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公司投资项目,有人投资有人没投资,股东减持股份之间打官司怎么打?

初创公司几个投资人,各占多少股份合适?
多了有事都不管,少了又怕太强势,举例说更好。
按投票排序
初创公司不建议有太多投资人。本来也不需要多少钱,弄那么多人,有两个麻烦:1. 没有人牵头,大家都不会承担这个项目下一轮融资的责任。2. 太多天使投资人,会让股权结构显得复杂,会让后续投资者望而生畏——不知道隐藏着什么风险。另外,我建议创业者如果认为自己的项目靠谱,不要找所谓的 3F,3F 是美国的游戏规则,在中国,3F=业外小资本,这意味着他们承担风险、相信愿景的能力比较差。如果有几个投资人了,建议:1. 几个投资人的股份之和小于公司创始人的,最好不超过 30%。2. 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投资人,即他比其他投资人明显大一些,且相信这个项目,愿意持续帮忙。
本文翻译自问答社区的一个Joel Spolsky的回帖。Joel Spolsky是曾是MS Excel产品的核心开发,目前是纽约软件公司Fog Creek的老板。他的博客Joel On Software是在业界流行了10多年的老博客,记录了Joel十几年行业经验,覆盖软件企业运作的点点滴滴,视为行业知识经典。 创业网友提问:
我有一个新的社会网络应用的构想。我并不期望这个应用可以获得巨大成功,但我想还是有些潜力的。我找过一些好友和同事交流过这个想法,他们都十分喜欢这个构想。还有些朋友甚至提出想作为合作伙伴加入一起进行开发,把想法变为一个可用的软件。
我无法用自己的钱给他们支付工资(他们也不期望那样),而且大家都打算把这项工作作为我们平时晚上或周末的业余项目。因为我认为这个想法有潜力可以 变为成功的企业,我想从目前这个阶段开始,就解决企业所有权/薪酬的问题,免得将来因为没界定清楚导致真正的问题。我倾向于把公司所有权在我们三个创始人 当中平分,而且基于这个分配规则来确定将来盈利后如何分配。这个选择对吗?如果对,怎么才算公平的股权分配?这是我自己提出的想法而且已花了不少时间做规 划(而且我很确定我将自己负担所有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所以我感觉我应该理所当然持有更大的股权。这个要求是否合理?
我还同时企图想办法按付出的努力来激励我的合伙人。我不担心有人加入后什么都不干,但我的确认为我们当中有一个或多个人也许将十分努力付出,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如果情况是这样,我想这类合伙人应该获得更多的股份。在规划股权架构方面,您有何建议?
#########################################
Joel Spolsky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普遍了,我打算对这个为题给出这个世界上最详细的回答。我希望,将来如果这个坛子上有人问到类似的问题,大家只需要引用我的回答。
最重要的(股权分配)原则:公平,而且可感知到的公平,比真正拥有大的股份更有价值。在一个创业公司,几乎所有 可能会出错的地方都会出错,而且会出错的问题当中最大最大的问题是创始人之间巨大的、令人气愤的、吵到面红耳赤的关于“谁更努力工作”的争论,谁拥有更多 股份,谁提出的想法等等。这也是我总会与一个朋友50-50平分一个新公司的股权,而不是坚持自己拥有60%的股权,因为“这是我的想法”,或者因为“我 比你更有经验”,或者任何其它原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把股权拆分为60-40,公司将在我们(创始人)不断争吵当中走向失败!如果你只是说,“去他妈 的,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正确的股权分配比例,我们还是像哥们儿那样50-50平分”,你们将继续是朋友而且公司将生存下去。
所以,我郑重向大家推出:Joel的适用于任何创业公司创始人完全公平划分股权的秘笈!
为简单起见,我将假设你们不打算拿风险投资,而且你们将不会有外来的投资人。随后,我再解释如何处理风险投资,但目前我们暂时假设没有投资人。同样 为简单起见,我们临时假设所有创始人都辞掉了他们的全职工作,而且同时开始全职为新公司工作。随后,我再解释如何处理后来加入的创始人。
来啦,原则是这样的:随着你们公司的成长,你们将一层一层/一批一批地加入新员工。公司的首批员工就是第一个创始人(或者第一批创始人)。也许有1 个,2个,3个或者更多,但你们都同时开始在新公司工作,而且你们要冒一样的风险……例如辞掉你们的工作加入一个未被市场认可的新公司。
第二批进来的人就是首个(批)真正的员工。当你聘任这批人时,你已从某个来源获得现金(投资人或者客户,这个无所谓)。这些人不需要冒多大风险因为他们从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拿了工资,而且,老实说,他们不是公司的创始人,他们是加入公司打工的。
第三批的人是更后来加入到员工。他们加入公司时,公司已运作得不错。
对于很多公司而言,每隔大约1年将进来一“批”员工。当你的公司规模大到可以卖给谷歌或上市或是其它,你公司员工也许已经有了6批:创始人1批,员 工大约5批。每一批员工人数都比上一批更多。也许有2个创始人,第二批当中有5名最早的员工,第三批有25名员工,而第四批有200名员工。越迟加入公司的员工需要冒的风险越低。
好啦,你将这样利用上述信息:创始人应该最终拿整个公司大约50%的股份。首层下面的5层员工的每一层最终都分别分到大约10%的公司股份,每一层的员工都将平分这10%的股份。
2个创始人启动公司。他们每人拿2500份股份。公司总市值按5000股算,所以每个创始人拿一半。第一年,他们聘用了4名员工。这4名员工每人拿250份股份。公司总市值按6000股算。第二年,他们又聘用了一批20名员工。这些员工每人拿50份股份。他们获得更少股份因为他们要承受的风险更少。因为公司给每一批员工派发的股份是1000股,所以他们每人拿到50股。直到公司员工有了6批,你已给出10000股。每个创始人最终持有公司25%的股份。每个员工“层级”持有10%的股份。所有员工当中,最早进入公司的员工,因为他们与迟来的相比要承担的风险最大,在所有员工中持有最多股份。靠谱吗?你不必严格按照这个公式来规划股份,但基本思路是:你设立不同的资历“层”,最高的层级中的员工承受最大的风险,最低层层级的员工承担最少的风险,而每个“层”的员工平分公司分配给这个层级的股份,这个规则神奇地让越早加入到员工获得越多的股份。
使用“层级”的一个稍微不同的方式是“资历”。你的顶部层级是公司创始人,再下一层,你需要预留一整层给将来招聘牛逼哄哄并坚持需要10%股份的 CEO;再下一层是给那些早期进来的员工以及顶级经理人的,等等。无论你如何组织你的层级,它们应该是设计清晰明了,容易理解,不容易产生纷争。现在,你 搞定了一个公平的份股系统,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你必须执行“股份绑定”(vesting)。股份绑定期最好是4到5年。任何人都必须在公司做够起码1年才可持有股份(包括创始人)。好的股份绑定计划一般是头一年给25%,然后接下来每个月落实2%。否则,你的合作创始人将加入公司3个星期后跑掉,然后7年后又出现,并声称他拥有公司的25%的股份。没有“股份绑定”条款,你派股份给任何人都是不靠谱的!没有执行“股份绑定”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后果可以十分严重。你看到有些公司的3个创始人没日没夜地工作了5年,然后你发现有些混蛋加入后2个星期就离开,这混蛋还以为他仍然拥有公司25%的股份,就因为他工作过的那2个星期。
好了,让我们清理一下整个设计蓝图中没搞定的小问题。如果你的公司融资了,股份如何分割?投资可以来自任何方向,一个天使投资人,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或者是某人的老爸。基本上,回答很简单:新的投资将“稀释”所有人的股份。
沿用上面的例子,我们有2个创始人,我们给了自己每人2500股股份,所以我们每人拥有公司的50%股份,然后我们找了个风投,风投提出给我们 100万换取1/3的公司股份。公司1/3的股份 = 2500股。所以,你发行2500股给了风投。风投持有1/3公司股份,而你和另外一个创始人各持1/3。就这么多。如果并不是所有早期员工都需要拿工 资,怎么办?很多时候,有些公司创始人有不少个人积蓄,她决定公司启动后的某个阶段可以不拿工资。而有些创始人则需要现金,所以拿了工资。很多人认为不拿 工资的创始人可以多拿一些股份,作为创业初期不拿工资的回报。问题是,你永远不可能计算出究竟应该给多多少股份(作为初期不拿工资的回报)。这样做将导致 未来的纷争。千万不要用分配股权来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你只需要针对每位创始人拿的工资做好记帐:不拿工资创始人就给 她记着工资“欠条”。当公司有了足够现金,就根据这个工资欠条补发工资给她。接下来的几年中,当公司现金收入逐步增加,或者当完成第一轮风险投资后,你可以给每一位创始人补发工资,以确保每一位创始人都可从公司得到完全一样的工资收入。
创业构想是我提出的,难道我不应该多拿股份吗?不拿。构想基本上是不值钱的。仅仅因为提出创业构想就获得更多股 权,因此导致纷争是不值得的。如果你们当中有人首先提出的创业构想,但你们都同时辞工并同时开始创业,你们应该拿同等的股份。为公司工作才是创造价值的原因,而你洗澡的时候突发奇想的“创业点子”根本不值什么钱。
如果创始人之一不是全职投入创业公司工作,该怎么办?那么,他(们)就不能算是“创始人”。在我的概念中,如果 一个人不全职投入公司的工作就不能算是创始人。任何边干着他们其它的全职工作边帮公司干活的人只能拿工资或者工资“欠条”,但是不要给股份。如果这个“创 始人”一直干着某份全职工作直到公司拿到风投,然后辞工全职过来公司干活,他(们)和第一批员工相比好不了多少,毕竟他们并没有冒其他创始人一样的风险。
如果有人为公司提供设备或其它有价值的东西(专利、域名等),怎么处理?很好啊。按这些东西的价值支付现金或开个“欠条”咯,别给股份。你准确算一下他给公司带来的那台电脑的价值,或者他们自带的某个聪明的字处理专利的价格,给他们写下欠条,公司有钱后再偿还即可。在创业初期就用股权来购买某些公司需要的东西将导致不平等,纷争和不公平。
投资人、创始人和雇员分别应该拥有多少股份?这都要看市场情况来确定。现实地看,如果投资人最终获得超过50% 的公司股权,创始人将感觉自己不重要而且会丧失动力,所以好的投资人也不会这样干(拿超过50%的股权)。如果公司能依赖自我积累来发展而不依靠外来投 资,创始人和员工一起将拥有公司100%的股权。有趣的是,这样的安排将给未来投资人带来足够的压力,以平衡投资人与创始人/员工。一条老经验是:公司上 市时(当你雇佣了足够的员工而且筹集了足够的投资后),投资人将拥有50%股份,创始人+员工将拥有50%股份,但是就2011年热门的网络公司而言,他们的投资人最终拥有的股份都比50%少得多。
虽然创业公司股权分配原则这个问题没有一刀切的解决方案,但是你得尽可能让它简单化,透明化,直接了当,而最重要的是:要公平。只有这样你的公司才更有可能成功。
取决于你做的行业,如果你想开发一款游戏, 你让投资人控股都是必要的。 因为游戏现在都是平台联运,成功了,现金流基本都解决了,失败了,就打水漂了。如果独营游戏的话,推广的钱也得投资人出,那么更需要控股了。很多人有一个误解就是每次融资的时候给那么少量的10-20%个投资人,还期望能几百万地砸进来。 这都是受到一些案例的影响。 事实上除非你已经证明了你在行业里的领先地位, 你一般是不可能拿到庞大的足以代表月亮消灭对手的资金。国外有很多融资给出51%的, 绝对的数字值并不一定代表收购。 有很多初创公司为了那几万到十几万美金,给出30-35%股份的,最后依然做大了。
合适的股权划分每个公司不同,失败的股权划分很多公司相同。举2个例子,身边的。1
A公司做手机APP,6个创始人,平均划分股份,4个人技术出身、1个销售(担任CEO)、一个运营出身,创业一年,都不拿工资,今年年底开始盈利时团队开始出现裂痕,差点散伙。起因是2人CEO和运营反对分红、其他4人强烈要求分红。2
B公司做金融,2013年2月成立,每个月均盈利,公司现有800平米办公面积,约60-80人的规模。2名创始人总共投入50万,各占29%股份,其他3人后期加入未投钱,各占14%股份,共5个股东。面临的问题一是,因4名股东要求,公司前期实施100%分红,后期实施70%分红,累计分红比例90%,10月份前已分掉了300万,但是11-12月份面临发展和转型的战略问题,公司现金储备过少,无法支持;面临的问题二,2名创始人(公司总经理)均发现各自很多重要的战略战术无法推进,一到开会决策,各自观点不同,结果是不了了之,这严重影响了今年的发展速度,如果继续下去,明年的工作更难开展;面临的问题三,开始出现一些相互之间在利益和信任上的矛盾,只是在公司表面上看不出来。这2个案例都违反同样几条公司治理的原则,请借鉴!
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公司创始人之间的股权分配结构,我曾经简单梳理过,见专栏文章
赞同张亮的解答。补充两点:1、过分分散且平均的股权使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风险增大,面对难以抉择的决策局面时(比如盈利用来滚动投资还是分红、是否同意购并等),往往会造成内部的裂隙并导致团队分裂。2、如果分工和制度不清晰完善,容易造成多头领导等内部管理不善的现象,也会给员工“天花板”太高的感觉,影响公司士气。
股东分配机制是公司运行下去的前提,所以必须开始就制定清楚。初创公司股东数以及每个股东具体占多少股份要视每个团队的具体情况,但是有几个原则:1. 股權的分配除了投资额因素外,其实和股东在公司中的精力投入有关,比如四个股东平分股份,但是只有两个全职投入到公司来工作,矛盾就慢慢显现,导致公司瓦解,这是我见过的现实例子。2. 初创公司的股东数可以多(像马云的十几人团队),也可以少(像邹胜龙的二人团队),但是股东的能力和资源一定要互补,这样才能持久合作下去,且有利于公司的长久健康发展。
@Roy Li 国内的环境,以及投资人的眼光和心态,跟国外无法比喻,所以你所说不可取, 关于想融资拿多少,是取决于项目和团队的,尤其是团队,一开始卖太多股份对投资人不利,都创业者也不利.....
留一部分出来 用于以后入伙人的分配其他的可根据你们的具体情况分配,建议有一人股份多些,可以有个主心骨。
谁是公司除创始人之外最重要的人?谁最重要谁就拿最多股份。如果该公司是产品驱动型团队,工程师产品经理就应该拿最多股份。如果是业务型,销售合伙人拿最多。商业模式型,需要前期烧钱的,那会融资的就应该拿最多股份,个人拙见。。
不抄教科书,个人切身体会:股东可以有很多,但参与决策的人数不能为偶数。
当然,大型企业不在此列,估计也没几个人有机会入股大企业。
取决于你的项目和团队,如果早期需要很多钱,那么天使可能就需要拿比较多股份了。所以,一般建议早期不要拿太多钱。
这里讲的投资人是指股东么?还是纯粹只出钱不出力的呢?如果是前者,那么最好的组合是一个人拥有绝对优势的股份比例(即大股东),另外若干个成员的股份比例之和不能超过大股东;如果是后者,创始时,投资人一个即可。
2到3个人去起步,有一个拿事的,就是定主意的,最好是那种有见识聪明的人去做后期发展起来的话人多点就可以了,毕竟现在发展一个公司要的钱不是一点两点了最好决定事情的都是一个人来决定,别弄得几个人都有决定权,一件事情的意见要是不同会很麻烦
合伙开公司必定要闹掰!必须的。
54321原则,5个股东,大股东不超过40%,二股东不超过30%,其中2个股东不参与经营,拿出10%奖励管理团队
没成功之前股份都是一文不值,所以建议不要太在意,当然最理想是创始团队一定要控股,但如果投资人坚持控股那么也要形成文字决议公司决策权在创始团队而不是股份达到控股比例说了算。
如果有一个牵头创始人,先于其他两个合伙人国内外考察项目一年,并收集大量信息设计出详细的商业计划,然后召集股东组队创办公司,股份划分还是按照出资额来算吗? 请高人解答,谢谢!
最多俩人,三人必然有俩人关系比较亲密,剩下一人遭排挤
个人建议 投资在20w以内的 都自己一个人来 20w以上的 不超过三个人 并且明确各自的工作 最好的一种方式是三人都是纯投资 不经营 专门请人来经营投资者的忠告:回归A股需要时间及税务成本 当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摘要现在宣布退市的有二三十家,准备上市的有几百家,在拆红筹的至少100多家,解VIE很麻烦,如果是中外合资的在国内直接就能上了。而这波行情过去以后,很多公司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不到80天里,已经有8家在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收到了私有化邀约,包括、易居中国、淘米、久邦数码、学大教育、世纪佳缘等。另外,、完美世界等公司已经签署最终私有化协议,即将退市。
  而那些拿了美元基金还没上市的中国创业公司更是心痒难耐,很多都想着拆解掉VIE架构,折回A股上市。
  暴风这个“馅饼”
  财富效应是这场回归潮的表面诱因。
  一段时间以来,“连暴风那样的公司都能上市,拉N个涨停板……”的思想在很多公司上上下下蔓延。
  业内都知道,暴风的核心技术团队在这家公司上市前就已经整体离开……看看该公司的上市文件,月,暴风科技营收2.7亿元,净利润3079万元。而此前2013年该公司的营收还3.25亿元,净利润3854万元——同比已经下降31%。
  但正是这样一家公司,却在A股创造了一个奇迹,上市后股价从发行时的7.14元暴涨到截至发稿前的307元。
  当然,拿到了钱就可以干一切事……现在的A股叫良性泡沫刺激创新,泡沫不要紧,主要是拿到钱后要把它填实。
  云峰基金一位内部人士认为,虽然现在有些公司是泡沫很大,但是说不定本来在该领域毫无竞争的一个企业,这下通过A股的融资渠道可以用股权招人了,互联网是靠优秀人才的,说不定就真的并购、改变——有了钱后可以做很多事,无论是招聘人才、股权激励、并购都可以做。
  他指出,这个“泡沫”更大的意义在于对经济的拉动:有泡沫,就会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为二级市场的泡沫导致一级市场非常活跃,一级市场活跃导致创业的人有很多机会拿到钱,只要你有一个idea、故事,凡是BAT高级别以上的人很快就出来创业。
  “这样的话,整个经济转型可能真的慢慢完成了,以前转型升级都是政府倡导做什么,比如说光伏、LED,现在政府什么都没有说,资源配置都是市场化,投资机构要动脑,不是政府说的,所以任何领域都要创新。”该基金人士称。
  可也有人指出,政府是希望即便股市有泡沫却能带动实体经济。然而究竟有多少中国上市公司会把钱投入实体经济中,花钱请工程师团队、研发团队?他们大多都是拿着钱去买公司,宁愿花几十亿买公司,不愿意做产品做研发技术服务——这其实偏离了政府的本意。
  但无论如何,巨大的财富效应正吸引着无数创业公司踏上回归之路。也许,一夜暴富的梦想不一定要在纳斯达克实现,中国也可以。
  一位机构的投资经理透露,暴风的高估值是吸引大家回来的一个次要因素,对于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来讲,国内资本市场降低上市门槛才是吸引他们的真正原因——以前对盈利有很高要求,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在国内上市。
  事实上,国家为了吸引互联网公司在国内上市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那么快见到效果。而注册制将成为一个引导技互联网公司回归的破冰点。
  当然,华兴资本创始人兼CEO包凡也指出,其实并不是什么公司都适合回归A股:
  第一,如果你的生意在美国有完美的参照系,例如搜索,百度是中国的谷歌,投资人看得懂,估值又高;第二是规模要大,二三十亿美金是个坎;第三是要有这个概念的板块,那么你最好留在美国上市。
  但如果你的生意是特别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模式,老外看不懂;第二是规模比较小的公司——那么你就应该考虑回来了。
  而人民币基金负责人曹国熊则认为,有些企业是一定要回来的:第一,那些敏感性的行业企业得回来,比如说互联网金融、隐含中国消费大数据的公司们,是没有选择的;第二,明显的、美国市场不再看好这个行业的公司,比如说游戏、传媒、电影,估值都很低,那就回来,还可能获得一个好估值。
  但如果是在美国上市已经有标杆性的企业,估值也很高,就不需要回来。还有一些在国内的竞争优势还没有确立,还在打仗的阶段,还在争细分行业第一的时候,那就属于根本没有时间想回来不回来的问题,可能美金会更适应这种融资方式,所以这时候他们根本不用考虑回来不回来的问题,而是要先让自己生存下来,把自己的细分行业第一的仗打下来——所以前两种是肯定要回来的,后两种是不用考虑。
  条条大路通A股
  前途是“”的,且通往A股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却也是曲折的。
  首先,针对那些本身在美国已经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可以先再美国退市,再回国内上市,走IPO程序。像分众这样就是中规中矩的走这样的方式。
  其次,就是在国内借壳上市;第三,那些还没上市的公司本身解红筹再上市;第四,让国内上市公司把美国上市公司收购了,像学大教育;第五种方法,可以让国内上市公司直接投资国外上市公司,像奥康收购兰亭集市;第六,在国外上市的公司可以把旗下业务分拆在国内上市。“现在这条路虽然还没走通,但好几家企业都在做。”包凡透露:“回来的路径各种各样,每条路径都有复杂性。”
  是的,美国下市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避免纠纷和官司、定价都需要费力,解红筹不容易,国内有的大公司要把几十家VIE公司拆了再重新整合,需要跟工商、税务、外管有一系列工作要做。
  回来以后的再上市又会面临很多问题——是上新三板,是沪市的战略新兴板,还是创业板的互联网板块?还是别的?这个过程很复杂。
  而横在在这些归心似箭的公司面前最大的麻烦是,在拆VIE架构的过程中,老股东如何退出。
  一位专门从事拆解VIE架构业务的经理指出,有的公司早期是美元基金投的,现在这个基金不愿意该公司回中国来上市,有的机构是采取国外的美元基金退出让国内的人民币基金接盘,那么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之间如何做价?虽然是一个机构,但是两期基金的LP主人不一样,一个多赚一个就要少赚,如何平衡其中的利益?
  再说美国人也不傻,他们在一个公司最早期投了,承担了最大风险,现在却让他们退出,公司到国内资本市场赚取巨额回报,他们也不干!
  掘金者
  面对这样的“风口”,国内国际资金想参与拆解VIE投资机会的资金大量增加,华兴和就是两例。
  进入六月,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财务顾问“专业户”华兴资本成立了专门服务客户在A股上市的部门,目前已经从国内顶尖的证券公司挖了十几个骨干,专门服务这些回归的公司。
  事实上,就在上个月,华兴资本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组建联合团队为新经济企业的架构重组、私募融资、新三板挂牌及做市、A股首发、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提供专业高效服务。
  据相关人士介绍,本次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双方组建联合团队,甄选优秀的新经济创业企业,提供投资银行服务;双方共同甄选、商定标的企业名单,共同获取项目机会并提供拆除红筹方案、私募融资服务、新三板挂牌及做市、A股IPO、并购重组等一系列服务;在并购业务方面合作,共同为中国企业、创业家、产业资本在新经济领域的投资、并购、重组等业务提供服务;在人民币投资领域寻求多种方式的合作;进行相关业务领域的研究合作;共同开发包括基金在内的各种金融产品,通过中信证券的机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等。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与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投资和投行项目、产业研究、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将与旗下华泰瑞联并购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并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华泰瑞联并购基金(二期),初步确定募集规模10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华兴资本也好,也好,都是为了帮助那些从美国回归的公司顺利在国内资本市场登陆,上市也好,被并购也好,找基金接盘也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就在这些中国公司回归的过程中,时间却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一来,牛市转熊市了怎么办,二来,回来后注册制其实仍然是需要审批的,到时候企业在登陆A股之前资金链断裂,没拿到钱就死了怎么办?
  时间和税务成本
  是啊,现在回归还来得及么?
  暴风影音早在2012年4月就开始谋求转战A股上市。“”早在至少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做了回归的财务安排,在其推出第三代搜索时,该公司负责人陈沛就对经济观察报透露,中搜正在拆解VIE架构,准备回归A股市场。还有2014年7月将私有化的。
  这些公司都是提前准备,酝酿好久,现在才正赶上“风口”可以借势飞起来,那么现在才开始做退市、拆除VIE架构的公司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运作,他们还能赶上这一波牛市么?
  “目前,拆除VIE结构估计不用半年”,CEO黄峥嵘认为,“现在好的是有人尝试专门成立为国外VIE拆掉结构的基金,这样拆的时候专门基金可以使项目可以马上动,大家原来要想好要不要拆、怎么拆、怎么找资金,这个相当早准备这个资金,相当一个过桥”。好望角自己也已经帮助三个公司拆除了VIE架构。
  是的,有点晚,但也不一定——因为大概拆架构还是可以回来上(市)的,国内还在鼓励这件事,不会让拆的人回不来,而且可以拆的企业也不多。
  一些资本市场的大佬认为,这件事的操作更主要是看接盘的,按法律程序是不需要半年,只不过有些是境外的股东需要接盘的基金,而有些行业当初之所以做VIE是因为外资不能进,被迫做了VIE,那么现在也是不能回归的。
  “在这种浮躁的大环境里面,企业家创业者应该冷静思考,从美国退市需要6-12个月,按照传统排队在国内上市就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就算今年注册制实施,也是一两年以后的事,直接去新三板挂牌也许时间会缩短一些,但新三板融资能力跟二级市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要不就像分众一样去借壳,可A股市场的壳现在一个至少价值30亿,企业得自己掂量掂量。在这过程中,企业要发展,如何解决融资问题?”这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
  “还有员工的心理变化,都是需要考虑的。此外回来过程中是否竞争对手会使绊子,所以这是很慎重的问题。”包凡一口气举了很多其中的关键点:“现在很多人很冲动,想先走出去再说,但走出去就没有回头箭了,我觉得市场里面需要冷静的声音,更多的思考。
  包凡提醒那些回归者,越是在泡沫的年代,都不够专注,大家都应该冷静下来,有些事是不值得做的。现在宣布退市的有二三十家,准备上市的有几百家,在拆红筹的至少100多家,解VIE很麻烦,如果是中外合资的在国内直接就能上了。而这波行情过去以后,很多公司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包凡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专门做拆解VIE架构的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小亮称,回归的公司要支付两大成本,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税务成本。
  “不得不说A股的审核期限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很多创始人在做这个决定时非常纠结。”吴小亮担心的是,中国的流程时间很难掌控,有的时候同样的事情在国外只要律师出个函就可以,而在中国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整改”。此外在股权交易、原来外资注销的时候,其中的税务成本会比较高,大约在20%左右。包括营业税、流转税,最大的是股权转让税。
  然而,对于那些优质的互联网公司来讲,或许这些时间、税务成本都不是问题,因为一旦回归A股,他们将从这个正在四处喷发着牛市气息的市场上得到更多的好处:高估值的PE,追捧的股民,用户的理解,容易沟通的分析师和券商……他们将不再是美国市场上的“孤儿股”。
  一个政策实施的初期,永远都是红利期。
  大势所趋:越早回归估值越高
  在注册制即将开闸前夕,监管层自然希望那些优质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回归,这样可以提高A股的质量。而最初回归的互联网公司们也将得到好的估值,融到更多资金——越早来的越是稀缺资源,如同暴风科技、乐视网等公司。
  据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很快8月份会修改《证券法》,10月份会正稿,注册制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肯定会出来。企业从交稿后6个月的时间必须出结果。而且监管者特别重视引入互联网公司,说不定会有800到1000家进入A股市场,这样的话对传统公司的估值影响非常大,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可能要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
  该人士认为,如果一个创业公司有差不多的收入现金流、符合条件的话,还是建议从现在开始要关注,因为越早一点进入A股就会有一个越好的估值。“至于创业公司关心的,未来是否会进入熊市的问题,就要分析:现在的A股市场是以散户为主导的,需求方在未来得两到三年内不能发生变化。”
  对于这些想回归的公司来讲,如果有着不错的收入,那么可以先把人民币的结构搭起来,明年注册制推出来以后再看上面适合哪个板,就上哪个,肯定有一款符合每个公司。其实现在市场行情已经启动了,而最大的瓶颈其实是在券商,如果明年想做IPO,现在必须锁定一个券商——现在所有的券商都已经满负荷运转了。
  吴小亮也认为,创业者要把未来想得更深远一点,而不要因为A股资本市场一时的好坏而摇摆。几乎所有在A股上市的企业家是没有后悔的。
  “我经历过10年多以来没有碰到过这么大的政策性的行情。”经纬曹国熊称,“其实对投资者来讲A股涨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发行节奏,如果今年发500家,整个新三板又会发3000家,会发生很多并购,那些主张可回来可不回来的企业,其实想明白了应该迅速的回来。现在已经不是想不想回来的问题,而是在回来的过程中能不能找到帮助你的团队的问题,因为目前基本上每一个券商都是满负荷的在工作。
  是的,中国的股市正在监管层的关爱下一路狂奔:本周证监会安排了18家企业上会,的定向增发就用了18天,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或许正是这样,尽管到明年可能有两三百家互联网公司A股上市,但是对整个A股市场来讲还是属于一个稀缺的资源,所以不要问股市泡沫何时会破灭,即使A股有泡沫也不是互联网的泡沫。
  曹国熊:“经纬也不能预测下一步创业板会以什么速度发展,但我们明显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这次没有把握住,很多年以后会非常的后悔。”而吴小亮则透露,随着注册制的推出,未来可能VIE架构不拆就有可能让企业也融资上市。
5377゜13662゜22767゜32376゜42036゜51667゜61109゜71014゜8934゜9806゜10
29480゜120505゜212795゜36246゜45637゜55594゜65377゜75093゜84762゜93954゜10
锁定美妆行业创业,是出于李伟对妻子的宠爱。妻子是他大学的初恋,“虽然她皮肤好,可女人总是要护肤的嘛。”...
随着A股升温,人人、360等十余家赴美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相继宣布将从美国退市。相比...
在奇幻武侠界,当男主一边无形攻略女主女二,一边以世界和平、斩妖除魔为己任时,若不出现一个蜀山道长带男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东减持股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