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重点新兴服务业态文化业态传承创新华夏文明

房产供求信息发布 >>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内容
时间:日 来源:  点击数: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迄今国家批复的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平台。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名市建设,对于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转变,对于促进转型跨越、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甘肃省《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华夏文明,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品牌鲜明、文化人才辈出的特色文化名市。
  二、总体思路
  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发展布局和实施步骤,统筹全市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县(区)为主体,联动发展,汇全民之智,集全市之力,全面落实&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任务,按照全市&整体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区一重点&的发展策略,集中实施&163&计划,即:培育一个龙头(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龙头),建设六大区块(六县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区块),实施三项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探索走出一条依靠文化助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胜地、生态宝地、养生福地、旅游名地。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产业经营双重属性,既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促进文化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优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性,既要把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确保各类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完整,也要完善保护性开发政策措施,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势企业,在开发利用中更好的保护传承,实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3.坚持传承弘扬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传承弘扬与改革创新并重,把传承作为关键环节,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要保留传统特色风貌,也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出各具特色、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增强发展活力。
  4.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繁荣文化事业既要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专项资金的推动作用,也要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和运作办法,实现效益最大化。
  5.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把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城乡同步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要注重抓好最紧要的环节、最关键的领域、最具优势的地区,扶持运行机制活、扩张能力强的行业、园区、企业和项目率先做大做强,带动全局发展。
  四、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一年启动建设、三年初见成效、七年实现规划目标的要求,总体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年)主要目标是: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十二五&规划文化项目全面建成,基本形成&龙头&带动、&六区&支撑的建设框架,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2.第二阶段(年)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重点任务
  (一)培育一个龙头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建设框架,以国家首批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为依托,以传承、弘扬道源文化为核心,加快规划建设覆盖整个平凉城市西区的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实施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古镇二期、崆峒山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崆峒山生态旅游度假山庄等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把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生态新区、文化新区、旅游新区、产业新区和智慧新区,增强辐射能力,构筑集聚高地,树立一面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生态和区域综合发展的旗帜。把&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作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点睛之笔&,集中全力,做强做优,打响打亮,使之成为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品牌形象地、美丽中国的文化旅游窗口和世界文明的溯源地。充分发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全市文化建设中的&主引擎&作用,示范引领全市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二)建设六大区块
  县(区)作为文化资源的管理者、文化项目的实施者,是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体。依托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特色产品等资源优势,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市场前景、交通条件和发展水平,紧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普惠共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三大工程的任务要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作为发展主线,把科学定位、谋篇布局作为首要任务,加紧规划论证,找准发力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走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路子。泾川县深入挖掘西王母、佛教、民俗、红色、生态、温泉等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泾州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泾州古城文化产业园。灵台县积极挖掘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的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利用针灸医学的价值功能,大力推广药膳馆、药茶馆、药酒馆等中药针灸服务项目,集中建设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崇信县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寺为中心,实施五龙山-唐帽山景区开发和公刘园项目,集中建设龙泉寺文化旅游园。华亭县围绕民俗、陶瓷和工业等主体文化,集中建设集陶瓷工艺制作、商品展销为一体的陶瓷文化园。庄浪县围绕云崖寺&陈家洞、朝那湫、梯田、书画、草编等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集中建设中国梯田景观文化旅游园。静宁县围绕平凉金果、无公害蔬菜等主导产业开发和成纪古城遗址的保护利用,重点发展纸箱印刷、地毯挂毯等特色产业,集中建设静宁县古成纪遗址暨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三)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
  1.文物及大遗址保护。加快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开展野外文物调查和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以百里石窟长廊等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以崆峒山古建筑群、武康王庙、延恩寺塔等为重点的古建筑保护项目,以秦汉长城平凉(静宁)段、平凉古城墙等为重点的抢险加固项目,以泾州古城、成纪古城、古灵台等为重点的古城遗址保护项目,以安口窑等为重点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皇甫谧、牛僧孺、李元谅、吴玠等历史名人墓葬为重点的古墓葬保护项目。完善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设施达标建设,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第二次非遗普查活动,组织实施国家、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一书一盘&工程。重点加强华亭曲子戏、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等3项国家级、21项省级和9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重点做好庄浪梯田、华亭陇上窑陶瓷工艺等优秀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争取崆峒山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皇甫谧针灸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争取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对处于濒危状态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对高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规划,完好保留其传统风貌、建设格局和空间形态。重点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名镇朝那镇和安口镇、名村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的保护与利用。积极做好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和设立,切实加强中心城市宝塔公园、虎山公园、龙隐寺景区、泾河景观带、崆峒大道景观带、平凉八景等历史遗迹、重要景观带的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注重县区村镇风貌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和地方特色。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评估,切实做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土堡、古地道、古树木等重要遗存的保护和开发。
  4.古籍整理出版。建立完善的古籍保护体系,做好全市古籍资料的整理、开发和利用,建立古籍目录和数字资源库。加强对崆峒山道教、皇甫谧针灸医学、养生文化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历史文献的整理开发,编辑和出版《皇甫谧遗著》、《牛僧孺全集》、《赵时春全集》、《平凉史话》、《人文平凉丛书》和《平凉优秀剧本选》等一批文化典籍。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员,完成珍贵古籍的修复。创作一批平凉籍历史名人传记,编纂出版一批历史名人文集。
  5.红色文化弘扬。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区(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以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为重点,切实加强设施建设,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吴焕先革命烈士纪念园、全国水平梯田先进县纪念馆。做好保至善烈士、平凉特支、平东工委、灵台工委、华亭工委纪念馆和华亭三线建设文化园等革命纪念馆(园)的申报和建设。加强与周边红色景区的合作,打造兰州一会宁一静宁一庄浪&泾川&庆阳&延安&红色之旅&线路。
  6.民族文化传承。深入开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史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加强对民族村落、家族、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岁时、礼仪、信仰、禁忌等研究,重点做好武术、饮食、方言等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传承完颜民俗文化,开展少数民族原创艺术表演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展演。完成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的数字化、建档、修复等基础性保护工作。
  (四)实施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
  1.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争取项目支持,全面建成平凉市广电新闻中心、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宫、体育中心、数字影院等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户户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等惠民工程,建立长效运营维护机制。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把街道(社区)、乡镇(村社)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建设规划,建设城市&15分钟&、农村&15华里&文化圈。实施广播电视台数字化、高清化改造和广播电视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市、县(区)广播电视基础条件,打造市、县(区)两级广播电视精品节目。
  2.努力提升文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加强文化行政管理,大幅提高全市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惠民服务新举措,确保全方位免费开放。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年&、&旅游节&、&艺术节&、&千台大戏送农村&、文艺调演、社火调演、戏曲大赛、交响音乐会、校园文化节、群众演唱会、全民读书月等系列公益文化活动,扶持引导文化大院、自乐班等群众文化活动,拓展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
  3.切实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发掘平凉文化的丰厚资源,高起点创意,高水准创作,高标准生产,高密度推介,高效益产出,从2013年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市、县(区)在歌曲、形象宣传、戏剧、影视动漫、纪录片、文化丛书、美术、文学队伍等八个领域,倾力打造出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地方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努力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文化品牌体系,积极推动平凉文化&走出去&,着力提高平凉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开展崆峒文艺奖评选活动,改进重点文艺项目的资助和创作方式,积极争创&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等国家、省级重大文艺奖项。
  (五)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
  1.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积极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竞争性强、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文化项目。落实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要求,加强重大文化项目规划论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和大力度招商引资,到2015年,在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泾州古城文化产业园、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华亭陶瓷文化园建成4个投资过10亿元的战略性文化项目,崇信、庄浪、静宁3县和平凉工业园区各至少建成投资过1亿元重大文化项目2个。
  2.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十大产业&,即:率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特色文化产品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发展文化演艺、节庆会展、文体培训三大基础产业,努力培育广电传媒、网络服务、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四大新兴产业。通过3至5年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看好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3.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资金投入、项目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促其做大做强。突出招大商,建办大企业,通过优惠政策、开放市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组和提升文化企业,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到2015年,全市有2家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资产超10亿元,各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各有1家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资产超1亿元。大力扶持建办以手工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及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营销为主的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的方式,推动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扩大市场份额。从2013年起,各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每年至少新培育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中小型文化企业2家以上。到2015年,全市中小型文化企业总数超过1000个,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
  4.举办一批节庆赛事活动。建立节庆会展策划推介机制,采取由政府出面邀请、以部门或企业为主运作、政府补贴费用等方式,统筹配置传统节庆、民俗庙会、商业会展资源,分类别、分层级举办常态化、有届次的节庆赛事会展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创新内容和形式,办好中国崆峒文化旅游节、世界华人问道大会、华夏母亲节暨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高端论坛、大云寺佛祖舍利安奉法会、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崆峒杯全国武术邀请赛等节会赛事。扶持县(区)级举办的节庆赛事会展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文化节会和体育赛事。
  5.打造一批优势产业品牌。积极发挥文化资源与第一、二、三产业合作的综合优势,努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养生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养生品牌。围绕道源文化、始祖文化、商周文化、佛教文化、石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以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龙泉寺、古灵台&荆山公园、云崖寺、庄浪梯田、关山风景区、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景观为载体,大力开发道教文化寻根游、人文生态观光游、绿色清凉休闲游、佛教艺术溯源游、生态农业体验游以及红色教育游,形成以崆峒山旅游区、泾川旅游区、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灵台文化旅游区和葫芦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为基点的特色文化旅游圈。加强文化旅游的创意开发,规划建设平凉自驾游基地,建成崆峒、泾川、华亭、庄浪4个露营地,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演艺、餐饮和节庆等创意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努力将平凉建设成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围绕餐饮美食、崆峒武术、针灸医学、地热温泉、森林生态等资源,包装推介理念养生、美食养生、运动养生、国医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6张养生名片,重点实施歧黄生态养生休闲文化园、中华惠君国医养生园、泾川温泉疗养院、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炙养生园、崇信公刘园等一批标志性休闲养生项目,大力建设&养生平凉&。
  六、保障措施
  (一)规划保障。市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全市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资源,建立全市各类资源名录、资源数据库和资源项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各县(区)也要认真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在摸清文化资源、确立发展方向、谋划重大项目的基础上,聘请具有较高资质的规划团队,坚持高起点策划,编制高水平规划方案,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和操作性,并尽快付诸实施。注重与城乡建设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卫生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互衔接,确保各项规划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坚持边规划、边申报、边审批、边建设,确保每一项规划都能变为现实的建设工程。
  (二)政策保障。推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积极落实国家、省上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投资、财税、金融、土地、规划、生态补偿、对外开放等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工商登记条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和简化文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形成政策&洼地&。引导和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探索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银企联合,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由市财政注资,设立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项资金,2013年资金规模达到3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到2015年达到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设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项资金,2013年资金规模不少于5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
  (三)招商保障。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文化项目论证、储备和审批工作,围绕发展重点,紧盯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和前沿领域,充分利用省内外重大节会活动,进行点对点精准招商,确保有意向的项目合同化、有合同的项目工程化。加快完善政府推动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招商机制,全面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采取产业招商、节会招商、驻点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方式,推动文化商贸流通领域项目的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省内外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模式先进的文化企业集团来平投资发展,真正形成招大商、大招商、引大资的招商氛围。
  (四)人才保障。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认定扶持工程,加强宣传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培养任用和选拔交流,优化领导干部结构。抓好城乡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增加市、县(区)宣传文化单位人员编制,充实工作力量。编制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文化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健全文化人才选拔、交流、培训和激励机制,建立优惠政策,每年引进一批文化艺术、高端文化创意、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军人才,分层次培养全市文化行业领军人才和文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逐步改善全市文化人才结构。到2015年,全市文化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
  (五)宣传保障。围绕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导向和重点,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推介方案和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会议、节会等媒体和渠道,宣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创新区建设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文化跨越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创新区建设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尽力把国家政策解读明白,把平凉的优势宣传到位,把发展的规划介绍充分,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和&一把手&工程,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检查考核。尽快成立高规格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决定建设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成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落实。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各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加快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督查反馈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通过例会、质询、调研、协商等多种方式,为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贡献力量。
  附件:
     
(作者:)
      
※观后心情
※网站声明
  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网行风)”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评论
※推荐阅读政协委员周虹:引进新兴文化业态要立足于文化传统
来源:大河网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大河网讯(记者 郭俊华 许会增)“河南在引进新兴文化业态方面,首先要立足于中原文化传统,不能盲目跟风。”1月19日下午,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董事长周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说,在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加量化,每年做哪些工作,每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都应有量化指标;其次,还应该加强文化规范的建设。就像池塘中的鱼一样,每一种鱼生活在什么样的层面上是一定的,草鱼生活在池塘的上层,青鱼生活在池塘的下面,鲫鱼在池塘的底层。
  近年来,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很多地方没有经过冷静思考而急于上马。
  “河南这块儿土地上,适合什么庄稼就种什么,不适合的就不要种。”周虹说,河南在引进新兴文化业态方面,首先要立足于中原文化传统,不能盲目跟风。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合本省发展实际的新兴文化业态,河南要引进,不适合的,不引进。
责任编辑:史海山
大河邦邦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股票/基金&
王三运:甘肃将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作者:陆航 朱羿
  原题: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访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核心提示】保护文化是为了发展文化,并不是为了使保护区的文化与世隔绝,成为现代的“文化化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必须着力推动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等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三运 本报记者 陆航/摄王三运 本报记者 陆航/摄  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甘肃作为祖国西北的文化大省,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甘肃又是一个文化多样性非常显著、典型的省份,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方面做得如何呢?全国“”期间,记者采访了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1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王书记,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着什么样的内容?  王三运:华夏文明的传承保护,实际上是我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我们伟大的祖国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也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复兴。为此,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继承、保护、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看到,我国走向现代化是一个高速度的过程,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社会的快速转型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建立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区,其根本目的就是采取积极措施抢救、继承、保护传统文化,最终达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目的。换言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能够缓冲迅猛的社会转型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在保护区内完成传承、发展和对现代化的适应,最终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活的文化”。  同时,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文化的力量在于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人们生活相脱离的文化保护最终是缺乏生命力的。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偏离了这个目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可能就起不到对文化的保护作用。从这个意义讲,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原则,应该是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是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  2 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打造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高地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甘肃省现在推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战略思考?  王三运: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在全国屈指可数,在全球影响巨大。这里历史文化星罗棋布,文物古迹众多,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天下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等,堪称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瑰宝。红色文化地位突出,红军长征会师胜地会宁、长征命运重要决策地哈达铺等等,都承载着生动的革命历史。这里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庆阳香包、河州花儿、甘南藏文化等特色鲜明。现代文化闪耀光芒,《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被称为民族舞剧里程碑。陇原大地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和文化宝库,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同时,甘肃又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地处内陆,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发展制约因素比较多,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不仅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更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需要建设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有力提升甘肃对内整合资源和对外扩大开放的水平,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将重点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而展开建设。“一带”,就是东西横贯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文化带。“三区”也就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就是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文化赛事会展举办等13项工作。  在建设步骤上,现在到2015年是第一阶段,主要是编制出台总体规划,一批重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启动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明显改善,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从2016年到2020年是第二阶段,主要的目标是使大多数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高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 发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其自身发展逻辑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怎样看待传承与保护、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具体怎么去操作?  王三运:在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研究和论证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感觉到在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必然有两个重大的问题要处理好:一是要保护好,二是要发展好。没有传承、没有保护、没有创新,最终是不能发展的,所以我们怎么样解决好认识问题,这是一个关键。保护文化是为了发展文化,并不是为了使保护区的文化与世隔绝,成为现代的“文化化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必须着力推动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等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真正把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体现在整个华夏文明的挖掘、整理、传承、展示和发展的全过程。  开发应该本着增强全省文化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目的,本着“以人为本”的立场,主动了解各族群众的心声、需求,注意宣传教育,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绝对不能把开发搞成单方面的行动。传承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文化,通过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创造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最终实现各族群众的自身文化发展和合乎自身规律的文化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创新区建设过程中,最应注意哪些问题?  王三运: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要避免文化发展的“异化”。“异化”是指由于文化以外的力量而发生的丧失自己本来面貌、成为各民族的异己文化的现象。现在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大家往往会想起旅游开发,实际上旅游开发也要注意开发的度,这个“度”包括保护区的生态容纳度、文化空间的接受度、各族群众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毋庸置疑,旅游开发会带来经济收益,但是我们应该让老百姓成为真正的受益者。这就要求旅游管理部门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旅游产业开发的理念和发展方式,让旅游者以文化交往者的身份融入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进而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同时,文化是发展的,我们不能用刻板的文化眼光来设计各族群众的文化风貌,也不能用单调的文化意象来凸显所谓的文化特色。比如说,一提起甘肃,大家就想到了“莫高窟”,一提起保安族就想到了腰刀,难道甘肃文化就只是一个莫高窟?难道保安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可以简约为一个腰刀的文化符号?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去工作,而是要善于挖掘文化遗存中的丰富内涵。  第二,要注意研究华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今天中国的现代文化中有西方文化的元素,也有华夏文化的元素,其中就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华夏文化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一体多元”的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发展的谱系是多样的,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从理论上深入细致地研究华夏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华夏文化现代化的自身逻辑,让各族文化在符合自身逻辑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第三,要采取整体性的保护传承措施。比如,对于历史建筑和特色民居,既要保护传承建筑、街区、民居,也要重视保护传承文化环境。同时,要抢救、保护文化传承人和广泛培养文化传承人,鼓励、支持文化传承人带徒弟,使其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人的功能、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  4 实行严格责任管理制度,确保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健康有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说的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注意、引人深思。有了发展思路的指导,那么在具体落实方面有哪些措施呢?  王三运:我们的总体考虑是: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把转型跨越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加快文化大省的建设,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具体工作中,围绕打造“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按照保护和发展并重、突出产业和项目支撑、加快传承和创新进程的要求,重点在资源保护上建好“三项制度”,即分级分类管理、资源开发审批和全面经常督查制度,切实把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规范有序地管理和保护好;在产业发展上抓好“三个借助”,即借助资源吸引项目、借助项目引进人才、借助产业助推转型,有效盘活文化资源,加快形成文化生产力;在传承创新上做好“三个推进”,即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完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特色、提高文化惠民水平、支撑转型跨越发展、提升甘肃内涵形象的有效平台。  我重点说说分级分类管理。我们的考虑是,对全省的华夏文明文化资源全面摸底,分级分类,由不同的相关部门和地区实行严格的责任管理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每一个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批程序,避免无序的、混乱的开发和利用。在监督机制上,就是要实行全覆盖的监督、经常性的监督,保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在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是健康的、有序的、规范的。  5 抓住激活文化精神内涵这个关键,为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化与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生态。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包括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吗?  王三运:从研究谋划阶段,我们就高度重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的问题。大家知道,甘肃的地域文化与甘肃特殊的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回族的花儿民歌艺术与甘肃的西部生态环境是交融的、不可分的。甘肃的生态环境是甘肃地域文化生发的物质基础,是甘肃文化空间的坐标系。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生态化发展思路,是甘肃以后发展必须坚持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也要遵循文化生态化发展的科学道路,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生态变迁的关系,把文化视作生态整体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把文化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视为一体来从整体上加以保护。  还是我强调的一个观点:绝对不能把文化保护与各族群众的社会生活割裂。离开了生活,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甘肃要在条件成熟的区域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文化传承保护的生态化。甘肃省内的歌舞乡、戏曲乡、文化村镇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区也要重视对文化生态的保护,促进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最后一个问题。甘肃如何实现通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使传统文化成为融入现代化进程的“活的文化”?  王三运:这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文化保护的目的是文化发展。我们反对文化保护上的两种极端倾向:为了保护而保护的“文化保护主义”和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文化价值实现的“文化经济主义”。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层次不同的、形式各样的价值。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也不是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洪流中开辟一个“文化孤岛”,而是通过传承创新的方式争取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使华夏文化能够在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实现现代化。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总摄、整合和发展华夏文化及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华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在现代语境中得到激活,关键是文化精神内涵的激活。  此外,我们也要革新对待华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理念。从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高度重新审视、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努力发扬它的“合理内核”,研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机制,注意发掘、弘扬甘肃地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为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习记者刘进参与此次采访和整理资料)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兴文化业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