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找人投资公司

> 一位农民工的创业故事
一位农民工的创业故事
&&&网站管理员07
  同在经济寒冬里,返乡农民工陈凡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将自己多年在外打工积攒下的资金和技能拿出来,在家乡党委、政府帮助下,自主创业,办起了一家环保、节能的新型建材公司。一年多来,这家位于江西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型建材企业,由于产品适销对路,企业生产逆市上扬,现已成为当地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新的就业点。
  陈凡顺的打工经历十分坎坷,创业故事更耐人寻味。
  沿海打工 
  十几年前,在江西兴国县兴江乡中学高中毕业后,陈凡顺听说厦门新办企业正需要大量农民工,从没出过远门的陈凡顺,就这样怯生生地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来到厦门后由于一直联系不上同乡,陈凡顺只好流落街头。夜幕降临,他在公园草坪上睡觉,太阳升起,他到各个工地上转悠,那时候来自江西的民工很多,一听到熟悉的家乡口音,他就凑上去寒暄起来,再顺便蹭顿饭。
  整整一个星期,他被小偷光顾过,被保安审问过,被工头驱赶过&&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老乡打工的厂门口,耐心等到下班时分,在人流中找到了老乡的身影,这才结束了盲流生涯。
  第十天,他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启事,进了厦门糖厂打工。为了站稳脚跟,他做过很多工种。在蔗渣车间,要将沉重的蔗渣一担一担挑出来,风雨无阻;在炼糖车间,要去码头上扛进口回来的红糖,一袋就是100公斤&&
  一年多的劳作,他敏锐地发现,糖厂的许多车间都需要大量的民工。而在自己的家乡,富余劳力比比皆是。如果把家乡的富余劳力组织起来,集体承包他们的车间,既为家乡的劳务输出做了贡献,又可以让自己实现从打工者到管理者的转型。
  说干就干。1992年下半年,陈凡顺回到老家,组织了数百民工前往厦门糖厂务工。当时该糖厂500多名工人当中,有200多人是陈凡顺从兴国输送过来的。陈凡顺还组织民工承包糖厂的车间,一个车间原本要100多名工人,陈凡顺承包下来,只要90人就够了,人力节省了,效率提高了,民工们的待遇也提高了。榨糖是季节性劳务,每年立冬后的连续3个月都是生产旺季,为了干好这份来之为易的工作,陈凡顺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七年讨薪 
  当初父亲给陈凡顺起名,是希望他凡事顺意。然而就在他干得顺风顺水时,一场旷日持久的欠薪纠纷悄然袭来。
  1996年12月,厦门糖厂将甘蔗渣场的挑堆、装车等劳务,以每吨18元的价格承包给杏林鹭亭劳动服务公司的陈金钟、陈金水两人,他们再以每吨8.5元的价格,转包给陈凡顺等人,并签下劳务承包协议书。陈凡顺领着112名兴国民工放弃回家过春节,连续工作43天,一直干到大年初五榨季结束。期间,陈金钟两人除了以借资方式给陈凡顺等每人每天五元生活费外,未支付一分钱工资。工程结束后,陈凡顺等要求支付总额为18万余元的工资,陈金钟两人却以厂方未与他们结算为由分文不付,并停止借支伙食费。
  欠薪,这个长期困扰农民工的顽疾,此刻降临到了陈凡顺头上。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陈凡顺多次上门追讨,对方陆续支付10万余元。对于剩下的8.26万元,对方承诺&待糖厂结账后付清&。此后一年多,陈凡顺等人每次去催讨,他们都以厂方未结算为由搪塞。事实上,糖厂早在1997年底就已将37万余元的蔗渣清运工资一次性付清。
  1999年2月,陈凡顺将陈金钟两人告上厦门市杏林区法院。然而,苦于一时筹不足3060元诉讼费,他们被迫撤诉。同年10月,陈凡顺带着大家拼凑起来的盘缠,再次踏上催讨之路。结果,他不仅在陈金钟两人家吃了&闭门羹&,还在返回途中遭到四名不明身份者拦截,被当场打晕,鲜血直流。幸被路人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头部缝了13针,住院40多天。
  讨薪被打,陈凡顺的心凉了。与此同时,当初跟随他出来的家乡民工因为拿不到工资,不断向他追讨,甚至向法院起诉。陈凡顺有家不能回,内忧外患,焦头烂额。
  日,陈凡顺再一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陈金钟、陈金水支付所欠的工钱82663元及利息,承担原告的差旅费6000元,并申请缓交诉讼费。6月26日,杏林区法院作出判决。法院一方面认定双方协议有效,债权债务成立;一方面却认定原告诉讼有效期为日至日,并以超过法定有效期为由驳回陈凡顺的诉讼请求。
  一审败诉,陈凡顺明白自己输在不懂法律上。此后,陈凡顺一边钻研法律知识,一边不断向有关部门申诉。在长达七年的讨薪征途中,他曾经十多次在赣州与厦门之间往返奔波。
  陈凡顺等113名兴国民工的遭遇,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作出了明确批示。日上午9时,厦门市海沧区法院再次开庭审理了陈凡顺等诉陈金钟、陈金水劳务报酬一案,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庭审,陈凡顺终于在除夕前拿回了属于113名民工的工资。
& & 大胆创业
  七年讨薪生涯,带给陈凡顺太多难以言说的伤痛,也教会他一个刻骨铭心的道理:农民工要改变地位,一定要自立自强!
  讨薪结束之后,陈凡顺离开了厦门。他种过菜,干过饮食,砍过木头,还跟随叔叔在广东承接过工程。当手头积累了一点资金的时候,感受了珠三角风起云涌创业大潮的他,内心萌动着一股创业的热望。
  2005年,有感于家乡政府招商引资的诚意,陈凡顺回到赣州创业,当年12月18日,他与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下合同。起初他想办一个生产环保砖的砖厂,但环保砖的生产过程并不环保,这个动议被否决了。
  &要做,就做国家鼓励的无污染、无噪音、高效益的项目。&2006年,陈凡顺在赣州市招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用了半年的时间考察市场。他们北上北京、青岛,南下佛山、广州&&一路走,一路看,全国200多家高分子材料企业,他去了一半以上。这一路走来,越发坚定了陈凡顺的信心:这个行业科技含量高,效益好,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在江西只有一家同类企业。空白意味着商机。陈凡顺随即着手筹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作为对环保产业的鼓励,地方政府也给了他相应的扶持和帮助。最让他感动的是2007年下半年,设备和原材料都买回来了,机器的电瓶却出了故障。如此专业的设备本地市场自然没有,又是开发区的领导帮他联系了佛山一个厂家发货过来,还事无巨细打了许多电话给物流公司,确保行期无误&&
  点滴关怀,润物无声。&不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不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陈凡顺心里暗下决心。工厂试生产阶段,主要产品是PVC波浪瓦和免漆板。因为技术不过关,废品率一度高达60%至70%。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请来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现场办公,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在改善了原料配方之后,废品率果然降下来了。自此,陈凡顺特别重视企业的技术力量,外聘了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塑料协会、江西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为企业的研发顾问。
  日,陈凡顺迎来了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时刻:他一手创建的赣州富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了。这是赣州第一个、江西省第二个高分子新型建材公司。
相关阅读:
& & & &为有效缓解...
尹玉龙先生在现场讲座
? ? ? ? ? ? ? ?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2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独家提供天气预报:
陈艳:“乡土创富”不是梦 一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轨迹
发布时间: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西部农民工回乡创业,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着各种乡土创富故事。在四川省资阳市,一位长期在外务工的妇女回到家乡后,搞起了针织企业,其产品也开始出口欧美、南非等地。伴随迷惑心酸、成功喜悦,她正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创富梦想。
  返乡寻梦
  6月2日,记者见到这位在资阳家喻户晓的人物陈艳时,她刚从湖北、成都等地考察回来。&准备搞一个服装城,把产业扩充出去。&外表瘦弱但又不失精干的陈艳告诉记者。
  资阳雁江区海燕针织厂厂长陈艳是从沿海返乡的寻梦人,从1992年开始,她在广东东莞的针织厂打工。2003年,陈艳回到四川,发现成都作为西南最大的针织品批发市场,其产品来源于广东和浙江,但从事针织生产的人员却以四川人居多。&我为什么不在资阳开厂,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经济,也可以让返乡同事在我厂里就业。&陈艳说,&资阳的留守儿童大约上万,如果大家就在自己家门口上班,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一举多得。&
  2007年8月,陈艳在资阳一个酒厂的库房里成立海燕针织厂,准备等到针织设备运回来就大干一场。然而,令陈艳意想不到的时,运回的设备损坏殆尽,根本不能使用。&那个时候心都碎了,不得不与运输公司打官司,结果是我赢了官司输了钱。&陈艳说,但决定了创业,就不能因此泄气。随后,陈艳依靠十几个工人、二十余台机器开始生产针织毛衣。由于陈艳采取的是订单式生产,资金回笼比较迅速,业务也越做越大。当年,陈艳的企业产值就达到280多万元。
  &陈艳看似普通,但却真的很了不起。&随陈艳一起从东莞回到海燕针织厂就业的妇女刘春兰说,&她认准了的事情,从来不会放弃,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
  一波三折
  随着陈艳针织厂在当地名气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返乡妇女开始在该厂里就业,酒厂的库房也满足不了企业生产需要。2008年,针织厂搬进了资阳雁江区的一家面厂仓库,2009年,针织厂又不得不面临再一次的搬迁。同时,陈艳看到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就把规模进一步扩大,收购两家小厂,新增400多台机器,并把企业向乡镇延伸。然而,就是这个决定,差点让陈艳的企业走向末路。
  &开始创业时,我已经把我哥哥、姐姐的房子都拿去抵押了,2009年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任何抵押物了。&陈艳说,她当时给资阳市主要领导写了封信,&我是哭着把它写完的,不仅关系到我创业,也关系到上百名员工啊。&让陈艳欣慰的是,在她写完信的第二天,资阳市的当地银行就给她送来了10万元的贷款。&感觉又一次站起来了!&陈艳说,当时,资阳市雁江区工会、妇联等领导都来了,雁江区工会还给了陈艳第一笔资助创业经费。
  除了工会、妇联等帮助外,雁江区就业局对针织厂的支持,也让陈艳感受到温暖。&就业局通过招工、培训人才等方式,给了我们厂很大的帮助。&陈艳说,在企业扩大生产时,面临招工问题,就业局通过广告、招聘等方式让更多的返乡妇女知道了海燕针织厂。
  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陈艳的创业之路,一点不为过。2011年,陈艳在雁江区购买了一块工业用地,准备再次扩大生产。然而,买地之后,修建厂房、购买设备又一次面临资金缺口。&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情况反映给资阳市委书记李佳。&陈艳说,没想到的是,资阳市的担保公司很快为针织厂提供了担保,&我们也顺利的得到100万元的贷款。&
  前景光明
  如今,陈艳的企业从10来个员工发展到200多名员工,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200万元,产品开始出口欧美、南非等地。&我们根据大客户或者个人的设计需要进行生产,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应该可以再挖掘。&陈艳说。
  从2013年开始,陈艳准备把产业直接延伸到大城市,用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方式开服装城。&虽然这个行业属于低附加值,但通过延伸,前景一定很光明。&陈艳说。
  &做自己熟悉的行业,不盲目选项目。&陈艳在总结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成败时说,&不轻易放弃的信念最重要,出现困难要多与当地政府沟通。&
  事实上,以陈艳为代表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在中国西部地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已经专门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以四川资阳市为例,资阳市就业局在2012年共培训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6000多人,资阳市妇联提供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5.6亿元,帮助7826名妇女实现创业。2012年,资阳市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4690人,创办企业978个,实现产值5.61亿元。在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又新增创业人数达1476人。
CopyRight 2007---2012
.cn Inc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河北信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翼虎科技冀ICP证060955号农民工就业招工两难成为常态 二百万人返乡创业
T-INDENT: 2em">“到2020年,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得到一次由政府补贴的就业技能培训,全国平均下来,人均补贴800元,能基本消除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上岗的现象,以此在总体上缓解因缺少技能而产生的农民工就业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杨志明说。2014年,我国政府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年培训农民工2000万人次。此外,我国将大力发展农民工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实减税降费等扶持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根据中国家服业协会统计,全国家庭服务业的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达到了2000万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快递业等新业态吸纳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网店、快递等业务吸纳上百万名农民工就业。“目前,农民工就业出现了一个新情况,经过进城打工的磨炼,有点技术、有点资金、有点营销渠道、有点办厂能力、对农村有点感情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现在全国已达200万人左右。”杨志明说。(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常 理)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本月热点资讯
4642303030293025302130183016301530153012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站安全人员等级证书
网站备案: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1:  客服QQ2:
网站调试中!正常运营请在后台设置缓存系数!提示您:你还未登录。
没有账号?
恭喜你获得新机会
输入好友ID
本次机会已经送出,可复制一下链接给好友!&&&&欢迎进入中富证券网!&
公司电话:010-
投诉电话:010-
全球股市行情
当前位置: -> 财经 ->
-> 农民工增速放缓 人社部将大力扶持返乡创业
农民工增速放缓 人社部将大力扶持返乡创业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0日讯 (记者 苏琳) 到2020年,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得到一次政府补贴的就业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新生长劳动力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副部长杨志明做出上述表示。  2013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2609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13.9%,农民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50%。  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同比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66亿人,比上年增加274万人,增长1.7%(同比增幅回落1.3个百分点)。  “农民工增速放缓,反映的是农业劳动力随着持续大规模转移已不再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蓄水池,虽然有潜力,但不是无限的。农业转移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 杨志明说。  他说,虽然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现象仍然存在,但就业和招工“两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根本上看,农业转移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农民工增速放缓,反映的是农业劳动力随着持续大规模转移已不再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蓄水池,虽然有潜力,但不是无限的。”杨志明说,农民工就业正从总量压力为主向“两难”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  “解决‘两难’问题,要按照市场规律来办。” 杨志明表示,政府有关部门正从多个方面加大力度,破解这个难题。  “当前农民工已经进入了以技能促就业的阶段,缺乏技能使农民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要障碍。”杨志明说,政府将通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解决短板问题。  该计划主要是将农民工培育为[1]
声明:中富证券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富证券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两市资金流向
中国中铁22.642133086万
中国重工18.431449916万
中国平安86.941419624万
中信证券31.891297183万
中国建筑10.141184491万
交通银行8.141157465万
兴业银行19.311099778万
两市涨幅个股排行
桂冠电力10.9610.04%
华银电力14.1410.04%
华新水泥13.9210.04%
中国西电14.1410.04%
延长化建18.9810.03%
维维股份13.7110.03%
福能股份20.8510.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