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营管理者者的目前和未来就业的在教育机会如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前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前景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前​景​社​会​调​查​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金融、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学、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各自是那些?
金融、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学、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各自是那些?
如标题,假设是相关专业的顶尖院校。我自己的认识是:金融的去券商、基金;会计的去四大;经济学的去搞学术和分析;财管的不知道,工商管理的生涯也不太懂,是不是做职业经理人?那做企业管理的一般路子是什么?还有什么是咨询公司?学金融的将来或者做CEO是不是不大可能?
金融的去证券、基金、银行的比较多,会计的去四大和一些大型企业的也比较多,经济学的走学术是一条路,还可以去考,去企业也不错,财务管理一般要拿到证,而且要很多年的经验才能从事高端的财务管理工作,一般刚出来也不过是去企业,而且做的很多是会计的工作,工商管理出来可以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可以做销售,也可以做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往上走可以做销售经理,市场部经理等,经理人一般要具备管理相关知识,无论如何,要做到真正的高层,都不是具备的单一方面的知识,要对这几块的知识都有所涉猎,不过这是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慢慢形成的。咨询公司一般是针对企业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类公司,如现在有很多的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等等,或者说做CEO与专业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特别是创业,没有谁规定金融就不能创业,一切看个人。不过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是有成功的一个方面。
仅就知道的提供与你: 金融服务业素来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也在增加,从长远老看,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金融学专业通常有以下几种去向: 一、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五、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六、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 九、国家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金融业的主要有利因素: 1.在各行业的薪酬横向比较中,金融业的平均薪酬与福利最高。 2.在全民市场经济的氛围中,金融业的从业者可以感受到正在从事着一份“体面”的。 3.每日都在完全动态化的市场环境中。 4.有才华的员工可以得到快速的晋升。 5.优厚的待遇和休假福利。 6.低损耗率,行业平均志愿周转率为16%。 金融业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1.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相对较大。 2.容易受商业及股票市场周期的影响。 3.大公司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容易让人有被隔离和被忽略的感觉。 4.有些大公司不愿意改变程序和尝试新想法。 5.时常会面临“道德”与“利益”的两难选择。 6.金融业的体制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不需要创新,只需要遵守。 (以上资料非本人自创)
金融的去证券、基金、银行的比较多,会计的去四大和一些大型企业的也比较多,经济学的走学术是一条路,还可以去考,去企业也不错,财务管理一般要拿到证,而且要很多年的经验才能从事高端的财务管理工作,一般刚出来也不过是去企业,而且做的很多是会计的工作,工商管理出来可以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可以做销售,也可以做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往上走可以做销售经理,市场部经理等,经理人一般要具备管理相关知识,无论如何,要做到真正的高层,都不是具备的单一方面的知识,要对这几块的知识都有所涉猎,不过这是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慢慢形成的。咨询公司一般是针对企业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类公司,如现在有很多的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等等,或者说做CEO与专业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特别是创业,没有谁规定金融就不能创业,一切看个人。不过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是有成功的一个方面。
现在最实用最好的就是金融学专业,它涵盖了经济,投资,理财,证券,银行,财务,金融的课程,到任何一家企业都用的上,我就是挺后悔上的时候学的是社科的专业,结果上班根本用不上,金融学最好的学校是中央财经大学,据说金融学科全国排名第一,金融学院是中财最大最好的一个学院,教师全是金融学院的一线教师,副院长亲自授课,大部分老师都是留学的博士,都是老教授,而且通过率也非常的高,论文答辩都有老师指导
17:41:12警方回应市公安局已成立专案组)昨日,就沙井街道办主任刘少雄“涉黑”落马一事,宝安公安分局负责宣传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对该事件了解不多,具体内容由市公安局统一发布。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案如有更多相关材料发布,将统一知会各媒体。ZCV。href="http://www.10086.at"target="_blank">www.10086.at。ZCV
仅就知道的提供与你:
金融服务业素来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也在增加,从长远老看,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金融学专业通常有以下几种去向:
一、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五、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六、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
九、国家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金融业的主要有利因素:
1.在各行业的薪酬横向比较中,金融业的平均薪酬与福利最高。
2.在全民市场经济的氛围中,金融业的从业者可以感受到正在从事着一份“体面”的。
3.每日都在完全动态化的市场环境中。
4.有才华的员工可以得到快速的晋升。
5.优厚的待遇和休假福利。
6.低损耗率,行业平均志愿周转率为16%。
金融业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1.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相对较大。
2.容易受商业及股票市场周期的影响。
3.大公司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容易让人有被隔离和被忽略的感觉。
4.有些大公司不愿意改变程序和尝试新想法。
5.时常会面临“道德”与“利益”的两难选择。
6.金融业的体制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不需要创新,只需要遵守。
(以上资料非本人自创)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09-12-13 &匿名提问 发布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趋势的催逼下,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威力和来自市场的压力.这些压力迫使我们为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持续创新产品和组织发展.一切改变首先是从人开始的.组织的领导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工具去管理好这一独特资源,这一课题已成为21世纪各位组织领导者的挑战.现实迫使组织的领导者重新思考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功能性问题.它在组织中的角色是什么?哪些方面是最紧迫的等等.他们想从人力资源专家哪里找到答案,希望专家们能帮助组织明确战略,将人力资源管理推向更高层次.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已由过去的办事员,行政员的角色进发成了&战略伙伴,行政专家,员工之音和改革推动者&.组织发展与引导组织改革,建立学习型组织在21世纪已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怎么通过组织发展和绩效管理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组织指明战略方向和引导全体员工从事有利于组织的价值创造活动已成为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最迫切的任务.一,变革: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早在古典管理论时代(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于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人们呼唤任务管理(即对每个工人每日的工作制定一个测定的定额)'或科学管理,按泰罗的话说:&要求工人按正确的方法工作,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按科学方法改一60一变他们的工作方法,从而使他们得到增加30%到100%的收入&.当时的工作仅被看成是提高工业效益的一种工具,还没有将对人的管理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那些管人的人即工头或包工者的主要工作是制定定额,建立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统计结果发放工资.泰罗在他的《科学管理》一书中明确地称之为&人事管理&和称这类管理人员为&行政人员&.我们不妨称该时期的对人的管理为&人事管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向前发展,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开始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关注人的其他除工资以外需要的重要性,因此管理学中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它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其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标志着对人的管理从过去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开始过渡.我们不妨称上世纪的这四,五十年为过渡期.在这段时期内,对人的认识完成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到&自我实现的人&,最后到&复杂的人&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可以说是西方管理的繁荣时期.各类关于人的管理的学派不断涌现.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济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最近出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派和组织再造理论学派等《广东发展导-)2003年第4期理论探讨等.人们在关注人的本性,需求,同时更加关注人与组织的关系,关注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文化,关注提高人的未来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和社会与人共同和谐发展等问题.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所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并根据这一特征分析认为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这段时期标志着以对人的管理走向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尽管在现代组织中,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还必须从事过去的人事管理的某些工作.例如:招聘考勤,工资,福利和员工关系;但这类工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和新的组织环境中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更具有战略性.在新的组织环境下除了上述几个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训,发展和组织发展最终建立学习型组织.二,转换:培训,发展和组织发展培训作为一个传统的概念,我们应该耳熟能详.但你若是向十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提出&什么是培?&这一问题,你也许会得到十个不同的解释.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几十年的努力基本达成下列定义:培训常指教给某人某种技能,使他能用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有时将提供培训这一活动(即做培训师或辅导员)也称之为培训.培训的目的一共有四个方面:培养和训练失业者,使他们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前培训);引导或帮助新员工熟悉新的组织(人职培训);使现有员工具有适当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干好目前的工作;纠正已发现的不足.我们衡量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是看受训者是否在培训完后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员工在培训前每8小时只能铣150个零件,通过两星期的培训和学习,每8小时能铣250个零件.因此,我们作出结论,组织培训是必要的,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发展指的是为员工未来的职责向准备,通常是组织里更复杂更高层次的工作,有些包括超组织外的专业技能的发展工作.它具有比培训更深更广的含义.培训限制着受训者的活动工作范围.而发展却拓展员工的工作范围和空间.例如,如果教会一位会计员去做平衡账目,这可能是一项培训,而教给他现金流通基本理论则就变成发展了.发展对于组织来说,除了培训的四个目的外,还是有另外三个目的:(1)处理环境中的变化.(2)提高员工的能力使之为更具技能的工作或最高职位作准备.(3)使员工能在自己的专业内与时代同步.组织发展则上开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它新关注的是群体的需求而不是个人的需求,它通过运用行为学知识和流程处理手段帮助组织提高效益,最终增强组织能力,即包括市场能力,技术能力,财务能力和人力资源能力.通过对管理流程的设计创造出一种使员工群体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想和职业爱好在事业上成功和获得超越.组织发展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再造.它不再将关注点仅放在新设备的采购和股票上市或重新设计培训课程,而是关注员工群体,这个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关注他们的动机,激励机制,关注如何提高各利益相关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怎么使人力资源与组织环境有相互动和完全整合.具体说来,组织发展具有六大要素:拥有终身学习和理念和机制;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陈俊生. 加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和科学化[J]. 领导科学 , -5. [2] 邓泽宏,何煦,郑丹. 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如何适应WTO规则[J]. 对外经贸实务 , -36. [3] 周德民. 略论中国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2,11: 160-162. [4] 李洪仁. 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 理论与改革 , -42. [5] 黄海霞.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深化[J]. 了望 , -49. [6] 张劲松. 政府知识管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55. [7] 吴瑞坚. 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 2000,3: 62-66. [8] 欧日瑶. 知识经济的来临与行政管理科学化[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 . [9] 吴端坚. 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J]. 党政论坛 , -31.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 国 旅 游 业 概 况一、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从国家政策引导上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1978年转换机制,旅游业开始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1、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场。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三、与国际旅游市场的差距尽管中国旅游产业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与国际旅游市场荏苒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软件上,不仅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差距,还有营销体系、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举个例子,目前全球已经有49家知名饭店进入中国大陆,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品牌到境外管理或建设一个像样的星级酒店,这就是差距!” 在通往世界旅游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依然有一段路要走。现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应该着手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营销体系,改善环境,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体系,这都需要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的共同努力,另外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高级、中级、初级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服务人员。 四、旅游市场的经济效益分析据法国旅游业协会主席菲利普•邦贝尔热分析:“43%的旅馆、咖啡店和饭店的收益,同旅游直接有关;航空运输收益的42%同旅游有关,铁路运输收益的23%、汽车的12%、农业的8%、建筑业的6%同旅游业有关。”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这要素直接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园林、商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
 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旅游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中的108个行业。仅以建筑业为例,十多年前,住店难在我国许多城市是普遍现象,那时人们在外有个地方住就算不错,有的甚至在车站过夜。但短短十几年,到1998年底我国已有各类旅店21万家,涉外饭店约4000家,星级饭店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45家,四星级117家,三星级近1000多家,二星级和一星级1000多家。游客住的地方数量多,档次全,再已不是原来的情景了。期间建筑业获得的发展可以想象。
 美国夏威夷的瓦胡岛,开发前是一片荒凉的海滩,五十年代为旅游区后,建成的旅游、商业街,密布小岛。目前,该岛已成为年接待世界旅游者约400万人次的世界著名旅游区。建筑业的发展,又带动与之相配套的水、电、煤气、暧气、通讯等行业,饭店内的装饰、家俱、餐饮、卫生用品等等,工业及所需的农产品的生产自然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其连锁效应是巨大的。
 游客每到一地总要买些纪念品、土特产等带回去。即旅游要素中的“购”,旅游对商品的需求带动了工艺品、纪念品及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据测算一位旅客在异国旅行购物所花费用一般约全部旅费的1/2。旅游业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一业兴百业旺”。
 除了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外,旅游业还可以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旅游经济还具有扶贫功能,旅游业是见效快、永久性的扶贫开发项目。从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各种产业发展的速度。旅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成为一个产业的,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大产业。这种发展速度,是任何一个产业都难以比拟的。邻近我们国家的新加坡和泰国,经过不到20年的苦心经营,就发展成为亚洲的旅游强国,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旅游点,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热起来的。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龙宫,从开发、宣传到变成热点,都只有几年的时间。广西的北海更快,仅两、三年就热起来了,1992年游客已达150万人。较小的旅游点如龙胜的一个温泉,一片梯田;融水的一段贝江,开发一、两年就分别引来了十余万游客。由于人们旅游欲望的强烈,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和交通工具的发达,所开发的旅游区只要有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人们要求,并把宣传工作做到五洲四海,千家万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见成效,并且变成永久性的财源。因此,旅游业是短、平、快,永久性的扶贫开发项目。旅游业对环境无害,还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被世界各国誉为“无烟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奥运会的带动下,中国旅游业依然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而且正在走向世界。近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问题也依然存在,除了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外,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打造自己特色。期待中国的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趋势的催逼下,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威力和来自市场的压力.这些压力迫使我们为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持续创新产品和组织发展.一切改变首先是从人开始的.组织的领导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工具去管理好这一独特资源,这一课题已成为21世纪各位组织领导者的挑战.现实迫使组织的领导者重新思考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功能性问题.它在组织中的角色是什么?哪些方面是最紧迫的等等.他们想从人力资源专家哪里找到答案,希望专家们能帮助组织明确战略,将人力资源管理推向更高层次.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已由过去的办事员,行政员的角色进发成了战略伙伴,行政专家,员工之音和改革推动者.组织发展与引导组织改革,建立学习型组织在21世纪已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怎么通过组织发展和绩效管理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组织指明战略方向和引导全体员工从事有利于组织的价值创造活动已成为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最迫切的任务.一,变革: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早在古典管理论时代(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于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人们呼唤任务管理(即对每个工人每日的工作制定一个测定的定额)'或科学管理,按泰罗的话说:要求工人按正确的方法工作,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按科学方法改一60一变他们的工作方法,从而使他们得到增加30%到100%的收入.当时的工作仅被看成是提高工业效益的一种工具,还没有将对人的管理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那些管人的人即工头或包工者的主要工作是制定定额,建立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统计结果发放工资.泰罗在他的《科学管理》一书中明确地称之为人事管理和称这类管理人员为行政人员.我们不妨称该时期的对人的管理为人事管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向前发展,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开始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关注人的其他除工资以外需要的重要性,因此管理学中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它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其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标志着对人的管理从过去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开始过渡.我们不妨称上世纪的这四,五十年为过渡期.在这段时期内,对人的认识完成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到自我实现的人,最后到复杂的人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可以说是西方管理的繁荣时期.各类关于人的管理的学派不断涌现.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济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最近出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派和组织再造理论学派等《广东发展导-)2003年第4期理论探讨等.人们在关注人的本性,需求,同时更加关注人与组织的关系,关注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文化,关注提高人的未来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和社会与人共同和谐发展等问题.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所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并根据这一特征分析认为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这段时期标志着以对人的管理走向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尽管在现代组织中,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还必须从事过去的人事管理的某些工作.例如:招聘考勤,工资,福利和员工关系;但这类工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和新的组织环境中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更具有战略性.在新的组织环境下除了上述几个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训,发展和组织发展最终建立学习型组织.二,转换:培训,发展和组织发展培训作为一个传统的概念,我们应该耳熟能详.但你若是向十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提出什么是培?这一问题,你也许会得到十个不同的解释.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几十年的努力基本达成下列定义:培训常指教给某人某种技能,使他能用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有时将提供培训这一活动(即做培训师或辅导员)也称之为培训.培训的目的一共有四个方面:培养和训练失业者,使他们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前培训);引导或帮助新员工熟悉新的组织(人职培训);使现有员工具有适当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干好目前的工作;纠正已发现的不足.我们衡量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是看受训者是否在培训完后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员工在培训前每8小时只能铣150个零件,通过两星期的培训和学习,每8小时能铣250个零件.因此,我们作出结论,组织培训是必要的,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发展指的是为员工未来的职责向准备,通常是组织里更复杂更高层次的工作,有些包括超组织外的专业技能的发展工作.它具有比培训更深更广的含义.培训限制着受训者的活动工作范围.而发展却拓展员工的工作范围和空间.例如,如果教会一位会计员去做平衡账目,这可能是一项培训,而教给他现金流通基本理论则就变成发展了.发展对于组织来说,除了培训的四个目的外,还是有另外三个目的:(1)处理环境中的变化.(2)提高员工的能力使之为更具技能的工作或最高职位作准备.(3)使员工能在自己的专业内与时代同步.组织发展则上开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它新关注的是群体的需求而不是个人的需求,它通过运用行为学知识和流程处理手段帮助组织提高效益,最终增强组织能力,即包括市场能力,技术能力,财务能力和人力资源能力.通过对管理流程的设计创造出一种使员工群体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想和职业爱好在事业上成功和获得超越.组织发展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再造.它不再将关注点仅放在新设备的采购和股票上市或重新设计培训课程,而是关注员工群体,这个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关注他们的动机,激励机制,关注如何提高各利益相关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怎么使人力资源与组织环境有相互动和完全整合.具体说来,组织发展具有六大要素:拥有终身学习和理念和机制;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