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助学贷款还款违约怎么办

工行助学贷款还贷指南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工行助学贷款还贷指南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行为分析--《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行为分析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开展至今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求学的学费及生活负担,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还款违约行为普遍,违约率较高等问题,降低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效率,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发展。
本文在阐述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和特征、实施的理论基础及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历史沿革基础上,选取1690名进入还款期的借款学生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揭示学生的还款状态(守约或违约)与其影响变量间的统计性联系,从而推断学生违约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学生违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贷款的总额度和单位时间内还款的额度。然后侧重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形势所确定的博弈“局势”着手,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学生与银行之间的“学生高违约率”和“银行惜贷”等相关行为。得到目前还款违约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对贷款学生的有效贷后跟踪体系,而且贷款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对于银行来说的起诉成本较大;并且我国的罚金制度尚不完善。随后,运用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目标群确认难的问题,通过比较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的大学贫困生甄选结果及大学生和高等学校双方的收益,发现信息不对称导致提供申报材料的大学生的逆向选择问题。设计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与信号传递成本有差异这两种类型信号博弈模型,用以解决不对称信息下的国家助学贷款目标群确认问题。文章最后提出在法律和机制设计、个人征信系统、贫困生鉴定体制、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保障化化等方面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对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526.78;F832.4【目录】:
摘要10-11Abstract11-13第一章 绪论13-20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3-14 1.2 研究意义14-15 1.3 基本概念15-17
1.3.1 国家助学贷款15-16
1.3.2 违约16-17 1.4 主要研究方法17-18 1.5 技术路线图18-20文献综述与评价20-30 2.1 有关学生贷款违约的影晌因素研究21-23 2.2 有关学生贷款偿还的国际经验的研究23-27
2.2.1 关于贷款偿还制23-24
2.2.2 关于还款负担24-25
2.2.3 关于贷款回收力度25-26
2.2.4 有关贷款偿还配套的措施26-27 2.3 改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违约问题政策建议研究分析27-28
2.3.1 宽松灵活的学生贷款偿还制度27
2.3.2 加大助学贷款回收管理力度27-28
2.3.3 进一步健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28 2.4 相关文献评价28-30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分析30-40 3.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理论基础30-34
3.1.1 减轻公共预算压力30
3.1.2 高等教育公平30-31
3.1.3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31-32
3.1.4 信用风险32
3.1.5 制度功能32-33
3.1.6 贷款需求33-34 3.2 国家助学贷款的特征34-37
3.2.1 正外部性34-35
3.2.2 高风险性35-36
3.2.3 政策性36
3.2.4 商业性36-37 3.3 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37-40
3.3.1 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37-38
3.3.2 有利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38
3.3.3 有利于缓解高校资金困难问题38-40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制度沿革及困境40-54 4.1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演变40-48
4.1.1 探索与试点阶段40-41
4.1.2 调整与改进阶段41-42
4.1.3 提高与完善阶段42-48 4.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现状和困境48-54
4.2.1 政府角度49-50
4.2.2 银行角度50-51
4.2.3 学校角度51
4.2.4 学生角度51-54第五章 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的实证分析54-74 5.1 变量选取54-55
5.1.1 变量的选取54
5.1.2 变量的量化54-55 5.2 有关学生贷款违约风险的研究假设55-57 5.3 变量描述、统计与分析57-63 5.4 违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63-72
5.4.1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64-66
5.4.2 因子分析66-72 5.5 结论72-74第六章 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的博弈分析74-90 6.1 贷款需求理论74-76 6.2 还款违约的博弈分析76-88
6.2.1 学生与银行的博弈关系77-82
6.2.2 国家助学贷款目标群确认问题的博弈分析82-88 6.3 小结88-90第七章 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防范的若干建议90-96 7.1 核心理念90-91 7.2 基本策略91-96
7.2.1 完善信用机制91-92
7.2.2 完善风险分散及补偿机制92
7.2.3 增强校方责任92-93
7.2.4 建立专业教育金融机构93-94
7.2.5 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94
7.2.6 还款方式多样化94-95
7.2.7 将助学贷款纳入社会保障体系95-96参考文献96-99附录99-101致谢101-102学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0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瑾;;[J];黑河学刊;2013年09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红桃,沈红;[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沈华,沈红,黄维;[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李文利;[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明兴建;高善生;;[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卢以品;;[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李菁;王宗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王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期
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谢梅娟;[J];海南金融;2001年01期
郑国中;[J];海南金融;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家理;;[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徐晓宁;戴卫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王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徐敬建;;[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6期
张颖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苏文平;张小菊;周宏岩;屈智勇;;[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谢革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沈华,沈红,黄维;[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岳昌君;;[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陈良焜;杨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华;沈红;;[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学生贷款的偿还、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入学”研究成果集(一)[C];2004年
宋飞琼;沈红;;[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刘秀芳;;[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王萌;;[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朱宁洁;;[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丁建福;;[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王贤;;[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马莉萍;丁小浩;;[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陈良焜;杨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季俊杰;;[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龙耀;[D];南京大学;2010年
顾远飞;[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姜世健;[D];南开大学;2010年
臧兴兵;[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孙祥;[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王全旺;[D];天津大学;2010年
曹洪军;[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陈江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宋振;[D];天津大学;2011年
柴国俊;[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承宗;[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绍峰;[D];山东大学;2010年
王鑫;[D];山东大学;2010年
顾冰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顾雪勤;[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牛津;[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金建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吴悠;[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陈烁;[D];浙江大学;2011年
盛昱航;[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勇涛;凤启龙;;[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谢茂康;;[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张妹如;;[J];湘潮(下半月);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茂忠;[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闵维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陈宪;[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曾晓东;[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马扬,张玉璐;[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李红桃,沈红;[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占盛丽,雷万鹏,孔繁盛,钟宇平;[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郑洁,武向荣,赖德胜;[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沈华,沈红,黄维;[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李文利;[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夏人青;[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洪天;[D];河海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瑞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王莉;[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孙建平,杜冰;[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J];陕西政报;2004年21期
古边;[J];学习导报;2005年06期
;[J];江西政报;2005年18期
周大平;;[J];教育;2005年04期
刘瑛;;[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3期
;[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8期
何云江;;[J];大学时代;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开俊;陈宇红;;[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程亮;;[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陆昊;;[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廖茂忠;沈红;;[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黄维;沈红;;[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易凌;何跃国;;[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李恩峰;;[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胡玉转;骆国辉;;[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沈华;;[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范元伟;;[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秋丽;[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张福荣;[N];金融时报;2005年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2年
孙涌 李晶彦
靳斯慰;[N];贵州日报;2008年
周仕兴;[N];广西日报;2009年
唐兰;[N];安徽经济报;2004年
魏雅华;[N];检察日报;2004年
通讯员 杨占忠 记者 李瑞君;[N];金融时报;2002年
杨晨光;[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程志云;[N];经济观察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振;[D];天津大学;2011年
魏新;[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孙涛;[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红桃;[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赵亮;[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黄维;[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沈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宋飞琼;[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陈建国;[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臧兴兵;[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正平;[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李中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梁璐璐;[D];西南大学;2010年
王旭;[D];吉林大学;2010年
白鹭;[D];青岛大学;2010年
陈欣欣;[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庞赫然;[D];东北大学;2008年
张松林;[D];湘潭大学;2011年
杨媛媛;[D];吉林大学;2011年
曹思敏;[D];湘潭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探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的原因与对策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近几年来,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实际上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基于贷款学生、高校、银行三者博弈的必然结果。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三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即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较易忽视的银行与高校,银行与学生,高校与学生主体间利益博弈存在的风险成因入手探讨,提出走出困境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 /3/view-1340779.htm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博弈;信用危机      一、引言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自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商业性金融业务,其政策仅体现在财政部门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借款人给予利息补贴等方面,借款人必须按贷款合同的约定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该制度自1999年推行以来,帮助了许多考上大学的寒门优秀的子女,实现了“大学梦”;然而,随着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的首批还贷高峰的到来,相关的数据却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国家助学贷款遇到了“信誉瓶颈”。虽然国家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着重提出建立学生还贷约束机制等一系列新政策;2006年,财政部和教育部又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但事实证明,直到2010年,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与银行之间的恶心循环愈演愈烈。   二、学生违约原因   具体上说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过去人们过分谴责和强调主观,即诚信道德的缺失,而忽略甚至淡化了更为重要的、更加难以解决的客观方面的原因,这就不可避免的加大了问题的解决难度。   (一)主观原因   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不可否认,在当今这个各种价值观和道德观激烈碰撞的现实社会,拜金主义与机会主义逐渐大行其道,有些大学生即使身处相对单纯的象牙塔也很难避免社会的不良道德风气的腐蚀。当大学生毕业以后,马上就进入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并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面对这种“学生――社会人”的角色突变,他能否保持诚信的品质并继续遵守在校时的信贷承诺?这其中有太多的变数。所以,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大学生由于诚信意识薄弱、缺乏感恩意识甚至道德败坏而故意拖欠助学贷款。   (二)客观原因   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85%的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很重要,14.1%的学生认为地位一般,还有0.9%的学生认为无足轻重;再和他人交往时,67.2%的学生看重对方的诚信,2.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对于助学贷款,被调查对象中96.3%的学生表示一定会按时还款,3.4%的学生表示到时候再看,还有0.3%的学生表示能拖就拖、在对待学生贷款不还问题上,63%的学生认为应该联系其工作单位,以工资抵贷,15%的学生认为应该扣押其毕业证书,直到其还贷,13.8%的学生认为应该对有作弊等行为的学生不予贷款。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识仅有少数人诚信意识淡薄;而是对于还贷问题,仅有0.3%的学生故意拖欠;三是大多数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对待还贷问题上的态度还是相当好的。所以,仅仅把造成大学生还贷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有失公允、在现实生活中,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贫困毕业生无可奈何的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例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即使找到了工作,工资也仅能够维持解决个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多余的钱归还贷款本息。据《北京晚报》题为《应届毕业生22%为“月光族”不“啃老”已是万幸》的文章介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年年吃紧,而已就业的大学生日子也不好过,一项针对2009届以就业大学毕业生的最新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902元,品均月支出为1275元,平均月盈余仅有627元。其中,平均月盈余大于1000元者只占20%;有22%得以就业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在-250至250之间,成为月月吃光喝光的“月光族”;还有8%的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小于或等于-250元,成为“负翁”,再加上父母年迈、生病、突然地家庭变故,是本来就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这些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也是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重要原因。   二、银行与学校的风险   (一)银行风险   对银行而言,国家自主贷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他的一些不同于一般贷款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采取了无担保的信用贷款的方式,属于个人消费信贷的范畴;具有政策性贷款的特征。这三个特点分别造成了银行发放国家资助贷款分别造成了银行发放国家资助贷款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政策风险。   (1)信用风险。现行体制下,银行是以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方式发放国家资助贷款。在1999年,曾经规定获得资助贷款必须提供相应的抵押和担保,但由于大部分准备申请贷款的学生其家庭甚或困难,基本上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很快改为信用信贷形势。但在我国当前整体条件下,银行总体上无法构建有效的信用体系来控制资助贷款的风险。根据工商银行的调研,如果助学贷款的呆账率超过6%,银行就会面临亏损。据统计,全国学生贷款逾期不还的比例超过10%,远高于仅为1%的居民贷款。   (2)管理风险。贷款拖欠使得银行必须花费代价来催收欠款,无疑将造成银行在管理成本上的增加,导致管理风险。国家资助贷款具有笔数多、单笔额度小,牵涉人数多的特点。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调查、催收等各项手续与高额度贷款一样,因而该业务的管理成本本身很高。尤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流动性,非常大、   (3)政策风险。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家资助贷款的开展是在政府的提倡与督促下开展的。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行开展商业性学生贷款的内外部条件,因此,我国政府给予国家资助贷款一定的政策扶持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我国政府在降低银行风险方面的鼓励措施主要包括,国家资助贷款的呆坏账可以全额核销,免征国家资助贷款的营业税。但是“银行有关国家资助贷款的呆坏账可以全额核销”会由于给银行造成了实际损失而影响到银行其他信贷业务的开展以及银行收益的获得。对免除营业税而言,每一笔资助贷款的数额本来就很小,总的贷款金额也只占银行所有信贷业务中很小的部分,营业税额也就更小,世纪起不了太大的作用。银行真正关心的是能否顺利收回本金,然而这一点国家并未予以担保。   同时银行认为既然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商业性贷款,就必须以资金安全为首要考虑。国家实施助学贷款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但这部分学生也是将来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还贷压力最大的群体。商业银行作为营利性的金融机构,为确保贷款回收率,会尽可能选择那些经济状况较好、还贷压力小的大学生进行贷款,结果是最需要贷款的大学生得不到资助,优惠贷款将流向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考虑到风险和收益的配比,同时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会减少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数量,缩小信贷规模。这使商业银行顾虑重重,进展迟缓。   (二)高校风险   许多高校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变相的政府福利措施,没有将它上升到事关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在组织实施中疏于管理:对银行提供的资料过于随意,缺乏真实性甚至缺乏核实的积极性――而高校是金融机构获取学生相关信息最重要的渠道。这种合作不到位一方面是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招生、声誉及发展等,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助学贷款;另一方面,高校不能分得利息收入,无法补偿为考核贫困生所支付的成本,导致银行无法获得借款者真实的信用资料。在学生贷还问题上,高校对助学贷款的审核只追求成功申贷的人数,而忽略审核的严格性,出现审核漏洞。
  但是,本文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设计不能忽视银行、高校监管部门和贷款学生的存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设计是以上三者博弈的必然结果。在制度的确立中,这三大利益主体表面上时而斗争时而合作,但实质上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博弈,他们博弈的最终结果即为制度的最终选择。   三、银行、高校监管部门和贷款学生三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一) 贷款学生与高校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1.贷款学生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一次性博弈模型假设   (1)博弈的参与人为高校监管部门与学生。   (2)博弈双方的策略空间是:高校监管部门{监管,不监管},贷款学生{不还贷款,还贷款}。   (3)假设高校监管部门实施监管,肯定可以发现贷款学生是否存在不还贷款行为。当发现此类行为时,可采用警告、通知其单位、没收其学位证等措施。贷款学生按时贷款时,如果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假设高校监管部门只付出成本,没有收益。   (4)如果高校监管部门不实施监管可获得休闲收益。但在贷款学生不按时贷款,而高校监管部门不监管时,有间接损失(如声誉损失)。   (5)我们设C表示高校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直接成本,高校监管部门不实施监管可获得休闲收益Q,R表示贷款学生按时贷款取得的正常收入。R1表示贷款学生不按时贷款所取得的额外收入,F表示贷款学生不按时贷款被查处后受到的罚款,L表示贷款学生不按时贷款未被查处时给监管部门带来的间接损失(比如高校监管部门的信誉损失)。   基于上述假设,引入监管博弈模型,并用支付矩阵表1表示。其中支付矩阵中第一个代数式(或数字)表示监管部门的得益,第二个代数式(或数字)表示贷款学生的得益。   从表1中可见,监管部门有两个纯战略:监管、不监管;贷款学生有两个纯战略:还款和不还款。我们假定为了激励贷款学生还款,监管部门对违规学生的处罚足够大,使得Q-L < R1+F-C成立,从而上述的博弈中没有纯战略纳什均衡。所以,我们只需考察这个博弈中是否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即可。用a表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表示b贷款学生不按时还款的概率,V1和V2分别表示监管部门和贷款学生的期望效用函数,则有:   V1=a*[(-C)*(1-b)+(R1+F-C)*b]+(1-a)[Q*(1-b)+(Q-L)*b]   =-aC-bL+b[aR1+aF+aL]+Q(1-a)   V2=b*[(R-F)*a+(R+R1)*(1-a)]+(1-b)*[R×a+R*(1-a)]=R-bF-abR1+bR1   对上述效用函数分别求微分,得到最优化一阶条件:   V1'(a)=-C+bF+bL+bR1-Q=0   则 b* = (C+Q)/(F+L+R1) (1)   V2'(b)=-aF-aR1+R1=0   则 a* = R1/(F+R1) (2)   (1)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目标自然是降低学生不按时还款的概率。从(1)式可以看出,学生不按时还款概率的降低取决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监管部门不监管得到的休闲收益、对学生的违规处罚、学生不按时还款而监管部门不监管时的声誉损失,以及学生的违规额外收益五个要素。从(1)式中可知,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越高,或者监管部门的休闲收益越高,学生越倾向于不还款,因此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降低监管成本,降低监管部门的休闲收益,从而降低学生不还款的概率;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不还款受到的处罚,加大监管部门不作为时的声誉损失,从而降低学生不还款的概率。而对于学生不还款的收益,如果收益越大,则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就越大,而如果学生不还款被查处的话,则学生的收益会大大减少,因此,学生便降低不还款的概率。   (2)由(2)式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与学生不还款的收益成正相关,实施监管的概率与学生受到的违规处罚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对学生的违规处罚较大,学生的期望收益降低,从而学生的违规的概率就变小,从而可以适当降低实施监管的概率,而若实施监管的概率较大,则可以适当降低对学生的处罚,两者有一个类似于互补的关系。   2.贷款学生与高校监管部门之间的无限期博弈模型假设:   (1)博弈双方信息不完全:监管部门和贷款学生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支付函数不完全了解。   (2)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学生对自己的各种信息具有先天的优势,而监管部门对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取得成本是很高的,这决定了监管部门和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3)博弈双方同时行动,但是后一阶段的行动选择依赖于以前各阶段的博弈结果。博弈双方都可以通过观察对方以前的行动获得有关的某些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断。首先我们看第一阶段的博弈。假设监管机构有两个选择:从严监管和从松监管。学生有三个选择:还款、不还款和分期还款。   表2中Q为监管部门的休闲收益,C1为从松监管时的成本,R2为银行违规时的额外收益,F为银行违规时的被罚款项,R为银行合规时的收益,R3为银行创新时的额外收益,C2为监管部门从严监管时的成本。   当博弈重复进行时,对监管机构来说,即(1)开始选择相信学生,对学生从松监管;(2)选择相信学生直到学生违约,然后永远不相信学生,即对学生一直实行从严监管;(3)假设学生收益的贴现因子为p,p表示学生等待未来收益的耐心程度。对学生来说,首先随机选择贷款学生或者还款或分期还款,如果某一时期违规被惩罚, 由于预期监管部门会永远实行从严监管,则以后永远选择分期还款。   如果学生第m期违约,以前的各期选择是分期还款,得益为:   (R+R3)p+(R+R3)p2+…+(R+R3)pm-1+(R-F)pm+Rpm+1…, (3)   如果学生第m期违约,则由表2可知,其收益小于(3)式,因此是劣战略,理性的学生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如果学生一直选择分期付款,则根据前面的监管机构的战略选择规则,监管机构将一直选择从松监管。假设学生能预期到自己一直分期付款,则监管机构会对自己从松监管,则此时由于学生有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工作生活,收益会较从严监管时的收益高一些。   (R+R3)p+(R+R3)p2+…+(R+R3)pm-1+(R+R3)pm+(R+R3)pm+1…, (4)   如果学生一直选择还款,根据规则,监管部门会一直实行从松的监管,由表2可知,学生的收益要小于(4)式的收益,因此,理性的学生也不会选择。经过比较可知,(3)式<(4)式成立,即一直分期还款是学生的最优选择。而学生分期还款时,监管部门从松监管也是最优选择,因此这是一个纳什均衡。   (二) 银行与贷款学生之间的博弈   1.模型假设:   (1)博弈双方信息不完全:银行和贷款学生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支付函数不完全了解。   (2)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机构各种信息的非公开性与贷款学生私人信息的非公开性,决定了银行和贷款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3)博弈双方的行动有先后次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获得有关的某些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断;先行动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传递自己某些信息的作用,就会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动来揭示或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   我们假设银行首先行动,他有两种选择:信任贷款学生和不信任贷款学生。如果银行不信任贷款学生,则业务终止,双方的得益为(O,0);如果银行信任贷款学生,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这时,将由贷款学生做出选择。贷款学生也有两种选择:还款和不还款。当贷款学生选择不还款时,则银行损失d,银行得益a;当银行选择守约时,双方的得益为(s,b)。当博弈重复进行时,银行可以采取“冷酷战略”,即:(1)开始选择相信贷款学生;(2)选择相信贷款学生直到违约,然后永远不相信贷款学生;(3)假设贷款学生收益的贴现因子为i,i表示贷款学生等待未来收益的耐心程度。在银行相信贷款学生的情况下,如果贷款学生第m期违约,贷款学生得益为:   b+bi+bi2+…+bim-1+   如果贷款学生一直守约,得益为   b+bi+bi2+…+bim+…;   因此,只要   b+bi+bi2+…+bim+…≥b+bi+bi2+…+bim-1+aim   即i≥l-b/a,学生一直守约就是其最优选择。因此,当i≥l-b/a时,如果银行实行“冷酷战略”,则贷款学生的最优战略是一直守约。同样地,如果贷款学生一直守约,则冷酷战略就是银行的最优战略,因此,这是一个均衡。   我们从这一不等式可以看出,贷款学生等待未来收益的耐心程度要和贷款学生违约所得相匹配,即贷款学生不还款的收益越高越需要更高的耐心程度;否则若贷款学生的耐心程度一定,则贷款学生的违约收益愈高,贷款学生愈倾向于违约。   (三)银行与高校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1.模型假设:   (1)博弈的参与人为监管部门与银行;   (2)博弈双方的策略空间是:监管部门:{监管,不监管},银行:{贷款,不贷款}。   (3)博弈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相对于银行拥有信息优势,监管部门对学生实施监管必须付出成本G。   (4)假设一旦监管部门实施监管,肯定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这时如果学生按时还款,银行人的收益为Pr。若贷款学生不还款,由于及时发现学生的违规行为,银行的收益能得到保证,即也是Pr。   (5)监管部门不监管时有休闲收益Q,但学生不还款而监管部门不监管时有间接损失,设为L。   (6)学生不还款时可获得额外收益R ,而被监管部门发现后没收,而且有F的罚款。而若学生不还款不被发现,银行会损失本金P和利息P*r(r为利率)。   基于以上假设,引入监管博弈模型,支付矩阵见表3和表4。其中支付矩阵中第一个代数式(或数字)表示监管部门的得益,第二个代数式(或数字)表示存款人的得益。   对于银行来讲,若监管部门监管(尽职),则贷款是其最佳策略。若监管者不监管(渎职),则银行在学生还款时的最佳策略是贷款,在学生不还款时的最优策略是不贷款,现实中的策略选择依赖于银行对学生的信用度和还款概率判断,以及银行的机会成本的大小。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由于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我们在表中列出的收益不能成为其收益的全部,而应该是整个高校由于监管而带来的收益之和。监管部门放弃监管时的收益应该是由于不监管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四、治理对策   (一)银行:努力拓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1.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贷后管理体系。当学生毕业后,银行要实施严格的贷后风险监测,一旦发现贷款学生不及时还款或与银行不按时联系或不与银行联系,银行应进入追债阶段。银行内部应建立个人消费信贷追债部门,对个人消费信贷包括助学贷款不及时还款的个人进行跟踪和追债;对与银行不按时联系或不与银行联系的学生,督促其还款;对所在单位不详或不知去向者,银行追债部门应立即与学生所在家庭联系,由其父母提供学生的去向并督促学生还款;通过家庭仍无法联系的贷款学生,应立即与公安部门联系,通过其惟一的身分证号码在全国范围内查询。以上情况不能奏效者,银行可立即冻结或停止其基本账户,收回贷款,必要时可诉诸法律。   2.大力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人信息与毕业去向上面更有信息优势。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并不像商业银行那样资本金丰厚,所以在开展小额度,多笔数的贷款上面,农村信用社比商业银行更有意愿。   3.扩大助学贷款发放的主体和放款范围。启动民办高校助学贷款。推出个人助学贷款新形式,通过基金或其他方式,代理个人或单位向高校贫困生发放委托助学贷款。   4.灵活掌握还款和收息方式。据了解,美国政府制定了灵活多样的还款方案。这些方案包括:(1)标准还款方案(standard repayment),每月固定还款额不少于50美元,还款期限最长为10年;(2)延期还款计划(extended repayment),每月至少还50美元,但可以根据情况提出延期,最长可达30年,延期还款的利率也相应提高;(3)渐增还款计划(graduated repayment),还款以一定水平为起点,每两年增加一次,根据借款额的不同,安排了12至30年不等的还款期;(4)按收入比例还款的计划(income-contingent repayment),按贷款人的收入的一定比例(2%――3%左右)确定每月的还款额,直到还清为止。其中的“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也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被采用,只是具体操作上有所差别。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还款方式。据此,我国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就业情况)制定更加灵活的还款方式。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时间一般是在l0~15年内可以收回成本,因此,银行可以延长助学贷款偿还期限至l0~l5年,并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   5.将助学贷款贷前调查的某些环节和不良助学贷款的清收工作“外包”,降低助学贷款经营风险。   6.加大助学贷款营销力度。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信用,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发行贷记卡(限定为金额不大的透支)。学生也可以累积信用历史,提高自己将来生活的方便性。同时,商业银行要把助学贷款真正作为一个信贷品种,加大助学贷款力度。   (二)高校:架起银行与学生间的桥梁   1.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加深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了解。   2.加强对学生的信用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信用教育,降低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同时,学校要建立对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在学生毕业时随档案一起转入用人单位。并在学生未来的贷款、信用卡办理等方面成为重要的评估要素,当然这需要社会整体的配合。   3.教育部门应建立助学贷款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督促各项助学贷款政策的及时落实。对学校负责助学贷款方面工作的人员要做到专业培训,并建立自己的职业操守,理顺与银行之间的工作关系,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4.高校和用人单位要协助银行收息收贷。高校要迅速准确地提供学生在校的各种资料、信息如在校成绩、表现等。   5.试行弹性学分制。试行市场化的弹性学分制则可以克服学时制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减轻学生的学费压力。   6.优化贫困生资助方式。高校应优化贫困生的资助方式,测算其合理的需要,减去学生获得的各项其他资助,最后确定贷款名单和金额。统筹资助方式可以提高助学贷款的使用效率,防止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不合理使用。同时,要重视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形成“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困难补助、社会赞助)、勤(勤工俭学)、减(适度减免学杂费)”等全方位的补助体系。   (三)学生:自强诚信勤俭节约   1.申请贷款前,应仔细阅读助学贷款条款和还款时间等注意事项,深入了解。   2.申请贷款后,勤俭节约避免对助学贷款的不合理使用。   3.还款时,应禀承诚信为本,用长远的眼光看现在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学彬等.金融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陆磊.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J].经济研究,2000,(12):3-1O.   [3]向敏.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施困境问题研究―― 大学助学贷款制度的调查与分析.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05.   [4]王峰虎,方丽娟.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失灵的成因和对策.生产力研究,2005,(1O):73-75.   [4]刘建民,江子福,谢蕊.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制度的实证分析.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10):16-17   [5]李洪涛,朱俊文.美国联邦担保学生贷款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与经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商银行助学贷款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