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模式的弊端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读本》(作业及标准答案_大全) (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读本》(作业及标准答案_大全) (1)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在什么基础上_百度知道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传统社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高同庆:信息化与社会管理创新
——访中央党校校友、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高同庆
发布时间:日 11:22 | 来源:中央党校网
(图为中央党校校友、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高同庆)
&&&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出,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中央党校各级校友们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努力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依托自己的的岗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高同庆在党校学习期间,结合所学到的知识,对此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就此问题,中央党校网派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校友、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高同庆。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请您简单谈谈您对社会建设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看法。
  高同庆: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积极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及时回应经济、社会转型和科技变革提出的新要求,有效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渗透、影响并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了人们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一方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使得社会管理活动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科技手段。如何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趋利避害,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统筹规划,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使信息化成为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助推器,促进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记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高总您不但是信息化领域的专家,也对社会管理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请您为我们简单谈一谈社会管理的原则。
  高同庆:社会管理,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应松年教授将社会管理定义为:&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及社会组织对各类社会公共事务所实施的管理活动,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也包括具有一定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管理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也包括行政给付、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新型管理方式。& 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是,&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刘旺洪教授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第一,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善治;第三,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重构;第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这些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社会管理取得长足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记者: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在您看来,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总体目标是什么?
  高同庆: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着一些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开创性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的社会结构与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国的社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面对城乡结构变化形成巨大而快速的社会流动,如何形成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新体制;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减少不同阶层社会资源占用的矛盾;如何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解决安居养老问题;如何应对社会组织方式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做到有效服务与管理等问题。从总体上看,正如党中央分析判断指出的,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这些巨大变化对我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要求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新路。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总体目标已经确定。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了关于抓好社会管理的八点意见,包括了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急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对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将由典型试验、重点突破、政策引导,向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十八大关于社会管理的论述,全方位地拓展了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的视野,也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宏大框架。
  我国社会管理工作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管理经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记者:上面您谈了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总体目标。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我们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就必然要进行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请谈一谈您对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的理解。
  高同庆: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是基础。社会管理理念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社会管理理念。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第二,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矛盾和问题难以避免,关键要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与主动性。重点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
  第三,要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由于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的客观实际,社会管理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重点关注和使用解决利益诉求的办法和方式,比如,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的办法,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妥善处理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动态平衡。
  第四,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一方面,提高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规范调节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重视社会自我服务、自我规范、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既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又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第五,贯彻落实共同治理的理念,还要树立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根深蒂固,要有效实现多方参与、共同治理,重点要树立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实现由&政府管理&(government)到&治理&(governance)的转型,政府职能实现从&管理管控&到&寓管理于服务&的转变,不断释放社会活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因此,政府要由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监督者、控制者,转变为为公民、国家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服务者,需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进一步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不断提升民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
  第六,要树立既依法管理,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的理念。在全党全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同时,又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记者:新形势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请您为我们谈一谈信息化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高同庆:一般来讲,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过程;或者从信息社会生产要素的角度考虑,信息化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李继文将信息化定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吴敬琏将信息化界定为,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人类生产、交换、社会交往的所有层面、所有领域的过程。信息处理的变革、信息传递的变革、以及信息应用于社会程度的加强而使之赢取到的对事物的主导或支配权,这三大要件对人类生产、交换、社会交往的所有层面、所有领域全面渗透的过程, 便构成了信息化的完整概念。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社会进一步网络化、扁平化、市场化,社会流动性加快,带来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的急剧变革,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1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决定,明确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优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记者:高总您好,由您上面讲到的内容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优势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国家以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条件是否成熟了呢?
  高同庆:我们国家以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条件已经成熟。
  当前,移动通信、互联网、3G技术信息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渗透、影响并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光纤通信网、无线宽带网(3G+WLAN)已成熟并普遍应用,基本覆盖了我国城乡。与此同时,信息立法、标准、培训等基础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对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年2月,我国的移动用户达到11.32亿,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2.6%,移动互联网用户8.04亿,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9亿,互联网用户超过5.5亿,信息化的门槛不断降低,普及率提升迅速。尤其在广大农村手机、电脑亦日益普及。民众通过网络、手机等获取信息,传播交流日趋频繁。微博、微信以及短信、网络等,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途径等与以往比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民众的社会生活。基于网络(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与信息化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已成为现实的要求。
  此外,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新技术、&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必将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多重的影响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日趋成熟,社会管理的信息化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云计算降低了信息网络的建设成本,提高了运算效率,为信息的汇聚提供了更好的方式;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和信息交互,将促进信息在收集、分析、传播、使用等过程中的便捷性,也将使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广度、深度与实时性有了质的飞跃;即将应用的LTE技术将使无线宽带传输速度成倍提高,泛在、高带宽的网络为信息的传输互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方式转变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为社会管理创新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途径、新工具、新办法、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思路。可以说,信息化已经为社会管理创新准备了成熟的条件。
  记者:高总您好,在您看来,信息化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同庆:信息化极大拓宽了网络时代社会管理的范围,改变了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密切了政府部门与群众的关系,密切了社会管理各主体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信息化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助推器&。
  第一,信息化促进规范、透明与服务型政府的打造。
  促进规范、透明与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群众满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社会管理与服务之中还存在公共服务覆盖不到位,服务不便捷,信息不公开等现象,这与人民群众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不适应,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积极拓展公共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中,信息化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促进社会管理的优化与提升。
  第二,信息化促进社会管理协同效率的提升。
  依托综合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交换和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能更好地适应当下对&社会人&管理与服务的需要。通过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联网共享,系统掌握居住、就业、社保、计生、教育等各项基础信息,确保信息动态准确,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通过平台与信息的集成,可对政府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关键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利用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行政服务能力。
  第三,密切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反馈。
  依托信息化平台,可针对目标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社情民意调查。一是了解公民的生存、生活、生产状态及诉求,二是了解把握他们对政府工作及其绩效的评价。社情民意调查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和引导社会诉求的好方法。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和健全包括WEB/WAP网站、短彩信、微博、微信、网上社区等多种方式,建立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整合部门热线电话、政府门户网站、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信息来源,可极大地畅通社情民意收集和沟通渠道,提高政民的互动效率。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依靠科学的抽样方法,可使社情民意调查更有时效性和广泛性,降低社会调查成本,统计部门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加工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记者:高总您好,作为信息化领域和社会管理研究方面的专家,请您谈一谈如何规划好战略重点。
  高同庆: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可以有效地助推社会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以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规划好战略重点。
  (一)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重点
  第一,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快速形成。
  首先,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与门户建设,有利于各级党委了解基层,总揽全局,提升管理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依法行政。
  其次,借助公众信息化平台如微博、微信和专业应用平台可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不断完善互补互助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同时也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创造公众参与条件的重要载体。
  第二,发挥信息化高效便捷、覆盖面广和公开透明优势,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积极拓展公共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中,信息化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信息化战略加强信息化网络覆盖,为建立基于网络实现公众服务全覆盖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加快实施&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和&智能交通&等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此外,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发布可以实现惠民信息传播的高效便捷,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电子办公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公开透明。
  第三,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源头治理、动态跟踪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与专项管理机制相结合,力求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突出问题的产生,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一是逐步建立面向流动人口的信息化服务管理。依托基于信息化的数据交换平台,整合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构建落地化、动态化和精细化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体系。二是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通过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信息管理与定位系统,既可以动态对其进行关爱管理,又可以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三是以各类信息化平台与网站为载体,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并及时分析和动态了解群众的合法诉求以及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四是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应用手段,通过视频监控、模式识别等方式与常规治安措施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四,探索以信息化引领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格局、新机制。
  积极探索以信息化引领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用信息化带动文化发展的新方式,让积极、健康与诚信文化占领思想主阵地,持之以恒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不但对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列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对策建议。请您详细谈一谈您对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对策建议。
  高同庆: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意义重大,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
  1、要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围绕创新社会管理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统筹与应用推进。
  政府要落实项目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上下联动、党政一体,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新技术应用,统筹好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规划目标与实施计划,落实责任。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整合资源,构建贯通上下、横向协同、反应快捷、支撑有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横向可复制、纵向可集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各种信息高度集成、完全共享,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集约化、少投入&,加快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公共信息共建互通。明确数据与信息规范,建设省、市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统一标准的业务协同支撑平台,真正实现协同办公和联合监管的网络化。同时,要建立多方联动的应用管理机制,实行信息&分头采集、关联使用&,推进社会管理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形成社会管理的大数据、大平台、大联动。
  2、要打造和优化省市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加强大数据资源共享与分析,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实现各类社会服务和管理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建设省、市两级网上办事大厅,推动各级实体性行政办事大厅功能向网上办事大厅迁移。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集成&的转变,提供融合政务与商务的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使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到社区、进家庭、惠个人。在增强透明度方面需要政府明确制度与规范,提供包括市政规划、公用事业、工商管理、环卫监督、检察、人事、就业、医疗卫生和物价查询等在内的及时数据信息,在网上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拍卖、社区服务工程招标、征求意见、商品交易会、税收征管、招商引资和贸易管理等,及时公开办事程序,公布政府的政策法规及举报监督办法,充分体现政府各项事务的透明性、权威性和时效性,并有助于公民在网上的监督,可以有效地消除政府工作的神秘性,避免暗箱操作,增强透明度和加大监督力度,减少进而消除腐败,做到涉及民众利益的问题能够公平、公正、公开,提高社会的满意度。
  3、要完善政民互动信息网络,拓宽密切联系群众渠道,利用网络实现紧密联系群众和社会矛盾化解的方式创新。
  深入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推动公共事务决策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以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强化与民众的互动。如推进网上信访、&12345服务云&,能及时处理与化解各类问题与矛盾。同时通过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博客、微博、网上社区和有效的网页形式,构建起重视网络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个性化主动式公共服务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运行机制和规范,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构建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探索利用博客、微博、网上社区等载体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办事效率和廉政情况的监督检查。
  4、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快重点社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推进社会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
  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全局的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使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加快实施步伐。通过云计算、IDC、物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鼓励企业等社会其他主体的参与建设,加大政府购买信息化服务的比例。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实现对社会治安、公共预警、食品监管、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等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例如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基于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等新型电子标签技术的&食品安全&保障网,实现农产品动物溯源、水产品出口标签防伪、副食品备案情况语音查询、产品短信防伪等,提高民众的安全感。
  5、要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努力夯实基层信息化应用基础。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基础。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主要表现在基层。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主体不健全、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职能有待提高、配套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治理需要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尚未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如城市商务楼宇、集体宿舍、城乡家庭出租屋及城乡结合部存在管理盲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可以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加强基层信息基础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搭建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6、要使信息化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管理。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者企业劳动关系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要依托信息化创新手段,推动建立健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工会、员工共同参与的员工工资集体(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建立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7、要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与互联网信息安全防控体系,提高在上述领域的控制力。
  在社会治安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创新信息化应用手段,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预知、预防、应急处置能力,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安全。要把近年来利用信息化手段,安保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大力加强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利用信息化创新方式群防群治的新途径新办法,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力。
  8、要优化和完善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立法,为推动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基础。
  社会管理及其信息化创新应当突出规范性特征。一方面,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应当讲求合理性和科学化。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应当讲求目的正当性和方式方法合理化,应当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遵循公共管理的基本规律,遵循社会管理的基本逻辑;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应当讲求制度化、法治化,强化和突出社会管理及其信息化创新的法治性,也就是说,社会管理及其信息化创新必须走制度化道路、法治化路线。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规则为前提,以执行规则、适用规则和遵守规则为基础。
  9、要加大财政资金在社会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落实考核,提高全民信息应用能力与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议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在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要把信息化发展水平列入各级政府考核的一项指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拓展信息化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果交流推广,提升公民对社会建设信息化运用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将信息化培训列入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面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化培训,不断缩小不同群体的&数字鸿沟&,使社会各个群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10、要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进程。
  加强信息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依托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和基础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能力。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剧院建设水平。推进面向基层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文化信息内容、信息服务和信息终端进入社区、乡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责任编辑:赵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电商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