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中国经济列车跑得更加稳健有力,提俩条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议

唱响中国经济“升级曲”
就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一席谈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编者按“7%左右”——面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各界反应“出乎意料的平静”。“一味把眼光放在中国增速放缓上,就容易忽视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和社会重大转型。”正如法国《快报》所言,这一现象不仅正常,也是正确的战略选择。诚哉斯言。事实上,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发生积极的变化。新一届政府履新两年以来,经济新常态已初现端倪: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服务业的繁荣使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登记注册企业出现井喷……望表知里,生机盎然。“7%”的背后,既是新常态下中国对经济发展走向的清醒认知,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自信与担当。“新常态”下需要好心态当前中国经济主动“减速”,意在把握时机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这就好比在长跑途中放慢速度,调匀气息,为的是能够跑得更快更稳,为未来发展“蓄力筑基”。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对于这个数字应该怎样理解?张立群: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一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美国为15.3%,而中国7.4%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超过瑞士等国家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是,从世界范围来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是2.4%,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是1.1%,日本是零增长。因此,我们的7%不仅不算低,而是名列前茅。新常态中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心态。当前中国经济主动“减速”,意在把握时机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这就好比在长跑途中放慢速度,调匀气息,为的是能够跑得更快更稳,为未来发展“蓄力筑基”。从国际视野看,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外需环境,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寻找动力源的战略选择。从国内环境看,密集的产业和人口造成许多大城市承载能力愈发不足。以汽车市场为例,当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时,就只好采取限购、限号等措施,这对汽车市场的成长肯定会带来直接影响。当前要寻求中国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需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去破解,通过人的城镇化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记者:从普通大众的视角来看,7%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吗?张立群:近几年保民生、保就业的成效已然显现。经济增速在换挡,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并没有换挡。我们看到,2014年全国新增就业1322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了十万亿美元。如果按7%增长计算,那每年就要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对应的绝对量比过去多很多,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多了不少。就业形势比较好,带来的结果是来自于工资的收入增长比较平稳,这对于中低收入群体非常关键。还有一个数字让我印象深刻:2014年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购物,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围绕中国元素来打造市场氛围。再从国内来看,今年1至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1135亿元,同比增长10.6%,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4751亿元,同比增长44.6%,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产业增长是比较平稳的,这为保持整体经济的稳定提供了基础。“新常态”中谋求新作为从“高速”到“中高速”,从“传统驱动”到“双引擎”,中国经济“列车”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因为增添新动力跑得更稳健、更有力。记者:既然7%的目标有了,那么在经济面临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之下,如何实现目标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张立群:面对外界的一些疑虑,甚至是少数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党中央多次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空间还有多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双结合”,打造“双引擎”,保持“双目标”,为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指明了方向。这一战略部署,是基于当前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会成为开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的“金钥匙”。变化背后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双中高”提出了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目标,即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双引擎”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引领动力,即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围绕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改造传统引擎。从“高速”到“中高速”,从“传统驱动”到“双引擎”,中国经济“列车”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因为增添新动力跑得更稳健、更有力。而关于“双结合”,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将其形象地比喻成中国人发明的围棋,讲究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做活有两只眼,而稳定经济增长和推进结构调整就是两只眼。从稳增长来看,我们是以微调、预调和定向发力为基本特点。而促改革、调结构主要涉及到“进”,在改革的支持下、体制机制的完善下来调结构,通过提高增长的含金量,实现稳中求进。在稳增长不会遇到非常大压力的背景下,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放到求进上,在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等方面着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晋江经济报
7版:天下+民生
刘奇葆出席21世纪海丝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扬帆海上丝路 实现共赢发展
据福建日报
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在泉州召开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发表《扬帆海上丝路 实现共赢发展》的主旨演讲。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出席研讨会。 刘奇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知古鉴今、面向未来,相融相近、相辅相成,洋溢着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为沿线各国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各国的积极回应。 刘奇葆指出,福建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千百年来,泉州港“吞吐四海云帆,鼓荡八面来风”,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流溢着奇光异彩,展现出蓬勃生机。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展的历程说明,辽阔的海洋可以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平的环境可以创造共同繁荣的机遇。海上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走出来的,它凝结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共商复兴海上丝绸之路大计,具有特别意义。 刘奇葆指出,当前,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列车”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跑得更加稳健有力,这既为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动力。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建设“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创造了条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坚持和弘扬丝路精神,树立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的理念,向前展望、凝心聚力,构筑沿线各国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刘奇葆强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要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互信之路,相互支持、求同存异,维护地区发展稳定大局。要共同建设互利合作的共赢之路,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要共同建设和谐共处的和平之路,坚持以和平方式、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要共同建设文明互鉴的友谊之路,加强治国理政理念和实践经验交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合作。要共同建设对接梦想的圆梦之路,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对接起来,一起追逐梦想、实现梦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何立峰,美国库恩集团主席库恩博士,埃及前驻华大使穆罕默德·贾拉尔博士,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商务部副部长高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主席张松声,土耳其马尔马拉基金会主席阿坎苏威尔博士,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秘书长钦貌林在论坛上作了演讲。
document.write('');答案:解析:
  (1)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消费,必然阻碍生产的正常发展。(2分)
  ②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而且还调节着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2分)
  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剧,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拉动国内需求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分)
  (2)①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任务和目标。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但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及时调整财政政策,确保国家经济平稳健康运行。(3分)
  ②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3分)
  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有利于形成货币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实现社会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优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分)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10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政治政治A卷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根据材料完成下题。
下列不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是:
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减少财政支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要有充分的财力作准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国家投资规模
增发国家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
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稳定物价
增加流通的货币量,推动物价上涨,从而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发展
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促使物价回落,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因为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②我国内需不旺,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状态
③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发展面临困境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09年高考政治十大精品热点专题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出台了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国际社会对此纷纷给予积极评价,认为中国推出的救市计划既可以拉动内需,还有助于平衡全球经济增长,达到了内外兼顾、多方共赢的效果。
(1)“内外兼顾、多方共赢”,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从政治学角度,评价我国的刺激经济方案。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09高三第四次月考政治试卷题人教版 人教版
  材料一 2008年9月的纽约华尔街,人们惶恐不安。从美国房贷两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再到美林、AIG、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投资银行被收购、政府接管或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华尔街引发了“金融海啸”,波及世界。
  材料二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从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国务院也决定同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
(2)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科目:高中政治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此次财政政策从“稳健”转向“积极”,意味着我国将再度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拉动内需,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经济。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扩大内需的必需性。
(2)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科目:高中政治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根据材料完成下题。
下列不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是:
A.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B.减少财政支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要有充分的财力做准备
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国家投资规模
D.增发国家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请为中国经济列车跑得更加稳健有力,提俩条合理化建议_百度知道
请为中国经济列车跑得更加稳健有力,提俩条合理化建议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其他类似问题
合理化建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攀枝花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3版:国内新闻
&&&&&&&&&&
“中国号”经济列车世界瞩目
□新华社记者 韩洁 刘铮 王培伟
&&中国人民银行7日晚间决定,自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中国时隔三年半来首次降息,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又一重要举措。&&“中国降息举措传递出决策层避免经济下滑的强烈政策信号。”美联社第一时间评论说,近几年中国已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降息举措大大提振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面对近来经济持续下行趋势,今年5月底中国政府宣布启动一系列“稳增长”新举措——除了此次降息“大动作”,还包括启动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财政补贴推广节能空调等家电消费,更多领域向民间投资敞开大门……&&10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既出现过经济偏快,也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党和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通过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引领“中国号”经济列车走过了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黄金十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说,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进一步增强,更加及时有效地“熨平”了经济波动。&&2003年到2008年间,高位运行的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胀压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煤电油运关系趋紧等问题。针对局部经济过热现象,国家及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道“闸门”,以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推出了一系列严格土地管理、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措施。“点刹”后的中国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增速在年度之间的波动不超过1个百分点。&&这一期间,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增长“质量”。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随之而来的2007年拉开了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的序幕,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坚持“好字优先”,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转变。&&2008年下半年,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暴发。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中国经济也出现出口负增长、经济增长回落势头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诸多问题。&&面对空前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果断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并在两年多时间投入约4万亿元振兴经济。&&半年之内,与时间赛跑的中国经济成功扭转下滑势头,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回升向好。经济寒潮中亮丽的“中国红”给身处危机中的世界各国带来了希望。&&2009年11月,德国《商报》评价说,得益于中国政府推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很好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对全球经济是一个有力提振。&&随着经济快速回升,针对国内物价过快上涨等新问题,国家自2009年四季度起强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6次加息,多项调控政策作用下,我国通胀水平在2011年年中创下3年来新高后开始回落。&&同时,国家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造传统产业,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下大力气抓节能减排,在经济比较困难形势下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内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对外贸易持续萎缩,信贷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又面临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及时预调微调,部署了近期“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完全过去,欧债危机还在蔓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变的今天,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向世界发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宣言。&&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党和政府将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推动“中国号”经济列车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稳健前行。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中国转向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将造福于世界经济。&&(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Copyright 攀枝花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理化建议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