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风投公司投资合作后能否上市公司

重力加速度: 今晚没有世界杯可看,就给大家发个福利吧,奉上最新的投资周记一篇,以弥补上次的遗憾。原本这篇周记是打算提炼一下前3家公司的... - 雪球&:今晚没有世界杯可看,就给大家发个福利吧,奉上最新的投资周记一篇,以弥补上次的遗憾。原本这篇周记是打算提炼一下前3家公司的经验,发给奥拓供证券部门参考和借鉴的,但写着写着就成了回忆录,看来真是年纪大了。不过后来感觉这些经历对真正喜欢研究成长性企业并长线投资的人会有些帮助,所以发出来供大家参考。当然,不同的人看这篇文章所得到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能否从中吸取到营养就看各位的造化了。另外弱弱地问一句,这些年搭我这几个顺风车的人,看了这篇文章会不会有轻微的不劳而获的“罪恶感”?尤其是那些一边紧跟我持有这些股票赚着钱一边在背后说我坏话的人,比如改名叫啥果园的A股北望?其实很多事情我都非常清楚,只是不想点破、不想计较而已,不管怎样,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投资周记0301---亚瑟潘的四个朋友 ( 16:49:25)[编辑][删除] 转载▼标签:股票& &&&上个月又去了趟深圳,主要是为了参加奥拓电子的股东大会。对很多中小股民而言,股东大会多少带有几丝神秘色彩,能在股东会出席的,普遍都被认为是持股数达到一定级别的人。而事实上,是否具备参会资格,跟持股数量的多少并无关联,人们之所以有这种错误认识,其实是没能理解作为股东的真正内涵,也或许他们原本就没把买股票当作是对公司的一种投资。说到股东会,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参加了,过去6年的时间,我总共参加过4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而且都是重仓品种,这4家企业都为我贡献了丰厚的利润(在此要对这4家上市公司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作为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跟上市公司打交道可能远不如机构便利,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要相对坎坷一些,但是如果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持之以恒,或许最后反倒还能化弱势为优势。本期的周记就以上述4家公司为样本,来回顾一下我投资生涯中与上市公司亲密接触的历程。一,大华股份& &&&大华是我实地考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从09年至今,先后去了公司6次,其中5次调研,一次年度股东会。04年转型价值投资后,我的研究重点也转移到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于是就免不了要和公司交流。起初也仅限于电话沟通,完全没想过要去公司考察。直到09年春天,我在设计杭州-绍兴-普陀山一线的旅游行程时,脑海里萌生了顺便去大华调研的念头。当时我的资金总量只有百来万,个人影响力也远非现在所比,只是由于大华是我的头号重仓股,一上市我就在博客上持续发文分析,因而引起了公司证券部门的重视。抵达杭州后,开始还担心公司未必能接待,因为在年报披露后,我曾就分配等问题对管理层进行过公开指责,再说我也只是个小散户。不过考虑再三,我还是鼓足勇气给董秘打了电话,吴总很快同意第二天来安排接待。就这样,我的上市公司调研生涯从09年4月7号上午正式开始,当天同行的还有两位杭州本地的小散。一到公司门口,热情开朗的证代小王就下来迎接我们,先是领着我们简单参观,随后又带我们在顶楼咖啡吧体验了一下大华特有的“咖啡文化”。不一会董秘就过来与我们会面,寒暄几句之后,给我们冲泡了公司自产的龙井新茶,接着就开始详细介绍公司的一些情况。吴总是个很健谈的人,虽然公司刚上市对资本市场还没什么经验,但是非常善于观察和琢磨,交谈中也流露出很多自己独到的想法。不知不觉就聊到中午,考虑到我们来一趟不容易,吴总又邀请我们在公司餐厅吃饭(不得不说,大华的伙食真心不错),临走时还赠送了我们公司的纪念品。& &&&&&&第一次调研,完全没有拘束感,我对投资公司的信心也大大增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作为小股东的幸福。此后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攀升,大华的股价一路上扬,而我跟公司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每年春天我都要安排以杭州为中心的旅游路线,然后借机去大华走一趟,除了跟证券部门接触外,还有幸被安排与技术总监和董事长交流,并多次参观过公司的展厅和研发中心。在我所接触的上市公司中,大华的投资者关系应该是最完善的,其市值管理经验也成了很多上市公司学习的典范,董秘给我的感觉是睿智、直爽、精明、上进,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从08年到13年,大华股价涨幅接近20倍,很多人都因我这5年长期持有大华而佩服我的眼光和定力,大华不仅为我积累了经验和资本,也替我赚足了口碑和人气。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董秘当时能在我业绩还不太突出时发现并重视我,说明也是极具慧眼的。二,水晶光电& &&&&&水晶曾是我的第一重仓股,虽然没有单独去调研,但从11年到13年连续参加过3次公司的股东会。水晶和大华同处浙江,两家公司距离不算远,可以兼顾调研,同时又不影响旅游安排。11年春天,为了参加3月24日水晶的股东会,我特意设计了杭州-台州-厦门-永定土楼这条路线。考虑到会议在上午,我们提前一天从杭州开车到了台州,证券部的孔部长(现任董秘)事先帮我们定好了协议酒店。股东大会在凤凰山庄举行,会议现场的各项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总经理没有丝毫架子,跟远道而来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逐一握手交流并递上名片。股东会正式开始后,林总先介绍了一下与会的管理层,在例行股东会程序时,也并没有单纯走流程,而是在经营回顾这个环节做了深入细致的拓展,随后的互动环节氛围也相当不错。中午公司在会议现场安排了午餐,下午又搞了个深度交流会,只是我因下午要赶赴厦门未能参加。& &&&&&第一次股东会结束后,我和孔部长渐渐熟悉,跟董秘范总倒没怎么交流。我所买入的股票中,在水晶上倾注的精力应该是最多的,博客上发表过很多与之相关的文章,只是证券部门的敏锐性比大华要差很多,沟通了一年多也没把我本人和博客联系起来。直到12年年初,我发表了《2012谈水晶》系列深度分析文章后,提醒了一下孔部长,她这才恍然醒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并将文章推荐给了林总。林总看过之后也颇为震撼,觉得我作为个人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程度比他们很多员工都要深入,表示希望我能参加下一次股东会,并与我当面交流。12年的4月10日,大华和水晶两家公司同时召开股东会,由于这次有林总的特别邀请,我就选择了水晶。受我影响,来参会的个人投资者有不少,会上林总隆重介绍了我,并推选我进行监票。中午公司照例安排了午餐,我跟孔部长坐了一桌,考虑到平时有较多交流机会,午餐时间我就尽量让其他投资者来提问。下午公司组织了参观厂房和车间,大家对公司的产品有了进一步了解,不过感觉孔部长的协调能力似乎稍弱,参观过程中与相关部门的衔接不是太好。晚上林总和孔部长单独约了我吃饭交流,这是我第一次以个人投资者身份受上市公司老总单独邀请,感觉还是非常荣幸的。吃饭时林总比较深入地谈了公司的现状,也说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构想,我也适当地提了几点建议。& &&&&&有了这次股东会的特殊待遇,我在水晶管理层中的位置有所提高,跟董秘范总的沟通相对以前也多了些。同时我也在自己能力圈内努力收集公司同行及上下游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了孔部长。12年上半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水晶的经营陷入短期低谷,股价也持续走低,当时我原本计划从水晶抽出资金增仓红日药业(后来成了当年的大牛股),但是考虑到公司整个团队都比较努力,而且跟管理层又这么熟悉,在最困难的时候抛弃总觉的不妥。所以最终我放弃了短期致富的机会,而是选择了陪公司一起共度难关。五一3天的假期,我把之前调研和收集到的信息做了系统性整理,然后写了很长一篇的分析文章,指出了公司当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供了部分合理化建议,文章很快也被管理层采纳。此后由于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半年的经营形势开始逆转,最终实现了全年的利润增长。13年一季度,受业绩回升以及整个消费电子板块的拉动,水晶的股价出现了快速翻番,考虑到估值和公司的一些短板,加上又有更好的新标的出现,我开始逐步退出,到第三次去开股东会时,我差不多已抛售了一半的筹码。这一次的股东会,明显比前2次热闹许多,来参会的机构爆满,为此公司下午又专门搞了个机构投资者交流会。& &&&&持有水晶的这3年,总体收获虽不算小,但中间的过程还是有点煎熬。一是公司自身的题材过于丰富,短线机构经常进出,导致股价很容易出现大幅波动;二是管理层虽然很务实,但在发展预期上总爱偏乐观,经常会造成实际业绩低于投资者预期。不过跟水晶交往还是非常愉悦的,管理层的人情味很浓,是这4家公司中最能让个人投资者有股东归属感的。总经理低调、务实、上进,属于偏完美主义类型,但由于公司体制方面的原因,发展思路上有些保守。现任董秘孔总真诚热情、活泼开朗、勤奋好学,只是个人能力上稍有欠缺。三,省广股份& &&&&&相对于大华和水晶,省广对我的收益贡献更大一些,不过我跟这家公司接触的频率反倒最小。一是因为广告行业属于我跨领域的范畴,有些东西没有深入了解,感觉沟通的意义也不大;二是到了后期我已不再过多关注经营方面的细节,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业发展和公司战略上,而省广上市之后很快就走上了良性通道,无论是公司管理还是投资经营布局,都比较令人省心。& &&&&我对省广的建仓在10年底,当时省广刚上市不久,市场还没人提及文化传媒这一概念,投资者对广告行业的认知也相当模糊。跟省广的初次接触源于我的第一次香港自助游,正好那时候办了港澳通行证,决定过完春节去趟香港,顺便到省广实地感受一下。刚和公司联系时,接电话的是一位年龄偏大的龚先生,我向他表明我是公司的长线投资者,希望能在3月初到公司来看看,可能是刚上市缺乏经验,他觉得公司应该没精力单独接待个人投资者,建议我以后跟机构一起过来。随后我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公司的资料,并反复查看了招股书,无意中发现其夫人也持有不少股份。几天之后,我第2次打电话找到了龚先生,先是聊了一些公司经营的情况,接着就谈到他夫人持股的事情,对方颇感惊讶,因为这些信息都出现在极不显眼的地方。随后我又再次提出想来公司考察,这次他征求证券部门的意见后,很快就答应了。于是在11年3月2日下午,我就第一次来到了省广所在的金广大厦,同行的还有广州本地的一位投资者。由于广告对我来说属于全新领域,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去公司之前,我特意约了一位广告行业的H姓朋友吃饭交流。H原本是省广的管理层,后来独立出来开了广告公司,他给我介绍了一些省广过去的情况,并提出帮我引荐董事长和重量级的高管。考虑到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深入,觉得暂时还没到与公司高层接触的份上,我决定还是从底下的人开始接触,这令H很是不解。& &&&到了省广大楼,龚先生下来迎接我们,跟他一起的还有个年轻小姑娘,龚介绍说自己对公司业务不太熟悉,便请办公室主任李佳霖一起接待。可能由于我们是个人投资者,没有被邀请去楼上的接待室,也没有任何的参观,只是在楼下类似大堂的地方简单聊了聊,似乎有点打发的味道。虽然这次交流的不太多,但李主任给我的印象还是相当不错,年轻、干练,对公司的业务了如指掌,反应也非常迅速。交谈中,不时看到公司相关人员忙忙碌碌地进出,整体给人一种业务饱满的感觉。此后我跟李主任又有过几次电话沟通,12年3月我因安排了去香港看演出,决定顺便再去拜访下省广。可能是我的坚持和执着让公司感觉我非一般散户,加上平时交流也多了,这次的接待规格明显提升不少,李主任特意请我们到隔壁一家酒楼包间边吃边聊。来之前我准备了不少问题,并记录在一张纸上,一边吃饭一边就纸张上的问题咨询,李主任快速、耐心地做了解答,整个过程充实且愉快。回到青岛后,在跟李主任的通话中得知(前)董事长戴总也在关注我,并希望我能参加4月份的股东大会。考虑到2月底来过公司一次,加上4月份安排了江浙之行,最终我就没有参加。到了13年,省广一下成了明星股,全年涨幅超过200%。不过这时候我反倒跟公司联系更少了,一是各方面经营都很好,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二是公司太过热门,调研和联络的机构络绎不绝,而我又不爱凑热闹。直到去年12月,我又安排了去香港shopping,恰逢省广停牌数月之后召开股东会,便决定去参加一下,同时还顺便计划去深圳调研下奥拓。原以为这种临时股东会人应该不多,没想到还是来了很多机构和投资者。这次股东会是戴总最后一次主持,戴总的思路非常清晰,也十分健谈,在股东会上给了投资者不少信心,当天省广的股价就开始逆转,随后走出一波创历史新高的行情。会后李佳霖帮我引荐了戴总和新任董秘廖总,不过由于人太多没怎么交流,戴总告诉我他一直是我微博的粉丝,对我晒的唱片和音乐比较感兴趣,这令我十分意外。& &&&&&跟省广接触的这3年多,我最大的感触是整个团队非常稳健且充满活力,与很多国企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我也定义他为“国企背景、民营机制的上市公司”。公司整体的反应十分迅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很快,尤其是李主任,虽然资历年轻,但处事从容冷静,再加上其娴熟的业务知识,让她在众多投资者和机构面前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四,奥拓电子& &&&&&&去年建仓奥拓的时候,我基本上已经从公众视野淡出,在博客和微博上都较少发声。这期间,我的资金规模和投资能力较先前都有所提升,对公司经营细节方面关注的也更少。买入奥拓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跟公司沟通过,只是偶尔听一些去调研过的机构说公司比较另类,董秘不怎么热情。直到去年中报披露后,我写了封邮件给公司董秘,就经营上的情况做了简单咨询,同时也谈了我对公司现状和市值管理的一些看法,并留下了我的联络方式。第二天下午就接到董秘杨总的来电,电话中杨总介绍了公司的具体情况,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并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半个多小时的电话交流,我对董秘的感觉是坦诚、务实、自信,这跟之前某些机构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尽管跟董秘接上了头,但此后还是没怎么联系,直到去年底去省广开股东会时,我才和杨总约好来公司调研。相对于前3家公司,奥拓的办公地点有些难找,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楼,而是在科技园某大楼的一层,外面也并无显眼标志。上午10点我们一行4人准时抵达公司,稍稍等候了下,杨总和证代孔经理就在会议室接待我们。初次跟董秘接触,其实印象倒还真不错,虽然给人感觉有些内敛,但骨子里还是露出了真诚和热情,这跟我颇有些类似。董秘也十分健谈,我们一抛出个话题,他都能聊很久,2个小时的时间差不多大部分都是杨总在说。由于我本身不爱自我宣传,所以交流时并没谈及自己的经历和影响,只是以普通投资者的身份来调研。交流结束后已是正午,董秘送我们到了电梯口,完全没有留我们吃饭的意思。当时我们都颇有些诧异,按理说我持有不少股份,公司是有必要引起重视的,即便是小散户来调研,多少也该客气一下。所幸我不是那种拘小节的人,董秘的这种淳朴和有些不接地气,反倒让我更为赏识,这也从某个层面说明公司水分较少。不过公司不太善于处理与机构和投资者的关系,让我略有些担忧,毕竟目前A股市场还是机构占主导,而恰好那时奥拓相对其他LED个股表现甚为低迷,极少被市场关注和提及。& &&&&&&经过这次调研,我跟董秘的交流相对多了起来,慢慢发现杨总也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很善于思考,只是在经验方面略有欠缺。到了6月中旬,我特意赶来深圳参加奥拓的年度股东会,主要也是想观察一下整个团队的状况。不过坦率的说,这次股东会让我有点失望。首先是会前的组织准备工作不完善,这次从外地赶来参会的个人投资者比较多(可能受我影响),但公司并没有事先提醒投资者如何找到公司,而且来了之后也没像其他公司那样在门口设有专门的签到现场,以致于很多人来了之后都有些不知所措。其次是董事长给人的感觉似乎不太尊重与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不仅没像其他公司那样跟远道而来的投资者打招呼,反倒以一句”来了很多外部股东“拉开了投资者与管理层的距离,这与水晶光电林总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存在强烈的反差。会议结束后,公司没有给这些远道而来冒着酷暑参会的投资者准备午餐,更谈不上邀请投资者去工厂和展厅参观,这明显有些不合常理。虽然公司目前规模还小,但毕竟上市也有3年之久,按理说不该出现这些纰漏。后来仔细想了想,这可能跟老板的性格以及公司的业务性质有关。一方面董事长曾是教师出身,多少会有些知识分子的清高,而公司又有点类似“家长制”的家族企业,董事长的言行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公司的主要客户都是国外公司,业务操作相对简单规范,可能很少去考虑国内这种人情世故。当然,这次参会的投资者人数猛增,也大大超出公司预期,公司此前应该是没有这种经历,所以某种程度上也能理解。好在互动环节令参会的人有些收获,提问的人较为踊跃,董事长也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并传递了较强的投资信心。& &&&&&通过和这4家上市公司多年的接触,我总的体会是:只要是真正的优质公司,尤其是小公司,跟他们沟通交流并不困难。虽然绝大多数公司对中小投资者都存在偏见,但只要我们自身做好了,还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人品要端正,不要总怀着打探内幕的企图,故弄玄虚,或是经常对公司批评指责,这都会引起公司反感。2,投资要出于长线投目的,最好能向公司表明你长线投资的动机,并以事实证明。时间一长,自然也容易赢得公司的信任。3,跟公司交流前,做好必要的功课,对行业、企业、产品、公司的经营活动等相关信息要有足够了解,这样交流时才能有共同话题,从而加深公司对你的印象。4,和公司熟悉之后,尽量避免在股价大幅波动或者出现重大负面消息时去打扰,更不要去打听诸如业绩增长多少或是否送股等敏感性话题,这样会让对方比较为难。只有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交往才会长久。5,对公司足够了解后,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但不要随意对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进行干预。毕竟隔行如隔山,做投资和经营实体终究是两码事。6,适当与管理层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受其情绪方面的影响。如果投资者与企业走的太近,可能反倒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有些时候企业的高管对自己公司的投资价值甚至发展前景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而适度与管理层保持距离,则更容易令我们站在一个合理公正的角度,客观地去分析评判企业。7,在上市公司面前要不卑不亢。我们不能因自己持股数量少、力量单薄而在上市公司面前感到卑微,这是在行使股东的正当权益;也不能因上市公司达不到自己投资预期或者能力和业绩不如之前投资的企业,在上市公司面前蛮横无理,毕竟每家公司的情况都不一样,能成为顶尖公司的也终归是少数。& &&&&截止7月4日收盘,十年基准示范账户年度收益率为39.6%,同期中小板指数跌幅为--2.7%,领先指数42.3%。已有107人赞助了这篇帖子729雪球币:6666652322201818181611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76666666666663332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同时转发到我的首页发布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豆瓣人人FacebookTwitter更多...个人与有限公司(已决定被上市公司收购)签订投资入股协议怎么能退股 - 相关问题 - 110网法律咨询
2001年个人与某公司签订投资入股协议,按购股金额8%进行年度分红,只一次分红,后期公司未能上市,问该如何退股
某个人独资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并不是投资方,投资方之间签订投资协议(该协议并没有被公正),但是法人代表并没有签署协议,请问投资方之间协议对法人代表有约束力么? 法人代表和投资方之间并没有签署协议,公司章程上标注的是法人代表的个人独资企业!请问公司所属产权问题!
我是北邮2004年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因为男友的关系我要选择去张家口市工作,当时我报考了河北省委选调生张家口方向的,考取成功以后我又发现河北移动在我校校园招聘移动员工,我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决定应聘河北移动公司。因为面试当天张家口市人力资源部不知何原因没派人来参加省公司组织的面试。最后省公司只好让我自己去找张家口移动公司。于是我和张家口移动签订了三方协议。我也按要求把其中一份协议交回了学校自己保留了一份,也及时更改了学校的派遣证,派往张家口移动。可...
我个人想与香港公司签署一份合伙协议,以香港公司的名义对境内公司投资,是否有效,如何保证我的权利
我和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但是毕业后拿着协议和报到证去公司准备签劳动合同,公司以种种理由不签,怎么办?
本人七月份毕业,已与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并已经实习两个月,签订实习协议。六月因毕业事宜回校一个月,6月20号接到公司通知,部门调整让我等通知再去公司上班,公司如此做算不算违约?我应该如何维权?
公司更换劳务服务公司,签订劳务合同解除协议,确定赔偿金额,但1年半未见到经济补偿金。不知应该怎么处理。
某公司在招聘新员工入职,填写了入职表,但是在一个月以后,单位与员工签订的是一个营销协议,并非劳动合同,协议上说明与新入职的员工是合作关系,并非它的员工。另外,从工资卡明细上每月发的工资名义是报销,不是工资,请问,这样新入职的员工究竟与公司是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公司发放工资不给工资单,员工只知道每月到账多少钱.并不知道工资组成部分,一点都不透明,这样单位是否违法?还有一个问题,2010年7月进公司,2010年8月签订营销协议,时间截止为日,营...
公司到学校招聘,当时签订了份就业协议,现在去了公司,发现很多都跟当时承诺的不一样,所以决定不去这家单位,但是单位以就业协议为由,要我赔偿违约金,我们并没有签订合同,请问这有法律效应吗?
公司到学校招聘,当时签订了份就业协议,现在发现公司不好,发现很多都跟当时承诺的不一样,所以决定不去这家单位,但是单位有就业协议为由,要我赔偿违约金,我们并没有签订合同,现在还是在校学生,我们想去别的单位,请问这有法律效应吗?要赔违约金吗?
公司将自己的 品牌产品 让 别人 推广 ,该 怎么写 合同或协议新闻源 财富源
蝶彩入股秀强股份 私募与上市公司新联姻
&&来源:&&作者:金易子&&责任编辑:陈娟娟
  中国网财经10月23日讯(记者 金易子)10月13日,宣布停牌称筹划重大事项——新星投资(秀强股份第一大股东)向蝶彩资管出让本(秀强股份)公司1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35%,为本公司第三大股东。截至停牌前,秀强股份股单价报收于16.35元。秀强股份与蝶彩资管的战略合作也成为私募与上市公司的一个合作案例。
  对于目前市场上私募与上市公司的合作,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了较积极的看法,“私募跟公司的重组合作现在非常普遍,将来也会逐渐增多。从方案的设计、利益的捆绑、投资计划、重组计划的实施、筹划与推进等方面都会有私募的身影。”
  早在03月07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此意见也从政策面上,给予企业间兼并重组行为以利好。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也认为,这种方式的合作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来开展运作,将会有更加良性的发展。此后,据媒体报道,硅谷天堂分别与通威集团和达成了转让总股本4.83%和2.11%的战略协议。
  而针对此类合作是能否能获得成功,是否有利于公司的成长与发展,李大霄则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私募与上市公司的合作是一个重组游戏,要看重组注入的资产的质量情况。如果重组进来的资产质量比较高,对这个公司的发展就会比较好。但如果仅仅是概念和题材,对原来公司的利润增厚,贡献就可能会不及预期,重要的是要看预期与实际的这种反差是否过大,如果过大则对以后的市场不利,如果高于预期市场会好很多。”
  然而,此段时间较为频繁的上市公司与私募公司重组的动作,或许并非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某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达了较为谨慎的态度“重组和并购要看(私募公司)在里面发挥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是做一些正常的,为上市公司发展,帮助他们融资,这是没有问题的。不排除有打一些擦边球的,做市值管理,变相拉抬股价,监管部门肯定不会允许。”
秀强股份(300160)
高清图集赏析&&&&&&正文
上市公司入股PE新风潮 地方融资平台举债频频
 日 09:03 证券日报 
  该把钱投往何处去?在众多中小企业遭遇资金饥渴之际,不少上市公司却正苦于为“闲钱”找新出路:除了众所周知的“炒矿”、“炒房”等,据本报记者调查归纳,放贷和购买理财产品以及入伙PE,参与上市公司增发正成为眼下上市公司们热衷的四大“钱途”。不过,对于这些公司来说,短期的“钱途”能否真正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前途,却仍是一个问题;而其中蕴含的风险,更是可能令这些看似热闹无比、获利丰厚的钱生钱游戏,反而变成吞噬企业业绩的黑洞。
  15亿元豪赌股权基金6月逾8家上市公司涉足PE有专业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入股PE将会挤占其用于主营业务发展的资金,一旦投资失败,可能会拖累业绩
  “最近上市公司入股PE动作更加密集,涉及金额越来越大,但是中国PE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目前行业大洗牌正在悄然发生,过热迹象已经显现,是该冷静的时候了。”一位在基金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表示。
  尽管如此,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企业家们依旧将大笔资金砸向PE行业。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6月份单月,沪深两市有超过8家上市公司涉足PE,试图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开拓公司多元化业态,更重要的是,期待借此发掘行业并购机会,为公司带来大幅利润。
  对此,上述资深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大笔资金入股PE,可能会挤占上市公司资金,从而使公司缩减主营业务的投资。如此一来,主业空心化则值得警惕。
  上市公司密集涉足PE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6月份单月,沪深两市有8家上市公司涉足PE,涉及投资金额不等,总计超过15亿元。其中多数上市公司涉足PE投资额超过1.5亿元,甚至最小的一笔也在5000万元左右,最大的一笔则达5亿元。
  其中,这些涉足PE的上市公司分别为金风科技、鹿港科技、宏图高科、风范股份、雪迪龙、三维通信,国际实业以及海南海药。
  值得一提的是,据记者翻阅上述上市公司公告发现,这些涉足PE的企业各有用意。金风科技21日晚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拟出资5亿元,投资骥达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骥达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主要投资方向为开发、收购在建、已营运的以风力发电项目为主的可持续发展行业投资项目,并称不投资上市公司股权。
  金风科技还表示,通过投资骥达基金,可为北京天润项目投资与开发培育市朝的退出渠道及新的合作伙伴,并获腮金投资收益,拓展新的、稳定的利润来源。
  风范股份则拟以自有资金5亿元参与设立上海瑞力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希望借此发掘行业并购机会,分享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成果,拓展业务领域,增加利润来源。
  “侧重虽有所不同,但其实都是为了高额利润,这些上市公司明显看中了PE盈利高的特点。”上述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
  或将拖累业绩
  事实上,2011年以来,中国PE行业一直很热,其盈利点可能在于在于并购,但更多的在于投资,尤其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
  对此,上述资深专业人士向记者直言,上市公司涉足PE一般是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现金财务回报和业务战略性发展,但同时很可能挤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投资资金,一旦PE机构投资项目失败,对其公司业绩影响非常不利。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对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的PE机构来说,风险性可能更大一些。结合目前形势来看,大量的被投企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实现最终上市,基金的投资组合中不能上市的比例最终一般不会低于60%,这样PE成了一个表面繁荣的彩色泡泡。此外,如果一些PE机构不是靠投资眼光逐渐成长,最终获得高额投资回报的话,其后市发展隐忧重重。尤其一些偏好突击入股的PE,即使突击成功,也只是搭了企业上市的顺风车,这样的PE持续发展的后劲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股权投资基金依然持续升温,企业、企业家、上市公司,甚至是个人依旧拿出大笔资金成立PE机构,那么这些钱到底流入了哪些领域?
  “每个PE都是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看他们的专业背景。比如一个主营电子商务的上市公司设立的PE,可能就将钱投资电子商务领域。而上市房地产企业设立的PE,主要则投向地产业务,但大多数的房产基金都是型的PE,几乎专门负责为开发商融资。”上述资深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
  事实上,上市房企涉足PE已不算新鲜,此前中弘地产等中小房企也有涉足PE的大动作。
  对此,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陈雪向本报记者表示,对于房企来讲,其募集到资金后需要有较高的评估水准,能够准确评估投资对象未来几年内的发展趋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PE投资的流动性较差,房企投资后其资金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撤出或者流转,因此对房企现金流的把控能力要求较高。
  鉴于以上原因,有关专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考核标准上要判断的不是基金的获利多少,而是其有多少比例投给了处于发展阶段早期的企业。
  16家上市公司6月放贷20亿元地方融资平台成热门“举债人”
  对此,专家认为,向地方融资平台投资应保证企业决策独立性
  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上市公司对自身流动资产保值的需求愈加的强烈。据调查,近几个月来,各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业务进行资产保值的热度依旧不减。
  据6月30日的公告显示,上海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孙公司北京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拟通过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向控股孙公司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不超过一年期、共计人民币4000万元的委托贷款,贷款利率为6.888%。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刚刚过去的6月共有超过12家A股上市公示发布公告称正在进行委托贷款业务。按照贷款对象的不同,上市公司将近20亿资金以委托贷款形式导流至关联子公司、非关联民营企业以及地方融资平台。
  上市公司放贷热度不减
  在《证券日报》记者此次的调查中,有9家上市公司为关联子公司提供了超过18亿的委托贷款,其中最大一笔委托贷款来自于阳泉煤业向其全资子公司山西新景矿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0亿用于偿还华夏银行贷款的周转资金。公告显示,因新景矿煤在运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面临华夏银行的贷款将在近月集中到期,作为控股母公司的阳泉煤业只得暂掏腰包以解燃眉之急。
  另有万家乐、洪城水业、陕鼓动力等3家公司将1.85亿资金注入与上市公司无关联的民营企业,平均贷款年利率超过9%,而现行的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31%。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仅6月就有4家上市公司发表公告称将通过注资小额贷款公司来完成资金的有效保值,涉及资金超过1.25亿元。其中,仙琚制药、建研集团和棒杰股份称已完成相关参股事宜,而华仪电气则称正在积极为一街道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资格竞标而筹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投资公司投资主管向记者表示:“2011年,许多上市公司均在年报中披露将闲置资金购买相关银行理财产品,此举曾被众多投资者质疑上市公司在不务正业。而在2012年,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上市公司抛弃理财产品进而纷纷投资入主小额信贷公司。这样一来,凭借小额信贷公司资金周转期短收益高的特点,2012年上半年已有很多上市公司从中尝到了甜头,涉及金融创新的概念股股价也是有了明显的涨幅。”
  地方融资平台举债频频
  随着万亿地方政府债务的偿款高峰期来临,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压力进一步增大。据部分媒体报道,已有部分到期平台贷款出现违约迹象,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平台贷款“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的势头。
  据6月12日南京中北的公告称。该公司控股公司唐山赛德热电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通过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凤凰支行以委托贷款的方式向唐山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人民币伍仟万元的委托贷款,委托贷款期限一年,贷款年利率3%。
  尽管监管层一再强调严控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可鉴于偿债日期日益迫近,部分拥有充足上市公司资源的地方政府将融资目标盯上了上市公司。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有超过9家上市公司向地方融资平台发放委托贷款,总额超过9亿元。除南京中北的控股母公司外,今年以来,另有鹿港科技、常山股份、华兰生物、新安股份、ST安彩、*ST金果和洽洽食品等8家公司向上市公司注册所在地的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委托贷款。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师肖慧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向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委托贷款,一方面是处于资产保值和投资收益的考虑,另外一方面不排除上市公司注册所在地方政府给予上市公司的压力。从企业的角度上来说,将资金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流入地方政府平台可以规避正常贷款投资的政策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但应强调的是,上市公司的这种投资行为应在保证主营业务资金使用不受影响,并符合招股说明书资金使用情况下进行。而且,企业决策层应保证企业投资决策独立性,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投资的最终目的。”
  海螺水泥辟新“钱途”捧场青松建化定增10交易日浮亏逾2亿
  在海螺水泥大笔购入其它上市公司股份或理财的同时,海螺水泥主营业务的发展并不理想,半年报预报称,报告期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过50%以上
  尽管一再重申认购的合理性,但市场对地海螺水泥大笔认购青松建化股份的行为却并没“捧个钱潮,发布公告称6月19日即完成认购事宜的海螺水泥,在接下来的10个交易日里,账面出现大额浮亏。
  大智慧显示,青松建化7月2日股价以12.05元收盘,相较此前的定增价13.53元,已下跌1.48元,按此计算,认购1.378亿股的海螺水泥账面已然浮亏超过2亿元。此前,海螺水泥一季报称,净利润约为12.49亿元,而仅仅十个交易日内,公司在青松建化股价上的浮亏,已秒杀1/6的一季度净利润。
  而值得注意的是,海螺水泥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净利润相较去年同期,将会出现超过50%的下降。
  不过,由于定增后带来的巨大收益,依旧有不少公司对此乐此不疲,从两市的情况来看,近期以来,就有龙净环保取得广州控股定增的4370万股;达华智能认购亚宝药业定增1000万股。
  持多家上市公司股份
  按照青松建化的定增预案显示,此次定增发行价格为13.53元/股,青松建化向6位特定投资者定增约2.1亿股,募集资金总额约28.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资约为27.9亿元。
  而在这6名特定投资者中,按发行数量来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为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其子公司芜湖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定增完成后,海螺水泥以19.99%的持股份额成为青松建化第二大股东。其中,海螺水泥直接认购青松建化1.078亿股,占青松建化股份总数的比例为15.64%;全资子公司安徽芜湖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认购青松建化3000万股股份,占青松建化股份总数的比例为4.35%。
  从公开资料来看,海螺水泥近年来对股份投资颇有兴趣。海螺水泥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还持有三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分别为巢东股份持股16.28%,冀东水泥持股15.3%和同力水泥持股1.18%。上述三家公司中,所持巢东股份来自2007年通过协议转让获得,而冀东水泥和同力水泥则系海螺水泥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购入。
  上半年净利降逾5成
  由于海螺水泥持股公司皆为“同行”,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旨在通过此种方法谋求更深层的业务拓展等目标。早在6月1日,青松建化即发布公告,称与海螺水泥签订合作协议,称将在水泥主业的技术、管理、项目建设及市场整合等方面,将受到海螺水泥的支持,从而加快所在区域的水泥市场整合,进一步增强青松建化的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同时,将共同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项目,具体事项另行商议。
  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上,在海螺水泥大笔购入其它上市公司股份或理财的同时,海螺水泥主营业务的发展并不理想。半年报预报称,经公司财务部的测算,2012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出现大幅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过50%以上。
  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公司解释称,2012年年初至今,受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影响,水泥市场需求增速回落,水泥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公司2012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2.49亿元,同比下降43.64%。进入第二季度以来,水泥市场需求虽有所回升,但价格仍持续走低,因此公司管理层预计2012年上半年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从2011年半年中可以看出,2011年上半年,海螺水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9.9亿元,按上述预告计算得知,201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则可能在30亿元以下。
  6月份7家公司买理财产品
  涉及金额61.5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上市公司购买的多为保本、稳升型产品,但该理财产品并非无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数据显示,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逐月小幅下行的趋势,一季度人民币产品的收益还维持在5%以上,进入二季度,收益率下行加剧。
  而在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下滑的情况下,2012年6月仍有多家上市公司逆势购买理财产品。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日至6月30日,沪、深两市中共有7家公司发布了关于理财产品的公告,这7家公司分别是,金地集团、万好万家、中原高速、三峡水利、深基地B、威孚高科、海南海药。
  7家公司涉及理财产品金额61.5亿元
  据记者了解到的数据,截至日,半年的光景,A股公司为投资理财划拨的资金额度超过了350亿元,相比去年227亿元的规模膨胀了将近55%。
  在上市公司纷纷押宝投资理财产品时,海螺水泥6月19日发布了其自日的投资理财收益,据公司公告显示,截至日,海螺水泥的四川信托理财计划已经到期,公司回收了7.5亿元本金,而理财净收益约为6392万元,其时,有媒体报道称,海螺水泥的此次信托投资收益不足3.9%,但后被判断为“误判”,但仍有报道称,这笔高达7.5亿量级的资金收到的8.5%的信托回报率与市场平均收益仍有较大差距。
  再来看6月份已公告拟投资理财产品的公司,三峡水利方面发布公告表示,认购信托计划资金总额为5000万元左右;深基地B公告成,公司拟使用不超过4亿元人民币短期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威孚高科则表示,以自有闲置资金进行委托理财,用于投资短期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额度不超过15亿元;海南海药表示,使用合计不超过4亿元的自有闲置资金进行委托理财;中原高速方面则公告了,关于子公司委托理财相关情况的公告,公告表示,进行委托理财仅限于保本型、投资期限在45天以内的品种,投资余额控制在2亿元以内;万好万家则表示,使用额度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金地集团方面,则公布了其5月份理财产品的实际发生额为75亿元,未到期理财产品余额为35亿元人民币,收回理财产品40亿元并获得预期收益。
  稳健理财产品仍存风险
  而从上述准备或已经投资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公告中,记者发现其共同点是,反复强调所投资的理财产品均为保本或稳升型的,那么,这些理财产品真的风险可控吗?
  昨日,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很多都是保本产品,但预期最高收益率也并未100%就能拿到,2010年7月时,监管层就曾叫停银信合作,2011年6月叫停了六类融资类银行理财产品。而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以资产池类产品为主,如某家公司曾购买的利多多对公结构性存款产品,该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间市场央票、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短融、中期票据等。而上述产品的收益率取决于银行上游债券等标的的利率,银行投资的收益率和债券、票据贴现的利率也给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带来了风险。”
  募集资金投理财?
  虽然,有收益就会有风险,但为何上市公司会“热衷”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呢?有业内人士分析,自2011年至2012年投资市场并不景气,股市持续低迷,而上市公司通过炒股方式或主营创收方式获得的收益存在着风险,而作为稳健理财的渠道,银行理财产品动辄5%以上的年化收益,赢得了上市公司的偏爱。
  更有某银行的理财经理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之所以上市公司爱上银行理财产品,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获取高收益,即“自有资金充裕,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提升自有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自有资金收益。”银行发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而多数上市公司已公布购买的理财产品中收益最高的能达到10.5%,这种产品收益普遍均在4.7%以上。
  “很多上市公司把购买理财产品作为与银行利益往来的方式。公司需要通过银行融资,银行则需要公司的存款,企业年金、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以及其他衍生业务。购买理财产品就是其中之一。”上述理财经理如是表示。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通过融资和再融资拥有大量资金,按照相关规定,这些资金不能用于理财。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区分上市公司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究竟是募集资金还是自有资金。
  目前上市公司常见的做法是,用募集资金置换前期投入的自有资金,或借补充流动资金之名,募集资金变身自有资金,之后再投入理财产品。投资者投资股票是看好公司的发展,而如果上市公司拿广大投资者的钱去做理财,投资者无疑成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风险就转嫁到了投资者身上。(证券日报 )
私募网声明:私募网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名家微博推荐: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商城文章精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风投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