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来远东淘营销是什么活动企业,主营什么产品?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由于部分内容有网友发布,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浙商大会倒计时 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来了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浙商大会倒计时 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来了
  “听多了学院派的解读之后,凯文?凯利这样的大神级人物来讲目前最热的移动互联网,让浙商真正与大数据时代的高端人物面对面,来一波思维大冲击,令人兴奋。”得知6月的2014暨移动互联网峰会,互联网业界大牛们的精神教父凯文?凯利(Kevin Kelly)要来,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表示非常期待。
  是的,没错,江湖人称“KK”的互联网预言大师凯文?凯利,即将与众浙商在杭州零距离互动!
  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硅谷大神,不仅创办了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现任执行主编,更是《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的常客,其所著的《失控》一书被奉为互联网人圣经。1984年,凯文?凯利甚至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纵横互联网多年之后,大神被普遍视为网络文化的观察者和发言人,马化腾、王小川等互联网企业家更将其奉若偶像。作为技术先知,凯文?凯利倾向于描绘遥远未来互联网世界的样貌,前述所提其代表作《失控》,记述的正是他在1994年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第20个年头,“浙商大会”也已成功举办了10届。在互联网深度进入社会应用,成为时代一大显学的时刻,企业该如何用好互联网思维、大叫急急如律令便点石成金?众多浙商都在寻求答案。而在这趟汹涌而来的时髦不得不赶之际,我们观察到真正的远见已成为稀缺资源,想通过互联网补充什么、融合什么、对互联网的前景该如何想象?一肚子的问题,也许一贯擅长以宏观、综合视角来预测大趋势的“预言家”凯文?凯利正巧能一一回答。
  如果给你三个问题的机会向互联网预言大师求支签,你会问什么?回复官方微信告诉我们吧!
  与大家分享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提出的三个问题:
  1、移动互联网会对互联网原有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2、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渗透,将改变传统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吗?
  3、移动互联网问世会刺激哪些新需求出现?
  凯文?凯利精彩观点分享:
  1 、互联网世界将达到的一个状态是人们能接触到的任何物品都连入了互联网,都可以与人们互动。而目前,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始。
  2 、未来十年,人们可能都不再使用移动化这个词了,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呼吸的空气,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说的移动化,在未来看都是慢版的。移动化的概念会越来越广泛,渗透到生活的一切事物中。
  3、互联网经济时代,垄断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而且这种垄断是一种短暂的垄断,所以在互联网的世界,这是一种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不会延续很长的时间,它会很快被取代。
  4 、“屏幕、注意力、分享和流”四个关键词是未来十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在是一个多屏的时代,电视、电脑、手机灯屏幕构成了新的生态系统,屏幕无处不在,相互依靠。某种程度上一个屏幕可能依赖于另外一个屏幕,如何实现混搭传播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注意力流向代表金钱流向,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越集中,影响力越大;未来所有的信息和数据都会上到云端,也即无庞大的大数据,人们做内容、决策、经营时所依赖的,正是分享这些数据,将通过数据产生的东西再进行分享;生命即是一种流,不同的信息流、广告流、Twitter流等等这些信息流、新闻流就是我们未来的传播模式,互相交织。
  5、复制没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东西才有价值;拥有实体不再重要,能够即时访问才是人们需要的。
(责任编辑:DF075)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改革重塑估值中枢(混业改革、业务分拆、员工持股)[]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马化腾二次创业:公司架构将洗牌 找回创新动力_互联网_科技时代_新浪网
马化腾二次创业:公司架构将洗牌 找回创新动力
马化腾(新浪科技配图)
  作者: 欧阳梦雪
  马化腾很忙。
  今年5月10日至11日,全球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行业领军人物,马化腾当然要出席。
  会上,小米科技的董事长雷军说马化腾是互联网企业家的楷模。而同一个会场里周鸿t的奇虎360以垄断为由将腾讯告上法庭,双方对簿公堂。还有去年曾经连发五条微博怒斥腾讯不正当竞争的,UC科技的董事长俞永福。
  腾讯的总部在深圳,位于科技园内,是一处显眼的地标建筑。就在这栋马化腾暂时不在的大厦内,流言四起。
  一种说法是马化腾有意退休,让现任总裁刘炽平接自己的班。刘炽平今年39岁,比马化腾小两岁。他于2005年加入腾讯,之前就职于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任执行董事及电信、媒体以及技术界的首席运营官。2006年刘炽平升任总裁时,曾经有过传言说马化腾属意于他成为接班人。
  另一种说法则截然相反,认为刘炽平即将退休。其内部在职员工表示:“刘过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公司运营,现在公司股价涨到这么高,他也该功成身退了。”
  流言起源于两个月之前。约两年之前,马化腾就不断表示要进行战略转型升级,而今年将采取实际行动。而两个月之前,员工们大概知道即将进行组织架构大调整。
  “这个月月底就会正式发文通知,任何变动到时才能见分晓。”上述内部员工告诉记者。就在这大变动的前夕,暗流涌动,“所以才有这么多传言。”该员工说,“无风不起浪。”
  对于传言,腾讯没有给予正面回答,只是告诉理财周报记者“马化腾先生一直全面负责本集团的策略规划、定位和管理,现在也在积极参与”。
  这个国内互联网领军企业已经被争议、诟病与流言包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腾讯帝国
  腾讯的员工已经超过20000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正在开发的产品到底有多少款。
  “小马哥”是外界的叫法,腾讯员工称呼马化腾都是“Pony”,这是马化腾的英文名。腾讯的员工之间,下属与上司之间都是称呼英文名,并不会叫某总。前述刘炽平被大家称为“Martin”。
  对于刘炽平,腾讯另一内部在职员工的感觉是“实权派”。2005年刘炽平进入腾讯的第一个职位是首席战略投资官,主要负责腾讯的战略、投资、并购及投资者关系方面的工作。2006年刘炽平成为腾讯总裁,协助马化腾负责公司日常管理及运营。
  上述员工说感觉到这几年,马化腾一直放权给刘炽平。公司的日常管理都是刘炽平在负责。2007年,刘炽平进入腾讯董事会,成为执行董事。
  刘炽平是香港人,现在住在深圳。马化腾则住在香港,由司机开车送他来上班。
  董事会里的执行董事有三个席位。刘炽平之外,另外两位是马化腾与张志东。马化腾和张志东都是当年的腾讯创始人。张志东是“技术狂人,从来不管公司管理,只对技术、产品有兴趣。”张志东也是腾讯的首席技术官。
  1998年,腾讯创立的时候有五位创始人,被称为“五虎将。”除马化腾与张志东之外,另外两位是许晨晔、陈一丹,分别担任首席信息官与首席行政官。另外一位创始人曾李青已经离开腾讯,转投PE/VC。
  根据腾讯2011年年报显示,马化腾持有腾讯股权10.37%,张志东持有3.63%,刘炽平持有0.56%。截至发稿前,腾讯的收盘价是223.60港元,市值达到4114.99亿港元。而2004年腾讯上市时的发行价是3.7港元。
  八年时间里,腾讯已经成长为一个帝国。
  支撑这个帝国的架构体系并不复杂,主要有三层:系统-部门-小组。每个系统的负责人的职衔是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有八个系统,也有八位高级执行副总裁。
  系统在腾讯内部被称为“BU”,主要分为四条线,S线为职能线,R线为服务线,O线为安全架构线,B线为业务线。其中B线最为庞大,又被称为生产线,也是腾讯的主要赢利来源。其中B线按照业务不同,划分为B0、B1、B2、B3、B4线。B线是四条线的总称。
  B0线为企业发展系统,B1线为无线业务系统,B2线为互联网业务系统,B3线为互动娱乐业务系统,B4线为网络媒体业务系统。
  还有R线也被分为R1、R2两条线。
  马化腾的调整组织架构就是将这八条线打乱重新分配,也就是说,在这个月月底,腾讯的整个公司架构将重新洗牌。
  在系统下面的单位称为“部门”,负责人是“经理”,算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部门以下是小组,负责人称为“组长。”在B线内,所有的部门或者小组都忙于产品开发与维护。
  腾讯的公关经理叶帼贞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腾讯内部从事研发的人员有一半以上。从去年开始,腾讯的员工已经超过20000人。在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中,仅次于淘宝,淘宝有员工25000人。
  由于每一款成功开发出来的产品都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几乎每个员工都会固定在一款产品上,除非“内部转岗。”但是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很少有人愿意内部转岗,因为相当于从头再来。”如果想要晋升,就要等“业务做大,人多了,就能升职了”。
  腾讯大厦内有高管专用电梯。马化腾的办公室在最顶层,37楼。普通员工一年能够见到他的次数不过四五次。马化腾也早已不认识大部分员工。太多员工,太多产品,员工们也不知道他们正在开发的产品到底有多少款。
  扩张,再扩张
  它是一个庞大而纷繁的帝国,但每一项业务都缺乏新意。
  除了猜测此次架构调整的高层变动之外,腾讯的员工们也在猜测调整的方向,公司内部对任何风吹草动都异常敏感。有说法认为无线和soso成为重灾区,电子商务、视频等重资产项目将重组。马化腾希望通过这些调整重新找回创新的动力。
  今年4月份,腾讯内部中层以上员工在东莞参加了一次会议。腾讯的内刊上将这次会议定义为“战略转型升级会议。”但是腾讯的公关经理叶帼帧却说这只是腾讯每年定期召开的会议,并不涉及战略转型。
  在会议上,马化腾谈了四点对于战略转型的想法。其中第一点就是加强创新,他承认近年来由于一些事件导致腾讯口碑不好。他明确说出腾讯筹备了近两年的转型将在今年正式开始。
  叶帼帧解释说马化腾今年来所提的战略转型主要是指加快平台开放的步伐。她说经过一年多时间,平台开放战略已经有所进展。她提出数据,截至2012年3月,腾讯平台拥有超过4万款注册第三方应用,超过10款第三方应用的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000万。
  开放平台是腾讯改变行业公敌处境之举,不得不进行。腾讯与行业内其他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矛盾早已经白热化,3Q大战,UC俞永福的炮轰,以及腾讯新品发布会时场外的抗议。
  而事实上,腾讯这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尝试拓展业务链,进军搜索、视频、电子商务、广告等领域。这种扩张仍然是简单的复制。中国的搜索市场已经有百度,视频已经有优酷土豆,电子商务更是已经有淘宝。
  艾瑞咨询集团的分析师由天宇认为,在这些领域中,腾讯并不是完全没有做大的机会,根据他们的数据,腾讯去年的广告收入已经接近搜狐、新浪。但是这些互联网常规业务无法成为腾讯的核心业务,也很难带来让人惊喜的成长。
  2005年9月,腾讯的拍拍网正式上线运行,距今已经六年多。而淘宝的成立时间是2003年5月。腾讯的电子商务模式是B2B2C,与淘宝类似。而淘宝根深蒂固的行业地位让腾讯只能在后面追赶。说起这么多年电商的气色不大,腾讯内部员工无奈说道:“做不赢淘宝。”
  据淘宝的官方数据,2011年,仅仅淘宝商城的交易额就达到1000亿元。而腾讯内部员工说2011年腾讯电子商务的交易额是60多亿元。
  去年,腾讯内部对电子商务已经实行过一轮整合。去年年初,腾讯电子商务部门的员工只有约200人。年底时,电子商务部门员工人数达到了1000人。
  “大部分是内部整合,将以前与电子商务有关的部门都整合进同一个部门,也新招了一批人。”而这个刚刚经过整合的部门今年可能再次面临风雨。
  现在的腾讯不是成立之初的腾讯,也不是刚上市时候的腾讯。它的触手伸进太多领域,布局视频,进军快递、电子商务,参股旅游类网站。它是一个庞大而纷繁的帝国,但每一项业务都缺乏新意。
  马化腾的迷惑
  “我想知道,对于整个互联网的生命来说,人类已经处在它的哪个阶段?”
  去年的微信让马化腾骄傲地对外宣布,腾讯的微信用户已经过亿。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腾讯抢占无线互联网市场的信号。
  马化腾曾经一直以产品经理自居,他对新产品开发的兴趣远超过管理公司的兴趣。归根到底,他是一个技术人。马化腾给外界的形象一直是注重用户体验,也了解用户心理。而今年腾讯一款雄心勃勃的新应用却折戟于舆论。
  今年3月,腾讯开放QQ圈子的试用。只要下载2012版本的QQ就可以体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款应用最大的特色在于智能分圈,可以将用户的好友,甚至是丢失了的好友自动分圈,并替换成实名。当时网络上甚至爆出QQ圈子分出前女友圈的图片。
  舆论沸腾,网民震惊于腾讯居然掌握了每个人如此多的隐私。在激烈反弹之下,腾讯并没有正式推出这个应用。
  马化腾迷惑了。他迷惑于每个人不希望暴露自己的隐私,却又都有看到他人隐私的欲望。
  他的迷惑还有其他。奇虎360对腾讯的指控是垄断。他不知道互联网里的垄断的定义是否可以与现实世界里一样。
  4月份,马化腾邀请了《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的作者凯文凯利来中国,进行一场关于互联网的对话。马化腾问的问题关于垄断,也关于隐 私。他最后的问题是关于未来,“我想知道,对于整个互联网的生命来说,人类已经处在它的哪个阶段?或者说,未来十年,我们能够达到哪个阶段?”
  马化腾曾经提出一站式服务的概念,现在的腾讯帝国能够提供社交、购物、游戏、新闻等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可以提供的服务。腾讯在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排名中位列第一,这个庞大的公司有高企的股价,却面临增长放缓的事实。
  由天宇说一段时间内,腾讯的增长会保持,但是增长率在降低。放在资本市场来说,公司的成长性在降低,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而他认为,“我听过一些Pony的讲话,感觉他并没有完全想清楚未来怎么走。”
  由天宇指出腾讯最大的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渠道推广能力。“这是一个宏观的优势,具体业务能否成功还在于具体的策略制定。”
& 精品报道,犀利观点,请看新浪科技
电话:010-您还没登录,还不能发表评论。2014年第10期 总157期
专访凯文·凯利:中国防火墙将消失,人民将监视政府
本刊记者 本刊记者 | 吕昊
本刊特约撰稿 | 杨迪慧 邹丹丹&&&&&& 人浏览&&&&&&添加时间: 16:30:50
本刊记者 | 吕昊
本刊特约撰稿 | 杨迪慧 邹丹丹
实习生 | 程曼祺
图 | Brian Frank 陈永铮
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的时间是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北京玉泉路19号中科院高能所横跨太平洋,接入斯坦福大学SLAC计算中心。
这一年,42岁的美国人凯文&凯利把自己关在密不透气的玻璃太空实验舱里,探索生物与机器完美共存的可能性,并将这次经历写进了他的第一部科技预言著作《失控》。
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之后,互联网正在这里掀起浪潮。《失控》出版过去20年,中国的弄潮儿们,包括马化腾、张小龙、王小川、张向东、傅盛,都将凯文&凯利视作神奇预言家而膜拜追捧。这部分是因为他在《失控》一书中预言的物联网、电子货币、虚拟现实、大众智慧、互联网去中心化等事物和趋势都逐个实现。
微信缔造者张小龙在多个场合明确说,凯文&凯利对人性与技术的观点启发他开发了微信,微信的性与暴力更多来自与凯文&凯利对技术之外的思考。对此,凯文&凯利在美国旧金山西南的沿海小镇帕西菲卡对我回应说:&性一直都是新科技的主导者。&
这是日。我带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家的疑问在凯文&凯利书房中与他交谈。书房中摆着他从中国买回来的三国人物公仔。采访全程中,我戴着谷歌眼镜&这是谷歌公司的开拓性互联网新产品,他则回答了中国互联网未来5000天会发生哪些巨变,并对互联网世界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评点。
中国的天气
凯文&凯利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来自1970年代的香港,在那里,开放的商店和工厂随处可见。他的妻子是台湾人,这也成了他了解中国的窗口。
他与中国的关系随着2010年后的几次访华变得密切,很多人带着现实的问题来找他,问他自己的公司会不会成功、20年后互联网会出现什么明星产品,人工智能哪一年会实现&&面对这些问题,这位技术哲学家束手无策。
&很多采访我的人都没有真正读过我的书。&他说。
&别人经常问他,你说中国哪个公司将来会走?他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他看得更长远,&3G门户总裁张向东说,&他曾经讲,&人们只关心明天的天气,却不知道我们要进入到下一个季节&,凯文&凯利是在关心下一个季节的事。&
凯文&凯利对&失控&的定义是&不去控制&,有些人说这与老子的&无为&论相似,即顺应自然,放手任科技自由生长。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失控&意味着防火墙的消失和山寨文化的改变。
1998年,中国防火墙的主创者方滨兴围着超过两万公里的国界线建起了一座虚拟网络长城。2002年,中国大陆实现了网站关键字过滤。直至今天,如果在Twitter新建账户时选择居住地为中国,仍能看到简介框里的默认签名:&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句话正是1987年中国通过和国际联网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
在凯文&凯利看来,不久中国人就会越过网络长城重新走向世界。
2010年,凯文凯利第一次来中国,是为了《失控》中文版发布。此后,凯文&凯利和他的书在中国迅速引起热潮。
3G门户总裁张向东、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腾讯总裁马化腾都把这位预言家请到中国,对话互联网发展趋势。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是他的忠实信徒,有媒体透露,微信的求职者只要说自己看完了《失控》,就能直接通过张小龙面试。搜狗总裁王小川则干脆将他封为&神&。
听起来有些夸张,他的书成为中国互联网人的新一代圣经。人们试图借他解决一些最具体的苦恼。
2012年,马化腾第二次邀请凯文&凯利来华进行一场论坛对话,在那场论坛上,凯文&凯利回应互联网时代不存在长期垄断,他的这一论断直接帮助马化腾化解了此前被周鸿祎指责腾讯垄断的尴尬。
2013年一场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参加的论坛上,金山网络CEO傅盛心急火燎地直接向凯文&凯利&求救&,问金山网络如何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巨头的攻讦下存活。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凌志军曾将中国互联网的革命形容为&新革命&,他认为,中关村的最大贡献是对旧体制的破坏和突破。20年后,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各怀心事的互联网企业家一方面要应对政府管控,一方面又要在商业逻辑上对抗竞争对手垄断、寻求创新。他们需要一位深谙互联网之道、身份权威的外来思想家提供思想资源。
对这些各有诉求的&信徒&,凯文&凯利的态度是开放的。尽管他对我说&不太记得这些中国企业家都是谁了&,但他不介意粉丝们利用他的想法去改造互联网。他相信互联网的本质是复制,在他的个人网站,所有资源都免费公开,包括他出版过的11本科技著作。
并非所有人都热捧凯文&凯利,19年前创办中国首家提供中文信息的网络服务公司瀛海威的张树新,对凯文&凯利并不感冒。当年,张树新曾视另外一位外国人尼葛洛庞帝为中国互联网知识的启蒙者。
早已淡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张树新反对拿凯文&凯利的理论对照中国现实的互联网20年的发展&&凯文&凯利是位技术主义者,一位技术超验主义者。他讲互联网的自我生长,但其实中国互联网的20年根本不是自我生长,是一个不一样的图景。今天中国的互联网是不健康的,是信息控制和政治控制驱动的。&
有人说凯文&凯利是走穴,说他是&洋忽悠&,也有人说,他为了赢得人们的好感,刻意迎合中国互联网大佬们的说辞。
面对这些指责与猜测,凯文&凯利并不在意,他告诉我,他刻意避免从任何活动中获利,为的就是保证观点不带倾向性。
在2007年的一场TED演讲中,凯文&凯利对互联网未来5000天做出了新的预测。他认为,在云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将发展成一台巨型机器,一切现实事物在云端被联结。
他不止一次向外界描述过这部想象中的庞大机器。他叫它&The One&,并坚信这将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过最可靠的机器,它永不崩溃、运行无阻。他预计这部机器会用掉地球上5%的电力,每秒就有半个美国国会图书馆之多的资料在其系统内部周转一遍,2040年,急速增长的万维网将在处理能力上超越人类大脑。
凯文&凯利对他能够洞悉未来互联网潮流走向的本领充满信心,他告诉我: &如果我在10年前告诉你,今天的互联网将要到来,你会说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一套经济模型能支持它的存在。如果我又说,它会是免费的,你会回答,你在痴人说梦,你太乐观了,你是个乌托邦主义者。然而,它今天已出现在我们眼前。&
如今,5000天过去了一半,云项目像他当初预计一样迎来爆炸式发展。但没有人知道将互联网连为一体的机器&The One&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凯文&凯利自己也不知道。&预测者所面临的一个悖论是,那些稍晚才会被证明是正确的预言现在看起来却很傻,而现在看起来极有可能实现的预言往往不会实现。&他说。
预测者,而非预言家
这位互联网理论家住在一片安静的居民区里,路旁高耸的棕榈树和桦树遮天蔽日,信号微弱,电话经常无法接通。
这栋暗红色的两层别墅是他在1990年买下的。一楼客厅中央摆着一个用塑料泡沫堆成的两米多高的机器人。二楼是他的工作间和卧室。白色的工作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用乐高积木拼成的城堡和塔楼,天花板的木制横梁上垂下彩色塑料棍拼接出的多面体玩具,整个房间像一个小型科学馆。
书房窗台上摆着50个透明罐子,里面装着岩石、海胆、昆虫标本,动物骨头、木屑,甚至几截没煮熟的意大利螺旋粉。
&12岁的时候,我就制造了一个自然博物馆,收集野生生物。&凯文&凯利告诉我,现在的他仍在四处搜罗,只是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是他最新的收藏品。&互联网是我想收集的第一个技术,在我看来它比起机械更贴近生物,是第一个充满人性的、有机的技术。&他说。
1952年,凯文&凯利出生在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新泽西州。高中时期的他是个彻底的嬉皮士,痛恨工厂,自己盖房子、养蜜蜂,热爱生物和大自然。19岁从罗德岛大学退学后,他一直是个非主流的自由职业者。
在人生的前30年,他鲜有正儿八经接触技术的经历,工作对他而言是四处游荡、拍照、写旅行专栏和攻略:他在亚洲游历了7年,从20岁到27岁;他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地过夜;他在爆发伊斯兰革命的德黑兰办刊;他骑行5000里穿越美国大陆。其间,他还鼓捣了一个以显微摄影技术拍摄的人类消化系统纪录片。
1984年,32岁的自由撰稿人凯文&凯利在New Age Journal杂志发表了一篇描述网络文化的封面报道,那时万维网尚未出现,人们还在期待电脑发展成巨大的信息数据库,他却敏感地觉察到了互联网帝国的巨大潜力,提出计算机的未来不是存储而是连接成网。
由此,他创办了Co-evolution Quarterly杂志。该刊关注非主流技术新闻,是嬉皮士反传统精神在科技界的延续、网络技术的狂热分子集散地。他亦自此与互联网结缘。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种种预测应运而生。凯文&凯利坦言,在万维网最初出现的几年,他曾对这个陌生的新世界做出错误判断。&我们在《连线》杂志探讨,觉得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类似电视的东西,你可以搜索到成千上万的频道,由专业电视人制作,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观看各种节目,例如滑雪。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互联网用户成为了网络内容的真正创造者,普通人大量使用YouTube上传视频,甚至用手机传播,这是我们没想到的,&他说,&我们原本只期望它变成进化版的电视,变成TV2.0,可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更好的东西。&
经过四年的观察与思考,1994年,凯文&凯利出版《失控》,完成了他对科技社会的第一次准确预言。这本书为他赢得了持久的声誉。2004年《黑客帝国》DVD版中,片尾字幕鸣谢了凯文&凯利并推荐了他的《失控》,据说导演安迪&沃卓斯基在拍摄之前要求全剧组成员都阅读此书。
但虔诚的基督徒凯文&凯利不愿用&预言家&形容自己。他将这个词换成了预测者。
&我不是神。&他说,&没有人可以成为神或者先知。人们只记得我说对了什么,但却忘了我也有错的时候。&
专访凯文&凯利:隔绝越来越难,界限不会消失
博客天下:你如何看待中国?
凯文&凯利(KK): 1972年,我就去过台湾。我对中国文化的第一印象就是对它感到十分惊奇。在我的家乡,美国东岸的新泽西,华裔族群很少,我们也很少去中餐馆看到筷子。这和我现在生活的加利福尼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加州和中国有更多接触。但我以前没有。所以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惊奇,我会用这个词,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家,它高度进化,十分丰富和十分复杂同时存在。
我在中国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因为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我可以到处走,甚至走到别人家里和田里。当时我十分兴奋。这种自由来源于中国人有十分不同的隐私观念。我有一种感觉,至少在发展中的中国,发生的事情是外显,你可以在街上看到很多事。开放的商店、开放的工厂随处可见。我可以看到所有事情的过程。这种文化的透明性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惊喜。最开始我去了台湾和香港,后来又去了中国大陆,这种文化透明性一直存在,我从这些地方学习到中国文化与知识。
博客天下:在2007年的TED演讲中,你谈到了互联网未来5000天。中国互联网未来5000天里会发生什么?
KK:首先,在未来5000天,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将不会和美国的互联网产业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将有很多转换和沟通。现在中国互联网被防火墙隔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不是未来的5000天而是100天,中国将与世界走到一起。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来说,要保持隔绝将变得越来越难。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生意会让他们改变原有的隔绝政策,向海外开拓市场的动力驱使他们不得不向外发展。未来,我们将不再看到隔绝的互联网。
其次,中国将会很快地摆脱那种山寨任何东西的山寨文化。山寨文化将变成一种更具创新性的力量,创新会来临,他们先是地域性地出现在中国,然后走向全球。现在正是两种模式转换的关键时刻。如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美国也曾经历的复制文化时代中。当美国最初发展时,它复制英国的一切。学生就是要向大师学习才能在日后变成大师。所以,我认为在未来5000天,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创新的中国。
博客天下:你刚才提及防火墙,对于防火墙你怎么看?你认为科技最终能打破防火墙吗?
KK:互联网是一个追踪机器。一切事物接触互联网后都会被追踪。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政府要追踪你并阻止你去某个地方,它完全能做到。所以技术上来说,防火墙总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科学技术并不能阻止权力,这完全是一个政治选择。所以,未来会不会有防火墙并不由技术决定,而是由政治决定。
博客天下:政治力量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力有多大?
KK:我觉得影响是巨大的,事实是在中国有防火墙和政策来保护中国互联网企业。但随着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全球化,这些保护需要转变,因为到最后,他们将弊大于利,这是一个权衡。它们有好处,但我觉得和缺点相比,优点正在减弱。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要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全球化。
博客天下:如何看待中国互联网中的山寨现象?
KK:抄袭、山寨要比创新容易得多。因此,人们自然会去做山寨,因为这样并不费力。但是创造才是价值的所在之处,山寨产品其实毫无价值,人们利用山寨也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如果你想要赚大钱,或者想要创造真正的价值的话,你必须得去创新、去创造。如果你只是山寨别人的话,你就是在走捷径,而走捷径是不会给你太多回报的。山寨很简单、很廉价,也很不值一提。如果你的目标只是为了山寨的话,你并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想&山寨&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只需要比其他山寨商动作快一些就行了。而如果你的眼光更长远,看到了创造的价值,最后你就会知道,一旦你自己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之后,人们就会来山寨你的作品。这样一来,你就需要继续创造。然后,你就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难以被山寨的东西上。
博客天下:中国互联网公司能够赶上甚至是超越硅谷吗?
KK:我认为,未来会有一批中国网络公司的领导者成为世界著名网络公司的领导者,这非常有可能。也许在很久之后,硅谷不再是网络公司的中心,同样的,这也是&网络效应&。但北京要超过硅谷还需要一段时间,我觉得大概还需要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让资金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因为你要知道,你越成功,才会吸引越多的人才和资金,这种聚集优势需要很久以后才会被打破。
博客天下:北京将从哪里超越硅谷?
KK:如果中国公司集结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力量,例如软件或者网络应用,与硅谷抗衡的话,这样做是行不通的。真正的颠覆总是来自另一个新领域,比如说,做硬件的IBM被软件公司颠覆,于是微软占了上风,因为微软在做与IBM不同的事情,他们做的是软件。同样,我认为,谷歌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而下一个主宰硅谷的公司就不会再是搜索引擎公司了。所以硅谷下一个主人可能是来自别的领域的公司,比如说推特。如果你想在中国复制一个硅谷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新的成功必须有新的创意,必须来自既有的成功圈子之外,也许它来自人们毫不在意的东西,可能是人工智能(AI),但不会再是与软件有关的东西了。
博客天下:关于创新,你对中国网络创业者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KK:创新是很困难的。有时候太过于创新往往也不被人们所接受。你需要仅仅比其他人超前一小步就行了。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你需要信心、创造力和勇气。
人们经常会走到这样的困境中:一种是,大家都去做显而易见的东西;另一种是,不显而易见的东西总是看起来很荒谬、很愚蠢。而我们正是要对&愚蠢&的点子有信心,要去尝试。即使几乎没有人认为你会成功,你也必须和其他人的意见对抗,去坚持你自己的东西。
创新也不代表争第一。亚马逊不是第一个网上书城,谷歌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Facebook不是第一个社交网站,做一只出头鸟其实是很危险的,第一并不代表成功。
博客天下: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巨头不断在吞并其他小企业,在国外,Facebook斥重金收购Whatsapp;在国内,腾讯、阿里、百度三大互联网巨头公司也纷纷收购或入资很多小公司。未来垄断是否会成为一种潮流?
KK:&垄断&一词在现在看来不那么可怕了。公司网络规模越大,权力也就越大,网络经济圈里就会产生一种我称之为&自然垄断&的现象,因此,谷歌会越做越大,Facebook也会越来越强大,他们还会收购更多的公司。之所以叫做&自然垄断&,是因为垄断在工业时期,总是被作为伤害消费者的工具,让产品价格飙升,而现在我们的垄断则是让产品免费,这样一来,受益的就是消费者。对于这样的垄断,消费者是欢迎的。关于&自然垄断&我们要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例如Facebook可以成为一个社交网络垄断公司,但它也可能很快就被取代。
博客天下:在最近发表在《连线》的文章中,你提到,我们处理越来越泛滥的监视的方法,是把传统权威对普通人或下属的监视,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监视。如果技术成为人与人互相监视的工具,会不会导致人类彼此缺乏信任,隐私、法律荡然无存,社会结构崩塌?
KK:我之前提到过,科技想要对我们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将我们困在这样的陷阱里面。未来5000天中,我们可能会互相监视,政府在监视我们,我们也在监视政府。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是将这种平等监视文明化,我们必须做到,如果有人在监视我的话,那我也要有监视他的权利。我要知道他掌握了我的什么信息,他所掌握的我的信息都流向了哪里。我还要知道他手上的关于我的信息是否真实,如果不真实的话,我必须得有修改它们的权利。未来理想的状态是,警察可以监视我,我也可以监视警察,我们知道政府所掌握的我们的信息存放在哪里,也能够合理地修改那些信息。
博客天下:你怎么看待斯诺登?
KK:我觉得他是一位英雄,他所做的是伟大的事情,他尝试使一些危害公民信息安全的行动和计划变得更加透明。虽然我们没办法阻止美国政府、美国安全局跟踪信息,但我说过,他们想要追踪我们的信息的话,他们就必须得让我们知道,并得到我们和法律的允许,而我们也应该有权利去查看他们所拥有的我们的私人信息。这就是斯诺登想要做的事情,他在一些采访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只是想要美国国家安全局变得更好而已,而美国国安局错误地把斯诺登当成了敌人。斯诺登的行为是在告诉美国国安局一个浅显的道理,如果你要做什么事情的话,就必须遵守法律。因此,我觉得他非常非常勇敢。
博客天下:棱镜计划的意外泄露是否表明我们可能处在奥威尔所描述的《1984》时代,或者有这样的风险?
KK:是的,可能就是这样。实际上,所有的技术都有可能被滥用。但如果某一种科技不是那么强大的话,它也就不会被滥用了。迄今为止,我们所拥有的最强大的科技就是互联网,因此,互联网就会被滥用。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某些组织、机构可能正在利用互联网做一些可怕的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也许你对这件事情感到很吃惊,因为现在还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它会发生的。科技可以被武器化,也可以被用在不当的地方。但我并不认为这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科技,这意味着,我们要赋予科技正确的任务。
博客天下:能否预测下科技领域在20年后会有什么新变化?
KK:我觉得科技领域未来的突破会是人工智能。比如说,就像电影《她》表现的那样,(电影《她》:斯派克&琼斯编导的科幻爱情电影,讲述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相爱的故事)。《她》中发生的故事,可能会在20年后出现。然后是智能衣服,它能够感应到你的姿势、你在做什么,并且对你的状态进行反馈,所以,以后可能不仅你的电话会响,你的T恤也会发出声音。还有弹力屏幕,那种可以卷曲、折叠的屏幕,你可以带在口袋里,然后需要的时候就展开。我们可能还会发明更好的穿戴设备,比如说一种设备,它能够直接和你的大脑进行交流,你不需要用手或者嘴巴发出任何指令,这在20年后可能会出现。还有核能、人工太阳、合成太阳能,我们在未来可以用它们来发电。电力汽车,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但是我觉得以后会更加普及。
博客天下:机器人已经在替我们做一些决定了,你觉得以后机器人会代替人类做更多决定,甚至有关生死的决定吗?
KK:我们并不会让机器人做一些我们自己想要做的决定,我们只会让机器人去决定那些我们不想去决定的事情。比如说开车,我们让机器人开车,所以我们不用操心应该在哪里转弯,要开到哪里去。所以,我们仍然会自主做决定,而机器人则会去判断它们分内的事情。
博客天下:我们总是让机器人去思考问题,人类会变得更加懒惰吗?
KK:是的,我们现在就已经很懒惰了。我们不想干农活,所以我们有了耕种机、播种机,我们不想走路,所以我们有了代步的汽车。我们会继续这样懒惰下去。
博客天下:所以我们会失去更多做决定的机会?
KK:不是,是我们会做更多的事情,我们会继续做更多的决定,而机器人也会完成我们更多的要求和指令。
博客天下:我们仍然是控制者吗?
KK:我们会控制那些我们想要控制的东西。我们控制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不想要的我们会让机器人去做。
博客天下:在有些电影里,机器人占领了地球,这样的想象会变成现实吗?
(C)版权所有 博客天下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建外SOHO西区17号楼16层
邮编:100022
读者咨询热线:010-1
读者服务QQ号:
手机短信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利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