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服务费在银行代理业务间可以实行吗

当前位置:
翟钢:全面推进支付电子化 开创商业银行代理服务新局面
  9月27日“支付电子化管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2014年上半年以前要完成全国省级支付电子化实施,具备条件的地区,今年年底以前完成。这项工作离不开代理银行的支持与配合,同时也关系到代理银行代理财政业务的发展与深化。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座谈会,就是要贯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总结交流经验,明确合作目标,全面推进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 支付电子化管理试点工作的进展及成效
  鉴于今天参加座谈会的代理银行,有的对支付电子化管理业务了解、接触不多,我想先将有关背景和试点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支付电子化从2007年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国库试行“无纸化”,到2013年十二省市试点,“六年磨一剑”,经历了创新、论证、实践的艰苦过程。关于支付电子化的基本思路,财政部刘昆副部长形象地描述就是“一二三四”,即利用一套标准规范、“支撑控件”和“自助柜面”两个软件,打通财政、人行、代理银行三个系统,实现财政部门、人行、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四方电子化管理。
  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在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框架之内,以“电子凭证库”为核心,利用“电子凭证安全支撑控件”的通用性,建立起财政部门、人民银行、代理银行之间安全、高效的信息高速通道,并通过跨部门的电子化管理标准体系,把原来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连成整体,实现数据共享、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步运行的目标。代理银行自助柜面业务系统,有效衔接财政支付系统与银行业务系统,实现网上办公,方便预算单位足不出户办理授权支付业务,并可实现跨行转账与数据传输。
  从河北、重庆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情况看,支付电子化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优势逐渐显现,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第一,资金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以往发生的财政资金安全案件,大都与伪造纸质凭证和公章有关,而且伪造手段越来越高,门槛越来越低,代理银行的电子验印系统也经常真伪难辨,业务人员控制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支付电子化,用新的信任体系代替了延续千年的纸单管理,构建起立体“防护网”,安全上有质的飞跃。具体来说,业务上,将传统模式下分散的控制环节整合成完整的管理链条,每一笔业务都有“高速照相机”全程拍照,使违规操作无所遁形。技术上,将原来的“铁皮文件柜”升级为“电子凭证库”,防伪能力、抗破解能力、安全防范能力更胜一筹。试点省市基本上都是按此思路,建立健全财政内部管理的完整链条。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按照当地财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实现行内核心系统与财政系统全链条贯通,固化系统控制,杜绝人为操作,有效避免了“先清算、后支付”等不规范行为。
  第二,支付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实行支付电子化管理后,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的工作人员,从手工签章、逐笔打印、取单送单等大量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从“签字画押”到“电子签章”,从“跑银行”到“点鼠标”,缩小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运行效能大幅提升。如,光大银行代理重庆市本级直接支付业务,在收到财政发出的电子凭证后,系统自动进行验证和转账支付,以前半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只用半个小时。在湖北,预算单位试用自助柜面系统后反应热烈,足不出户就可办理资金支付,省去了写支票、来往银行、排队等候的环节,财务人员的业务压力和工作强度大大降低。目前,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正在按照规范性要求加紧改造自助柜面系统,招商银行后来居上,统一标准的自助柜面系统即将于10月30日在湖北上线试运行,待通过验收后,将有可能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
  第三,代理综合成本持续下降。支付电子化改变了以往半手工的处理方式,取消纸质凭证流转,不再人工跑单,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单纯就代理成本而言,纸张费、打印耗材费、交通费、邮寄费等直接成本大幅降低,如果再考虑到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系统建设成本等间接成本,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河北省11家代理银行全部纳入试点后,代理银行普遍反映受益很大,车不用跑了,单不用送了,人不用核了,日常运行费用不断降低。业务量大的银行感觉更明显。如建设银行河北分行有关负责人坦言,支付电子化管理以后,不但节省了日常开支,还实现了按日及时清算,避免了过去清算不及时带来的资金占压成本。光大银行也深有感触,总行集中行内优势资源,统筹全行代理国库业务系统建设,使相关信息化建设成本大幅下降。总的来看,支付电子化实现了各方互利共赢,是一项激励相容的协同创新。
  第四,代理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支付电子化,不但促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还为代理银行提升服务水平带来新的机遇。从试点情况来看,支付电子化,统一了代理银行端的接口标准,代理银行有条件进行全行统一规划,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规范性和先进性;可以有效消除财政部门、人民银行、代理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加强资金监管;可以有效解决基层银行网点不足、清算时间过早等制约县乡国库改革的瓶颈,延伸代理银行服务范围;可以实现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统一,推进工资统发、农民直补、社保等资金直接支付到个人。效果显而易见,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我们正在省级全面推行支付电子化,未来还要延伸到地市,中央本级支付、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也将逐步展开。可以预见,如果将电子化技术应用于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管理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代理服务空间,整体提升代理服务水平。
  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代理银行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向为试点成功做出贡献的所有代理银行表示衷心地感谢!但也要看到,支付电子化管理毕竟是一件新事,也是难事,在试点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从技术上、成本上考虑,忽视了其作为新型生产力对业务创新的推动作用;或者没有充分理解电子凭证库这一新生事物,没有掌握新的实施方法。这里有很多教训,如第一个试点省河北,在业务系统调用凭证库改造初期,大刀当锤子使,走了一些弯路,后来掌握方法和技巧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大大改观。二是协作不到位。就代理银行来说,主要是总行与分行之间没有配合好,出现柜面和自助柜面两个渠道分头清算的问题;参与试点的分行往往关注地方财政部门的需求,没有充分了解整体实施要求,出现了需求跑偏的情况。
  二、 准确把握支付电子化管理的内在要求
  支付电子化是一项创新性工程,我们经历了从小步探索、大胆实践到坚定不移推行的认识历程,各家代理银行也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握电子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
  首先,要高度重视。支付电子化,不仅仅是技术手段革新,对国库管理内涵、制度基础、控制手段等也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将随着国库改革的推进逐渐显现。比如,对账方式发生转变,过去,财政、人民银行、代理银行、预算单位四方之间需要两两相互对账,不但工作量大、周期长,还容易出差错,电子化管理实现了自动对账、实时对账。再比如,解决了清算操作不规范和时间限制等问题,以前代理银行先清算、后支付现象时有发生,现在通过电子化实现财政系统与代理银行系统无缝衔接,彻底堵住这一漏洞;新疆等地由于时差原因一直面临清算瓶颈问题,电子化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清算更高效、更及时。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传统的印鉴管理,单纯靠锁保险柜防止盗用,部署电子凭证库以后,此时、此地、此机、此人,这些信息全部记录在案,业务人员想通过造假、串谋盗取财政资金几乎变得不可能。代理银行作为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重要一环,要将电子化作为提升中间业务的新增长点,以及与财政间建立新型合作关系的新起点,高度重视,深度参与。一是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尤其要引起行领导重视。重视到位,才能谋划到位。参与试点的代理银行,凡是领导重视的,运行就比较顺畅,试点效果也比较好。二是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集中行内业务、科技等骨干力量加大业务拓展和系统研发力度,在人员投入、资金支持、工作协调等方面给以优先保障。三是加强行内宣传指导,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广泛共识,总行分行联动、协调推进。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学习掌握新思路、新方法,必要时我们将组织上门辅导。稍后,建设银行和光大银行将做试点经验介绍,大家可以分享经验、互相取经。
  第二,要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在代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业务过程中,代理银行逐渐形成了总行对中央、分行对省级的观念,总分行之间业务上各自为政,信息系统打了不少补丁。支付电子化,要解决跨部门、跨地区衔接问题,在规划之初,我们即确立了“全国一盘棋”的基本思路,并以此为契机,整合规范全国财政国库业务,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逐步形成全国基本统一的管理模式。代理银行要打破传统观念,发挥枢纽作用,加大统筹力度,强化管理职能,牵头制定行内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导和监督全行代理财政业务规范、健康、有序开展。正是基于这一点,这次座谈会,不仅邀请了代理中央财政业务的10家代理银行,还专门邀请了3家代理部分省级财政业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标准统一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建议总行先统一研发推广自助柜面业务系统,再结合实际情况整合各分行的柜面业务系统。
  第三,要科学定位。目前,代理银行在代理财政业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一方面,受财政网络、应用系统等技术条件制约,代理银行承担了一部分财政管理职能,如控制授权支付额度、校验财政收支分类科目等。另一方面,代理银行从服务财政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公务卡还款等附加服务。这种做法的后果是,面对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反复修改系统,代理银行技术部门苦不堪言;由于跨行衔接问题无法解决,用户也不是很满意。自助柜面系统的设计初衷,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把财政部门该管的都在支付系统内部完成,让代理银行回归单纯的金融服务职能,同时建立起双方的合理分工和有机联系。在此基础上,财政部门重点放在制定服务标准、开展综合测评上,代理银行重点要放在提升代理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方式上。
  第四,要深化合作。支付电子化,是财政部门、代理银行合作共赢的系统工程。各家代理银行作为财政部门重要的战略伙伴,希望你们在支付电子化相关标准建设、安全支撑、内控管理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帮助我们完善体制机制和操作细节。我们也会将改革思路、现实需求通过多种方式与你们及时沟通。目前,财政部国库司信息管理处已经开通了网络论坛和QQ群,可能有的银行已经参与了,其他银行也应加入进来,积极参加讨论,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业务,业务、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和他们沟通。下一步,我们会主动与各家代理银行开展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合作。比如,初步考虑与一家代理银行合作,预研非税收入电子缴款等业务问题,开发统一的代理银行财政综合业务前置系统,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更好地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三、 抓紧落实支付电子化管理的重点工作
  支付电子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观念理念更新、业务管理协调和工程技术实现,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协调推进。根据试点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抓住重点,抓紧落实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统一部署安全支撑控件。安全支撑控件,是兼顾财政、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系统现状进行嵌入式优化的创新性产品,是实现三方互联互通的媒介。经过两年努力,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总行,在公安部等信息安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功研发了安全支撑控件,它把数字签名、电子印章、安全传输等功能进行封装,供各类业务系统调用。实施支付电子化,代理银行要部署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服务器等安全基础设施,向财政部统一申领经安全加固的安全支撑控件。关于安全支撑控件的部署方式,应该坚持“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中央和省级分别建设部署,市、县、乡不需要部署,共享使用中央或省级的电子凭证库。采取总行大集中部署模式的代理银行,希望你们加强论证,严控风险,处理好中央、省级业务协调问题。
  二是科学改造代理业务系统。代理业务系统,是代理银行信息化实力、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各家代理银行,要严格遵守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制定的业务报文规范,严格落实“先支付、后清算”的制度要求,实现与核心业务系统自动化衔接,按照各省级财政部门的业务需求开发建设。改造代理业务系统,既涉及电子化本身需要的安全改造,也涉及业务变革引起的系统调整,建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第一步,总行先开发完成自助柜面业务系统,各分行同步改造现有柜面业务系统,关键在于搭建电子化管理基本框架,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第二步,总行逐步对分行代理财政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体现综合管理优势,降低系统建设运维成本,实现全国标准化、统一化。第三步,发挥新型生产力的作用,创新管理模式,配合财政进行业务改造。稍后国库司信息管理处的同志们还会做详细解读。
  三是规范建设自助柜面系统。自助柜面系统是财政支付业务的延伸,它创新性的实现了财政与代理银行、基层预算单位与代理银行间支付业务的无缝衔接,建立了财政资金管理的完整链条。财政部刘昆副部长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财政部组织代理银行总行按照统一标准建设自助柜面业务系统,并统一验收。各地财政部门组织预算单位使用自助柜面系统,不得再单独向代理银行提出类似业务需求。为了协助各家代理银行尽快开发出全国统一标准的自助柜面业务系统,财政部制定了详细的业务需求,开发了业务界面原型,还派专人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进行了一对一支持。各家代理银行一定要严格按财政部提出的需求完成设计和开发工作。目前,地方财政部门和基层预算单位对自助柜面系统需求非常迫切,纷纷表示希望早日使用上自助柜面系统,以充分享用支付电子化所带来的好处。前段时间,海关总署也向我们询问自助柜面系统建设情况,并表示要在全海关系统推广这套系统。另外,我们也在考虑,下一步要将非税收入收缴等业务在上面扩展。最终将自助柜面系统打造成为服务全国80多万家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综合服务平台。现在看来,自助柜面系统需求比较急迫,应用非常广泛,各家代理银行要充分认识到自助柜面系统是关系到服务市场和服务质量的一件大事,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大统筹力度,争取尽早实现自助柜面业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同志们,支付电子化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希望大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改革创新的气魄、真抓实干的举措,全力推进支付电子化,努力开创代理服务新局面。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公安部介入 银行间债市成金融扫黑突破口|债券|银行|公安部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公安部介入 银行间债市成金融扫黑突破口
  庞大的国内债券市场,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正在被一个个权力寻租者蛀出巨大的利益黑洞。
  了解内情的高层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银行界将再次背负上数千亿甚至数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中国的金融安全也将被画上重重的警戒线。”
  这并非危言耸听,一位游走于国内外的国际律师也告诉记者,“中国在高端理财领域目前已出现很大的缺口,这一缺口高达数千亿元。”而他则正在为这数千亿元的不良资产寻找国际买家。
  稽查风暴背景:债市黑洞正影响中国的金融安全
  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来说,银行贷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信贷滋生是风险增长的源泉。
  据上述律师预测,中国在债券领域的不良资产可能会高达数万亿元,并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在此之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惠誉和穆迪先后下调了对中国主权信用的评级,4月9日,惠誉宣布,将中国偿还长期本币债务的评级从“AA-”下调至“A+”,4月16日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正面”下调至“稳定”,中国的政府债券评级仍为Aa3不变。
  尽管评级机构对前景的评价依然属于“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1999年以来中国首次被调降评级,同时,两家国际评级机构先后下调中国信用评级最主要的理由是,中国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
  这意味着,针对地方平台债务和影子银行风险进行排查,以防患于未然已显得极为必要。而排查最大的突破口,放在债券市场不失为明智之举。一如惠誉指出,在截至2013年2月的12个月中,仅有55%的社会新融资采用了银行贷款的形式,低于2009年的76%。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来说,银行贷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信贷滋生是风险增长的源泉。
  事实上,对于潜在金融风险的预判和防范,国家政府部门早有认识。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所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就释放出了重要的信号,国家发改委主作张平强调,“2013年,对货币市场要加强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庞大的国内债券市场,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正在被一个个权力寻租者蛀出巨大的利益黑洞。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要继续发债,稳定债市、规范市场操作行为,已经成为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必要之举。根据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所作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提到要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
  有测算显示,自从2008年出台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开始,从中央到地方的发债规模已经高达20万亿元甚至更高。
  监管层治债:整顿固定收益灰色地带
  市场恐惧可能招致政策干预,将潜在的信用风险问题转化为真实的政策风险。
  种种迹象表明,由中央发起、公安部直接参与和主导彻查债市违规交易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相关负责人4月16日表示,该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杨辉已经被公安机关带走,中信证券称其是“因为私人原因”被带走;万家基金固定收益总监邹昱也已被证实因个人行为被公安部门调查。这场风暴同样席卷至银行。4月17日晚间,齐鲁银行固定收益业务的元老级人物徐大祝被曝“已被公安调查拘留”。
  对此,中信证券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证实称,杨辉因个人原因配合调查,与公司无关,具体情况不清楚。
  尽管尚未有官方消息表明,此三人被公安机关调查与其在银行间市场的违规交易有关,但已引发债市圈集体的恐慌。
  有知情人士表示,这场从去年底开始进行的“肃清”运动范围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牵涉入内的人员或有更多。目前该案已经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直接参与和主导。
  记者获悉,已有商业银行展开内部自查,主要向交易员问询代理情况、丙类户可疑交易记录、交易记录与同期市场公允价值比较等。
  “公安直接插手,肯定不会是关于基金和券商之间的利益输送,而是关于商业贿赂或者职务犯罪等刑事问题。应该是国家审计署对债市做了一个总体调研之后,写过相关内参给国务院相关领导,对银行间市场采取的统一措施。这个背景很深远,邹昱只是个小虾米。”接近证监会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债市交易存在一定的隐蔽性,要找到证据,一定要拿到银行间全市场的数据。证监会、银监会拿不到,只有中央监管部门和央行才能拿到数据。”
  庞大的国内债券市场,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正在被一个个权力寻租者蛀出巨大的利益黑洞。
  在国家审计署网站上,可以看到审计署广州办官员刘升华于日所发表,题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丙类账户监管问题研究》的文章。该文指出,“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丙类账户的监管至关重要,关系着债券市场整体监管的成败。”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在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下,审计署从去年年底开始进行银行间市场的全面核查。而事实上,审计署对债市的潜在问题早有警觉,如2011年内蒙古的国债招标舞弊案,即是审计署调查发现。
  这一系列整肃或许正源于监管层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担忧。沪上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最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急速增长,引发系列问题,导致央行、银监会想要摸底调查银行的表外资金风险并整顿影子银行,并在十八大之后开展了相关调查活动。结果,在调查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所以才引发了各部委联动合作调查债市。
  他表示,今年以来,证监会对券商开展的现场检查银证合作问题,就是由央行调查影子银行问题引发的。此外,券商、基金人员此番被调查也是由监管层调查银行问题牵扯出来的。
  利益输送链条:代持“服务费”及“手续费利差”
  目前证券监管部门比较默许的一种代持方式是付息代持,主要目的是用来避税,指的是付息时,券商或基金可将持有的债券卖出去,付完息再将其买回。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券商、基金的固定收益部门,有一个算一个,几乎百分百存在代持关系,由于缺少严格的法律规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代持关系之下利益输送的存在几乎同样显而易见。”
  对于这种利益输送的机制,业内人士李红(化名)表示,“在债券市场上,存在三类账户,甲类账户主要由商业银行持有,乙类账户一般由信用社以及券商、基金等准金融机构持有,丙类账户一般是公司或企业,主要是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中,丙类账户不能直接参与债券交易,只能通过甲类账户代理交易结算。”
  “由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下的甲类账户管理较为规范,至少有操作后台可以监控,所以甲类账户的风险相对较小一些。比较大的风险或利益输送行为存在于乙类账户和丙类账户之中,即乙类账户以放大杠杆头寸和雪藏效益不好看的债券为由头,将部分债券转由丙类账户进行代持。”
  庞大的国内债券市场,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正在被一个个权力寻租者蛀出巨大的利益黑洞。
  “头寸大小对乙类账户有着重大意义。举例来说,某券商的盘子有100个亿,按照目前政策允许的40%杠杆率,那么它最多可持有140亿的债券额度。有时券商为了应付检查,提供较好的业绩表现,会把一些表现差的债券转出去由他人代持。而更多时候,为了放大头寸,继续买债,也会把部分债券转出去由他人代持,而丙类账户则是最好的选择。”
  显然,丙类账户并不会无偿做这样的事情,这里面就存在一笔不菲的“代持服务费”,而除了“代持服务费”之外,丙类账户通常还可以获得一笔利率价差。
  李红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利率价差,也许丙类账户持有时间仅仅一个月或者几天的时间,也是一笔巨额收益,因为债券的额度动辄都是数十亿上百亿的。”
  由此,能够获得“代持服务费”和“利率价差”的丙类账户身份也并不简单,“代持时不用真金白银出钱,短短时间就能轻松获取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收益,可以想见他们与券商的关系。而事实上,不少丙类账户的持有人通常是乙类账户的亲友,中信证券杨辉此番出事点,便是用亲友之名开设的账户。”李红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证券监管部门比较默许的一种代持方式是付息代持,主要目的是用来避税,指的是付息时,券商或基金可将持有的债券卖出去,付完息再将其买回。但同时,对于监管部门对于市场上“代持”潜在的利益黑洞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
  “一般来说,农信社管得比较松,我们可以让他们代持债券,约定时间、约定价格,高卖低买,赚取差价。”某券商债券交易员表示,“据我所知,同事基本都做过。没做过,只能说混得太差了。只要你能拿到券,找到钱,债券代持的利益空间很大。有一些交易员毕业3年,可以全款在北京买两套房子,一辆50万元的车。基本没有人查,合规部的人即便要检查,大家也可以把他们糊弄过去。”
  “丙类账户”悬疑:债券风险集散地
  由于交易模式存在隐蔽性,现在市场上丙类账户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交易是通过代持等模式来进行的。
  庞大的国内债券市场,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正在被一个个权力寻租者蛀出巨大的利益黑洞。
  丙类账户是此次事件的关注焦点。刘升华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截至2012年9月,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含央行票据托管量)为2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4.1万亿元,占96.4%。银行间市场中丙类账户占比较大,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交易活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结算代理人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的债券托管类账户共7899个,占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部投资者的71%;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为6549个,占债券托管丙类账户的83%,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
  对于丙类账户的特点及其潜在的交易风险,刘升华指出:“为了投资更具有灵活性,规避更多的监管限制,这些(债券市场)资金大多是通过丙类账户来运作,丙类账户的份额、规模及交易频率越来越大。”
  同时,由于交易模式存在隐蔽性,现在市场上丙类账户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交易是通过代持等模式来进行的,交易过程和结果在常规的债券交易系统上没有体现,监管部门也难于监控这种情况,由此,对于丙类账户交易因素、背景,以及是否伴随不法行为等,外界不得而知。
  此外,由于资金方面的压力,丙类账户的单批次购入和卖出交易一般是短暂的投机行为,即以较少的资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份额中分得相当大的蛋糕。更多情况下,控制人直接或间接操纵几个甚至几十个丙类账户进行关联交易。通过操纵,从名称上看不出直接联系的关联账户,丙类账户对目标债券进行买进和卖出,可以实现混淆交易对手视线、扰乱市场价格等目的。
  正是这些特点存在,刘升华表示:“丙类账户正导致以对敲等为主要交易方式的异常交易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失灵;交易双方的代持行为屡禁不止,部分金融机构以此逃避监管,丙类账户实现空手套白狼;内幕交易时有发生,往往涉及非法利益输送行为;违约率不断增长,2011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波动剧烈,收益率也瞬息万变,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丙类账户的违约、毁约事件频频发生,涉及金融机构的账面公允价值损失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
  庞大的国内债券市场,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正在被一个个权力寻租者蛀出巨大的利益黑洞。
  事实上,基于“丙类账户”的潜在风险,监管部门曾经有过叫停行为,但是由于从一开始就没有有效监管,丙类账户的存在以及消失也就不在监管之列,2012年下半年,媒体爆出消息,称“央行密召四大银行闭门会议,丙类账户或变身甲类”,此后政策没有下文,但丙类账户之一债券市场的风险却一直存在,甚至如刘升华所说,丙类账户的监管已可以上升到关乎整体监管的成败。
  债市监管:政策缺失成最大弊端
  在不断被强调的金融混业经营之后,金融风险无疑被放大,及时出台有效的监管措施已经越来越重要。
  对于目前债市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述接近证监会人士表示:“真正原因是银行间市场点对点交易的重大缺陷。债券交易,按照证监会法规,超过公允价值上下50个BP(0.01%)算作违法犯规,在20~30个BP区间内,由公司自定规则,予以警示。至于价格波动5~10个BP,公允价格看不出来,因为银行间市场实行的是点对点交易,没有连续交易机制,价格都是一对一谈的,外人根本看不出价格是否公允合理。顶不住动辄上亿的交易量,日积月累的利益绝对比权益类交易的老鼠仓大且轻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就表示:“当前债券市场上的代持由于有监管部门的默许,在治理时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代持关系下的利益输送,是按照民法中的不当得利处理,还是按照刑法中的公司财产侵占或是行贿受贿处理,可能很难标出特别明确的界线。”
  不仅如此,即使将代持关系合法化,如果缺少有效的直接监管,债券市场由于“代持”或“养券”(代持时间较长的),不断被放大的杠杆头寸就会成为引发风险的源泉,一旦支付存在问题,风险就会爆发。”
  上述券商交易员也表示:“代持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在规定时间买回去。买不回去有两种情况:要么资金链断了;要么市场波动。买回去不合算想违约,导致金融风险。”
  由此,在不断被强调的金融混业经营之后,金融风险无疑被放大,及时出台有效的监管措施(无论是来自于政策法规的,还是来自于更为市场化的监管手段)已经越来越重要。
  庞大的国内债券市场,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正在被一个个权力寻租者蛀出巨大的利益黑洞。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多部门联手治理债市,调查的案件再多也只是一个个例,对市场在短时间内可以起到一定的惩戒作用,但调查重点一旦转移,缺少规制的市场,潜规则仍然会盛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影子银行一再变种却依然存在的原因。”
  上述人士表示,要治理债市黑洞,监管部门需要铁腕治市。
  对于铁腕治市的有关政策,则可以由有关监管部门实现对债券市场所有交易账户交易行为的直接在线监管,减少监管的中间环节,提高监管的效率效果。公开市场业务,建立统一、有序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对于不遵守在线监管和信息披露的账户,给予严格的处罚措施。
  本报记者朱紫云对此文亦有贡献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信银行签证代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