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商业银行贷款利率2015业务的有序进行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策略分析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策略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策略分析
作者:潘丽娟&&&&转贴自:本站原创
(东北财经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摘 要: 文章阐述了消费信贷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业务,它在商业银 行贷款业务中利润最高,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的优势,分析了消费信贷面对的是极 其分散的消费者,单个贷款额较小,贷款期限长,面临着一系列风险等问题,针对如何使消 费信贷业务正常顺利地发展,就经营策略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个人征信体系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5―04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贷款 ,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刺激或满足个人即期消费需求。商业银行的消费信 贷业务对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信贷体制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和 创新带来新的机遇。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消费信贷在发达国家历史悠久,是联系生产制造业、商品零售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桥 梁。美国是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据统计截至2005年1月,消费信贷余额是21 289亿美元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消费信贷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以私人贷款和现金卡为代表的消费信 贷产品,充分体现了现代消费信贷的便利性和普遍性。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消费信贷同时促进宏观及微观经济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消 费者购买欲望与现实购买力之间的矛盾,直接促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费作为拉动国民经 济增长的“头驾马车”,通过消费信贷能够有效刺激居民消费,带动GDP增长;消费信贷对 促进经济立法与社会诚信的建立,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强化金融业在社会资源 配置中的传导功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重点放在存、贷、汇业务上,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 消费信贷业务几近空白。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 笔 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自此一些商业银行也纷纷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缓慢。19 97年底,我国消费信贷规模仅有172亿元,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启动内需 就需要增加消费,尤其是增加居民个人消费,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作为启动消费信贷的 重要工具得到迅猛发展。自199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迅速发展起来,1999 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个人住房贷款。据统计,到2007年6月末,我国商业性的个人住房贷款 达到25 720亿元,而在10年前,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超过190亿元,我国商业性个人 住房贷款在不满10年时间里增长了135倍。除此之外,其他个人消费贷款也逐渐开展起来, 个人消费信贷占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迅速上升。消费信贷品种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趋势,基本上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个人消费信贷新产品体系:从消费领域来看,已经发展到住 房、汽车、助学等多个领域;从信贷工具来看,已经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 多种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来看,已经由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 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从消费信贷的贷款方式看,已由担保方式发展到信用方 式;从消费信贷的用途来看,已经从指定的用途改变成不须指定用途;从消费信贷的提取方 式看,已从约定的方式变为不需要约定的方式。总而言之,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基本上 涵盖了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2.1 传统观念阻碍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
从消费者来说,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养成了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好习惯,同 时也形成了“量入为出”、用积蓄的钱购买大件商品和应付大项目开支的消费观念。直到今 天,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仍旧在一些居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时刻影响着人 们的消费行为,特别是我国进入经济转轨期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 已经得到很大满足,住房、汽车应有尽有,消费倾向下降;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由于职工 下岗,企业效益下降,预期收入不容乐观,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接踵而至,预 期支出增大,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居民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增加。据统计,中国目前 享受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有1.5亿,仅占总人口的12%,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有88%的 人要为自己的健康与安全负责。以深圳为例,参加养老基金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的人数只占 深圳常住居民的14%和12%,加上其他企业性质的保险公司经办的保险业务,纳入社会保险体 系的人口比率还很小。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居民的就业形势也出现了 许多不明朗的因素,如果无法对居民提供更强有力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消费信贷推广的 空间将是十分有限的。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和上海两地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 ,对消费信贷感兴趣的居民仅占31%,而不愿意接受或有担忧的居民所占比重高达69%,其中 25%的居民直言不讳,表示不接受消费信贷,12%的居民声称消费信贷有违传统道德,17% 的居民表示对消费信贷存在疑虑,15%的居民认为其经济状况无力进行信用消费而不接受消 费信贷。
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长期以来信贷业务基本上是面向国有企业,面对生产和流通,而现在 开办消费信贷则是面向众多的消费者个人,信贷户数多、额度小、期限长、批量多、个人变 化因素复杂、手续繁琐、居住分散、费用成本高等,使得银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生产信用 ,轻消费信用的观念;消费信贷业务是银行零售业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而目 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有限。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消费信贷所运用的资金成本 较高,而国家为刺激个人消费信贷的增长,规定的利率较低,且计算利息的方法是一年一定 ,借款期内凡遇到国家利率调整,借款银行应于下年初开始相应档次调档执行新的利率标准 ,这样如遇利率调低,银行的收益会下降,如遇国家利率调高,银行担心有违背合同之嫌而 感到底气不足,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对加收利息的顺利实施没有信心;消费信贷期限一般在 10~20年,而银行资金来源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资金来 源的短期性和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直接影响银行提供消费信贷的积极 性,增加了消费者获得贷款的难度,成为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2.2 消费信贷地区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东部与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 市 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的 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的需求影响主要表现为: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下降;新的 消费热点难以形成。据统计,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2000年为382%,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 ,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消费信贷余额前6名的省市分别 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1 2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 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2.3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咨询和调查消费者资信的有效手段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于2006年1月进行正式 运行,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 份识别信息,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 风险的需求,同时服务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截止到2006年1月底,收录自然人数4.86亿 ,信息涵盖个人基本信息、结算账户开立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和来自银行系统以外的住房公 积金缴存信息等。这些信息缺乏法律的规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咨询和调查消费者资 信的有效手段,一般就凭借款人的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来进行判 断,这些原始的征询方式缺乏可靠的验证,给收入水平不稳定以及恶意欺诈的借款人留下漏 洞。2.4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模式落后存在风险隐患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消费信贷在我国才发展10年左右,所以在消费信贷管理方 面缺乏经验。各商业银行的审贷人员大多数人是用对公审贷的思维,批发贷款的风险理念和 审批方式来操作消费信贷业务,工作效率低且风险控制效果不理想。在发放消费信贷过程中 ,贷款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比较薄弱,不管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还是实际操作的问题都未 切实按照制度来办理,导致贷款风险的认识不一,甚至有些贷款银行的信贷员对信贷程序的 工作不认真对待,有时会出现贷前不调查或者调查不真实,贷款不审批或者审批不真实,贷 后不检查或者检查不仔细,隐含许多风险。2.5 发展消费信贷的法律和法规不健全
消费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零售业务,其业务规则自有其独特性,但由于我国消费信贷方 面还没有专门的《消费信贷法》、《公平信用法》、《信用报告法》等相关法律来保护消费 者、销货商和金融机构三方权益,导致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 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限。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消费者信贷的利息、还款方式以 及消费信贷的总费用等予以规范,消费者对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的有关条件是否合理无从知 道,并且也少有选择的余地,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要么接受银行的这些条件,要么 拒绝接受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中的合同关系缺乏规范。住房、轿车及其他高档耐用消费品的 消费信贷一般要涉及到两个合同,即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以及借款人与销货商之间 的销售合同,有的国家把这种消费信贷叫做限制性贷款,这种形式的消费信贷是最普遍的消 费信用形式。有关这两个合同之间的关系我国没有法律予以规定,引发了许多问题,严重影 响消费信贷业务的推进。申请消费信贷的消费者总会认为信贷合同与销售合同之间存在着相 互制约的关系,消费者没有得到商品,就没有义务支提取贷款;反之,消费者没有得到贷款 ,他也就没有义务提取商品或者向销货商付款,但金融机构和销售商往往各自从自己的利益 出发,导致银行、借款人、销货商三者之间合同无法统一。在我国开展消费信贷的实践中, 信贷合同或销售合同的履行一旦出现了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情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影响 到另一个合同的履行。2.6 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在当前社会中,贷款申请人除了以自身的信用或者保证人为贷款提供担保外,还可以拿抵押 物作为担保。但是,我国缺乏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影响到抵押物的变现困难,阻碍了消费 信贷的快速发展。一旦发生消费信贷风险,贷款银行以借款人的抵押物在作为第二还款来源 时,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的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风险的重要环节。随着消费信贷 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二级市场不 完善,需要政策上对大量非商品房提供商业信贷的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 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造成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最终导致贷款抵押形同 虚设。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策略3.1 构筑良好的信用环境,彻底转变观念
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要想促进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信用消费环 境,构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培育人们的诚信美德,因为只有讲诚信的人才会量力借钱、竭 力还债。诚信的培养,可以靠宣传、教育、规劝,但更重要的是要着力形成讲诚信的风尚。 信用风尚的形成,需要建立和完善信用系统。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信用硬件 ”的建设,即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资讯网络,以保证拟提供债权的一方能得到债务 人的所有信用资料。“信用软件”的建设,也就是要制订若干有关信用的行为规则并在全社 会大力推行。信用规则应贯彻“抑恶扬善”的精神,奖励守信者,打击失信者,比如对信用 记录优良者逐步提高信用放款的额度,对信用记录恶劣者中止甚至取消其融资资格,并通过 媒体公告其劣行。只有让信用优良者获得足够的奖赏、让信用恶劣者付出足够大的代价,只 有把抑恶扬善的规则长期坚持下去,人们才会形成一种意识:讲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理所应当 的道德行为,而且是有经济行为人应有的一种理性选择。
彻底转变观念。消费信贷方式能否顺利而快速推行与传统消费观念更新与否有直接关系,从 一定意义上说,更新观念乃是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不仅是对消费者而言 ,而且要求银行和商家都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首先要纠正对消费信贷 认识上的偏差,不要以为消费信贷就是超前消费。其实,消费信贷是一种建立在消费者自身 偿还能力和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的经济信用行为,而超前消费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社会 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显而易见,消费信贷与超前消费是 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次,改变以往重工商业贷款轻消费信贷的观念为工商业贷款与消费 贷款并重甚至部分向后者倾斜的观念。在供不应求的时代,金融机构的工作重心应逐步转移 到调整生产结构,突出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上来,这是符合经济进步和市场发展的客 观发展趋势的。3.2 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预期支付能力
收入水平的高低及预期收入的稳定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鉴于此,为了迅速地 发展消费信贷,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预期支付能力。在城镇,应 大幅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并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要切实 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合理发放救济金,促使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同时要稳步推进社 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三条保障线”,提 高居民的抗风险承受能力,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使消费者使用消费信贷既无近忧, 又无远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消费,促进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在农村,要积极引导 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种植结构,用完善的商品比价和商品差价的价格体系,保护农 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最终消费水平。3.3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夯实消费信贷基础,构建广大消费信贷的支撑平台,分步骤、有 重点、循序渐进地建立信用制度。所谓个人信用制度,就是指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 用、提供与维护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主要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 用评估制度、个人违约风险预警机制及风险管理和风险转嫁制度等。综合考虑我国的现实情 况,我国宜采取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以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模式来建设我国的信 用制度。在这种模式下,初期利用政府的权威性推动征信机构的建设,强制掌握数据信息的 机构开放信息,政府为征信机构的运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注意保持征信机构的独立 性,逐步成立全国性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建立全国性的征信公司。个人信用制度的 建设主要是征信公司的建设,需要建立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个人信用评级的机构, 同时还需要有适合征信公司运作的市场环境。3.3.1 以信用卡资料和个人住房贷款资料为突破口,运用电子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 全行性的个人客户信用信息资料库,并以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 行的所有业务往来均通过总账户进行,从而使银行全面掌握个人的经济活动。3.3.2 由人民银行牵头,各银行参加,组建金融系统联网的个人信息库,形成银行间的消 费者信息交流机制,各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互相提供、查询消费者信用记录。3.3.3 国家成 立专门机构,联合银行、证券、保险、法院、公安、税务、审计等部门,全面收集、整理、 分析、传送个人信息资料,各部门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从而实现全社会 的个人信息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同时用立法的方式确定信息的发布、使用、保密范围,多 层次综合开发利用。
在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调查制度的同时,银行应建立起规范、标准化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 运用信用调查机构和消费者提供的个人信用资料,以消费者支付能力和信用记录为核心,建 立健全一套量化指标,设定相应的权重和分值,以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消 费者信用等级。主要评定以下项目:职业类型、收入(包括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本人和 家庭财产、文化程度、职务职称、年龄、居住(自有、租用或其他)及其稳定性、工作稳定 性、与银行业务往来、信用历史、担保情况等。通过信用评分结果分为不同档次,据以决定 贷与不贷、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利率以及还款方式等,提高消费信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 效率,从而简化消费者实现消费信贷的过程和手续,使消费信贷成为更加便利、快捷、更易普及的消费方式。3.4 实现消费信贷与担保、保险有机结合
消费贷款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额并长 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品作还款 保证显得十分重要。
建立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并非每一笔贷款都需要有信用保险或担保 ,但对于风险比较大的贷款,信用保险则是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私人保险公司不愿 意承担此类风险时,政府有必要直接介入,为中、低收入消费者申请贷款提供信用保险或担 保。我国建立社会担保机构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首先,在一个社区内,由社区组织区 域内的居民成立合作性质的担保机构,由居民出资入股,为居民的消费信贷提供保证。该组 织和组织成员一起对申请贷款的居民进行调查,并互相监督。其次,由政府出面组建政策性 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消费者提供贷款担保。为了防止少数居民滥用政府担保以及银行 不负责任的发放贷款,政府担保机构不能对贷款进行全额担保,这样既有利于银行降低风险 ,也迫使银行建立起自己的风险防范机制,从而使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在建设政府担保机构的同时,要完善商业性保险制度,为消费信贷业务进行保险。国外为了 保证消费信贷的良性运转,都建立有相应的保险制度。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 管理办法》规定以房产为抵押的借款人在贷款合同签订以前要办理房屋保险或委托贷款人办 理有关保险手续,但由于种种原因,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业务发展的不理想,而实际上单纯的 财产保险难以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要降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就需要积极 引导国内的保险公司涉足消费信贷市场,为消费信贷提供保险,设计出合适的新险种,例如 设立合同履约保证保险、住宅抵押贷款联合人寿保险等。将人寿保险引入到住房抵押贷款保 险机制中,当借款人购买人寿保险后,万一因意外事故或其他原因而身亡时,可以用保险金 支付尚未还清的贷款余额。消费信贷与担保和保险有机结合,政府和保险公司的信用取代了 难掌握、易变化的消费者信用,使消费信贷可以在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下运作,银行也因此可 以向消费者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条件,包括降低首付比例、较低的利率、更长的还款期限等, 使消费信贷的代价或负担能够更加适应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迅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3.5 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的法律、政策环境
消费信贷所涉及的银行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债权和债务、消费信贷的市场规则、运行机 制等均应以法律形式予以规范。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专门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如消费信贷 法、住宅抵押贷款法、个人信用制度、担保和保险制度、个人信用破产制度等。必须规范银 行和消费者行为,保护银行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消费信贷在业务种类、范围、操作程度 、个人资信评估、担保、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和办法有法可依,有序运作。
建立适合消费信贷发展的消费政策环境,首先应建立新的主体消费制度,加快改革福利型、 供给型、集团型消费体制,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其次要积极培 育新的消费热点,简化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流通和再流通手续,缩短办证时间、登记 时间、评估时间;取消或降低各种不合理收费,放开住房二级市场,激活房地产市场;通过 取消私人汽车牌照限量供应及降低养路费、维护、年检等相关费用,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 刺激小汽车消费私人化;加快建设住房、汽车等消费品二级市场,完善相关的交易法规,规 范贷款抵押物拍卖市场,减少抵押财产和担保物变现的障碍和风险,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放开对消费信贷的利率管制,允许银行根据消费品的供求及自身经营成本的承受能力,实 行浮动定价,取消目前对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贷款实行减档执行不准上浮的规定,以调动银 行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3.6 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应加强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是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补充。银行外部监管的主体通常由政府设立的专门监管 机构、银行业协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在我国由银监会、银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审计等中 介机构组成。对于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目标一般是:维持银行系统的稳定与安全;确保银行 系统的竞争性与效率;监督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保护消费者利益。表现在对于消费信贷的 监管就是控制消费信贷的规模和不同种类消费信贷的比例,降低消费信贷的风险对于银行的 不良影响。但是我国的银行监管目前还只局限于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尚未涉及或极少涉 及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贷款风险分类制度还不完善;资本充足率要求只涵盖 了违约风险,并且还未做到根据不同风险级别的贷款实行差别资本充足率要求等等。所以 我国的外部监管可以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转向注重风险监管和银行内部控制,完善银监会和 审计机关联合监管的外部监管体制,逐渐改变监管方式和范围,强化对于不同风险级别贷款 的监管;利用银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我国在日成立了中国银行业协会, 商业银行要积极遵守银监会的制度和银行业协会的准则,进行合理竞争,加强内部管理,降 低风险。在目前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行业协会还可以促进各商业银行加强联 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防止消费者的多头贷款,防范风险;加强对于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 工作,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以及其他业务,结合所处的经济时期,判断银行的信 用级别,给银行判断自身的风险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2] 李新家.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 丁华.金融机构规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班干部 学院学报,2002,(5).[4] 黄小彪,黄曼慧.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房地 产金融,2004,(4).
作者:潘丽娟查看收益 >>
100家网站,48432最新意外险产品
轻松输入,一键查看结果
保费(亿元)
好险啊有超过100家合作机构
合作航空公司
其它合作机构
Copyright (C)
Haoxiana, All Rights Reserved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银行的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如何配置资金,才能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自身盈利的决策活动,其内容包括:管理信贷关系;管理贷款规模和贷款结构;管理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经济效益,加强结算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则是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目标为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因此科学的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在我国商业银行内,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由市场评估导向机制、审贷决策管理和跟踪规范管理三个紧密相连的机制构成,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监督的三贷原则,识别企业贷款风险并做到过程有效控制,从而使贷款的整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由此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征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监督机制,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同时,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对各级人员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同时,确立科学的考核办法,逐步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重视对优质贷款的奖励。引导管理者和信贷人员对发放高质量贷款的重视。防范信贷人员以贷谋私,腐败经营,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和健康的发展 。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完善内部组织架构;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最突出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内,信贷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就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寻求新利润并保持现有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尽力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降低信贷成本,努力提高经营效益。因此银行需要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与措失,以科学规范的信息系统和目标经营责任考核制,以权责分明,分工协调为基础,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论文紧紧围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这一中心,在分析目前我国银行
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市场竞争
能力,维护市场竞争优势,巩固其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
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
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历史回顾:存统贷的管理(1953年-195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50年试编业务收支计划,标志着信贷资金开始进入计划管理阶段。1953年起,为了适应第一个一年计划的要求,银行信贷计划加强了计划管理和集中统一领导,实行“统存统贷”的高度集中的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集中总行统一支配,贷款由总行统一核批指标,存贷不挂钩,不利于存贷款主动性管理。“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度”体制(1959年-1961年),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除中央财政存款仍由中国人民银行总管理外,其余存款、贷款全部下放地方管理,特别是对农业贷款计划下入由人民公社安排,银行只管着额。但是由于当时浮夸风严重,这种体制对经济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把实行30年之久的“统收统支”的信贷计划管理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的管理方式,存差必须完成,借差不得突破,人而加强了各坟业银行的组织运用资金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加强对高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底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核心指标(试行)》,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步入了历史新时代。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①信贷管理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分析
信贷管理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深化期,政府依然在经济中发挥着有形的手的作用,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80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商业贷款占相当比例,而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贷款,一旦无法偿还,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环帐,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政府和商业银行埋单,从而破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运行管理和效率。其次中央银行的贷币政策周期对银行的信贷的收放有较显著的影响,尤其现在国内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而一旦央行放松政策,充足的流动性又会使银行过度放贷,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同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的信贷需求也会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激励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创新,也为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②信贷管理运行的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直线型向矩阵型的转变,按照职能划分部门,随着买方在资金市场占据主动地位,转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客户类型和部门专业职能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但是银行的信贷授权模式依然是过去“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管理责任的信息渠道为分级管理,即实行层层审批,逐级上报制度,这样容易造成纵向管理链条超长,不但加大了效率风险和时间成本,而且在一程度上淡化了责任,造成一种缺乏由一个完全责任主体统筹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也是信贷风险控制的发展过程,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银行的监督往往偏重于事后的控制的惩罚,而缺乏对过程的全程监控,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已经造成,缺少一个能够监控整个信贷流程,并能够随时提供风险预警的体系。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看,风险补偿机制依然较落后,体现在信贷损失的补偿渠道单一,由于金融工具的缺乏,银行对冲风险的能力明显受到限制,因此信贷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国内银行普遍缺失从获得客户需求,到产品部门设计解决的方案,再到实施的完整创新链条。首先,没有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信贷人员去了解客户的新需求,即使发现了新需求,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处理的反馈,其次,由于国内各种金融市场不完善,一些比较先进的信贷技术无法复制,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创新模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信贷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在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1)银行内部信贷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基层管理部门的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者乱批贷款、乱投资等行为的发生,影响了银行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2)惩罚措施不明确,奖罚不合理,忽视对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监管。银行与信贷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银行委托信贷人员去了解掌握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银行不明确的惩罚措施和忽视道德风险,使得信贷人员最后获取的收益大于其违规操作而受到的惩罚成本,即贷款的安全性与人人利益不挂钩,在这种情况之下,腐败行为就很容易在信贷人员中滋生,使贷款“寻租”等现象成为普遍。一些信贷人员会利用银行对自已的信赖,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企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向上级提交信贷材料,影响信贷部门的决策,这增加了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和信贷风险。
2、 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金字塔”型的纵向组织结构,采和层级结构组织信息传导方式。这样的信息传导方式具有较为严格的等级概念,以非个人感情为主的关系,其命令的指示和情况的汇报都具有较为严格的指挥链条,下经机构的信息层层汇集向上级传递,信贷信息的传递层次多,传递速度慢,偏差大,信贷信息反馈差。这会降低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而且层层截留导致信息的失真,表现为信息的漏损率很高,最终到达执行者手中的有效信息不准确或偏面,银行可能会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选择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学历普遍较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使基层信贷工作难以向前突破,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企业信用和经营活动把握不准确,导致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在中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只极拓展国内业务的今天,有相当数量的资深信贷人员为了追逐高薪从中资银行跳槽到外资银行,这不仅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缺失许多高素质的信贷人员,而且还会对银行客户产生影响,使得银行流失很多商端客户,从而导致银行客户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增加中资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成本,信贷人员队伍较高的流动性会降商业银行对其客户尤其是借款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3、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来自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的压力,但很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重视操作风险控制而轻视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其它风险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目标简单归结为安全性管理,在直接监管目标上存在偏差,忽视监 管效率,导致监管成本过大。不能能时预警,在风险发现方面还存在着时滞现象,同时应对风险的措施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落后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此外,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以时应对潜在风险的预见和预防,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的应对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解决的对策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1)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按照以客户为导向的原则,设计了矩型信贷管理模式,但是,有些银行或其分行在矩型管理体制下,仍然地按照直线型管理模式运行的,新成立的市场部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在新体制下虽然原来的信贷人员,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两类相互独立的岗位,但由于未能相应建立独立的信贷决策机制和信贷责任考核,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忧。
这个矩阵结构就是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以客户为导向重组信贷机构,将原来的按信贷品种设立信贷机构,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的模式,改为按客户类型和专业职能设立信贷机构的模式,可分别设个人、公司、金融同业三大市场部门(分行层次)和客户经理(支行层次),有的还设立了政府机构部,在后台设立了相应的信贷管理部门,这样改革后,客户办理银行业务时,只要与某一个市场部门接洽就可以了,市场部门作为银行的前台,对外可以为客户提供揽子服务,对内与后台的多个部门(产品部门)进行业务协调。也就是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2)实行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
信贷组织改革后,各家银行信贷人员的岗位也作了调整,原体制下的信贷员在新体制下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客户经理负责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营销和产品设计或产品组合等项职能,隶属于前台市场部门,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贷款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等项职能,隶属于后台信贷管理部门。至于客户经理是否对贷款质量负责,各行的做法不一。如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不对资产质量负责,只对业务发展负责;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以对来务发展负责为主,对资产质量负责为辅,而信贷风险经理则以对资产质量负责为主,对业和民展负责为辅。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大大增强。近年来,银行网点开进了住宅区,银行终端摆上了客户的办公台,手机银行随身带;以前客户办理一项业务要找银行的多个部门,办理多项业务可能要找多家银行,现在不但一个客户办理所有的银行业务只要找一个市场部门就可以了,而且客户的多个子公司、分公司及其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业务,都可以在一个银行内就完成,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二是实行流程管理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改革有可能走出前几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国有商业银行以往都是以部门(机构)管理而不是以流程管理为主,其实,问题常常出现在流程上,而不是机构有问题,如果因为流程有问题而把机构改掉,那时本末倒置。因为先有机构后有流程,流程跟着机构走,而不是机构跟着流程走,机构一般要保持相对稳定,流程则可以不断优化。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流程管理为主的模式,为根据业务不断优化流程、同时保持机构的相对稳定定提供了可能。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有望走出业务发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今客户经理负责发展,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质量,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有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兼顾质量和发展的有力制度工具。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创新
(1)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上的创新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建立,国内的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地下放信贷决策权力,根据对于客户经别的分类,按照客户大小,风险级别等给予不同级别的分支行不同的权限,以提供客户便捷,一站式的服务。在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选择了专职贷款审批人会议加高风险审查制度其和国外的审查委员制度相近,虽然效率较低但是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不些银行也在实行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双签制,这种制度对于市场环境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另外各大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信贷风险控制部门,这一部门更偏向于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一体系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受到同级银行行长的影响较小,使其能够独立地做出客观的判断,并且有利于对各项贷款进行系统的,长效的过程监督以及时地发现问题,防患未然。
(2)信贷营销模式和流程上的创新
在信贷的营销模式上,一些银行开始尝试建立分层次的营销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尤其对于优质的大型客户,由牵头营销转变为直接营销,也就是总行和一级分行公司业务部的客户经理要直接与客户接触,掌握客户需求,制定客户服务方案,起草贷款调查报告,承担贷后管理责任,肩负大型优质客户的第一客户经理职责。同时在信贷流程上开始简化,压缩审查时间提高效率,并且这种营销体系使得客户需求可以得到更快的反馈,从而使产品开发部门能够更直接了解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开发适合的产品。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改革创新对策
(1)继续完善银行信贷组织构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发挥信贷管理的作用的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的产品才是生存的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独立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具体要做到:一是在一级分行设立信用风险官或信贷审批官其由总行直接任命和考核,并独立管理信贷审批部门,与同级行行长实行信贷双签制,在风险控制上直接向总行首度风险官负责,并对贷款承担第一审批责任。二是在二级分行要设授信审批分部和信贷管理分中心。这些分部和分中心都直接隶属于一级分行,其考核由一级分行直接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业务上的独立,从而不会受到更偏好业绩的同级分行的影响,独立作出判断,严格执行总行的风险控制要求。三是设立专门从事信贷审查工作,且定期轮岗交流,独立考核。只有建立了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完善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而不会被特别的个人和客户影响,从而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在目标区风。
(2)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都一直认为人才是一家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将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到极致才是企业成功的经验。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向我们说明了通过合理的管理促进员工和企业的目标一致才能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在信贷规模约束中要设定具体的总量,行业和客户规模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严防规模失控。在信贷投向上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银行自身的发展占略,在行业、企业和产品三方面都设定明确的可考核指标,做到将有限的信贷投入增长行业的优质企业中去,真正做到贷款的优化配置。信贷质量约束上要切实将不良资产比例和信贷呆帐损失指标纳入到信贷人员的考核中去,同时要将上述所有的指标分解到不同层次和部门的相关责任人,同他们的个人相关利益挂钩,建立具有自我约束的信贷管理。在激励机制上要以以鼓励 在内的完整体系。同时改变原来单一的财务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激励管理体制,包括期权,养老计划,升职考核,业务培训等,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信贷管理顺畅运行。
(3)形成能够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使信贷管理可以不断革新,自我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所处的环境也处于剧烈变化当中,当时有效的管理有可能会渐渐失去作用,因些要建 立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保持整个信贷管理 的自我新陈代谢。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客户需求获取和分析部门,并且同产品设计部门整合。能够通过基层的信贷人员及时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分析整理反映给产品部门,从而将产品设计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真实理解上,同时做好新型产品的意见反馈工作,切实解决产品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影响问题。其次要完善考核督制度,不但要考核相关人员,并且要创新部门考核制度,在对相关部门的效率,成果等方面做出系统持续的跟踪监督,将考核结果交由相应的战略部门,使其可以结合新的竞争环境,内部运行情况,对于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往往使他们更加了解内部工作的不足,并且通过全员的参民也会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认知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够保持银行的信贷管理的持续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变。
(4)弹性处理上下级授信权利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结构为垂直总分行信货审批机构,下级和上级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合理的信贷权限分配会导致发放信贷效率的低下,还会导致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得不到融资使得商业银行错失了盈利的机会。作为一级法人的商业银行总行要整体地、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调节,在做好信贷风险控制的工作下,弹性地处理总分支行的信贷权限分配,充分利用分支行信息优越的有利条件,调动分行的信贷营销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弹性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集中体现在总行对分支行的信贷业务授权方面上。在信贷授权上,不但要保证授权规章的明确和稳定,也要在灵活性和创新性上下工夫。明确性和稳定性,体现在商业银行总行一旦做出授权决定,分支行就必须严格遵守;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在,总行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适当给分支行一些权限,使授权具有一定弹性。如果总行的授权没有明确性和稳定性,容易造成分支行的短视行为,带来信贷风险,也影响客户资源的稳定性;如果总行的授权一成不变,不具有灵活性,会错失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使得信贷资金盈利不高。总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在信贷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变通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追逐盈利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所发展。
(6)提升高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水平,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
监督管理。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对企业所能承受的负债最大限度分析,可以有效地抑制借款企业过分的借款欲望,控制企业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风险。其次,注意运用现金流量指标,及时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做出反映和判断。再次注意预期收入分析,从动态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每笔贷款的安全性,把好贷款的“质量关”。最后,根据对不同客户的资信考察等级结果,进行相应的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对每笔贷款进行综合评定坚持贷款“本查”制度,把好贷款“投向关”。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用科学的风险度量化标准代替以定性为主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风险测算模型、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模型、内部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有助于准确评估信贷风险,以便银行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
针对信贷权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建议建立有效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分散权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形成腐败。将“信贷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发立,建立相对独立的信贷风险调查系统,不同部门行使相应的职权并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上,明确职能范围和目标,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大额贷款和有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和决策,避免出现类似贷款寻租等腐败行为。具体而言,信贷管理部门行使制定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各项信贷政策,制定有效的信贷寂批流程;贷款发放权由信贷业务部门执行,负责贷前贷后的调查和跟踪管理。资产管理保全部门行使风险贷款处置权,负责处理各类不良贷款的问题资产。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机制,提高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理清信贷信息的传输途径,优化信息专递流程,加强归口管理,杜绝多头传递,政出多门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途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坚持精简、效率、效能和效益的原则。精简的核心意义是要求银行人员精明干练、工作高效、机构设置少而精,功能多样,适合需要;组织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坚持从际需要出发,精简层次,坚持层次精简和幅度适当的原则,层次的设置不能过多,信贷信息传输环节也不能过繁,特别要重视对关键传输点的设计,因为这是影响信贷信息传导通畅有序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各种信息,规范信贷信息的传导,让信息的传输更合理,既不会出现信息传导的盲区,也不会出现信息的重叠和漏损。对于上下层之间的传递,主要是要减少信息传递的上下层级,加强对信息传输的监督,减少信息转输的时滞时间,使得信息能够尽快地传递到终端。另外,由某一指定部门统一管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样既能使信息进出一个口,不出现政出多门,也便地银行查找、考核,还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1〕袁春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5月出版;
〔2〕郭远绍:《浅谈基层信贷风险防范》,《当代经济》,2008.11
〔3〕王瑶:《浅析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及防范》,《时代金融》,2012年;
〔4〕朱明磊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初探》,《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孔翔:《基于博弈分析的银企信贷机制研究及优化策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周远洪、曹志彬:《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与对策》,《银行管理》,2010出版;
〔7〕张建云:《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及质量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刘朝阳、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9〕郭田勇:《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管理》,《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
〔10〕叶静怡:《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11)刘飏:《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银行家》,2012年(3)
(12)彭智、陈阳:《金融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11(4)
(1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13(2)
(14)赵征:《风险配置的内在冲突、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脆弱性与监管改进》上海金融,201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