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实现稳增长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支撑

新常态下地勘产业经济转型之我见-中国矿业网
当前位置:
编务热线:&010-7
新常态下地勘产业经济转型之我见
.cn 日 作者:卢文彬 编辑:中国矿业报
  何谓新常态?它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阶段,其外在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质量提升”,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新旧发展路径的替代、新旧竞争优势的演化、新旧空间组织的重构以及新旧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地勘产业经济要保持定力,需要科学谋划、主动顺应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构筑地勘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要素和路径的新格局,实现地勘事业发展新跨越。  新常态下地勘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新常态下地勘产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受其影响同样呈现出以下新特征:一是地勘市场下行压力特别是地勘投资下降、大宗矿产品价格下跌、市场环境低迷、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已凸显;二是投资商业性地质项目、拓展矿业经济等潜在风险将呈显性化;三是基本建设投资紧缩、房地产楼市膨胀,已给地勘队伍拓展延伸产业带来压力。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地勘产业经济增速放缓同样成为常态,发展换挡将成为地勘经济未来发展的主题。同时,在新常态下,地勘产业已从单一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先行性地质找矿延伸到环境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城市地质、工程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等多个领域,构建大地质工作格局正在全面推进。地质找矿融合“探采一体化”运作将成为发展路径选择。地勘产业经济结构正在迈向服务社会经济引领的新阶段,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来。  从上述情况分析,新常态下地勘产业经济必须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在新的环境中,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新的均衡,以适宜的速度、科学的方式、更高的技术含量,朝着更平稳、质量更高的方向发展。因此,面临新常态、新变化,地勘单位需要科学研判,既要看到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更要看到地勘市场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尽快探寻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处理好地勘产业经济转型的几个关系  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保持地勘产业经济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求实”与“创新”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也是领导者想问题、出思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因此,“创新”必须符合地勘单位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绝不能仅凭主观意志,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而要在精确掌握时代发展方向和规律的基础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单位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提出经济转型中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新路径,实现“质”的转变。  二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既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在稳增长中注重调结构,实现稳中求进求好,确保地勘经济健康、安全、稳健发展,又要把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统筹考虑,积极探索和实施关联产业的资源、资质整合重组,做强做大做实优势产业,退出市场竞争能力弱的产业,调整低、弱、小、散的产业和队伍结构布局。积极推进适合地勘单位自身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地勘产业新体系,增强稳增长后劲。  三是“提质量”与“增效益”的关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彻底摒弃地勘行业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既要加大经营、财务、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更要注重要素配置与结构优化、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单位发展与职工收入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效益为基础,使地勘产业经济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提质增效。  四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从地勘单位发展的实际出发,摸清家底和实力。既要抢占适合本单位服务社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完善发展规划布局和人才、资质与技术结构,形成规模化效应,又要积极推动能够生存与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产业配套功能,构筑本单位具有社会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形成增长方式多点支撑、加快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是“地质找矿”与“地质服务”的关系。既要集中力量寻找社会发展急需的优势矿种以及固体矿、气体矿和液体矿,推动矿业经济“探矿、采矿、加工一体化”进程,拉长地质找矿产业链。又要围绕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发展的大局,积极拓展地质服务新领域,更好地发挥资源保障与地质技术支撑作用,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以改革创新引领地勘产业经济新发展  深化改革,构建地勘产业体制机制新格局。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坚持上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解决制约地勘单位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科技引领、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地勘主导产业、做优地勘延伸产业、做实社会公益事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地勘队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加快转型,构建地勘产业竞争新格局。加快地勘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事关地勘队伍分类改革的重大抉择。必须在地勘产业经济稳增长的同时,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优化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注重主导产业引领、支柱产业支撑、新兴产业联动、大项目大平台带动,做强做大做实优势产业,把推动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力提升拓展市场的竞争力。  多轮驱动,构建地勘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强大动力,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找矿、工程勘察、施工等“高、精、尖”装备购置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科技与装备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地勘特色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之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充分激发地勘队伍的创新活力。  绿色发展,构建地勘产业生态经济新格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为支撑,突出地质找矿业、地质服务业和地勘延伸业服务社会经济的生态内涵,坚持“矿产资源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服务事关国家环境安全”的原则,努力构建地勘产业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和生态保障体系。□(作者单位:浙江省地勘局)
中国矿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报”、“中国矿业杂志”的所有信息,版权均属中国矿业联合会或中国矿业网所有,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中国矿业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报”、“中国矿业杂志”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矿业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会尊重著作权人或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著作权。如有异议,请按照《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的要求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电子邮箱:.cn
联系电话:010-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中国矿业报社、中国矿业杂志社联办)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电话:010-新常态下经济实现稳增长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支撑_百度知道
新常态下经济实现稳增长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支撑靠什么支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最为突出的状态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正式告别了过去30多年9%以上的高速增长,进入七上八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中高速增长成为我国新阶段的新常态。
  实际上,中高速增长水平就是现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由高速换挡为中高速,就是自觉地把实际增长率下调到潜在增长率的水平。首先,中高速增长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的新常态。我国的GDP总量2010年起达到世界第二,人均GDP水平2013年达6767美元,表明已从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在2011年GDP总量达73011.09亿美元的基础上,每年仍能以7.5%-7.7%的速度增长,实属不易,因为GDP基数扩大后不可能长久保持原来水平的高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主要制约因素已不是经济增长的数量问题,而是质量和结构问题;发展的目标也更为广泛,不只是单一的GDP增长,因此一些用于增长的资源需要用于发展的其他目标。其次,中高速增长反映出原有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衰减。我国在低收入发展阶段时属于供给推动型经济,资源供给较为宽松,人口红利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现在两者的推动力明显衰退,高速增长遇到了趋紧的自然界限。而且,在供给推动力消退时,需求拉动力的作用还一时接替不上来,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在所难免。
  面对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考:首先,中高速增长不是自然形成的,还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在供给推动力消退的情况下,要达到长期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需要寻求并尽快形成新的推动力。其次,中高速增长不是降低发展的要求,而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这就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总之,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新常态的支撑,包括发展战略新常态、宏观调控新常态和发展动力新常态,这三个方面与过去阶段的常态相比有新的特征。
  谋求发展战略新常态
  过去谋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是高投入、高消耗。如果现在还采取这种发展战略,速度也可能冲到原先的高速增长水平,但却是不可持续的。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实际上是倒逼我们改变发展战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空间。根据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内涵,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应突出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的再平衡战略。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还是低收入发展阶段的结构,其特征,一是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比重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制造业普遍是高产值、低附加值。二是在技术结构中,很大部分采用的是高消耗、高污染技术,产生了资源供给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在追求高速增长的格局下,留下了一大批过剩的生产能力。这种结构显然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是不相协调的,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就成为应有之义:一方面需要着力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污染产能、落后产能,同时要通过产业链的调整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要腾笼换鸟,建立与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尤其要使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有更快的增长,传统产业得到根本性改造。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低收入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是物质资源投入,对外开放主要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创新主要是模仿创新、引进创新。现在,一方面环境和物质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已无力支撑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们有能力也有必要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占领科技和产业的世界制高点,所参与的国际分工也要由比较优势转向创新支持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并采用绿色技术,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附加值,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创新驱动突出的是科学新发现转化为新技术,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面对宏观调控新常态
  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所面对的宏观效益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资源配置谁决定最为有效:政府还是市场?回答是市场最有效。第二,经济增长谁推动质量最高:政府还是市场?回答是市场最高。这两方面都要求我们要解决好市场决定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认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成为我国现阶段资源配置方式的新常态。市场配置资源是否有效,前提是市场机制是否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难免在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改革市场监管体系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不仅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率的,而且市场推动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水分的高质量的增长。宏观调控的新常态,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由宏观调控政策推动转向由市场推动,宏观调控的对象只能限于影响经济稳定的价格总水平、就业总水平和利率总水平。过去我们试图通过调控市场来贯彻国家宏观意图,特别是相机并随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实际上形成了&政策经济&,使宏观调控手段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变成由货币供给量来推动,这必然产生大量过剩的产能和资产泡沫,形成有水分的增长。而且一旦实行紧缩性政策,又会导致经济迅速萎缩,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在这种&政策经济&中,经济的快与慢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倾向。改变这种宏观调控状态的路径就是设定宏观经济的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的上限即通货膨胀的下限,经济增长率的下限即失业率的上限,以及十八大所确定的人均收入十年倍增的计划指标。在此合理区间内时,政府不要随意出手调控经济;在达到区间的下限或上限时,再实施刺激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确有需要,可采取定向的微刺激。这种宏观调控新常态的意义在于,宏观调控政策不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给市场的自主作用留出更大的空间,真正实现由&政策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的转变。当然,在此区间内不排斥必要的微调节,这主要看实际增长率同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比如,当前的增长率非常接近下限,就有必要适时采取微刺激,以免到了下限时再进行强调节。
  实现经济发展动力新常态
  我国在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时供给推动力非常强劲,投资拉动就是动员较为宽裕的供给要素推动经济增长。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供给推动力明显衰退,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动力来替换。新的动力就是需求拉动,这是发展动力的新常态。
  需求拉动的动力是多元的,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近几年由于世界市场不景气,净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负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借助开放来获取国际推动力,尤其是国际资源。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外需难以拉动足够规模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长期以来都是投资需求的拉动力最强,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在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需要突出消费需求的拉动力。但是至今,消费拉动力的增强还没有到位。
  让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成为常态,关键是要把拉动消费需求的着力点放在民生改善上。与低收入阶段相比,中等收入阶段国民对改善民生的需求更为强烈,这类需求被拉动起来成为常态,不仅强劲,而且持久。
  突出消费拉动,并不排斥投资拉动,更不是替代投资拉动。两者存在协调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在一定阶段,为达到一定的速度,消费上不去,投资可以补上;二是配合关系,消费还是需要投资来配合。新常态下,改善民生仍需投资拉动:以投资来创造就业机会和岗位,以投资拉动的增长来增加居民收入,以投资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投资来改善生态环境。(洪银兴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编辑:高二山
责任编辑:王玉飞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
CBox央视影音精彩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态橄榄核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