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 贝索斯,贝索斯曾近是一名成功的程序员,20世华尔街以上案例说明的哪些创业道理

杰夫贝索斯曾经是一名成功.以上案例说明了哪些创业的道理_百度知道
杰夫贝索斯曾经是一名成功.以上案例说明了哪些创业的道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将产品建立在需求之上,追求极致体验,选择比聪明重要,创业就是把别人逼死,把自己逼疯,赚钱不是第一目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案例分析杰夫贝索斯曾经是一名成功的程序员,20世纪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学到了什_百度知道
案例分析杰夫贝索斯曾经是一名成功的程序员,20世纪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学到了什
提问者采纳
将产品建立在需求之上,追求极致体验,选择比聪明重要,创业就是把别人逼死,把自己逼疯,赚钱不是第一目的。希望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如果还又不明白的地方请追问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答题不易互相理解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杰夫·贝索斯 (Jeff Bezos) 为什么买下《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集团周一发布消息,同意将其旗下的旗舰报刊品牌卖给亚马逊创世人杰夫?贝索斯。
按投票排序
1. 有两点值得留意:这次是贝索斯个人而非亚马逊公司收购华邮;华邮公司整体微利,但本次收购的对象报纸业务是公司内最大的亏损单元。2. 美国最受尊敬的几家报纸都成名在受家族控制期间:NYT的苏兹贝格家族、华邮的格拉厄姆家族、WSJ的班克罗夫特家族。旧世纪的成功企业家建立起受尊敬报纸运行的范式:尊重采编独立,内容与经营分离,维护新闻价值。3. 家族报纸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首先是盘生意,在那个时间段,报纸就像昨天的Web、今天的移动平台一样,是能获取最多用户的一种产品。几大家族的投资,从单纯的经济回报率来说,都不错。即便到了1970年代,巴菲特投资华邮,坚持持股40年,也涨了100多倍(未核实最新数据,大致是这个范围)。4. 但报纸又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是公器。如赫斯特和默多克那样,以公器行私利,在家族报纸中,不是没有。但这样搞,报纸不会受到社会尊敬,不会成为社会价值的守护者。拥私有报纸,履公器之责,这其中必须有私利的让渡。三大报的家族,原本都是成功的企业家,爱财,但不只爱财,这是建立起采编经营分离模式的必要条件。5. 20世纪末本世纪初,甘奈特等报业公司(报团、媒体集团)纯市场化经营,对家族报纸形成很大的挑战。甘奈特旗下《今日美国》的发行量上就超过了三大报。2005年之前,报团 vs. 家族报纸,是美国报业一个很重要的议题。2005年之后,报业滑坡到来,报团和家族报纸一起受到冲击,这时我们才发现,以报表为重的报团,抗冲击能力居然弱于携带价值观的家族报纸。6. 历经数代之后,老家族已经很难迎接新挑战,其后人很多对新闻业并不感兴趣,从事与新闻完全不沾边的工作。所以,这些家族报纸转手,是必然趋势。7. 但由于报纸的价值+价值观双重属性,收购受尊敬的报纸,并不只依靠单纯的财务估值。一般来说,口碑差、更功利化的买主(譬如默多克),需要付出高于财务估值的价格,以诱惑家族后人放弃对价值观残存的坚持。这种情况在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成功)、韦尔奇收购波士顿环球报(未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得很典型。8. 巴菲特似乎是华邮最合适的买家。他于年布局投资华邮时,华邮正面对政治和经济上压力最大的时候——连续报道水门事件,被政府整得很惨。巴菲特协助华邮挺过难关,坚持在两年时间里持续不断报道水门事件,并最终将总统尼克松赶下了台,这是报纸两百多年历史上,最能体现“光荣与梦想”的案例。据说巴菲特手把手教格拉厄姆老太太投资的理念,包括现在华邮公司最赚钱的教育项目,也是在巴菲特建议购入的。后来巴菲特还把盖茨老婆拉进了华邮董事会,一家报纸的董事会坐着全球最富的两大家族。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时候,每天新闻都在报默多克又怎样说服班克罗夫特家族成员了。当时我查了华邮的资料,知道至少默多克模式搞不定华邮——你总没法用对付班克罗夫特家小盆友的办法,帮他们出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那几千万顾问费,去诱惑巴菲特和盖茨吧?9. 有了上述的背景了解,至少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贝索斯是目前华邮最好的买家之一,他有钱(明摆着的)、尊重价值观(从公开资料推测)、在创新实务方面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明摆着的)。贝索斯致华邮员工的公开信()写得非常棒,传递的信息精确到位:上来就说,我会坚持华邮的价值观——这是我尊重你们的地方。然后说,我会帮你们探索和革新——这是我专业的地方。最后那句话也非常有意思,“我最后想说的一点,跟邮报或者这次所有权的转手都没有关系。我很高兴能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里和唐(指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兼CEO唐纳德o格拉厄姆)变得如此熟悉,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老掌门最熟悉了,我们是十几年的老朋友,可值得信任啦!10. 至于“贝索斯为什么会买下《华盛顿邮报》”,我不是贝索斯,只能靠猜测。如果贝索斯真是如我们通过公开资料看到的那样一位富豪:从事文化相关事业、企业基本没有明显的道德伦理污点、绝大多数产品和创新在价值观和商业上均有良好表现。那么,2013年的贝索斯,更像是1896年的阿道夫·奥兹、1933年的的尤金·梅耶、1902年的克拉伦斯·巴伦,试图以财富、商业和创新延续受到尊敬的社会价值观。对这类企业家来说,这个级别的优质选择已经不多了,今天之后,似乎就剩下苏兹贝格家的NYT了。
科技业的牛人,往往对于内容类公司是很尊重的。乔布斯投资 Pixar,盖茨跟 NBC 合资创建 MSNBC,Paul Allen 投资梦工厂,Sean Parker 曾经试图参与购买华纳唱片公司,以及今天 Jeff Bezos 个人收购《华盛顿邮报》。这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外界虽然感觉科技与内容是泾渭分明的两类公司,但在我看来,它们有一点很像:他们都是创意类公司。科技公司,追求日新月异的好想法。内容公司也一样。创意这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挤出来的。能持续挤出优质创业的机构,必定稀缺。我一直觉得《纽约时报》这种成熟的大报管理极佳:否则,你凭什么保障自己一年三百六十天,连续几十年的,用相对优雅的文笔写出第一手的独家新闻?而且,内容这东西终归会值钱。虽然今天我们处在动荡年代,但一旦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了,那些坐拥优质内容的公司就会翻身。比如,Marvel 漫画,卖漫画惨淡了很多年,但最近十年,它的知识产权创造了多少电影票房?这世界上能保值和增值的产业并不太多,科技业其实是贬值最快的产业,但文化业保值能力非常强。所以,一个大概的判断就是:能够创造好内容的机构虽然会有价值波动,但长期来讲是很值钱的。《华盛顿邮报》当然属于优质内容公司。它是地位仅次于《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全美国前三的大报,影响力无远弗届。远的,如水门事件就不说了,近的,2008 年,它还独揽八个普利策奖项。多厉害。这报纸屹立百年而不倒,说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绝对不过分。它最大的痛苦,其实还不是广告下滑,而是朝新媒体转型太痛苦了。如果知道该怎么转型,哪怕再大的痛苦,我相信 Graham 家族也会承受,帮助它转型成功。但这些年来,华报已经尝试了许多方式,仍然没有看到曙光。现在好了,Jeff Bezos 应该是全世界最懂互联网革命的思想者和实践者之一。而这笔交易对他也挺便宜的(当前个人资产的 1%,在可预见的未来,亚马逊还会升值)。让他来带领美国一流的新闻工作者们穿越黑暗的中世纪吧。
1. 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的案子并不是近几年内顶级传统媒体的唯一收购案:A. 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集团将旗下的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 Magazine)出售给了Sidney Harman。价格未公布,但据称是Harman象征性的支付1美金,同时负担《新闻周刊》的全部负债。2009年《新闻周刊》全年亏损超过3000万美元。B. 2013年5月,纽约时报集团将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出售给了波士顿红袜队的拥有者John Henry,交易价格为7000万美金,同时Henry负担该报纸的全部负债。C. 2012年10月,好莱坞工业第一报《综艺》(Variety)以2500万美金的作价被卖给了的拥有者Penske Media。 D. 2011年11月,《圣迭戈联合论坛报》(San Diego Union-Tribune)被出售给了酒店业大亨Doug Manchester,售价超过1亿美金。另外还有一条可能会发生的收购案:美国石油大亨科赫兄弟计划收购《洛杉矶时报》(L.A. Times)以上这些媒体虽然影响力未必都比得上《华盛顿邮报》,但是哪个不是叱咤风云百多年的传统大报。而他们的出售相对都没有获得特别的关注,仅仅是因为这次收购的主角是杰夫-贝索斯。实际上,近年来美国传统媒体的运营十分艰难,多数传统大报都是在年亏损几千万美金的状态下勉力支撑。因此许多传统大媒的拥有者,都已经开始找到咨询公司或者私募基金合作,试图将手中的纸媒资产出手套现。而贝索斯的2.5亿美金的卖价算不算贵?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颇有意思:《十样比邮报还贵的东西》,请戳:但同时,美国著名独立媒体分析家阿伦-穆特(Alan D.Mutter)在知道此次收购案后也指出:The Grahams are probably the last people in the world who’ll make money selling a newspaper. 2. 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一定不只是个人行为。如果把世界上的企业家进行分类,我的分类方法是:第一类,制造产品和服务供人们消费的;第二类,通过创造一种崭新模式,而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甚至全人类文化;在这里,做什么产品和服务并不是最重要的。说起来,乔布斯、贝索斯、盖茨和马云都可以算成第二类。亚马逊业已改变了人们的购书模式、阅读模式,接下来是不是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模式了?而一家传统大报,无疑是完美的载体。这里有一个很无趣的商业逻辑。在目前阶段,传统媒体的估值是很难确定的,否则《新闻周刊》的账面价值不会只有1美金,《联合论坛报》也不会比《波士顿环球报》还贵。如果用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一家亏损厉害的传统媒体(去年华盛顿邮报集团亏损5700万美金,绝大多数因为《华盛顿邮报》),亚马逊的股东们将蒙受股价损失(这可和亚马逊自有业务长期亏损性质不大相同),董事会们批准这项交易也会面临阻力;但如果收购的主体是贝索斯本人,对股东们就没太多厉害关系;而如果贝索斯能够利用《华盛顿邮报》为亚马逊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商业价值,还能正面影响股价。3. 关于为什么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私人想法A. 《华盛顿邮报》应该是目前市面上可购买的最好的内容制造商和媒体;而贝索斯一定早就想对内容和媒体做些什么了B. 贝索斯肯定会转变变这家报纸的广告和营收模式;难以想象如果每一个Kindle或者Kindle Fire都预先装一个《华盛顿邮报》的App会有怎样的效果?C. 亚马逊有一个视频频道叫Amazon Prime Instant;而邮报呢,最近好像也做了一个很不错的视频内容网站 D. 另外邮报多年来的累积的数据库是很惊人的,这对亚马逊的数据库是很重要的补充。而亚马逊的数据库也能帮邮报更好的分析读者需求和倾向。既然Netflix可以用大数据做电视剧;没理由Amazon不能用大数据做报纸啊……
贝索斯买下《华盛顿邮报》后,很多人去问Business Insider创始人Henry Blodget为什么?因为年初老贝也投资了这家商业科技新闻网站。Blodget回答说不知道,但是他还是忍不住“speculate”一下。(英文:;中文翻译by虎嗅:)。基于对这位亚马逊创始人的了解,我非常认同三点:1) 贝索斯可能认为拥有《华盛顿邮报》是一件非常酷而有趣的事情。老贝虽然是个成功的商人,但他有些投资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为了赚钱。成立Blue Origin宇宙飞船公司和研发“万年钟”就是最好的例子。2)老贝相信数字新闻就像电商一样,可以为用户/读者定制内容。“个性化推荐”是亚马逊成功的法宝之一。他可以将这项技术用于邮报,加速其互联网进程并提高成功概率。3)邮报对亚马逊现有业务的支持和互补,包括补充Kindle设备上的订阅服务和Amazon Prime为会员提供的免费影视节目。亚马逊已经通过Amazon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等出版服务涉足出版业。拥有一家报纸将扩充其在出版领域的版图,深化其在出版业的影响,获得更多话语权,并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独立作者。有意思的是,收购宣布后,《华盛顿邮报》即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以Business Insider接受投资后的改变来预测自己的 未来 答案是“更多的新闻”和“更多好的新闻”。这算是邮报记者对自己雇主被收购后的前景展望。这样乐观、信心满满的正面表态还真不多见。
一些非常浅显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Jeff Bezos 热衷投资,他对那些有潜在增长价值的东西感兴趣。Bezos Expeditions 投资的一长串列表里面不乏这样的项目,譬如说终身教育平台 TeachStreet,譬如说图片编辑解决方案提供商 Aviary,譬如说工业机器人 Rethink Robotics,邻里私密社交 Nextdoor...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私人(不是上面那个投资公司)投资的 Blue Origin,一个商用载人航天器研发制造公司。Bezos 很少谈及他的这笔投资,而且这个公司也非常神秘,有着一个让人不明觉厉的座右铭 ── Gradatim Ferociter ── 即拉丁语,“以令人敬畏的方式循序渐进”。拉回这个问题,其实就四个月之前,Bezos 投资了 ,一家 “频繁发布耸人听闻标题文章,重在数量,SEO 为赢,以惊人速度成长起来” 的新媒体网站公司。所以我们看到其实 Bozes 个人对媒体行业和它的发展感兴趣,那么这次收购华盛顿邮报是否跟四个月收购 BI 的目的一样?我猜测 Bezos 其实类似花伦巴菲特,看到传统媒体的价值,跟 Steve Jobs 一样信奉传统主流媒体继续存在的必然性(还记得乔布斯说过 “难道你真的想以后只读博客了吗”),同时 Bezos 作为一个卓越的科技和商业领袖,对传统媒体的转变和机遇应该很有信心。虽然他现在说没有什么计划:There is no map, and charting a path ahead will not be easy. We will need to invent, which means we will need to experiment. Our touchstone will be readers, understanding what they care about – government, local leaders, restaurant openings, scout troops, businesses, charities, governors, sports – and working backwards from there. I’m excited and optimistic about the opportunity for invention.至于 Bezos 是不是想要凭借华盛顿邮报(1970 年代初通過揭露水門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總統退職,《華盛頓郵報》獲得了國際威望 [...] 由於它位於美國首都,它尤其擅長於報導美國國內政治動態... via Wikipedia)来增加自己政府游说的实力和筹码,我个人认为这必定是有很大关系。由于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免消费税的电子商务),Amazon 一直在 lobby 上非常用力,而且随着涉足更多如硬件制造领域,潜在的风险和不明纠纷突增,并且近几年竞争对手如 Google 的 lobby 投入惊人,Amazon 今年也将创历史新高,显然这样的比拼花费不少,那么这个时候如何更有效地花钱,也至关重要了。至少华盛顿邮报的政治影响力其它媒体远不可比拟。但如何分析后续影响,在下无能,只能等待专业人士解答。(说起来 Apple 一直似乎更善于,lobby 不上心,好担忧...)
刚看完关于亚马逊和贝佐斯的一本书。十分赞同的词:情怀。但我认为这个情怀更偏重于个人的爱好。贝佐斯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他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理想主义者。他可能觉得这报纸很伟大,要买他,以后干大事用;也可能只是觉得这报纸很好玩,我喜欢。
我从来不看《华盛顿邮报》,偶尔看看《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后二者通常的情况其实和大陆的大多数报纸没什么大的区别,满篇都是廉价的新闻和屎一样的分析评论,你费大力气去挖影帝家族有多少钱,这种报道本身是廉价的,我也没觉得去爆总统丑闻能比爆谢霆锋的三角恋高尚到哪儿去。总之一句话,登在报纸上的一切都是廉价的,有本事去写书。我同意所说的“内容从长远来说是值钱的”,但对不起,“新闻从长远来说是不值钱的”,更何况现在所谓的“新闻”,不过是提前几天让你知道下一代iPhone长什么样——《华盛顿邮报》不是MARVEL。那些认为《华盛顿邮报》有Amazon想要的“大数据”的,我只能笑笑——《华盛顿邮报》的“大数据"大概只对斯蒂格·拉森这样的侦探小说家有用,对Amazon是没狗屁用处的。Jeff Bezos也只是个很有钱的地球人而已,他又不是阿凡达,总之我是不相信他能改变什么——传统报业没落是不可能被逆转的。其实Bezos“个人”收购《华盛顿邮报》,更可能是他的老朋友Donald Graham实在玩不下去了,但又现想找个可靠的人接手,Bezos一看价钱又不贵,于是就出于“哥们义气”把《华盛顿邮报》买了过来,就当帮Graham一个忙——说不定以后要竞选议员什么的,Graham也能帮他一个忙——反正肯定不是为了拯救《华盛顿邮报》,他也救不了,厚厚一打实体报纸这种玩意,连免费送都没人要看,我一个礼拜开一次信箱,把信箱里塞满的《东方早报》直接扔进垃圾桶。Bezos能做的,顶多就是鼓励大牌记者自己去建网站,就像莫博士和Kara Swisher创立AllthingsD——但这样的网站不会把赚到的钱给《华盛顿邮报》花,就像《华尔街日报》是《华尔街日报》,AllthingsD是AllthingsD,两者关系还有点紧张。这就好比,我有个朋友要移民,又不舍得他养了十年的波斯猫,于是找到我,要把波斯猫托付给我,我一看猫是我喜欢的类型,于是就答应了,但也不好意思白要——市面上波斯猫还挺贵的——于是我给了我朋友2500块钱,当作把猫”买“下来了。于是皆大欢喜。Bezos就是那个花2.5亿买猫,顺便帮朋友一个忙的人——他还能花得起每年5000万给老猫买猫粮——但是老猫吃再多猫粮,也是不可能变回年轻的猫的。PS:那些以为Bezos有什么Big Picture的同学,醒醒吧,别天真了!你以为Bezos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来整个买下《华邮》?除了因为Amazon董事会不会支持他花2.5亿买一个老报社还能有什么理由——再进一步,如果Bezos对《华邮》有成熟的改革计划,你觉得他会不能说服董事会?事实就是,Bezos自己也不知道把《华邮》买回来要怎么改,这笔投资他甚至都没划入他自己的投资基金Bezos Expeditions!花2.5亿买一个自己心里也没底的报社回来,这究竟是一笔生意多些还是人情多一些?动动脑子吧!最后,把一个成功的商人捧成神,是最让人厌恶的事,并不是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几万字的道理可讲的。
杰夫·贝索思作为利用互联网科技运营“传统营销项目”的大拿,肯定明白传统媒体在传递整体价值观方面的社会影响力,这是西方生产和营销“阅读价值”这么多年以来沉淀出的结果。而和之前“迫不及待地推出kindle”(我们先不去讨论推出kindle是个人行为还是企业行为)相比,如 老师所言——其实就四个月之前,Bezos 投资了 ,一家 “频繁发布耸人听闻标题文章,重在数量,SEO 为赢,以惊人速度成长起来” 的新媒体网站公司。怎么看,都觉得贝索斯这一连串的行为,是可以当作他涉足“新媒体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撇开政治不谈(因为我没有去研究过贝索斯政治上的敏感性对于其商业帝国的影响),贝索斯目前有了硬件、有了销售渠道、有了受众、有了初步成功的电子阅读产品(书籍),有了网站——最终,他有了一份在生产和销售阅读价值方面沉淀很深的报纸。于是,我个人认为,电子报纸,或者说在kindle为初始平台上的、更广泛化的、以电子报刊订阅为终端行为的电子报刊出版业,最终能在贝索斯手中形成。从以个人行为收购《华盛顿邮报》的举措来看,贝索斯可能还没有想好如何把报纸放到亚马逊的电子货架,放到kindle或是其他移动终端上,也许他想到了,但是目前《华盛顿邮报》的所有人,主编、编辑、记者也可能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转变。于是,就有了公开信当中说的:我会坚持华邮的价值观——这是我尊重你们的地方。然后说,我会帮你们探索和革新——这是我专业的地方。但是,传统平媒,包括报纸在内,以之前的方式(例如阅读喜好和出版类型)细分市场,获得了成功;而现在新媒体,如果要以传统方式细分市场,那绝对不可能。因为阅读的载体统一了,特别是iPhone、iPad对于移动终端界面、使用习惯和用户体验的统一,已经掌握并界定了用户的使用过程,这是用户必须去学习、适应而又无法抗拒的。在新媒体目前发展的道路上,载体/工具使用习惯的改变,一定会伴生着阅读个性的改变,即使最终无法决定对内容的消费走向何方,但的确足以影响相当一部分用户基数——但是有没有不用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产生剧烈影响,又能依靠内容价值收获他们消费的过程和结果的可能呢?我想,这应该是有的。是不是所有的用户都非得需要去学习Phone、Pad的操作方式,才能实现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个真的未必——我这样的二逼青年能够看到这一点,贝索斯这样的大拿肯定比我看得更为透彻。这是一个阅读快餐化的年代,但是也是细分市场的年代。在庞大的IT科技齿轮的碾压下,大家已经对通过网站、APP了解信息习以为常,但报纸和杂志依然没有消亡,刨掉政治性质的原因,就是市场依然存在。而且,还有着这样的一大批用户,习惯了每天清早从门口的报箱里拿报纸(生理行为产生的反映),习惯了每天坐在咖啡馆里看报纸(地点催生的行为内容),习惯了每天晚饭后/临睡前看报纸(个性化的舒适性需求)。这是平媒在价值内容沉淀方面的最为可贵的体现,因为平媒在漫长的岁月中固化了这一大批用户,因此使得平媒的生存成为可能,也让平媒电子化成为可能。由于The Daily的轰烈死去,已经给所有的媒体人一本生动的反面教材。光是研究The Daily为何倒下,估计就可以催生更多的平媒在电子化过程当中的成功。传统的报纸作为最简单上手的载体,和目前电子媒体载体的区别就在于“体验壁垒”。要让40岁以上的人再去学习一整套电子媒体载体的使用方法,比摊开报纸寻找版面难上百万倍。注意,他们不是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而是因为在他们已经固化了的认知当中,这样的体验壁垒太坚固了,并且不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这估计就是贝索斯所说的“探索和革新”。如何将报刊电子化之后的体验壁垒降到最低,而把电子报刊的阅读价值提到和原来的平媒一样高,也许现在贝索斯已经走到了所有人的前头。之前说过,贝索斯目前有了硬件、有了销售渠道、有了受众、有了初步成功的电子阅读产品(书籍),有了网站——最终,他有了一份在生产和销售阅读价值方面沉淀很深的报纸。现在来具体猜想如何对《华盛顿邮报》进行改革。有了硬件:kindle的阅读适应性是相对更简单的,而且还能继续简单下去。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初始化的功能定义并非不可能。现在打开kindle几乎等于打开你想要的书,那么,打开电子报纸能够到多简单的程度,已经可想而知。有了销售渠道:贝索斯有一个几乎是适合所有人的大报箱——亚马逊网站。报纸订阅过程、推送过程,都可以通过亚马逊这个电商平台完成。有了受众:亚马逊的用户。就算电子报纸的用户最终被细分到那些不怎么懂得使用购物网站的、极为偏门的传统而固执的用户身上,亚马逊强大的地推能力、广告指引能力都能够降低受众的门槛。很恐怖的是,现在除了亚马逊的用户,贝索斯还有了《华盛顿邮报》的用户。有了初步成功的电子阅读产品:现在看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了,从他们当中细分出电子报纸用户,或者引导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电子报纸上面,不是不可能。有了网站:贝索斯更加容易明白信息传递过程当中,平媒和网媒的差异,也更容易区分出电子报刊最终归属于什么人群、能够分化什么人群。有了《华盛顿邮报》:这才是电子报刊的杀手锏。买下一家具有全局性影响力的报纸,不费吹灰之力就有了内容的制高点、单个行业内的制高点、多个行业之间互相渗透所形成的的新兴领域的制高点。现在《华盛顿邮报》的内容价值、行业价值和市场价值已经不单纯属于媒体行业了。它会和贝索斯想要与之发生的任何一个行业挂钩,并且以自己的声音权重影响着这些行业。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新兴的“平媒电子化”不能取得想象中的高速成长的原因。如何转变传统内容生产者的概念,将传统的内容生产工序极致简化,却有保留其阅读价值,尽量在不发生根本性颠覆的基础上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然后和最新的发行方式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才是贝索斯现在在解决的问题。华盛顿邮报必然不能像The Daily那样,一个专题花了一个星期才做出来居然还沾沾自喜。这是给所有媒体人看在眼里的血淋淋的教训。至于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了。想听到报童在门外的自行车铃声?用叫醒服务代替。想收藏自己喜欢的内容?用收藏夹代替剪刀。想和以前一样和身边的朋友、家人分享并谈论?现在谁说只能买一个kindle的。而且谁说别的设备不能阅读本机收藏夹的。谁说内容投射和有声播报不能取代“将其中一张报纸分给别人”的。网络普及率?拜托,现在网络速度最不能保证的不是欧洲和美国,而是中国。目前,最有可能消除用户对电子报刊的体验壁垒的产品,私以为还是kindle。产品的互异性决定了kindle可以更偏向实用地去降低、甚至消弭被细分之后的用户对电子报刊的使用门槛,它既不是一台电话,也不是一台平板电脑,就是一台阅读器。亚马逊网站的门槛并不高,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单独为电子报刊建立一个极简化而且类似ATM机这样指导性很强的订阅界面,贝索斯可能只需要3天就弄出来了。到时候发行成本“一下子的减重让飞机猛地向上一窜”,基数更大的壮/中/老年市场,也就真的敞开了大门。至于以后芝加哥街头还有没有“卖报卖报!欧洲著名记者丁丁死于枪杀”这样应景的吆喝声,这不是贝索斯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看了几个答案都没看得特别明白。“内容终归有价值”,“Bezos有理想情结”……原因就这么简单和表面吗?我觉得Bezos收购传统媒体,是一种率先的觉醒。作为一个电商的先行者,Bezos最先意识到在互联网上,电子商务本质上就是媒体。在传统行业,卖场和媒体是完全不交替的两个行业。但在互联网上,无论是从形式,还是盈利模式上,电子商务和媒体的界限模糊了。媒体的电子商务化,和电子商务的媒体化,长远看是一个大趋势。由此Bezos或许觉得买个传统媒体,帮助他实现电子商务化,可能能成就他下一个伟业。我预个言:Bezos一定会给华盛顿邮报网站和电子版加载上支付系统,开始摸索媒体直接介入到支付环节会如何。其实这也不是Bezos的发明,很多网站早就开始这么做了。国内的去哪儿,从媒体变成电商(推在线交易系统);淘宝,从电商变成媒体(搜索广告)。传统媒体可悲的地方就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未来根本不是其他同类媒体打败他们,革他们命的可能是电子商务。
情怀。商业巨头不忍看到作为民主社会守护神的报纸就此消亡,他也深知美国需要它们。
据《纽约客》8月6日报道,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Jeff Bezos)将支付2.5亿美元现金,已个人名义收购《华盛顿邮报》。就在各家媒体纷纷揣测贝索斯这一举动的背后意义时,贝索斯却表示收购这件事“太混乱了”,自己只是不小心点错了鼠标而已。一声呵呵呵
亚马逊创始人无收购华盛顿邮报意愿 系点错鼠标日17:43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资料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纽约客》8月6日报道,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Jeff Bezos)将支付2.5亿美元现金,已个人名义收购《华盛顿邮报》。就在各家媒体纷纷揣测贝索斯这一举动的背后意义时,贝索斯却表示收购这件事“太混乱了”,自己只是不小心点错了鼠标而已。  报道称,贝索斯身家252亿美元,在美国《福布斯》富豪榜位列第19名。鉴于贝索斯曾引领图书进入数字时代,媒体纷纷猜测这次的收购能否帮助《华盛顿邮报》适应“新媒体”浪潮冲击。就在各家媒体还没回过神的时候,贝索斯于当地时间8月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的表示,自己并没有购买意愿。  贝索斯称:“我猜我当时可能正在浏览他们的网页,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点了什么。我什么都不想买!”“我绝不可能购买《华盛顿邮报》,我都没读过它。”  贝索斯表示,他的美国运通卡在6日上午收到了一笔2.5亿美元的付款通知。在咨询过信用卡公司后,他才知道自己需要花费2.5亿美元购买《华盛顿邮报》,贝索斯形容这“不是一般的疯狂”。  贝索斯称自己给《华盛顿邮报》的客服打了电话,想解释这个误会,但是只收到了几句搪塞。“我一直在跟他们说我也不知道事情怎么会这样,我不想收购。但是事情好像没有转还的余地了。”链接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种炫富方式真心碉堡了
Bezos收购《华盛顿邮报》虽然离我们挺遥远的,但收购后难道就像国内报纸般夹张Amazon的产品DM么?这样,太缺技术含量和小儿科了,笑,咱没想都想到了,Bezos会头脑发热今天改行做慈善事业了么。哪怕真是做慈善,跟牛顿一样最后做了回冤大头,可这点钱,人家也亏得了起。虽然只是Bezos的个人投资行为,但日后避免敏感的关联交易再注入Amazon也不难,鉴于邮报现在并非盈利性资产甚至亏损,至少短期内也多少会影响财报,Amazon股东想发扬抗议传统也没门的,比较稳妥,也对股东负责。何况,Bezos个人长期持有或者注入Amazon也极有可能将邮报运作成稳定现金流的优质资产,还不消说长期整合后的价值增殖,也避免刺激市场和既有纸媒受众客户和诱发不必要的麻烦,另外,这么迂回处理也相当低调,免得不得不提前曝光如下述推测的战略意图。另外,毕竟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实际价值难以准确估量,相比高科技产业淘汰周期要长并且近乎无限高毛利的。纸媒是不死鸟,君不见平板和智能终端也都火了这么久,可好莱坞电影的日常主流生活场景中还是拿报纸、咖啡作为典型道具的。所以,个人斗胆推测下Bezos收购《华盛顿邮报》的战略意图,或者主要价值在:1.本身邮报的公信力、覆盖和订阅的受众人群素质都不错,至少可将邮报是作为实时焦点内容提供源,数字化后整合到kindle中发售付费电子版,置换延伸到现有受众或者潜在受众中,不管包月包年零售均可,完善并充实Amazon的文化产业和衍生的社交领域多内容形式形态全面布局,单此一项加云处理技术坚持几十年兴许都可以做近现代历史wiki了;2.收集分析更多消费者行为再充实到亚马逊的大数据库中,不管是kindle数字式阅读还是传统纸媒形式的受众人群,基本可以将消费者行为数据全面系统性的对应精准,考虑到隐私保护政策也可以模糊对应特定群体,足以发现区域性时间性等偏好特征,做更有效地个性化推荐,将数据信息快速转化为实际商业价值;3.整合包括邮报在内的纸媒的出版销售派发渠道到自有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物流配送路线和网络布局,进一步开放物流平台,部署O2O,好比每天送个报纸或者投递资料等,收集下顺便预约或者顺路直接收取快递抢下其他UPS、FedEx的生意行不,要不同时送点或收集生鲜水果牛奶蔬菜订单什么的,要不代收下美国总统大选的记名选票和报税单之类的,再有邮报实时跟踪报道哪里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恐怖袭击马上共享调整等等;4.创造性地持续接触用户改善体验,如上述2和3两点所述,开创了大量介入日常生活的接触点,直接接触客户的机会和曝光度都可以大量提升,Amazon后续进行相关业务拓展、市场和客户调研、巩固信任度、建立持续沟通、产品和服务测试与监测优化等等,背后的商业和公益价值想象力都不可小视;5.立体的公关资源整合,温柔地操控与引导社会舆论和政策走向,足以有效影响美国政坛政客们对电商或Amazon的政策利好,正所谓朝中有人好经商,中美亦然,还可以削减Amazon的市场预算了,也无垄断之忧,毕竟邮报不是垄断的。以上,都是个人推测,本人无美国生活历史和Amazon的工作经历,如有偏颇,也请海涵,不要纠结一点,忘了放眼全篇。
谢邀。上面几位对此次收购都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了。我来说说关于亚马逊在美国政府的政治游说能力这方面。
近年来,亚马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已通过亚马逊网络服务(AWS)逐渐打入远程计算、存储和其他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亚马逊公司正试图向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寻求良机。然而,这些组织机构对合作伙伴的选择非常谨慎,条件也 比较苛刻,尤其是在涉及到诸如安全和法律法规方面。
但是今年五月,路透社撰文称,美国政府已认证亚马逊公司网络的云端服务符合安全标准,批准并授权其为联邦政府机构使用。
去年,美国政府开始实行联邦风险及授权管理项目(Federal Risk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Program, FedRAMP)。这是一项有关云服务的泛政府安全认证项目,试图通过完善的评估认证计划,使得云端服务的安全预警评估更加标准化和精简化。在此项目施行之前,若云服务供应商想要向政府机构出售信息技术服务,每个单独的项目均需要获得授权,不仅影响效率,也大大增加了成本。通过联邦风险评估项目(FedRAMP),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只需要获得一次政府机构的官方认证,它的云端服务便可以供政府机构在多个项目上使用多次。
亚马逊网络称,美国医疗与公共服务部已决定引入三年的亚马逊云端数据使用权限。云端服务范围涵盖这个机构以及其下属的业务司,包括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全球公共部门的副总裁卡尔森(Teresa Carlson)表示,“通过使用我们的系统,联邦机构可以节省费用和时间,同时也会为亚马逊网络精简开支”。
这只是亚马逊网络在这类合作中走出的一小步。包括这次收购华盛顿邮报。这次的收购,就是一次很直白的投资。为什么贝索斯用个人资产收购华邮?就是因为它值钱,在一定时期内会一直值钱,并且在出版业下一次转型之后很可能会变得更值钱。
在收购华邮之前亚马逊在华府的游说能力一直就是不可被忽视的。亚马逊也获得了中央情报局6亿美元的云服务订单,而一同竞标的公司共有5家,它们是:亚马逊、IBM、微软、AT&T和另一家身份尚未确定的公司。
当亚马逊赢得订单的时候,IBM提出了抗议,因此美国政府可计量性办公室才发布了那份报告。该部门在6月份表示,中情局重新进行了合同谈判过程中的某些工作,为IBM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但是美国政府可计量性办公室还说,亚马逊提出的服务和报价方案是最优的。
再联想到最近苹果与亚马逊就操纵电子书价格对薄公堂一事,亚马逊对政府方面的游说能力可见一斑,而且此次对华邮的收购在可预见的未来只会让这种能力只增不减。就用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分析师卡洛斯柯吉娜的一句话作为本答案的结尾:“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最成熟和最强大的IT公司之一。”
今年九月中旬刚刚访问了The Post,正好贝索斯刚跟他们交流过。我感觉这家报纸已经人才凋零,贝索斯买下,在美国媒体的朋友有不少猜测。其中之一就是认为贝索斯需要接通DC的政治管道,以此影响一些政策的制定,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电商的税收政策,当然也还有一些是贝索斯和他的朋友们认同的一些重要政策(例如移民政策等)……某种程度上它更像一个Lobby机构……所以贝索斯的收购行为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投资行为,当然毫无疑问他肯定希望The Post获得商业成功,但在他打算收购它的那一刻他并不确定如何让这家传统媒体获得成功(从他跟The Post的人交流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点,主编Martin告诉我的原话也如此),所以他收购的初衷与其说是基于商业不如说是基于其他考虑。
尝试从Jeff Bezos的惯常行为模式去解释这件事:1. 他看长期收益,且只看长期2. 他重布局,重栽培而后结果,哪怕周期很长3. 他的思维通常是单向而深入,避免过度多元化4. 他是信息消费方面的专家,且情有独钟他是书店起家,首先尝试改变的是消费模式,也曾经试图做过音乐领域,但未做尝试。但基本思路类似,就是缩短发行的周期以及成本,“人人可出书,人人可唱歌,人人可发行”,用这种民主化的理念去经营,让发行成为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我觉得这是他最本源的初衷,长尾。而Amazon取得巨大的成功的同时,云计算从中衍生,主打是为小企业提供云端服务,还是“人人”的理念。再后,Kindle出现,让长尾更长。再后就是华盛顿邮报的收购。长期:他要改变新闻的格局,他要改变传媒。再次让“专业的”报纸,新闻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海量电子发行。布局:Kindle将是独有的新闻载体,Kindle不仅仅是电子阅读设备。同时,海量的客户信息搜集,点点滴滴分分秒秒处处。单向:传媒,先去改变传媒。Amazon网上书店是1.0, Kindle是2.0, Kindle上的华盛顿邮报是3.0,未来还有电台电视台。信息消费:我只是喜欢,是的,他只是更喜欢这个领域。
贝索斯既是一个极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名“冒险家”。他曾拒绝极为优厚的待遇,自己创建亚马逊公司,将亚马逊公司建成了众多图书公司中名副其实的亚马逊。之后贝佐斯还要不断快速扩充,简单地说,也就是“大,还要再大”这几个字。他的经营已经不仅仅限于书籍了,他要建立一个最大的网络购物中心。他的冒险精神无疑是他获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他本身具有的冒险精神,因此对于同样有冒险精神的华盛顿邮报充分尊重。正是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顶住巨大压力的勇气,在尼克松政府的白色恐怖下表现的毅然决然,才使华盛顿邮报在这场赌局中获胜,把尼克松拉下台。收购这家如此富于冒险精神的报纸,贝索斯很乐意收购并帮助他们走出低谷。当然贝索斯能收购华盛顿邮报,必然对华盛顿邮报的未来有乐观的展望。有他自己的创新和实验计划。我们不是贝索斯,不能明白他如何计划,只能猜测。希望贝索斯能带领华盛顿邮报走出低谷,重振华这个能够捍卫民主和真相的英雄的雄风。
据说是晚上购物买错了
Buy to reform
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性:尝试由互联网界来做传统报业数字化这件事。报业数字化从报业方的努力一直不算成功(参见the daily),而这次可以理解为从互联网界对这个问题想有个尝试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程序员怎么创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