集权与分权的两难境地。所以自治在中国难行得通。而且顺便提下,一旦自治,短期内,会出现大的动荡,那么统治者就会背黑锅,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改革。有时间说说“王安石阴影”。与思想解放同时发生的是经济的惊人大倒退。自战国之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渐让位于商品经济,到了西汉,商贸越来越发达,职业分工趋于专业。然而东汉末年以降,一切工商秩序被践踏破坏,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货币无法正常发行。董卓之后“钱货不行”,老百姓以谷物和布帛为货币,市场机能严重退化。二是地方割据,坞堡林立,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遭到破坏。据邹纪万在《魏晋南北朝史》一书中的统计,永嘉之乱后,坞堡组织发展至高峰,譬如魏郡、汲郡、顿丘有五十余,冀州有百余,雁门、太原等地有三百余,关中地区最多,有三千余,各地豪强纷纷结坞自保。三是城市文明屡兴屡毁。以洛阳为例,三百多年间六兴六毁,繁荣转眼成空,与洛阳齐名的长安至少遭过四次大劫,而南方的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则三次被夷为平地。更为惊心的是人口的锐减。东汉末期的公元157年,全国已有人口7200万,到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时竟锐减至2400万,只剩下三分之一。到公元300年,人口好不容易恢复到3380万,可是“八王之乱”爆发后,人口死亡过半,西晋南迁时,汉族人口甚至已不到1500万。翻开这段史书,到处是残酷杀伐、屠城流血、阴谋政变。长期的分裂战乱,在中华民族的国民记忆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而根植下两个传统价值观:其一,“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在政治上,呼唤大一统的独裁和集权统治;其二,在经济上,向往避世无争的小农社会。这是两个看上去似有矛盾的诉求,最终却在明清两朝得以“完美”实现。
一旦中央集权瓦解,经济、人口将锐减。因此都归咎于统治者是有些过分了。先写到这里,之后想到再更新。————————日 更新新的内容我会写在下方,但是前面的内容有缺失的我就直接补充在前面,就不另起一段了。6. 行政成本增加的部分原因某政体持续时间越长,维系政权的成本就越大。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目前我无法给出证明的答案,最多给的也是例子,和一些适用于某些情况的理论。但是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太适合咱们这个民族了。一个“适用于某些情况的理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刚打下天下,要民心,要政绩,于是轻徭薄赋,不敢在老百姓身上乱摸。可是一旦这个整体维系下去,后世的统治者和官员就开始骄纵了。例子一、北宋赵匡胤打下天下,发展工商业,功绩不错,但是也没有怎么敢动匈奴。后来几个皇帝,具体我忘了,就是还蛮推崇王安石那位,那个掉渣天,分分钟要和匈奴打仗。并且也开始寻租了。皇帝屌炸天,当官的自然顺势而下,一个个国民意识屌炸天,匈奴是渣,日本……。当官的想,我们这么叼,按照功劳大,收益大的理论,我们是不是开始要多捞点。于是养官、养兵的成本上升。中国很多朝代在开国之初,实行的都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可是随着时日推衍,各种赋税便叠床累架地增加起来,人们归之于统治者的贪婪或挥霍。其实,根本原因是行政成本的增加,最刚性者,一为养官成本,二为养兵成本,是为“吏政之患”和“兵政之患”。唐朝的宽松政策持续了120余年,与李世民在这两项的制度创新有关。
前面说过,税收不够,那就抢工商业的,于是国企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里可以提一下李世民,在桑弘羊的三大难题上,是做过功课的,按照当时的时局,他是已经解决了桑弘羊的问题。1. 财政支出、军事支出。这方面,他精兵简政,于是养官、养兵费用下降,于是“财政支出、军事支出”这两个问题缓解。但是大家注意,精兵简政的前提是,这个兵和官要素质高,的确能够一个顶两。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是一次很大的部门精简。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了。据明末学者朱国桢的统计,有唐一代需财政负担的官员总数最多时约为1.8万人。唐朝的官员按官职高低都可以领到一块“职份田”,此外还有永业田,即便是八品或九品的小官,也有永业田二顷。此外,则可以领到一份年薪。即便是养那几百个官员,李世民竟还舍不得由财政出钱,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公廨钱制度”,就是对富豪家庭定向征收一笔“特别财产税”,以此养官。
李世民,精兵简政,降低养官的费用。因此精兵简政是为了少收税,从而得民心。2. 让商人出钱养官。这样的话,朝廷就不用在军事支出上出钱,不用在财政支出部分中养官成本上操心。早在高祖李渊时期,朝廷就对天下的富商进行了一次资产清查,按资产多少定为三等——后来改成九等,并规定“每岁一造册,三年一造籍”。在把人数基本摸清楚的前提下,到了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下达诏书,容许长安七十多所衙门,每所可选“身能估贩、家足资财”的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这一政策,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很可能的情况是,政府贷出的“公廨钱”仅仅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唐太宗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防阁”),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公廨钱制度在唐代执行了很久,玄宗初年,年利率降低到70%,继而再降到60%、50%,每笔强迫贷款金额也有降低,被选中的商人所获权益,早期是当官吏,后来则改为免除徭役。唐太宗发明的这个制度,在后世的学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褒之者认为,这一制度虽然“粗糙”却很直接,政府养活了官员又巧妙地避免了广征税赋。贬之者则认为,这是对富有家庭的一次强制性的制度盘剥,它虽然比汉武帝的算缗令温和一些,不过本质却是一致的,另外,百分之一百的高利率亦是对全国金融市场的破坏,富户很可能以类似利率放贷给一般平民,从而导致全社会资金流通成本的抬高,当时就有人批评说,其结果是“富户既免其徭,贫户则受其弊”。不管怎样,唐太宗想出的“公廨钱”的办法确实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唐初吏治为历代最好。在军费开支上,李世民的支出也很少,唐朝实行的制度是“兵在藩镇”,即由地方财政支出养驻军。李世民任用将帅执行了“三不原则”,即“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以防止他们拥兵坐大。由此可见,李世民算得上是史上最精明的治国者之一,他让富人出钱养官,让地方出钱养兵,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就变得很少,“小政府”因此而生。
高薪养廉,却是让富人养,虽然提高了社会流通成本。部队地方养,但是轮换制,防止了地方军队坐大。因此精兵简政,减少了财税压力。其实解决了桑弘羊的三个难题。但是注意,要看时局的,李世民是开国之初,国家本身养官成本基数不大,并且只要做点功绩,百姓就觉得你厉害,也没有什么列祖列宗的功绩摆在那里,给后辈压力。而且,李世民的改革下来,就是解决了一个旧问题,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解决了世族门阀问题,却留下军阀割据的隐患
因为地方都养兵,富人都养官?那么中央要你何用?有钱就是爹,于是军阀各地雄起。所以到了赵匡胤就开始“杯酒释兵权”,新一轮改革。宋政权能长过唐,绵延三百年,与治国者的很多治理思想有关,其中值得一说的是“杯酒释兵权”。以唐太宗的雄才大略,解决了世族门阀问题,却留下军阀割据的隐患,宋太祖赵匡胤将这个难题从制度上刨除了。赵匡胤的办法就是收缴军权,他借着一场酒席把兵权统统收缴到了中央,由“兵在藩镇”改为中央养兵。在中央与地方的集权—分权制度安排上,这是一个极大的创新。
所以李世民的地方养兵虽好,但是避免不了军阀割据。所以毛沿用了赵匡胤的办法,“党指挥枪”。哈哈哈哈哈,解决了一个旧问题,有产生了一个新问题。中央养兵养官的弊端就是带来了财政负担,反复出现了。兵权收上来之后,旁生出另外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中央从此要养兵。宋朝养兵140万,是历代养兵最多的(清朝养了80万兵,其中八旗20万,绿营60万)。这140万兵,有80万禁军布防在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附近,《水浒传》里有一个“豹子头”林冲,他上梁山前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这80万是个实数,不是虚数。在北方边境有60万厢军。这140万个精壮汉子,加上马匹粮草,基本上就把中央财政给吃了个大半。所以,朱熹就说:“自本朝罢了藩镇,州郡之财已多归于上。……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即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用在了军费开支上。自宋至明清乃至民国,军费支出不堪重负一直是治国者最头痛的事情,是为“兵政之患”。在当代,“兵政之患”似乎不太严重了,可是公务员却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了“吏政之患”,这些都是大一统制度与生俱来的遗传病。
然后,我们假设,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又开始建议,中央养兵不好,我们让地方养,可是前面不是说了嘛:因为地方都养兵,富人都养官?那么中央要你何用?有钱就是爹,于是军阀各地雄起。这是一个难题,至今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可以秀一下问题的症结:因为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为我们就爱大统一。但是我要严肃的说,这生长于我们的心里深处,即使我们不被人理解,也不要怀疑自己。日本人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国家主义。这里说一下赵匡胤忽悠打法。给你左口袋十块钱,然后让你从右口袋还他二十,然后还要让你给他感恩戴德。但同时,宋代的国有专营制度比汉代和唐代更为严酷,它专营的领域更广,惩罚的制度更严格。从现有资料看,宋代国有专营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资本金额之大,都是超越前代的,凡是主要商品,几乎全在国有专营之列,包括茶、盐、酒、醋、矾以及外贸所得的香药、象牙,等等。这些商品都有三个鲜明的共同特点——资源性、必需性和暴利性。政府对违法进入禁榷领域的民间资本采取了十分残酷的政策。赵匡胤一方面大幅度地减税轻赋,同时则发布法令,商人私自贩运矾超过一两、私自销售矾超过三斤者,处死;煮碱达到三斤者,处死;私自酿造酒曲达15斤者,处死;贩运私酒运进城达三斗者,处死;私自贩盐十斤者,处死。对于茶税,则规定每一贯钱都要上缴给中央——“茶利自一钱以上皆归京师”。
所以什么走私、投机倒把都是为了统治服务的法律。给个小的总结:讲述至此,大家就知晓宋代的治理逻辑了:中央要防止地方作乱,就需控制兵权,要控制兵权就要养兵,要养兵就要增加财政收入,要增收就要壮大国有专营事业,壮大了国有事业,民间经济就势必受到挤压,同时造成权贵经济的泛滥。在大一统的治理模式之下,这似乎是一个无法打开的闭环逻辑。
简单来说,宋要在两个东西直接做选择:在地方割据和打压民间资本之间做选择。7. 捎带说下儒家经济方面,儒家能挑毛病,但是不能提出替代性方案。基本上司马光能说,也能批王安石,但是也有且仅限于说。司马先生回来后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任命了一个叫李公择的人当户部尚书,李公择是研究小学的,对财政知识一窍不通,这好比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找了个教授来当财政部长,于是朝野哗然。司马光解释说:“我就是要用这样的办法来告诉大家,中央的政策变化了。”由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儒家在经济治理上是多么无能,经典儒家从孔孟以来,在理财上一直找不到办法,翻来覆去说的都是“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仁义治国”。儒家反法,反得很猛烈,甚至不惜以性命相搏,可是,一旦掌握了权力,却又提不出新颖的建设性方案,这就是中国历代经济治理的一个重大冲突点:儒家“君君臣臣”的思想在政治上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支柱性的作用,可是在经济思想体系上却无法匹配。
8. 王安石阴影王安石的想法基本上和桑弘羊的相似,青苗是独创。“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其实就是两个:第一,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第二,打击富豪,缩小贫富差距。而其结果也是同样的两个:前者的目标在短期内会迅速地实现,长远看却注定失败;后者的目标则从来不会实现。
基本内容:均输这两个字来自于桑弘羊,就是国家成立物资部和物价委员会,管制重要生产资料的产销。这个法令推行后,国家就全面垄断了重要资源的生产和销售,一改实行多年的“买扑”、“钞引”等通商制度,朝廷专设发运使一职,财政拨划专项采购周转资金,统购统销,国营专卖;市易法是对城市商品零售的国家垄断,政府在各地设立市易司,由政府拨出本钱,负责平价购买“滞销商品”,到市场缺货时出售,商品价格由市易司划定;青苗法则是农业领域的变革,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农户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每笔贷款的利息为20%,一年可贷两次。这三大政策,前两者是“桑弘羊版本”的复活,青苗法是王安石的独创。
当然,你也可以联想下我们的计划经济,你基本上就都懂了。1. 管控物价。均输法让发运使衙门成了一个权力空前膨胀的“政府型公司”,它到处与民争利,官方的采购价格与市场波动背道而驰,要么大大低于市场价格几近抢劫,要么大大高于市场价格收受回扣,发运使把大米运到一些缺粮地区,销售价格比之前上涨一倍,正常的市场运行被完全地打乱了。宋朝官员本来就乐于经商,均输法正好给了他们一个中饱私囊的好机会。
管控价格,权贵主义,与市场价格背离。反正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一直在历史重演。市易法“尽收天下之货”,让政府成了最大的商店、银行和物流中心,它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连水果、芝麻都被垄断了起来,城市商业秩序被彻底破坏。宋代学者郑侠在《西塘集》中记载道,自从实行了市易法之后,商人们都不肯到汴梁来做生意,大家绕开都城而行,因为只要一进城门,货物就可能被全数押送到市易司。后来,这些情况被反映到宋神宗那里,连皇帝本人也觉得太过分了,有一次,他对王安石说:“市易司连水果都要垄断起来销售,实在太琐碎了,能不能把这一条给罢废了?”王安石说:“制定法律的关键是,是否有害于人民,不应该因为它的琐碎就罢废了。”
后世中,粮票各种票,算是基于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合理性创新。这里多提一下,政府调控的弊端和市场失灵。有时候,我们就喜欢说市场失灵,市场不好,可是凡事都是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抓住一个不好的东西不放,而是比较,选两种方案,择优而取。这里吐槽下政府调控。各级官员把陈旧的霉粮放给农户,收回的却必须是新粮,放的时候斤两不足,收的时候却故意压秤,一来一回,实际利息竟比向富人借贷还要高。中央为了把钱放出去,就下达贷款指标,地方官只好搞摊派,民间苦不堪言,如果发生水灾旱灾,地方政府为了收回本息,就到处抓人,农民只好卖地卖儿女。
总结,王安石阴影从制度创新的层面来看,“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之前的任何一次。它是最后一次建设性探险,是整体配套性体制改革的“终结之作”。一个特别严重的后果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后来的治国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一位如此才华卓著的财经大师,在工商经济如此发达的宏观环境中,进行一场如此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却造成如此惨烈的失败结局,这令所有的后来者对激进式变革望而却步。它的失败可以说是历史性的,表明基于法家战略和儒家伦理的治国手段在经济改革领域已经无路可走,进不可得,退亦不可得。自北宋之后,南宋、明、清历代治国者基本放弃了体制内的制度创新,开始用更加严酷的管制方式来维持统治,其经济策略越来越谨小慎微、趋向保守,最终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所以说,自王安石之后的中国,真正严肃的经济问题只剩下一个,那就是——稳定。
于是后来有一句熟悉的话:稳定压倒一切,即便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先写到这里,过几天有时间再写。感谢关注。
其中有一位经济学家基本总结了之后中国对待经济的态度。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这都是稳定。这里插一句,朱元璋的想法就是人民最好成为一棵树,不要流动,像沙子一样的被打散,你看没有人的聚集,如何规模化?基本上都是因为王安石阴影,搞的大家都不太敢改革了,维稳最重要。因此,连经济都不要了,作为经济的子集——贸易,当然是反对啊。所以之后才会有什么倭寇啊,鸦片战争啊,都是闭关锁国憋出来的。因此内部人民不能交流,形成不了反动势力。这点曾国藩提到过,比如,如果开什么铁矿,就会使得流民聚集,然后只要来个把个洪秀全这种读过书、但是不得志的文人,那么就要暴动了。对了,插一句,洪秀全专门找农民。并且,外部交流也没有,比如修长城,封海,这样外患也去除了。并且派郑和去查岗,看看他国是否构成威胁,也彰显下国力。因此你不得不佩服后世政治真的运用到了极致。于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就全搞农业好了,而且不是工业化的那种。因此这里可以提一下,技术进步。缺乏了人、资本的聚集,难出现硅谷。因此这样的模式下技术一直是停滞的。因此我国之所以技术停滞,大家可以理解为为政治服务,确切说为稳定服务。当然这也是经验性法则,这不能用于任何时期、任何国家。这里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全球化程度低。一旦全球化程度高了以后,势必出现比明清更强大的竞争者,存在被取代的可能。那么势必倒逼明清统治者发展经济、技术。比如,慈禧后来不就只能这么干。但是嘛,当程度低的时候,便可以牺牲效率,完成稳定。这里提一句,鸦片战争是结果,不是原因。因为在打之前,清政府就已经是渣渣了,而不是和日本打了,清政府才渣渣。今天先更到这里,之后说下洋务。日 更新抱歉,这次更不了洋务运动了。先回答下问题,循序渐进为好。@Q:古代的“国企”和现在的不一样。古代提倡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现在这种小农思想正在慢慢消散。A:对的,基本上表现为维护小农经济。但是维持小农经济的目的,我认为目的是维稳。按照吴晓波的观点,过多的贸易,会造成工商业富裕,部分地方发达,引发老问题——民富、地方割据。因此中央限制贸易,搞小农经济。但是“过去”国企和“现在”国企有一个禀赋是相似的——增加财政收入。目的也是维稳。因为放着这钱给地方、工商业,不是给XX造反。当然现在“国企”承担着走入国门等等等责任,这个需要另当别论。综上,共性——增加财政收入,可以说明国企的意义。但是正如@所说的贸易条件、国企今天其他的禀赋算是这个答案很好的补充,有空我去查查这方面的资料。日更新我觉得大家都喜欢去说国企什么什么的,但是对国企还是要有一个界定。因为我自己感觉,就算是外企TOP500,在中国也和国企差不多。1. 党同伐异“在国有经济改革方面,就如同很多人将中央集权制度与独裁专制画等号一样,国有经济也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记号,不少人认为,中国要成为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就必须让国有经济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这样的必然性推演是否成立,是值得探研的。中国是“国有企业的故乡”,自管仲变法以来,政府就开始对重要资源实行专营,到汉武帝晚期对国营政策的质疑就不绝于耳,在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对儒生们提出的那几个问题,一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答案。因此,历代政府从来没有一个有勇气消灭国有经济体系。”
2. 政商关系按照胡适先生所说,“我们要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问题”,正如邓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如今多年过去了,其实告诉我们的本质就是,面对问题,少党同伐异。我们实际去看,关键是政商关系,并非所有制的问题。因为事实告诉我们,很多外资企业进入到国内,也依然出现了国企类似的问题。因此单单从改变所有制,推进私营企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实是有些片面的。但是我们如果从政商关系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有一些解决办法。下面引述罗胖“拍马屁”的一段话,哈哈。正如万科集团,声明自己不受贿,如今这么多年了,金字招牌一直保持,所倡导的理念就是——不要去确立和政府保持何种关系,是好事坏都不是重点,而是没有关系。当企业和政府,减少了关系,那么相互的权利就不能相通,这样才能达到权利的制衡。日 更新厢军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 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京城的东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辇院、军器库、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绫锦院、弓弩院、东西水磨务、东西窑务、御厨、御膳厨、法酒库、油库、醋库、布库等,以及开封府的步驿、马递铺(骑马递送文件)等。 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 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洋务继续坑。日 更新说洋务。洋务运动是一次改革,但是受到顽固派制度的考量,最后功败垂成。前面说了,因为“王安石阴影”,后世都不太敢改革。改革意味着各领域的分配,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好比越狱,智商高、身手号、有帮手,还需要勇气。首先洋务运动时间不完,和美、日改革实践接近。日本与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更是惊人地接近,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几乎同时拉开帷幕:日,西乡隆盛率2000人从鹿儿岛北上,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迎回明治天皇,日本进入维新时期。通过比较便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迟到不是落后的理由。洋务运动之所以会功败垂成,甚至一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则有另外的原因。先说说顽固派的好话。从制度考量上,改革意味着不稳定。因为某些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来贫富悬殊,带来不稳定。又因为稳定大于发展,所以不发展经济。若上述理由可归于迷信或保守,那么,连一向支持洋务的曾国藩也反对修铁路,他的理由就完全出于制度性的考量。在曾国藩看来,铁路网络一旦修成,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势必大大加快,那么,运行数百年、基于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结构将被彻底打破,新的贫富悬殊和社会动荡将可能发生。因而,无论是外国商人还是中国商人,只要修铁路都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结果都是“以豪强而夺贫民之利”。曾氏之虑是典型的儒家思维,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不是繁荣商贸,而是维持均衡,稳定政权,稳定永远被置于发展之上。洋务派当时的举措也多是发展国有企业的意思。“强兵富国”,富国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财政收入够了,还提富国干嘛。但是当时洋务派不讨巧,搞改革,因此阻力蛮大的,看紫禁城那牲畜拉的火车就知道。因此假设我们自己作为洋务派的领导者,肯定是要做出政绩,在实力上让顽固派闭嘴。于是靠国企挣钱的想法就愈来愈明显了。这里提一句,的确存在为国为民的国企,并且看起来这样也是形势所逼,但是国企用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还是可以谈了的。当然赚钱除了从增量上拿,就只能在存量上了。你看当时的洋务运动的国企(官督商办“基本都是亏的,拿来的增量。那就只能从存量上了,他们就是工商业。但是一开始,商人参与这场运动,本身就是也是为了利益,于是洋务派就只能抢了。1884年,上海爆发金融危机,房价大跌,徐润、郑观应等人曾利用主管招商局财务之便,私自挪用巨款炒作房地产,这时丑闻东窗事发。李鸿章乘机将这些买办“净身出局”,盛宣怀以官方代表身份,兼任督办和总办。徐润等人成为第一批因体制冲突而“牺牲”的“国营企业经理人”。因此可以看到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私有化,不是不想搞,而是形势所逼,搞了国企才能实实在在的拿钱。但是,“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看看别人日本,改革后,就开始有资本高法西斯。而且我们都知道“政商关系”一紧张,工商业基本就发挥不了作用了,长期来看就是工商业发现这买卖是不赚钱还要赔钱,那么就不做了。让襁褓期的洋务企业就夭折了。那时候还需要投资的时候,工商业不出钱,国家财政收入也不是很多的。轮船招商局事件后,洋务派官僚与新兴企业家阶层的“蜜月期”就此结束。在以后十余年中,洋务官僚为工业企业筹集资金变得更加困难,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来源十分有限,全部税收仅占国民纯收入的2.4%,民间资本的失望,使得洋务派的投资手笔越来越小。所以国企在没钱的时候还是真的很难搞,因此每逢缺钱的时候,比较合理的政策的都是促进经济,放松市场。当时如果中央钱够,会搞洋务运动吗?看来也不太会。因为,老百姓没有赚到钱,中央也没有,却还要承担改革风险。因此作为team leader的中央肯定不会干的。从四大利益集团的获益分配来看,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次有利于地方和工商阶层的分权式改革。对于亿万基层民众来说,经济改革如久旱闻雷声,雷声颇隆,却滴雨未落,因此缺乏对改革的支持热情。尤为关键的是,中央政府从来没有在改革中得到经济利益,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朝廷的收入仍然依赖于农业税、盐税和关税,在最高执政集团看来,他们既要承担改革的成本风险、制度风险,又要承担道德风险,却看不到政权因此巩固的迹象,甚至到后期,改革诉求已俨然危及政权本身。所以自始至终,朝廷一直对改革抱持敌意和戒心,成为最被动的一个集团。相对的,那些启动或参与改革的人倒成了最大的获利阶层,盛宣怀、李鸿章家族都因此富甲一时,成了权贵贪腐的典型。就写完了,我突然发现自己这方面历史没有学踏实,看完书再来更。日 更新另外,我们发现国企能够增加财政收入,并且东方文化促进试图维稳。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国企是否使得国家错过一些机遇?这是当然的。一般如资源(石油)等行业国有垄断,那么国家就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优势,一旦其机遇错失,出现了更好的替代品,如美国的页岩,那么这个国家不但没有完全享受资源丰富带来的好处,反而错过了发展的时机。如,俄罗斯,如今财富500强中,不到十家。排名
公司名称(中英文)
营业收入(百万美元)
利润(百万美元)
35769.4 俄罗斯
7832.0 俄罗斯
17111.4 俄罗斯
186 228 22.2 俄罗斯
339 308 7.5 俄罗斯
443 -- 6.8 俄罗斯
472 445 3.8 俄罗斯
498 -- 47.9 俄罗斯
并且排名都不是很好。就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大不如前。参考:有时候我会直接在印象笔记里面写,写好了再复制过来,这里给下公开链接,是实时更新的。
中国足球的经验是:你要想控制一场比赛的结果,裁判和关键球员都要控制。国企就是政府这个裁判派来参加比赛的关键球员。
私人资本是追逐利润的,有利润的地方就有私人资本以快递而言,沿海地区快递四通一达互相竞争,优惠服务层出不穷,EMS被秒的渣都不剩但没有利润的地方,亏本的买卖没人做,圆通申通不到西藏牧区,EMS到青藏铁路川藏公路etc从整体福利而言,国企是将一部分利润补贴到了需要补贴的地区,同时也自己吃了一部分。
写那么长干嘛啊,说点本质的吧。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是宇宙真理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体现,是档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实体抓手,是不参与生产而参与分配的实现方式。至于什么运行效率啊,投资回报啦,谁考虑这些啊,“代表人民+为人民服务”就全解释了。经济命脉的要素划分及其利益分配,其核心话语根基是别人打不过他,其他的只不过是在此之上衍生出的不同说法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传说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