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知青涨工资 退休插队是否给长工资

注册 10-5-14行业 其它
知青笑谈“兵团”与“插队”的区别
“兵团”与“插队”的区别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去向大致有两个,一是去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一是去农村人民公社插队落户,简称插队。大家来说说,“兵团”与“插队”有什么不同? & && &先起个头,& & “插队”:收入没保证,干一天挣一天的工分。不出工就没工分。秋后算帐时收入的多少还得看工分的分值,多的地方十分工值一两元钱,可以分到几十上百元钱。少的地方十分工只值几分钱,极有可能分不到钱反而欠债。& & “兵团”:收入固定。多少不清楚。& & “插队”:基本上处于没人管的状态。按一些“兵团”朋友的说法是“自由”!想回家了,抬脚就走(当然,是买票,还是搭车或蹭车,全凭个人的本事)。请假,跟队长打个招呼就行。路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兵团”:有班、排、连、团等好多级管着,各级领导有不少还是现役军人担任。探亲的路费是否报销,还是请“兵团”朋友们自己说吧。2.也早想立此题目与大家聊聊,看来与楼主不谋而合,那我补充些,也希望大家拥趸。
& &兵团:是整体,有团队精神,也有上级“时刻”领导;
& &插队:虽有村支书、队长,但基本上是“天老大,我老二了”。
& &兵团:有设施较齐备的食堂,干活多累多苦,回来掏饭票吃现成的;
& &插队:干活再累再苦,回来也得自己“脚拉风箱,手炒菜”,而且油菜没有保障。
& &兵团:工资有保障,节省者还小有积蓄。
& &插队:大都地区分值低下,一年下来鲜有分钱的,不如当时北京老太太逮一个土鳖8分钱来的多。
& &兵团:有探亲假且报销路费,但约束大。
& &插队:自己定探亲假,但没有路费报销,因此知青扒车的基本是插队的,也生出多少“苦乐心酸”的故事。有“浪漫者”在此期间“穷游”祖国大地,不成功的去时尽性,要饭返回,也有进了收容所的。
兵团:虽然也是农田劳作,但比插队知青最直接接触中国最底层---农民,有差距。
兵团:返城早,大多单身回家,并且在20世纪末期有许多人在单位中成为中坚力量。
插队:返城艰难,走时1个人,返回时大多起码3人,且工作生活一般,不如意。
3.插队:婚恋问题。刚开始时,没人管。我们大队有个十六七、十七八岁的女知青与当地人结婚。
后来,这种事成了“破获上山下乡”的反面典型。再后来,又成了“扎根农村”的正面典型,反而给其他(她)未婚知青造成精神压力。
兵团:不了解。
4.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差别:
兵团:必经体检、政审,有名额限制,属于国家在册在编人员。可以用各种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
插队:处理级别相当于遣返——高于行政处分的“除名”,低于刑事处分的“判刑”。所以插队没有什么能行得通的管理手段。
可以说,其他所有差别均来源于这个差别。
<font color="#.各地兵团情况不一样,我是云南兵团的,月工资28元,伙食费8元,连队有食堂和司务长。每月有定量,发饭票。早上六两,中午和晚上各一斤三两,我指的是做熟的米饭,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食堂打饭用秤称。如果外出可去食堂找司务长用饭票换相应的大米,背着大米就可去外面的商店或饭馆买糕点或吃饭。在那儿除了探亲是不发粮票的。现在回忆起来还真是有意思啊。
6.兵团婚姻:同是战友,最后结成伴侣成功数量多,原因:同时回城工作,与异地知青结婚大都与上海、天津者多。
插队婚姻:比兵团成功者少,原因:工作分配时间、地点不同,造成分离;与异地人结婚者,知青少,当地人多。
插队生活:从粮食的播种、田间操作、收割、到加工成品粮入嘴,插队经历了全过程,且操作工具全部原始;再有做饭除油、菜困难外,苦恼插队的还有燃料问题。
7.“现在回头看,我觉得插队最大的收获是头脑开始冷静,思想开始活跃。对世界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已经发现我你他很愚昧。”
这也是我常思考的问题。插队,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感觉,收获之一是,现实社会,特别是农村,并不像我们在课堂上、书本里、宣传中看到听到的那个样子。农民生活得并不富裕,甚至连温饱也没过关。农村阶级斗争没有那么尖锐激烈,不少是人为制造的。贫下中农的觉悟,没有那么高。但是从人性角度看,挺高的,善良纯朴。
13-6-23 06:23
注册 10-5-14行业 其它
8.到农村才知道原来的地主收麦子时,要给雇工(晋陕一带称麦客)吃白馍、炖肉的;
&&我村地主、富农靠边站,贫下中农轮流当队长,捞的差不多了下台,结果公社让知青任职,因此我的历史还有2年生产队一把手的经历;
&&到农村才知道,解放土改,不务正业的“贫农”败落的又将分到土地卖给了“勤劳”的地主、富农;
&&到农村才知道地主富农的简朴,吃白馍要躲在门后吃,怕老天爷见到了怪罪下来;
&&到农村才知道,老百姓对“天地人”文化的理解是那么有厚度;
&&到农村才知道,在广阔天地随便大小便是那么享受,是那么爽!
個人經驗:
& &農村生活“政治”不掛帥。學習走過場,無專人管,不強迫參加。一聲吆喝“學習嘍”,
到隊部參加的還是蹲在街口大石頭上聊天的那幾個人。曾多次在五分鐘內讀“完”兩版半
芝麻餅那麼密密麻麻的社論(比夏青可厲害多了),沒人管。農村政治生活更不設“整人”。
&&在拿國家工資的企業通常有專人負責學習,包括整人。他會在你們累得要死,快下班的
時候出現,夾着一打“重要”文件,留你們一﹑兩個鐘頭去吃那頓“精神食糧”。他很會
“來事”。整起人來也叫那個狠… …
10.1973年在山西夏县,接触到一个处境很悲惨的前志愿军。他解放战争时就已经是连长,抗美援朝时是志愿军的营长,被俘关押在巨济岛,交换战俘回国。
他说刚刚回来时待遇很好,每人发零花钱,每人一条大前门烟,可是发下的军装均无領章帽徽。因为他被俘前是营长,同伴们委托他去交涉,结果和当时的负责人吵翻了。他当时过于激动,说了些诸如“老子参加革命时你还穿开裆裤”之类不好听的话,于是立刻让大家集合、隔离,开始“甄别”——单独审查,相互揭发被俘时和关押期间的表现。
给他的最后结论是:“一弹未发,持枪被俘”,但他认为别人揭发的不是事实,他当时没拿枪,只有一个望远镜,被草丛中跳出的美国兵按倒被俘。
辩解不被接受,最终的处理是:开除党籍,开除军籍,发给300元安家费,打发回家种地。即:遣返回乡。
因为总是不满意和不服气社、队的领导,他在生产队也混得很不如意。
不知道此人日后是否又见到从战俘营去了台湾的志愿军战友。据说去了台湾的,很多都上了大学,在台湾结婚成家,开放以后以“台胞”“台商”身份回大陆,衣锦还乡。成为一种鲜明对比。
当初批判过苏联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人的遭遇也足以写一本这样的书了。
对此感叹之余,同时令我想到:我们这些插队知青,不是也非常类似这样的“遣返”吗?不同的是,人家是回乡,至少还有亲人可投靠,我们有什么?仅仅是光棍农民。
[ 本帖最后由 月家福 于 13-6-23 06:28 编辑 ]
13-6-23 06:25
注册 10-5-14行业 其它
11.插队较为散漫,听不到那烦人的起床号,想出工就出工,不想出工就歇几天,没人管你。同理,当你没了粮食---饿得前胸贴后背时,也不会有人管你的。插队有一点好:从不组织政治学习。九大到底什么时候召开的,我到现在也没闹清楚,更甭提九大党章了。毛主席语录带去后,从来就没看过,一直压在箱子底下。而那时的一些禁书---《三侠五义》、《小五义》、《金瓶梅》、《七剑十三侠》等等,都是在那里接受再教育期间通读的。
12.插队与兵团各有千秋,不过兵团的优越性要比插队强的多,首先最重要的吃饭穿衣不成问题,如果人要是吃不上饭是什麽感觉,大概只剩下哆嗦了,即便是天天吃上麸子或着米糠,解不出大便又是什麽感受,那个年代谁家里都不富裕,衣服穿破总是补了又补,实在补不成了就跟家里要寄点伤湿止痛膏来粘一下,这两件人生最主要的事情估计在兵团不必考虑,再说如果要是生了病插队知青自己有钱还可以去看病,没钱您就躲在冰锅冷灶的土炕上,自己忍着不过老乡有时也给端点热水米汤之类 的,这其实不能怪老乡不通人情,老乡家里穷的也没有,到年底一点红利都没有,是数可怜。
我的理解:
从体制上看,兵团属全民所有制,而农村生产队属集体所有制;
从建制上看,兵团属军队建制,而生产队属于单门单户;
从劳动力来源看,兵团初期是军队整建制转业,而农民则是自生自灭,就地繁衍;
从职业属性上看,兵团属于是干农活的职工“农工”,而生产队则是世袭农民;
从分配上看,兵团旱涝保收,纳入国家财政计划,生活有保障。农民靠天吃饭,还得给国家纳农业税(交公粮),吃了上顿担心下顿;
从管理上看,兵团上班有时有点,执行北京时间。生产队干活披星戴月,执行天文时间,除了太阳外全凭队长嗓门儿;
从状态上看,兵团是准军人,纪律严明,有奖励有处分,发生战事上前线。农村是一盘散沙,自由散漫,爱谁谁,想干就干,不干拉倒,大不了不要工分,你能夺我的镢头?
从政治待遇看,兵团属于“工人阶级”,死了开追悼会。农民属于“同盟者”,死了就地一埋了事;
从出门办事看,兵团的拿着钱和粮票就行,差旅国家报销。农民出门扛半袋子干粮,步行为主,开支自负;
从装束上看,兵团的一身工作服。农民一身虱子,满脑袋高粱花子;
13.我支边到密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第42团。兵团战士工资每月32元,粮票45斤。开始,食堂供给制,每月扣伙食费12元;后来改成买饭菜票。每二年后可享受探亲假,路费报销,如果无故超假,则路费报销就成问题。
&&连队原有从朝鲜战场回国集体转业开垦北大荒的老职工,加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及黑龙江哈、齐、牡等地的知识青年组成;即使是兵团的农业生产连队,机械化程度都比较高。
&&在当时,兵团相比之下还算生活上有些保障。知青支边的目的是屯垦戍边,我们都处在中苏边境线上,当初乌苏里江跟苏军巡逻艇发生冲突而抢高压水龙头的就是浙江的知识青年;我团距珍宝岛不远,保卫珍宝岛的战斗中由很多的兵团战士参加。
&&我在文革时自学了电工及无线电知识,刚到连队时还未通电,自装的6灯电子管收音机无用武之地,只好借给离团部附近的连队使用。电工无线电派不上用场,而我还有一些木工技术,不久我调到了基建排木工房。木工相比其他工种要舒服多了,不用顶天冒雪,日晒雨淋,冬天可以烤火,边上有个豆腐房,用暖瓶打上豆浆喝喝,附近就是菜地,随手可摘几个西红柿尝尝,或者摘个南瓜、苞米的往火堆里一扔,香喷喷的烤南瓜、烤苞米真爽!木工房自然成了人们想望的地方。
&&由于基建的需要,团部每年10月份都要抽调各连的人员组成伐木连进山伐木。我是木工,自然少不了。我们曾去过完达山、大兴安岭、呼盟等地伐木。伐木连的待遇比较高,皮大衣借用、免费发放棉胶鞋、棉手套等劳保用品,伙食费全免,伙食标准比生产连队要高好多。工资净到手,还有些补贴。
&&上山后遇到大雪封山,运木的汽车上不了山,那么我们就快活多了,扛着枪打打猎,用细钢丝套套野兔,要么扛袋面粉去附近的朝鲜族伐木工换一餐大米饭(朝鲜族的米饭好吃,一袋面粉换二个人一餐,面粉自然是连里食堂的,呵呵)。每年伐木要到5月初才下山。
&&插队到密山的几个同学,他们那里10分工才分到7分钱,惨啊!
14.兵团的也没说错。但插队不仅是和老乡争口粮,争资源,还要跟老乡一起干农活。与兵团的知青和知青一起干活相比,这是非常大的不同。《北大荒风云录》中所描述的农活,老忠这个插队的实在有些不屑一顾,但他们却简直视为神圣无比。
小妗子去过内蒙兵团的,曾经豪迈地告诉我,当初她一天割下了一亩麦子,还说“你知道那一亩有多大吗”?同班同学去了北大荒,在知青中属于非常能干的,他告诉我一天割豆子能割一亩半;《北大荒风云录》中说到手工割麦子,最高记录是人均2.5亩,最多的一天是2.7亩。
我们村连小脚老太太和放麦假的小学生一起,人均一天两亩半。一个像样的男劳力要是一天割不上3亩,绝对是说不过去的。北大荒知青在一起割麦子的“人均”怎么算的?捆麦子的人、磨镰的人、做饭的、送水的,都算到分母里了吗?全算上估计顶多1.5亩。我们那个麦收,是从能看见割到看不见,割麦子的人没别人专门伺候,后勤还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更不要说,山上土地形状不规则,丈量不准确,却没有任何一块地的亩数带了小数点,一亩总比标准要大些。晚上,男劳力还要在麦场上扬场,扬完了睡在场上,天不亮就要赶紧去地里担麦子。那段时间每天也就睡三、四小时。
15.北大荒最牛B的事情就是扛麻包,一说就是“我们180斤的麻包一扛就是一个月”。试着问问这样的“一个月”:用哪个肩膀扛?基本都会告诉你左、或右,间接承认另一个肩膀不会扛。同样的问题问山区老乡,老乡一定答不上来。老乡扛麻包能扛着走30里,甚至更多,边走必须边换肩,如果就这么拼一个肩膀,顶多3里地就累趴了!那扛麻包的“一个月”,每天也未必能扛出10里地来。“一扛就是一个月”,却还是没学会扛麻包。不会扛麻包,还要显示自己多有力气、多卖力气,因此而“光荣负伤”,这在兵团知青中大概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什么上大囤,什么过山跳,农民也照样入库,照样交公粮。老忠这肩膀上,扛过最重的包是270斤,马驮着下山到县粮食局的。扛着120斤上下的包翻沟过岭走个十里地,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葫芦沟赶牛回村,那担柴总是在140到160斤,四十里山路,还要照顾那群牛。
重体力劳动不是开运动会,今天咬牙一拼,明天就能休息,而是天天要这样干。一百多斤的柴,翻山越岭担回了家,再累,该挑水还要挑水,该和面还得和面,该上工还得上工,而且明天还是照旧,下月还是照旧,年年都是照旧。谁也不用盼着只“扛一个月”。有关劳动强度的问题,知青和知青一起较劲,知青和老乡一起竞争,这其中区别有多大,是兵团知青想都想不到的。
16.老忠认为我所说的在兵团开荒、修路、修铁路知青是主力的言论不实,这主要是因为你对兵团太不了解了。黑龙江兵团58年由十万转业官兵创建,后来陆续又有大批山东等地支边人员加入,68年后,54万知青上山下乡来到北大荒兵团。当年兵团在职职工共计100多万人(不含家属和小孩),知青将近一半。在一些老连队,知青的比例偏低一些,而在新建连队知青就占大多数了。72年本人由一师调往六师开荒建点,全连100多人,只有连长和指导员两个人不是知青。到六师后又安排了几个连干部和一部分拖拉机驾驶人员,到我们走时,知青的比例也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六师当年修二抚公路、修福前铁路,除去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外,基本上用的都是知青。这主要也是因为,老职工大部分都已成家,而知青正值壮年又是单身。所以想不当主力都不行,你说呢。今年春节,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在给知青的慰问信里明确的承认转业官兵和知青是北大荒的主要建设者。这封信咱们网也刊登了。
17.网友们说的不少了,我也说几句.据我所知,当时的兵团有好几个.有云南.宁夏.内蒙.新疆.和黑龙江等好几个生产建设兵团.每个兵团又有若干个师.每个师又辖若干个团.团下又设若干个营.连.甭说兵团与兵团的待遇有区别,就是同一个兵团,师与师.团与团甚至连与连的待遇也不完全一样.这跟当地的生产环境.以及管理者的水平有很大关系.比方说有的团有大米吃(我说的是黑龙江兵团),而大多数的团则没有这个待遇.但是白面一般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没有定量限制.说到食堂,正如网友们所说有那种每月12元或15元的所谓&死伙&.也有用饭票买饭吃的所谓&活伙 &工资也不一样.我们那里从68年北京青年起都统一是每月32元,此前的下乡青年有25元.28元.30元.有的连队用面粉到朝鲜屯子去换大米,还有的用大豆到屯子去换豆油以改善生活,这主要看连长的本事了 .& && && && && && &&&
[ 本帖最后由 月家福 于 13-6-23 06:54 编辑 ]
13-6-23 06:31
注册 10-2-4行业 教育科研
呵呵,挺有趣。兵团和插队的不同之处不少,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都是身不由己,听天由命,发配到哪儿,事先自己并不能选择。二、都是修理地球,干农活。
13-6-23 06:50
注册 13-3-13行业 其它
还有几个共同点,都不是自己的理想,都不是自愿的,都是无可奈何的。
13-6-23 07:03
注册 13-6-12行业 房产建筑
有个区别:知青中涌现无数强国人才,甚至担任党.国最高领导,他们很阳光,能理性评价。也有些知青记忆中只有灰暗色彩,除了抱怨就是抱怨。
13-6-23 08:54
注册 13-3-13行业 其它
楼上的网友,我们是怨妇,灰暗色彩是大多数知青的生活写照,当然除了抱怨,还有不滿。看你这样,想必你知青生活一定是五彩滨纷,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分享好吗?
13-6-23 09:06
注册 11-6-3行业 其它
知青中间从政的仅仅是极少数,而且要有强大的背景;从商的虽然有一部分但成功的不是太多;从工的是绝大多数,结果走向下岗。
-------------------------------回顾历史,客观真实;展望未来,平度秋月。
13-6-23 09:09
注册 13-6-12行业 房产建筑
有网友说当时&无选择,无奈何&,记得有不少是主动报名的,下放地点一般统一分,也有选择回老家的。另外谈到农村,对农民和农活应有尊敬之心,毕竟那是我们祖辈的根。
13-6-23 09:11
注册 11-12-23行业 其它
还有个区别:现在参加知青活动的人,农场的多,插队的少。
13-6-23 09:16
注册 07-8-20行业 旅游交通
[quote]原帖由 田园青春 于 13-6-23 09:09 发表
知青中间从政的仅仅是极少数,而且要有强大的背景;从商的虽然有一部分但成功的不是太多;从工的是绝大多数,结果走向下岗。&&
实话!能都当官吗?能都发财吗?适应一切动变,顽强生活,健康平淡一生,就是赢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神马都是浮云!这个年龄就别想太多了,健康多活几年,就赚住了!
13-6-23 09:20
注册 13-6-12行业 房产建筑
QUOTE:原帖由 梦心声 于 13-6-23 09:06 发表
楼上的网友,我们是怨妇,灰暗色彩是大多数知青的生活写照,当然除了抱怨,还有不滿。看你这样,想必你知青生活一定是五彩滨纷,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分享好吗? 本人15岁起在东北种稻田,人均十亩地,放水平地育种时,地里还有冰,不得照样光脚下水干活。吃粗粮,时常无菜仅喝酱油汤,不知比你如何?但一起的兄弟对当时体弱的我很照顾,当地农民也善良,个人得到磨炼,也为改变当地农村面貌做了贡献,诸如此类就是人生回忆中的暖色调,想必人人都会有吧?!
13-6-23 09:41
注册 12-1-9行业 其它
不要把兵团说成天堂,不愁吃,不愁穿,完全是想入非非。我家三个插队,我在兵团,他们二年、最长的四年就回城了,平时常回家混混日子。兵团开始跑的还要抓逃兵。兵团南方和北方还不一样,我们一年忙到头,在冰冷的水里整田,插秧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干一个多月,腰都要断了。挖土方,上河工,割芦苇,脚底伤痕累累呀、、、、、、关键是不太自由。
[ 本帖最后由 徐生 于 13-6-23 10:02 编辑 ]
13-6-23 10:00
注册 12-7-13行业 广告媒体
︿﹀"部队"编制:兵团纪律性很强,口号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不许谈恋爱!后到适龄时代:就捎梢进庄…田埂,草滩,草堆,国防公路都留下了对对脚印,那时除了学老三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外。就是踏田埂。﹗当时本省知青占主导:还显现当时、鸭蛋鸡蛋与鹅蛋恋情故事呢?!有时间给各位分享。!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onmouseover="if(this.resized)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window.open('viewimg.htm?url=/bbsatt/day_bc489af5352094.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没有贫下中农,当初农四师军人就地转业;"军人~转换成贫下中农代表:加至:(一批复员军人:约、25岁左右)比我们大点?形成五湖四海/土八路编制、(草拫/属南京军区辖。)…全团早晨5·40广播吹响起床号:出操后食堂吃早饭下田农作。晚7一8丨点食堂挂上了马灯:学习、开始洗脑!形景似吃的一锅饭点的一灯油∶大家庭日子一混一生少活?年!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onmouseover="if(this.resized)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window.open('viewimg.htm?url=/bbsatt/day_2fbbcfabf6e.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13-6-23 10:02
(寒风细雨)
注册 07-3-30行业 轻工化工
插队的体会:
1、到农村后,感觉绝大多数的农民都非常淳朴,基本没有“害人之心”,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自己的脸上明确表示,直到回城后的好多年,和曾经插队的农村农民们仍然怀有“如同家人般”的亲切感。回城到工厂上班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觉得工厂(所谓城里人)要比农村复杂很多,人际关系变得非常“微妙”稍不留神,就会被人“算计”!
2、1978年以前,插队知青不算“工龄”,因此,工厂调工资时,我们只是“看客”,靠边站,后来据说是不少地方的知青不断向中央申诉,才有了“可以参照算工龄”的政策,让农村回来的职工们有了“调资权”。
13-6-23 10:19
注册 07-6-23行业 教育科研
QUOTE:原帖由 石建 于 13-6-23 09:11 发表
有网友说当时&无选择,无奈何&,记得有不少是主动报名的,下放地点一般统一分,也有选择回老家的。另外谈到农村,对农民和农活应有尊敬之心,毕竟那是我们祖辈的根。 当时是有一部分人积极志愿主动要求上山下乡的,甚至听说还有人写血书坚决要求下乡的,但更多的知青是被迫、被“志愿”而下放的。关键是分清有多少是真正自愿下乡的呢?就像当年本市66、67届初中生有部分可以升学的数千人中,没听说有人主动放弃留城升学而愿意下乡的。而有不少人为了不下乡,设法装病、装傻、自残等,其中也有人侥幸蒙混过关躲避过上山下乡的恶浪。
13-6-23 11:20
注册 13-6-12行业 房产建筑
QUOTE:原帖由 老知青一员 于 13-6-23 11:20 发表
当时是有一部分人积极志愿主动要求上山下乡的,甚至听说还有人写血书坚决要求下乡的,但更多的知青是被迫、被“志愿”而下放的。关键是分清有 ... 所以谈什么要客观公正,不要绝对化,我说的就是这意思。
13-6-23 11:53
注册 07-6-23行业 教育科研
怀念青春、回忆知青时代,不代表认同当时的上山下乡政策就是对的,而是怀念回忆当年上山下乡时的共同经历和人世间友情。一生中青春最宝贵的部分都在那段时间里了,不管是如何的酸甜苦辣,都是一份沉重的记忆。
人生中最好的、最有价值的回忆,都是来自于自身苦难的记忆,并能以此来终身鞭策、激励和慰藉自己!
[ 本帖最后由 老知青一员 于 13-6-23 13:25 编辑 ]
13-6-23 13:21
注册 13-3-13行业 其它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人真是太呆,被老毛一个接一下的运动搞的晕头转向,失去自我,真的分不清黑与白,文革就是例子,群众斗群众,百姓打百姓,不上学,不工作,谁敢说个不字。后来上山下乡,成千上万的人响应,我也在其中,报名要求下乡,但现在想起来,觉得后悔,实在无知,蠢到家了,表面看是志愿,实际上是无知的表现。根本就不晓得下放下农村要吃大苦受大罪,等等一切的一切根本不了解。所以跟着大家举手报名,这叫自愿下乡吗?后悔死了,上了大当了,所以后来动员我全家下放,坚决不走!拼死也抵抗!可怜的中国人,被老毛皮死了,有多少人死都不晓得怎么死的,看看现代人,要多聪明就有多聪明。
[ 本帖最后由 梦心声 于 13-6-23 16:14 编辑 ]
13-6-23 16:09
注册 11-1-14行业 其它
那是一个纯真被谎言诱奸的年代,
那是一段激情被邪火引爆的时光,
褪去我们身上革命小将的新衣,
换上知识青年的时装。
千万个母亲有了撕心裂肺的思念,
千万个孩子梦中呼喊着爹娘。
教会我们用汗水去口粮。
让我们懂得播下希望的种子,
更需要适合水分和阳光。
13-6-23 17:55
注册 13-1-12行业 其它
QUOTE:原帖由 梦心声 于 13-6-23 16:09 发表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人真是太呆,被老毛一个接一下的运动搞的晕头转向,失去自我,真的分不清黑与白,文革就是例子,群众斗群众,百姓打百姓,不上学,不工作,谁敢说个不字。后来上山下乡,成千上万的人响应,我也 ... 梦姐妹 太有同感了
13-6-23 18:08
注册 12-9-6行业 政府行政
梦姐妹 太有同感了
一个17.8岁的匣子,有什么思想,懂什么抱负(还没有发育呢)
13-6-23 20:23
注册 12-12-23行业 其它
QUOTE:原帖由 徐生 于 13-6-23 10:00 发表
不要把兵团说成天堂,不愁吃,不愁穿,完全是想入非非。我家三个插队,我在兵团,他们二年、最长的四年就回城了,平时常回家混混日子。兵团开始跑的还要抓逃兵。兵团南方和北方还不 ...
OK!说得好!在兵团吃不了苦想跑都跑不了,插队能混的都不下去,拿钱买粮。有人早在城里打工了。
13-6-23 23:06
注册 12-10-6行业 旅游交通
& &&&从政治上讲,插队的是真正执行老毛的革命路线的,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兵团的有点儿像当兵,纪律严明。还有排长,连长,营长。
& & 要是全方位比较,衣,食,住,行,差距很大。还是插队好!自由自在的,天底下没有比自由再好的东西。只要不犯大法,谁敢拿知青开涮。我们有毛主席作为后台,怕谁?来的时候,不敢不收,走的时候,不敢不放。还学会了烧茶煮饭,洗衣浆裳。人的命运是随潮流走的,生在那个年代蛮幸福的。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幸福,也有各自的痛苦,没有可比性。只要是太平时代就好了。许杏虎,朱颖有福气没有命过,早早的离开了人间。好好过日子吧,老知青们好好享受晚年。不要想不痛快的事,怎样好玩就怎样玩玩。
祝福老知青晚年幸福!
[ 本帖最后由 钱紧的很 于 13-6-24 14:52 编辑 ]
13-6-24 14:50
注册 13-6-12行业 房产建筑
QUOTE:原帖由 钱紧的很 于 13-6-24 14:50 发表
& &&&从政治上讲,插队的是真正执行老毛的革命路线的,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兵团的有点儿像当兵,纪律严明。还有排长,连长,营长。
& & 要是全方位比 ... 多想快乐的事,早点从抱怨的心境中走出来,欢乐度晚年!
13-6-24 20:35
注册 12-10-7行业 其它
多想快乐的事,早点从抱怨的心境中走出来,欢乐度晚年。
13-6-24 21:00
注册 10-5-14行业 其它
& && &感谢各位朋友们的关注与点评!从楼上各位朋友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插队还是到农场,如果当时没有人际关系,没有家庭的大力支持,生活都是非常辛苦;艰难的。蹉跎岁月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任何抱怨;泄愤都是徒劳的,甚至有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来笑对人生。现在,我们除了茶余饭后回忆一些往事之外,主要任务是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地度过幸福的晚年。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若干次政治运动,可以说是久经沙场。所以更加应该懂得忍耐;含蓄;包容;宽容,懂得这样在运动中如何生存下去。还有最大的收益,就是懂得勤俭节约,从不暴殄天物,因为我们知道粒粒皆辛苦啊!。
[ 本帖最后由 月家福 于 13-6-25 07:01 编辑 ]
13-6-25 06:51
注册 12-7-11行业 广告媒体
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来笑对人生
13-6-25 08:51
注册 11-9-3行业 政府行政
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在说也没有意思了,一切都要现实的,回味让人烦恼,自要现在活的好就行。
13-6-29 17:10
注册 12-1-9行业 其它
是不是不可以回忆过去?不是!为的是牢记过去,展望未来、
13-6-29 23:51
& 知青笑谈“兵团”与“插队”的区别&nbsp&nbsp
Powered by
0.061219 s
梦溪论坛的帖子由网友发布并不代表网站官方之意见及观点。如需转载本论坛文字及图片请注明出自梦溪论坛,商业用途需征得作者本人同意!
发帖、回帖拥有个人空间
上传及分享相册精彩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山下乡之插队 回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