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6月与股市开户需要哪些手续相关的会议有哪些

FT:中国股市能涨多高?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FT:中国股市能涨多高?
  ===本文导读===  
          世事有升必有落,但下落之前,可能会升得更高。  要见证这个永恒投资困境的最新版本,请看中国股市。尽管中国经济引发的担忧越来越大,但中国股市在过去12个月里还是上涨了一倍以上。  一段时间以来,新兴市场股市整体上一直显得比较便宜,趁低买入的行为推动巴西和俄罗斯(两国经济都陷入困境)股市发生反弹,4月份涨幅接近20%。  目前中国股市明显被高估。除了国有集团和,其他所有股票都很贵。机构指出,24个板块中有20个板块的市盈率高于30倍。Ecstrat数据显示,民营非金融公司的市净率达到令人头晕的5.2倍(国企为2.3倍)。长期来看,大面积投资中国股票不大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但正如我上周所说的,估值对于选定采取短期市场行动的时机帮助不大――尤其是在投机性泡沫期间。中国股市目前就展示出投机性泡沫的全部征兆。企业竞相上市,然后股票连日涨停;散户投资者争相开立新账户;基金经理表示,他们的客户拒绝多元化配置资产,不想错过中国股市的回报。  我们不久前见识过泡沫。比较近的是2007年中国股市的泡沫。如果本次泡沫膨胀得跟那次一样大,那么目前还有非常大的上涨空间。上海股市泡沫与2000年在美国破灭的狂热非常相似,两者的变动轨迹几乎难以区分。  那么我们如何能分析出中国股市的前景呢?我建议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考察一下经历过类似于中国现在所经历的经济崛起的国家;二是审视一下中国当局近几个月采取的政策举动背后的原因。  历史上看,与中国经济增长最相似的三个例子是日本战后的增长、二十年后韩国的惊人增长,以及美国在19世纪末“镀金时代”的增长。  每个例子都涉及了不起的增长,后被过度投机和金融危机打断。正如梅林?萨默塞特?韦布(Merryn Somerset Webb)上周所指出的,日本股市大体上是在战后经济重建完成之后起飞的。日本的牛市发生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得到扩张性货币政策(目前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就是这样的政策)的支撑。这吹大了日本的泡沫,催生了随后的金融困境。  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也是到经济增长基本已板上钉钉时才起飞的,后来从1980年代至今出现了一连串繁荣与萧条,还被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打断过。跟日本一样,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与偶尔的突然撤出放大了这些起起落落。  再说说美国的“镀金时代”:美国当时享有强劲的增长,外国资金起到助推作用,这一增长也曾被多次金融恐慌打断。像日本一样,美国股市最终的指数级上涨是在不寻常的经济增长阶段基本完成之后到来的,那次上涨在1920年代末演变为一场灾难。  “镀金时代”的美国跟当今的中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美国当时允许银行挤兑,亏损的风险帮助调节了经济。中国的做法则不同。  普遍的教训是,股市可能会上涨很长时间,尤其是当外资进入时;这样的上涨通常会在某个阶段导致危机。  那么中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年前,中国当局似乎愿意允许增长放缓,并试图化解信贷问题、逐渐摆脱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在那之后,出现了180度大转弯。汇丰(HSBC)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 Neumann)暗示,劳动力市场(重中之重)放缓以及多次尝试稳住楼市未果,导致了这一180度转变。建筑业仍是中国增长的核心要素。  考虑到银行获准扩大放贷以及存款下调把投资者推向股市,中国的政策是在刻意推高资产价格,并希望由此产生正财富效应、或吸引外国资金进场。  长期而言,这是一张危险的处方――如果中国国内的A股被纳入国际指数,该处方可能会变得更加危险,因为那会导致更多外国入。目前,外国投资者并未持有足够多的中国股票,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何上海股市在崩盘前可能会进一步上涨。  这个投资困境就是这样加深的。在此种情形下,谨慎是最佳选择。保持资产配置不变,也就是说,如果中国股市继续上涨,就定期将盈利变现。这样的话,将减小最终崩盘带来的伤害。选择合适的时机难度太大,所以还是规避风险、让别人去享受这波繁荣吧。(FT中文网)    近日,独立经济学家金岩石在其微博中表示,牛市将维持到2017年,沪指万点不是梦。  金岩石认为,本轮牛市的起点是,从2012年年中算起,创业板指数已经上涨逾4倍,目前的市盈率水平已经刷新了股票市场的世界纪录。  “本轮牛市所预期的制度变革是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但若仅仅是股票市场本身的改革预期,沪指冲上4000点就应该见顶了。”金岩石话锋一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透视中国股市所预期的制度变革。”  金岩石称,界定牛市的标准有两个:1。持续时间要在两年以上;2。指数上升要在一倍以上;此外,大牛市沪综指定会创出历史新高。  因此在金岩石看来,年是本轮牛市的前奏曲,牛市的主旋律在2014年响起,预计将在2016年底结束,所以牛市这将从2014年到2017年,“2017年很关键,原因有二: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这是中国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会议;金融危机或将再度袭来,导火线或将是日本的债务危机。”  “大牛市正在高歌猛进,而逆转本轮牛市的力量似乎只能来自于制度变革的失望和金融危机的重演。沪指万点不是梦,何时到来在梦中。”金岩石称,中国经济创新成长的时代已经到来,国民经济的证券化将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产业创新的新时代。(网)    近10个月时间,中国股市涨势惊人,累计最大涨幅超过120%。然而,对于本轮牛市行情,因上涨速度相当迅猛,却让不少踏空的投资者不知所措。  实际上,鉴于本轮牛市,最本质的推动力就在于政策环境的逐步趋暖。也可以这样认为,正因为中央前所未有地力挺股市,为中国股市的走牛创造了极佳的政策环境。  显然,中央选择在这个时候力挺牛市,确实有着诸多的考虑。  其一、在当下经济转型的敏感期内,拟开拓出一条新的增长渠道来助推经济的顺利转型,并以此逐步摆脱业对经济的过度束缚。  其二、借助提振中国股市,达到提升股市投资吸引力的效果,最终增强股市的直接融资占比,从而减轻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的社会融资压力。  其三、通过提振内地股市,并借助内地股市的推动力,来盘活香港股市,逐步实现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目标。与此同时,也为A股纳入MSCI增加更多的筹码。  其四、通过提振股市实现藏富于民的目的,最终改变以往通过发展房地产业而造富少数人的目的。  时隔近十个月,中国股市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行情,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也开始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鉴于过去十个月的上涨行情,其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高杠杆的市场环境之下。至此,巨量的新增流动性也纷纷借助券商两融、券商银行以及P2P股票配资等渠道快速进入到股票市场之中。  截至目前,沪深市场的券商两融规模已经突破1.8万亿水平,而券商银行伞形信托以及股票配资等业务也出现了野蛮生长的态势,至于盲目扩大资金杠杆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由此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隐忧。  事实上,中国股市从2000点上涨至4572点,期间每上涨1000点所耗用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此举意味着中国股市的上涨节奏已经明显加快,股市已然演变为“疯牛”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市加快升温的过程中,股民跑步入场已经变成了常态。据数据统计,近两个月时间,A股市场的新增数出现大幅飙升的格局。其中,在今年4月20日至24日,股市新增股票账户数高达413.86万户,较前一周的325.71万户增长了27%,再度刷新历史新高水平。直至目前,A股市场的股票账户数已经突破2亿户。  中国股市得以激活,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然而,在市场过度投机的氛围之下,股市的非理性上涨却让不少股民产生了快速致富的想法。对此,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等行为也开始频繁发生,而股民丧失理智去谋取股市的利润,也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为。  显然,呼吁中国股市回归理性,让股市“疯牛”逐步过渡至股市“慢牛”是当下管理层急需反思的问题。  近一段时期,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市场环境,都对中国股市的“疯牛”表现作出了一定的警示。  其中,以政策环境为例,先有证监会多次强调股市投资风险,后有部分官媒的理性发话,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股市的上涨节奏能够减缓一些,让中国股市回归至“慢牛”的局面。  与此同时,管理层也逐步叫停了券商伞形信托,直接倒逼部分银行停止了伞形信托配资业务,加快了股市去杠杆化的进程。  除此以外,对于不少券商,尤其是知名券商而言,它们对管理层去杠杆化的动作表现得更为灵敏。其中,不少券商纷纷上调了两融比例,以应对接下来的去杠杆化压力。  笔者认为,无论是证监会的发话,还是官媒对股市提示风险的行为,其本质目的就是为了减缓股市过快上涨的节奏,让中国股市的牛市走得更慢更长。(凤凰网)    对于巴菲特看好A股既要认真,又不要太认真。比如巴菲特买中石油盈利,他确实看好中石油,但那是在特定时间段和特定环境之下。   巴菲特一年一度的投资盛会近两天再度吸引全球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各地的投资者纷纷赶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注册地、美国中部小城奥马哈,既是前去朝圣,也顺便狂欢。  巴菲特是个乐观主义者,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他对美国经济与金融机构依然充满了信心,他也因此收获颇丰。  在2015年股东大会上他保持了一贯的作风。对于外界针对其旗下机构或合作对手的质疑,如对于ClaytonHomes和3GCapital,他给予了不容置疑的辩护,同时表示对美国经济仍旧保持着足够的信心。  乐观主义者会在股价下跌时托底。2008年10月,巴菲特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通过购买优先股注资高盛50亿美元。根据当时双方的协议,巴菲特获得的优先股每年将享受10%的固定股息,同时还将获得在此后5年内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4350万股高盛普通股的认购权证,这约相当于高盛流通股数量的9%。到2011年,高盛让巴菲特50亿美元的投资回报达到30亿美元以上。  2011年8月,伯克希尔投资50亿美元购买美国银行优先股,享受每年6%的固定股息,同时获得在未来十年以每股7.14美元的价格购买7亿股美国银行普通股的认购权证,伯克希尔公司还长期持有富国银行和美国合众银行的股份。  红利期还在持续,伯克希尔在2021年9月以前,在任何时间内都可以以50亿美元的出价买入7亿股美国银行的股票,而在去年末,同等数量股票的市值是125亿美元。相信巴菲特一定会行权兑现红利。  控制风险比盈利重要。巴菲特指出,伯克希尔为了防止经济问题,总是保证有200亿美元的现金。目前融资成本如此之低,但即使如此,伯克希尔依然不会轻易融资投资,还是会保持现金流,同时买入公司进行双保险。  不过,在今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强调波动率不等于风险,有时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受黑天鹅理论的影响。波动性和风险不是一回事,一些流行公式将学生和投资者领入歧途。2008年如果听从权威人士的警告股价会下跌,投资“安全”的国债或者银行存单,那么投资者会痛苦不堪,无法享受股市溢价,还会担心退休后的生活。波动率有时是集体恐慌、集体盲从的结果,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价值。  对价值投资的忠诚也是忠诚的一个向度。面对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上涨的提问,巴菲特直截了当地回答,他看好未来两到三年,但价值投资跨越国度。巴菲特认为,在中国、印度、德国,都可运用价值投资理念,股票上下起伏是有利的。A股投资者承担风险能力很强。A股股票如果很火,会变得和硅谷一样,但是在A股市场还是不要进行过多的炒作比较好。A股的投机力量比美国还要大,这可能会创造出机会。人们都寻找容易的方式,但容易的方式往往是错误的。  对于巴菲特看好A股既要认真,又不要太认真。比如巴菲特买中石油盈利,他确实看好中石油,但那是在特定时间段和特定环境之下。  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累计斥资4.88亿美元买入中石油1.3%的股权,巴菲特为公司估值1000亿美元,这一估值偏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2007年出售这部分股权时,的市值已高达2750亿美元,伯克希尔撒韦公司大赚36亿美元。中石油在A股上市开盘价48.6元,是盛宴快结束的标志。而其拥有40万名员工,高昂的成本、无法介入的管理层,使巴菲特注定不会像可口可乐一样长期持有。  把钱投在股市一系列分散的公司里,比投在与美元相关的债券里更安全,巴菲特也不碰贵金属。当然,这是对巴菲特而言,他是股神,不是债券与期货之神。(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作者为策略团队  利润可消耗月数考量市场  在《2万亿成交不是梦,牛市尚处半山腰-从交易成本看当前市场系列之一》中,我们提到采用年度全部A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TTM)除以月度A股交易成本构建利润可供消耗月数。该指标衡量了全体A股净利润能够支撑A股参与者耗费交易成本的月数。逻辑上,交易成本消耗掉经营的净利润后即会消耗A股参与者的本金。从这个逻辑上,该指标对行情会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首先确认交易成本。交易佣金这块,赌徒需要感谢互联网券商横空出世,某某宝直接把佣金从万分之八打到万分之2.5的水平。不过,鉴于各个大券商并未跟进,截至2014年3季度,平均交易佣金为万分之6.9,但四季度及后续将下行。我们暂且把交易佣金定为万分之五的平均水平。  印花税,目前是千分之一,只在卖出时单边收取。上海交易所还有额外的过户费,收费方式为成交股数的万分之六,由于过户费占比较小,我们暂且忽略。  因此,考虑到每笔交易均有买有卖,那么针对每日成交金额,我们计算交易成本的方法为,每日成交额*万分之五+每日成交额*(万分之五+千分之一),合并为每日成交额*千分之二。考虑到我们忽略了上海交易所的过户费,千分之二的成本实际上有所低估了实际交易成本。历史上的交易成本,我们跟随当时的交易佣金水平与印花税水平做相应调整。  鉴于股票代表的获取未来上市公司利润的凭证。不考虑分红的比例,假设A股参与者全部获得净利润,则这是能够给A股参与者带来的净收入。根据全部A股净利润数据与A股历史交易成本,我们计算得到利润可消耗月数数据。  A股热度尚为温和  我们在此系列专题之一论述了截至15年3月,利润可消耗月数为56.0个月,为06年11月水平,我们预判4月将达到41.6,为06年12月水平。  目前,4月成交量数据已可获得,达到29万亿,4月共21个交易日,因此日均成交量达到1.38万亿。  根据可以获得成交量数据与盈利数据,4月实际利润可消耗月数为41.33个月,略低于我们的预判,目前依旧处于2006年12月的水平,距离.52个月与.64个月依旧较远,整体而言,当前成交量仍属于较为温和的区间。若要可供消耗月数降至5.30前水平,考虑后续印花税由单边0.1%升至双边0.1%,则需日均成交量突破2.06万亿。  图1:全部A股利润可消耗月数  印花税成潜在开源途径,提升印花税概率较大  我们认为当前印花税单边征收0.1%的水平不仅在历史上是极低的水平,而且在当前成交量不断放大与国家降低实体税收后亟需开源的背景下,国家有极强的动力去提升印花税水平。印花税不仅仅是一种国家调控市场的一种工具,也能够成为国家短期提升的重要来源。  表1:历届印花税调整  从国家调控市场的角度,需要对国家政策意志进行猜测,我们能力有限,难以做到,即使去做,也是瞎猜,不猜也罢。但从国家的财政收支缺口上分析提升印花税水平的动力,以及可能的时间点,则是可以做到合理猜测,因此,我们下面从国家的财政收支缺口去分析提升印花税水平的动力,以及可能的时间点。  第一,从财政政策方面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依然是维持了前期15年政府工作会议的提法,而此次提出了“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结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1%的赤字率限制下,中央政府难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只能通过减税清费政策来刺激消费。而在各项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行的情况下降低进口关税,并调整资源税,这意味着需要新的税收来源来填补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不断扩大的缺口。而印花税作为当前弹性最大的税种,极有可能后期被用来补充财政收支的缺口。  图 2:各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降  图 3:2014年中央税收中的主要税种(亿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明显,其整体财政收入增速已经从2011年的25%下降到14年的8.6%,其中受到整体经济形势影响,中央税收增速下降明显,从中央税收结构来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税(进口消费税-出口退税)是最主要的五大税源,其14年占中央财政收入的90%。而从增速来看,除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外其他税种增速都呈现下降态势。  图 4:主要税种增速呈下降态势  图 5:15年中央财政缺口或将达到1430亿元  按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所披露的预算数据,我国15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9230亿元,增速为7.3%,据此推断,中央财政收入将达到64240亿元。若五大税种都保持14年增速,而印花税全年征收700亿元,那么15年将出现998亿元的财政缺口。而随着近期中央不断强调“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后期进口消费税和国内消费税都存在下调可能,预计今年6月底前将开展试点,这将使得财政缺口进一步扩大。2014年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规模为14424亿元,国内消费税规模为9638.1亿元,如果参考13年对于进口税率调整的影响,或将使得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速为0,则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1430亿元,而在最悲观的情况下,国内消费税和进口商品增值税、消费税双双增速下降,达到13年的4.5%和-5.4%的历史低位,那么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2536亿元。  表2:财政收入缺口测算  而从目前来看,印花税是最具弹性的税种之一,随着14年下半年以来日均成交量的不断攀升,印花税的收入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其中14年全年印花税收入达到646.88亿元,同比增速为42%,而随着15年成交量的迅速放大,前三个月日均成交量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印花税收入就达到412亿元。  我们认为后续日成交量潜在空间在2万亿之上。我们保守估计,考虑日均1.6万亿成交量将成为常态,据此推算全年印花税收入将达到2800亿元,在情形一(不减税)的情形下将完全填补财政收入缺口,且存在1100亿盈余。如果在情形二(减进口税)的情况下,将有670亿元盈余。如果在情形三(同时减进口税和国内消费税)的情形下,将存在600亿的缺口,这意味着财政部将有动力通过提高征收印花税的方式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而考虑到加征印花税可能带来的成交量下降,这意味着加征印花税的时间窗口将出现在三季度。  图 6:印花税收入弹性大  图 7:印花税收入与成交量正相关  因此,我们认为国家有极强的动力去提升印花税水平弥补财政缺口,而考虑到加征印花税可能带来的成交量下降,这意味着加征印花税的时间窗口将出现在三季度。而对于可能增加的幅度,我们认为由单边0.1%调整为双边0.1%是较为合理的,双边0.1%在历史上也是正常的印花税水平。  以下,我们分析以达到2007年5月的利润可消耗月数水平来测算各大类板块与行业的成交量空间时,均采取假设,印花税会由单边0.1%上调至双边0.2%。如果未来国家未调整印花税,那么恭喜广大投资者,潜在成交量空间比我们测算出来的更大,如果国家调整,不要慌,请看我们的报告,已为您备好。  主板与中小创业分化严重  我们进一步对利润可消耗月数精细化,去考虑不同大类板块自身的利润可消耗月数,以对当前风格进行判断,并试图找出风格切换的可能时间点。  当然,因为资金进入市场是在不同板块之间进行轮动,而不同板块的盈利情况不尽相同,并且某一段时间,资金对特定板块的偏好较强,因此,考虑不同板块的利润可消耗月数可能效果会不如全体A股。  但是利润可消耗月数本身就是一种极值指标,是去考量成交量的潜在极值空间,因此,我们认为,不同板块历史上的利润可消耗月数依旧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我们按照计算全部A股的方法,计算了上证主板、上证50、创业板综与综的利润可消耗月数。  选取创业板综、中小板综而不是创业板指与中小板指的原因在于,创业板指与中小板指仅包含创业板与中小板各100只股票,无法代表整体板块的全部盈利状况。选取创业板综与中小板综能够包含板块内所有股票,由所有股票的盈利和成交数据算出来的利润可消耗月数更有代表意义。  截至2015年4月,上证主板的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59.4个月,介于.3个月与.6个月之间,仍处于温和水平,后续上证主板成交量依旧有放大空间,若要达到.5个月的水平,在印花税由单边0.1%上调至双边0.1%的情况下,以2015年1季度可得的利润水平,月成交量需要达到28万亿,按每月20个交易日计算,日度成交量可达到1.40万亿,目前最大成交量出现在日,成交量为1.15万亿。后续依旧有2500亿的上升空间。  图8:上证主板利润可消耗月数  截至2015年4月,上证50的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116.8个月,介于2006年10月与2006年11月之间,仍处于温和水平,后续上证50成交量依旧有较大放大空间,若要达到.6个月的水平,在印花税由单边0.1%上调至双边0.1%的情况下,以2015年1季度可得的利润水平,月成交量需要达到7.7万亿,按每月20个交易日计算,日度成交量可达到3861亿。目前,最大成交量出现在日,成交量为3965亿,但整个4月日均成交仅2576亿,4月20日的特大成交仅是特例。后续上证50日均成交依旧有1285亿的提升空间。  图9:上证50利润可消耗月数  截至2015年4月,中小板综的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13.73个月,低于.2个月的水平。在2007年牛市,中小板综月度成交量最大出现在2008年1月,当月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11.7,若要达到此水平,在印花税由单边0.1%上调至双边0.1%的情况下,以2015年1季度可得的利润水平,月成交量需要达到3.8万亿,按每月20个交易日计算,日度成交量可达到1917亿。目前4月成交量已达到4.90万亿,日均成交已达到2333亿。如果不考虑印花税提升,则月度成交量可达到5.75万亿,日均成交可达到2875亿。  因此,如果考虑印花税由单边0.1%提升至双边0.1%,则目前中小板综已经达到历史极值。如果国家不提升印花税,则日均成交量仍有提升空间,可达到2875亿。  图10:中小板综利润可消耗月数  截至2015年4月,创业板综的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8.2个月,2015年2月利润可消耗月数为25.1个月,2015年3月利润可消耗月数为9.7个月,创业板综的成交量在3月得到剧烈放大。  创业板综数据从2010年才可得,没有可比的07年牛市成交量与利润和数据,鉴于创业板综与中小板综均为小票成长的代表,我们选取中小板综07年极值来测算创业板综的极限。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2月,创业板综利润可消耗月数为25.1个月,仅为中小板综2007年3月的水平,因此,在2015年2月创业板综热度仍处于可接受区间,在2015年2月,尽管从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创业板综由575上涨至2000点,涨幅高达248%,但实际上创业板综热度在当时依旧可以接受,在2月看空创业板综是不合适的,并未季度泡沫化,但在3月,急剧放大的新开户数,场外资金进场,导致创业板综成交量急剧放大,使得2015年3月下利润可消耗月数快速下降至9.7个月,达到中小板综在07年6月的水平。  而2015年4月,创业板综的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8.2个月,则低于中小板综在2007年8月创下的极小值8.7,考虑到当前印花税单边征收0.1%,而07年8月双边征收0.3%,当前创业板综的热度已创下A股历史上的小票成长板块的极限,创业板综的极限在哪,难以猜测,我们唯一确定的是下一轮小票成长的利润可消耗月数可比极小值将由创业板综在本轮牛市中创造。我们也抱着观赏的心态时刻关注创业板综的利润可消耗月数的变动。  未来我们不能否认创业板综利润可消耗月数能够再创新低,但在当前热度下,创业板风险收益已不合适,建议投资者调整仓位,从成长转向蓝筹。  图11:创业板综利润可消耗月数  周期尚为温和,成长即达极值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大类板块的利润可消耗月数,我们在此进一步探讨行业指数的利润可消耗月数情况,试图判断当前行业指数所处的水位,以及测算行业指数潜在的成交量空间。当然,细化到行业后,由于资金分配与行业特性的问题,利润可消耗月数的指导意义相对全体A股与大类板块有所削弱,但仍然可以用来预判成交量极限空间。  我们以计算机代表成长行业,以煤炭代表周期行业来论述行业指数利润可消耗月数的指导性。  截至2015年4月,计算机指数利润可消耗月数为6.6个月,2015年3月为7.0个月,2015年2月为15.6个月。从历史上看,07年牛市中,07年5月,计算机指数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10.8个月,07年6月,计算机指数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最低值6.0个月。  若国家不调整印花税,则计算机指数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07年6.0个月的极低值对应月度成交量在1.36万亿,按20个交易日,则对应日均成交在680亿。2015年4月,计算机指数月度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5万亿,日均成交达到595亿,日均成交量还有85亿的提升空间。  图12:计算机利润可消耗月数  截至2015年4月,煤炭指数利润可消耗月数为33.2个月,2015年3月为71.1个月,2015年2月为264个月。07年牛市中,07年5月利润可消耗月数为30.7个月,2007年6月为17.7个月。  若国家不调整印花税,则煤炭指数达到07年5月30.7水平对应的月度成交量为4851亿,按20个交易日,日均成交为243亿。2015年4月,煤炭指数成交量创出本轮新高,达到4485亿,日均214亿,日均成交量仍有29亿提升空间。  若国家不调整印花税,则煤炭指数达到07年6月17.7个月水平对应的月度成交量为8415亿,日均421亿。在2015年4月日均214亿的基础上仍有207亿提升空间,即后续煤炭日均成交量有翻倍潜力。  图13:煤炭指数利润可消耗月数  以下,我们列出各行业利润可消耗月数对应07年牛市中所处的阶段,同时给出不提印花税与提高印花税下,达到07年5月利润可消耗月数对应的潜在成交量提升空间。  当前整体行业处于亏损中,无法得到利润可消耗月数,因而无法与07牛市对应阶段,也无法计算潜在成交空间。  而家电在06年1季度至07年1季度均为亏损,无法计算当时利润可消耗月数,在当前盈利情况极好,利润可消耗月数较高,无法与07牛市对应阶段。  传媒在06年1季度至07年4季度均为全行业亏损,无法计算当时利润可消耗月数,当前也无法与07牛市对应阶段。  总体而言,周期行业利润可消耗月数对应07牛市的阶段在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左右,后续成交量提升空间大,而成长行业经过2015年3月与4月的成交急剧放大,利润可消耗月数大部分达到07牛市的极值水平,后续提升空间小,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部分成长行业利润可消耗月数超越上一轮牛市极限的可能,为下一轮牛市创造新的极限空间,但在目前情况下,达到历史极限的部分成长行业风险收益已不合适。  表3:行业利润可消耗月数达到07年5月水平对应潜在成交量
(责任编辑:DF010)
东方财富网调查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日,沪指放量重挫6.5%,跌321点,创年内第二大跌幅,两市超500股跌停,超2000只股票下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市有哪些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